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江苏省地理学会

江苏省地理学会

发布时间: 2021-03-01 23:09:52

① 陈雯的介绍

1983年就读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就读中国回科学院南京地理与答湖泊研究所人文地理专业,获地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就读南京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或经济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流域发展与管理模拟实验室主任,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理论、区域规划方法、工业绿色化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流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中国科学院以及省市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两篇。其中与多人合作的中国国情分析和长江产业带综合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 2001 年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② 南京软件大学的现任领导

陈小虎,男,中共党员,河北安新人,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3月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郑州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92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先后任南京动力专科学校电气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南京动力化工设计研究院院长、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0年5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委员。长期从事电气工程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风电场与电力系统并网理论及相关控制技术等方面有较深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两部;多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6大人才高峰”第三批次资助对象。
现兼任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工类分指委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京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 刘卫东,汉族,江苏涟水人,农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7年起,
先后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教研室副主任、南京市雨花台区科技副区长、南京市农垦工商总公司外经处处长、农业处处长、南京市蔬菜局生产技术处处长等职,1999年任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副校长,2002年8月任金陵科技学院(筹)副校长,2005年12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理事,江苏园艺学会会员,江苏省高教学会理事,南京蔬菜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学会常务理事。刘卫东教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曾主持农业部“九五”重点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项目“抗TuMV和抗热性强的萝卜雄性不育系选育利用技术的研究”,主编、参编《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中国萝卜》、《园艺商品学》等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曾获江苏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宋丁全,汉族,江苏南京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6月于吉林工
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同年到南京林业大学任教。1994年开始,历任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学生工作部(处)长兼人武部部长,中共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委员,2003年11月任金陵科技学院(筹)副校长,2005年12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期间,于1996年至1999年在职攻读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7月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宋丁全教授长期从事数学及数量生态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持 “光皮桦种群结构及其增长动态规律研究”及“光皮桦种群调节与竞争研究”、 “高校人才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等省级科研课题,在全国核心及省级期刊上发表专业科研论文30余篇。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鲁宇红,汉族,北京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中共党员。 1976年参加工作,
1992年起,先后任金陵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系副主任、计算机系党总支书记、学生处长、学工部部长等职,1999年11月任金陵职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2002年8月任金陵科技学院(筹)副校长、党委委员,2005年12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兼任江苏省招生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基础协会理事。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及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省教育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课题,参加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研究”等课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教育管理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 冯年华,汉族,江苏扬中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86年参加工作,1997年任南京师专地理系副主任、校党委委员,2000年9月任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2007年9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九届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曾获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省教育厅二类精品课程奖。独著、主编《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创新》等专著3部,合著《人地协调论》、《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专著3部,主编《教育原理应用丛书》一套,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土地资源研究等方面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教育部“曾宪梓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培养对象。 葛军,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高级会计师。1986年起在金陵职业大学任教;1998年起先后任金陵职业大学财经系副主任、金陵科技学院商学系系主任、商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2012年11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兼任江苏省高等学校管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长期从事会计学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点——会计学学科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负责人。主持省、市级课题近十余项、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编写出版专著及教材七部。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等荣誉及称号。 张燕,女,工学硕士,教授。1992年起在金陵职业大学任教;2000年起先后任金陵职业大学栖霞学院副院长、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龙蟠学院院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科技处处长;2012年11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江苏省专家,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理事、人工智能专委会理事、多媒体专委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妇联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执行委员,南京市十二届政协委员,南京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等。
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七项,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合著专著一部,主编教材三部。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及称号。 谢培苏,女,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1985年起,先后任金陵职业大学财经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主任,校教务处处长等职,1995年任金陵职业大学副校长,2002年8月任金陵科技学院(筹)副校长,2005年12月任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2011年6月起担任金陵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兼任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委员。2012年11月起任金陵科技学院巡视员。
长期从事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主编教材5部,其中《成本会计实务》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会计学科学术论文数篇,曾主持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研究。

③ 江苏有测量日照间距的专业机构吗

有,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简介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为省人民政府行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负责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局机关内设办公室、规划财务处、国土测绘处、法规与行业管理处(行政审批处)、地理信息与地图管理处、科技与对外合作处、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处)、直属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局工会等10个部门。下辖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江苏省测绘研究所、江苏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江苏省测绘市场管理中心、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信息中心、江苏省基础测绘设施技术保障中心等9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另外,挂靠局管理的有武汉大学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函授站、江苏省测绘科技信息站、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5个单位。截至2016年4月,局机关编制为70名(含局工会3名编制),各直属单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92人。

