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宣传视频

地质灾害宣传视频

发布时间: 2021-01-18 21:50:26

Ⅰ 贠小苏副部长在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8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下午部决定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近期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批示精神,落实绍史同志关于三峡库区、地震灾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对当前降雨重点流域防灾工作再部署再强调,组织大家一起,振奋精神,提升信心,再鼓士气,全力做好近期强降雨期间及汛期后半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雨情、水情异常复杂,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范形势异常严峻。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1337人遇难、407人失踪。8月12日,四川汶川、绵竹、都江堰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37人失踪。8月18日,云南贡山又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4人死亡、87人失踪。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各单位、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国上下全力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有序有力。部和各级国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迅速组织当地国土系统干部职工就地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部及时派出专家和技术队伍协助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目前,甘肃舟曲、四川绵竹、汶川和云南贡山等灾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

8月11日,部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安排,各地都做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刚才,中国气象局郑江平司长已经详细分析了近期全国的气象状况,我国又将迎来新一轮大范围降雨过程,范围涉及20多个省区市,局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可能超过200毫米,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再一次面临巨大考验。针对本次强降雨,国务院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未来十天极易出现强降雨,要加强洪水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特别要重视汶川等地震灾区的危险区,及时转移群众避险。昨天下午,在赶赴云南贡山途中的徐绍史部长又专门安排部署防范近期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绍史部长的部署安排,切实做好强降雨引发地灾的防范,下面我简单谈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8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作出了部署,近10天以来,国务院领导又先后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批示,要求加强防范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做好各项抢险救援工作,防范次生地质灾害。我部8月11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徐绍史部长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重点作了传达,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做好舟曲抢险救灾的各项任务。国土资源部门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抢险救灾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性

我部多次强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性。8至9月我们依然处于主汛期,还可能经历多轮强降雨过程,汛期还可能延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远不能有丝毫松懈。从今年情况看,老点、新点同时引发,既有已经排查出来的隐患点,也有不在防范范围内的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有些地方由于遭受多轮强降雨侵袭,岩石松动、土体饱和,地灾常常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形势非常严峻。尽管形势严峻,我们还是要坚信,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与不抓大不一样,查与不查大不一样,防与不防大不一样,治与不治大不一样。要针对性设防,防而又防,防上加防,特别是防范一些大规模、高速度、远距离的泥石流、崩塌叠加并发的重大地质灾害。

(二)清醒认识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我国地质灾害本身就十分发育,在广大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随处可见,加之对引发地质灾害的降雨、地震等外动力作用的预测预报还远远不能达到及时准确的程度,导致地质灾害具有十分复杂的形成机理和成灾过程,表现出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成灾,又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对地质灾害本身的这些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地质灾害的这三性告诉我们的干部,告诉我们的群众,让大家头脑中都绷紧防范地灾这根弦,使大家都做到主动防灾。这次四川绵竹、汶川暴发大规模山洪泥石流灾害,却没有造成大量人员损失,与当地干部群众自身具备的面对地灾的警惕性和防灾自觉性是紧密相关的。

(三)全面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当前,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基础情况调查掌握、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监测预警与临灾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临灾避险组织与执行、防治经费投入与安排使用、灾后应急处置与灾后恢复重建等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各地对这些问题,要有全面认识,心中有数,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弥补和解决,从主观上逐步筑牢地质灾害防线。

二、要立足防大灾、抗大灾,全力以赴做好下阶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

各地要全面落实责任体系,纵向是省、市、县、乡、村五级,横向是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是关键。要建立完善的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亲自抓、分管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抓,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要协助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政府、乡镇(街道)政府把辖区内隐患点的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到人,确保每个环节上、每个岗位上都有人抓有人管。要利用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公布。

