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质构造
A. 中国地质构造与成矿研究问题
按不同地质时代来研究中国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项研究开始不久,且涉及问题十分复杂,但仍可能从中认识到中国大陆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的一些趋势,并从中对区域成矿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中国太古宙地层基底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塔里木,相当部分被后来地层主要是中新生代地层覆盖。因此,重要矿床类型出露较少,其中鞍山式铁矿、菱镁矿、硼矿等少数矿种有重要经济意义。
由于中国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个地块的面积较小,且长时期分离存在,因此,在前寒武纪时缺乏稳定巨型克拉通内部的重要矿床类型如大型铬、镍、铜、金等矿床,而只是在这三个陆块的边缘构造活动带,如裂谷、深断裂等环境,发育有较大规模的SEDEX型、VMS型矿床和岩浆型镍、铜硫化物矿床。根据联合古陆1450 Ma 时的再造图(王鸿祯,1997),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个陆块当时都位于赤道及低纬度线上,其构造动力环境和炎热气候条件对于SEDEX型和VMS型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可能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古生代时期,中国各地块仍分散游离,缺乏稳定的大型古陆的厚大地壳,重要的内生矿床较少。但由于几个陆块基本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风化作用强烈而透彻,因此,沉积型铁矿、铝土矿床比较发育,而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大型煤田也有其重要意义。
印支期是中国地质构造的重大转折期,华北、华南和塔里木等陆块完全汇聚,形成具有较强动力的复合大陆,开始有较大规模的中生代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成矿物质也经历了长时期、多阶段的分异和在一段地区的相对集中,因而有可能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在中国东部区域,由于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各板块的相互强烈作用,包括滨太平洋俯冲带及其向西的远程效应,在燕山期中晚阶段,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展到高峰,形成复杂多样的中国东部构造-岩浆-成矿景观。其形成的钨、锡、锑、稀土等矿床众多,且规模很大,形成了若干世界级矿床。而铁、铜、铅、锌、银、金、汞等除少数矿床外,一般都是较小规模且成矿组成复杂。这可能与中国这一复合大陆的变质基底矿源组成的复杂多样性有关,也可能与东部构造域的浅表层次构造脆弱性、流体的多通道性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相对分散和小规模汇集,难以形成巨型矿床的宏大地质背景。
发展到喜马拉雅期时期,中国大陆陆壳演化更为成熟,加上在巨型构造活动中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流体及矿质的上涌和改造壳层作用,包括成矿物质在地幔中的再循环加富作用,致使在喜马拉雅期这一较短时限内,形成较多数量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如青藏高原的冈底斯成矿带的驱龙、三江成矿带的玉龙、金顶、老王寨等矿床和台湾北部金瓜石矿床。在分析这种情况时,也应考虑到上述矿床的成矿深度较浅,且区域剥蚀程度适当这一有利条件。喜马拉雅期矿床的“大器晚成”、“深度适当”又能被良好保存,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及西南三江地区等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巨大,将成为中国21世纪新的矿业基地的一个自然地质原因。
B. 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构造差异
中国的东部西部分界线为黑河-腾冲线,黑河腾冲之间连线以东的地方,在回中国区域地理上称答为东部,以西的地方称为西部。
东部大致包括地域上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
西部大致包括地域上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中国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
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最高,为第一阶梯;
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为第三
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其他主要河流有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等。
C. 中国地质构造及岩石圈深层结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受北部西伯利亚大陆、东部太平洋和西南印度俯冲带的挤压形成。
构成中国陆地部分的华北古地台(图13.1),其稳定的基底形成于太古宙和元古宙晚期。地台的上部建造是沉积岩、变质岩和侵入岩,甚至地台的基底也有过多次构造运动,这种运动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尤为明显,当时在稳定地块出现了活动断层,形成了叠加盆地和断裂带,被陆源沉积物、复理石层或者碱性及玄武火山岩生成物充填(Милановский,1991)。中生代早期和中新生代时期形成的稳定陆地和盆地区域的地壳厚度在34~36km之间,在断裂带地壳厚度变薄,减少到34km。格拉切夫(2000)认为高效运移层的埋藏深度是软流圈顶部,埋藏最深的区域是在稳定地块的77~146km处,中等深度的是在盆地区域的92~100km处,最薄的区域是在断裂带的 82~122km处。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南地区分布着3个年轻的地台,都是在中新元古代形成的。华南地台与华北地台相同,地壳厚度平均36km,而软流圈却在深达77~146km的区域。塔里木和华中地台的地壳厚度是50~56km,软流圈的位置尚未探明。
这些地台被古生代(加里东和华力西)、中生代(印支和燕山)和新生代(喜马拉雅)的褶皱构造包围并分割开来,并被活动断层所局限或被迁移(图13.1)。
褶皱构造形成于元古宙和古生代。在构造演化过程中,这些构造经过挤压或拉伸变形,或者停止运动,或者运动加速,形成复杂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褶皱盖覆构造。地壳的断裂和拉伸过程促使形成地堑盆地,或者相反形成陆地火山。这一时期形成的断裂带后来被中生代和新时代的沉积物所覆盖,厚度大约为5~10km。前中生代褶皱构造带的地壳厚度是30~44km,年轻地台地壳的厚度是38~51km。软流圈的顶部位于深92~99km处,在松辽古断层带地壳厚度为30~32km,软流圈位于92km处。
