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地质灾害
1.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孕灾环境分析
施文耀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阐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分析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因素,并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三方面对区域孕灾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点;成灾因素;孕灾环境
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响下,或地壳内部动力地质作用下,使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出现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精神遭受损害的地质现象和事件,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展受区域自然条件、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的支配。
1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区域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的特征,使得测区局部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目前已有资料表明测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4类,共206处,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6.12%;滑坡7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6.89%;泥石流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0.97%;地面沉降3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6.02%。测区地质灾害详见附表,从地质灾害的统计资料看,测区地质灾害具有福建省地质灾害的普遍特征,即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1]。
2 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特征与成灾因素
区内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于测区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后的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于沿海的冲海积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于未压实的松散素填土区;泥石流分布于丘陵沟尾斜坡地带,各类地质灾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灾因素。
2.1 滑坡与崩塌
2.1.1 滑坡[2]
滑坡为斜坡变形破坏的一种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体在河流冲刷、降雨等因素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质现象,滑坡体通常被分割成块体,滑坡经滑移后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后,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动[3]。
根据滑坡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形成原因,规模对测区滑坡进行划分统计,并对滑坡前斜坡坡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和表1。
松动、粘性差、易崩解的土体易产生崩塌,节理裂隙发育的斜坡也易产生崩塌。测区土质崩塌中,全为残积土型崩塌,且多为侵入岩类地区,主要由于侵入岩风化的残积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砾高,土质结构松散,易湿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产生崩塌。而节理裂隙发育给地下水的入渗,径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体块体间的结合力差,降雨入渗作用下也就易诱发崩塌。
2.1.3.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斜坡产生滑坡的影响表现为强烈的改变岩土体的结构构造,使岩土体变形破碎,岩土体风化程度加大,在岩土体中形成良好的构造软弱面,岩土体力学强度下降。构造运动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产生变化,对斜坡变形破坏起间接作用。地质构造在斜坡岩土体中形成的软弱结构面为滑坡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触发,斜坡极易沿构造的软弱面产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测区76处滑坡中有8处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占滑坡数的10.53%。
2.1.3.4 降雨
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灾因素中最为敏感、最为积极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崩塌均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通过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降低抗变能力,改变斜坡岩土体的应力状况的途经来诱发斜坡产生灾害。在高强度降雨作用下,部分汇水条件较好的滑坡还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质灾害。
另外,滑坡的产生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滑坡其产生均与降雨有关。大部分滑坡分布于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区。资料显示,过程降雨时大于100mm的地区可能诱发产生滑坡,但经过长期阴雨,土体基本饱和后,又经过程降雨量大于50mm,也可能产生滑坡,当过程降雨量超过200mm时,则会普遍产生滑坡灾害现象。
2.1.3.5 人类工程活动
在区内滑坡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滑坡达64处占85.53%。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影响表现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产生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坡形,使原来处于应力相对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撑而临空,斜坡应力平衡遭受破坏,坡高增大,斜坡内应力随之呈线性增加,坡度变大,坡面附近张应力随之增强。范围随之扩大,而坡脚应力集中带的最大剪力也随之增强,因此,随着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变形产生滑坡的条件越充分,产生滑坡的机会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使斜坡岩土体结构遭受扰动破坏,降低局部岩土体的强度,又为产生滑坡提供了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体结构已遭受破坏,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极易诱发产生滑坡。
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成灾因素中较为积极的因素。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改变斜坡的外形,实际上是改变了斜坡的临空状况及应力场,强烈的切坡活动,使处于应力平衡的斜坡失去临空支撑,形成临空面,相应地斜坡应力均随之改变。切坡坡度越陡,坡顶拉张力越强,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进崩塌的产生,统计表明,由孕灾环境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崩塌达71.58%
测区调查表明,区内由爆破震动引起的崩塌仅3处,分布于采石场区域,主要由于爆破使部分岩土体开裂松动,其斜坡已开挖成陡坡悬崖状,爆破产生的弹性波使松动岩土体产生附加应力,松动斜坡岩土体的结构,造成破裂面,反复作用造成累积,促使岩土体变形破坏而崩落。
2.2 地面沉降
区内地面沉降表现为在软土区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软土区地面沉降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冲海积平原区,共有32处。
由于组成软土的粘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其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主要有以下特征,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软塑-流塑状,仅局部为可塑状;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45.9%),低渗透性,高饱和度,高压缩性(a1-2>0.7MPa-1),强度低(fk=100kPa),抗剪强度低(C=2~4kPa,φ=0~14.5°)。大部分呈欠固结状态,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的特点。当建筑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层有效应力增加,促使软土固结而产生沉降。而建筑物置于软土区,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大增,引起高压缩性的软土由于压缩固结而产生沉降,测区软土沉降多分布于全新统的海积软土中,建筑物常由于软土不均匀压缩固结而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致使建筑物产生倾斜、开裂、破坏。