(二)要密切配合,形成防灾的合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战,也是各级政府、多部门参与共同作战的规模战争,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一是要与气象、水利部门配合,关注雨情、水情,做好监测舆情。各地要进一步推进气象预警,按照我部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推向县一级,提高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度,同时要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作为提醒民众和宣传工作很好的一个窗口。二是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的配合,争取在地灾防治工程和经费上予以支持,优先、重点消除威胁人群大、威胁财产多的重特大隐患点。三是要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指导和监督交通、铁路、水利、建设、教育等部门,各负其责,做好相应领域内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四是与民政、安监部门配合,做好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工作。五是进一步依靠乡镇村社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地灾防范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三)要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这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需要持续不断地改善和完善。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一是加强防灾知识和责任心。要加强对群众监测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识灾、报灾、防灾的基本知识,要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还要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四川可能有些地方条件好一些,监测员有手摇对讲机、也有敲锣、吹哨,要尽可能给一些补贴。二是要实现做好、做通受威胁群众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清“防灾多受累,受灾少流血”的道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在发放“明白卡”的同时,就要把防灾的知识告诉群众,把撤离的路线告诉群众,特别是到晚上,一旦有了险情怎么撤,往那里跑,都要告诉群众,要不然人心惶惶,撤离过程本身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是伤亡。我们有很多工作只做到了基层干部,只做到了国土系统,但没有落实到普通群众,没落实到受威胁的人员。四川省的副省长讲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治理酒后驾车,我们搞过很多整治,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次治理酒后驾车,直接将违规后果告知每一个开车的人,效果就好得多。群测群防要把地灾的知识和撤离的路线告诉群众,而且撤离之后不要再擅自返回危险区。群测群防体系要作为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切实抓好。

(四)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是否全面和到位,是能否避免重大损失的关键。一是再排查、勤巡查、常检查,重点检查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交通干线两侧、库岸、矿山采空区以及已查明的隐患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根据天气情况开展动态巡查;三是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要纳入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开展咨询会商、多方论证,必要时采取勘查等工程措施,搞准成因和成灾模式。

(五)要特别强调临灾避险

一旦有极端气候,有成灾的迹象,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坚决避险的建议。要坚决撤离人员,宁可听骂声,不可听哭声。要做到及时避险很不容易,许多成功避险的事例表明,要做到临灾避险及时、有序,必须抓好以下环节,一是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完善和细化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工作方案。二是要加强宣传和防灾知识普及,让危险区内的所有群众都对临灾避险行动心中有数。三是要加强监测和巡查,不放过出现的任何前兆现象。要鼓励群众监测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重庆黔江的一位群众监测员,对滑坡隐患长期监测达6年之久,今年6月的一天,滑坡出现险情,他及时报警,果断配合村干部组织险区群众撤离,1小时候滑坡发生,掩埋滑坡体下几乎所有房屋,48人成功脱险。一旦发生地灾险情,要及时有力地加以处置。四是要加强应急值守和应急反应,第一时间接报灾情险情信息,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7月28日四川汉源万工乡集镇发生滑坡,如果不是乡镇干部和国土所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将会出现更大的人员伤亡。

(六)加强重点地区防范

要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地震灾区、西南山区和东南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特别关注铁路公路沿线、大江大河沿岸、人口稠密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峡库区涉及的湖北省、重庆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认识三峡库区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等工作,抓紧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认真做好项目验收、科研、宣传和总结工作。汶川、玉树地震涉及的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省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克服不利条件,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扎实推进,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人民不再受到二次伤害。其他地区,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七)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灾防治

有三个方面请大家关注。一是要宣传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基本的防灾知识,来提高公众防灾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分析宣传地灾突发频发的原因和地灾的特殊性。三是要宣传成功避险、宣传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辛勤工作,来提升社会对地灾防治工作的正面认识。

(八)进一步提高防灾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说,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要依靠科技进步。各国土资源厅、有关地勘单位,要加强对地灾的分析、研究、总结、规范,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创新地灾防治工作。要在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的基础上,更加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织科技攻关,要组织专家调查总结地质灾害防御规律,为以后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经验。

三、持续做好甘肃舟曲、四川汶川、绵竹和云南贡山等地的抢险救灾工作

目前,距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已十多天,但各项工作仍不能松懈。部系统各方面要密切配合,眼下舟曲抢险救灾工作重点要围绕这4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基础上开展再排查、再巡查、再核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监测,明确责任人。要圈定地质灾害危害区域,提出转移避险的具体建议。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警,把问题想得严重些、考虑得更加周全些,及时、坚决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切实避免再次发生群死群伤。二是部机关、测绘局、航遥中心和环境监测院等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完善应急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做好各项支撑工作。三是为灾后重建做好基础性工作,通过地灾排查,对地灾防范和治理、灾毁耕地复垦、灾害重建选址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部有关司局要指导做好灾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期提交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原址重建地质环境论证方案、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文本等成果。

