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1. 韶关市(乐昌)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演练方案
乐昌市人民政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地环电〔2011〕197号)文件要求,为检验前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质量,查找漏洞,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如下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高度,提高我市临灾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我市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演练目的
(1)通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我市群测群防建设工作实效,检验各部门职责的分工落实、应急队伍的协调能力、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受灾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发现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2)培训参与演练的乡镇有关工作人员和群众,进一步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3)宣传教育群众,强化防灾意识,提高自救技能。
三、应急演练的原则
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原则。
四、应急演练现场地质背景
大源镇永济桥村高粱头组后山山体陡峭、土体风化强烈,极易受降水影响发生灾害,此前曾出现过小型滑坡,由于应对及时,未出现人员、财产损失。目前,因连日强降雨出现了地质灾害险情前兆,很大程度上可能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灾情预警等级达到4级,该组20户居民近1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有关气象和地质灾害灾情预警信息,大源镇已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五、应急演练的组织安排
(一)成立指挥部
韶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杰任演练总指挥,乐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伟荣任指挥长、国土资源局局长谭均伯、大源镇党委书记周杏林任副指挥长,大源镇镇长连旷怡任现场指挥,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演练所在镇、村组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乐昌市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演练。
指挥部设综合联络组、宣传报道组、治安管理组、应急抢险组、灾险情调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后勤物资保障组7个工作组。
参与本次演练的有上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家和兄弟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同志、乐昌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各镇(街道办)分管领导,组成观摩指导团。
(二)各职能组及工作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国土资源局局长牵头,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主要是搞好演练方案的制订,参与演练人员的组织与分工,演练现场的布置、现场解说员的落实等。
(2)宣传报道组:由乐昌广播电视台分管宣传报道工作的副台长负责,现场解说1名、2组摄像记者组成。
(3)紧急抢险组:由一名大源镇副镇长牵头,大源镇应急小分队配合。任务为:及时掌握和报告现场处置和险情处理情况,尽快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
(4)监测调查组:由乐昌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副局长牵头负责,由地矿股、大源国土所工作人员和当地监测员组成,请韶关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参加。任务为:调查、核实险情,组织监测、预测灾害威胁,提出对策和措施。
(5)后勤保障组:由一名副镇长牵头负责,镇干部、村干部组成。任务为:模拟发放应急安置的撤离群众所需的基本生活保障物品等。
(6)医疗卫生组:由主管医疗卫生副镇长牵头,大源镇卫生院院长、医生等参加。任务为:提供现场医疗卫生安全保障,模拟抢救伤员。
(7)治安保卫组:由大源镇派出所所长负责。任务为:负责封闭进村道路,维护灾区秩序、治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演练活动流程及时间安排
8月5日上午9:00开始,详见演练流程及时间安排表
七、应急撤离演练现场布置
(1)树立标示牌:包括演练指挥部1块、应急撤离路线指示牌2~3块、应急安置点1块、危险点警示牌、应急救助点1块等;
(2)演练现场横幅:内容为:韶关市(乐昌)主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演练现场;
(3)临时安置简易帐篷2顶;
以上由大源镇政府负责。
(4)指挥、观摩现场:要求地面平整宽敞,视野开阔,便于参演人员集中和观摩演练习过程,为确保安全,需对乐昌峡左、右岸公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时间约30分钟。
此项由国土资源局报市政府协调,公安交警负责。
八、应急演练的前期预备
为确保应急预案演练的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迅速、高效和部门协调的一体性,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为应急演练工作做准备并落实工作任务,确保演练过程顺利、目标圆满。
大源镇认真组织高粱头组参与演练的群众,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的要安排好安全照顾事宜。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 文山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富宁县是云南省12个国家级一类防洪县之一,“防大洪,抢大险,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任务艰巨。举行此次演练旨在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洪防灾方针,检验各防灾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在富宁县城遇到暴雨引发洪水并发突发性滑坡地质灾害时对防洪抢险调度、险情抢护、群众转移、安置维稳工作协调和执行能力,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建立统一、快速、协调、高效的防洪抢险和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机制机制,确保富宁县城安全度汛,提高应对灾害和抢险救灾能力。为此,在2011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文山防灾减灾演练在富宁县举行。此次演练,省、州及8县(市)组织了观摩团进行全程观摩。文山人民政府副州长亲临现场,并宣布演习开始。现将综合演练中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的意义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甚至不可预见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历史使命。