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黄土地质灾害

黄土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1-20 16:07:23

1. 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发:经常性的 ,偶发性的 。地质灾害,如 , , ,。

①地质灾害 ②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 ③水土流失

2.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应怎样处理、

1、气象灾害:旱、涝灾害,应兴修水利,建立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2、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应加强坡面、沟壑综合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淤地坝、小水库等.

3. 水与地质灾害

一、降雨

黄土由粉土、粉质粘土组成,透水性一般较差,降雨一般不容易渗入形成上层滞水或潜水,一次降雨所引起的潜水位上升幅度不大,而且滞后现象明显。所以,单纯就降雨而言,似乎不会触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但是,在黄土构造节理、卸荷与风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发育部位,降雨可沿空隙下渗甚至灌入,在相对隔水部位形成上层滞水或饱水带,增大岩土体重力、甚至形成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强度,从而触发黄土滑坡、崩塌的发生。

据本次调查资料,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6~10月,与降雨量以及降雨特征关系密切。如1986年6月调查区持续阴雨天,月降雨量达全年最高,日降雨量达35.9mm,在城区连续触发宝塔山和凤凰村2个滑坡。区内近年发生滑坡和崩塌频次与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地表水

地表水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这里主要指河流与水库中的地表水。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秋季多暴雨和大雨且时间集中。降雨在短时间内汇集,形成具有较强侵蚀能力的地表水流,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也常引发地质灾害。河流发育期不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不尽相同。区内的延河、南川河及汾川河等干流及较大的一级支流已进入老年期,河谷已达百米—数百米宽,河流下切进入基岩数米,基岩出露亦高达十数米,河谷内冲淤趋于平衡,流水对两侧坡脚侵蚀作用减弱,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影响不明显。在二三级支流内,基岩多有出露,河流下蚀受阻,侧蚀作用较强,对谷坡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历史上已引发较多的滑坡。滑坡堵塞河谷,滑体受流水冲刷侵蚀,大部不复存在;谷坡滑动后,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在三四级或更小的沟谷内,主要为黄土沟谷,流水的下蚀和侧蚀均存在,两岸谷坡较陡,目前仍处于流水的侵蚀中,是滑坡、崩塌的多发地段,但这些地区由于地形条件差,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滑坡崩塌形成地质灾害的概率较低。自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区内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河流沟谷中的水流明显减少,地表水的侵蚀强度有所削弱,流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渐趋缓和。

水库或淤地坝附近,地表长期积水,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地下水位抬升,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地下水,通过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

三、地下水

研究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十分贫乏。但是,由于黄土节理裂隙发育,在斜坡地带,在原生节理和构造节理的基础上,发育了密集的风化、卸荷裂隙,甚至演化为黄土陷穴、落水洞,在暴雨过程中,降水汇集,沿节理、裂隙、陷穴、落水洞等通道快速下渗,在古土壤或基岩之上形成局部上层滞水,甚至潜水。地下水活动降低了黄土强度,改变了坡体应力状态,常常触发斜坡变形失稳。据研究,当黄土含水量<18%时,黄土力学强度较高,坡体在直立的状态下也可保持稳定;但如果>20%,则强度降低很快,坡体稳定性亦变差。所以,地下水活动对斜坡变形失稳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斜坡上的上层滞水的存在,降低了土体强度,增加了土体的重量,易触发斜坡变形失稳。

二是在连阴雨过程中或大雨之后,水分入渗途中在古土壤层受阻,使古土壤以上的土体含水量增大,虽尚未饱和或形成上层滞水。但是,由于含水量增大,降低了土体强度,也同样触发斜坡变形失稳。

三是水库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影响地质灾害。如河庄坪镇赵家岸水库蓄水,引起坡体内地下水位上升,在坡体前部形成泉水,斜坡变形导致居民房屋变形及墙体开裂,严重威胁居民安全。

4. 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山体滑坡B.泥石流C.旱涝灾害D.地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专这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属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降水少,形成旱灾,夏季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而且多为暴雨,容易形成涝灾,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故选:C.

