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走访地质灾害简报

走访地质灾害简报

发布时间: 2021-03-14 20:11:51

『壹』 万山区谢桥街道办事处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方案

(2013年5月)

一、演习目的

提高我区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应变能力,增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演练的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区政府应急办

承办单位:谢桥街道办事处

协办单位:铜仁市国土资源局万山分局

三、演习地点、时间、规模

地点:谢桥街道办事处

时间:2013年5月24日9:00—11:20

规模:共计145人

(1)参加演习人员60人,观摩人员25人(区政府办、区民政局、铜仁市国土资源局万山分局领导、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谢桥街道办事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

(2)撤离谢桥办事处石竹村杨家坝隐患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共60人。

三、组织机构

指挥长:郑洋 谢桥街道办事处行政主任

副指挥长:于洋 铜仁市国土资源局万山分局局长

成员:滕文 谢桥街道办事处综合办负责人,陆立 国土分局办公室主任,段红英 国土分局资环股股长,冯婉婧 国土分局法规股股长,张晏 国土分局执法大队副队长,刘勇 国土分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左学勇 谢桥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所长,孙跃明 谢桥街道办事处综治办负责人,杨建发 谢桥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杨华 万山区财政局谢桥办事处财政分局局长,张吉青 谢桥街道办事处安监站负责人,向红兵 谢桥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负责人,刘江敏 谢桥街道办事处卫生院院长,张兵 谢桥街道办事处水务站长,滕飞 谢桥街道办事处文广站站长,姜文社石竹村支部书记。

指挥部负责及时、有效地组织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处置、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具体包括:

(1)主持灾情(险情)会商,决定是否启动预案;

(2)组织制定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处理方案;

(3)根据应急处理方案、指挥有关部门开展受灾群众救护、险情处置等工作;

(4)根据应急处理方案,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工作组:

(一)演习办公室

主 任:马筱锦 谢桥街道办事处行政副主任

副主任:刘勇 谢桥街道办事处政法委书记,安绍辉 谢桥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

成员:滕文 谢桥街道办事处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左学勇 谢桥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所长,艾青龙 谢桥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孙跃明 谢桥街道办事处综治办负责人,杨建发 谢桥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杨华 万山区财政局谢桥办事处财政分局局长,张吉青 谢桥街道办事处安监站站长,向红兵 谢桥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刘江敏 谢桥街道办事处卫生院院长,张兵 谢桥街道办事处水务站长,滕飞 谢桥街道办事处文广站站长,姜文社 石竹村支部书记

演习办公室的工作:

(1)负责与国土资源局资环股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和调运;

(3)负责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并向社会发布经审核批准的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保障信息畅通;

(5)负责处理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演习办公室负责演习结束后的工作:一是组织演习进行财物返还;二是收回红旗、袖套、送话器等物品;三是指挥各组收回各自物品;四是清理现场。

(二)演习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

组长:马筱锦 办事处行政副主任。

副组长:孙跃明 办事处综治办负责人,杨勇 国土分局党组副书记。

成员:陆立、陈祖卫、杨长干、任宗银、宋立。

职责:

(1)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处置工作,及时沟通传递和报告现场情况。

(2)负责准备对隐患点调查处理所需要的相关设备;

(3)及时将监测反馈的情况向指挥部汇报,传达指挥部的指示。

(4)根据指挥部的各项指示、命令,负责协调、落实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工作;有关信息收集、汇总上报和现场联络等工作;编写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调查报告;负责划定危险区,设立警戒线和警示牌。

2.抢险救灾组

组长:安绍辉 办事处人武部部长

副组长:刘军 办事处行政副主任

成员:姚元辉、杨建发、陈祖卫、艾青龙、张吉青、陈洪江、王清昌、姚伦佳、民兵应急分队20人

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办事处人武部部长负责用扬声器传送语言信息;办事处行政副主任和1名工作人员、5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负责准备2付担架对假定受伤人员进行转移,并组织相关医护人员抬担架和救治演习(着医院服装);陈祖卫、王清昌、姚伦佳、15名民兵应急分队人员负责受灾群众转移到临时安置点,负责临时安置点的生活用水及防火工作。

3.专业技术组

组长:吴成龙 国土分局纪检组长

副组长:王刚 国土分局常务副局长

成员:段红英、张兵 谢桥水务站站长

职责:调查、核实险情或灾情,组织险情或灾情监测和评估,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和水文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