2.3 泥石流
区内目前仅发现有2处泥石流,其规模均很小,土方量<1.0万m3,均为暴雨型、沟坡型泥石流。其实际模式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质组成以残坡积粘性土为主,夹含少量的强风化岩体。物源区处于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离比较短促。物源区也没有常年性沟谷水流,均为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物源区处于凹形斜坡,有利于地表水的汇积。地表汇水的冲蚀能力较强。物源区处于残坡地层较厚,残坡积土遇水易饱和,易崩解。而散体状的强风化岩强度较低,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来源条件,两处均由于长历时高强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体首先出现崩滑现象,而后崩滑体在地表水流的携带下向坡下方向流动而形成。两处泥石流均处于人类活动微弱区域,对人类的影响不大。
3 区域孕灾环境分析[4]
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测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由于地貌单元、地质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区域气候环境的特征,导致测区孕灾环境对区域灾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
3.1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
区内虽然均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但测区地貌形态却多种多样,从滨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测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滨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却可达1500~1700mm,而沿海岛屿、半岛处局部蒸发量与降雨量大致相当,并且测区地处太平洋沿岸,受热带暖湿气流的影响,每年均会遭遇不同次数和强度的台风暴雨的影响,台风过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间。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与短时间的台风暴雨的降雨量,强烈地促进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测区岩石的风化过程加快,给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孕灾条件。从测区前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中,过程降雨量和暴雨对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影响异常明显,几乎所有的斜坡变形破坏均与降雨相关。这说明测区区域气候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分布、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
3.2 地质环境条件
从地貌上看,区内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局部土质海岸蚀退明显,如厦门岛东海岸,而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河谷冲沟发育,地形形态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变化较大,有利的地形条件给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
从地质构造上看,区内处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和闽东火山断拗带之间,整体处于间歇性上升地区,地质构造活跃,断裂构造发育,深受长乐-南澳等活动断裂构造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较为破碎;地震设防烈度为Ⅶ、Ⅷ度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测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
从地质条件上看,滨海地区的平原区分布广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土和饱和液化砂土,从而使这些区域易产生软土沉降、震陷和饱和砂土液化现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却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残坡积土以及各种母岩,地层岩性复杂,强度不一,复杂的岩土体条件又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孕灾环境,特别是测区丘陵台地残坡积土层较为深厚,却又深受降雨影响,使得测区地质灾害较发育。
3.3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测区为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异常活跃,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强烈,各级别的公路星罗密布,在测区范围分布有泉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漳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鹰厦铁路、漳泉铁路、324国道以及九龙江引水、晋江引水工程、后石电厂、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种省道、县道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程度较大。测区经济活动强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测区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区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区也有200~700人/km2。山区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进行房屋建设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从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后边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强烈的工程经济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局部的地质环境,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测区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孕灾环境。
4 结束语
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几种,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频率高、危害较大、受人类活动和降雨影响大的普遍特征。由于区内的区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测区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充沛的降水、台风影响强烈、不利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复杂的岩土体条件、活跃而强烈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都在加剧着地质灾害的发育。
参考文献
[1]何永金.福建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福建地质,1995(4)
[2]晏同珍,杨顺安,方云.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3]高天钧,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质灾害与防治.福建地质,2000(2)
[4]陈亚宁.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
Shi Wenyao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hazards.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2. 对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有哪四个
1、台风,沿海地区
2、泥石流,多山地丘陵
3、洪水,亚热带地区
4、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
5、滑坡,这个比较少。
3. 福建有什么自然灾害
台风、干旱、暴雨、冰雹、雪等气象灾害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
重大生物灾害
这些都是属于福建省的自然灾害
另外,祝您身体健康“百害不侵”HAPPY
NEW(牛)YEAR!!!