在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褶皱构造带,地壳平均厚度是42km,在新生代地壳运动以后,其厚度减少为32km。软流圈顶部在稳定地块119~146 km深处。经过地壳变动,埋藏深度变为80~121km。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东部,地壳厚度是平原地区地壳厚度的1.5~2倍(67~71km)(现代垂直运动的速度是每年10 mm)。在海拔最高的山区,软流圈的深度增至89~100km。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软流圈曾有过新的构造岩浆活动,因此在古地台形成了盆地和横移断层,从西北环绕鄂尔多斯地块(银川-河套断层),并从中部(山西断层)和南部(河淮断层)切断。在东北形成了华东断裂带,由很多断裂盆地(渤海、辽河、黄骅等)和切分隆起构成(图13.1)。在始新世和渐新世,断裂盆地积聚的陆源沉积物厚度从3~6 km,到10~12 km(渤海断层)。根据勘探资料,其中有0.5~2 km厚的超基性和碱性玄武岩流体及结晶体,被火山体和大量岩墙覆盖形成正断层。
图13.1 中国的基本地质构造
现代断层大多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形成。中国东部大部分是浅正断层(壳断层)和平移断层,很少有上冲断层:在唐城-立张地区有活动正断层,在大同-汾河-渭河地区、台湾地区有正断层和平移断层,还有郯庐平移正断层等。在西部主要有深部断层(地幔断层),是受左右两方的挤压或挤压拉伸作用,局部属于正断层和平移断层。它们具有北西或者近东西走向,往往呈拱形(兴安-西藏、喜马拉雅、东帕米尔及东部山区的其他断层)。这些地区呈带状分布着花岗岩、安山岩、正长岩和闪长岩。在地台内部较深层位的活动断层及切割碰撞与小规模的火山喷发有关,喷出物成分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和碱性超基性岩的岩浆,是辉绿岩、辉长辉绿岩岩墙,包括地幔辉石岩(Lithospheric,1989;Грачëв,2000)。
中国的岩石圈属于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在中生代以前这个区域就发生过地震,中生代尤其是新生代地震活动更为频繁(Wu等,1985;Chen,1988)。中等震级为里氏6.5级。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东部地区(M>7~8),尤其是集中在鄂尔多斯周围的断裂带,或者在渤海湾、东南沿海、台湾省和四川云南一带(潘西古断层)。在西北地区,地震带分布在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周围地区的震级强度低于6~7级。只是在阿尔泰活动断层区域、天山、西藏,特别是喜马拉雅一带最高震级为8.0级>М>7.0级(Lithospheric,1989)。
东部地区的大地构造应力的现代活性(300m深处小于10MPa)比西部地区低(500m深处大于30MPa)(Ming,1997)。因此可以断定,东部地区应力场的主要类型是张力场和中性场,西部地区是压力场,很少有中性场。
岩石圈的热力场对于内应力过程的演变、构造活性以及紧张度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以证明各级动力活性在各种年龄、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中,地热参数值的变化不同(Pollack等,1977;Morgan,1984)。
D. 谁能分析一下中国的地质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以逆冲兼有左行剪切为主,是一条对接于印支期的微板块结合带。甘孜-理塘断裂带为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NNW向分支,北段为逆冲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为主,带内有理塘蛇绿混杂岩和蓝片岩、志留系二叠系灰岩的外来岩块。
龙木错—澜沧江断裂带:西起龙木错,过青海后转沿澜沧江南下,出境后与泰国清莱—马来西亚结合带连接。境内长2 800 km。西段于藏北加错见蛇绿岩;双湖地区也有蓝片岩带发育,南段有昌宁—孟连二叠纪蛇绿岩带。可能是一条二叠纪晚世微板块结合带。
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前已述及,该断裂带西起班公错,经改则、丁青转怒江南下出境,中国境内长2 500 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错、改则、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叠纪—白垩纪蛇绿岩带和改则蓝片岩带;南段与澜沧江之间的昌宁—孟连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带,现归于澜沧江带,但与怒江带有何联系,还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岗日群(J)含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显示洋壳自北而南俯冲,冈底斯向北仰冲。结合带最终对接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初。该断裂带南侧此次新厘定的噶尔—纳木错断裂带,沿带有6处蛇绿混杂岩和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分布(K1),还可能与波密地区迫龙藏布蛇绿岩带相连。小洋盆闭合于早白垩世末,断裂带显示自南向北俯冲。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萨嘎以西分为南北两支。东端在墨脱形成大拐弯出境,中国境内长1 700 km,宽几至几十千米。其北为冈底斯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弧,以南发育弧前盆地复理石楔。有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放射虫硅质岩、泥砾混杂岩和蓝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门有三叠纪蛇绿岩带发现,说明洋盆在三叠纪已经出现,对接于白垩纪未。断裂带为自南向北俯冲。
