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分析工程地质
『壹』 地质构造大致有哪些形式,其工程意义如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专门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所谓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
(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地 质 工 程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地质工程领域是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所需各类矿产资源、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是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地质工程领域正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实施和人才培养。地质工程领域服务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多样化,目前,从空中、地面、地下、陆地到海洋,各种方法技术相互配合,交叉渗透,已形成科学合理的、立体交叉的现代化综合技术和方法。
本工程领域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油气及固体矿产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贰』 论述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以道桥专业为例
一、 边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边坡中的各种结构面对斜坡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软弱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对斜坡稳定起着很大作用。这种关系多种多样,稳定性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平叠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为水平的。这种斜坡一般比较稳定。)
2. 顺向坡(主要是指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边坡面的走向平行或比较接近,且倾向一致的边坡。)
3. 逆向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这种边坡一般是稳定的。)
4. 斜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面走向成斜交关系。其交角越小,稳定性越差.)
5. 横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近于垂直。这类边坡稳定性较好,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滑坡)
二、隧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水平或倾斜不大的岩层(较坚硬的厚层岩层中较为稳定, 软硬相间的岩层中易发生坍方)
2.直立岩层(坚硬岩层、地下水很少,一般是较稳定的,层薄又有软弱夹层,只要有少量的地下水活动,也会造成较大的地层压力,将有掉块和坍塌冒顶的可能。)
3.倾斜岩层(岩层倾斜角度的大小和岩层的性质是影响隧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有时在一个断面上出现几种岩层,或者出现不整合面或断层破碎带等,这时地层压力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巨大的,同时地下水常沿此活动,在设计施工中都得慎重处理。
4.褶曲(在褶曲地段修筑隧道,最好选在翼部通过或横穿褶曲轴。在选线中对于千枚岩以及粘土岩等地层的褶曲层,应予避开。因为这些岩层石墨化后形成滑面,易引起滑塌。)
5.断层(应尽量避开大断裂带;若条件不允许时,线路中线也应与断层走向尽量直交。)
三、桥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桥址的选择
选择桥址时,应首先搞清楚地质构造,特别是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段,更是重要。对大的构造线及断层破碎带、岩层软弱带等一定要调查分析,研究其与桥址的关系;
2.桥墩位置的布置(桥墩一般不宜放置在断层破碎带上。)
3.桥基的稳定性(岩层的产状、偏力、断层破碎带、软弱带对桥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1)当岩层产状倾向下游,其中又有软弱夹层时会因水的冲蚀影响到基础的稳定性,如果软弱夹层较厚,会使基础受力不均,产生不均匀沉陷以致发生破裂现象;
(2)若地基位于断层破碎带,一般是不稳定的,应加以特别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均匀沉陷或产生基础滑动;
(3)当两种不同岩层接触,其接触面较陡时,基础最好设计在单一岩层上,因接触面一般是软弱带。
『叁』 1、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地形、地层、地质构造等)
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我觉得该地区的地质应该是比较独立的。
『肆』 地质构造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以道桥专业为例 一、 边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边坡中的各种结构面对斜坡稳定性有着重内要的影响。特别是软容弱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对斜坡稳定起着很大作用。这种关系多种多样,稳定性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平叠坡(主要软弱结。
『伍』 从物质成分分析,影响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从物质成分分析,复影响岩体工程地质制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岩体是指某一地点一种或多种岩石中的各种结构面、结构体的总称.包括各种地质界面:层理、层面、节理、断层等
影响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区域稳定性、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变形特性与承载能力、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程度等
『陆』 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有哪些
地质构造学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必修科目,原因是研究和了解某地的地质专构造,可以测算出该属地,地下的地壳构成及板块运动情况,可以检测该地是否存在断层,地下是否有剧烈的板块活动现象,从而导致地壳出现褶皱现象,这种褶皱现象,即使每一个月有1厘米的变化,那对大型工程房建,铁路建设影响都会是致命的
『柒』 一、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一般认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
这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础)发生侵蚀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水质等。
地表地质作用