近年来,特别是“5·12”地震之后,各级党委人民政府以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民生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注重提升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质灾害临灾状态下责任部门抢险救灾应急反应能力,更加关心县、乡(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富宁县是文山州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7处,对住户存在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4处,共威胁到745户2884人,其中2011年度重要监测隐患点29个。目前,正值地质灾害多发的主汛期,开展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演练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富宁县新华镇新兴社区仁和村小组滑坡隐患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滑坡有可能产生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启动《富宁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通过防灾减灾演练,进一步提高富宁县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一旦临灾能迅速有序安全撤离避让,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完善各部门的公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演练的原则
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四、演练背景
新华镇仁和村小组滑坡位于该村左侧,该滑坡形成于2006年6月,在村子左侧可见明显拉张裂缝组,且裂缝已基本贯通,裂缝总体走向210°,长约320米,宽10~50毫米;2010年9月以来,遇连续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导致裂缝扩展明显加剧,目前该项滑坡处于加速变形过程中,有整体失稳的可能性,直接威胁着滑坡体上仁和村小组和滑坡体下方富宁县高速公路收费站共计287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山体滑坡隐患点编制有“防灾方案”,受威胁群众持有“防灾避险明白卡”。
五、演练时间
2011年5月12日9:00~11:30。
六、预警演练准备
(一)预演
时间:2011年5月11日15:00。
(二)演练指挥部组成人员及各工作组职责
1.防灾减灾演练总指挥:王毅(县委书记、县长);指挥长:崔同富(县委副书记)
主要职责:
(1)审查批准防灾减灾演练方案;
(2)发布防灾减灾演练命令;
(3)主持一级预警会商;
(4)签发一级预警通知。
2.演练常务副指挥长:杨秀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
主要职责:
(1)负责演练全面工作;
(2)主持二级预警会商;
(3)签发二级预警通知。
3.演练副指挥长及其职责
韦胜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负责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
韦思亮(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抢险救灾物资供应,做好受灾群众善后安置等工作。
孟军(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负责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救灾工作。
李艳红(副县长):负责受灾群众及抢险队伍的医疗救治及卫生防疫。
张泉龙(副县长):负责预警系统电力、通讯抢修维护,保障电力供应、通讯畅通。
蒋捷(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负责社会治安、交通管制及现场应急抢险等工作。
陈宗友(某部队领导):负责驻富部队抢险队伍的调集指挥。
张国林(县人武部部长):负责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投入抢险救灾。
李思学(县公安边防大队大队长):负责组织边防大队官兵及时深入受灾现场开展抢险救灾任务。
穆雪锋(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负责组织消防大队官兵及时深入受灾一线开展抢险救灾任务。
黄志宏(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负责演练具体工作;报告地质灾害情况;协调州局及上级有关部门。
4.9个应急工作组及其演练职责
(1)综合协调联络组(车辆3辆,15人)
组长:孟军(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副组长:蒙俊生(县政府办主任);
成员:毛启光(县委办副主任、县委农办主任);
肖平永(县政府办副主任);
黄晶(县委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王炳旭(县委办信息股股长);
彭华勇(县政府办综合股股长);
黄仕刚(县政府办综合股副股长);
陆仕标(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
夏振东(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
夏振东(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
张永周(县民政局救灾股股长);
李金毅(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李连红(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
摄像记者:韦荣;
照相人员:王炳旭;
联络员:徐加俊。
职责:掌握现场抢险救灾工作进度,协调和督查各组演练;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群众转移组(50人)
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置在:县第一中学操场。
组长:韦胜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副组长:杜卓春(新华镇人民政府镇长);
梁富(县公安局副局长);
曾正廷(县人武部副部长);
肖平永(县政府办副主任);
邓发东(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成员:各部门人员;
摄像记者:李芳晶;
照相人员:新华镇一名干部;
联络员:韦登格。
职责:组织被围困人员转移到指定安置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应急抢险组(消防车辆2辆,电力抢修车1辆,装载机4台,人员150余人)
组长:杨秀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张国林(县人武部部长);
成员:由县公安、交通、水务、教育局,边防一团,县人武部,县公安消防大队,县公安边防大队,新华镇,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组成;
总联络员:徐加俊。
职责:迅速组织各专业应急小组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负责统一调集、指挥施救队伍,实施现场抢险救灾;抢救遇险人员;保障电力供应;掌握灾情并报告指挥部;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4)灾险情调查监测组(车辆2辆,人员10人)
组长:蒋捷(副县长、公安局局长);