4.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如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
从柱状图分析月际分布特点,该区域地质灾害各月都有发生;但夏季多,冬季内少;其中容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其原因该区域地质灾害受降水多少的影响,从该地气候特点分析,6月受锋面天气的影响,降水多,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得出结论语.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5. 福建有哪些常见自然灾害
台风、干旱、暴雨、冰雹、雪等气象灾害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
重大生物灾害
6. 福建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级资质单位名单
福建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福建地矿建设集团公司。
7. 福建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地质环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以“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地质环境”为核心任务,紧紧围绕国民经济战略布局、城乡规划、国土整治、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经济社会活动,先后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一百千万”工程、厦门福州等沿海中心城市地质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1个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广义地质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1]19号),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服务。
一、灾害地质
针对福建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建立完善了危险性评估、应急预案、汛期值班、群测群防、险情巡查、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应急处置、灾情速报、督办治理、搬迁避让等11项制度;努力夯实“两基础”,即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持续构建“两网络”,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应急响应网络;重点实施“一百千万”工程,即建立了1个全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预警预报系统,治理了近20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了20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居民搬迁任务,基本实现近万个村庄群测群防。
2010年,福建省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局部地区气候极端异常,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异常严重,全省累计发生地质灾害7022起。强降雨导致灾情发生后,按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先后派出近50个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小组近千人次,赶赴灾区现场帮助指导防灾救灾工作。全年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38起,发送预警防灾短信近10万条;全系统投入防灾人员1.8万余名,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监测、巡查。在有房屋受损的5000多起地质灾害中,有人员伤亡的25起,占发生总数的0.4%,其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0余万人因转移避让及时,免受地质灾害伤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二、城市地质
2006年起,福建省对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区域岩土体、地质构造、地下水的三维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逐步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数据管理服务系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筑适宜性评价、建设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提供了基础地质服务。
目前,厦门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已基本构建完成,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已初步建立;福州已收集到1900个项目的资料,钻孔6万余个,按设计开展野外调查,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灾害、垃圾处理场址、地热等方面的工作,着手地质信息数据库、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编制阶段性成果;泉州已先期开展城市地质的可研报告编制工作。
三、水文地质
福建省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夏秋多台风暴雨、冬春多干旱,沿海海湾平原、红土台地及岛屿半岛地区为水资源缺乏—严重缺乏区。据资料统计,全省近187万人饮水困难,主要分布于宁德市的福鼎、霞浦、罗源、蕉城,福州市的连江、长乐、福清、平潭,莆田市秀屿、涵江、城厢,泉州市的惠安、晋江、石狮、南安,厦门市的同安区、翔安、集美、海沧,漳州市的漳浦、龙海、云霄、诏安、东山等沿海地区。
针对现状,福建省重点开展缺水地区的找水、应急水源地调查等工作,查找水质洁净、供应稳定的地下水源地和城市周边应急水源地;同时,充分利用蓄水构造,探索开展平潭、东山、三都等岛屿、半岛地区地下水库建设,为缺水地区的岛屿、半岛的开发提供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目前,厦门应急水源地调查项目已查明地下应急水源地8个,可提供第四系类松散岩类孔隙水1417.1米3/日,基岩孔隙水5204.45米3/日。平潭岛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钻探发现平原、芦洋、苏澳场古风化壳顶面存在砾卵石含水层,在七里埔打出了日出水量约2000吨的水文钻孔。在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结合地方抗旱工作布设4个供水井,单孔出水量达150吨/日,为地方生产解决燃眉之急。
四、环境地质
2002年起,福建省开展了“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福建陆域58813平方千米范围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6562平方千米范围内浅海底积物的54种元素指标以及陆域38300平方千米范围内地下水、地表水的21项指标含量,为该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潜力评价、土地规划利用与管护、农业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等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土壤、水、气、生物等环境地质现状资料。利用该项调查成果进行的土地质量评估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土地以优良级为主,占79.57%;良好等级占17.81%;其余2.62%为中等等级。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福建省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编制印发《福建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福建省废弃矿井治理规划》,重点治理一批重点废弃矿山。通过实施保证金制度和停止办理采矿登记手续等措施,矿山业主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近3000个矿山完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核工作,全省共收取保证金8.68亿元。同时,“十一五”以来,全省投入资金1.6亿元,通过实施尤溪梅仙铅锌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等46个治理项目,解决了一大批重点废弃矿区由于计划经济年代矿业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
五、工程地质
