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二元论之争表现在哪里
❶ 地理学的一元论二元论
一元论者认为: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这种哲学称为唯物主义一元论;意识或感觉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由意识感觉出来的,这种哲学称为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本原,物质与意识并存,不存在派生与被派生、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这种哲学称为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好象与本人前面讲过的理论有点儿字面上的吻合,实则不然。本人前面讲过的是现阶段地球上具有人类的情况下,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相对关系,这个相对关系就是前面所说的对应关系。而它们之间的绝对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的绝对关系是一种循环变换关系。相对关系是描述宇宙间某个阶段、某个空间、某些数量物质变化的现象,绝对关系是描述整个宇宙空间、时间和全部数量物质变化的现象。
一元论的错误在于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二元论的错误在于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本原。所谓本原,就是甲变成乙,甲是乙的本原,如果乙再变成甲呢?谁是谁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这样循环了一圈,哪个是本原?一元论显然不能自圆其说。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两个本原相互之间是如何变换的呢?地球上还没有人的时候那个原在哪里呢?二元论显然更不能自圆其说。
❷ 人文地理学的近代阶段
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1822~1859,第2版)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不同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另一派人地关系论的观点,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J.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曾译《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P.M.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3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H. H.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则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德国学者O.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另一美国学者D.S.惠特尔西提出“相继占用”学说,认为地理学不应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地占用的历史过程。他们都强调文化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的文化景观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它强调一个地区居民在其态度、目标或技术上如有任何重大改变,则需要重新估价自然资源基础对于他们的意义。
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还有地理学上的“二元论”。同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一样,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是,德国的O.佩舍尔等人却反对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人类活动则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从而产生了地理学的二元论。佩舍尔主张的二元论在西欧实际支持者人数并不多。
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学,突出发展经济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了人文地理学。同时,苏联把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当做互不相关的两门科学,理由是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能合成为一门学科,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彻底摒弃地理观点。
直到1960年,..阿努钦' class=link>..阿努钦批判了30年代以来苏联地理学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二元论,主张区域研究应谋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得到许多学者如..绍什金和..马尔科夫等人的热烈支持,开始在苏联逐步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见苏联地理学史)。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同自然地理学一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大学地理课有许多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H.C.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❸ 二元论的争论
《路加福音》:“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
5世纪末教皇杰拉斯一世(回492~答496)总结前人关于教权和君权的争论的观点提出。认为世界由教皇和君主两种力量统治。在世俗事务上,教会应该服从国家法令,而在于圣事和信仰相关的事务上,君主应该服从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决定。由于宗教事务关系到灵魂的拯救,而君主作为个人在精神上也需要教士的指导,教皇在这种二元论的语境中其实比君主更尊贵。
❹ 现代地理学的时代特征
⑴将人类社会、环境空间和资源看作为一个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的结构和体系趋向一元化。二战之前科学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家,又称“二元论”这种分法也直接影响到地理学,地理学也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系列,虽然近代地理学也有统一的综合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只局限于区域地理学中按一定的序列对自然和人文现象的描述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因而严重阻碍地理学的发展:60年代后,出现了把人与环境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构成了现代地理学的突出贡献特点。
⑵将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并将其作为与人类发民同质的一个物质系统。在古代地理学阶段,亚里斯多德等腰三角形就注意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但着眼点是人类文明特征和环境特征的相关性,从气候,地形,海岸程度等方面找人类社会不同特征的原因;近代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把达尔文的生存竟争原则通过用于人类社会,可以概括为“进化环境论”,但都是错误的,并使地理学陷入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工作的困境中;本世纪60年代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突出的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使得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工作转向一个新视角,找到了研究人地关系的正确路线,称之为“发展环境论”。
⑶从对地理环境环境的描述,解释、归纳分类的研究阶段过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模拟与反馈的研究阶段。近代地理学在地理大发现后以地理考察积累大量资料,并通过比较、归纳研究,从空间联系中发现问题和重建时间一的发规律,为近现代科学工作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基本只停留在这一阶段,缺少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法则性、规律性,和预测性。直到二战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在研究中引入数学语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及3S技术和现信实验技术落后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地理学朴素、直观落后的面貌,有了更准确的分析预测理论各方法。
⑷开拓了地理学的应用科技领域。产业革命后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开形成了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技术的立体层次,开辟了自己的技术领域,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也极为迅速。而近代地理学仍停留在知识理论阶段,缺少可操作性的具体技术。而现代地理学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开拓了地理学应用技术领域,尽管目前还不完全成熟但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生态建设技术、规划技术等的运用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❺ 古希腊哲学有二元论吗有影响的二元论出现在什么时候具体有什么影响
不好意思,这是抄的,分不分的没关系,关键是是否对你有用
概念
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
