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裂缝

工程地质裂缝

发布时间: 2021-01-20 22:13:54

『壹』 工程建设遭受已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输油管道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和工程运营后可能遭受采空地裂缝、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岸边坍塌,泥石流(潜在泥石流)、洪水冲蚀、地面沉降、黄土湿陷、盐渍土胀缩、地震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一)采空塌陷和地裂缝

管线经过的霍西煤田区(K278~K335)和太原东山煤田区(K472~K495)采空区广布,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发育密集,采空区未稳定,工程建设和运营后将长期遭受其危害,危害程度大。

霍西煤田区2、4、10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页岩,1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6、7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灰质页岩,9号煤顶板岩性为灰岩。线路经过煤矿区2号煤已基本采空,埋深约50~300m,2号煤厚约2m,开采深厚比40~150,砂质页岩顶板易垮落,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强烈,易引起地面变形(地裂缝、塌陷)破坏。尤其复采下层煤区,将加剧原有地面变形破坏,塌陷面积扩大,地裂缝下错加大,对管道危害严重。K270~K279处属霍州煤电集团规化开采区,为预测地面变形破坏区,将来对管道危害也严重。

东山煤田区3号煤顶板岩性为泥岩、砂岩,13号煤顶板岩性为泥灰岩,15号煤顶板岩性为灰岩。目前3号煤已采空,13号煤局部采空,15号煤为现主采煤层,15号煤埋深50~300m,煤均厚约6m,开采深厚比8~50,易引起地面变形破坏,采空区地裂缝、塌陷均处于未稳定状态,对管道危害严重。

由于采空区地裂缝、塌陷出现时间滞后于采煤之后时间较长,稳定时间也较长,破坏力较强,工程建设运营后可能导致管道错断,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故预测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二)地裂缝

运城盆地GL1地裂缝延伸方向距管线约4km,临汾盆地GL2地裂缝延伸方向距管线约3.5~4.2km,其发展速度较慢,预测危险性小。

太原盆地平遥—祁县GL4、GL7、GL8、GL9、GL10、GL1 1地裂缝发育密集,均与管线及其分输支线相交,其各单缝规模较大,正处于活动盛期,从1985年初现至2004年仍在发展,所到之处房屋毁损,水井、道路破坏,耕地起伏不平,损失巨大。工程建设运营后可能导致管道错断,成品油泄漏,危害程度大,预测危险性大。

(三)岸边坍塌

岸边坍塌发育于黄河及其支流汾河两岸,黄河A1、A2岸边坍塌由于工程建设采用定向钻穿越黄河,对工程建设无影响,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A3、A4、A6汾河岸边坍塌,工程建设后会导致管道暴露,由于汾河水流量较小,岸边坍塌轻微~中等,预测危险性中等,A5岸边坍塌离管线较远,对管道危害程度小,预测危险性小。

(四)泥石流(潜在泥石流)

N1~N3潜在泥石流沟:均位于临汾盆地冲洪积倾斜平原区,位置分别为 K203+500处、K226+200处、K238处。该泥石流均为人为型泥石流,规模为小型。诱发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降雨。临汾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4.19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04.4mm(1958年7月16日)。管道均穿越其下游区,河谷较宽,为泥石流沟堆积区,无下切破坏作用,有淤埋作用,冲淤变幅小。对于埋地敷设的管道危害小,预测危险性小。

N4潜在泥石流沟:位于霍西煤田区K301处,规模为中型,该泥石流为人为型矿渣流,判定其易发程度中等,诱发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降雨。霍州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7.3mm,年最大降水量为688.9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37.5mm,时最大降水量为46.9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 29.3mm。管道穿越其下游区沟口,河谷稍宽,为泥石流的堆积区,无下切作用,有淤积作用,冲淤变幅约1m左右,对管道危害程度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N5泥石流:位于灵石县梧桐河,规模为小型,泥石流中等易发,处于发展期阶段。诱发因素是暴雨和长时间降雨,灵石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91.1mm,年最大降水量为115.4mm(1964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15.4mm(1981年8月15日),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12天,降水量为120.9mm。管线穿越其中、下游区,管线沿沟敷设段处于泥石流的堆积区,所处地形较高,泥石流对其危害小,管线穿越段处于泥石流的流通区,沟床较窄,泥石流有一定的下切作用,泥石流在流通过程中冲蚀河床可使管道暴露,对管道危害中等,预测危险性中等。