道孚—康定、紫云—南丹、右江等NW向断裂以挤压兼有左行走滑为特征。道孚-康定断裂带也称鲜水河断裂带,自二叠纪以来长期活动,中新世后左行走滑总距达80~100 km(许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与小江断裂带相接,是一条地震活动频发带。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有定日—洛扎断裂、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和主边界断裂,为一组向南凸出的逆冲推覆断裂系。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向北缓倾,倾角30°左右。主边界断裂带北侧的古老地层向南逆冲于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显然是印度陆块向北俯冲的产物,其形成时代为10 Ma~22 Ma(潘桂棠面告)。同时伴有强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带,大规模向NE滑脱,向东至墨脱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叠接,形成时代为12 Ma~21 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由拉轨岗日群组成一条穹隆群,最近区调证实是伸展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串变质核杂岩构造。在冈底斯地区垂直造山带有多条近于等距的SN向地堑或张裂带,最近区调发现,其中当穷错—许如错地堑有中新碱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 Ma),申扎打个隆弄巴沟口SN向断裂,为一强地震活动带,它们也与印度陆块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陆内伸展有关。
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
任纪舜等将中国东部划归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动力体系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程裕淇等则分为由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古华夏构造域和燕山期以来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根据1∶250万地质图编图资料,对古太平洋构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划分基础上称为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华夏构造域地域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则扩及整个东亚地区。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以及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碰撞,自四堡运动至加里东运动完成拼合。印支、燕山运动时期两个古板块又发生强烈的陆内挤压嵌合作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期华南造山带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冲推覆,后自东向西仰冲拼贴,奠定了该区构造轮廓。形成了总体为NE向、中段为EW向的反S状的江南地块和反S状钦—杭结合带以及反S状罗霄—北武夷—会稽山加里东期前缘褶冲带,也可能是EW向构造带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变种。除此,还发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叠加褶皱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皱带、断裂带。该构造体系域的NE向反S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NW向反S构造带在中国南部围绕四川盆地,约略呈犄角之势,只是前者规模略小,不完全对称。
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陆内收缩和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东亚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主要包括辽阔的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完达山造山带和台湾造山带以及东南海域,在东部陆区叠加改造中国东部的华夏构造体系域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浆带和松辽、华北等大型盆地,其间发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断裂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嫩江—青龙河、济宁—团风、镇江—广州、丽水—海丰、长乐—南澳、台东纵谷、台湾中央山脉、台西山麓等断裂带,也卷入了狼山、弥勒—师宗、抚州—遂川等NE向断裂,重要的有30条,不少断裂的一些段落并不连续,呈左行侧列排列,其性质以逆冲兼有左行走滑为主,且以自SE向NW仰冲居多。他们在晚白垩世时大部分转化为正断层,局部发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断裂带控制的“之”字状地堑系最为特征。台湾的一束NNE向断裂在新近纪以来作叠瓦式向西逆冲,至今仍有活动。
该域著名的郯庐断裂系纵贯中国东部,它是中生代以来在一些古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郯庐断裂带为主干,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个具有成生联系的断裂系统。居于中段的郯庐断裂带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断裂组成,断面向E陡倾,在其两侧变形特点有明显不同。东盘以长距离牵引拖曳为主,断续出露的青白口纪张八岭群、南华—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层,在庐江、张八岭一带呈NNE走向,向北逐渐向东偏转,至苏北宿迁—泗洪、响水—淮阴一带转为NE、NNE向。总体呈NE—NNE向大型弧形构造,其间可能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拉断现象,显然具牵引弧特点。至于肥东地区出露于郯庐带中的阚集岩群、肥东岩群等中深变质构造岩片,这些古老硬脆的块体,很可能是走滑错断的碎片。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郯庐断裂带的南部广济、宿松等地断裂两侧的震旦纪及早古生代地层大致呈由NWW向转为NE向的弧形,平移错动不显著,说明郯庐断裂带南部是在一个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庐江一带,向南逐渐减弱消失。郯庐断裂带的西盘构造带与构造线主要为NWW至EW向,与走滑断裂带直交,不具拖曳特点,出现巨大断距。郯庐断裂带南端达长江北岸,与扬子陆块北缘逆冲断裂带以及大别推覆体前缘断裂带同时终止广济附近,即他们具有共同终点。由此不难设想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深层俯冲和大推覆与郯庐断裂带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平移作用导致和加强了西侧华北陆块的深层俯冲和大别块体向南挤出与推覆效应。而推覆与俯冲是以郯庐断裂带为边界条件,并使走滑断裂带随推覆同步发展延伸。这种走滑与推覆的联动现象在中国东南部已有多处见到。郯庐断裂系南延部分的庐江—怀宁断裂,平移距离很小,该断裂在湖口与赣江断裂带相接后,因九岭叠瓦式逆冲推覆带沿其西侧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征得到显著加强,以后形迹断续零星,至粤西地区主要是迁就利用了较古老的四会—吴川断裂带,又有所加强。郯庐断裂系北段为舒兰—依兰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断裂走向也向NE偏转,左行走滑作用明显减弱,敦化-密山断裂后期右行走滑则比较明显。根据地质依据和大量定年数据,郯庐断裂带启动于三叠纪末(2088Ma~245 Ma)(王小风等,2000),强烈走滑于侏罗纪—早白垩世(100 Ma~208 Ma),晚白垩世至古近世为伸展期,新近纪又有一些挤压或右行走滑。断裂带西侧大约也在印支期发生了华北陆块向南俯冲,处于中下地壳的大别山“山根”受到挤压深层发生超高压变质,开始挤出,在中部层次形成低温高压蓝片岩带。于侏罗纪时岩块大规模向南逆冲推覆,在白垩纪时大别山体开始隆升,周边断陷。东南沿海的长乐—南澳断裂带走滑剪切的时限集中于100 Ma~120 Ma(舒良树,2000)。所以中国大陆东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启动时间有所不同,但均结束于100 Ma前后。