18日晚至19日凌晨,四川多个地区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绵竹、映秀、汶川等地灾情还在扩大,抢险救灾进入最艰苦时期,转移出来的大量受灾群众需要安全的临时安置点。四川省厅全力以赴,集中了大量专家和技术队伍正在各灾区进行艰苦工作。部已通知周边省份做好准备,随时调集力量支援灾区。18日凌晨发生的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处于紧张的抢险救灾过程中,徐部长带领部专家组经长途跋涉,已在现场开展调查评估、二次灾害防范、周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群众安置点选址等多项应急处置工作。各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目前还有大量中小型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正在处置,这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的来临,使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严峻的形势、社会的需求以及工作上的困难,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研究安排,严阵以待、严加防范,切实做好今年的地灾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务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把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Ⅱ 视频监控在地质灾害领域有什么作用 解释的详细一下

远程监测功能
用户在办公室可通过海普智能监控系统实时了解梯度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土壤温度等环境数据,也可以实时了解柜门开关状态、柜内环境参数、设备接口负载电流、电压、网络状态等设备状态;
自动报警功能
报警类型分为:1)数据异常报警:当系统检测到森林生态要素数据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报警;2)防盗报警:有人进入防盗区域系统会自动报警,同时防盗摄像机进行录像并上传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对前端人员进行喊话,起到威慑作用,也可为以后调查取证提供证据;
自动保护功能
当监测到线路短路、漏电、过压、过流、欠压等异常时自动断开,同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当线路正常后能够自动恢复,避免设备因短路、漏电、过压、过流、欠压等异常情况损坏;
数据储存功能
系统会对各种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及当时的监测数据、操作信息及当时的监测数据自动储存,方便用户随时查看;
信息查询功能
可以通过系统对所有监测信息、报警信息、操作信息进行查询;
报表输出功能
用户可以将监测数据、报警数据等报表导出、打印等;
人机界面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同屏显示多个站点数据或单个站点数据;
历史曲线功能
用户可以查看任意站点、任意参数的任意时段的历史曲线;
移动APP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查看、展示、分析前端监测数据;
扩展功能
用户可以增加或减少所监测的站点,也可以增加、修改、删除软件的功能模块,同时系统为用户预留与其他系统的通讯接口。

Ⅲ 为什么看不到2004年的乡村大世界走进开阳在线视频

1 辽宁某菱镁矿山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 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国土经略 2006\\/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 福建省安溪县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浅谈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 化工矿产地质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 太原市西山虎峪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治 山西建筑 2005\\/1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6 我国金属矿山固废整治任重道远 环境经济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7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国土资源导刊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8 湖南郴州市矿业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国土资源导刊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9 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0 矿产资源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1 东北地区矿业开发态势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2 郴州市矿区生态环境状况与土地复垦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3 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4 西部矿山环境警报 百姓 2005\\/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5 云南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建议 中国工程科学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6 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 中国矿业 2004\\/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7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探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4\\/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8 信息在线 河南国土资源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9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其展望 江苏地质 2004\\/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0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探讨 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 2000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r\n21 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化工矿产地质 2004\\/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2 现代测绘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地位与应用展望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3 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有多少? 南方国土资源 2004\\/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4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研究与发展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4\\/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5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地球科学进展 2004\\/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6 江西省某钽铌钨锡矿山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7 南岭地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的意义、目标与方法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8 甘肃西成铅锌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9 沿河县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及防治 贵州地质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0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化工矿产地质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1 龙门山石灰石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的治理保护 露天采矿技术 2003\\/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2 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 四川气象 2003\\/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3 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四川地质学报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4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四川环境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5 鞍山市铁矿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 世界地质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6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7 广西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南方国土资源 2003\\/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8 福建省矿山开发造成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福建水土保持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9 江苏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江苏地质 2002\\/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0 浅析煤炭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策 煤炭技术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1 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战略思考 山东地质 2002\\/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2 开阳县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1\\/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3 福建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建议 福建地质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4 攸县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湖南地质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5 包头市石拐区煤矿矿山地质灾害严重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1\\/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6 马鞍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上海地质 2001\\/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7 云浮硫铁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采矿技术 2001\\/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8 矿山环境问题与对策 云南环境科学 2001\\/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9 浅议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及防治措施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0 我们如何远离地质灾害 中国减灾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1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浙江地质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2 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 中国地质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3 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 中国地质 200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4 开发与保护同步 资源与环境共举 中国地质 200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5 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思路 江西地质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6 辽宁省采矿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 辽宁地质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7 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四川地质学报 2000\\/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8 玉溪市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的特点及对策 云南环境科学 2000\\/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9 阜新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60 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资源.产业 200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61 矿山环境当如何 资源.产业 2000\\/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r\n\r\n请查收,本人非地质专业,不足之处请包涵