N6泥石流:位于介休龙凤河,泥石流易发程度低,处于衰退期阶段,诱发因素为暴雨和长时间降雨。介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1.9mm,年最大降水量为733.1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20.5mm。管线穿越其沟口地带,为泥石流的堆积区,无下切作用,对埋设管道危害小,预测危险性小。

(五)洪水冲蚀

山西地形条件复杂,冲沟发育,洪水冲蚀现象多见。本次调查较大洪水冲蚀沟谷20余处,总体特征表现为,台地区洪水冲蚀现象较多,最高洪水深一般小于 lm,沟底岩性为新近系上新统粘土,冲蚀量微弱,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的冲蚀量较大,沟谷凹岸的冲蚀量较凸岸的冲蚀量大。

洪水冲蚀,除黄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以外,本次调查的山区、高台地区洪水冲蚀,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低台地及平原区的洪水冲蚀,预测危险性小。

(六)地面沉降

介休地面沉降边缘区地面变形不明显。管线穿越段位于山前洪积扇区,其下伏松散层以粗颗粒砂性土为主,预测地面变形微弱,对管道危害较小。预测危险性小。

(七)地震液化

据史料记载,公元866年临汾西南5

地震、1366年8月15日徐沟6级地震、1303年9月25日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5月18日临汾7

地震时,在汾河河谷地段都曾发生过地裂、涌水、喷砂现象。山西支干线全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都是0.15~0.20g(烈度Ⅶ—Ⅷ度),所以河谷地段地震液化对管道工程的影响应予关注。

2000年11月临汾盆地自来水公司进行输水管道跨越汾河工程中,在尧都北芦村发生砂土液化,对工程影响很大。为查清原因,在北芦村汾河河床及河漫滩区共布勘探孔16个,总进尺274m,取土样90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85次,认为Ⅷ度地震烈度区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级为Ⅲ~Ⅱ级,另据中国地震局勘测基本和上述结论吻合,确定汾河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为易液化场地。所以,K170~K180区段、K256+500~K260+750区段, 预测地震液化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可导致管道变形开裂。

黄河漫滩区段,地下水水位埋深1~2m,河床及漫滩存在厚层的中、细粉砂,该区段地震烈度为Ⅷ度区,预测地震液化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可导致管道变形开裂。

(八)特殊土地面变形灾害

1.黄土湿陷变形灾害

山西段黄土广布,管线穿越地区岩土比例约1:8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湿陷性,主要发生于第四系上更新统风坡积、坡洪积黄土中,据以往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1)黄土湿陷性

①风坡积黄土:岩性为淡黄色、灰黄色粉土,具大孔隙,结构疏松,质地均匀,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古土壤及砂砾石,厚10~20cm左右。天然含水量(W)一般2.5%~23.9%,天然隙比(e)0.744~1.198,饱和度(Sr)6.97%%~76.0%,属稍密、稍湿~湿土;湿陷系数(δ) 0.05~0.102,自重湿陷系数(δz)0.014~0.052,属中等~强湿陷性黄土,湿陷深度一般介于1.5~14m之间。管线分布风坡积黄土地段主要是在K105~K115区段,峨嵋山黄土台地区等。

②洪坡积黄土:主要岩性为灰黄色、浅黄色粉土,略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及砂砾土石层。交错层理。天然含水量(W)一般为5.1~20.94,天然隙比(e)0.747~1.12,饱和度(Sr)17.5%~72.3%,属稍密、稍湿、高压缩性土。湿陷系数0.067,自然湿陷系数(δz) 0.024~0.0634,属中等湿陷性土,湿陷深度一般介于1.6~9.0m之间。该类黄土广泛分布于盆周隆起黄土台地区。

(2)黄土湿陷变形

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遭降雨沿开挖段积水或工程建设运营后沿管线敷设地形低洼处积水,均可能发生黄土不均匀湿陷,使管道架空受力不均而发生变形。