除此,在东南陆缘还发育一组NW向张裂带,断裂形迹断断续续,向陆内逐渐闭合,沿带发育中新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机构及小型侵入体,沿九江-宁德、会昌-云霄断裂带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岗岩分布,具深张断裂特点。沿海的晶洞花岗岩沿九江-宁德断裂带达赣东北的灵山。
贺兰—康滇构造体系域
该域主体纵贯我国中部,包括贺兰山、康滇、黔中一带的褶皱带和断裂带,以及近SN向的鄂尔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以及四川盆地。该体系域居我国地质构造的中轴,而上扬子古陆块(现四川盆地),则是多体系聚合施压的稳定核心,构成中国的中心构造结。其西面是“北、西双向”挤压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皱区(许志琴,1997),北、东、南三面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皱带所围绕。从深部构造看我国地壳西厚东薄,西南特厚、东南特薄,而该域地壳厚度为38~45 km,大致代表我国地壳的平均厚度,恰为“中性”的过渡带(程裕淇,1994)。
该域有7条重要的断裂带,均为地震活动的敏感地带。北端的鄂尔多斯断裂带,走向SN,向西陡倾,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向E逆冲,东部相对下降,最大降幅可达800 m。中南段有著名的龙门山、箐河和小金河逆冲推覆断裂带,属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逆冲推覆系统。南段于康滇地块发育3条近SN向断裂带,长度均为500~600 km。自西向东依次为绿汁江、安宁河以及小江断裂带,同为左行逆冲推覆断裂带,都是二叠纪玄武岩的喷溢通道,地震活动由西而东依次减弱。
上述格局说明该构造体系域主要是陆内近东西向挤压和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与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受到了古亚洲构造动力体系的复合影响。
以上四大构造体系域各具特点,同时又互相迁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叠加,形成我国复杂而有规律的构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千山带内部先后的褶皱变形可以平行造山带发生叠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区四堡期限第1期褶皱带为近SN向,第2期即主体褶皱为近EW向;赣中武功山区加里东期第1期褶皱带为近EW向,第2期即主体褶皱为近SN向;汤家富也报导了(2003)安徽滁州、和县、巢湖一带印支期限早期褶皱为NWW向,后期为NE向,均近直交。这也可从板内构造活动和板块碰撞两种作用得到期解释,是否如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漂移的大陆(2)(图)
扩张的海底和活跃的板块
30年后,随着人类认识大陆向大洋挺进,地质学在洋底资料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大陆漂移学说也从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终于战胜了固定论,成为现代地质学的理论支柱。
5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海底地貌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测量,发现大洋底并不像以前所想象的是平坦的,而是在存在着贯穿洋底的巨大海底山脉即洋中脊,它绵延各大洋达几万公里。在洋中脊的顶部为一连续的破裂带。此外还发现了深海沟、断措带、海底平顶山及其分布特征:深海沟与洋中脊大致平行,断措带垂直切割洋中脊,海底平顶山则按年代在垂直洋中脊的方向上排列成行。
面对这些新发现的科学事实,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借用地幔对流理论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破裂带上涌冷却形成了洋中脊。由于地幔对流,牵引着大洋地壳从破裂带两侧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扩张,当遇到大陆地壳时就插入大陆地壳底下重又形成地幔物质,参加下一个循环的运动。当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碰撞下插时,使大洋地壳消减而形成深海沟,使大陆前缘受挤压抬升而形成山脉或岛屿。据推测,大洋地壳全部更新一次约需1.5亿年时间。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大陆也并非固定不动。比如,大西洋就是形成于联合古陆内部的新生大洋,扩张着的洋底推动邻接大陆向两侧漂移,大西洋便不断展宽。而太平洋原来是联合古陆以外的古老大洋,岩石圈一边在脊顶生长,一边在海沟俯冲潜没,不断的更新。古老的太平洋具有年青的洋底。联合古陆的的分裂与大陆四散漂移,实际上是大西洋、印度洋新生和扩张的结果。大陆不是独立地沿着洋底漂移,洋底与大陆一样也在移动。海底扩张是大陆漂移的新形式。
