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1-19 00:40:44

Ⅰ 地震是给人造成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地震来临该怎么逃生

地震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会给人类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以下是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逃生的建议:

遇到地震,沉着冷静,切莫慌乱,寻找机会,等待救援。

在遭遇地震的时候,地震来临之前都会有些征兆,现在科技发达,更有些地方在地震来临之前便会发出警报。当我们遭遇地震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持沉着冷静。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冷静做出分析。如果你是在小区楼栋里面,有机会逃出楼道,那么一定要选择合适机会逃出楼道,选择外面空旷地方静静等待救援。如果你无法逃出楼道,那么一定要迅速躲进家里有水源和呈三角的固定区域,然后双手抱头蹲下。如果在野外,自己一定要多在树丛之中或者躲在空旷地带。如果是在开车当中,自己一定要沉着冷静,将车开离危险地带。

在遭遇地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与地震斗智斗勇。面对突发情况,自己要勇敢面对。在遇到地震的时候,我们在尽肯能保护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帮助他人。

Ⅱ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成因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

(一)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汪新文主编,1999)。地质灾害按成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另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

(二)特点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一样是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类型,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和渐变影响持久的特点,并且容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段永侯等,1993)。地质灾害中以突发性、群发性小型土质滑坡、崩塌为主。直接诱发因素是集中性强降雨;山区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是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群众防灾意识淡薄、避灾自救知识缺乏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而地震、火山喷发这样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它的破坏性是巨大的。

二、地质灾害的种类及成因

(一)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冲击地震,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还可以称为诱发地震(宋春青和张振春,1996)。构造地震是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因此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很大,波及的范围很广,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种类型。

人们根据地震的活动地区,在地理上划分出几条主要的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约80%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内;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带内亦发生破坏性地震以及很少的深源地震。此外,还有北极—大西洋海岭地震带、东太平洋海隆地震带、西印度洋地震带、东非地堑地震带等次要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幔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当岩浆中气体成分游离出来使内压力增大到一定极限时,岩浆就会顺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根据火山通道的形状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是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中心式喷发则是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

人们根据火山的活动性,将火山划分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如今,地球上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有455座在陆地上,有68座位于海底(李克,2005)。死火山大约20000余座。这些火山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大多集中在几个主要的火山带上。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

火山喷发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有火山锥,如海南琼山马鞍岭,山西大同火山锥;火山口;火山湖,也叫火口湖,如吉林延边长白山天池;堰塞湖,黑龙江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溶洞;火山瀑布等。

(三)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整体的向下滑动。滑坡经常发生在粘土质为主的土层或泥质岩及变质岩的分布区。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营力改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松散土体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内因,河流冲刷及淘蚀是产生滑坡的外因,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是发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另外,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的沟谷中,因暴雨、洪水等充足的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快速,来势凶猛,破坏力强,成灾率高等特点。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必备的条件:①地势陡峻,山高沟深,流域面积大;②有大量的松散的物质;③在短时间内有充沛的水量。泥石流粘度大、容量高、具有重大冲击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暴雨、洪水过后经常会出现这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发生机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积物由于暴雨而饱和,进而在其表面产生水流,堆积物失去力学的稳定性而开始滑动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块在其运动过程中,破坏了结构,而又有水的供给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发育过程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如冰川的消融,冰体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蚀加剧;与季风在一个地区的盘踞时间的长短有关;与一个地区的植被繁盛也有关系;泥石流还与区域地质构造运动的强弱、地势起伏和岩石软硬有关。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工业发达城市及油气田开采区。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被察觉;在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积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办法,也难使沉降的地面回复到原来的标高。近年来,在软土等不良工程土体较发育地区,由于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基础不均匀沉降现象成为影响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面沉降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危害极大。

三、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面积广阔又决定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因此中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发生频繁。中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

中国处在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东濒临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南部是欧亚地震的经过区域,因此中国的地震灾害比较频繁同时它也是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1)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东京105°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2)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中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貌、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阶梯状地形的过渡带上,尤其是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冯天驷,1998)。其中云南、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是中国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同时西南地区也是中国崩塌、滑坡等发育的主要地区。

(三)地面沉降分布特点

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是孤立存在,有的则是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带。

(四)水土流失的分布特点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西部12省(区、市)(桂、蒙、陕、甘、宁、青、新、川、贵、滇、藏、渝)占国土面积70.78%,土壤侵蚀(均指微度以上侵蚀,下同)面积10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壤侵蚀面积的82.61%,水土流失最严重,分布面积最大;中部10省(冀、晋、辽、吉、黑、皖、赣、豫、鄂、湘)占国土面积24.28%,土壤侵蚀面积4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壤侵蚀面积的14.64%,水土流失较严重;东部10省、市(京、津、沪、苏、鲁、浙、闽、台、粤、琼)占国土面积8.13%,土壤侵蚀面积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壤侵蚀面积的2.74%,流失相对较轻。

(五)土地沙漠化分布特点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共计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以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区)最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和荒漠化程度不断地增加。荒漠化不仅使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的旱灾、沙尘暴等灾害不断地严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宣传教育中心,2003)。