管线大体穿越9个区段,具湿陷性黄土区。

K8~K21区段、K34~K44区段、K105~K115区段、K125~K163区段、K261~K300区段、K346~K357+600区段、K490~末站区段,黄土为中~强湿陷性黄土,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K473~K474+500区段,为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测评估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K223+500~K242+50区段,为弱湿陷性黄土,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盐渍土盐胀与侵蚀、软土不均匀沉降

输油管线沿途仅在K48~K54区段、K451~K464区段和黄河岸边穿越盐渍土、软土分布区。

(1)K48~K54区段

位于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区,调查区内分布面积约36km2,分布区段约6.6km,穿越湖面宽度1km左右,其余为盐渍地。地面高程343~345m,比周边地势低5~8m,表层土岩性为粉质粘土、粉土,湿~饱和,稍密,颗粒级配较好。地下水水位埋深0~3m。据已有分析资料,含盐量介于1.0616%~1.1755%之间,属中等盐渍土,类型为硫酸~氯盐渍土。

硫酸盐渍土具有结晶的膨胀性,硫酸盐沉淀结晶时,体积增大,脱水时体积缩小。山西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日温差较大,硫酸盐的体积时缩时胀,对管道具有一定的盐胀和侵蚀作用,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另外,该区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质粘土、淤泥、软土,其结构松软、饱水,多呈流塑状态,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管道可产生危害,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K451~K464区段

位于清徐张花营村至榆次西荣一带,盐渍土分布面积50km2,分布区段长度约13km,地面高程771~772m之间,比周边地势略低,表层土为粉土,稍湿,稍密,地下水水位埋深0.20~3m。据已有分析资料,含盐量为0.4436~1.12,属轻微—中等盐渍土。类型为氯—硫酸盐渍土。

该盐渍土对管道也具有一定的盐胀和侵蚀作用,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贰』 什么叫岩石边坡的滑坡,岩坡滑动面的形式

岩石边坡的滑坡是岩石边坡内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岩体的软弱结构版面产生的整体滑动。权岩坡滑动形式可分为平面滑动、楔形滑动以及旋转滑动。

开矿或依山平整建筑场地和修路,经常遇到大的不连续面发育的岩体,由该岩体构成的矿山边坡或路堑边坡若发生滑坡即为平面型滑坡。

楔形体滑坡是滑动面及切制面均为较大的断层或软弱结构面的滑坡,常出现于人工开挖的边坡,其规模一般比较小,圆弧滑面滑坡常见于具有半胶结特性的土质滑坡中,规模一般较大,其发育演化过程表现为坡解蠕动变形、滑坡后缘张裂扩张和滑坡中部滑床剪断贯通三个经济济建设带。

(2)工程地质裂缝扩展阅读:

开挖的边坡走向与弱面的走向致或接近一致,且弱面倾角α小十边坡角β,但大于弱面内摩擦角φ;若具备此条件,尚未发生滑坡,可能因为有粘结力存在。

顺层面滑动的滑坡可进-步分为沿单-层面滑动的滑坡及座落式平推滑移型滑坡两类。具有复合形态滑面的滑坡多为深层滑坡,上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形成近似圆弧形滑面;下部基岩则多沿软弱结构面发育,构成复合形态的滑动面。

