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 2021-01-22 00:45:37

A.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汛期多出现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广西每年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大部分与降雨有关,特别是与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强降雨有关。每年汛期都是广西地质灾害多发时期,在降雨特别是强降雨的影响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旦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抢险救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灾后处置等一系列应急工作。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发生发展趋势、分布特点、稳定性评价等,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有地质灾害专业队伍予以协助调查及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为地方政府提供防灾减灾依据。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将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主要技术工作支撑单位。该站成立于1981年,2000年机构改革后属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直属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8年以前总站经自治区编委批准设立的市级分站有6个,1个镇级站。2008年,自治区编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贵港、来宾、贺州、崇左等市设立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目前,除防城港和钦州两市外(北部湾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北海、防城港、钦州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全区各设区市全部设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为理顺管理关系,2011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又在防城港、钦州两市分别增设地质环境监测站。近3年来,自治区财政加大了总站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设备购置费用力度,购置了V8多功能电法仪、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近年来,总站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每年调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均超过200起。一旦发生突发地质灾害,在接到信息后能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为政府部门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提供技术上指导。2010年,自治区玉林、梧州、来宾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广坑槽采石场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总站反应迅速、技术过硬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为确保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处置;及时组织现场应急调查工作,编写应急调查报告并及时上报。当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各应急分队本着为民服务、为政府排忧解难的宗旨,立即行动,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跋山涉水,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成因与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积极配合和协助当地政府组织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及时将处于危险区的人员撤离,避免受灾群众再次受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充分体现了总站作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技术支持的职责,也体现了各应急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具体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及“6·15”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广西容县六王镇、岑溪市南渡镇及马路镇一带,6月15日苍梧县沙头镇一带在强降雨影响下,发生点多面广的群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千起,山坡上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图1和图2)。这两次群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其中有一个灾害点造成的人员死亡达到11人。这两次地质灾害事件,给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当时,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报道了这两事件,社会影响极大。

图1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社冲组地质灾害现场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得到消息后,立即出动,在赶往灾点的路上,由于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艰难地步行了近5小时才到地质灾害点现场,已近傍晚,总站应急人员顾不上休息与吃饭,立即投入调查工作,连夜奋战,爬上还存在相当危险的山坡进行察看、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图3和图4),查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布范围及地点,及时发现了一些新的隐患点,确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稳定了灾民的情绪,排除了灾民对安置点是否还会发生同样地质灾害事件的担心,当晚和当地的灾民共寝农舍。通过总站技术人员的调查确定,及时地为当地的灾民提供了安全的临时安置场所,指导寻找失踪者的救灾工作,为当地的抢险救灾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服务,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稳定灾民情绪,使抢险救灾及灾后处置能及时有序地开展,地方政府对总站应急队员的工作十分满意,予以充分肯定。

图2 广西苍梧县沙头镇杉木坪组地质灾害现场

图3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右一)、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惠民站长(左一)现场察看灾情、汇报

图4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急人员赶往地质灾害现场

2.2011年全州“5·9”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时~13时30分,广西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委广坑漕山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造成22人失踪(在后来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灾害发生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肖建刚厅长在北京电话指示张文军副厅长立即带领导专家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4点35分接到地质灾害发生信息后,迅速启动地质灾害调查应急预案,受厅指派,黄惠民站长率地质专家紧急出动,当天下午16时赶到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图5和图6)。总站应急人员一到地质灾害现场,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调查工作,爬上高陡的还存在滑坡崩塌隐患的山坡进行察看、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岩石裂隙特别发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强降雨的作用而引发滑坡发生,而且是一处高位的滑坡,下滑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存在的隐患,确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提出了监测监控措施及要点。指导寻找失踪者工作,为当地的抢险救灾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总站应急技术人员与当地抢险救灾指挥部历时9天,日夜奋战在救灾现场,为抢险救灾提供地质灾害专业技术服务,由于技术服务到位,整个救援过程没有发生二次灾害(图7和图8)。特别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的调查结果,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责任划定与认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为抢险救灾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据,稳定了受灾居民的情绪,为政府排忧解难,使抢险救灾工作及灾后处置工作有序进行,最终使此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完满结束。地方政府对总站的技术支持及应急工作十分满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评价。