5. 黄土高原最主要地质灾害是什么水土流失呢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滑坡、泥石流,因为在大陆内部,地震挺少的
水土流失是因为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降水集中,还多暴雨,水一冲土就掉了,再加人们乱砍滥伐,植被稀疏,露天开矿,人为原因比较多,是生态破坏

6. 地层及岩土体结构与地质灾害

一、易滑地层

调查区内分布三叠系、侏罗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纪黄土和新近纪泥岩是区内的易滑地层。

三叠系、侏罗系埋藏于第四系之下,仅在较大河谷出露,出露高度一般不大,未调查到基岩滑坡现象。在延河、汾川河两侧,尤其是公路、铁路边坡地段,可见基岩崩塌现象。

新近纪泥岩在区内分布不连续,呈不整合断续覆盖于之前老地层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纪黄土覆盖。仅在甘谷驿和青化砭东北部,南泥湾和油坊台西南部,以及枣园西部等地谷坡底部零星出露。尽管新近纪泥岩属于易滑地层,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及小,在坡面上所处位置过低,所以,区内新近纪泥岩引起的滑坡并不多。

第四纪黄土分布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全区。黄土结构疏松,强度低,遇水软化,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决定了黄土是区内最主要的易滑地层。本次调查的全部滑坡和绝大多数崩塌均发生在黄土层中。

二、岩土体结构

区内斜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黄土+近于水平古土壤层型、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黄土+古土壤+基岩型、黄土+古土壤+新近纪泥岩型。斜坡岩土体结构决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对滑动面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一)黄土+近于水平古土壤层型

斜坡自坡脚至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地层构成,属于黄土斜坡,主体为中更新世黄土(Qp2),主要分布于延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二级三级以及更小的支流两岸。该型斜坡稳定性从黄土本身来讲,主要与黄土的地质-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在岩性方面,黄土质地松散,工程地质特性差,抗拉强度低,极易在临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有利于滑坡体与母体分离。黄土遇水时强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形成滑动面,可沿谷底坡脚剪出。在地层结构上,发育近水平的古土壤层。此类坡体岩土体结构属于较稳定的类型,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二)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

仍属于黄土斜坡,从坡脚到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构成,主体为中更新世黄土(Qp2),主要分布于延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二级三级以及更小的支流两岸。此类斜坡的稳定性除与黄土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外,还与黄土中发育的倾斜古土壤有关。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成为黄土层中的相对隔水层,在黄土与古土壤接触带易形成含水量相对较高的软弱结构面,从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三)黄土-基岩接触面型

上部黄土与下部基岩共同组成的斜坡类型。此类斜坡发育于延河干流以及一二级支流中下游,这一地区河谷宽阔,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下伏基岩是大多滑坡发生的积极因素:一是岩土在工程地质性质上具显著差别,基岩力学强度大,抗滑能力强,稳定性高,多成为滑坡剪出口的下伏稳定地层;二是基岩的隔水性能相对较好,地下水容易在基岩面上相对富集,易饱水,造成基岩之上黄土力学强度下降,转变为滑带。据调查,沿基岩面剪出的滑坡比例占总数的78%。

(四)黄土-红粘土接触面型

上部黄土和下部新近纪泥岩所组成的斜坡类型。红粘土黏粒含量大,是良好的隔水层,同时遇水强度降低,在全区零星出露。但其所在之处,常引起滑坡的发生。与“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斜坡对滑坡控制作用类似,新近纪泥岩的存在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无论何种岩土体结构类型的直立坡或陡坡均以崩塌破坏方式为主(图4-18)。

图4-18 燕沟台崩塌地质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侏罗世泥岩;3—中侏罗世砂岩

7.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根据统计资料(表1-4),我国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平均每年接近3万起,其中不乏特、重大型灾害,平均每年近人因灾死亡或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对比发现,各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因为各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与当年度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等有关。但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图1-3、图1-4),这与近年来我国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认识和防灾治灾水平的提高有关。近年来一些特、重大灾害列举如下。

表1-4 2001年以来地质灾害灾情多年对比

( 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2009)

图1-32001~2009年度全国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人数统计对比

(一)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

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资料,2010年8月7日23~24时,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部山区三眼峪、罗家峪流域突降暴雨,每小时降水量达96.77毫米,急促时半小时瞬时降水量达到77.3毫米。超强暴雨在三眼峪、罗家峪两个流域分别汇聚形成巨大山洪,沿着狭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冲击,沿途携带、铲刮和推移沟内堆积的大量土石,冲出山口后形成特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龙江奔流过程中,造成月圆村和椿场村几乎全部被毁灭,三眼峪村和罗家峪村部分被毁,数千亩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冲入舟曲县城区和白龙江后,造成20多栋楼房损毁,河道被淤填长度约1千米,江面堰塞回水淹没部分舟曲县城,造成县城交通、电力和通信中断。

图1-4 2001~2009年度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统计对比

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锋出山口的最大瞬时速度为27米/秒(时速接近100千米),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为2.1分钟。罗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锋出山口的最大瞬时速度为14.76米/秒(时速约53千米),从出山口到达县城的运动时间为4.3分钟。据专家测算,舟曲县城北山三眼峪、罗家峪两沟山洪泥石流共冲出固体堆积物合计181万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沟冲出固体堆积物150万立方米(岸上堆积约100万立方米,冲入白龙江约50万立方米),罗家峪沟冲出固体堆积物31万立方米(岸上堆积约21万立方米,冲入白龙江约10万立方米)。