副组长:黄志宏(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由县国土局、县气象局、县安监局和新华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总联络员:夏振东。
任务: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灾害形成的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和人员财产损失情况,确定地质灾害等级;设立专业监测网点,对灾害点现状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提出能够阻止或延缓再次发生灾害的措施;提供灾害发生地详细准确的气象预报;提出人员财产的撤离、转移最佳路线和灾民临时安置地点的意见;完成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5)交通治安秩序维护组(车辆5辆,人员40人)
组长:蒋捷(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
副组长:张恃海(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
成员:由县公安、交警大队、新华镇政府工作人员组成;
摄像记者:吴光斌;
照相人员:县公安交警大队一名干警;
联络员:杨礼贵。
职责:组建交通治安管理队伍;维护灾害现场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对抢险救灾现场实施交通管制;组织灾区现场治安巡逻保护;负责疏散现场无关人员,协助应急抢险组转移灾区人员及财产;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下设交通管制、治安巡逻两个专业小组)。
(6)网络通讯技术保障组(20人)
组长:张泉龙(副县长);
副组长:龙源涛(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副局长);
周招祥(县电子信息管理局局长);
成员:赵祖旭(电信富宁分公司经理);
冯天文(移动富宁分公司经理);
张兵(联通富宁分公司经理);
摄像记者:娄芳华;
照相人员:县国土资源局局、电信局各一名干部;
联络员:侬科伟。
下设网络技术保障、通讯保通保障两个小组。
职责:负责提供演练所需对讲机,并充足电量、编排序号;负责演练期间通讯畅通,安排1~2辆通信抢修车对通信基站进行抢修;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7)医疗救护组(人员20人)
组长:李艳红(副县长);
副组长:杨静珍(县卫生局局长);
成员:班峰(县卫生局副局长);
农光城(县卫生局副局长);
张金龙(县医院副院长);
徐文善(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医护工作人员15人;
摄像记者:刘刚;
照相人员:县卫生局一名干部;
联络员:李代艳。
职责:迅速组建、调集现场医疗救治队伍;负责现场紧急救治和卫生防疫;安排2辆救护车开展救护,同时在团部附近搭建临时救护所;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8)物资保障及善后安置组(车辆4辆,其中部队2辆、地方2辆,人员20人)
组长:韦思亮(县委常委、副县长);
副组长:肖义庆(县民政局局长);
陈明抒(县财政局局长);
付联翔(县发改局局长);
龙源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潘文明(县经济商务和外事局局长);
柏祖斌(县民政局副局长);
成员:由以上单位工作人员组成;
摄像记者:翟正文;
照相人员:县民政局一名干部;
联络员:农荣。
职责:负责抢险救灾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负责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负责防汛救灾物资的调运、储存和发放;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抢险救灾人员的生活保障;完成演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9)新闻采访发言组(人员10人)
组长:肖义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组长:龙原涛(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副局长);
成员:由宣传部、广电局记者组成。
职责:负责防灾减灾演练的现场报道、采访等工作,负责演练对外宣传、报道,并明确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
(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
1.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
会议由县人民政府召集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相关部门领导、仁和村小组村小组长等参加。
(会议时间:定于5月11日9时。会议地点:江口县政府会堂)。
会议内容:
(1)县人民政府王毅县长讲话,通报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预案演练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等情况。
(2)座谈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
2.参演单位专业队伍、人数以及演练前需准备的物品
(1)县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武警中队共40人。负责其他参演单位所需迷彩服、十字镐、铲子、钢钎等器材的准备。
(2)消防武警官兵6人。负责消防车辆、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生命探测仪等设备的准备。
(3)县公安及交警20人。负责治安和交通管制警示标志。
(4)县国土资源局30人。负责宣传资料、标语、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准备,各应急分队队旗等工作。
(5)县卫生局20人。负责2辆120急救车辆以及急救器材、卫生防疫消杀和演练灾民的伤病检查治疗器材的准备。
(6)县交通局20人。保证至少2台以上交通标志车辆的准备。
(7)县民政局12人。负责救灾、慰问物资、安置灾民相关表卡的填报准备,其中帐篷至少准备3顶以上。
(8)仁和村小组180人。富宁县高速公路收费站10人负责演练前组织、宣传发动、群众转移。
(9)县建设局4人。负责组织指挥演练场地平整和观摩台搭建。
(10)县教育局3人。负责参演学生60人的组织和动员。
(11)县电信公司5人。负责准备电话机10部,现场的通信保障。
(12)县气象局2人、县移动公司2人、县供电公司8人、县自来水公司3人、县水利局4人、县安监局3人、县环保局3人,按各自工作职能准备相应器材。
(13)新华镇干部15人。负责演练前演练区域村民的动员和群众会的召集。
(14)参演师生60人。由县第一中学(县教育局局负责组织落实好人员及演练服装的准备。)
参演队伍共计440人。
3.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准备
(1)综合联络组全面负责各项准备工作的协调与筹划。
(2)交通治安管理组熟悉仁和村小组滑坡的灾害危险性及危险区内的相关情况,制定交通管制及灾区安全保卫的措施,解决有关问题,准备封锁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进入危险区的警示标志。
(3)灾险情调查监测组熟悉仁和村小组滑坡的地理环境及滑坡情况,设立监测标志,全站仪监测安置地点和监测记录等。
(4)应急抢险组、后勤保障组熟悉仁和村小组滑坡的地理环境及滑坡情况,悉记群众撤离避让路线、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地点及卫生抢救所的临时设置地点的有关情况,做好抢险救灾及物资储备调运及有关设备装备与调运工作。
(5)医疗卫生组熟悉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地的有关情况,准备救护车及相关救护医疗器材等,确保抢险救灾或演练应急之用。
(6)其他各组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二)演练工作程序
