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形地貌工程地质
① 青岛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内,山地约占青岛市总容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气候特点: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1)青岛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青岛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帆船之都,亚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欧韵之都、“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青岛是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驻有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26所。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9所高校。青岛的异域建筑种类繁多,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八大关建筑群荣膺“中国最美城区”称号。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②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分析
一、青岛市2000~年的地质-生态环境隶属度值的确定
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及人为环境子系统。
用模糊评判方法来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是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函数来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隶属程度。本节采用线性关系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根据制定的上述指标体系,从基础图件中提取相应的信息,量化形成单因素分区图。这些单因素分区图包括:青岛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开采现状与开采潜力分区图、青岛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区图、青岛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青岛市地貌类型图、青岛市岩土体工程地质分区略图、青岛市植被分布图、青岛市地下水质量分布图、青岛市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山东半岛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等。在这些图上提取部分指标数据,再从青岛市统计年鉴上找出部分指标数据,本节所进行的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以上基础上将评价区划分为2664个2.0km×2.0km评价单元,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1)对所有单元进行编号;
2)利用C++对隶属度函数进行编程,计算出隶属度函数的值,确定模糊矩阵(纪爱华等,2006);
3)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对模糊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计算(谢花林等,2005;黄润秋,2001;韩再生,2003;黄润秋等,2002;孙叶等,2001);
4)得出单个单元的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二、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
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核算绿色GDP的方法,本节也是将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作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上面的评价方法得到青岛市2000~2005年的地质-生态环境隶属度值。
由分析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与人均GDP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目前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与GDP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人均GDP增长了,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也在增长。
2000~2005年人均GDP以年均41.2%的速度增长,但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也以9%的速度增大,2001~2002年生态环境损益度的变化比较平缓,曲线的斜率比较小,只有0.047,但2003~2005变得越来越陡,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达到了0.062,表明损益度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会很严重。所以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和保护好地质-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地质-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低质量的短暂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为充分体现青岛“山海城”的特色,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合理开采地下水是防止海(咸)水入侵的重要措施。需据补给资源量决定开采量,可在一定期限内调用部分储存资源量,但应在短期设法尽快给予补偿,要避免长期超采,控制降落漏斗扩展,划定近海地带开采边界,严禁在入侵前缘与漏斗边缘之间过渡带超量、超深取水。
2)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在生态工业发展方面,构建生态产业网络,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理论,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在生态农业方面,积极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饮用水源区内严格限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3)水土流失治理。以水源地、入海河流干流为主要控制对象,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对平度、莱西、胶南、胶州、即墨五市和崂山、城阳、黄岛三区的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或位于水源地汇水区内的中强度水土流失区进行重点治理。
4)产业结构调整。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引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能源、资源、物质的梯级利用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进行一、二、三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循环经济建设,建立起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的产业体系。
5)产业发展布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以“东抑、西移、北改、南优”为布局原则。严格控制制造业向东部扩张,在城市西部形成青岛市新的经济重心,把城市北部作为中心城市工业转移的主要空间,优化南部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商业、金融等服务业。
③ 青岛地质构造特征
青岛市地处“中朝准地台(华北地台)”-“胶辽隆起区(鲁东地盾)”-“胶北台拱、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的邻接部,位于沂沭和响水口-千里岩深断裂带之间。本单元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喷出岩层发育充分,出露广泛。
地质演化最剧烈的时期为中生代燕山晚期,断裂、岩浆活动剧烈;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与晚中生代相似,但活动的强度相对减弱。
火成岩主要是元古宙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市中心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单元区以断裂构造为主,古近纪以来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3)青岛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扩展阅读:
青岛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隆起、中部低平,呈凹字形。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5.5%(主城区共有37个自然山地,占地约39 km²),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分出明显的3个地形区:南部剥蚀中低山丘陵区、北部剥蚀低山丘陵区和中部胶莱平原区。这3个地形区基本与3个地质三级构造单元相对应。
青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处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到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过渡状态,但前者更显著。冬季干冷多风,夏季湿热但罕见酷暑。由于是临海半岛,春季比中国同纬度内陆地区晚一个月。年日较差只有6.3°C,秋季比中国同纬度内陆更温和。