图5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桂林市副市长黄俊华和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文军等领导现场指挥抢险救援

图6 2011年全州“5·9”滑坡抢险救援现场

图7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灾害专家接受媒体现场采访

图8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急人员在滑坡现场调查

二、发挥专业优势,大石山区找水打井立新功

1.应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广西降雨量严重偏少,高温少雨与大石山区岩溶地表干旱缺水的客观条件叠加,出现了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为严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广西全区有12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784.45万亩,其中轻旱464.43万亩,重旱294.50万亩,干枯25.52万亩,旱地缺水406.94万亩。因旱导致176.46万人、87.0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河池市60.18万人、百色市86.29万人;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18.77万人,其中河池市12.97万人,百色市也达到5.8万人。饮水困难人口以每周20万的速度递增。3月17日下午,广西启动旱灾预警应急预案二级应急响应。

灾情牵动了广西国土资源系统职工的心,旱灾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紧急部署有关抗旱工作,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下属的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广西地质勘查总院、广西272地质队、广西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专业队伍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也派出队伍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历时70余天,累计完成严重干旱地区873个缺水村屯水文地质调查、完成290个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钻机,累计施工钻孔255个,钻探进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处,总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决1324254人或2204893头牲畜饮用水问题(图9至图15)。

图9 村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心水

图10 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啦

图11 村民取水的场面

图12 锦旗表心意

图13 都安县隆福乡渔洞村渔洞屯打井出水后排队等候取水的渔洞小学师生

图14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看望钻井队干部职工

2.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

图15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在南丹县旱区为村民送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标本兼治抓好广西的抗旱救灾工作,加快大石山区水源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生产用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的决定》中“要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发动专业找水队伍,在大石山区开展大规模的水文地质勘探,积极寻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找水打井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广西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掌握了地下水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条件,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库1处,改善广西30个大石山区县(市、区)干旱地区25万以上群众的饮水条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项目完成了30个县(市、区)1:100000水文地质调查,面积89206.1平方千米;编制完成了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完成756个缺水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和707个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钻孔817眼,钻探总进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昼夜151067吨,可供300余万人饮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当地515个缺水村屯32.4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难问题。

B.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12个市级监测站(均隶属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成,从业人员共计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9人(高级职称者30人,中级职称者61人,初级职称者38人),其他人员43人(见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

地质环境实验室水质分析仪器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广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远程会商系统建设

自2003年至今,广西使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为专家经验型预报系统,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及大气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判断,依据历时降雨资料及降雨预报,作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预报。

广西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远程会商系统,与区气象台的会商,主要是通过QQ进行。

(二)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及效果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台及手机短信向社会发布,同时每天的预报结果在广西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信息发布效果比较理想,起到了及时通报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区各地能够及时获得地质灾害信息,及早进行预防和防范,起到了有效减少因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作用。

(三)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

广西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主要有:广西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1:50万广西地质灾害遥感空间数据库、1:50万广西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100万地下水污染调查空间数据库、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库、广西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公园数据库。

五、主要成果和服务

(一)地下水动态监测

通过20多年的地质环境监测,取得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监测资料已以年鉴的形式出版监测报告5份,1991年以后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了数据库,编写了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监测报告各1份。每年均编报7市(镇)的地下水水情通报和编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预报,编写地质环境监测及分析报告,并及时汇交上级主管部门。

利用监测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报告。

(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自200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气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门)开展了全区汛期(5~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到2008年,南宁市、柳州市、贵港市、贺州市、钦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贺州市、来宾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继开展了市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日常工作由总站下属各分站承担。2003年以来,通过广西卫视发布3级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439次,其中4级以上预报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级预报),为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预报结果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发布。预警预报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间,最高可达85%。近年来,成功预报了百色市城西东笋造纸厂滑坡、浦北县外贸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龙江村滑坡、龙胜和平乡黄洛村滑坡等15起地质灾害,避免了181人伤亡和近2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区进行了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图》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等成果。对广西地下水资源进行的新一轮评价,为广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四)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2004~2005年,对全区4757座矿山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了广西矿山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等。提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报告》、《广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等成果,为广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监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地下水污染调查

2007~2008年开展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质取样及水环境的调查,遍及全区108个县(区),共收集资料124份,水样670组,已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