1.2011年5月12日9:00时全体演练单位在县第一中学操场待命
9:10接新华镇人民政府报告:“因昨夜连续大雨,新华镇新兴社区仁和村小组出现严重险情,简易监测资料表明滑坡体与后缘母体裂缝加宽,滑坡随时可能发生,要求县国土局尽快派人调查处理。”
9:15县国土局领导:
(1)向县人民政府汇报;
(2)县国土局派出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进行险情评估及应急处理,设立全站仪监测点。
9:25县国土局领导接应急小分队报告:“新华镇新兴社区仁和村小组滑坡活动性增强,宽度已增大到0.2米,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建议尽快报告县人民政府,启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9:30县国土局领导向县人民政府报告情况,建议启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通知县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指挥部的各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仁和村小组集中待命。
9:40指挥部设在太平中学会议室,太平中学体育场为集合地点,各组长向指挥部报到,原地待命。
9:50县国土局局长向指挥部介绍该滑坡地质灾害有关情况。
县气象局局长报告天气情况。
县国土局局长汇报灾情态势、发展趋势,提出防患对策及建议。
10:00指挥部:下达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组:封锁进入危险区的县乡公路、进入滑坡危险区的村道;同时设置警戒,除抢险救灾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对灾区实施治安巡逻,保证灾区安全。
群众转移组:使用音响设备放警报信息或鸣锣紧急通知危险区域的群众按原定路线有序安全转移;应急抢险组,要组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其他抢险救灾人员一共计150人火速赶往灾区,按照原定的编制序列目标任务快速赶到灾区实施抢救,迅速组织灾区师生和物资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到安置点。
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跟踪监测灾情,有情况及时报告。
医疗卫生组:组织医疗卫生紧急抢救队伍进入灾区,进行伤、病员的抢救及转移工作。
后勤物资保障组:负责转移到各临时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认真做好各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宣传思想巩固工作,解决好灾民的吃、穿、住等问题,确保救灾抢险指挥通讯与联络的畅通。
10:10撤离开始。
10:25撤离完毕。
10:30应急抢险组报告:全线撤离完毕。已设好警界、切断电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组报告:通往危险区的公路、道路已封锁,警戒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后勤物资保障组报告:撤离群众基本安置妥当。
医疗卫生组报告:撤离过程中只有两人因摔跤受轻伤,已得到紧急处理,临时医疗点已建立,工作正常开展。
灾情调查监测组报告:据监测组监测,滑坡变化已趋稳定,建议召开指挥部会议,研究解除封锁警戒。
10:35指挥部召开会议,下达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锁、警戒。由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监测,有情况及时报告;灾后重建组负责对危房进行鉴定,提出受灾群众回迁和重建方案,报政府批准实施。
10:40指挥部领导到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撤离安置情况。
10:45演练工作讲评会。总指挥作演练讲评。
10:55宣布演练结束。
11:10各抢险救灾工作组在现场进行自我总结。
11:20召开演练总结会议。
紧急运送救灾物资
救灾物资
3. 关于提供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材料的函
国土资应急办函〔2011〕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精神,切实做好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推进工作,不断提高应急演练的水平,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拟将 2011 年全国组织开展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典型案例精选汇编成册,请你单位提供有关案例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一、提供材料的内容: 主要提供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活动的方案、脚本,以及相关照片和视频材料。
二、提供材料的数量: 按照省、市、县、乡、村级组织开展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分别提供案例材料。其中,省级组织开展的提供 1 ~2 例,市级组织开展的提供2 ~3 例,县级组织开展的提供 3 ~4 例,乡级组织开展的提供 2 ~3 例,村级开展的提供1 ~2 例; 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开展的也可提供1 ~2 例。
三、所提供材料务必真实可靠,详尽完备。
四、请将材料刻制成光盘,于 2011 年 11月25日之前邮递至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应急培训演练室。
邮递和联系方式如下:
邮编: 100081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 20 号应急中心
收件和联系人: 王灿峰
电话: 010 -62117151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4.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哈页苏木老窑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2013年6月)
一、前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精神,快速、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决定于2013年6月19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哈页苏木老窑沟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一次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活动。为确保此次演练活动圆满成功,特编制本方案。
二、演练目的与意义
演练主要目的一是实践检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查找问题与不足,进而优化应急预案;二是锻炼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机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实战经验;三是强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四是提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与水平。主要是通过演练进一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地质灾害防范和避险意识,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三、演练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6月19日,9:00—11:30.
