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㈠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内容
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地质灾害管理措施并加以实施。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图6-1和图6-2):
(1)风险的鉴别及其范围划定。 鉴别风险的来源、范围、特性及与其行为或现象相关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管理的起点。
(2)风险评估。利用主观或客观的概率,评估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模拟风险源与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之间的关系,评估出各种可供选择的风险概率值,风险评估是以上风险分析过程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衔接步骤,在此之前分析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灾害自身,此后便转移到了灾害对人类社会危害的可能性上。
(3)风险决策。对风险是选择接受还是规避进行管理决策,针对每一种决策,要对所有的成本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各种决策可能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或政治影响,即得出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相应也可得出风险的不可接受程度。
图6-1 基于综合地学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图(据Fell和Hartford, 1997)
图6-2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据谢全敏等,2005)
(4)风险管理。这一步代表在风险接受和规避基础上的“执行”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一套用来处理风险的方法。具体地讲,风险管理就是当认定风险可接受时,就保持该状态并力图获得最大效益;当认定风险不可接受时,则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例如规避(满足效益优先原则前提下的治理、系统功能转化等),并跟踪监控措施对于降低风险的效果,反馈信息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风险控制。
㈡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 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
(1)降低危险度。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
(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
小结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㈢ 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管理
一、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得出实证权重后概率法和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两种方法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合理。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选择相对保守的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作为风险区划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图7-28,见彩页),同时以实证权重后概率法作为补充。
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大约占整个衢江区面积的1/3,主要的行政区域为:北部地区的灰坪、太真、庙前、双桥和上方镇的大部分;南部地区的岭头、洋口、举村和湖南镇、坑口、长驻、大洲镇的南部小部分地区。这些区域地形地貌主要为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降雨量也相对较高,存在的地质灾害危害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这些区域是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重点区域。
二、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一)衢江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人口密度表7-37可以看出北部地区灰坪、太真、双桥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北部地区主要位于地质灾害风险性较大的区域,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衢江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制定一些有利于这些乡镇人口外流的政策,以减少地质灾害风险性较大的区域的相对人口密度。
(2)详细勘查该区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同时详细勘查该区域那些建在泥石流隐患沟口、滑坡隐患点及附近的居住人口状况,对这些人口状况和房屋进行统计和登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居住在这些隐患点附近的居民采取搬迁策略,达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的目的。
表7-37 衢江区各个乡镇建筑面积上人口密度表
注:该人口密度是指乡镇人口数与乡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深灰色表示整个乡镇位于高风险区,浅灰色表示部分位于较高风险区。
(3)加强该区域内人口密集区及活动频繁区气象水文的观测与监测,在该地段建立和增加气象降雨的观测设施,加强对局部降雨的监测与预报能力,提高对该地段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应急减灾体系,达到地质灾害高威胁期降低其风险的目的。
(4)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对该区域内人口较集中且人类活动较频繁地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段进行防护,如采取减少物源、改变排水径流方式、加固坡脚等措施。
(5)对该区域内居民开展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过程及产生的危害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身对地质灾害的识别和预防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从最大限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二)衢江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安全
图7-29(见彩页)为衢江区主要道路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西北部和东南部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存在着一定道路及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对位于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区域内的道路段、通讯设施基座分布位置等基础设施,采取详查方式摸清其所处位置的地质灾害类型、威胁程度等隐患情况。
(2)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对详查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段及位置进行防护,如采取减少物源、改变排水径流方式、加固坡脚等措施。
(3)加强该区域内气象水文的观测与监测,在该存在基础设施地段建立和增加气象降雨的观测设施,加强对局部降雨的监测与预报能力,提高对该地段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应急减灾体系,达到地质灾害高威胁期降低其风险的目的。
(三)衢江区土地利用方向