④ 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该院已经改制了,属于企业了,没有事业编制这一说了
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和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勘查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测绘乙级资质、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使用论证及测量乙级资质及山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土工试验甲级资质
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有:①岩土工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测试、监测、检测、岩土工程咨询、监理,岩土工程治理;②水文地质勘察,包括供水水源地选址、勘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凿井等;③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深基坑开挖、防渗、支护等;④测绘工程,包括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工程测量、沉降监测等;⑤地质勘查,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热资源、矿泉水资源勘查评价等;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评价、治理;⑦地下管线(网)、地下空洞探测,坝体查漏,岩、土、水室内及原位测试、试验;⑧旅游、接待及餐饮服务等。
⑤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青岛市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1.矿山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的矿产主要以非金属矿为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材、砂类,包括花岗岩和大理岩及建筑用砂,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则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等地的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带;另一类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属矿,种类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但以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为主。金属矿产分布较少,以金为主,主要产在平度、莱西等地。
矿石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由采矿造成,包括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区的崩塌、积水、矿山简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矿、采砂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等。青岛地区最为重要的矿石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矿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矿区排污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区、莱西一带最为严重。
2.崩塌
青岛地区的崩塌主要指岩体的崩塌,多发生在崂山、小珠山、大泽山等地势陡峻地带,该区险石林立,断裂带纵横切割,裂隙发育,风化强烈,组成山体斜坡的岩体被若干组结构面切割成规模不等的多面体,在重力、地表水、震动作用下,岩体发生失稳快速下落,有岩块滑动、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山辟路、工程建设及废气的采石场,破坏了山体边坡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隐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体崩塌、滑落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公路交通及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1983年9月中旬一场大雨过后,青岛市城阳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东侧10多米处发现一条走向25°,长80m、宽约0.3~0.4m、深度大约1.5m的地裂缝,该地裂缝始于1981年初,后于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两次出现,均发生在雨后,并逐次有所延长。
4.滨岸侵蚀
青岛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局部沙质海岸部位。众所周知,沙质和粉沙质海岸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前些年海岸带地区的无计划开发,特别是无限制的掠夺性挖沙给沙质海岸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灾害。如青岛流清河一带的挖沙,使海岸侵蚀加剧,波及公路桥梁安全,迫使公路内迁。
(二)青岛市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主要地方病为斑龋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属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粮食、蔬菜,使过量的氟积存在体内导致,而其中饮水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65%。青岛地区的氟病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胶莱河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低洼地区,氟含量最高区在平度市中庄镇西北一带,最高为国家标准饮用水标准的13.75倍,为高氟病重点防治地区,另外在莱西市夏格庄、姜山镇、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高氟区地形主要为平缓或封闭的盐碱低洼区,上覆第四系粉质黏土中普遍夹有不规整的钙质结核层,含氟量较高,底部基岩为白垩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类,氟含量达(545~600)×10-6,且易溶系数高。
高氟区地下水特点为:地下水径流交替缓慢,偏碱性,pH=7.5~8.3,阳离子中Ca占主导地位。
2.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海(咸)水入侵
青岛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开采集中、开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区,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
(2)区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其结果造成原本紧缺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利用或因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地下水循环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难恢复,因此预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质污染非常重要。
选取能够代表青岛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的Cl-、SO2-4、矿化度、硬度、NO-3、NO-2、酚、锰等指标,进行地下水水质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补给区为金矿和石墨矿集中分布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再加上农业污染,水质曾严重超标,近几年通过治理整顿,污染势头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莱西市排污影响,经过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趋势,但水质仍然超标,如孙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张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岛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为城镇工业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规划多将该处划为工业辐射区,随经济、城镇的发展,污染速度较快,主要超标组分有Cl-、SO2-4、NO-3、矿化度及总硬度、酚、锰等,急需加强整治,遏制污染加剧趋势。
(3)地下水降落漏斗
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岛地区现存主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位于平度市南洼区,漏斗中心位于蓼兰-中庄附近,主要由蓼兰新华造纸厂超采和农灌超采引起。平度南洼漏斗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使地下水长期处于采大于补的状态。该漏斗在长时间中面积有扩有缩,基本在多年调节允许范围内,不是在无限扩展。该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开采,漏斗呈箕形向胶莱河扩展并延至高密市境内,其主要特征为:漏斗发育处于多年调节允许范围,且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另外距离海岸较远,由此带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资源减少,取水深度及难度加大,大批浅井报废,易引起地下水测向径流污染。