地点: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哈页苏木老窑沟
四、演练类型
大型泥石流险情群测群防、避险撤离、应急调查、实时监测、会商处置以及抢险救援等示范性演练。
五、组织机构
(一)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共11人,组建应急演练工作队伍,全面负责演练工作。
组长:李世镕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
副组长:崔瑛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杰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国相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成员:张斌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应急培训演练室主任,周会庄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刘建勋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刘常华 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志刚 武警黄金二支队副支队长,刘超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旗长,周志光 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资源局局长
(二)参演单位及人员(160~180人)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武警黄金部队第二支队,察哈尔右翼中旗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领导及各成员单位,乌兰哈页苏木相关部门,察哈尔右翼中旗第四中学全体师生(60人左右),乌兰哈页苏木老窑沟受威胁群众。
(三)参会(观摩)的单位及领导(约180人)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急办,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乌兰察布市财政局,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乌兰察布市气象局,各盟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易发区旗(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四)应急演练指挥部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
总指挥:刘超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旗长
副总指挥:刘永宽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副旗长
成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协调室主任,陈军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常务副主任,邬浩宇 乌察布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文彬 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纪检书记,王廷华 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主任,苏布登花 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爱和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公安局局长,顾在岩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武部部长,杨树春 察哈尔右翼中旗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人防办主任,周志光 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资源局局长,孙常胜 察哈尔右翼中旗卫生局局长,乔杰 察哈尔右翼中旗民政局局长,马志刚 察哈尔右翼中旗教育局局长,宋庆生 察哈尔右翼中旗交通局局长,贾世清 察哈尔右翼中旗水利局局长,郭勇 察哈尔右翼中旗电业局局长,杨志强 察哈尔右翼中旗气象局局长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应急演练工作;根据应急预案决定启动应急响应;负责指挥、协调各部门工作。指挥部下设七个工作组。
1.综合组(20人)
组长:杨树春 察哈尔右翼中旗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人防办主任
副组长:周志光 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资源局局长,安立勇 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梅国臣 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局分管副局长,姜永旺 乌兰哈页苏木人民政府苏木长
成员: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局、苏木国土所、村主任、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演练总导演、演练现场解说员等人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协助。
(1)筹划协调小组: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局、苏木国土所等部门组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协助。
主要负责演练活动的策划,方案、场景设计,指导现场布置,组织指挥前期预演及正式演练活动。要熟悉演练方案、脚本、流程,草拟各级领导讲话稿;负责演练工作与信息的搜集;掌握现场演练进程,做好综合协调联络工作。
(2)接待小组:由察哈尔右翼中旗接待办、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办公室、事务中心组成。
主要负责制定接待方案,安排所有参会与观摩人员的食宿、乘车、就座以及引导服务等有关接待方面的任务。负责参加演练与观摩的各级领导及嘉宾的联络工作。
(3)保障小组:由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财务科、事务中心组成。
主要负责提供资金、车辆、装备、医疗卫生、现场搭建、安全保卫等服务。演练前调试好高音喇叭,准备好铜锣、口哨等防灾避险预警器材;设立地质灾害危险区标牌,紧急转移路线指示牌;做好撤离路线的路面拓宽、平整、清洁卫生等工作,确保群众顺利撤离;绘制演练现场图,并负责演练指挥部、主席台、观摩席、临时厕所和临时医疗救助点等演练现场临时设施的建设工作。
2.交通治安、抢险救援、信访组(30~40人)
组长:梁爱和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公安局长
副组长:郭继虎 察哈尔右翼中旗信访局局长,陈建军 察哈尔右翼中旗公安局副局长,李建明 察哈尔右翼中旗交警大队队长,田晓金 察哈尔右翼中旗消防大队队长,杨志刚 武警黄金二支队副支队长
成员:察哈尔右翼中旗信访局、察哈尔右翼中旗公安局、察哈尔右翼中旗交警大队、察哈尔右翼中旗消防大队、武警黄金部队抽组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道路安全、维持车辆秩序、演练现场信访接待及演练现场社会治安工作;负责演练过程中组织学校师生和群众撤离危险区域及抢险救援工作。
3.医疗卫生、物资保障组(12人)
组长:孙常胜 察哈尔右翼中旗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乔杰 察哈尔右翼中旗民政局局长,乔青 察哈尔右翼中旗医院院长
成员:从民政局、旗医院、苏木卫生院抽组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设立临时医疗救助点;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负责调集、安排现场医疗救治队伍和救护车辆以及演练现场物资保障工作。