对于这种学说,洋底广泛发育的条带状磁异常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对古地磁的研究,是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在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来的剩余磁性,分析出大量有价值的地球运动资料。因为磁性有稳定的方向性和强度,对它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远古时地块的位置。1963年,科学家瓦因和马修斯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解释海底条带状磁异常的新模式。他们认为在地幔物质沿着脊轴上涌,冷凝成新洋底的过程中,新生岩石圈会沿当时地球磁场的方向被磁化。大量调查表明,洋底正、负磁异常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年表中正极向、反极向期的时间间隔成正比关系,从而证实了海底扩张学说与他们自身提出的模式的正确性。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不仅使大陆漂移学说以新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而且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它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动力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提出以及深海沟的事实向人们提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即地壳并不是完整的连续体,而被分隔成若干块体。1965年,加拿大科学家威尔逊建立了“转换断层”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块刚性的板块。1967年到1968年期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维和美国的摩根、麦肯齐及帕克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的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1968年,美国的艾萨克斯、奥利弗和塞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按照这种学说具体说来,板块是指由地震带所分割的内部地震活动较弱的岩石圈单元。由于板块的横向尺度比厚度大的多,因此而得名。狭长而连续的地震带勾划了板块的轮廓,它是划分板块的首要标志。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有人将它进一步划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为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同时,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及其它标志,人们还继续划分了纳斯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等次一级板块。板块的划分并不遵循海陆界线,也不一定与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之间的分界有关。大多数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洋底两部分。太平洋板块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构成的大板块。
板块学说较为成熟的解释了一些原先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难题。板块底下是处于半熔融状态的上地幔物质,称为“软流层”,“软流层”的对流为板块运动提供了动力。当两个板块相遇碰撞时就挤压隆起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就是古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的。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板块构造理论认为,不同的板块可以结合为一体,同一板块也可以分裂向不同方向移动,中间形成新的大洋,例如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人们预测,红海、东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亚湾都在不断分裂,正孕育着新的大洋,而太平洋则正在缩小。
实质上,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大陆漂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它为经典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它从大陆和大洋的全球规模来研究地球历史,将人们传统上加以割裂的大陆和海洋研究统一起来,不再是单一的以大陆的研究来推测海洋的发展,克服了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板块构造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些地质现象,不仅在说明地球基本面貌的形成和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为人们建立新的地球史观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最终确定了人们地球史观的活动论,彻底摧跨了固定论的束缚,成为现代地质学和地球史观的理论基础。
有力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海洋扩张学说和板块学说事实上是辨证统一的学说。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们从问世至今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肯定,但仍受到少数人的质疑。然而有许多的发现可以为它们提供强而有力的证据。
首先是这一学说较好的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即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地震。地震活动也似乎支持这种观点。科学家们认为,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的俯冲,印度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事实上,全球发生的大地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来自于这两大地震带。
其次,这一学说还可以用来解说其它地质现象。如本世纪日本和菲律宾的火山爆发,科学家们就说都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大洋板块同大陆板块在太平洋的边缘部分发生碰撞,大洋板块被推向地壳下面,而大洋板块里的固体物质被地幔里的高温熔化或煮沸而变轻,再被推向上面以灰尘、烟雾和熔岩喷发到大气里。还有,科学家们通过测定发现了一些数据。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大陆板块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移动着,并且这一速度可以达到每年20厘米;还有我国和日本应用发自宇宙的电波进行的联合研究揭示,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地壳变动每年缩短2.9厘米;而科学家们发现欧亚大陆板块在与邻近板块互相碰撞、挤压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约0·2——0·5厘米。据此可以推测,台湾海峡约在1.5万年后变为陆地,祖国的宝岛台湾将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合为一体!
