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分区图

工程地质分区图

发布时间: 2021-01-21 09:47:53

⑴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区

平原区广泛分布以冲洪积成因为主的第四系堆积物,低山丘陵区出露多种类型的岩组,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鄌郚-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纵贯南北,总体看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图1-8-3)。

图1-8-3 昌乐县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区略图

(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

1.坚硬的块状侵入岩岩组

分布于营邱—河头一带,为古元古代吕梁期侵入岩,岩性以弱片麻状中粒含角闪二长花岗岩、弱片麻状中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山区风化带厚度<3m,丘陵及准平原区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fc为岩石极限干抗压强度,fr为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

2.坚硬的块状-似层状喷出岩岩组

主要分布在南郝—崔家埠—五图一线以南、鄌郚-葛沟断裂以西地区,为新近纪临朐群牛山组、尧山组火山喷出岩,岩性为玄武岩。岩石坚硬,柱状节理发育,工程地质性质良好。风化带厚20~30m,fc=140~160MPa。

3.坚硬的块状变质岩岩组

主要分布在鄌郚—阿陀一带,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黑云变粒岩,岩石坚硬,风化带厚度30~40m,fc=180~200MPa。

4.坚硬较坚硬的中厚-厚层状灰岩岩组

仅分布于朱刘街道、五图街道一带,主要为寒武纪长清群朱砂洞组、馒头组、九龙群张夏组、崮山组和炒米店组白云质灰岩、泥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局部夹细砂岩。灰岩坚硬,力学强度高,泥灰岩强度低。白云质灰岩fc=50~190MPa;灰岩fc=90~160MPa,fr=70~120MPa。

5.较坚硬的中厚—厚层碎屑岩岩组

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带与沂水-汤头断裂带,以及五图煤矿一带,岩性为白垩纪淄博群三台组砂岩、砾岩,莱阳群城山后组角砾岩、砂砾岩、砂岩,青山群八亩地组凝灰岩、集块角砾岩、粉砂岩,大盛群马郎沟组粉砂岩、细砂岩,田家楼组泥质粉砂岩、细砂岩、黏土岩,古近纪五图群朱壁店组砾岩、砂砾岩、砾岩,李家崖组黏土岩、砂岩、黏土岩、油页岩等。风化带厚度<40m,砂岩和砾岩fc=30~80MPa,fr=20~50MPa。

6.较坚硬的薄层状页岩夹灰岩岩组

局限分布在阿陀东北部,岩性为中寒武系、下寒武系及元古宇土门群页岩、博层灰岩、泥灰岩。页岩夹泥灰岩fc=30~40MPa,fr=10~15MPa。

(二)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1.北部冲洪积上层黏性土多层或双层结构

分布于北部山前平原地区,以上层黏性土多层结构为主,上层黏性土厚<5m或5~10m,仅局部>10m,黏性土岩性以粉质黏土、黏土为主,中等压缩性。砂性土为粉细砂、中细砂,其次粗砂、砾石,砂层颗粒自北至南变粗,工程地质性质良好。黏性土fk=120~180kPa,砂性土fk=140~200kPa(fk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2.山前及河谷平原冲洪积上层黏性土双层、多层结构及黏性土单层结构

分布于山前坡麓、山间河谷地区,上部黏性土为粉质黏土、粉土、黏土,厚度5m左右,中等压缩性。下部砂性土为中粗砂、细砂、砂砾石,紧密状态,厚>5m。黏性土fk=140~220kPa,砂性土fk=160~250kPa。

3.山麓地区坡洪积及残坡积黏性土单层结构或上层黏性土双层结构

分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坡麓地带,以黏性土单层结构或上层为黏性土双层结构为主。黏性土厚<5m或5~10m,以黄褐色至棕红色粉质黏土及黏土为主,含铁锰质及钙质结核,可塑—硬塑,中等压缩性,部分地区分布湿陷性黄土。下部夹透镜体状碎石土及泥钙质胶结砾岩,紧密状态,工程地质性质良好。黏性土fk=160~220kPa,碎石土fk=200~500kPa。

总之,昌乐县工程地质主要问题是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其次是地面沉陷、岩溶塌陷、局部黄土湿陷等问题。

