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明朝地质灾害

明朝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1-21 22:10:31

① 中国出现过哪些地质灾害

全国地质灾害通抄报如下:

http://www.cigem.gov.cn/BigClass.asp?TypeId=22&BigClassid=81

例如:2009年袭1-3月全国重大地质灾害
3月4日广西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大村白面山发生崩塌,伤亡情况4死2伤,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引发因素:重力作用

② 大明多灾多难,为何在明朝国祚276年出现了330多次瘟疫

瘟疫出现在历史的每个时期,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出现后,紧接着就会发生瘟疫,譬如洪水过后的各种细菌会污染饮用水水源,旱灾过后的干燥气候就非常适宜病毒繁殖。瘟疫蔓延总是伴随着自然灾害出现,而明朝一朝国祚不到三百年,可是爆发瘟疫的次数却多达三百多次,瘟疫给明朝不论在国力上,还是经济上,甚至在军事力量上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天灾

明朝在灾难重重中走完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统计,就光自然灾害大大小小的就发生了五千多次,每年都会遭遇数次的水灾,旱灾,蝗灾,还有气候变化引起的冰雹,风沙,霜冻灾害,就连地质灾害地震出现的频率每年也会发生五六次。

其实明朝经历的

加上人们对瘟疫的无知和恐慌,即使在病发初期,也只是采取躲避和隔离的办法,并没有相应的去对症治疗,这也是使得瘟疫不断爆发,蔓延的原因吧。

③ 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关注,明朝以前的长城遗迹还剩多少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万里长城,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军事工程,自打西周开始,我国就开始了长城的修筑,春秋战国,由于要抵御其他国家,更是修筑长城的高潮时期,到了秦灭六国,秦始皇连接了各国的长城,使长城也得到了同一,这时的长城已经到达了鼎盛时期,长城的修筑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可以说长城文明历史悠久,是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1987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曾是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古代是军事工程,也有很多知名的历史故事,比如烽火戏诸侯,孟姜女哭长城。但是在现代社会,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文物。我觉得长城现在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我国先民勤劳和智慧的代表,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长城遗迹虽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我国也加强了对它们的保护,相信长城会一直保留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即便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④ 自然灾害频繁,四周强敌涌现,最终压垮大明的究竟是什么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原人所建立的王朝,也是最有血性的中原人王朝;或许从大明中期开始,这个王朝就遭受了频繁的天灾祸乱袭扰,也遭遇了多次政治斗争和国内造反声势。

要这么说,明初的胡惟庸、李善长等人都是具有大才的名士,可惜到了最后还不是成为了贪污腐败之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想要管住官员,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悍给力的特务组织机构,厂卫的出现其实变相地帮大明延续了近百年的命运。

⑤ 1556年我国一场地震,余震时间长达五年,遇难人数是多少

地球上有众多的自然灾害,其中大部分都是对人类有着极强的危害的。比如地震,龙卷风,海啸等。全世界每年地震发生大约五十多万次。但其中大部分的震动是人类感受不到的,只有少数几个地震会波及到地面上。世界上发生过众多的地震,共造成超过千万的人数失去自己的性命。在我国的明朝期间,就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地震。

结语

有的时候,天灾我们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直到现代,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人类可以凭借现有的技术躲过地球上任何一场自然的灾难,我们只能提前预测,平时做好充足的面对危险的防备。等危险真的来临时,人类才有更多的能力去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因此关于预防地震的演练只有多做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

⑥ 历史上中国北方有什么自然灾害么

北方的自然灾害很多,有沙尘暴,蝗灾,旱灾,水灾(主要是黄河),地震,等等。
例如:

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83万人。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经多年的历史资料查证,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小支流,黄河下游多处决口。1761年洪水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 /秒。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备受水患之苦。伊洛河从洛阳至偃师整个夹滩地带,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据当时河南巡抚奏折,总计河南省被水冲十州县,另有十六州县禾苗被淹。”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都是脆弱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

⑦ 明朝陕西发生特大地震,83万人遇难,多少年年后才恢复正常

在我国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多难兴邦",纵观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发展都是伴随着许多灾难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说在灾难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的建设之路会因此受到一定的打击,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灾难的存在,中国的民族精神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

提到地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由于在中国境内有着地震带的存在,因此,一些地方也经常会发生大型的地震。而在1556年时,我国的陕西地区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结束之后,约有八十三万人遇难,而此次地震为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直到五年之后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那么,这究竟是哪一场特大地震,在当时的中国境内,人们又是怎样解决这次灾难的呢?