近年来,全省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进一步完善测绘法规体系,加强测绘市场监管,稳步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加快“数字城市”建设进程,促进地理信息应用,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扎实开展测绘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服务保障。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地址:北京西路75号

④ 李旭旦的个人简历

1911年9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24—1930年,就读江阴南菁中学,毕业时总分第一,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
1930年—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学习,其间与任美锷合译《人地学原理》,由钟山书店出版。
1934年—1939年,在中央大学任地理系助教,后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就读剑桥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论文“江苏省北部区划地理”,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9年—1941年,经美返国,在重庆沙坪坝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开始担任地理学报总干事及总编辑。
1942年—1947年,兼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1946—1947年,并任美国MarylandUnivercity访问教授。
1948年—1950年,继任抗战后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
1950年—1956年,科学院地理专业筹委会委员;译《苏联地理》;担任《地理知识》主编,1952年8月,院系调整,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
1957年—1979年,被错划成右派,还以坚强的意志著述,1963年写作“分式号码法的应用与评价,以苏州东山镇为例”,刊登在江苏地理学会论文集;1964年,译Wagner《海陆的起源》商务印书馆;着“现代地理学的几个问题”《地理知识》,1979年3期。到1979年右派错案才得以纠正。
1979年6月—1985年7月8日,当选为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这期间著述颇丰,积极呼吁“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大力开展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新生”,许多媒体都进行了采访和报导,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⑤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的院长叫什么名字

李吉均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1958年在兰州大学读研究生后留校工作。1962-1963年在北专京大学地理系进属修。1984-198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访问工作。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11月受聘于南京师范大学。

⑥ 张捷的科研简介

主要从事喀斯特地貌、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信息地理与书法地理学研究。主持相关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及建设部科研项目3项,主持或主要参加省、市级旅游规划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约200篇。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研究通过对九寨沟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国内旅游流的合理空间数学模型及地理结构对旅游流时间分布影响,揭示了旅游者距离感知中存在的心理学韦伯定理的现象,中英文发表旅游方面论文100多篇。有关旅游研究成果获得亚太旅游协会5次会议等国际会议论文奖2项、全国学会级论文奖3项;近年从事旅游流模式、旅游与信息技术等,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超过150次。对旅游规划本体理论、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与规划、遗产旅游规划模式等的研究,获得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优秀规划成果2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协会优秀软科学奖3等奖1项,省部级鉴定3项。主持完成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旅游发展规划、苏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副组长)等。
(2)自然地理学和地貌遗产研究:长期从事生物喀斯特作用机制及其在文物保护和风化防治研究,在国内1991年起发表生物喀斯特微形态学及文物风化研究成果,以九寨沟、云南石林、永安石林等为例,分别对藻类、地衣的生物喀斯特侵蚀作用、藻类喀斯特沉积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地衣子实体对石灰岩基质的钻孔作用机制;系统提出了地貌遗产价值的多种评价体系及其保护规划措施;对南京六朝石刻明代石刻、乐山大佛、洛阳龙门等石刻文物保护及其风化监测进行了探索;首次发现了青藏高原特有风蚀喀斯特微形态及发育机制,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九寨沟自然景观成因研究被收入《九寨沟志》并被广泛应用于九寨沟导游词。论文包括:张捷: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3)信息地理和旅游网站研究,自1997起年对国内互联网信息地理学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网络文化地理问题、旅游网站空间分异及发展战略、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特征、旅游与科技信息化发展战略、主题频率与书论演进关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中英文发表信息技术及情报检索研究论文20多篇,成果发表于《情报科学》等中、英文学术刊物。
(4)其它人文地理研究:包括甲骨文与殷商景观地理、空间概念学科属性和地理空间观、古诗词与地方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评价等的研究。发表论文包括:甲骨文与殷人景观地理研究刍议(2004《人文地理》)、“空间”的演化:物质的、地理的、抑或是精神的?—关于空间学术概念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嬗变机制(2010《文化研究》)等。
(5)书法地理与书法审美研究:探讨了书法景观的概念并提出了书法地理学研究体系,提出书法审美中的自然景观描述的功能类型、提出了基于书法文化链的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书法景观旅游规划的模式;提出了书法审美评价维度体系及其无差异曲线分析;首次对书法审美维度评价、书法审美的行为性评价、书法景观知觉等进行了实验美学研究,相关文发表于《人文地理》、《中国书法》《城乡建设》等国内核心杂志,发表中英文书法论文约20篇,获得《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国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全国5篇,排名第一)、第七届全国书学研讨会三等奖、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全国5篇,排名第一),多篇书法研究论文参加国际经验实验美学大会(IAEA)、国际美学会(IAA)大会交流,以及中法旅游论坛、ITSA/PATA等国际会议主题报告,应邀在香港、美国、英国、日本及国内多个大学做书法景观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
社会兼职有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旅游休闲委员会执行委员(Commission Boarding Member)、国际旅游研究协会(ITSA)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1996-)、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1)、美国Tourism Geographies杂志编委、美国South Carolina大学国际旅游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理事委员会委员(1998-2006)、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常务主持(2004-)、美国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 世界遗产评价专家组专家(2005-)、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以及多个省(江西、江苏、山东)、市地方政府部门的旅游专家委员或咨询顾问、国内多个大学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国际经验实验美学会正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⑦ 南通爱国人士