世纪末的1999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首次发现了一种环境敏感度极强的甲壳动物--新型介形虫活体。介形虫具有不迁移性,特定的介形虫只适合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这些被称为“马氏唐古拉介”的小虫被发现的位置,正好位于青藏高原的第二缝合带——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上,这条缝合带是大约在1亿多年前的大陆碰撞、小洋盆地消亡后形成的,横亘在西藏中部。因此,新型介形虫的发现,很可能是大陆碰撞的“活证据”。也就是说,1亿多年前,这些现存介形虫的“祖先”就随着印度板块从非洲大陆分离并来到这里“定居”。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大陆漂移理论从其经典形式到海底扩张说,再发展成为板块构造理论,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完成了它理论发展的三部曲,终于实现了地质学和地球史观的伟大变革。它在探讨山脉和海洋的成因、地震活动、矿带分布、古气候状况、生物演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历史是不可逆转的,人类在其短暂的历史中无法亲历地球上动辄上亿年形成的地质现象。站在青藏高原这一世界屋脊上,我们感慨曾经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地壳剧烈运动中一去不复返,只能通过一块块海洋生物化石,一群群断裂扭曲的山脉和一堆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来领略昔日大海的风采。
面对沧海桑田的变迁,人类不能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大自然用它的巨笔不停的在地球上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无时不刻的改变着地球的容颜。谁能知道,明天的地球将会是怎样的呢?
E. 中国西部的地质构造
中国 西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方向:向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构造版线呈近东内向权或北西西向,山系与低地相间、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另外还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区(包括潮水、银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南部包括西藏全部,并涉及青海省南缘和云南省西南缘(滇西)。这些沉积盆地多属山前或山间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时间旱,经历过分异、叠加等长期演化。此外,尚有少数山间断陷小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势高,风化剥蚀快,产生大量粗碎屑风化产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另外,许多盆地形成时期节,沉积时间长,故沉积厚度大,粗碎屑物质多,河流相和洪积相很发育,湖泊面积也大,但变化快、湖水较浅,深湖区的比例小。另一特点是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处达70公里,地温悌度低,2~2.60/100甚至更低
F. 中国地质构造类型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东北边疆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
北部边疆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西南边内疆省份:西藏自治区;容
南部边疆省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临海 故不是 边疆是指两国间的政治分界线或一国之内定居区和无人定居区之间宽度不等的地带。 也就是与别的国家接壤的,广东没有与其他国家接壤 所以不是
G. 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质构造是什么
一般没有说高原地质构造的。形成高原因素不同,多是地壳运动,大陆架边缘。比如青藏高原就在大陆块边缘。
H.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处于什么板块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欧板块,还有部分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西藏、云南西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台湾、福建沿海)。
I. 中国南方的地质构造
中国南方地质构造
在中国南方,明显的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二者的相互交织使中国有规律地呈现出斜方网状构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网格中,还有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斜方网格,把中国地壳次分、再次分为更小的以至显微块体。在中国的这种斜向构造网络之中,还可以看到叠加着一些迁就斜向构造而成的正向构造带。这种以斜向交织的构造网络位置,有近东西及近南北的构造叠加其上的镶嵌构造格局,不仅是近代地壳构造的特点,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雏形。只是在一个地史时期以某一组斜向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另一斜向为主。构造带的具体部位也随着地史发展不断迁移,但总的格局无太大变化。