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意识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所以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意识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意识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意识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哲学史上还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二元论的因素。如17世纪荷兰的B-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世界的唯一实体,它有无限多的属性,其中可以为人类所知的只有广袤(物质性)和思维(意识性)两种,二者绝对独立,不能相互影响。
[补充]
二元论中的“意识”不是人类出现后的“意识”,而是指自然法则。在人类出现以前的物质和意识就是指物质和自然法则,譬如数学就是一种自然法则,数学并不是因为人类出现才有的“意识”。
[编辑本段]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分歧
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意识,两者中之一,二元论认为精神也是世界本原之一。到底谁对谁错,弄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就澄清了。
物质和精神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传统哲学中的一些不实之词必须予以彻底纠正或清除。否则,哲学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下面谨就这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略陈一二以供参考。
在当代人看来,所谓物质,就是构成事物本体的诸要素的统称。各种事物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所谓精神,就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运动及其产物(即认识)的总和。
在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必须限定所讨论的物质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人类世界的物质。为使讨论严谨起见,首先必须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概念加以限定。在当代科学看来,所谓自然界,就是指其运动演变不受人类实践制约的那个物质世界。所谓人类世界,就是指其运动演变受人类实践制约的那个物质世界。可见,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是不同的两个物质世界。
显然,自然界的物质与人类的精神互不相干。只有处于人类实践领域里的,已经成为人类实践直接或间接的实践对象的物质,即人类世界的物质才和人类精神有关。因此,只有在人类实践领域来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才有意义。那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由于人类实践有认识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两种,因而又要看所讨论的物质是处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领域呢,还是处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领域。
通过以上分析和限定,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是物质通过人类实践决定了人类的精神。这也就是传统哲学所说的认识源于实践。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则是人类的精神通过人类实践决定了物质——因为人类世界的事物都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的产物。各种产品都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各种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变革都是人类社会革命和改革实践的产物,无一例外。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社会革命,都是在人类精神的支配和制约下进行的。人类总是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然后再运用这些认识来指导自己改造世界的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
由上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有在人类实践中才能发生。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物主义也是极其错误的。要想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
二元论逻辑理论
所谓二元论(Dualism),在哲学上可分两方面说:第一是形上学的(Metaphysical)二元论;第二是知识论上的(Epistemological)二元论。前者是说,在任何既有的领域之内,都有两个独立而不可相互还元的实体(Substance)。换言之,宇宙最根本的实在是二而非一。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他划分感性世界和睿智世界()之同,我们不能把前者还元成后者,或把后者还元成前者。近代的笛卡儿及其学派(Cartesian)的二元论是说,根本的实在有二:一为思惟性的(Thinking)实体,一为具有扩延性的(Extended)实体,即通常所谓的精神与物质之二分。笛氏之后的理性论大师莱布尼兹(Leibnizn)及其学派也有其特殊的二元论,他们把世界分成现实的和可能的,但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当中最好的一个世界。至於近代最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他的二元论是说,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Phenomenal),即经验及可能经验的事物,而物自体(ThingInItself)或本体(TheNoumenal)不可知。其次,所谓知识论上的二元论是说,吾人的认识对象(被知觉或记忆的事物)和内容(呈现在认识主体心中的感觉与料、记忆或概念等)是截然不同的。
在植物学中的解释
二元论(Diyhyleti Theory)
认为被子植物来自两个不同的祖先类群,二者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而是平行发展的。兰姆(Lam)和恩格勒(A.Engler)均为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兰姆从被子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出发,认为被子植物至少是二元起源的,在他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轴生孢子类(stachyosprae)和叶生孢子类(phyllosporae)二大类。前者的心皮是假心皮,并非来源于叶性器官,大孢子囊直接起源于轴性器官,包括单花被类(大戟科)、部分合瓣类(蓝雪科、报春花科)以及部分单子叶植物(露兜树科),这一类起源于盖子植物(买麻藤目)的祖先。后者的心皮是叶起源,具有真正的孢子叶,孢子囊着生于孢子叶上,雄蕊经常有转变为花瓣的趋势,这一类包括多心皮类及其后裔,以及大部分单子叶。植物,起源于苏铁类。
恩格勒认为,葇荑花序类的木麻黄目及荨麻目等无花被类,是和多心皮类的木兰目是缺乏直接的关系,二者是平行发展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F.Ehrendofer(1976)通过对木兰亚纲和金缕梅亚纲(包括葇荑花序类植物)的染色体研究,认为二者显著相似,支持了二者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也冲击了对这些古老的被子植物提出多元发生的观点。
在君权和教权的争论中
《路加福音》:“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
5世纪末教皇杰拉斯一世(492~496)总结前人关于教权和君权的争论的观点提出。认为世界由教皇和君主两种力量统治。在世俗事务上,教会应该服从国家法令,而在于圣事和信仰相关的事务上,君主应该服从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决定。由于宗教事务关系到灵魂的拯救,而君主作为个人在精神上也需要教士的指导,教皇在这种二元论的语境中其实比君主更尊贵。
❻ 地理学二元论的介绍
将地理学划分为自然与人文(或经济)地理学、区域与系统地理学的学术观点。前者指自然内地理容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分离;后者指按表达的方法分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两类。根据地理学的传统观念,进行通论的、专题的一系列分支学科的集合,统称系统地理学,以后逐渐改称部门地理学,以对应于区域地理学。在部门地理学尚未充分发展时与区域地理学相对应的为普通地理学,原意为按专题对整个地球表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以区别并对应于将地球表面划分成一个个区域加以综合研究的区域地理学。就是地理学二元论。
❼ 地理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如何解决长期存在的二元论之争这一问
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专“文学地理”这个概念,属由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没有文学地理这个二级学科的文学学科是一个不完整的学科。
❽ 从地理学看中印战争
中国处在高原占地形优势,且藏南地势,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易攻难守。中国攻下之后,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后勤严重缺乏只得放弃已经攻占的地区后撤。
❾ 地理学二元论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
近代地理学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部门地理学分支的蔓生和独立性的增强,两者始有内实质性分野。此后在地理学容中区域地理学与系统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如轻重主次等问题,一直为方法论上的争议。哈特向称之为(继自然与人文的二元论之后的)“第二种二元论”,即将地理学按其研究和表达方法“划分为两半”的“区域和系统地理学的二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