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结合土地利用方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制定衢江区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时,充分与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相结合;在兼顾本地区资源制约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南部和北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大的区域规划较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活动。
(2)在土地利用方向上,优先开发和发展衢江区中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低的区域,同时将衢江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大的区域作为发展旅游和生态用地。
(3)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性政策,将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区域内的经济繁荣区的经济重心迁移,达到在该区域内减少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最终以降低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度。
(4)若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区域内不得不开展大规模工程活动,在进行充分的工程勘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建立专门的气象监测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机制。
三、结论
(1)本次研究是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为研究区,将地质灾害的危险预测与灾害损失分析和概率风险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在预测灾害发展状态的前提下,对其可能带来的灾害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级别进行了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并展开了相应的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管理研究。
(2)本次研究采取了基于统计学的Bayesian方法的数据驱动权重模型(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数据驱动权重模拟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滑坡历史分布数据,建立滑坡分布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即根据在各影响因子不同类别中滑坡分布的统计情况来确定各影响因子对滑坡灾害的贡献率(权重)大小。与专家知识模型相比,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和可靠,避免了专家的主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后,利用另一时期的滑坡分布历史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和成功率预测,使评估结果更加具有可信度。通过对衢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可以得出: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响最大,表明它们对衢江地区的地质灾害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对衢江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最小。
(3)承灾体易损性包括物质易损性和人口易损性。承灾体易损性不仅取决于承灾体本身的承灾能力,还取决于当地社会抵御滑坡灾害的能力,这包括减灾措施、灾害预报和灾害应急准备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次研究选取了人口分布密度、房屋建筑物财产价值、通讯基站投资、公路、耕地资产、园地资产、林地资产等承灾体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同时采取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衢江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行了评估。
(4)本研究根据对衢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易损性评估的研究结果,通过交叉运算得到了衢州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滑坡风险性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滑坡危险性主要受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响,滑坡易损性主要是人口分布影响较大,居民点和道路及通讯基站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东南部林地资产较大,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这些地区滑坡风险性较高。
(5)在风险管理上,应加强衢江区风险性较高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内的人口密集区及活动频繁区、道路和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周边的气象水文的观测与监测,在这些地段建立和增加气象的观测设施,加强对局部降雨的监测与预报能力,提高对这些地段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针对这些地区建立一套相对系统的应急减灾体系,达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对危险地段进行防护;在土地利用方向上,应减少对该区域的大型人类工程的投入,将该区域作为发展旅游和生态用地。
图7-2 衢江区地形地貌影像图
图7-7 滑坡影响因子图(a)
图7-7 滑坡影响因子图(b)
图7-8 滑坡影响因子二值权重图
图7-9 滑坡后概率预测图
图7-10 预测二值图
图7-11 通讯基站分布图
图7-12 房屋财产图
图7-13 道路图
图7-14 耕地资产图
图7-15 园地资产图
图7-16 林地资产图
图7-17 人口分布密度图
图7-18 财产易损性
图7-19 人口易损性
图7-20 滑坡易损性
图7-21 滑坡易损性重新分类图
图7-22 滑坡危险性(后概率法)
图7-23 滑坡危险性(指数叠加法)
图7-24 滑坡风险性(后概率法)
图7-25 滑坡风险性(指数叠加法)
图7-26 实证权重后概率法
图7-27 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
图7-28 衢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实证权重指数叠加法)
图7-29 衢江区交通道路与通讯基站分布图
㈣ 推荐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框架
基于对国际上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认识,作者推荐采用如下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图5-6)。
一、滑坡灾害危险度评估
通过对历史滑坡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对滑坡灾害各种活动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估滑坡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确定滑坡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规模)、发生概率(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区的位置、范围。也就是说,滑坡灾害危险度评估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给定区域内各种强度的滑坡灾害发生的概率或重现期,滑坡灾害发生时空强的可能性;对已发生灾害的不同强度(规模)、灾害发生概率(频次、灾害密度)进行评估;对潜在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水文气象、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进行评估,圈定灾害危险区,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
图5-6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示意图
二、易损性评估