2002年平度南洼漏斗现状是:枯水期漏斗面积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标高-1.56m;丰水期漏斗面积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标高-2.37m。总的来看,平度南洼漏斗现状处于收缩期,是蓼兰新华造纸厂停产、开采量减少、区域地下水径流向西补给的必然结果。
(三)青岛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1.植被发育情况
青岛地区的植被按其发育程度、种类可分为密林区、一般林区、稀疏林区、农田植被、沼泽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
2.水土流失
(1)土壤类型
青岛地区的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2)水土流失现状
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轻、重、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
3.农业污染情况
2000年青岛地区耕地面积为54.6×104hm2,农药施用总量达7451t,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8.7kg。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积最广、毒性最高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如此高的施用强度,使青岛市不少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农林病虫鼠害的天敌资源被大量灭杀,农产品品质令人担忧。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共采集地下水农药污染样品40件,测试项目为有机氯的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和有机磷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4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地下水农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机氯污染为主,尤以滴滴涕最为严重,检出率高达22.5%,超标率达15%,最大超标倍数达80倍。
4.污废水及垃圾排放
青岛市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区域为李沧区和四方区,主要行业为电力、化工、食品、造纸等。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为氨氮、石油类及挥发酚、氰化物、砷等。
青岛市饮用水源区范围内有众多的工业污染源(包括中、小企业),排放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水源区的有70多家,年排废水500多万吨。排放污染物及废水量进入水源区最多的是莱西市的工业企业,废水量占总量的70%,纳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干流江家庄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进入饮用水源区的为170多万吨/年,占总量的1.2%,其余污水就地排放蒸发或渗入地下。
青岛市区地处胶州湾东岸,南临黄海,市区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或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大部分直接或间接进入胶州湾,少部分排入黄海或莱州湾。
随着青岛市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5×104t,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方式,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二、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人为环境3个系统,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发育程度、森林覆盖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问题、海水入侵、面源污染问题、岩土体类型、地壳稳定性、地下水污染状况、斜坡环境变异问题、矿山环境问题、人口密度、耕地面积比例、地下水开采程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具体指标。
本次评价范围以青岛市地质图作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765个2.0km×2.0km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根据相应指标进行赋值评价。
上述指标赋值的方法有3种:一是根据实测结果得来,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开采程度等;二是根据统计计算得来,如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Ⅰ、Ⅱ、Ⅲ、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别用1、2、3、4标度。
2.评价模型与计算过程
评价模型仍采用神经网络BP模型,参照分区指标,确定40个样本(单元)为学习样本,输入指标18个,输出层神经元1个,隐层神经元1个,隐节点数20个,最大总误差为0.01,最大个体误差为0.001,训练次数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统误差为0.00996,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小数点后6位,系统收敛情况很好。样本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判断其余样本的归属问题,根据输出结果,判定某一样本属于哪一类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区。整个计算根据神经网络的BP模型,由计算机完成。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编制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图14-5)。
3.评价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分Ⅰ、Ⅱ、Ⅲ、Ⅳ类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25.6%、36%和10.4%。
1)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区(Ⅰ类区):分布在青岛中东部崂山中低山区,北部大泽山低山区,南部的低山丘陵,莱西北部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8%。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发育,一般无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少量崩塌点,采矿、采石坑少,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不大。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区(Ⅱ类区):分布在中北部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准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胶南市东南地区,青岛市区周围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5.6%。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比较发育,一般有较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分布,地下水质量为Ⅲ-Ⅳ级,有地表污染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
图14-5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区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区(Ⅲ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平度市西部,胶州湾沿海地区,崂山北部,胶南东部、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6%,在各类区中占比例最大。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等,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采矿过程中,形成了采矿坑、矿渣堆,并在采矿过程中形成大量废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坏,边坡失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于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4)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Ⅳ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胶州湾沿海地区,胶南市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10.4%。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很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一是采矿引起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二是海咸水入侵。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⑥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