⑵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信息

杨冬生,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
1976.10—1978.03四川省广安县苏溪公社知青1978.03—1982.02四川农学院林学系学生(其间:1979.01—1982.01任林学系学生会主席)1982.02—1987.05四川农业大学助教(其间:1985.01—1987.03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1987.05—1987.10四川农业大学讲师1987.10—1991.11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讲师、森林生态教研室副主任、林学系工会主席1991.11—1996.01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态教研室主任(其间:1995.05—1995.10国家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01—1996.02四川农业大学外事办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其间:2000.03—2000.05在省委党校地厅班学习结业);2003.01—2003.03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2003.03—2006.07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党委第二书记;2004.11—2005.02参加中组部组织的中国外交学院英语班培训;2005.10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哈佛大学应急管理班学习结业);2006.07—2006.10宜宾市委书记;2006.10—2013.01宜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宜宾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其间:2008.05—2008.06参加2008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2009.09参加中组部组织的第三期现代城市领导者专题研修班学习);2013.01—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委书记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九届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杨文杰,男,汉族,四川广元人,1958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参加工作。
1975年9月至1978年3月在四川省广元县赤化公社当知青。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至1990年4月在四川省梓潼县天然气化工总厂(梓潼县氮肥厂)任生产技术股股长、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
1990年4月至1992年7月在四川省梓潼县工作,历任县委工交工委书记、县经委主任、副县长。
1992年7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盐亭县工作,历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高新区工作,历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在四川省安县工作,任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在2002年5月至2002年11月挂职任国务院西部办综合规划处处长)。
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在四川省绵阳市工作,历任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
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工作,历任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
2011年9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机关行政事务、人事管理、耕地保护工作。分管厅办公室(行政审批处)、人事处、耕地保护处。联系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男,汉族,江西省萍乡人,1959年9月生,大学学士,经济师。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6月参加工作。
1976年6月至1979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乡当知青。
1979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
1983年7月至1987年12月在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院任教官、干事。
1987年12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工作,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规划处副处长、法规处副处长、处长(其间:1990年2月至1991年2月下派通江县国土局任副局长;
1992年9月至11月在省直机关党校第十九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5年3月在原省委第二党校第一期青年干部班学习)。
2000年7月至2005年8月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其间:2002年10月在省委党校处长班学习;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下派泸州市锻炼,任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2005年8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政策法规、矿产资源管理、执法监察和宣传工作。分管政策法规处、矿产开发管理处、执法监察局。联系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厅信息中心、厅宣传教育中心。 男,汉族,湖北省通城县人,1958年2月生,大学学历。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1月参加工作。
1976年12月至1987年12月历任五十军战士、保密员、书记员、干事。
1987年12月至1990年12月历任十三集团军干事、科长。
1990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成都军区成都军事法院正营职审判员。
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任成都军区成都军事法院副院长。
1996年7月至2003年3月任成都军区直属军事法院院长。
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四川省凉山军区政治部主任。
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任成都军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任成都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2009年4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 负责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信访维稳工作。分管建设用地管理处、土地利用管理处、信访处。联系省国土资源资料馆。 男,汉族,山东省蓬莱市人,1966年10月生,工程硕士,工程师。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参加工作。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学习。
2000年5月至2002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工程硕士学位。
2003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地质工程专业博士。
1990年7月至1992年10月,在重庆北培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任技术员、工程师。
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环境管理处工作,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工作,任主任科员。
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工作,任副处长、处长。
2010年1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分管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勘查管理、地籍管理工作。分管地质环境处、地质勘查处、地籍管理处。联系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地政地籍事务中心。 男,汉族,1963 年1月出生,四川省资中县人。理学硕士,经济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9月至1983 年6月在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专业学习。
1983年7月至1986年8月在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任教,兼教职工团支部书记。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区域地理专业中国经济地理研究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1989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国土综合规划整治处工作,历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经济师;其间:1991年3月至1992年2月下派通江县从事对口扶贫及大兴乡社教工作。
1992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四川省国土局办公室工作,历任党组秘书、主任科员、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处工作,任处长,兼厅党组、党委秘书(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后兼任《国土经济报》总编辑,《国土经济》杂志主编)。
2005年7月起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分管工作: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群工作、科技与对外合作、离退休人员工作。分管厅机关党委、科技与对外合作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⑶ 管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段评估