4.交通治安保障组

组长:刘勇 办事处政法委书记

副组长:左学勇 办事处派出所所长

成员:姚茂学、杨胜波、李树敬、邓坤、朱晨辉、陈海刚

职责:

(1)2名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临时安置区域的秩序,保护现场人员的安全;

(2)2名工作人员负责保护撤离群众安全,维护搬迁秩序;

(3)2名工作人员负责各交通要道的道路疏通和道路管制;指挥往来车辆的停放;疏散受灾区域内的无关人员,确保各交通要道的通畅。

5.医疗救治组

组长:刘江敏 办事处卫生院院长

成员:代红平、杨艳红、石筑、石松、肖游华、向莎、石秀芳

职责:

(1)负责对受灾群众医疗看护。

(2)负责对水源、食品等检查检测。

6.后勤保障组

组长:杨大勇 谢桥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

副组长:向红兵 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

成员:柳燕、冯婉婧、刘向东、谭绍芬、吴丽华、何静

职责:

(1)发放救灾物资(方便面、矿泉水)、安置受灾群众;

(2)负责设置标志牌:①受灾群众安置区;③救灾物资发放点。

7.新闻报道组

组长:向小兵 办事处组织、宣传、统战委员

副组长:滕文 办事处综合办公室负责人

成员:刘勇(国土局)、谭璐、张玲玲、王会、王莲芳

职责:

负责跟踪(抢险救灾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灾组、转移安置和交通治安保障组、专业技术组、善后处理组)和指挥部的报道;负责主要演习场境的拍摄和整个演习的报道。

8.善后处理组

组长:刘勇 办事处政法委书记

副组长:杨华 万山区财政局谢桥办事处财政分局局长

成员:杨翠华、陈明、村包村干部、村干部

职责:负责清理现场,各有关部门撤除演习设备,恢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四、演习程序

假定场景:由于连降大雨,石竹村杨家坝滑坡隐患点发生变化,而且裂缝还在继续扩大,随时有滑坡的可能。灾害直接威胁群众70人安全,需紧急避让。

(1)2013年5月24日9:00,演习办公室通知各组到达演练现场(指挥部)集结待命,郑洋指挥长作动员讲话。

(2)9:10办事处办公室接到石竹村村主任电话,告知滑坡监测点险情发生变化,且裂缝还在不断扩大,随时有发生滑坡的可能,灾害直接威胁70人群众生命安全。郑洋指挥长要求立即疏散群众,并向区人民政府汇报和市国土资源局万山分局汇报险情,组织相关部门会商险情,宣布立即启动“谢桥街道办事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9:15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办事处办公室)立即通知相关单位、部门人员赶赴灾情发生地抢险救灾。

(4)10:00各组简要向指挥长汇报情况并展开灾后自救

(5)10:45—10:50各组人员集合。

(6)10:50—11:20请国土资源局、办事处领导同志讲话,

(7)11:20演习结束。

『贰』 新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

第一节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现状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现状

新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工作起步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内容为以下5个方面:

(一)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

本项工作始于2000年以来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截至2005年,已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县(市)共计33个,主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包括:

1.以县为单位建立了监测网

一级网—县级监测网;二级网—乡(镇)级监测网;三级网—村级监测网。

2.主要工作内容

(1)定期巡视,汛期来临前强化监测,主要对灾害体的变形量和位移量进行测量。

(2)出现险情时采取预警、避让等应急处理措施,以及其他缓解灾害发生的措施。

(3)以居民点为防治对象,明确监测范围和监测人,主要任务是目测灾害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4)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5)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广而告之于民众。

(6)对监测网点的管理和运行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签订责任书;监测信息的及时反馈、分析处理、指导性意见的再反馈;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等。

(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应急调查和速报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动300余人次进行险情巡查和应急调查工作,提交调查报告40余份。

仅2003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先后共派出8个巡查和检查组,33人次,行程22100余千米,历时49天,并于3月31日~4月13日专门派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巡查组,重点对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博尔塔拉州、昌吉州4个地(州)的新源县、巩留县等9个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巡查检查。上述工作的开展避免了已发生灾害点人员伤亡增多、财产损失加重、灾情扩大;及时发现了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会同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及乡、村领导制定出预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通过巡查检查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的防治工作情况,采取与当地政府座谈等形式,提高了当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遇有灾情都能及时进行调查和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以不定期工作简报形式及时向自治区领导和国土资源部报告灾情。

(三)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主要开展的工作有:确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灾害种类为区域群发突发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采用空间预报预警类型;划分了预报预警等级、时间段及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区划及预报预警模式;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程序。