一、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青岛市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同时,“十一五”期间,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特色鲜明、集中度强的产业带、产业区,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二、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依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共同要素,参阅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著名专家论述及相关资料,结合青岛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独特特点,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及二级评价因子(图14-3)。
在确定评价因子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权重,然后对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各个评价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逐一计算评价,利用面向对象的C++程序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用圆滑的曲线在网格图上圈出同一质量等级的单元,得到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图14-4)。
图14-3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三、青岛市功能区划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分析
1.优化整合区适宜性分析
如前所述优化整合区在市区内的范围是市南区、市北区、部分四方区、崂山区与开发区,指建设密度和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的区市建成区和产业项目基本饱和的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投资、会展商务、研发设计、居住度假、购物餐饮、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
优化整合区主要由构造剥蚀地貌-丘陵区组成,主要山脉有午山(海拔398.3m)、浮山(海拔368.0m)与太平山(海拔150.2m)等。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主要为良等、中等和差等。
(1)良等区(Ⅱ类)
四方区北部为剥蚀地貌,李沧区南部为冲积平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工程地质环境为良等区,适合进行工程建筑开发建设,适宜建设低层、多层及高层建筑,采用伐板基础及条形基础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建筑成本较低。
(2)中等区(Ⅲ类)
市南区、市北区及部分四方区,为中等区,区内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工程活动不仅面广,而且强度大,强烈地改变着原生地质环境,地质体过度加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区内可以利用开发的土地很有限、很珍贵,不宜大规模、大面积的开发。
沿海泊河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大,应严禁向河中排放污水,建议沿河绿化,修建沿河公园,以防治污染加重。
(3)差等区(Ⅳ类)
市南区浮山所、崂山区山东头一带为滨海松软冲积海积层,第四纪覆盖层厚10m左右,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基岩之上土层为角砾层,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当进行工程建设时,应以箱形基础或桩基基础为宜,区内人口密集,适宜发展会展商务、研发设计、总部经济。
黄岛区地貌为海积平原,土体主要为含淤泥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及少量中细砂层,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为差等区,在工程建设时要进行地基处理,置换或夯实软弱土体方可作为建筑物的持力层。适宜建设承载力较低的工业厂房、轻工业园区等。
图14-4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综合评价
开发区的其余地貌为低山丘陵区为主,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坡降一般小于3%。第四系以下为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岩浆岩,主要岩性为凝灰岩、花岗正长岩、内含较多的岩脉。该区域不具备发生沙土液化、崩塌、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建设的适宜地点。
综上所述,在优化整合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中等,因区内建筑已很密集,地震、地质灾害等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适宜大规模、大面积的过度开发;适宜发展居住度假、会展商务、研发设计经济。遵循集约化资源利用、高度化产业结构、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原则。
2.重点开发区适宜性分析
重点开发区指发展潜力较大、聚集经济人口条件较好、开发强度较低、依法批准的五市三区新增规划建设区。重点开发区在市区范围大体包括部分李沧区、城阳区。李沧区逐步淘汰低端加工业,集中发展都市工业、职业培训、临港产业、商贸物流等。城阳区建设环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3个工业产业带。这类区域要增加建设用地、鼓励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优等区(Ⅰ类)
夏庄、惜福镇、流亭一带地貌属于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区,城阳、河套、棘洪滩一带地貌为山前冲积平原区。工程地质环境为优等区,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地基承载力适中,而且建筑密度较小,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适宜大规模开发。
(2)良等区(Ⅱ类)
沧口、上马一线为良等区,地貌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区,区内建筑密度小,土地成本低,应以占地面积大、开发强度适中的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建筑为宜,适宜多层、高层建筑开发。区内第四纪覆盖层较厚,适宜地下供热、供气、供水、通讯管道网络等市政工程建设的敷设。
(3)中等区(Ⅲ类)
环胶州湾分布有滨海堆积平原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为中等区。在墨水河、白沙河入海口处地下水位抬高,岩土工程条件差。在双埠村与后阳村环胶州湾一带分布有盐渍土与淤泥质土,堆积大量的海相沉积物,且海水大面积入侵,地下水污染严重,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差,不适宜进行工程建设,但可以发展盐业、养殖业等。
所以在重点开发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等、良等。区内建筑密度小,土地成本低,开发潜力大,适宜大规模开发,如都市工业、电子工业、临港工业、陆路物流等产业。
此外,当土地开发超强度时,通常要以经济的巨额投入处理地基或加强基础。这种情形对于工程地质专业工作者而言,希望尽可能避免,但由于市中心的区位价值效应,以及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昂贵,以经济投入换取土地的高密度开发的情况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说明适宜性对每一个土地单元或某一性质的场地单元,并非一个定值,不能仅用工程地质学的原则作为衡量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唯一标准。它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价值判断的变化而存在不同的适宜性水平。所以,适宜性分析应具备动态、发展的思维。
⑦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质地貌
境内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
⑧ 青岛市的自然资源状况 土体资源,矿产资料,生物资源,地质地貌、水文、生物
看看网络全书 一切都ok
⑨ 青岛市自然资源状况 土体资源,矿产资料,生物资源,地质地貌、水文、生物
环境优美的城市,顶起
⑩ 青岛地质构造
青岛抄市位于胶东半岛南端,东南濒临袭黄海,其地形东高西低,中间凹陷。地貌形态从山区侵蚀构造地貌到山前、山间、滨海堆积地貌均有发育。在大地构造单元上,研究区位于长期稳定胶辽隆起上,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特点是稳定—上升—稳定。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以太古界——元古界胶南群的各类变质岩和中生界白垩系各类碎屑岩和火山岩为主。对研究区的钻孔和自然剖面研究,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的山前组、大站组、楼山组,全新统的临沂组、沂河组和胶州湾组。在沉积相上,中—上更新统为残积坡积层、冲洪积层,全新统为滨浅海相沉积层、冲积层和冲洪积层。研究区的第四系分布和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控制,虽然厚度不大,但分布很广泛。 青岛市地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具一定规模的共有5条,多为北东向,少数为北西向,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规模大,并有多期活动特征,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乃至近代地貌特征。4条北东向断裂,分别是沧口断裂、劈石口断裂、王哥庄断裂和青岛山断裂;1条北西向断裂,为马山—王哥庄断裂。这5条断裂在中生代,特别是中生代晚期发生过强烈活动,控制了这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地层发育和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