结语

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很多灾难的发生都是我们不能避免的问题,而通过历史上的很多灾难,我们也能够总结出一些应对灾难的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之下,我们也拥有了更多能够降低损失的办法,或许在未来的日子中,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避免灾难发生的方法,到那个时候,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也将会变得更加顺遂。

⑧ 明朝的“小冰期”是怎么回事为何它会间接导致明朝覆灭

明朝时期的小冰河时期导致百姓颗粒无收,庄稼地里的庄稼因为气候的寒冷直接冻死了。而当时的百姓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要面对严寒。于是便有很多的百姓因为气候过于寒冷直接被冻死了,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寒冷,因为没有吃的,所以很多人只好吃野菜了。

等到野菜被吃完了之后,就只能吃树叶和树皮了。在小冰河时期,很多的百姓因为熬不过去直接被冻死了。而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百姓最后沦到和老鼠抢食吃。而且随着气候的变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便爆发了,当时甚至还爆发了蝗灾,凡是蝗虫到过的地方,粮食都被蝗虫吃掉了。

不过,明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小冰河时期,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科学家能够解释出来。而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⑨ 什么事地灾压覆

据说明朝,长安发生了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80W之多.
创世界人员伤亡之最的大地震 ——1556年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
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夜半大地震,西安城房屋倒塌近半,死者约1/3,大雁塔塔顶坠落,碑林《开成石经》有40块断裂。这是有记载的一次大地震。
陕西省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是我国古代文化发
详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公元1556年关中
东部发生的华县地震,是本区最大的一次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为
古今中外地震历史所罕见。据史料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
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对此人口
伤亡情况,中外学者都很重视并作过一些研究,《中国地震历史资
料年表》作者认为数字可能有夸大之处,对于死亡有没有83万人
持保留态度,但从此亦不难想象当时破坏程度的严重。这次地震
为8级,极震区烈度为11度,重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分布在
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
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
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
黄土滑坡在这次地震所造成的震害中非常突出。分布范围广,
从极震区至7度区均有。
(1)极震区构造滑坡:极震区南侧除华县、华阴间渭河平原
与秦岭山地直接相接处外,东西两端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黄
土塬的形成和保存,反映了前第四纪地层处于相对隆起位置,而
且与黄土塬北侧前缘断裂至今的强烈差异运动有关。断层近代的
强烈活动使黄土塬北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
次规模巨大的滑坡。华县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造成沿黄土塬
边缘发生巨大的构造滑坡。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陕
西地震。壬寅夜地震,声如雷,山移数里,平地坼裂,水溢出,西
安、风翔、庆阳诸郡邑城皆陷没,压死者十万。”潼关(旧城)附
近,地震时“山多崩断,潼关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滑坡曾经
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可见滑坡规模之大。渭南
“县东十五里原移路凸,城中人和街北,自县治至西城陷丈余”。史
料中记载的就是现存的张岑滑坡。
(2)黄土崩塌: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因而在黄土分布区河
谷两侧往往形成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的崖、坎地形,极易崩塌。这
种滑坡体规模虽小,但在7--8度区内分布面积大,当时当地居
民居住条件简陋,多居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地震时,由于崖坡崩
塌、滑落而造成巨大伤亡。由地震诱发造成黄土崖崩、滑坡的有:
澄城、旭县、抉风、崇信、平凉、庆阳、合水、宁县、郦县、永
和、闻喜、汜水、孟津、修武、武陟和平陆等地。这些地区大都
距震中区较远,地震烈度虽然不太高,但人口伤亡极大。据史料
记载:庆阳所属各县“山崖崩覆,穴居之民死伤者众以万计”。平
凉“城中死者十余人,而山居穴处死者数干人”。山西永和县地震
烈度在vI度以下,但却有“穴居者多死”记载。滑坡是这次地震
震害的一个重要方面。
重破坏区内由于松散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位高,在强震时
易产生裂缝,造成震害叠加。据史料记载,华县地震时“起者卧
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忽
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
坠入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
者。原阜旋移,地面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
(明)李可久《华州志》卷一O,详细地记载了地震时地裂缝的概
况以及人员伤亡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地震史料。顺治《渭南县
志》卷一六曾记载:“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声如轰雷,
势如簸荡,一时公私庐舍城垣尽圮。死者数万人。地裂数十处,水
涌…。。”(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五记载:“嘉靖乙卯冬地震渭
南、华州等处,余自出陕,经渭南县,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
许”。万历《华阳县志》卷七记载,“民惊溃走,垣屋尽倾,知县
陈希元等罹变,人畜压死不可胜计,地裂水涌,人多坠于穴,自
乙卯至己末震渐方止,自古灾伤无此惨也”。米登岳《华阳县续