4.宣传报道组(6—10人)
组长: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
成员:由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委宣传部、察哈尔右翼中旗电视台、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办公室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与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厅记者站、西部资源杂志社等各级媒体的对接;负责应急演练宣传报道工作;将技术会商视频传输及演练全过程全方位录制,并制作光碟形成图像资料保存。
5.应急调查组
由苏木国土所、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资源局、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等部门组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协助。
主要任务:利用飞行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单兵、远程会商与通讯平台等专业设备对险情进行调查,将调查数据与现场视频及时传回指挥部,为专家会商与应急指挥提供信息保障。
6.监测预警组
由察哈尔右翼中旗国土资源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组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协助。
主要任务:对险情隐患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并做好灾害突发的报警工作。
7.专家组
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成。
组长:曹志忠
成员:杨建勋、白翠霞、史生胜、赵振光、刘银虎、秦玉英、张建军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等。
主要任务:技术咨询服务。分析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抢险避灾措施建议,确定抢险避灾方案;提出进一步防灾、撤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等。
六、模拟演练背景
老窑沟泥石流隐患点位于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哈页苏木老窑沟,距察哈尔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镇约30千米。沟谷流域面积3.6平方千米,沟长3.5千米,上游沟宽10~20米,下游沟宽40~60米,沟谷断面呈“V”字形,相对高差120米,沟谷走向北西—南东向,沟床纵坡降176‰,沿途补给长度比80%,沟道松散物平均厚5米,冲淤变幅3米,岩性为砂砾石,砾石含量占50%左右,沟道两侧岩性主要为砂砾岩。该泥石流为沟谷型泥石流,有明显的补给区、流通区、堆积区,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来源为沟岸坍塌、坡面松散物和沟道堆积物,现处于发展期。如遇到强降雨,必然会暴发泥石流,将直接威胁沟口学校校舍40间、居民房屋54间、省级公路300米及学校师生300多人和当地居民272人生命安全。该地曾多次发生过泥石流地质灾害,损失严重,其中1978年8月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冲走羊40只,冲毁房屋5间、农田80亩,淤埋省级公路100米,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1998年7月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冲走羊65只,冲毁房屋10间、农田120亩,淤埋省级公路200多米,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近期,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哈页苏木地区遭受连续降雨,累计降雨量已达120毫米。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6小时内还将出现强降雨过程。国土资源与气象部门经过紧急会商认为:乌兰哈页苏木地区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通过网络、电视、电话、短信等形式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了4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乌兰哈页苏木老窑沟群测群防员接到预报、预警信息后,立即根据应急预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监测。群测群防员通过巡查和监测发现沟谷内已出现山洪,并有增大趋势,很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七、演练工作日程设定
(1)3月20日—3月21日 筹划小组考察、选址、论证,筹划组随行开始进入筹划阶段。
(2)4月1日—4月20日 筹划小组具体筹划演练实施方案等有关事宜。
(3)5月10日 协调小组与地方协调演练有关事宜。
(4)5月29日—6月6日 演练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演练实施方案,待演练方案通过后编写演练脚本。
(5)6月7日 领导小组审议接待方案,通过后由接待组发送邀请函,进入接待准备阶段。
(6)6月13日—6月14日 筹划小组布置场景、组织参演人员训练、熟悉场地。
(7)6月15日 第一次预演。
(8)6月16日 总结预演,查找不足。
(9)6月17日—6月18日 第二次预演;领导审查;保障小组搭建演练场景,全面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接待组接待观摩团、安排所有人员到达预定地方;发放演练方案及会议指南等。
(10)6月19日 正式演练;所有参演人员提前到达现场,做好演练各项准备;接待小组组织车辆安排观摩团到达现场。
(11)6月19日—6月20日 除留守处理后续工作人员外,接待组安排观摩人员返回。
八、现场演练安排
1.领导讲话(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杰主持)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崔瑛主任讲话
(2)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李世镕讲话(视频)
(3)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国相讲话
2.现场演练
开展现场演练,组织观摩学习。
3.总结点评(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国相主持)
(1)内蒙古自治区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张晓军作演练点评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廷山作演练点评
(3)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王杰副厅长作演练总结
4.演练结束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国相宣布演练结束
九、演练主要内容及步骤
本次演练,主要模拟一次成功避险大型泥石流灾害的全过程。演练根据《乌兰察布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单位、各部门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过程。
演练主要包括十个部分:①地灾预警;②巡查监测;③险情上报;④应急响应;⑤现场部署;⑥紧急避险;⑦调查监测;⑧专家会商;⑨转移安置;⑩成功避让。
十、演练涉及装备
(1)应急通信平台采用国土资源部应急卫星网—Vipersat 系统,开通10M临时带宽。