本次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重大损失,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踪(照片1-1)。

照片1-1 甘肃省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

综合专家意见,造成舟曲特大泥石流的原因有5个方面(图1-5):一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二是“5·12”地震震松了山体。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三是气象原因。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四是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五是地质灾害自身的特征,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2010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所以一旦成灾,损失很大。

图1-5 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原因图(据连振祥等,2010)

(二)山西尾矿库溃坝导致的人为泥石流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8年通报资料,2008年9月8日上午8点左右,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大量的泥石流顺着山沟倾泻而下,造成下游的1个集贸市场、矿区的生活区和办公区以及部分民宅损毁,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619万元。这次事故的原因最初被认定为“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可奇怪的是,事发地在事故发生前的几天里只下了点小雨。后经调查,这是一起人为事故。由于该矿山开采出的矿石经选矿厂选出精矿后排放的废渣(尾矿)里的铁粉只比面粉稍粗,流动性很好,所以尾矿库溃坝造成的泥石流能够比普通泥石流冲得更远。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个别领导严重违纪违法,使得该矿非法生产,矿渣堆积不当,结果造成了人为泥石流。

(三)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山体垮塌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9年通报资料,2009年6月5日15时许,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山体发生大规模垮塌,掩埋了12户民房以及400多米外的铁矿矿井入口,造成10人死亡,64人失踪,8人受伤的特大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万元(照片1-2、照片1-3)。

垮塌块体顺坡向总体长度约720米,南侧(后缘)宽约152米,北侧(前缘)宽约125米,平均厚度约60米,平面面积约8.4万平方米,体积约500万立方米。

(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7·23”特大泥石流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9年通报资料,2009年7月23日凌晨2时57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舍联乡干沟村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直接穿过并掩埋位于沟口的长河坝水电站工地住宿区,造成16人死亡,38人失踪,4人受伤,冲毁和掩埋省道211线近千米。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长约410米,最大宽度约511米,平均堆积厚度约5米,冲出物总体积约40万立方米(照片1-4)。

照片1-2 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垮塌体地层(垮塌前)(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照片1-3 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垮塌体平面分区图(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局部强降雨为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据有关专家分析,本次泥石流具体成因如下:①响水沟泥石流沟沟口和沟头高差大,具备了形成泥石流的有利地形条件;②泥石流沟位于强烈构造活动区,山体破碎、固体松散物质丰富,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条件;③本次引发泥石流的2小时过程降雨量达56.1毫米,具备了激发大规模泥石流的水源条件;④长河坝水电站建设早期,进行隧洞挖掘时,出渣形成的碎块石被直接倾倒入响水沟沟道内,挤占沟道近1/2宽度,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和危险性(照片1-5)。

照片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7·23”泥石流(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五)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顺河乡猴子岩崩滑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9年通报资料,2009年8月6日晚23时30分左右,汉源县顺河乡境内省道306线改线K73+50~+347米段公路内侧边坡发生一起重大高位崩滑灾害,造成2人死亡,29人失踪,18人受伤(其中重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崩滑体规模约90万立方米。该崩滑体高速崩落后堵断坡脚大渡河形成堰塞湖(照片1-6),次日凌晨3时许堰塞湖决口下泄。

崩滑发生的主要原因:①地形陡峻,最大高差达500米以上,山坡平均坡度达70°左右;②受地质构造、风化作用及“5·12”汶川地震影响,山坡岩体破碎,稳定性差;③7月31日以来,区内连续降雨,一周降雨量达88毫米,雨水沿张开裂缝入渗对斜坡顶部潜在不稳定块体的稳定更加不利。综上所述,该崩塌是在陡峻峡谷地形及不利岩体组合条件下,斜坡浅表层不稳定岩体自然失稳。

照片1-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泥石流沿弃渣块石堆爬高3米(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照片1-6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顺河乡猴子岩崩滑

(六)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11·16”大型黄土崩塌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9年通报资料,2009年11月16日10时40分,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张子山乡张家嘴村茅火梁一带发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共造成23人死亡。崩塌体底部宽度约80米,崩塌壁高度约50米,平均厚度约为10米,崩塌体积约为2.5万立方米(照片1-7)。