2003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逊后沟天山南北麓区域试运行发布。由于新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开展较晚,预报判据还未分析建立,采用专家分析方法进行预报。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气象局内部信息系统进行了试运行发布,资料传送通过拨号进入气象局网络设置的上传下载专用文件夹,下载24小时降水预报等值线图,上传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图。

(四)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

年度汛期防灾预案编制制度始于1998 年,近年来覆盖面逐步扩大。2005年全疆14个地(州、市)均于2月上旬完成了本辖区“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报当地政府,预案编制覆盖率达到了100%。防灾预案对全区14个地区、46个易发区段、百余处隐患点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防御措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典型实例包括:巩留县莫乎尔乡小莫乎尔沟孔格亚夏东侧山体滑坡、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恰普河牧业村别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万元的经济损失,并总结出了一套成功预报减灾的经验。

(五)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已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专项调查及相关调查成果,建立了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六)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阿勒泰将军沟泥石流;西沟煤矿、哈密硫磺沟煤矿、昌吉五宫煤矿、哈巴河赛都金矿、富蕴乔夏哈拉金铜矿、伊犁伊能煤矿、巴音郭楞州石棉矿、乌市老君庙煤矿等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上、技术上尚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一)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则,建立自治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完成52个县(市)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建立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对于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专业技术人员采用专业设备进行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地质灾害监测,形成自治区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体系,实现监测数据传输、自动处理。“十一五”期间,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经济带两个区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之后,完成北疆、东疆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专业监测骨干网络的建设。

(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建成以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核心、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主体的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核心、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各地勘单位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构成全疆的应急反应系统。配置必要的专业设备,每年汛期前进行险情巡查,重点检查各级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网络、汛期值班、监测责任的落实情况,并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对监测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接到险情或灾情报告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调查灾害原因、发展趋势,协助当地政府采取应急措施,并提出处理对策,汛期后进行复查,总结经验,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1)正式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主要区域为乌鲁木齐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区。

(2)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灾种崩塌、滑坡、泥石流3种类型。

(3)预报等级按国土发 〔2003〕 229 号文件统一划分为5 级: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其中3级在预报中为预报级(注意级);4级在预报中为预警级;5 级在预报中为警报级;1、2 级为不发布级。

(4)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权限:发布警报(5 级)由厅领导审批;发布预报信息(3、4 级)由厅地环处处长审批;不发布预报预警信息(1、2 级)由厅授权新疆维吾尔自治地质环境监测院主管领导审批。

(5)发布对象为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广大社会民众。

(6)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发布程序以及地质灾害和气象数据信息的传输、采集、汇总、分析和处理系统,引用最新的数据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预报准确度。

(四)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

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并落实实施。对已编制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五)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自治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地质灾害监控空间信息网络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和处理,及时反映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成果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将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给政府决策并传播给广大公众,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服务。

“十一五”期间完成52 个县(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建成自治区地质灾害监控中心站。通过互联网实现区级中心站与国家中心站信息数据共享,及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建成14 个地(州、市)级监控站。实现国家、自治区中心站与地、州、市级监控站的网络互联和信息数据共享。建立相对完善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互联网的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测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

建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通过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灾害历史和降水历史资料分析、滑坡和气象水文监测等,研究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掌握滑坡灾害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灾害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确定发生滑坡的临界降雨量、降雨强度和积雪深度,充分运用“3S”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滑坡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完善巩留县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建成巩留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远期推广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经验。

二、地质灾害防治

根据新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次重点防治区(Ⅱ)和一般防治区(Ⅲ)。结合致灾的灾种不同和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害特点,在重点防治区内进一步划分出4个防治亚区,在次重点防治区内划分出2个防治亚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易发程度高的经济发达区、人口相对密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分布区。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

(一)重点防治区(Ⅰ)

1.伊犁谷地山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1

分布于伊犁谷地黄土覆盖的中低山丘陵区和煤系地层区,面积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新源县、巩留县、尼勒克县和特克斯县尤为发育,地面塌陷灾害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间,制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1市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新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对受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的学校、农牧民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严禁已迁出危险区域的居民回迁。限制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确需建设且又无法避让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2

该区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国道山区段、南疆铁路鱼儿沟至和静段、兰新铁路了墩至十三间房段等,面积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国道山区段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划定危险区,建立警示标志,制定防灾预案,完成217国道独—库公路山区段、312国道果子沟段地质灾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严禁露天采矿活动,限制地下采矿活动;严禁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其他人类活动。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带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3