(2)会商平台采用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与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的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3)配备4~6套单兵设备,按照演练脚本,分别安排到演练的各个环节。
(4)摄像机4部、照相机4台,全程跟拍演练过程;对讲机6部(应急中心);GPS定位仪2台;指挥部帐篷1顶;临时避险帐篷2顶;临时安置点帐篷2顶;高音喇叭及功放1套(包括麦克风);手持喇叭3个;现场桌椅;警戒器具;标牌、指示牌等若干。
(5)车辆若干台。其中现场指挥车1台,设备车2台,应急调查车2台,接送观摩成员的中巴、大巴车若干台,医疗救护车1台,公安消防车1台(各参演单位车辆自备)。
(6)观摩台前架设4.5米×6米大屏幕显示器1台。
十一、参演要求
(1)所有参会人员必须遵守时间安排;
(2)所有参会人员必须按照会务组安排统一乘车;
(3)参演单位按照分工要求携带相关设备。
十二、后续工作
1.经费核算
演练结束后,迅速组织进行有关费用结算、核实、入账等工作。制作财务报表,上报有关此次活动的财务情况。
2.专家研讨
针对此次演练活动,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分析、研究相关问题。
3.总结报告
针对此次演练具体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备案、归档;组织人员撰写演练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4.宣传报道
通过媒体、报纸加大对演练活动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5. 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电发〔2011〕9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部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开展应急演练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有效措施,是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2010 年 8月,四川绵竹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当地政府按照防灾预案应急演练过的程序,及时组织群众撤离,5000 多人成功避险。为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当前,已进入主汛期,各地要按照部的统一部署和部领导在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的要求,把应急演练作为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亲自抓,务求实效。
二、着力开展重大隐患点应急演练。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前旱后涝,旱涝骤转,汶川、玉树震区山体破碎,岩石松动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为此,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各地至少要组织一次避险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要求,并做好必要的生活物品准备等工作。
三、发挥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作用。各地需要技术支持的,可与部应急中心联系。应急中心要加强指导,及时并切实做好应急会商或现场技术指导。
四、请各地认真组织,及时总结经验,并于 6月底、7月底、8月底分别将本辖区内开展应急演练的进展情况报部环境司。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6. 益阳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暨水库抢险演练组织方案
益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安化县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一、演练时间
初定预演时间:2011年5月21日。
正式演练时间:2011年5月22日。
二、演练地点
安化县东坪镇颜家村
三、观摩台会标和标语
1.会标:
益阳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暨水库抢险演练观摩台;
2.宣传标语: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构筑防汛安全体系;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践行以人为本方针。
四、演练目的
在水库即将发生溃坝、地质灾害点即将发生山体滑坡的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离危险区群众,做好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1)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防汛和防御地质灾害的安全意识,形成全民动员、群策群防的良好局面。
(2)通过演练,使各级各部门以及危险区的人民群众熟悉疏散撤离预案的内容,确保在险情出现时,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能迅速有效地按预定线路撤离到安全地带,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3)通过演练,对应急预案中人员转移和每个可能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环节进行一次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完善修订预案,从而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五、演练的任务
本次演练的任务是:在红岩水库干渠道罗文段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渠道内的来水急剧向罗文水库下泄,而时段降雨量已达到65毫米,罗文水库水位急剧上升,随时有漫坝的可能。演练必须通过紧急措施,下降水库水位,排除滑坡险情,防护水库大坝,强制性转移个体,用最短的时间组织危险区内的群众快速有序安全撤离。
六、组织机构
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县防汛指挥部、市、县水利局负责指导和协调,东坪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
(一)主办单位
益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安化县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安化县人武部
安化县水利局
安化县国土资源局
安化县东坪镇人民政府
(三)参加的县直单位和部门:
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县农村办、县广播电视局、县卫生局、县电力局、县移动公司、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安化公路局。
(四)指挥部成员
成立演练指挥部。由谢寿保、杨光鑫同志任顾问、胡跃龙、符美田同志任政委,罗必胜同志任指挥长,刘立辉同志任副指挥长,黄社开、龚悟云、贺民生、贾博文、贺刚林、李华山、龙要平、李德辉、李国祥、王运明、陈晚辉、瞿东江、李子升、杨海彪、封晓秋、李志荣、李立安、刘洪品、戴礼云等同志为成员,王良才同志负责现场转移演练指挥。戴礼云负责县指挥的相关指挥。龚俊负责东坪镇指挥部相关指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县防汛办公室和东坪镇人民政府负责。
七、观摩和演练人员
(一)主席台观摩人员
(1)市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各区县(市)领导;
(2)县级领导和县防指主要成员单位领导;
(3)乡镇党委书记。
(二)其他观摩人员
乡镇分管领导、水管站长、国土所长和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村支部书记(建议观摩地点为观摩台两侧)。