『叁』 承重柱承重粱多处空鼓有什么危险,有没有国家标准

标准引言
1、为确保住用安全,对危险房屋的鉴定有所依据, 特制定本标准[1] 。
2、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的房屋。 对单位自有和私有房屋的鉴定,可参考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
3、本标准提及的构件,是指承重构件;提及的结构, 是指由承重构件组成的体系。
4、对难以鉴定的重要房屋或复杂结构, 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算。
5、构成危险房屋的因素各地有较大差异时, 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执行本标准时,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2]
危险构件
危险构件是指构件已经达到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构件单位
1、基础
(a)独立柱基以一根柱的单个基础为单位;
(b)条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单面长度为单位;
(c)满堂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墙以一层高、一个自然间的一面为单位;
3、柱以一层高、一根为单位;
4 、梁、搁栅、檩条等以一个跨度、一根为单位。
5、预制板以块、捣制板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6、屋架以一榀为单位。
地基、基础
1、地基因滑移,或因承载力严重不足, 或因其他特殊地质原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 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地基因毗邻建筑增大荷载, 或因自身局部加层增大荷载,或因其他人为因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3、基础老化、腐蚀、酥碎、折断, 导致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1、柱、墙
(a)柱产生裂缝,保护层部分剥落, 主筋外露;或一侧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另一侧混凝土被压碎,主筋外露; 或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
(b)墙中间部位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 或伴有保护层剥落。
(c)柱、墙产生倾斜, 其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100。
(d)柱、墙混凝土酥裂、碳化、起鼓, 其破坏面超过全面积的1/3,且主筋外露,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梁、板
(a)单梁、连续梁跨中部位,底面产生横断裂缝,其一侧向上延伸达梁高的2/3以上; 或其上面产生多条明显的水平裂缝,上边缘保护层剥落,下面伴有竖向裂缝; 或连续梁在支座附近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或在支座与集中荷载部位之间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
(b)框架梁在固定端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或产生交叉裂缝。
(c)简支梁、连续梁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 挑梁根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
(d)捣制板上面周边产生裂缝, 或下面产生交叉裂缝。
(e)预制板下面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f)各种梁、板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受拉区的裂缝宽度大于1mm。
(g)各类板保护层剥落,半数以上主筋外露, 严重锈蚀,截面减少。
(h)预应力预制板产生竖向通裂缝; 或端头混凝土松散露筋,其长度达主筋的100以上的。
3、屋架
(a)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 且下弦产生裂缝大于1mm竖向裂缝。
(b)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倾斜, 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2/100。
(c)保护层剥落,主筋多处外露、锈蚀。
(d)端节点连接松动,且有明显裂缝。

1、墙体产生缝长超过层高的1/2、缝宽大于2cm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
2、梁支座下的墙体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3、门窗洞口或窗间墙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竖向裂缝或水平裂缝。
4、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5/10 0(三层以上,超过总高的0.7/100),或相邻墙体连接处断裂成通缝。
5、风化、剥落,砂浆粉化, 导致墙面及有效截面削弱达1/4以上(平均达1/3以上)。

1、柱身产生水平裂缝, 或产生竖向贯通裂缝,其缝长超过柱高的1/2。
2、梁支座下面的柱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
3、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三层以上,超过总高的0.5/100)。
4、风化、削落、砂浆粉化, 导致有效截面削弱达1/5以上(平房达1/4以上)。
过梁、拱
1、过梁中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或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产生水平裂缝; 或产生明显的弯曲、下沉变形。
2、筒拱、扁壳、波形筒拱,拱顶母线产生裂缝;或拱曲明显变形;或拱脚明显位移;或拱体拉杆松动,或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木结构构件
1、柱
(a)柱顶撕裂、榫眼劈裂,柱身断裂。
(b)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 柱脚达1/2以上,柱的其他部位达1/4以上。
(c)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梁、搁栅、檩条
(a)中部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 或产生水平裂缝,其长度与深度分别超过构件跨度与构件高度的1/3。
(b)梁产生超过跨度1/120的挠度, 搁栅、檩条产生高度1/100的挠度。
(c)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d)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e)榫头断裂,支座松脱。
3、屋架
(a)支撑系统松动失稳,过度变形, 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4/100。
(b)上、下弦杆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 或产生明显的弯曲变形。
(c)上、下弦杆因腐朽变质, 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d)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e)主要节点,或上、下弦杆连接失效。
(f)钢拉杆松脱;或严重锈蚀, 截面减少达1/4以上。
其他结构构件
1、土墙
(a)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1.6/100。
(b)墙体风化、 硝化深度达墙厚的1/4以上:或有墙脚长度的1/4,其受潮深度达墙厚。
(c)产生两条以上的竖向裂缝, 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2/3。
2、混合墙、乱石墙
(a)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
(b)墙体连接处产生竖向裂缝, 其深度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或墙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