白雅雨 白雅雨 (1867年4月17日—年1月7日)名毓昆,字雅雨,号铣玉,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生于南通,居城南白陆巷。自小天资聪慧,18岁时考中秀才,为州首(第一名)。先后入江阴南菁书院和上海南洋公学就读。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90年)后任聘于南洋公学附中、澄衷学堂执教史地,1908年任聘于北洋法政学堂,同年与张蔚西一同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任编辑部长,1910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地理学家。白雅雨少怀救国之志,及长更认清清政府之腐败,革命意志更加坚强,1904年随蔡元培加入光复会(后随蔡一起入同盟会)。任教天津时,组织了天津共和会,白雅雨在教书生涯中,培养了不少革命青年,李大钊就是他在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青年,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军政府,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以进攻京津为目标,直捣清朝老巢。可惜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阻击,白雅雨在古冶被捕。经过是这样的:1912年1月1日,新年的到来并没有给天津的老百姓们带来多少喜悦,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近垂垂末日。
那晚天黑得很早,一个身影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闪进了清军第20镇79标标统岳兆麟部第3营管带张建功的房间,此时的张建功早已经在房间里等候多时了,见到来人便单膝下跪:“79标第3营管带张建功参见镇守使大人。”来人搓了一下被冻得有些僵硬的手,紧走了两步:“张大人不需多礼,快起身说话。”这个人就是清政府的通永镇守使王怀庆。他之所以夜来滦州,就是因为清政府接到消息,驻守滦州的清军第20镇官兵可能准备起义,为了阻拦起义,防止清王朝的京畿重地———天津受到威胁,清政府急忙派通永镇守使王怀庆去滦州。
“这里的情况怎么样?”王怀庆急声问道。“大人,在您到来前,标下刚刚接到消息,第79标第1营管带施从云、第2营管带王金铭已经发出了叛乱通电,已经造反了。他们还威胁标下一起参加。不过,他们打算后天启程,进攻天津,让标下带领兄弟们做好准备。”“这样啊!”王怀庆沉思了一下,“张大人,你现在不可轻举妄动,让乱党对你继续保持信任,仔细留心乱党的动静,我们可以在他们举事之时,来个里应外合,围而歼之。”
在昏暗的灯火下,王怀庆和张建功秘密地商定了准备破坏起义的计划。
通电全国滦州举起义旗
话分两头,早在王怀庆到达滦州前,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已经到达了滦州,秘密约见了清军第20镇79标第1、2营管带施从云、王金铭。
“两位大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累及我泱泱大国,数十年来,国不像国,家不像家,民不聊生。试问二公,身为中国之军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位能坐视不理吗?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以进攻天津绝好的机会,直捣黄龙,推翻满清的统治。现在,武昌已经打响了革命的一枪,二公如现在起事,一可以先发制人,二可以为民军之声援,成千古流芳之美名啊!”