(六)地质环境监测服务典型事例

主要有:广西河池市城东水厂砷污染调查、广西宜州龙头锰矿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质调查、合浦县常乐镇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铝排泥库泉泉水干涸与污染水文地质调查等,为政府解决污染治理、污染纠纷等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六、法制建设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于1999年3月29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号发布。

2.《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于2002年7月1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

3.《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2001—2015)》,于2003年12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于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5.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11月20日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并于2006年12月1日实施。

C. “6·”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09°31′16″、北纬25°09′07″。滑坡共有2处,分别位于大坡街西侧山体人工切坡的顶部和大坡街东侧下方的河岸,其中一处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处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两处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由于撤离及时,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灾情属小型。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所在的山丘峰顶标高256m,相对高差76m,山体自然边坡坡度25°~45°,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大于90%。山丘的中下部为大坡乡街道,地面标高为180m,街道两侧楼房的建设在西侧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东侧弃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坡脚处为大坡河,河床标高158m,河岸边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东向西流动。

(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滑坡所在区域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约40%~50%,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土体易沿着残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产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组(

)黄褐色泥岩、泥质砂岩,抗水性弱,易风化,力学强度低,新鲜岩石干抗压强度26.6~192MPa,软化系数0.25~0.94。

(3)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资料,滑坡位于大坡-雅瑶向斜的核部,该向斜岩层倾角变化大,由寒武系地层组成,轴向NE,长38km、宽18km。区域岩层产状为140°∠68°。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赋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于溪沟底部、沟侧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沟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6~6L/s.km2,水量丰富。

2.2 地质灾害特征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滑坡包括两处滑坡,分别位于大坡街后山上方的坡顶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于人工切坡顶部,边坡高24~36m,坡度56°,边坡上部4~5m为坡残积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泥岩、泥质砂岩,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滑体以坡残积土为主,滑面为土岩接触面。滑坡后缘沿山脊线产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缝,裂缝宽0.1~0.8m,下错1m;前缘多次产生小规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从坡顶崩滑而下,冲击坡脚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滑体已堆积至部分房屋的三楼。

H2滑坡:位于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滑体前缘受河水冲刷,大部分滑体已滑入河中,少量滑体堆积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顶处的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滑坡的发生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体边坡上部为厚4~5m的坡积土,下覆基岩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设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改变了边坡的自然状态,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触面,形成高陡的临空面,给滑坡、崩塌的形成创造了空间条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约3小时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渗,造成土体快速饱和,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于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渗至强风化泥岩后沿土岩接触面渗流,使土岩接触面的摩擦力下降产生滑动。

H2滑坡:大坡街建设过程中切坡开挖的弃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动产生滑坡、崩塌;加上该处为大坡河的拐弯处,河流冲刷较为强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涨,洪水强烈冲刷河岸,淘蚀坡脚,引发河岸边坡下滑产生滑坡。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根据气象预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开始,受热带高压和低空切变线等因素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自治区气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种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及时向全区各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预报,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就是这次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区域之一。根据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党委、政府按预定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时启动地质防治工作,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紧急部署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洪救灾等各项防范应对工作,要求各相关责任人、监测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加强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隐患点的值守和巡查、监测等工作,全力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受强降雨影响,到6月18日16时前的48小时内,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累计雨量已达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在大坡街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一居民,听到屋后墙被砸的声音,当即起来察看,发现后墙是受到后山坡上的一小块泥土崩塌所砸,意识到可能是后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响的邻居,并报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巡查监测组加强监测,至6月19日早晨6时,山坡上滑坡体的后缘裂缝加宽、前缘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动现象,巡查监测组立即报大坡乡党委和政府负责人,乡党委和政府立即启动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按预案组织大坡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全体干警进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6月19日上午10时,山体发生滑动,根据柳州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融安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害现场,会同大坡乡党委、政府等主要负责人组成前线指挥部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紧急、有序地组织受灾居民撤离,并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于预警及时、监测到位、决策果断、措施有力,融安县大坡乡成功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发生,而且受灾群众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2014年入汛以来,自治区召开防汛抗旱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全面加强防汛防灾应对工作。5月18日,在南宁市举办了自治区防汛抢险演练,增强各级处置汛期突发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区政府应急办、国土资源厅与钦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县联合举2014年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救灾演练,并组织各市县观看电视直播,用创新方式切实提高各地防汛防灾应对水平,汛期前及时强化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在此次大坡乡发生“6·19”滑坡地质灾害前,据融安县降雨天气过程,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向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信息。融安县政府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协调联络,做好雨情实时监测和预报工作,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预测,并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报;同时要求大坡乡政府加强值守应急,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告。6月18日融安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融安县通过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多次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和实时雨量信息,其中于6月18日7时26分发布大坡乡2小时雨量达62mm,18日16时雨量超过195mm,大坡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巡查监测,并告知全乡群众做好防范应对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灾群众发现地质灾害预兆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技术人员到现场巡查后山开裂变形,通过加强监测,出现险情后迅速将险情报告大坡乡党委、政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成功避险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