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地壳运动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多年来,地质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间距”问题,即:无论造山带、沉积洼陷带的展布,或是断裂带、岩浆岩带、变质带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间距性,从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矿产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用波浪运动的根本特性对“等间距”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级别的地壳波浪有着不同级别的似等间距这一特点,可以在已知若干矿点的基础上推断未知矿点和成矿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矿床的基础上推断隐伏矿床,以减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基本上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两个系统的波谷带相交,形成较大的洼陷,即构造网眼中的地块,多为含油气盆地,其边部多有煤田可供开采;波峰带与波峰带相交,形成较高隆起,即构造网的网结,多为构造较复杂的山块,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发育,多内生及变质矿产;波峰带与波谷带相交,即构造网的网线部位,隆洼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多形成以波峰方向为主导构造方向的交织,决定着油田的具体位置;复杂山块和构造带内次一级活动带的交叉网点,是内生金属矿生成的有利部位;构造带边部及内部洼陷地带,对成煤和沉积成因金属矿都较有利。波浪状镶嵌构造也同地震有关。中国历史强震震中基本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或沿其边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动式迁移。在一段时期内,地震以沿北东向活动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北西向活动为主。构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跃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现出特长的地震活动周期,这都属于地壳波浪的干涉现象。
J. 中国区域地质结构复杂
中国大陆和海域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南为印度板块,东部和东南部为西太平洋正在发展的沟、弧、盆系,地壳结构复杂。中国大陆和海域是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由众多微、小陆块多期次拼合而成的复合体。
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分布有塔里木、中朝、扬子3个较大的板块和53个微陆块,均具有前寒武纪基底。其中从西伯利亚板块分离的微陆块有5个,从冈瓦纳大陆分离的微陆块有6个,其余42个微板块属古中华陆块群,其中38个在中国大陆境内,占东亚微板块群的70%(图3-1)。
中国大陆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多个古陆核或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图3-2)。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核形成及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新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其中,1000 M a前形成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中国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就是从超级大陆的裂解开始的。
以塔里木、中朝和扬子等中小板块为主,微陆块群发育,是中国大陆构造最基本的地质特点,与全球其他大陆构造有显著差异,并控制了显生宙以来的地史演化。
图3-1 东亚主要构造图(据任纪舜,1999修改)
图中数字(1-53)为卷入造山带中的微陆块编号
亲西伯利亚陆块群:1—巴尔古津;2—雅布洛诺夫;3—图瓦—蒙古;4—艾瓦拉;5—中蒙古—额尔古纳;古中华陆块群:6—卡拉库姆;7—克孜勒库姆;8—科克切塔夫;9一伊塞克;10—巴尔喀什—伊犁;11—准噶尔;12—吐鲁番;13—达里甘嘎;14—扎兰屯;15—鄂伦春;16—结雅;17—敦煌;18—星星峡;19—旱山;20—雅干;21—托托尚;22—锡林浩特;23—松花江;24—布列亚—佳木斯;25—兴凯;26—西昆仑中央;27—甜水河;28—阿尔金;29—金水口;30—冷湖;31—欧龙布鲁克;32—中祁连;33—东秦岭中央;34—武当;35—大别;36—苏胶;37—京畿;38—昌都;39—若尔盖;40—中咱;41—印支—南海;42—云开;43—浙闽;44—岭南;45—飞弹;46—北上山;亲冈瓦纳陆块群:47—巴达赫尚;48—羌塘;49—中缅马苏;50—拉萨;51—喜马拉雅;52—黑濑川
图3-2 中国构造分区示意图
I—西伯利亚板块:I1—准噶尔—兴安造山带(包括松嫩、准噶尔、佳木斯微板块);I2—完达山造山带;Ⅱ—塔里木克拉通:Ⅱ1—天山造山带(包括伊犁微板块);Ⅱ2—塔里木板块;Ⅱ,—阿尔金造山带;Ⅱ4—中央造山系西昆仑造山带(北);Ⅲ—华北板块:Ⅲ1—赤峰造山带;Ⅲ2—华北克拉通;Ⅲ3—中央造山系北部(包括柴达木微板块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Ⅳ—扬子克拉通;Ⅳ1—中央造山系南部(包括昆仑、南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Ⅳ2—扬子克拉通;Ⅳ3—喀喇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Ⅳ4—羌北—昌都微板块;Ⅳ5—羌南微板块;Ⅳ6—右江造山带;V一冈底斯—印度板块:V1—冈底斯微板块;V2—喜马拉雅造山带;V3—印度地块;Ⅵ—华夏陆块:Ⅵ1—华南造山带;Ⅵ2—钦州造山带;Ⅵ3—琼南地块;Ⅵ4—台湾造山带(台东属菲律宾海板块)
(一)稳定区
构成中国各古板块稳定核心的有华北、塔里木、扬子和华夏4个克拉通。这些克拉通规模均较小,活动性较大,其生长、发育与固结时期先后不同。最早的陆壳出现于中国北部,逐渐向南增生。
1.华北克拉通
核心部分为华北古板块,具有约38亿年的古老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即已固结的稳定陆块。华北板块北界以“内蒙地轴”北缘深断裂到赤峰、开源深断裂为界;南缘以祁连—秦岭北缘深断裂为界,东部延伸到朝鲜半岛,西部到阿尔金断裂。
