七年级下学期地理美洲教学反思
Ⅰ 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思维导图
Ⅱ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版案(教学权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Ⅲ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下册第一章教学反思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版知识权、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4、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大家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懂得学习地理的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联系身边的现象来了解地理事物认识
Ⅳ 七年级地理下册七大洲的纬度及地形记不住怎么办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初一地理复习知识要点(人教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回洲 1.地理位置: 半球答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东半球; 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 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
Ⅳ 七年级下册地理助学读本第三节美洲知识梳理答案
第一题:
(5)七年级下学期地理美洲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美洲的知识点:
美洲分为北亚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和南亚美利加洲(South America),位于太平洋东岸、大西洋西岸。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南纬60°~北纬80°,西经30°~西经160°。
面积达4206.8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是唯一一个整体在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总称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美洲又被称为“新大陆”。
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北濒北冰洋,南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其附近许多岛屿组成。巴拿马运河一般作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在政治地理上则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统称为拉丁美洲,北美洲仅指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百慕大群岛。面积4200余万平方公里。
大陆从东向西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东部是久经侵蚀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西部为年轻的高峻山地,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全洲最高点,也是世界上除了亚洲以外最高的山峰。
山脉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狭窄;东西部之间是广阔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亚马孙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还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
跨有不同的气候带:北美大部分属亚寒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有面积辽阔的针叶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属热带气候,有广大的热带雨林和热带稀树干草原。南美南部则属温带气候。
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煤、铁、石油,铜、镍等有色金属均占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纪末以来,西、葡、英、法等国进行探测和殖民。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也相继独立。
Ⅵ 地理《美国》的教学反思谁有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设计思路
《美国》是六年级第一册世界分国篇中的内容。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从面积来说,美国位居世界第四;从人口来说,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此教材把美国列为重点介绍也是北美洲中唯一介绍的国家。同时通过学习美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可以了解整个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本教材介绍了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居民、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美国工农业的特点和美国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很全面,所以《美国》一课至少需要二课时(第一课时:自然地理,可以从阅读分析各种地图来学习;第二课时:人文地理,不仅需要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还要有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针对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亚、非、欧洲的九个国家,所以学生对国家地理的学习过程、学习框架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对美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闻中常常听到,日常生活中也会谈论到,较感兴趣,所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的知识,便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1) 知识目标
知道美国的农业构成和经营特点以及主要的农产品;了解美国的主要农业带;知道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和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工业特点;知道美国工业的地区分布;知道美国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
2)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认识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读图获取农业带、工业区的分布,提高综合分析和识读各类图表的能力;学会读统计图了解能源消费的现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3) 情感目标
从美国现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兴工业在世界的优势地位,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树立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观点。
4) 依据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有很有特点,要了解美国的经济,就必须了解美国的工农业特点,而且必须从各类图表的识读来综合分析,同时使学生懂得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从小热爱学习、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1) 教学重点
美国现代化工农业特点;美国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分布;人地关系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2) 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3) 依据
要说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就必须从美国的农业和工业入手,掌握美国现代化工农业特点,美国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分布,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必须清楚地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促进人地关系更加协调地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 学法分析
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和书籍收集整理有关美国的资料,掌握这种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课堂里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料并讨论,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通过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用所学知识去揭示地理现象,并通过讨论分析,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对比我国与美国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国家间的地理差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学习,比如联系“孙桥农业区”的开发情况,引导学生可以了解我们上海的实际情况,或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三、 教法分析
学生对美国的情况是有较多的了解的,在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实讲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国家地理,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一个国家的各方面的情况,而应突出重点,抓住这个国家的地理特色,归纳出其主要特征。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学生探究式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作用,抓住重点,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课件,利用大量相关的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 教学程序
1、 引入新课
第一课时已经分析了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而农业生产与这些自然因素关系密切,所以由复习提问美国的自然条件,引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
2、 讲授新课
由表格“美国农作物的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让学生分析讨论美国农业的地位并得出结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是美国四大农作物。
提问:除了自然条件优越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为农业发展提供条件?让学生讨论美国高度现代化农业的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同时让学生对比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的特点,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联系上海的“孙桥农业区”的开发情况。
看“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请学生说出美国由南往北和由东向西的不同农业带的名称,认识到美国农业生产地区分工明显的特点。
由说一说:生活中的美国工业产品,导出美国现代化工业。并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说明美国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大,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并让学生再次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看“美国工业分布”图,引导学生从资源和交通条件来分析美国工业区工业发展的原因并了解三个工业区的分布。
公路运输和交通促进了工业发展的速度,美国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路建设最完备的国家,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石油产量”图和“世界石油消费量”图,提问: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业生产国,但它为什么每年仍需要进口大量的矿产品?学生可根据各国人均消费的石油量,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时,让学生思考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与能源消费会给美国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进一步思考哪些影响会牵涉到全球?(如温室效应、酸雨)该由谁来负责?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生相互交流课外查找到的美国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
3、 总结
地区分工明显的农业: 1)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2)农业带的分布
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工业: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
2)布局日趋合理的工业区
3)世界公路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4)世界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
著名城市
4、 课后练习设计
继续收集关于美国的资料,以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并可在班内举行小型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