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线路的选择。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砾石料、碎石、块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的量、质及开采运输条件等,直接关系到场址选择、工程造价、工期长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工程建筑物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7)地质构造分析工程地质扩展阅读: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为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如在选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勘察工作侧重在场地地质,同时也对地基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详勘阶段则多侧重地基问题,但也要对场地地质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对建筑地区,场址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有密切关系和影响,必须在工程建筑设计前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先查明。
『捌』 从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貌、不良地质等方面论述工程地质与路桥工程之间的关系。(路桥工程包括:
公路工程中,地质问题是我们在建设初期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但是由于岩石的风化和剥蚀等作用,可以使他们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质发生改变,以致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等地质灾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我们的生命。态度增加工程费用,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和防止此类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
一、公路工程地质问题概述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无论是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还是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都要重点考虑地质问题,比如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如果把地质问题处理的妥当,不仅可以提高公路测设质量、减少道路病害,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相反,如果地质问题处理得不好,不仅会增加工程费用、延长工期,而且会增加公路病害,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程地质学这门学科,掌握常见的地质问题和处理方法。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岩土组份、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
2。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
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做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等等。
三,路桥工程中的问题:
路桥工程中怎样解决地质问题,是施工放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施工目的首先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必须处理好和施工的关系。在施工中我们长解决的工程地质条件是:1。岩石性质 2。地质构造 3。地下水 4。地形地貌 5。地表地质作用 6。天然建筑材料。等…
〈1〉岩石性质: 岩石矿物的集合提。 虽然岩石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它们形成的环境,也就是从成因上来划分,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 :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不论那种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质都要经历搬运过程,然后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压实作用,石化成坚硬的沉积岩。
影响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沉积岩的矿物组成;胶结物不一样;结构形成的各向异性受力物质不一样。
(1)沉积岩的矿物组成:碎肖物质。沾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胶结物。这些矿物组成各各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各各组成的物质又不同,所以它们之间有不同之处,所以它们各各都对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起作用。
(2)胶结物不一样:它所组成的胶结物不一样,所以它的有些性质发生变化,这是影响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
(3)结构形成的各向异性受力物性不一样:受力的不同也给它成一定的作用,有些力成水平作用,有些力成垂直作用,受力的不同给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4)胶结式不一样:胶结方式的不同和它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交胶结方式起不同的作用,所以胶结方式的不同对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起一定的影响。
·岩浆岩 :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为它生成的条件与沉积岩差别很大,因此,它的特点也与沉积岩明显不同。
·变质岩 :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变质岩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工程位置选择不当,误将工程建筑物设在地质构造不利的部位引起建筑物失稳破坏的实例时有发生,对些必须有充分认识,只有研究和学习了各种地质构造,我们才能恰当的选择出工程位置,将工程建筑物设在地质构造有利的部位,避免由于工程位置选择不当而引起建筑物失稳破坏带来的损失,使工程达到经济,安全,使用的效益。在地质构造复杂时在工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果在不了解工程地质性质的条件下,将工程建筑物设在不利的地方,那带来的后果是不干设想的。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从总体上说,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断层面或破碎带的抗剪强度远底于岩体其他部位的抗剪强度,所以要注意在破碎带上建工程。
节理的工程地质评价:岩石中的节理,在工程上除有利于开系处,对岩体强度的 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所以施工时注意节理。
虽然岩层完整,蹭间结合好,边破稳定但还有不利方面。只要研究好了地质构造,才能放心的施工,达到我们所达到的安全目的。
〈三〉地下水:
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地下水是导致土质公路边坡失稳滑动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孔隙水压力、渗透潜蚀、潜水位升降三方面分析地下水对公路边坡土体造成的危害,针对这些危害,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一是阻排地表水,防止水流对公路边坡的冲刷及下渗;二是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减轻或者消除地下水对公路边坡的危害作用.