华北板块内部,中新元古界具过渡型盖层特征,从震旦亚界到中奥陶统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中奥陶世后上升为陆,直到中石炭世再度海侵,早二叠世晚期转为陆相沉积,从此结束海侵历史。印支早期,秦岭洋和祁连洋闭合,与扬子碰撞缝合,侏罗纪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在太行山以东广泛发育燕山期的侵入岩和火山岩。中生代以后,板块内以四条大的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深断裂把华北板块分成隆、坳相间的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即阿拉善隆起、陕甘宁坳陷、山西隆起、华北坳陷、胶辽隆起。
2.塔里木克拉通
塔里木克拉通核心部分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北界为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南界为喀拉昆仑山北缘深断裂,东部为阿尔金断裂。
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界沉积与华北克拉通相似,仅边缘有活动陆缘沉积。克拉通基底最终固结于8.5亿年。新元古代晚期至晚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板块内部与边缘发育大型碳酸盐岩等海相沉积。晚二叠世后逐步演化成大型陆相盆地,中新生界主要为山间、山前坳陷型沉积,西部有海侵。
3.扬子克拉通及华夏陆块
扬子克拉通北界为山阳—桐城断裂,东南边界为绍兴—江山断裂,西界为龙门山—红河断裂带,东部延伸到南黄海。华夏陆块自青白口纪晚世以来迭遭裂解,主体位于华夏古陆,分离出来的块体散见于琼南、西沙等南海诸岛及东海海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陆块在加里东期拼合成为华南板块。
扬子克拉通内部发育有广泛分布巨厚的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主体于晋宁运动时最终固结。震旦纪开始稳定的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盖层沉积,持续到早中三叠纪。在加里东期末,华夏陆块与之拼合,形成华南克拉通。中晚三叠世以来,除了扬子四川盆地地区外,其他地区改造严重,沉积主要发生在这期间新形成的前陆盆地、拉分盆地和伸展盆地等陆相湖盆中。
(二)活动区
造山系带主要形成于陆缘地带,围绕陆块发育,为板块间发生拼接形成。造山带内往往有较多的微板块嵌布其中,微板块的拼接也形成结合带。这都使造山带结构十分复杂。板块结合带在板块碰撞后,又经反复裂解与焊合,使早期形迹遭到改造或叠覆,故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多数是复合造山系。
1.天山—兴蒙造山系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陆缘造山带组成,为加里东、海西期复合造山系。东西两端有大量西伯利亚陆缘和塔里木与华北陆缘的古微板块或地块集群,从华北、塔里木陆块分离出去的块体,东部除佳木斯—松嫩微板块外,还有锡林浩特等地块,这个微板块、地块群有可能曾是一个较大的陆块,内部结构也很复杂;西部有准噶尔、伊犁微板块和中天山等地块。
2.阿尔金造山带
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祁连、柴达木微板块间的转换地带。该带受到后期强烈走滑改造和消减叠覆,有青海拉配泉和芒崖两条古生代的蛇绿岩带发育,两条蛇绿岩带间为由中元古界、下古生界变质岩组成的金雁山中央隆起带。阿尔金很可能是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洋盆相通的一个早古生代小洋盆,闭合于加里东运动。
3.中央造山系
中央造山系是塔里木、华北、扬子等3个古板块之间的一条复合造山系。塔里木、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结合带的西段为康西瓦断裂,祁连—秦岭北缘深断裂为界,过郯庐断裂后,认为延至康西瓦—商南—牟平一线。南部以山阳—桐城断裂为界,与扬子克拉通相邻。中央造山系是一条多次开合的复式造山系,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和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陆内俯冲造山。
4.青藏造山系
为扬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一个巨型造山系。北部以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为界,与中央造山系、华南板块相邻。班公错—怒江带南侧为冈底斯微板块、雅鲁藏布江微板块结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并以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与印度陆块相接。该区稳定性差,地质演化过程复杂。
5.华南造山系
位于扬子东南陆缘与华夏陆缘之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主体发育于华夏陆缘,西界至扬子陆缘的邵阳—城步一线。扬子陆缘的右江地区于晋宁期已基本固结,泥盆—石炭纪、早中三叠世先后发生北西向裂陷,褶皱于印支运动,属印支期造山带(任纪舜,1997)。
6.台湾造山带
是一个中新生代造山带,为欧亚板块陆缘日本—菲律宾岛弧造山带的一环,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连。台东纵谷是在燕山期玉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基础上于新近纪形成的仰冲型板块结合带。
7.完达山褶皱系
完达山褶皱系属锡霍特阿林褶皱带的一部分,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沿亚洲大陆东缘形成的陆缘增生带。主要由石炭—二叠系的灰岩和绿片岩、中上三叠统含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混杂岩,以及下中侏罗统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这些岩层有的以外来岩块形式出现在晚侏罗世地层中。该区逆冲、推覆构造十分复杂,并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类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