Ⅳ 汪民副部长在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内部情况通报 (2011 年第 53 期)

(2011 年 4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总结 2010 年工作,研判形势,全面部署安排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刚才,广东、四川、云南、甘肃四省厅的同志分别发言,总结了本地区 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提出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明确了防控措施,我都非常赞成。2010 年地质灾害严重,但是我们的应对成效明显,展示了国土资源系统良好的精神风貌。在重大地质灾害面前,广大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发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可贵精神,表现出了应急响应、快速处置的过硬作风,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代表徐绍史部长,向长期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岗位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受徐绍史部长委托,我代表部党组讲四点意见。

一、2010 年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2010 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0670 起,造成 2915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64 亿元,分别比2009 年增长 1.8 倍、5.0 倍和 2.6 倍。

去年全国地质灾害有四个特点: 一是泥石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全国共发生泥石流 1988 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7%; 造成 2300 多人死亡失踪,占人员伤亡总数的 80%。二是人员伤亡集中在西部局部地区。5 至 9月,在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降雨引发地质灾害 5283 起,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踪。三是群发性地质灾害数量较多。6 ~8月,广西、福建、陕西、四川先后发生近 2000 起,造成近200 人死亡失踪和大量的财产损失。四是地质灾害发生范围增加。除西南、西北、东南等往年易发区外,海南、吉林等地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分别超过当地前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总和。

2010 年灾情极其严重,但防灾成效也非常显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66 起,避免人员伤亡近 10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10 亿元,这是 1998 年以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一年。

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署及时周密,贯彻落实坚决有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0 年,中央领导同志170 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抗灾一线,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地灾防治,徐绍史部长亲自带队先后多次赴灾害现场指导抢险救灾,深入灾害多发区开展调研和督促检查。徐绍史部长在 2010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思想上要更加重视,把重点放到防灾减灾上来; 工作上要更加主动,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措施上要更加有力,要确保落实到位。国土资源部机关相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徐绍史部长的指示要求,积极组织,周密安排,综合防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早研判、早安排、早部署,精心谋划全年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在 2010年初就认真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对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通过13 次视频会、50 多次发文发电,对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各省(区、市)共召开地质灾害防治会议近 300 次、发文部署防治工作近 600 次。

二是再排查、再巡查、再检查,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120 余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检查指导,组织 238 名专家长期驻守 18 个重点省份。部领导多次赴灾害多发区深入调研,指导推动各地工作。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组织专业力量长期驻守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导防灾工作,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累计派出督促检查组 500 余次。

三是强化落实,推进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部多次召开会议、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区和三峡库区等的帮助和指导。汶川地震灾区国土资源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在重灾区派驻应急抢险小分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指导青海省开展了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和勘查、应急处置、地灾危险性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恢复重建选址评估、地灾防治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指导甘肃省在舟曲泥石流灾区开展了隐患排查、防治规划编制和灾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为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峡库区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立体监测网的作用,强化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确保了 175 米蓄水的顺利进行。

四是加强管理,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范成效显著。针对 2009 年水电等施工现场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情况,通过对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地质灾害评估情况进行公示和督导、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等措施,不断加强防范工作。2010 年水电等施工场所基本未因地质灾害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二)应急反应迅速,抢险处置有力有效