随着海西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福建省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期。“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福建省规划实现“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总里程约6100千米;铁路建设方面,将以“一纵二横”快速线路为骨架,形成“二纵三横”总体格局,到2020年,全省铁路网总规模将达到3200千米;在新经济增长区建设方面,福建省规划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三都澳等10大新经济增长区域,上马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重点项目要达到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安全施工、长期运营的目标,需要超前开展工程地质综合评价。因此,在工程地质方面,着重查明拟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场区项目建设适宜性,提出工程施工中和运营后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具体而言,针对重点区域,开展了1:5万综合地质勘查;针对重点项目,开展了1:1万水工环地质综合评价,数百个重点项目根据调查评价成果,优化了选址,增强了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
2010年,对21个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了地质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钻探1500余米,遥感解译764平方千米,查明了试点城镇规划区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特征等地质环境背景,城建规划、环保等部门据此调整了部分功能分区和部分项目布局,受到高度认可(图1)。
图1 2010年度福建省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地质调查成果
六、农业地质
福建省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占全国1.3%的耕地要养活占全国2.6%的人口,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在农业地质方面,一是开展了建瓯、浦城、宁化等重点农业生产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评估;二是对福建省“名、特、优”农产品不同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其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和增产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三是开展了农业污染严重区的农业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对农产品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七、旅游地质
福建省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几经沧桑,发展形成如今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福建省要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地质遗迹调查及保护项目,福建省地质遗迹的旅游潜力得到合理挖掘,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已完成揭碑开园的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地质公园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53%,直接或间接解决了近20万人的就业,为当地带来直接或间接收入近50亿元。
八、地热、地温能
福建省是温泉出露较多的省份之一,据资料统计,全省现有温泉188处,总流量约1436升/秒,总水热热流值约为5.11万千卡/秒,约相当于每年23万吨标准煤。根据目前探采技术水平,以2000米深度计,全省地热资源估算为53160×1020焦耳,相当于18143亿吨标准煤,其中具有经济意义的水热区域的地热资源相当于115亿吨标准煤,可开发潜力巨大。
“十一五”以来,福建省重点开展福州大都市区、厦漳泉大都市区和闽西南地区地下热水调查,挖掘可开采潜力。在厦漳泉地区,收集了工作区自然、经济地理、水文气象资料及54处温泉点历史基本资料,完成了30余个温泉点的踏勘,30幅1:1万地质底图透绘、基本完成了前人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完成了云霄、诏安、漳浦、芗城等县市10个温泉点的基础调查工作,完成了上汤、南蔗温泉可行性调查实施方案及云霄县火田镇温泉调查报告的编写。在厦门筼筜湖地区圈定了地热相对高温区,并打出了日出水量达2500余立方米、水温39℃的地热孔。在福州大都市区,主要开展连江县安后—苗圃、南屿阳岐尾、公园道一号至金山公园一带的地表调查与部分样品采取测试。在闽西南地区,发现地热异常区55处,已收集资料有23处,组织3个调查小组对工作区内地热异常区进行调查、测温和取样。
九、海洋地质
福建省拥有13.6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3300余千米的海岸线,开展海洋地质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海洋地质方面,一是开展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调查重大工程建设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地层、构造、岩浆岩、活动断层、地球物理场等特征;二是开展了重点海岸带滨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调查海岸带岸线变迁、海水入侵、冲淤变化规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基础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了海岸带大型建设项目地面地下立体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海岸带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系统协调性;三是逐步开展了无居民海岛地质、地貌、地球化学调查,为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8.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为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50人,现有在编人员44人,其中专业人员27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4人),其他人员17人。监测中心设主任、副主任、总工程师各一名,职能科室4个:综合科、地质灾害防治科、地下水监测科、矿山地质环境科(未成立),下属监测站7个:福州、漳州、龙岩、三明、莆田、东山、连城(见表)。
福建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二)地下水监测方面
1.1984年以来,每年均提交各监测区的年度《地下水(热水)动态监测报告》、《地下水(热水)水情通报》、《地下水水情预报》、《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年报》、《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热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并编纂出版《福建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年鉴》。
2.福州地热由于过量开采,造成局部地段地面沉降,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利用多年监测资料,为政府及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开采井数、合理布设开采井、严格控制开采量等措施,减缓了下降趋势。
3.永安盆地水源地由于大量开采地下岩溶水,造成水源地水位下降,形成了区域性降落漏斗,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利用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向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开采建议,使地面塌陷得到有效控制。
4.通过多年监测,发现连城北团盆地地下岩溶水水质有污染恶化的趋势,分析认为与建于地下水补给区的垃圾场有关,及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议迁移垃圾场,解除了污染隐患,使地下水水质恢复到了正常标准。
5.2002年重新编制了《福建省水资源评价》报告。
6.2007年通过水质检测,发现龙岩盆地部分地下水氰化物检出率出现异常。为此,经过分析研究,编写了《龙岩盆地地下水氰化物检出率出现异常》专报,报送龙岩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9. 对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有
提供个思路吧:抄 1、台风,每年台风都会对福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 2、地质灾害,因福建多山,大雨后山体容易出现滑坡等。
提供个思路吧: 1、台风,每年台风都会对福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 2、地质灾害,因福建多山,大雨后山体容易出现滑坡等。
10. 2019年福建省福安市地质灾害须要整村搬迁
墙坪村土复地面积5476亩、计生人口518人,户制籍人口449人,常住人口134人,从业人数170人,村民小组3个,下辖墙坪、奶宫、高山(畲族)等自然村。墙坪村民多姓氏“谢”、下村姓氏“游”、奶宫姓氏“朱”、高山畲族姓氏“兰”。墙坪主村是福安市政府指定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整体搬迁村。六十年代以来,曾多次发生滑坡险情。每年台风季节,都成为我镇重点防范村。由福安市政府有关部门挂钩帮扶新建的移民安置点“桥洋新村”,是村委会所在地。奶宫自然村有茶厂1家、卫生所1个。耕地481亩、茶园394亩、林地2565亩(其中风景区规划林地802亩)、年化肥用量60吨、农药用量0、21吨、南山黄羊养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