〈四〉地形地貌:
地貌条件与公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公路常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貌条件是评价公路工程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种不同的地貌,都关系到公路勘测设计,经济问题和养护管理等。为了处理好公路工程与地貌条件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地貌知识。
四,公路建设和工程:
〈一〉垭口和公路建设的关系:
对于公路工程来说,研究山岭地貌必须重点研究垭口,因为山岭的公路路线若能寻找合适的垭口,可以降低公路搞成和减少展线工程量,不同的垭口是有不
同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它门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施工时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先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我们施工的垭口,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
〈二〉山坡和公路建设的关系:
山坡是山岭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之一,不论越岭线或山背线,路线的绝大部分都是设置在山坡或靠近岭顶的斜坡上的,所以在路线勘测中总是把越岭垭口和展线山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的,山坡的形态特征是新构造运动,山坡的地质结构和外动力地质条件的综合反映,对公路的建设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环境工程地质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五,崩塌产生的原因,举例及防治措施:
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最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引发崩塌的原因与滑坡类似,其中有自然因素,如大雨、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地表水的冲刷等; 也有人为因素,最多见的是坡脚开挖,造成陡峭面而发生崩塌灾害。崩塌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比滑坡相对要小,但崩塌是急剧的、短促的、猛烈的,同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边坡形状是影响崩塌的因素之一,通过现场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坡度、坡高和坡面形态对边坡崩塌的影响很大,故利用崩塌模拟实验进行不同坡度、不同坡面形态的对比试验,观测了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土体移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崩塌的形式和部位进行了定性描述。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边坡崩塌预测模型和确定防灾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是典型的山地国家,山地和高原占到国土面积的2/3左右,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他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口,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有时因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引起壅水或产生局部冲刷,导致路基水毁。由于各种岩石的形成和工程性质不同,有可能发生
压碎、拉断、剪断等地质灾害。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公路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也常引起边坡发生崩塌。由于开挖路基,改变了斜坡外形,使斜坡变陡,软弱构造面暴露,使部分中国西部 委员会官方网站育中心滑坡主要在于认为了避免滑坡灾害。被切割的岩体失去支撑,结果引起崩塌。此外,如坡顶弃方荷载过大或不妥当的爆破工程,也常促使斜坡发生崩塌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风化、剥蚀等原因,某些地区的岩石已经成为潜在的“不定时炸弹”。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以维持山体的平衡。在岩体松散或构造破碎地段,不宜使用大爆破施工,以免由于工程技术上的错误而引起崩塌。现在,我国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有遮挡、拦截、支挡、护墙、护坡、排水等,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会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和经济的方向。
六,滑坡产生的原因,举例及防治措施:
在公路工程地质问题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和森林等,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滑坡常发生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滑动的地方主要是山谷坡地、海洋、湖泊、水库、渠道和河流的岸坡及露天采矿场所。从学习课本我们知道,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过程,俗称“走山”。滑坡在斜坡上常呈圈椅状或马蹄状地形,具有环状的后壁、拉开的裂缝、多级的台阶、垄状上凸的前缘等地貌特征。滑坡大多数在暴雨或人类活动后突然发生,也有滑坡体经历数年、数十年的缓慢变化后突然滑动的情况。
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因,主要包括:建筑场地开挖、采矿、公路施工、自然山体开裂、降雨、雪融、地震等。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
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击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驰,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由此可以看到产生滑坡主要在于人为因素。为了避免滑坡灾害,对滑坡进行防治时一般应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常用的滑坡防治方法有:排截水工程、卸荷减载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支挡工程。
七,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举例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也是山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多分布在断裂或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率高、烈度强,岩体风化破碎,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在干旱多年的暴雨季节,或高山冰川与积雪强烈消融时期最易发生。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现在,泥石流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封山育林,以保护汇水区和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地带;②调节地表径流,沿坡修建导流堤;③设置截挡建筑物,如堤、坝等,也可设置排洪道等。
八,岩溶产生的原因、举例及防治措施:
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岩溶现象分布比较普遍。岩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密切。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岩溶造成的库水渗漏是水工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岩溶写件、地区修建隧道,一旦揭穿高压岩溶管道水时,就会造成大量突水,有时挟有泥沙喷射,给施工带来严重困难,甚至淹没坑道,造成机毁人亡等事故。在地下洞施工中遇到巨大岩溶事,洞中高填方或桥跨施工困难,造价昂贵,有时不得不另辟新道,因而延误工期。因此,在岩溶地区修建公路,应该深刻了解岩溶发育的程度和岩溶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便充分利用某些可以利用的岩溶形态,避免或防治岩溶病害对路线布局和路基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解放以来,在大量的路桥工程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处理岩溶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可大体概括为疏导、跨越、加固、堵塞与钻孔充气、恢复水位等。
结论:
不管是设计,不管是施工还是考虑今后的使用性。我们 必须要考虑好各种地质条件的特点,并认真研究各项特性,解决它带来的施工不便。应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善于综合应用地质学理论及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相互核对,相互验证,客观的反映各种地质现象,正确,全面的评价工程地质条件,为选择线路和各种建筑物方案的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从而达到所达到的目的。认识和掌握各项规律。才能改造各项复杂条件,而正确利用,为祖国的工程建设作出贡献。
『玖』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