该区包括准噶尔盆地西、北、东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矿区分布段等。面积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经济带11县(市)的以地面塌陷灾害为主的矿山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完成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地面塌陷区治理示范工程,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实施办法,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和新建矿山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储量压覆占用制度。

严禁威胁城镇及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采矿活动,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其他人类活动。

4.大河流域山区段及西昆仑高山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4

主要包括克兰河阿勒泰市区段、叶尔羌河山区段(以暴雨泥石流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仑高山区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为主),总面积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兰河阿勒泰市区段、叶尔羌河山区段以泥石流为主的专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将军沟泥石流治理和叶尔羌河、开都河山区段和库车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玛纳斯河等出山口段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工作。

严禁从事诱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构成威胁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

(二)次重点防治区(Ⅱ)

1.中高山、极高山以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1

分布在天山、昆仑山西段和阿尔泰山林带以上的中高山、极高山地带,面积135993.50平方千米。雪线以下的高山草甸多为良好的夏季牧场,局部地段存在采矿活动。通过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设立警示标志、实施避让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等预防工作,以避让为主,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2

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坡、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区等,面积105898.74平方千米。人类经济活动主要为矿业开发和牧业生产。

通过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采取以避让为主的防治手段,达到防灾减灾目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矿业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采用工程、生物等多种措施进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区(Ⅲ)

包括全疆除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所有地区,面积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区多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区存在沙漠化、盐渍化。

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采取避让和生物工程措施对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进行防治,保护地质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退耕还林、还牧、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采取竖井排灌、井排与渠排相结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盐渍化。

『叁』 临翔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方案

主办单位: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临沧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

博尚镇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临沧分院

(2013年9月)

一、演练时间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15:00—16:30

二、演练地点

演练地点为:临翔区博尚镇夹山村委会大象头组地质灾害现场。

现场指挥部设在临翔区博尚镇夹山村委会大象头组地质灾害现场附近。

三、演练议程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续表

四、演练形式

本次演练采取实战方式,由博尚镇人民政府牵头,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协办,主要以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现场国土资源等部门系统内模拟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紧急避让实际工作为主进行演练。

五、组织机构

(一)组成单位

临翔区人民政府、临沧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博尚镇人民政府、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临沧分院。

(二)演练成立领导指挥部,设各行动小组。

指挥长:赵中奇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副指挥长:尚先华 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局长

罗启云 博尚镇镇长

成员:陈昌文 临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荣旭 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副局长,杨绍查 博尚镇副镇长,赵正文 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地质环境股股长,周勇东 博尚镇夹山村委会主任,蔄懋龙 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临沧分院工程师。

负责应急演练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下设现场指挥小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现场秩序维护组共4个组。

1.现场指挥小组

组长:李荣旭

副组长:赵正文、罗明春

成员:李本学、罗正鹏、博尚镇政府1人、蔄懋龙、周勇东

主要负责启动应急响应预案指令,组建应急演练队伍,负责演练工作的决策与现场指挥。下设警戒组、调查监测组2个现场小组:

(1)警戒组

组长:罗明春

组员:陶其勇、彭加云、谷建新、易启荣、李文光、何文安、刘开勇、苏有强负责组织群众转移、设立警戒线、警示牌、现场警戒值班。

(2)调查监测组

组长:赵正文

成员:李本学、罗正鹏、蔄懋龙、郑长银、刘开勇、苏有强

负责收集和调查现场灾情、险情、地质环境条件,并做出危险性、危害性评估,分析发展灾情、险情,提出处置意见建议,实行现场巡查监测

2.宣传报道组

组长:陶文昌

成员:金玉英、李陈薛、吴新云、王永和、电视台工作人员2人

主要负责:演练过程拍摄,演练宣传报道相关事宜,协助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各项任务。

3.后勤保障组

组长:杨子波

成员:张锐、金玉英、李生艳、杨绍武、王永和、唐永奇

主要负责后勤保障、车辆保障,本着厉行节约原则,统一安排乘车。

(三)技术负责单位: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临沧分院

主要负责技术指导,现场疑难解答。

(四)由博尚镇派出所做好现场秩序维护,那招卫生院做好医疗保障。

(五)参加人员(共计340人,其中参加演练人员260人、观摩人员80人)

1.市国土资源局领导;

2.区人民政府分管联系领导;

3.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公安分局、地震局、教育局、卫生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民政局、广电局、消防大队、武装部各一名领导;

4.各乡、镇人民政府联系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

5.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全体干部职工;

6.参加演练人员(约260人):当地学校、群众。

六、演练程序步骤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指挥长赵中奇宣布:2013年临翔区博尚镇夹山村大象头突发地质灾害紧急避让演练,现在开始!