首先进行易损性评估。通过对评估区内各类承灾体数量、价值和对不同种类、不同强度滑坡灾害的抗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以及防治工程、减灾能力分析,综合两方面因素,评估承灾区滑坡灾害易损性,确定可能遭受滑坡灾害危害的人口、工程、财产以及国土资源的数量(或密度)及其破坏损失率。然后在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计算评估滑坡灾害的期望损失(未来一定时期内滑坡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平均值、资源环境破坏程度)与损失极值(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与经济损失的最高值),即评估危险区内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滑坡灾害给危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
三、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根据风险 (Risk)=危险度(Hazard)×易损度(Consequence),计算各区块滑坡灾害期望损失/风险水平,以此进行风险区划。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是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确定风险区位置、范围以及期望损失分析灾害活动的分布密度与时间概率,进而确定可能遭受损失。分析灾害的人口、工程、财产以及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与破坏损失率;期望损失分析是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预测期望损失分析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失程度,综合反映地质灾害的风险水平。期望损失分析直接服务于灾害风险管理。这几个方面分析相互联系,形成具有层次特点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四、滑坡灾害监测与气象预警
滑坡灾害监测系统由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系统和专业站网监测系统组成。滑坡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系统是在专业队伍的指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进行简易监测、查险、报险、避险,并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实时与预警分析决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并根据滑坡灾害预警信息开展滑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与专业监测相互补充,同时又是整个监测预警工程体系的基础。而专业站网监测系统是由专业队伍负责建立的、监测精度较高的地质灾害动态信息采集系统,基本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为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研究、预警预报模型研究、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和预报工作积累基础数据,提供基础支持。
通过研究区域滑坡灾害与降雨过程、降雨量、降雨强度的统计规律研究,确定不同地质环境区域的诱发滑坡灾害的关键性降雨过程指标,从而建立区域突发性滑坡灾害时间预报模型。利用雷达以及气象卫星数据,结合少量地面雨量站网,对大范围的降水量进行定量监测和未来雨量的数值预报,为基于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提供数据。结合实时的气象动态信息,建立基于实时动态气象信息的时空耦合区域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概率模型,特别是汛期区域性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模型。通过滑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实时传送到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心,由此开展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和时空预测预报,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发布滑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
五、滑坡灾害风险管理与决策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与决策是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最终目标。它是由滑坡灾害风险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来支持。该系统一般由滑坡灾害信息系统、滑坡灾害风险分析预测系统、滑坡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滑坡灾害实时风险预警预报与网络连接的地质灾害滑坡预警预报与减灾防灾体系,根据气象数值预报,对可能遭受的滑坡灾害风险进行实时预警预报,及时广泛地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科学高效、快速地开展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变被动防治为主动性防治地质灾害。
根据图5-6提出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表5-3)和易损性评估指标体系(表5-4)。
表5-3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
表5-4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
六、小结
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地质灾害发生条件与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发生条件越充分,灾害活动规模越大、频次越高,灾害的风险程度越高;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或承灾区社会经济易损性——承灾体数量越多、价值越高,评价区社会经济越脆弱,防灾、抗灾能力越差,灾害的风险程度越高。对这两方面的分析评价分别称为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风险水平,对它们的综合分析评价称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采用编制区划图及其说明的形式,反映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及其控制条件,称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路线(图5-7)为:
基础资料的补充收集与整理→专题数据库的建立→专题图的编制与数字化→各灾种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分析与减灾对策。
(1)基础数据的调查收集。
(2)基础资料统计与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对各种资料需按灾种、风险要素(历史灾情、孕灾条件、承灾体、社会经济条件等)、地区(省、地、县)进行数字转化,建立由不同系列资料组成的数据库。
(3)专题图件的编制与数字化。编制不同灾种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与基础结构专题图,并进行数字化,为不同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4)运用GIS技术,建立各灾种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5)运用GIS 技术、评价地质灾害承灾体的易损性(人口安全易损性、土地资源易损性、物质财富易损性)。
(6)以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GI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7)结果分析与电子地图的制作。
图5-7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路线框图
㈤ 结合近几年发生的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 谈谈对风险管理的看法
近期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明显增多,经过初步的调查,了解到除了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从主观工作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切不可简单地把责任一股脑推给自然灾害了事。如果对事故灾难认真加以反思,我认为至少有两条经验教训值得深刻汲取。