Ⅲ 地震地质灾害基本灾情

龙门山地处我国第一与第二地形台阶的转折地带,是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据震前开展过的地质灾害调查,在四川42个受灾县(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430处,其中滑坡3572处、崩塌600处、泥石流737处、不稳定斜坡521处。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组织了1000多名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了系统排查,开展了航遥调查。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触发了滑坡、崩塌、泥石流15000多处,同时,新发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4942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图4-1)。

宏观上看,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加了238%(表4-1),其中,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达到了618%,远远超过其他灾种,随后为不稳定斜坡(479%)、泥石流(152%)和滑坡(123%)。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

图4-1 震后映秀及北部滑坡-碎屑流航空影像(2008年5月18日)Fig.4-1 Aerophoto of the Yingxiu and the north zone after earthquake

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导致了崩塌灾害的大量发生(照片4-2)。从灾种占总隐患点的比例上看,在震前滑坡占到了61%,而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各占13%;在震后新增的隐患点中,崩塌占的比例最高,达34%,随后为滑坡(31%)、不稳定斜坡(27%)、泥石流(8%)。

表4-1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结果Table 4-1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y the earthquake

但是,在总的隐患点中,滑坡所占比例仍最高,达到40%,崩塌仅占27%(图4-2)。

照片4-2 213国道都-汶段被巨大滚石阻断Photo 4-2 Huge rolling rock blocked the No.213 highway

图4-2 极重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隐患比例Fig.4-2 Ratio of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efore/after earthquake

与其他地震造成的灾害明显不同,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非常惨重,至今仍难以获得完整确切的数据。根据部分现场调查和访问,结合其他资料分析,列出了23处死亡人数大于30人的地震滑坡、崩塌灾害点(表4-2)。其中,死亡人数最高的为北川老县城的城西滑坡,高达1600人,直接摧毁了老县城数百间房屋,包括约50多幢5层以上高楼。从映秀到汶川的20km路段为成都—九寨沟的环线要道,被340多处滑坡、崩塌严重毁坏。地震发生时,正值客流高峰,根据后期修复道路清理出的客车毁灭情况,估计死亡人数高达1000人以上。

表4-2 汶川5·12地震滑坡灾害死亡人数表(≥30人)(不完全数据)Table 4-2 Fatalities(≥30 persons)e to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北川县城面积不足2.0km2,坐落在湔江河发育形成的狭长河谷阶地上(图4-3),是遭受地震地质灾害最惨烈的城市。汶川地震发震断裂自西南向北东切穿老城和新城,沿断裂带形成强烈逆冲变形带,致使带上或两侧建筑物倒塌和严重毁坏。老县城几乎一半被城西滑坡摧毁,新城南部遭受景家山崩塌的摧毁,崩塌由巨石组成,最大可达数百立方米,破坏力巨大,摧毁了数十幢房屋和县城主干道,人员死亡惨重(图4-4;照片4-3)。

地震发生时,在绵竹绵远河、安县雎水河等山区乡镇道路和矿区道路上正值车辆行驶高峰时间,损失惨重。据初步估计,仅雎水河沿线矿区道路,因滑坡崩塌被埋毁载重卡车达数十辆,人员死亡以百计(照片4-4)。

图4-3 北川县城滑坡崩塌灾害航空影像图Fig.4-3 Aerophoto of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Beichuan town

图4-4 北川县城滑坡灾害分布图Fig.4-4 Map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in the Beichuan town

照片4-3 巨石崩塌摧毁北川道路和建筑Photo 4-3 Destroyed road and houses by huge rock

照片4-4 安县雎水矿区道路被滑坡摧毁Photo 4-4 Road and trucks were destroyed by rockfall,Anxian county

Ⅳ 地质灾害评估内容包括地震吗

地质灾害评估中的一部是区域稳定性的内容,这里面包括地震的内容,所以地震是地质灾害评估的内容。

Ⅳ 内动力地质灾害与地震

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凡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危害人类者,统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灾害,简称内动力地质灾害。我国境内内动力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彼此具有共同活动规律,又具有各自活动特征[3-64]。因此全面认识内动力地质灾害与地震的活动关系,对准确预测预报地震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减少地震的错报、漏报,也可以提高地震预报的成功率。

由于本书第三章对内动力地质灾害与地震问题,已经做过专门的详细论述,为了避免重复,仅将相关提纲内容列出作为提示,以便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1)灾害类型与排序。

(2)灾害活动发展的趋势性和周期性。

(3)活动构造体系对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的控制性:

1)灾种分布对构造带的选择性;

2)构造带中多种灾害的重叠性;

3)内动力地质灾害活动在构造带之间的迁移性;

4)内动力地质灾害活动在构造带中的补偿性与同步性;

5)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区性。

(4)人类工程活动对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影响。

综上所述,构造体系的A近与现今活动和内动力地质灾害研究小结如下[1-64]:①前述构造体系及其A近—现今活动性、深部地质构造以及内动力地质灾害都是地震地质研究的内容,也是4类12种内动力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的基础。②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是地壳运动统一整体,都是现今构造活动的表现形式,无论地震预报、煤瓦斯突出预报均必须统一全面研究内动力地质灾害及其相互关系,对预报监测资料进行充分分析,对它们之间异常特征加以区别,以便防止和减少错报、漏报,吸取过去地震预报中的教训。③地震预报中全面研究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的一种进步。