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按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三级进行综合分区(以代号A、B、C区分),并进一步分为不同地段(以阿拉伯数字1、2、3……区分)。按以上综合评估原则,甘肃段共划分出17个不同的危险性区段,其中危险性大的4段,危险性中等的6段,危险性小的7段,详见图5-8及表5-31。

(一)危险性大的区段(A)

在切割强烈的黄土丘陵区、黄土梁峁区和中低山区分布有众多中、小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和危岩体大多是采石、取土形成;滑坡前缘的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老滑坡为主;泥石流沟主要在沟谷狭窄、沟床坡度大、边坡松散物多、植被覆盖度低的支沟中,危害严重、危险性大。黄土丘陵区和黄土梁峁区基本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切沟、冲沟、落水洞、黄土柱、黄土桥皆有所发现。

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规律、危害及危险性程度确定出危险性大的有4段,长152.8km,占管线总长的34.3%。分段说明如下:

图5-8 甘肃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

1.兰州市西固小坪子—兰州市直沟门段(A1)

位于皋兰山前三、四级阶地及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多见高边坡及冲沟、泥石流沟。段内管线长29.0km,占管线总长度的6.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2.通渭县碧玉—秦安县莲花城段(A2)

该段属于黄土垄岗细梁与深沟地段,梁顶狭窄但相对平坦,梁脊长且略有弯曲,坡地中常发育黄土滑坡或黄土—泥岩滑坡,多为老滑坡。梁间沟谷深切,支沟多为泥石流沟。段内管线长44.0km,占管线总长的9.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3.张家川县龙山镇—张家川县赵家沟段(A3)

属于黄土梁峁及沟谷地段,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段内管线长 11.0km,占管线总长的2.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黄土湿陷、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4.张家川县韩家硖—天水市北道支线段(A4)

该段属于黄土垄岗细梁与深沟地段,梁顶狭窄但相对平坦,梁脊长且略有弯曲,坡地中常发育黄土滑坡或黄土—泥岩滑坡,多为老滑坡。梁间沟谷深切,支沟多为泥石流沟。段内管线长68.8km,占管线总长的15.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二)危险性中等的区段(B)

在切割较为强烈的黄土丘陵区、黄土梁峁区和中低山区分布有一定程度的中小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

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规律、危害及危险性程度确定出危险性中等的6段,合计长135.7km,占总长的30.5%。分段说明如下:

1.兰州直沟门—榆中县乔家营(B1)

处于兴隆山前,地形起伏较大,属于中等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多见高边坡及崩塌。区段内管线长16.0km,占管线总长的3.6%。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2.榆中县方店子—榆中县稠泥河(B2)

属于中等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多见高边坡及崩塌。段内管线长13.0km,占管线总长的2.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3.榆中县高崖—定西市符川段(B3)

处于宛川河与关川河西支沟分水岭段,地形起伏较大,属于中等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多见高边坡及崩塌。段内管线长19.5km,占管线总长的4.4%。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和黄土湿陷、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4.定西市红土窑—通渭县碧玉段(B4)

处于关川河东支沟与牛谷河段,地形略有起伏,以河谷平原为主,河谷两侧泥石流及河岸崩塌发育。全长63.5km,占管线总长的14.3%。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5.张家川县上磨村—张家川县马鹿前庄段(B5)

处于关山西部低山丘陵区,出露闪长岩、片麻岩、变质砂岩,上覆薄层黄土,基岩风化破碎十分强烈,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较深。公路沿线多见崩塌与泥石流沟,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区内管线长20.5km,占管线总长的4.6%。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6.张家川县马鹿官山沟口—张家川县老爷庙段(B6)

处于关山林区,马鹿牧场,植被覆盖率高。由闪长岩、片麻岩、变质砂岩构成,上覆薄层坡残积,边坡处基岩风化破碎十分强烈,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官山沟沟口多见采石场崩塌,地质环境脆弱。段内管线长3.2km,占管线总长的0.7%。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洪水冲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三)危险性小的区(C)

在冲洪积平原区、榆中盆地和部分黄土丘陵区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小型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其危害及危险性小。

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规律、危害及危险性程度确定出危险性小的7段,合计长156.5km,占总长的35.2%。分段说明如下:

1.兰州市西固首站—兰州市西固小坪子段(C1)

位于兰州盆地一—二级阶地,地形平坦,段内管线长2.0km,占管线总长的0.4%。主要的地质灾害为黄土湿陷,局部可能有地面塌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2.榆中县乔家营—榆中县方店子(C2)