(3)组建前线指挥部统一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后,大坡乡党委、政府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组织干部职工拿着高音喇叭,挨家挨户通知受威胁群众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融安县主要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按照预案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其他县领导任副指挥长,设立监测组、安保组、抢险组、安置组、后勤保障组5个应急救援小组,各组组长由l名县领导担任,组员由相关科局领导组成,各应急小组按工作职责立即开展救灾抢险工作。监测组负责调查、核实险情,组织监测、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划定危险区域,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安保组负责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点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抢险组负责对受灾居民抢险救援和卫生救护,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夯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组负责对受威胁群众及重要财产的转移及安置,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后勤保障组负责对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的抢修与恢复,救灾物资分发等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各应急小组在指挥部统一统筹指挥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有序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胁的39户173名群众成功避险。

(4)认真抓好灾后处置工作

灾后,融安县政府委托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出滑坡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就大坡乡“6·19”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执行削坡清除滑坡隐患的方案,快速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负责清理和工程监理工作。方案科学、合理,受委托公司专业技术强、信誉较好,灾后后续工作在短时间内有序、及时和扎实地推进,隐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是前提

险情发生后,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县领导靠前指挥,各单位迅速响应,在滑坡现场组织开展人员疏散、隐患排查、灾民安置等工作,确保了滑坡危险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融安县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县政府都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下发文件明确防范重点,每年汛期县领导均率队到各重点隐患点进行检查督促,明确落实防范责任和防治措施。

(2)宣传培训是基础

融安县着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每年安排近7万元用于地灾宣传培训经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媒体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节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每年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明白卡1200余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灾害点和公路沿线设立警示标志260个,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真正做到入“点”人户。

每年汛期前融安县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2个乡镇干部、村干部、中小学校长、监测员等相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结合该县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授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他们掌握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各类地质灾害特点特征、前兆识别,学会运用简单工具进行监测,以及掌握正确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措施等,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该县政府每年还组织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真正能掌握和运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测群防是根本

融安县政府历来重视群测群防工作,一直将其作为监测险情的一项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与各县政府、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及监测员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县政府每年投入经费20多万元建立和维持全县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转,目前共落实307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实行分片管理,覆盖该县12个乡镇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确保每年汛期时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开展。遇到灾险情时,能够及时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质灾害预警及时是关键

及时、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这次成功避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区、市两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发布的预警信息后,融安县安排专人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极端恶劣气象条件,及时通过短信平台把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防灾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提醒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防范工作。2014年,先后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1000余条。同时,自治区气象部门在融安县12个乡镇安装了14台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实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在融安县雅瑶乡福田村大邦屯、东起乡良北村二窝屯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4台,通过科学方式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做到了让广大群众对气象预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备,对地质灾害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县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融安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及对应修改完善乡镇、村屯和隐患点的防灾预案,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值班、速报等各项制度,有效保证在发现险情后,县委、县政府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依照应急预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预案,心中不慌乱”。

(6)科学处置地质灾害是重点

在强降雨过程中,融安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实时预警预报;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决策果断,科学处置,抢险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弃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定时通报灾害处置情况及灾后加快重建进度,主动沟通灾民,稳定灾民思想情绪等都是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7)沟通创新是亮点

融安县还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利用手机微信建立了“乡土融安”微信群,汇集了县、乡镇两级政府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不但加强了平时业务沟通联系,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创新了信息沟通方式,而且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中能更好地发挥时效性,更便于现场指挥部及时、科学、有效地采取有力的、更完善的处置措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