一是健全应急防灾机制,完善应急支撑体系。扩大了部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建成省级应急专家库,部省应急专家达 1688 人。派出 7 个区片巡查组驻守重点省份,累计 1000 余人次开展巡查指导。采集国土资源系统应急装备信息,全国12 个省配备应急视频会商设备 27 套。研究制定了 《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应急值班制度》、《专家管理办法》、《应急处置技术要点》等文件和技术标准。抽调人员成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 (临时)应急办公室,建成了 17 个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

二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防造成二次灾害。70 多次派出工作组赴现场协助地方进行应急处置,部领导 30 余人次紧急赶赴抢险一线,徐绍史部长先后赴贵州、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指导抢险救灾。在开展抢险救灾的同时,组织做好隐患点应急排查,防止造成更大的伤亡,全年未出现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各地共组织应急工作组超过 600 次,累计组织 7000 余人次开展督促检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狠抓临灾转移避险。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发现的隐患点及时落实监测责任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对一些已出现变形迹象的隐患点提前组织转移受威胁的群众,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 年 8月,四川绵竹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监测预警到位、预案启动坚决,3000 多人成功避险。我听说后,既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临灾避险最成功的,但如果没有成功,后果将不堪想象。去年,发生重大灾情造成损失的,主要是大灾。进行地灾防治,主要应立足防大灾、应大急、救大险。中国这么大,大灾有可能在哪里发生呢? 除了做好调查、勘查,摸清情况,完善体制机制,做好基础工作之外,就是要大打一场人民战争,把群众动员起来,强化监测预警,狠抓临灾避险,确保哪里有情况发生,那里就有及时反应,最大程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密切关注灾情险情,强化信息收报工作。为及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部着力增强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采集、报送的能力和效率,接到报告和信息后,及时了解情况,保持动态跟踪。2010 年,共向国务院上报各类文件 33 次,向国务院总值班室报送值班信息 169 期。未发生信息误报、缓报、漏报的情况。各地加强值守,及时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及后续处置工作情况,向部报送各类防灾信息数千份。

(三)积极主动服务,着眼长远精心谋划

一是夯实基础,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成 847 个群测群防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等 “十有县”。升级了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实现群测群防点全覆盖。联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 30 个省 (区、市)、253 个市、1265 个县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加播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等内容。

二是消除隐患,开展隐患点工程治理。2010 年,中央财政投入 14 亿元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8 亿元支持甘肃舟曲开展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目前,中央财政已初步形成在三峡库区、地震灾区、甘肃舟曲等重点地区投入防治专项和面上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资金安排格局。在此带动下,各地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

三是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针对基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预案、宣传、人员 “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和重点地区应急管理培训,累计培训 10 万余人。通过各大媒体现场报道、系列追踪、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联合河北、重庆开展多点连发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导各地共开展应急演练 371 次,参与人数达 4 万多人。以桌面推演的形式模拟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过程,总结完善应急流程并向全国推广。

四是谋划未来,推进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积极建议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在重庆、北京组织多领域院士、专家召开 “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和“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战略研究会”,分析重大地质灾害异常多发的原因,研判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各地也根据区域情况,加强成灾条件、机理和模式的研究。

(四)抓住关键,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

各地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按照部要求,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灾体制和机制建设,多方争取工作经费,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骨干群众的地质灾害防范主力军作用。我们大约有十多万个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群测群防监测员不畏艰险,不分昼夜,准确监测,成功预报,在最危险、最困难的环境中执行着最崇高的生命任务,他们践行着服务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最高价值准则,守护生命,守护家园。2010 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00 多起,避免了约十万人的伤亡。国土资源部及时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并以通报表扬、颁奖晚会等形式,大力弘扬群测群防监测员践行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权利最高价值准则的核心理念。

二、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

2011 年,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地貌条件、地震、干旱和降雨等极端气候等多方面因素仍然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频发的极端气象导致地灾多发