(三)参加演练人员
(1)县人武部组织的民兵应急抢险队30人;
(2)东坪镇人民政府组织的信号发布员4人(村级指挥所人员,替代现场信息发布员),鸣锣员2人(此2人在村级指挥所鸣锣),现场信号发布员另安排7人。
(3)县水利局组织演练牵引车2人、水库抢险队10人(加固子堤)、调控水位设备安装队10人、彩条布铺设人员6人、现场服务人员4人、抢险自备电源2人、后勤安排和相关协调人若干。
(4)县电力局组织的电力设施抢修队5人;
(5)县移动公司组织的通信设施抢修队5人;
(6)医疗救护队5人、现场消毒人员4人;
(7)国土部门安排地质灾害现场监控处理组10人;
(8)县公安组织交通管制演练人员5人;
(9)县交通局组织道路抢修演练5人。
(10)县民政部门组织救灾物资供应演练人员5人。
(11)演练转移群众350人左右(包括学生150人);
(12)国土安排干部30名、水利安排干部30名、东坪安排干部40名到演练现场扮演被转移群众。
八、正式演练前的组织步骤
(1)5月16日之前落实部门单位和相关乡镇的工作责任。
(2)5月19日之前,各部门单位按照流程和分工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报演练领导小组备案。
(3)5月22日前,各部门单位落实预演或正式演练以前的工作。
(4)县人武部组织的民兵应急抢险队,东坪镇政府组织的信号发送员、县水利组织的演练人员,县电力局组织的电力设施抢修队,县卫生局组织的医疗救护队、消毒队,县移动公司组织的通信设施抢修队、县民政组织的救灾物资运送队、公安部门组织的交通管制队、交通部门组织的道路抢修队于5月21日上午10时参加预演,5月22日上午10时准时到颜家村参加正式演习。
(5)5月22日上午10时,参加演练单位和部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原地待命。市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各区县(市)领导、县级领导和县防指主要成员单位领导、全县各乡镇党委书记进入观摩台。其他观摩人员到指定地点。
(6)5月22日上午10时,演习正式开始,按照《益阳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暨水库抢险演练流程表》组织实施。
九、重点注意的工作
(1)交通管制从县城开始,特别是要重点管好沿江路柳溪桥至演练现场的交通、演练结束后群众疏散的有序撤离。
(2)沿线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保障,特别是在正式演练前一天的公路清障。
(3)观摩群众的安置问题(建议为观摩台后面的山上)。
(4)参与演练学生的安全问题。
(5)现场音响布置的问题。布局要保证每个转移点和安置点听到命令。
(6)观摩群众与正式观摩人员进入现场的时间控制问题。
(7)在预演之前,各部门单位要进入现场,落实好分解动作。
7. 上海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应急演练方案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1年11月29日)
为确保本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根据本年度目标管理工作要求和部署,市局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拟于2011年12月5日进行一次以探测工作为重点的演练活动,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应急演练目标
(1)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协调组织、指挥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检验应急救援专用物资、装备、技术等储备情况。
(3)进一步强化应急队伍后勤保障能力。
(4)提高队伍熟练运用高科技技术设备仪器与方法参与应急救援,提升整体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5)确保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快速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演练实施的依据
(1)《上海市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上海市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方案》。
(3)《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处置预案》。
三、演练时间
2011年12月5日14:30~16:30。
四、演练地点及项目
(1)地点:万安路1399号(广粤路西侧、万安路到底)(图1)。
图1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理位置图
(2)工程名称:闸北区339街坊北上海物流8号地块工程(图2)。
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8. 江山市年水库抢险和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增强防大汛、抗大灾的意识,提高和检验我市各级防汛机构应急指挥能力及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规范和理顺我市防汛指挥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和指挥程序。
二、演练背景
近年来气候异常。去年我市降雨频繁,全年全市平均降水2656.5毫米,较多年平均降水1820.5毫米偏多46%;其中1~7月,全市平均降水1753.5毫米,较同期多年平均1392.7毫米偏多25.9%。全市主要遭受3月早春汛、4月29日、6月9日、6月22日至24日及8月8日等5次大暴雨的袭击,给我市的水利、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灾害。短时强降雨引发的山塘水库出险、突发性地质灾害依然是我们防汛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次演练的背影就是我市大桥镇普降大暴雨,山塘水库水位爆满,小流域山洪暴发,苏源水库水位持续上涨,溢洪道发生山体滑坡,泄洪受阻,严重影响大坝安全,水库下游的70名群众受到威胁需紧急转移;滑坡体不断被山洪冲击,通往库尾道路也被滑下的泥石堵塞,存在较大的泥石流隐患,有危险的库区常住村民4户12人需要转移撤离;大桥溪发生多处堤防被冲毁、群众被洪水围困等险情。
三、演练时间和地点
(1)时间:拟于2013年×月×日8:50;
(2)地点:大桥镇芳源村苏源水库
四、主办、承办方
1.主办单位:
江山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江山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2.承办单位:
江山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
江山市水利局、江山市国土资源局
江山市大桥镇人民政府
五、参加人员(约200人)
(1)市政府、市防汛防旱指挥部领导、成员单位(32人);
(2)各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分管领导、水利员、国土员,市水利局中层干部、市国土局地环科人员(70人);
(3)大桥镇全体干部,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水库下游村两委干部(80人);
(4)大桥镇苏源水库库底附近撤离户25户70人,库区居住撤离户4户12人;大桥溪小流域山洪灾害撤离户3户11人;
(5)新闻单位人员。
六、演练总指挥和主持
(1)演练总指挥:由徐文副市长担任
(2)主持人:由大桥镇党委书记陈国平主持
七、演练内容
模拟大桥镇范围连续多日暴雨,小流域山洪暴发,大桥镇苏源水库大坝溢洪道左侧山体先出现裂缝,后山体局部发生滑坡阻塞溢洪道,严重影响大坝安全,水库库尾及下游的70名群众受到威胁需紧急转移;滑坡体不断被山洪冲击,通往库尾道路也被滑下的泥石堵塞,存在较大的泥石流隐患,有危险的库区常住村民3户11人需要转移撤离;大桥溪发生多处堤防被冲毁、群众被洪水围困等险情,市镇两级立即组织分析研判、指挥决策、开展抢险,重点围绕“防、避、抢、救”开展演练,着重开展巡库查险、溢洪道疏通、临时堰坝修筑、人员转移等方面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