处于榆中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局部略有起伏。段内管线长17.2km,占管线总长的3.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3.榆中县稠泥河—榆中县高崖段(C3)

处于关川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局部略有起伏。段内管线长 16.0km,占管线总长的3.6%。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4.定西市符川—定西市红土窑段和定西市景台上—定西市安定区(C4)

该段处于关川河东、西支流河谷平原区,Ⅰ—Ⅱ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开阔。段内管线长59.8km,占管线总长的13.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5.秦安县莲花城—张家川县龙山镇段(C5)

位于清水河河谷平原区,Ⅰ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开阔,左岸山坡多见中—大型老滑坡,距管道1~3km。段内管线长48.0km,占管线总长的10.8%。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6.张家川县赵家沟—张家川县上磨村段和张家川县城关镇—张家川县韩家硖支线段(C6)位于后川河河谷平原区,Ⅰ—Ⅱ阶地发育,地形较为平坦。段内管线长8.5km,占管线总长的1.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7.张家川县马鹿前庄—张家川县官山沟沟口段(C7)

属于关山山间盆地,Ⅰ阶地发育,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段内管线长5.0km,占管线总长的1.1%。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洪水冲蚀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⑷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需要结合行政区划吗

这个是需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主次分明,以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原则:
为保持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及便于管理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且危险性大的主要城县、集镇、村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及学校等人口集中居住区、铁路、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规划的新城镇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开发区段、重大工程布局地带、矿产资源开采及规划开采地带等,划分为重点防治区;
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中地质灾害发育的集镇、村庄、道路、工程所在地及国民经济规划较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交通干线危害性较大的地段,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
3、将中易发区上述区以外的地带和低易发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工作重点: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绝大部分发育在该区。因此,本区防治地质灾害的重心在矿区、交通动脉地带、城市近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并开展规划矿区、主干河流、城镇开发区、旅游规划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少量发育在该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综合防治。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零星分布,共包括3个亚区。重点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或勘察治理;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⑸ 地质灾害报告格式怎么写

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如下:
前言
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般工程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可列专节论述)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区分区评估
四、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附图: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以上摘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⑹ 管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依据地质抄灾害危险性等级袭划分的标准,管线工程划分为28个区段(包括支线在内)(图7-8)。现将综合评估结果列于表7-7中。由表列可知,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6段,全长74km;危险性中等的有10段,全长178km;危险性小的有12段,全长546km。它们占河南段总长的比例分别为9.3%、22.3%和68.4%。因此河南段管线工程绝大多数建设用地是适宜和基本适宜的。

⑺ 工程地质分区

研究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图2-6),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2-9。

图2-6 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分区图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已濒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表2-9 黄河三角洲0~25m 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积洪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物,岩性以土黄—灰黄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细砂分布,湖沼相沉积的灰黑色淤泥、淤泥质土比较少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上部多以土黄色—褐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分布;中部多有灰黑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局部有粉砂分布,下部以土黄色粉土、粉砂为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局部有小片的软土和高盐渍土分布。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上部多为土黄—灰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中部为灰黑色粉质粘土或淤泥质土,具腥味;下部多为浅灰色粉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软土分布面积较大,盐渍土呈片状分布,为弱—中等盐渍土。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弱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的规律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以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⑻ 烟台市工程地质分区与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结合烟台市本身的特点,建立了烟台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分为Ⅰ类区、Ⅱ类区、Ⅲ类区和Ⅳ类区,因此,各评价因素取4级变化指标。

本次评价范围为烟台市区,以1∶5万工程地质图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5939个500m×500m的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出烟台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

计算中首先确定每个单元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特征值,然后,根据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与对应评价指标的取值,并参考在烟台市区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地质勘察、城市规划等专家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的意见,选定39个样本(单元)为神经网络BP模型学习样本,并分别给出每个样本的目标值。计算中样本输入指标数量为15个指标,输出节点为1个,学习率为0.7,隐层数为1个,隐节点为25个,最大总误差为0.01,最大个体误差为0.001,只需训练200次左右即可,正常系统误差数点后6位,系统收敛情况很好。样本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判断其余样本的归属问题,根据输出结果,判定某一样本属于哪一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整个计算根据上述神经网络的BP模型,由计算机完成。