其实,施从云、王金铭二人本已同情革命,早些时候就有起事的想法,但苦于时机不对,这次见白雅雨亲自前来协商,便按不住心中的激动,马上应允起义。经过短暂的商量,他们决定,以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白雅雨为参谋长,同时通告各国驻华公使。三双革命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就在王怀庆到滦州的当天晚上,王金铭发出起义通电,拉开了北方武装反抗清王朝的序幕。
1月3日,“北方军政府”在滦州正式成立。驻天津的各国领事接到电报后,即公推俄国公使为代表去滦州,郑重表示承认起义军为交战团体。“于是滦州大街小巷遍贴起义反正文告”,北方的革命之火在滦州被点燃了。除王、施、白三人外,起义军又推举孙谏声为军务部长(一说为外交部长),其他各部部长、各路司令,均有人选。起义军在滦州召开全体官兵誓师大会,通电全国,声讨祸国殃民的清廷,并向京津进军,准备一举摧毁清王朝。
激战雷庄起义功亏一篑
据原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罗澍伟介绍,滦州革命军誓师后,1月4日正准备乘车进攻天津之际,忽然发现滦州城门被关上了。起义军当时接到消息,第3营管带张建功与清通永镇守使王怀庆勾结,密谋叛变,关闭滦州城门,捕杀革命党人,并在城上向起义士兵射击。起义军还没有从驻地开拔,就受到了清政府的打击。
晚8时,王金铭、施从云等人惟恐自相残杀贻误战机,遂下令全军登车开拔。在滦州起义后,清政府急派第3镇曹锟的军队前往镇压,并在雷庄东将铁轨拆断,阻止起义军西进。5日早晨,起义军在前有重兵、后有叛变的压力下,经过激战,损失惨重,但仍与清军对阵。
王怀庆见不能短时间消灭起义军,便心生一计称,迫于起义军的声威,愿与起义军停火议和。王金铭、施从云二人不听众人的劝阻,仅带数十人到清军营内进行谈判,被清军俘获,当即就在阵前被杀害了。
白雅雨亦与部队失去指挥联络,但他下定“必与清军一战”的决心,准备返天津继续起义。他只身逃进一座古庙,躲在神像后,晚间换上便服,准备逃往天津,走到古冶被清兵捕获。王怀庆一见抓到了白雅雨,喜不自禁,立即加以审讯。白雅雨怒目斥责说:“我是革命军参谋长,请杀之,没有什么可说的!”他又笑着对周围的官兵说:“我死没有什么可惜的,倒是你们今天做满人的奴隶,来日就要做外国人的牛马,多么令人心痛呀!”白雅雨面对酷刑,慷慨陈词:“吾为国充兵,吾自当为国死!”
刑场上,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令他跪下,白雅雨双目怒瞪,大声斥道:“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杀则杀之,何辱为!”刽子手先砍掉他的一条腿,又因无辫可揪,就把白雅雨倒悬在树上,砍掉了他的头颅,时年44岁。
滦州起义的官兵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英勇牺牲了,而那些镇压他们的元凶不久却摇身一变,成为缔造共和的“元勋”,实在另后人扼腕不已!烈士就义后,北洋法政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及南通各界人士先后举行追悼会。1912年9月,灵柩抵通,葬于狼山,1915年为纪念烈士牺牲三周年而立碑,碑文“白烈士雅雨之墓”为张謇所书,碑阴刻墓志铭,为江谦所撰,张詧书,1914年阴历十一月立。
白雅雨就义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全文为: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
这首绝命诗在国内外广为传诵,成为激励后人斗争不息的史诗。冯玉祥将军是滦州起义的初期参与者,在他的倡议下为白雅雨在北京和山东泰山建造了纪念碑。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先后在北京什刹海和河北滦州建立墓碑,纪念白雅雨烈士。1937年国民政府还为白雅雨及其他烈士进行了国葬,并追赠白雅雨为上将。

