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
⑴ 黄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有多久
一、主要历程
1961年,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反射定点测量的初步探索。
196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五一”型地震仪在南黄海开展地震调查。
1964年,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队在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初查工作。
1967年,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南黄海浅滩水域开展试验。
1968—1970年,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进行地震概查。
1969年,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队提交了《南黄海物探成果报告》。
197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南部坳陷开展连片普查。
1973—1974年,完成重点区域的地球物理普查,找到构造以提供预探井位。
1974年,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勘探一号”双体钻探船,在南黄海南七凹陷首次钻探了黄海一井,从此揭开了南黄海油气勘探的序幕。
1975年,国家计委地质局航空物探大队对黄海进行了航磁测量,基本圈定了南、北黄海盆地的分布范围。
1977—1979年,地震勘探工作先后完成南北两个坳陷的连片普查和有利构造的半详查,陆续钻预探井4口,查明了构造及含油远景区。
1961—1979年,自营普查勘探阶段,1979年后为对外合作勘探阶段。
1979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法国埃尔夫—阿奎坦、道达尔石油公司签订了《联合在南黄海北部海域开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协议》,埃尔夫是北部海区的作业者,另有33家外国石油公司为参与者。
1979年6月,与英国石油公司签订了以评价含油气前景为目的的《南黄海南部海域开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协议》,英国石油公司是南部海区的作业者,另有31家外国石油公司为参与者。
1979年12月,石油工业部成立“海洋油气资源评价委员会”,负责与外国石油公司的作业者和参与者同步平行作业。
协议规定:作业者必须向中国石油公司提交所得的原始记录磁带、阶段性解释成果和最后解释报告。作业者及其他参与者承担相应工程的全部费用并有权分享地震数据资料。
198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南黄海南五凹陷钻探了无锡202121井,钻及阜宁组四段未见油气显示。
1979—1982年,区域普查阶段,9口探井的资料成果,进一步确认南黄海西部海区的隆起具备形成油气藏的条件。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成立,对南黄海海区进行招标。
1983年7月2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黄海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
1984年,英国石油公司又在南黄海23/06合同区块(南一凹陷)钻常州62121A井,试获原油2145吨,这是南黄海第一口出油井。至今在南黄海的探井共计22口,其中油气显示最好的是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在南黄海北坳10/36区块钻探的诸城12221井,钻遇晚白垩世泰州组,有强烈荧光显示及裂隙渗出,表示中生界为主要烃源岩;后又钻一口井,未获得成功,1986年终止合同。
1983年10月,与英国克拉夫公司签订区块合同,1987年钻探井2口,其中诸城1-2-1井见到少量轻质原油渗出,1988年终止合同。
1983年12月,与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签订区块合同,到1985年钻3口探井,其中有一口有明显气测显示,因无商业价值,1986年终止合同。
北黄海:1966年,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最早涉足北黄海盆地;1975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院应用海磁测量,弄清了地质情况;1977年,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指挥部进行数字地震勘探,通过重、磁、地三项物探资料查明了地质构造情况,但未进行钻探找油。
大规模勘探后,多家外国公司仍然进行技术交流,表示有意联合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几年间也进行了多次小规模合作,但油气反应不理想,南黄海盆地大规模勘探工作暂告一段落。
南黄海石油公司继而成为东海石油公司的前身。
二、潜力分析
2003年地质专家在我国黄海海域首次发现具有较好生储油气条件的海相地层,从而有可能结束黄海在我国四大海域中唯一没有取得油气的历史。
海洋石油的形成主要具备两个因素: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沉积盆地与良好储油条件的背斜型构造。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在黄海海域发现了10个沉积盆地,并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背斜型构造,这表明我国黄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根据2003年调查结果初步估算,黄海海域的油气资源量约有27.9亿吨。黄海海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邻接江苏、山东两省,沿海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水深一般小于6米。就地质条件来讲,是一个有利的含油气的远景区。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首轮普查评价和80年代以后的对外合作区块勘探两个阶段的工作,均未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在2001年中国石油商务网报道,我国黄海油气地质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黄海实施地震勘探及剖面调查,在南黄海北部凹陷区发现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黄海海域油气资产进行远景评价,取得重大突破。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显示,南黄海油气资源量为20亿~28亿吨,是目前我国在海上进行公益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利海区。
据了解,黄海是我国近海迄今尚未找到油气田的唯一海域。对黄海开展新一轮的油气资源调查已被列为我国国土资源重大调查项目。
2006年中国和朝鲜已经同意在两国边境之间的黄海水域联合进行油气资源开发,中朝双方进一步就共同开发做出具体安排。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12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处在中国和朝鲜之间的黄海水域可能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报告中援引美国《海洋地理学报》(Marine Geology Letters)中的一篇文章说,朝鲜地质勘探人员在黄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储藏,据称储量高达30亿吨。
⑵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
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
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
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
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
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358.5Tg。
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1.7%。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2
5.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
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
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
6.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7.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
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