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地质不稳定区域大。地震发生频率高,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岩体破碎,加剧了地质不稳定性,盈江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在汛期显露。受地理、经济等条件制约,不少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部分群众仍居住在深山峡谷中,受到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异常,干旱、暴雨时有发生,极易诱发雨洪地质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2011 年夏季我国黄淮、江淮等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同期偏多,局地强降雨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从 2010 年的情况看,主汛期雨情、水情异常复杂,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既有排查出来的老隐患点成灾,也有不在群测群防体系中的新地灾点成灾,还有一些如贵州关岭、四川汉源、甘肃舟曲等大规模、高速度、远距离的滑坡、泥石流或多种灾害叠加并发的重大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常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二)防范意识还不强,防范措施还不足

当前,还有一部分干部群众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地质灾害的辨识能力和避让意识薄弱。地质灾害防治还没有完全成为各项规划和建设的前置条件,大量城乡和工程建设单位往往只重视工程施工,不重视地质状况勘查和地灾隐患排查,工程往往选址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工程施工诱发了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一些山区的县城、乡镇和村庄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所致,本身就建在了滑坡体或者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种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限制,暂时没有能力全部实施搬迁,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仍然不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专职管理人员很少,越往基层人员越少,部分县 (市)甚至一个专职人员都没有; 现有的监测机构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全国还有大量市、县没有设立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由于机构、人员以及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覆盖面窄、空白区大,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该搬迁的没有搬迁,该治理的没有治理。全国已经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也不高,已查出的隐患点往往因防治经费限制而无法实施防治工程,而已治理的工程又普遍没有维护费用,即便三峡库区也是如此。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很不健全,仅对三峡库区等少数地区和个别重点工程实施了专业监测,其余大部分地区只能实行群测群防监测。群测群防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没有必要补助,没有配备基本装备,工作条件艰苦,风险也很大,承担了远远超过其能力的监测任务。

总之,对于当前防灾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关于 2011 年地质灾害防治,总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做好抗大灾、应大急、抢大险的各项充分准备,坚持把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防灾的主动权,坚决避免重大人员群死群伤事件,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三、重点做好防灾减灾的几项工作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4月6日,国务院通过了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力争用 5 年时间,基本解决防灾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其中,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治理均作出了重点安排。此外,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列入国务院审批计划,目前正处于完善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也在抓紧报批。

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务必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一是要加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专项规划的实施方案,前三年着重开展调查评价、重点集镇勘查,完善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后两年着重开展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二是要积极准备,做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出台后的贯彻落实。三是要抓紧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 “十二五”规划,并争取把主要防治内容纳入到本地区的 “十二五”规划中去。重点考虑四方面,一是全面加强调查评价,提高工作程度,特别要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安排必要的工程勘查,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二是突出抓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群测群防水平。三是加快构建综合防治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整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力度,着力消除隐患。四是强化临灾应急避险,建立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避险各种手段,提高临灾避险能力。

(二)切实加强机构建设

中央编制办公室已经批准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增加司局级领导职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也已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复,即将挂牌成立。各地要大力推动本地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技术支撑机构建设,要将机构建设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要力求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立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的省份,要着力向市级延伸。

(三)强化特大型防治项目管理

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增加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资金,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积极推动加大本级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并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 《关于印发 〈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 〔2009〕463 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 〔2009〕81 号)的要求,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按规定上报资料。对存在数据弄虚作假、未按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未及时向部报送等情况的省份,部将扣减或取消下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查处。

(四)继续提高基层防灾能力

推进防灾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应急避险、软硬件支持等方面能力。一是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将预警预报工作向县(市、区)延伸,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市 (地、州)、县 (市、区)要努力在今年完成。二是要大力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演练。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通过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要求。三是继续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按照国土资源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标准,整合已有资源和基础,更新数据,实现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

(五)突出群测群防

进一步提升群测群防能力,发挥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作用。一是继续扎实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五条线”和基层 “五到位”建设,着力解决群测群防体系中存在的经费不足、技术含量低、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要大力宣传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大力宣传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地质灾害宣传工作不仅要宣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宣传我们群测群防监测员在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险,守护生命,成功预报,应急避险,避免更大人员伤亡的成绩。今年,部将继续邀请 100 名特别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来京进行经验交流。

(六)扎实做好防范工作

一是做好排查巡查,汛期前各地都要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将所有威胁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及时纳入防范体系,加强对在建施工场所防灾工作的监督指导,特别要注意上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堰塞体,后期降水使堰塞体突然溃决,形成高落差、大体量、快速度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要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报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根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和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 4 小时内迅速向部报告。对尚未抵达现场、无法核实的灾情险情,要将已掌握的情况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部。