钱素凡

通中校人钱素凡

南通惨案革命烈士钱素凡可称得上一位真正的通中校人。他父亲钱啸秋是通中教师,他自己早年求学于通中,中央大学毕

业后当教师,施教于通中,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他遇难在通中。素凡三十五年短促一生,就有三分之一岁月是在南通中学度过

。通中给予他知识、才学,助他形成了进步的思想,他则为通中增设了一张科学和民主的讲台;通中的进步传统和革命精神培

育了这位学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性格,这位学生则以自己教书育人,献身革命的言行、业迹为母校校史增添了一页荣光。

素凡一九二五年就读于通中初中,据老前辈回忆,他在初中读书时就参加共团。一九二七年曾作题砚诗一首“顽石、顽石,琢

汝成器。愿共朝夕,助我构思,砺我斗志。俾挥如椽之笔,横扫人间嚣气,淘尽人间渣滓。为坚信念,契以识之。”同时,他

在《中学生》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文,抒发了对日寇侵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大革命的愤慨和爱国的赤诚之情。

一九二八年夏,素凡初中毕业,曾先到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读高中。后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校方开除,回家乡插入通

中高中普通科二年级,直至一九三三年夏华业。那一时期,通中仍吸收了不少良师,如素凡的国文老师张先人(胡风),虽然

他在通中执教为时甚短,却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日后,素凡曾以“镇圭”为名,在南通地方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胡

风在南通》的回忆录。

一九三七年底,素凡开始了通中教师的生涯,先在沪,后随校迁往东台县角斜,历任文史、地理教员,并担任过多届班主

任。他教书极其认真负责,教人更是竭尽全力。四十多年过去了,素凡的音容笑貌、言行教导仍清晰地留在当年的学生心中。

上海师范学院的陈立性、广东肇庆星湖风景区管理处的唐天培等同志,在回忆人生历程时,都将素凡称之为朦胧时期的指路人

。缅怀当年在地理课上,钱先生如何凭借一张地图,描述祖国大好河山,控诉日寇侵占东三省的罪行,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主义

的思想。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六年读书于通中高中师范班的葛名珂、朱平等同志在纪念素凡的文章中写道:作为国文教师和班主

任的钱先生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古典诗词,则借古喻今,抒发爱国忧民的纯真情感。批阅作文,不仅引导我们

怎样习作,还教导我们怎样做人,还曾将鲁迅的“路是人走出来的”、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罗曼·罗

兰的“士当于恶魔斗,人非为面包生”等格言,作为学生的毕业赠言,勉励我们去奋斗。

素凡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不仅利用讲台教授科学知识、传播革命火种,而且在课余和社会生活中热情关心学生、青年的

成长。他的寝室和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讲知识、习文艺,论时势,谈人生,从而,教育、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影响、

指导他们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素凡和通中、和通中的师生员工结下了亲密的友情。他曾为在通中工作三十年的老校工陈福海

撰写了《念通中老“校人“陈福海》一文,并称其为“英雄”。在“三·一八”的斗争中,他带领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当国民党反动派举起屠刀,同学们劝其躲避时,他说:“我不怕,有同学支持我,你们会提出抗议的!”同时,设法营救战友

,安排进步学生离城。

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凌晨,素凡在通中教员宿舍楼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绑架,遭受酷刑,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概,次日深夜牺牲于扬子江中。

素凡一生献身于民主斗争,献身于文化教育、也献身于通中。通中没有忘记这位曾学习、工作、战斗直至遇害于通中的校

人,校史室里陈列着他的照片和事迹,“素凡文学社”正培养着新一代文学青年。通中八十年,英才辈出,硕果累累,我欣慰

地看着更新换代的教学楼群,也忧虑地追思那荡然无存的荷花池塘。而我更坚信:南通中学的优良传统和素凡的革命精神必将

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作者系钱素凡烈士夫人 现任南通市老年教育工作协会理事长
钱素凡原名钱彤 1933届校友 曾任本校教师 南通三·一八惨案烈士)

江上青
[编辑本段]1、革命家
永远的丰碑
江上青:矢志不渝救亡图存
“为什么替我们底力量担心?
悠长的午夜终要走向黎明。
地球底边缘涌起了太阳,
它奔来欢迎我们底渴望;
有一天全世界受难的朋友,
沐浴那温热的阳光!
脱去镣铐,回复‘人’底面貌,
用太阳底火融化冰雪,
地心底热流洗清了血腥;
冰雪和血腥消灭,
时代才能顺着轨道前行。”
以上是江上青烈士的遗作《前进曲》中的一节,写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之后。这首诗充满了祖国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战斗的召唤。在黑夜如漆的中国国土上,它像晓天画角,惊醒沉睡的人们。它的声音,是30年代初期所有先进分子的声音;它的希望,是30年代初期所有先进分子的希望。江上青烈士正是《前进曲》这个战斗宣言的忠实执行者。
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农历四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镇,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高中,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经祖父百般努力,聘请胡显伯大律师为其辩护,经多方营救,终以年幼无知为名,判刑半年。1929年5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大”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时再次被捕,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西牢,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一年后释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的长诗。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抗日工作。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等派遣江上青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泗县,江上青同志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兼保安副司令(专员是盛子瑾)、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培训抗日干部,建立抗日武装,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并在秘密党员中建立了中共皖六区专署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同志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协助张爱萍等推动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江上青烈士之侄子。 (有人说是其过继儿子)