志》卷二记载,“地裂数丈,水涌数尺,殿宇为之倾倒,隆庆六年
三月曾重修”。这里的殿宇指华阳县的龙王庙。众多的历史资料都
详细地记载了地裂和地陷的情况,可见这次地震裂缝的规模之大,
是这次大地震震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华县大地震8度及8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汾渭河谷地
带,由于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在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河流下游地区
河曲发育地下水位高,强震活动不仅在地表产生裂缝,而且使较
浅含水层受震动产生液化效应,沿着裂缝形成喷水冒砂。(明)赵
时春《赵浚谷文集》卷八曾记载,“山多崩断,潼关道壅,河逆流,
清三日,水从坼窦涌沙,没麦败田,圮屋覆灶”。万历《白水县
志》卷四曾记载:“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变异之大,’古今所未
有也”。历史资料记载了耕作区农田被掩埋,从而在居住区由于砂
土液化,加重了建筑物的破坏。因此,极震区内各类建筑物几乎
全部倒塌。所以说,砂土液化加重了该次大地震的灾情。
(明)宗臣《宗子相文集》卷五中记载:“地颤山愁千万里,奇
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
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形
象地描述了地震时水灾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凄凉悲惨境界。另
据史料记载,极震区的华阴县在地震后“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
万历《同官县志》卷一O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大饥,十二月十
二日夜地震有声,同漆二河水涨,坏公私庐舍以百计”。嘉靖《耀
州志》卷三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关中地大震,
河水涨,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干余人,同官二干五百余人,富
平三万余人;三处坏公私庐舍以数万计。始将军山比宝鉴山高,是
后二山等高,他处陵谷变迁,人死者益多”。荣汤县“平地水深三、
四尺”,“黄河水溢城下,漂没禾稼”。周至县“桑田变洪川”。都
造成程度不等的水灾,使灾情进一步扩大。
地下水系统的破坏,使极震区内多处井、泉干涸,河流水位
下降。隆庆《华州志》卷二中记载:“风谷山山接秦岭南来之脉,
突立一峰,山故有寺,寺有石泉养鱼,嘉靖乙卯地震,水泉涸
废”。雍正《渭南县志》卷一五中记载:“县东关北崖下,昔有稻
田数百亩,恒稔半且佳。盖崖下有泉十余,又间穿井,井只一丈,
可用桔槔取水溉田。嘉靖中余犹目睹甚盛,乙卯会地震,泉半湮
而桔槔亦废。又常见泷西湄人恒筑堰作渠,自风门达之西关,北
至槐衙,计溉田可数十项,间亦作桔槔以济旱涸,乃地震后亦尽
废不理矣”。史料记载的地下水系统的破坏情况表明,井、泉干涸
及地裂泉涌等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重了地震灾情。
上述几种情况是造成此次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但是,还有
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灾因素:如:①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
能较差;②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地震前又没有明显的地震前兆,
人们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⑧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④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⑤当时的陕西
经常干旱,发荒粮歉,人民饥饿,无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
上人们有听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灾知识以及突发性地震事
件的应变能力。以上种种因素,使华县地震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
财产和数十万人生命的代价,给人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对今天人
们进行防震减灾以极大的启迪。比如,人们正是从这种惨痛的教
训中总结出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道:
“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以防不测之变;贫
寒之家,“力不办者,可预择空隙之处,审趋避可也”,并告诫人
们,“卒然闻变,不可疾出,应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翼完卵”,
“若为富厚之家,高墙深院,未必可以走出,即出,顾此失彼,反
道覆压”。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至今仍不失为人们避震的有效措施

⑩ 1556年,陕西发生特大地震,致83万人遇难,5年之后才缓解吗

在我国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多难兴邦",纵观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发展都是伴随着许多灾难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说在灾难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的建设之路会因此受到一定的打击,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灾难的存在,中国的民族精神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

提到地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由于在中国境内有着地震带的存在,因此,一些地方也经常会发生大型的地震。而在1556年时,我国的陕西地区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结束之后,约有八十三万人遇难,而此次地震为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直到五年之后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那么,这究竟是哪一场特大地震,在当时的中国境内,人们又是怎样解决这次灾难的呢?


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很多灾难的发生都是我们不能避免的问题,而通过历史上的很多灾难,我们也能够总结出一些应对灾难的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之下,我们也拥有了更多能够降低损失的办法,或许在未来的日子中,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避免灾难发生的方法,到那个时候,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也将会变得更加顺遂。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