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相当好,烟台市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为Ⅰ、Ⅱ、Ⅲ、Ⅳ类区。

计算结果表明,Ⅰ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主要分布在烟台市区的低山丘陵区,如塔山、磁山等,该区一般基岩裸露,岩石类型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为主,地基承载力高,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3,除了个别地段边坡不稳定外,一般无其他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发生,该区域人口密度低,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低,是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好的地区;Ⅱ、Ⅲ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地域分布情况有两种,一是在山前、河谷平原,二是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丘陵地带或地质灾害与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发育地带,前者具有双层岩土体结构,一般无淤泥质软弱层,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在0.3~1.0之间,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高,后者为矿山开采或边坡失稳地段,是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较好或中等地区;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分布在烟台市区滨海地带,以夹河下游、养马岛南部分布面积最大,地貌单元属滨海平原,地基土中均含淤泥质软土,地基承载力较低,地下水位低,局部地段具侵蚀性,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0,海水入侵现象较普遍,粉细砂、粉土地段有沙土液化现象,该区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高,是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差的地区。

2.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真实地揭示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本次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应满足:一级评价3个指标,二级评价14个指标。

本次评价范围以烟台市环境地质问题分布图作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224个2.5m×2.5km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的指标进行赋值评价。

上述各指标赋值的方法有3种:一是根据实测结果得到,如地形高度等;二是根据统计计算得到,如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及地质环境质量分级指标,对Ⅰ、Ⅱ、Ⅲ、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别用1、2、3、4标度。

评价模型仍采用上述神经网络BP模型,根据烟台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经验,参照分区指标,确定50个样本(单元)为学习样本,输入指标12个,输出层神经元1个,隐层神经元1个,隐节点数20个,误差要求同上,迭代次数只需几十次即可,系统收敛情况很好。然后将其余样本输入计算机,进行判断并输出结果,根据该模型的判断结果,编制烟台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其地域分布见图13-3。

图13-3 烟台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分区

计算结果表明,烟台市分Ⅰ、Ⅱ、Ⅲ、Ⅳ类地质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5.61%、40.96%、15.96%和7.46%。Ⅰ类区分布在莱州东北、招远市附近、龙口北部、牟平北部、莱阳和海阳市附近地区,为地质环境质量最好地区;Ⅱ类区分布在莱州市附近、栖霞西部、蓬莱北部、福山北部、莱阳和海阳市附近的广大区域,是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地区;Ⅲ类区分布在烟台市沿海一带,是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地区;Ⅳ类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带和中部矿产资源开发地区,是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地区。

二、烟台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风险度与风险评价

1.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优势指标与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地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是按计算的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分成不同等级风险区,针对不同风险区的特点提出减少风险的各项策略。

根据烟台市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地质-生态环境资料,将地貌单元、场地类型、地下水开采现状、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烈度、地面变形灾害、斜坡环境变异灾害、地下水污染状况、海水入侵、滨岸侵蚀、人口密度和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17个指标作为制定烟台市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评价优势指标。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优势指标权值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与定量因素,具有实用性、系统性、简洁性等特点,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按支配关系组成有序的层次递阶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结合人的判断决定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总和顺序。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具体包括:①建立层次递阶结构;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④计算各层因素的组合权重。最终计算结果得出最低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排序,即权重向量。

于是,各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评价优势指标对总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评价优势指标据重要性权值进行总排序。经检验,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风险度的定量评定与风险评价

将烟台市划分为2224个独立单元,根据分区指标对每个单元的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评价优势指标进行赋值、评价,将所得数值进行加权。根据17个烟台市风险度优势指标,确定每个单元内各因素(指标)的特征值(fij(x)),再乘以其权值,即得到每个单元的风险度基准值(图13-4)。

计算结果表明,当风险度基准值小于50时,表明该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程度小、安全,一般不用采取防治措施;当风险度基准值在50~70之间时,表明该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程度中等、一般,除在特别地区需注意避免问题恶化外,一般也不采取防治措施;当风险度基准值在70~90之间时,表明该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程度较大、较严重,应考虑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当风险度基准值大于90时,表明该区域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风险程度大、严重,处于问题恶化的极限值,进行工程建设时,应注意评价该工程建成后将引起或遇到何种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应进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预防与防治研究,避免地质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图13-4 烟台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风险评价

⑼ 如何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进行区域的靶区区分 逐步进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