⑧ 沙润的个人经历

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1988-1989年赴美国纽约尤宁大学(Union College)作访问学者。1990年评为副教授、任地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1994年1月任地理系主任,1998年评为教授,1997年至2002年6月转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2002年6月后任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2009年出任三江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学科专家组组长;江苏省旅游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 “科学”教材审查委员等。

⑨ 胡焕庸的主要贡献

在地理教师的工作中,胡焕庸一方面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待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又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对待自身的提高。为此,他十分重视搜集和阅读国外文献,注意地理科学上的新学说、新理论和新资料,从而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客观需要,从一个教学领域转入另一个教学领域,并且从一个研究领域转入另一个研究领域,他撰写出多种大学教材和专著。
胡焕庸从竺可桢手中接过的教学任务,最主要的是气候学。他所著《气候学》就是他在中央大学的教材。此书主要参考德国学者J.汉恩(Hann)和W.柯本(Koppen)的著作,第一次把柯本的气候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地理学界,认为这种分类法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是最完善的气候分类法。
1980年,胡焕庸为研究生讲授世界气候课程,并编著《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一书。此书论证南北半球、不同纬度、大陆东中西区的气候差异,认为:“纬度地带性产生气温的地带性,而大陆东中西区的非地带特性,更多地表现 在降水量方面的差别。由于水热状况的差异,各地才有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因而有不同的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
胡焕庸认为,我国水利地理的重点,在于黄河和淮河流域。他在30年代所写的《黄河志·气象篇》属于黄河流域。其他工作均属淮河流域。为了研究淮河,1934年他率领学生前往苏北淮河南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出版《两淮水利盐垦实录》一书,及《两淮水利》一书。此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导淮委员会提出的以淤黄河为淮河出海口的计划,是完全行不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即成立治淮委员会。水利部特邀他参加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在这期间,他先后完成《淮河》、《祖国的水利》、《淮河的改造》等著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焕庸比较集中于经济地理的研究。他在讲课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一系列的经济地理著作,包括《中国经济地理》、《美国经济地理》、《苏联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它们都以商品为经,以地区为纬,强调各地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重视供需关系,并且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分析,说明其有余和不足的状况。同这些著作相配合的,是《世界经济统计》一书。
1964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西欧北美洲研究所。胡焕庸根据主客观条件,着手《法国地理图志》、《英国地理图志》和《西德地理图志》的系列著作。它们都以经济地理为重点。“文化大革命”后,出版了《法国经济地理》一书。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胡焕庸在区域地理研究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阐明,认为,研究人地关系,就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了单篇论文外,他的区域地理著作有3个方面:即分省地理、分洲地理和分国地理。在分省地理方面,主要有《江苏图志》和《四川地理》。前者是在苏北里下河和苏南东坝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此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在著作形式上独创一格。后者是在中央大学迁川之初完成的,是第一本关于四川省的地理专著。在分洲地理方面,主要有《各洲自然地理讲义》的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二者本来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材。其中的《欧洲自然地理讲义》,经金祖孟和严正元、康淞万补充修改后,以《欧洲自然地理》名义重版发行。在分国地理方面,最重要的是《法国地理图志》,此书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做到了图文并用,在形式上类似《江苏图志》。此外,他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出版《英国地志》、《法国地志》、《德国地志》、《苏俄地志》和《南欧地志》,在抗日战争后期又出版《日本地志》、《朝鲜地志》和《台湾与琉球》。
在抗日战争后期,胡焕庸受有关部门委托,在余俊生的协助下,在重庆进行战后重划省区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一个包括新的省区和省会的完整的方案。这是中国行政区划研究的先声。
在1962年和1963年,胡焕庸曾两次为研究生讲授《古地理学》课程,并且写出《古地理学教程》的专著。此书引用大量外国文献,论述全球海陆分布的演化过程,包括地球及其圈层的形成和演变问题,第四纪的冰川和冰期、气象气候、海陆变迁和新构造运动以及生物和人类的古地理学。
当“文化大革命”风浪初步平息,人们发现,西方已经完成一次地学大革命,大陆漂移、洋底扩张、板块构造和世界大地构造的新学说,已经确立。为了赶上时代,胡焕庸在《古地理学教程》的基础上,写出《世界海陆演化》一书,重新探讨全世界的海陆演化问题。此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海陆演化,认为:东非大裂谷处于海洋的胚胎期,红海处于幼年期,大西洋处于壮年期,而太平洋处于晚年期。太平洋周围的海沟、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带,是地表的活动带。一方面,板块在此俯冲、下沉和消亡;另一方面,大陆在此造山和增长。
上述著作覆盖地理科学的广泛领域,都是西方地理科学思想和中国地理实际的结合,在引进西方地理科学的基础上,对推动我国地理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胡焕庸于1926年到1928年在法国进修时,不仅进修地理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进修地理学派的科学思想。回国后,胡焕庸大力介绍法国学派的地理思想。根据法国学派的观点,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有天定胜人的一面,又有人定胜天的一面。具体体现这种关系的,首先是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因此,他一直把这两门学科看成是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强调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地理,而把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密切结合起来。
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是《中国人口之分布》与《中国的农业区域》。前者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后者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区域研究。
《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人所共见的。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焕庸的人口地理研究只能停顿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国进行了人口普查。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了以他为主任的人口地理研究室,并且很快拿出关于江苏省以及南通、常熟、宜兴等县的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的论文。遗憾的是,由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研究室,在仅仅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很快就陷于瘫痪状态。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人口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也得到人们的肯定,许多大学成立了人口问题的研究机构。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国最早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机构,在1981年就得到了恢复。现已扩大为人口研究所,而且是国内唯一的以人口地理为研究重点的人口研究所。 胡焕庸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曾任理事长多年,现任名誉理事,是我国地理学70多年来从发生、发展到壮大的唯一健在的见证人。1990年,正值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祝贺他的90岁生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自选的《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出版了。这是一部以人口地理为主,旁及自然地理,还有一个包括182个条目的《著述目录》的论文集,是他60多年来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特别是人口地理研究的详尽记录。
今天,胡焕庸和他的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已不再限于人口分布及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而是跨入人口经济和人口预测的领域。根据他的研究,世界各国人口都曾有过盲目增长的过程。如今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人口的零增长值。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工作,我国也将会有这一天。因此,问题在于认真工作,而忧心忡忡是不必要的。