崩塌地点处于吕梁山脉西坡,属于黄土侵蚀地貌,植被覆盖差,地质环境脆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黄土体结构松散,节理发育,利于水流渗入;②崩塌体底部的砂砾石层存在侵蚀掏空现象,对黄土陡倾斜坡的支撑作用降低;③2009年11月10~12日,该地先雨后雪,累计降水量达53.7毫米,雨水与后期持续融雪入渗作用不但增加了坡体重量,也软化了黄土坡体物质,降低了黄土强度,影响了其整体稳定性;④崩塌体前缘的季节性河流本是干涸的,因此次崩塌堆积出现冰雪融水壅积现象。综合分析认为,本次地质灾害为雨雪入渗和风化卸荷累积作用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大型坐落式黄土崩塌灾害。

照片1-7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11·16”大型黄土崩塌(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七)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小坝村羊梯岩滑坡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9年通报资料,2009年4月26日12时40分左右,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小坝村羊梯岩发生山体滑坡,花家坝煤矿生活区的办公楼及新建职工宿舍全部被掩埋,造成20人死亡、2人受伤(照片1-8)。滑坡体长60米,宽50米,厚度约2.5米,体积约8000立方米;滑动面为基岩层理面。滑坡区山高坡陡,原始斜坡高160米,地形坡度35°~40°,平均坡度38°。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坡,并有基岩层面临空,属易滑斜坡。在长期重力作用下,地层中部出现垂直倾向裂隙,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且有利于雨水的入渗润滑作用。2009年4月23~26日连续多天降雨,雨水下渗润滑基岩层理面,导致抗滑力下降斜坡失稳,诱发滑坡。

照片1-8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羊梯岩滑坡全貌(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八)兰州市九州石峡口小区山体滑坡

据全国地质灾害2009年通报资料,2009年5月16日18时至21时05分,兰州市九州石峡口小区西侧发生山体滑坡,造成7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060万元。滑坡体长160米,后部滑源区和前部堆积区宽50~60米,中间运动区较窄,宽度35~40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平均厚4.0米,总体积约3万立方米,该滑坡属黄土滑坡(照片1-9)。

照片1-9 兰州市九州石峡口小区山体滑坡前后地貌(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形高陡,山体总高近100米,平均坡度35°左右,上陡下缓,是滑坡发育有利的临空地形条件;②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上部黄土疏松,垂直节理和落水洞发育,具有强自重湿陷性,强度低,遇水易软化,下部为前寒武系变质片岩,结构破碎,表部5~8米呈强风化状,力学强度较低,易变形滑动;③滑坡壁后部为绿化平坦台地,近滑壁处分布有4处直径0.4~0.8米的落水洞,长期绿化灌溉和近期的降水沿落水洞渗入斜坡体深部,使得斜坡土体含水量增高,自重加大,强度降低,对滑坡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九)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滑坡、泥石流灾害

2008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秋季连续强降雨过程,全州平均过程降雨量138毫米,特别是11月1日8时至2日11时,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境内雨量达91.7毫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诱发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共造成36人死亡、31人失踪、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7188万元。

(十)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泥石流

2006年6月25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自治乡青山坳6组,由于特大暴雨诱发泥石流(照片1-10),造成16人死亡、11失踪、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

(十一)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苏家河口电站施工工地

2007年7月19日,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苏家河口电站施工工地由于工程施工诱发滑坡造成29人死亡、5人受伤的大型地质灾害,是一次重大的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照片1-10 2006年6月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泥石流(据湖南省地质环境总站,2006)

8. 地质灾害类型及划分

灵台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地形切割强烈,表层覆盖着厚度巨大的第四纪黄土层,黄土本身具有软弱性及湿陷性,加上黄土特有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性,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黄土层下面为白垩系泾川组基岩,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或者两者互层,风化十分严重,局部节理裂隙相当发育,岩石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是软弱易滑带,控制了滑坡灾害的形成。

灵台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集中的乡镇,对居民区、公路、水库、学校等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遥感解译340个点,野外核实306个点,占解译总数的90%。全县实地调查滑坡285处、崩塌29处、泥石流9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396处(图3-1)。其中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滑坡1两处、崩塌20处、泥石流4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109处(表3-1)。

表3-1 灵台县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调查点统计表

图3-10 不稳定斜坡灾害稳定性比例饼图

图3-11 不稳定斜坡灾害诱发因素比例饼图

(四)泥石流

县域内泥石流不发育,仅在中台镇坷台村坷台组涧子沟、城关村西沟、城关村东沟、独店乡白峪村多家庄组闲子沟发育共计4处泥石流灾害点。其共同特征是沟源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黄土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物源比较充足;泥石流沟侵蚀强烈,冲刷深度较大,侵蚀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蚀、溶蚀作用等产生的松散物质堵于沟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这类小型沟谷的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规模不大。

泥石流类型,按照物质组成划分4条为泥流;按照流体性质划分1条为粘性泥石流3条为稀性泥石流;按照发育阶段划分4条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规模划分1条为小型泥石流3条为中型泥石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