一是对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要引起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内容。
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自然灾害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安全生产致力于达到的一种境界。当前,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日渐增多,有些极易引发事故灾难。应该说,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是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检验。从新泰煤矿“8.17”溃水淹井事故灾难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漏洞,反映出地方和企业应对暴雨灾害的防范体系不完善,预警机制不健全。
许多事故灾难的发生,究其原因,往往是在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预防机制上不健全,对灾害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防范措施不力造成的。如何有效地防范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类事故灾难,确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与企业联动的灾害预报、预警和预防机制。
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客观规律性,只是有的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仍处在必然王国。比如地震、煤与瓦斯突出等。这类灾害一旦发生,有时确实防不胜防。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许多自然灾害的预报越来越准确,特别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因此,有些防范措施是可以提前采取,做到未雨绸缪。把握规律,及时防范,有些灾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预防机制,是加强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从政府层面来讲,各级政府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提高防范自然灾害的系统性、严密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灾害预报、预警和预防体系,组织实现各部门联动、地企联合,积极主动地对水库、涵闸、堤防工程设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除险加固。同时,还要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演练,配备救援物资和装备。在应急救援上要舍得投入,早投入,快投入。要建立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以及武警、军队相结合的联动机制。
二是从相关部门来讲,气象、海洋、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各类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特别是地方相关部门对暴雨、飓风等的预报,影响范围、降水量等,一定要尽可能地详细具体。还要加强对企业及城市社区、乡村防灾避险工作的指导,可以学习借鉴境内外有效做法,极端天气事件来临前,通过发布橙色、红色警报、在社区和工厂张贴公告、在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反复播放预报等方法,要让老百姓都知道。安监总局已经与气象等部门建立了沟通联动机制,在得到气象、海洋、地震等部门提供的极端事件预报信息后,安监总局调度中心立即通知相关省区、转告辖区内各类企业提前做好防范工作。要建立一套责任制度:得到相关部门的预报信息后没有及时通知下面的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是总局的责任;总局通知了,下面的监管监察机构是没有及时告诉企业,是下面监管监察机构的责任;企业得知后该停产不停产、该采取防范措施不采取的,要追究企业的责任。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那个环节的责任。总之吃一堑长一智,非把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这件事情做实不可。
三是从生产企业来讲,各类企业特别是工矿企业,既要抓好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认真排查治理隐患,同时还要对周边自然环境可能带来的事故隐患进行全面排查,落实防汛、防洪、防透水、防坍塌、防泥石流、防雷电等防范措施。比如华源公司煤矿周边距柴汶河附近,由于长期非法采沙留下一个约15.8万平方米的低洼区,而且露头煤被盗采后造成许多空洞裂隙,存在重大隐患,矿上并非不知道,近年来也采取充填封堵的办法进行了治理。但是对于一旦河岸决口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估计不足,因而治理的不彻底,重大隐患没有根除,留下了祸根。因此,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中特别规定了一条:就是存在洪水淹井隐患的矿井,台风、暴雨期间必须停工撤人,不得进行井下作业,这一条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强调要制订完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排水设备和物资,一旦发生灾害,要确保抢险救灾工作能够及时到位。
世间任何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亡羊补牢虽然未晚,但未雨绸缪更为明智。通过对近期多起因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的剖析和反思,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真正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这是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
㈥ 如何加强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
解决城市地质灾害问题,不仅需要"事后"应对,更需要进行"事前"风险防范与控制。加强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创新理论方法、健全制度、完善法规,有效约束人类行为,是控制城市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对策。
——以城市为基本单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做好长远谋划和顶层设计。一是做好地质工作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结合规划做好衔接;二是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列出城市地质安全工作清单,与相应的地质环境规划配套,按计划稳步推进,融入规划建设和城市安全管理要素;三是配套相应的制度、办法、规范。
——与城市地质安全工作相适应,扎实做好基础地质工作。大力推进不同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水土污染普查、地质环境监测等工作,做好监测与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衔接。
——与城市规划建设相融合,推进地质工作创新和成果有效利用。一是不同精度的区调工作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规划相匹配,结合城市规划建设需求的主要指标和要素提供相应的针对性成果;二是把地质成果融入到规划中去,即城市规划精细化工作中融入地质元素,包括基础地质支撑因素和城市风险防控因素;三是以存在问题和成果应用为导向,引进相应规划元素,推进地质工作创新,如地质承载力和规划容积率衔接、地质格局指导规划优化、地质成果以规划应用为目的来开展等。
——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大力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创新。横向上,需要和规划、三防、环保、农业部门及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加强交流与合作;纵向上,需要与省、部的地质系统单位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整体部署为依托,以存在问题为导向,结合地质工作特点,推进地质工作模式和成果等方面创新。顺应城市地质安全工作需求,不断推进地质工艺创新。同时研发或引进新设备、装备,满足地质安全需求,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