三是做好应急处置,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抢险救灾,重点要做好受威胁人员的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

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防治工作。三峡库区要做好库水位涨落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是开展全面的巡查排查,落实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或专业监测,尤其是汛前水位消落以及高水位条件下库岸的稳定性监测,要做到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监测。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撑作用,做好预案的落实和应急处置工作,努力保障百万移民生命财产和航运安全以及三峡工程正常运行。汶川及玉树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应充分依托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体系做好日常防范工作,重点时段要派驻专业队伍指导协助地方做好防灾工作。东南、华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区要着重防范台风和强降雨引发的点多面广的突发性灾害,要特别防范引发人员伤亡的崩塌、泥石流灾害。华北、西北黄土地区要做好黄土塬边缘崩塌、滑坡、沟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新疆等地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情况,做好积雪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

四、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

各地要在认真总结近两年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和切实可行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把它上升为制度或者规范,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地方整合地质灾害防治与山区脱贫、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整治、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请各地于 4月底前将本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报部地质环境司。部将派出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各地进行防治新机制调研、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促检查和抗旱找水打井现场回访,并通报有关情况,适时召开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今年是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是建党 90 周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地务必要立足于抗大灾、应大急、救大险,切实将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有全系统齐心协力的工作,我们一定能够把地质灾害防治这个崇高的生命任务完成好,努力向中央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Ⅳ 矫梅燕副局长在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4月18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汪民副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即将进入汛期之际,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部署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就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过往经验看,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受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和气候变化影响,由气象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地质灾害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地质灾害已呈现出常态化发展趋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和气象两部门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可掉以轻心。

从气候预测看,我们不能麻痹大意。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汛期降水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盛夏(7月至8月)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中游将可能出现汛情,汛前期青海、四川西北部、陕西北部、山西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今年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容不得有丝毫麻痹大意。

从服务能力看,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当前,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突发性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的要求还有差距。面对地质灾害防治服务能力的差距,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松懈。

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我们需要常抓不懈。十八大提出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既是对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科学发展的支持,也对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和更强有力的措施推进灾害防治工作。

二、认真总结两部门合作经验,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2003年以来,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署的《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协议》为开端,两部门深化合作,有力促进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的发展。今后,我们要以打基础、强基层、健机制为重点,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科学发展。

第一,要打基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共同推进易灾地区和主要灾害隐患点自动气象站、暴雨监测站和雷达等组成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实现对关键地区雨情、水情的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险情。二是针对地质灾害短历时、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等特点,深化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预报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定量降水预报水平,确保准确做出预报。三是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体系,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确保防御端口前移。

第二,要强基层,共同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对接融合。一是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御“十有县”和“五到位”建设要求,以及中国气象局关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十二到”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对接。二是重点推进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与农村气象信息员的共建共用,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共建共享,基层地质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实现灾害早发现、早通气、早部署、早防御。

第三,要健机制,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的长效发展。一是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建立有利于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发展的保障机制,形成政策支撑有力、运行保障可靠、经费投入稳定、地方支持力大的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国土、气象全方位合作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气象资料等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应急联动,建立重大灾害的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科研合作和标准制定,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按照此次会议的有关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责任落实是前提。各省(区、市)气象局要严格遵守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气象服务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岗,保证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各级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气象服务上,要在预报服务第一线靠前指挥。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监测预报是基础。各级气象部门要狠抓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两个环节,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要密切监视重点地区灾害性天气变化,掌握雨情、水情和隐患点实况信息。要充分发挥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实景观测等在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强化面向地质灾害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预警服务。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灾害预警和有效发布是关键环节。要联合国土资源部门将地质灾害条件等级预报升级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要通过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机制,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时效和覆盖面。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联动联防。要加强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联动联防,建立两部门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天气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消息树作用。要加强部门内灾害性天气联防协作,建立区域性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天气上下游影响站台之间灾害性天气监测实况、灾情、预报、警报信息通报机制。

同志们,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心。衷心希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本着开放融入式发展理念,携手把地质灾害防御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后,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长期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大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