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
8.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
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
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
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
梨益沟剖面采样
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
9.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
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⑶ 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这几个中心是什么级别
地调局是副部级的,下面应该是厅或副厅级吧。
⑷ 矿产勘查
(1)勘查投资持续增长
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1220.4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社会投资1021.6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的83.7%;财政投资198.8亿元,占16.3%(图2-12)。近年来,财政投资在全国地质勘查投资中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我国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747.2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61.2%;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473.2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38.8%。近年来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非油气矿产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图2-13)。在非油气矿产勘查中,社会资金投入274.4亿元,同比增长3.2%,所占比重为58.0%,比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
图2-13 我国油气矿产及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变化
专栏7 国家将加强公益性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2012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揭牌成立。作为我国唯一的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专业队伍,油气调查中心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
油气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油气资源需求增长迅猛,而国内油气供给增长缓慢,利用国外油气资源面临诸多挑战,油气资源供给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强调要立足国内,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
目标与方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支撑国家油气资源管理、引领国家油气资源调查、促进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科学建设业务体系。
在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方面,油气调查中心将开展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开展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
油气调查中心主要承担国家油气地质调查综合研究与工作部署研究,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引进、示范与推广,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研制,以及海洋地质战略研究、工作部署研究和综合研究等工作。
(2)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
初步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度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5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2处,中型矿产地102处。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按矿种统计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53处,铁矿24处,钼矿18处,金矿18处,磷矿13处,锌矿10处,银矿9处,铅矿7处,铝土矿6处,铜矿5处,锡矿4处,钨矿2处,锑矿和硫铁矿各1处。2012年度我国18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有17种矿产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钾盐没有勘查增减。与2011年比较,石油、天然气、铁矿、锌矿、铝土矿、钨矿、锡矿、银矿、稀土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有所增长,而煤炭、铜矿、铅矿、钼矿、锑矿、金矿、硫铁矿和磷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有所下降。
从各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情况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吨,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立方米,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557.3亿吨,铁矿勘查增加37.3亿吨,铜矿勘查增加319.2万吨,铅矿勘查增加338.7万吨,锌矿勘查增加642.7万吨,铝土矿勘查增加2.1亿吨,钨矿勘查增加84.1万吨,锡矿勘查增加53.4万吨,钼矿勘查增加171.0万吨,锑矿勘查增加16.4万吨,金矿勘查增加518.3吨,银矿勘查增加12517.6吨,磷矿勘查增加9.6亿吨(表2-1)。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和吉林等地区。
表2-1 2012年度全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统计表
注:石油、天然气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专栏8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
2012年2月,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通知》等文件,有效调动了多方面参与地质找矿的积极性。
3月,四部委共同组建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4月,为加快推进整装勘查,评估了第一批47片整装勘查区项目实施情况,跟踪汇总勘查进展与成果。此外,遴选确定了第二批31片整装勘查区,组织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暂停受理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空白区的新立探矿权采矿权申请。目前,第二批新设整装勘查区整装勘查方案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已全部通过审批。
12月,为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的实现,国土资源部第28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2013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部署。明确提出,找矿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矿产、紧缺资源和“三稀”矿产;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区片,除78片整装勘查区外,还要加强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调查评价。