⑩ 油菜花每天生长过程是怎样变化的请帮忙解答一下。

油菜花每天生长过程是怎样变化的?请帮忙解答一下。
要详细的(油菜花每天的变化),简单的不要
...展开
有奖励写回答共2个回答
150*****012
聊聊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
形态特征 油菜花十字花科属双子叶植物纲。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基生叶旋叠状,茎生叶,一般是互生,没有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花瓣4枚,呈十字形排列,雄蕊通常6枚,4长2短,通常称为“四强雄蕊”,雌蕊由二心皮构成,子房位置靠上。茎圆柱形,多分枝;叶互生,叶大,浓绿色,无叶柄及托叶。三、四月间,茎梢着花,总状花序,花萼片四片,黄绿色,花冠四瓣,黄色,呈十字形。果实为长角果,到夏季,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紫黑色,也有黄色。我国栽培较广,以长江流域和以南各地为最多。十字型的花朵是十字花科的植物特征之一,高丽菜及小白菜等很多蔬菜都是油菜花的亲戚。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中国油菜分布及开花日期等值图油菜花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植物学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常见的是Brassica capestris及B.napus两种。 油菜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不论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还是地势低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均有种植。我国的油菜种植,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个大区,其分界线为东起山海关,经长城沿太行山南下,经五台山过黄河至贺兰山东麓向南,过六盘山再经白龙江上游至雅鲁藏布江下游一线。分界线以南以东为冬油菜区,以北以西为春油菜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