Ⅵ 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吗

地震也可以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科定义: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专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属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Ⅶ 地震灾害是一种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吗

在常见的灾害分类中,地震和地质灾害其实是两个并列的主要灾种,两者互相包内含并存在影响,一般会分别容论述,地震可以是地质灾害的诱因,会造成多种
次生地质灾害
,像滑坡、崩塌、
地陷
等,地质灾害未必都是地震引起的,也可能是大地
构造作用
和自然界外力、人为的结果。

Ⅷ “8·” 云南省鲁甸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1 基本情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东经103.3°)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km,余震1335次。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做出统一安排。各级国土部门其实启动应急预案,部、省、市工作组和专业队伍赶赴灾区,开展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抢险救灾工作。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2 地震地质灾害排查

本次排查工作自8月4日开始,排查工作覆盖了烈度Ⅵ度以上615个行政村共7956个村民小组,涉及4县1区56个乡镇,排查总面积 10037km2,排查路线25558km,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769处,转移避险安置人员19486人/次,重点排查了学校537所,沟口223处、集市77个、厂矿企业21个、排查临时、过渡安置点667个,排查部队营地22处。

2.1 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概况

地震灾区处在滇东岩溶高原面至金沙江底的河谷斜坡地带,总体地势递降幅度大,属金沙江流域,江河纵横排列,地形切割较强烈,高差巨大。西部五莲峰山地海拔3000~3500m,最高峰药山海拔4040m,金沙江谷底海拔600~700m。为高原季风气候,局地暴雨多发。南北、北东及北东东向断裂及梳状褶皱为主体构造,从元古界到中生界各地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条带状相间出露,地层岩性变化大。山高坡陡谷深,松散土石广布,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脆弱。

2.1.1 交通位置

鲁甸地震灾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鲁甸县距省会昆明市447km,距昭通城27km,昆水公路和213国道穿越县境。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昭通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区位优势逐步凸现(图1)。

图9 红石崖崩塌特征图

4.1.4 威胁对象

本次地震调查区附近受损严重,其中李家山村及王家坡尤为严重,目前已死亡36人,失踪27人,受伤37人。

该崩塌点直接威胁到红石岩下部居民,同时威胁到堰塞湖库区内的居民、红石岩电站以及堰塞湖下游巧家县小河集镇、多个梯级电站和河道两侧的居民。该崩塌点一旦再次发生失稳或堰塞湖发生溃决,将可能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受威胁人数为1438人,目前已经紧急撤离,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表6,该崩塌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一级。

4.2 灾害体发展趋势预测

截至8月5日下午六点,红石岩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回淤长度已达约15km,而且水位正以30~50cm/h的速度上升,经调查及估算,在不发生明显集中降雨的情况下,牛栏江的汇水量约40~50m3/s。

堰塞体下游沿岸有巧家县小河集镇、分散居民以及多个梯级电站,该堰塞湖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堰塞湖已导致牛栏江沿岸斜坡下部的多处居民聚居点被淹没,且水位还在不断的上涨。崩塌堆积体形成的堰塞湖在不断增大的水压力作用下,尤其考虑到余震以及强降雨等不利状况,堰塞体发生溃决的可能性较大,发展趋势趋于不稳定,应立即采取应急除险措施。

另外,目前红石岩崩塌点中下部坡面堆积大量块石,且红石岩崩塌失稳区后缘岩土体在本次地震作用下必然存在大量的裂缝,坡体稳定性较差,在余震、降雨等工况下,发生进一步失稳滚落堰塞湖库区内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对坡面崩塌堆积体的监测和预警,防止进一步失稳造成影响。

4.3 崩塌发生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该崩塌发生的原因主要为:

(1)“8·03”强烈地震是导致本次崩塌发生的主要原因,地震诱发了该灾害点岩体的大量失稳,崩塌堆积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由于该灾害点处于高山峡谷地貌单元,坡体高陡,临空面发育,风化卸荷裂隙发育,造成坡体表面的岩土体极其破碎,在地震、降雨等外营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失稳。

(3)该区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条件复杂,使得该区域的岩土体结构松散,坡体稳定性较差,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4.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由于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水位在持续上升,需及时处理否则将对下游村庄及电站造成极大危害。

(1)首先组织堰塞湖库区以及堰塞湖溃决可能影响范围之内的居民、集镇、厂矿区人员进行撤离,保证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对堰塞湖上游水量的监测,尤其是在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对堰塞湖的蓄水状况进行实时分析。

(3)组织协调下游梯级电站进行库容储备,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对下游造成严重危害。

(4)加强对堰塞湖库区斜坡的变形监测,防止库区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堰塞湖造成不利影响。

(5)尽快对该堰塞体进行处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Ⅸ 地震发生后,会有哪些地质灾害,形成( )等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