一年来,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一系列重要战果。全国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5亿吨,为历史上第三个新增储量高峰;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为历年探明储量最高水平。除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明显增加之外,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勘查也取得积极进展。煤炭勘查仅新疆两个煤田就查明资源量近1100亿吨。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营初步查明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砂岩型铀矿。铁矿勘查也取得重要进展,鞍本地区新增资源储量22亿吨,攀西地区新增资源储量12亿吨。云南普朗、西藏多龙、福建紫金山、新疆阿舍勒等地铜矿勘查取得新进展,全国累计新增资源储量700多万吨,河南、贵州、广西铝土矿勘查累计新增矿石量近4亿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确定的18个矿种,有16个已经可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0次超过10亿吨的年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盆地有5个,分别是:鄂尔多斯盆地5.24亿吨,渤海海域3.13亿吨,渤海湾盆地1.92亿吨,松辽盆地1.11亿吨,准噶尔盆地1.08亿吨,
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盆地有:鄂尔多斯盆地3458.05亿立方米,四川盆地3440.74亿立方米,塔里木盆地1567.36亿立方米,莺歌海盆地530.91亿立方米。
煤炭勘查增加资源储量557.30亿吨。新发现煤炭大型矿产地29处,中型矿产地24处,合计53处。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40亿吨的新发现煤炭矿产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汉水泉勘查区(117.4亿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石头梅勘查区(47.4亿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库木苏勘查区(43.7亿吨)。
铁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37.3亿吨。新发现铁矿大型矿产地6处,中型矿产地18处,合计24处。新发现大型铁矿产地:辽宁省鞍山市陈台沟铁矿区(10.4亿吨)。
铜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319.2万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1处,中型矿产地4处,合计5处。新发现大型铜矿产地:云南省迪庆普朗铜矿区勘探报告56.7万吨。
金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518.3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矿产地15处,合计18处。新发现大型金矿产地:山东玲珑金矿田水旺庄矿区(60.3吨);新疆富蕴县卡拉麦里1号金矿普查(31.9吨);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30.0吨)。
磷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9.6亿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磷矿产地10处,合计13处。新发现大型磷矿产地:四川雷波县小沟磷矿区(3.7亿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杨家扁矿区(0.7亿吨);云南寻甸没租哨磷矿区北段(0.7亿吨)。
⑸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建设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也十分关心,但至今10年仍未真正建成,在队伍结构和数量上,离精兵加现代化,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是:在拟定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没有明确保留各有关专业的一部分骨干力量,10年来的实践说明,这方面是有失误的。主要根据以下事实: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有机关行政机构编制,没有队伍编制。中编发〔2004〕2号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只说了逐步组建到位。而国土资源部〔2001〕406号《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中,关于“野战军”总规模为2.5 万~3 万人(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精干的队伍),国土资发〔2005〕12号明确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1.5万人,但都没有向中编办申报批准;二是在中央财政支出科目中没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经常性事业项目和经费,仅有局机关人头费。为期12年的地质大调查专项,是权宜性措施,列专项方式也不符合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保障意义;三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其归口管理的27个事业单位,同属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体制不顺,科研与调查结合差,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首先从整个地勘队伍中挑选骨干人员和必要装备;四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实力不强,大区中心的职能定位变化不定,没有着力发展自己的直属队伍,因此,大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采取委托和面向社会地勘单位招标承包的办法,而不是主要依靠相对稳定、调查与科研相结合的自身力量。
分析评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始终存在认识差异。首先是要不要有直属队伍上,认识不同;其次是队伍规模及结构上,意见也有分歧。国土资源部已多次公开宣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建成、已经完善。但事实上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经常性地质工作项目及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渠道没有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大量外包。在自身职能的观念和行动上,拘泥于姓公还是姓商,不重视找矿和矿产勘查工作,导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今地勘基金)项目和油气调查项目等,只能设立专门机构去承担,连国土资源部内部都不能实现地质工作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硬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已经完善,显然没有说服力。今后国家要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的不适应,必将更加明显。要实现在2020年赶上世界一流国家地质调查队伍的目标,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⑹ 中国地质调查局筹措新成立一个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成立吗谢谢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成立于2012年12月27日,是我国唯一一支公益性油气地版质调查专业队伍。
中权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是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的正局级事业单位。
⑺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怎么样
跟中国油气差不多
⑻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什么级别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是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版点地区油气资源战权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的正局级事业单位。
⑼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是什么级别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是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版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权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的正局级事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