(一)险情上报程序演练

(1)监测员向国土资源中心所所长罗明春报告,罗明春并答复(电话方式)。

(2)国土资源中心所所长罗明春向临沧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地质环境股股长赵正文报告。赵正文并答复(电话方式)。

(3)赵正文向分局李荣旭副局长汇报。李荣旭并答复(电话方式)。

(4)李副局长向分局局长尚先华汇报。尚先华作出指示(电话方式)。

(5)尚先华局长向临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赵中奇报告,赵副区长作指示:你迅速赶赴滑坡灾害现场,做好现场群众紧急避让指挥工作,避让工作要做到安全有序,不能造成踩踏等人为二次事故;我现在赶赴滑坡灾害点(电话方式)。

(6)尚先华局长宣布:马上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有序的撤离到安全区,注意不要发生踩踏等人为二次事故

(二)现场组织紧急避让体系撤离演练

(7)村长按照我们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清点人数,并在安置点现场向指挥部汇报撤离情况。敲响撤离信号、人员撤离(时间控制5分钟)(等待人员全部到达避险场地后,撤离工作结束)。

(三)应急调查组

(8)现场地质应急调查组进入现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提交简报。

现场指挥部研究调查简报,对应急处置措施进行论证

(9)尚先华局长下达:按照现场指挥部决定,立刻组织实施应急防治措施指令。

(四)应急处置

(1)采用塑料薄膜(彩条布)覆盖变形区(已有拟定区域)并完善简易排水系统。

(2)继续撤离处在危险范围内未转移人员,并加强巡查监测,防止人员回迁。)

(3)安放警示标牌、警示线等。

(五)响应终止

(12)赵正文说向现场指挥部报告应急措施情况,现场应急处置是否结束?

(13)尚先华宣布处置情况结束。

七、演练总结

主持人:陈昌文

(1)有请市国土资源局×××讲话;

(2)有请赵中奇常务副区长讲话。

(3)有请赵中奇常务副区长宣布演练结束。

赵中奇常务副区长宣布:“2013年临翔区博尚镇夹山村大象头突发地质灾害紧急避让演练圆满结束。”

八、其他事宜

(1)由区政府办公室拟文通知相关单位按要求参加演练,并于2013年9月15日前将参加人员名单报国土分局,由国土分局汇总后安排乘坐车辆。

(2)出发地点:临沧市国土资源局临翔分局

九、注意事项

(1)全体参演同志要按照演练安排,按时参加,不得迟到、早退或缺席,演练期间不得请假,共同维护演练现场秩序。

(2)请参演同志自觉遵守演练纪律,并保管好相关文件和材料。

(3)请各单位将车辆统一停放到指定位置,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4)乘车及演练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要注意安全。

『肆』 今天办事处对辖区,水库,地质灾害,乡村公路的安全进行了督查要写份简报怎样起名

xxx辖区水库,地质灾害,乡村公路安全督察简报

『伍』 “1·” 山东省沂南县纸坊村地面塌陷灾害

1 引言

2014年1月23日,沂南县孙祖镇纸坊村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形成地面塌陷坑,坑内充水,民宅陆续出现墙体裂缝。为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临沂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应急调查专家组,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采取了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由于应急反应迅速,应急措施到位,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位于沂南县孙祖镇纸坊村,该处主要为山前冲积及河流冲积平原区,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盖,局部出露寒武系李官组、馒头组及朱砂洞组地层。根据物探分析,灾害点附近有一东西向阻水断裂通过。

由于受地形、构造的控制,本区主要含水层为下伏岩溶发育区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富水性较丰富,与上覆第四系水、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径流较快。

2.2 地质灾害特征

2014年1月23日15点,距沂南县孙祖镇纸坊村民宅区100m处出现小型地面塌陷,塌陷坑直径3m,深2.5m(照片1)。2014年2月3日3点左右,该村出现新的地面塌陷坑,上口直径1.5m,下口直径5m,高4.7m(照片2);2014年2月7日1点左右,该坑持续塌陷,形成直径为8m,表面深度为3.5m的大坑(照片3)。

照片1 2014年1月2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2 2014年2月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3 2014年2月7日地面塌陷坑塌陷范围扩大

2.3 灾情险情

2014年1月,沂南县孙祖镇纸坊村民宅陆续出现墙体裂缝。本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涉及住宅4户,人口11人。分别位于原塌陷坑西北20m处1户、西南120m处3户,受损最严重的住宅墙体裂缝长约3m,最宽达1cm(照片4)。

照片4 民宅出现墙体裂缝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预测

3.1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走访,纸坊村附近六处石英砂加工厂有六眼深井,井深约为200m,主要取水层位为岩溶裂隙水,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由于周边工厂大量开采地下水,已造成该村地下水位下降约30m。该地区下伏基岩为张夏组青灰色厚层鲕状灰岩,厚层灰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可溶性岩石。

通过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引起地面塌陷、房屋变形及开裂的主要成因有:

(1)调查区基本被第四系覆盖厚度为4~24.6m,下伏基岩为朱砂洞组上灰岩段,基岩为可溶性岩石。该区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板起伏较大,并有洞口和裂口,洞穴无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为砂、碎石、粉质黏土。

(2)调查区位于孙祖河两侧范围内,第四系主要为沂河组砂砾岩及临沂组松散细砂,易随地下水流失,调查区内取水较为混浊,初步判断为溶洞填充物。

(3)该区水位波动为3.14~21.68m,波动范围主要位于第四系与基岩接触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补给情况符合岩溶塌陷特征。

3.2 地质灾害趋势判断

从岩溶塌陷发育程度来看,该区仍有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趋势,特别是周边的石英砂加工厂继续过量地开采地下水会加剧岩溶塌陷、房屋开裂等灾害的发生。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后,孙祖镇政府与村委迅速组织村民撤离危险区域,妥善安置了房屋严重受损的村民。临沂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应急调查专家组,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临沂市积极开展抢险救灾,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孙祖镇政府与村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和防护栏,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确定了岩溶塌陷成因、影响区域,预测了发展趋势。

二是沂南县政府组织孙祖镇政府、经信局、安监局、水利局暂时封闭周边石英砂加工厂地下水开采井,停止地下水开采活动,减少可能的扰动。

三是安排专人进行监测预警,每天向相关单位汇报,并设置了地下水监测点,对本区内的地下水水位波动进行长期监测工作。

四是沂南县国土资源局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预防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向相关住户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提高了防范意识。

5 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临沂市国土资源局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全局工作重点。在地面塌陷发生后,迅速响应,成立了专家调查组,查明了塌陷区范围、预测了发展趋势、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议。当地政府领导也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降低了群众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2)积极开展隐患点排查、巡查,建立健全隐患点排查台账。该灾害点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范围内,设有专门的群测群防员,在灾害发生后,群防员及时地将信息报告给县国土资源局。

(3)宣传到位。对确认的地灾威胁户及时发放房屋搬迁通知、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增强了群众的防范意识。

『陆』 中国地质科学院对“5·”汶川地震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汶川级强烈地震,成为继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面对“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最先对发震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科学分析,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随后组织来自院本部、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80余位科学家,系统开展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活动断裂与地震变形观测、地应力测量、地质灾害地面调查、堰塞湖与水工环综合评价。6位专家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组织召开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组织落实国家专项、“973”课题、地质调查项目等科研任务,有效地调整了面向地质灾害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布局。

在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许志琴院士作汶川大地震发震背景与科学钻探报告,董树文、吴珍汉研究员作汶川大地震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快速反应报告,评委会将“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评选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科技特别进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为首批赴震区调查组送行

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发震动力学背景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考察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以高度的责任心,最先对发震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科学分析;5月14日董树文、张岳桥研究员等科学分析了汶川地震发生动力学背景,彭华研究员等报道了汶川地震前地应力异常资料,并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简报》(2,3)上报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15日许志琴、董树文等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机制会商会,讨论了地震背景和机理。2008年5月18日通过新华社面向国内外发布发震构造背景、地震破裂性质和余震长期活动的科学报告,全国各媒体纷纷转载。

2008年5月16~24日,院组织以董树文副院长为领队,由吴珍汉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张永双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杨农研究员、雷伟志副研究员、石菊松博士、施伟博士共9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震地质灾害考察队,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映秀镇、陈家坝、青川县城、关庄镇与红光镇东部,实地考察活动断裂、地震破裂与地震地质灾害,获得汶川8级强烈地震地表变形、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第一手宝贵观测资料。6月6日完成第一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论文,7月份发表在《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考察队向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交了多份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向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地震科学知识及抗震救灾建议,积极协助县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和应急排查工作。5月21日,董树文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吴珍汉研究员在广元市接受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广元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采访,科学地解读地震原因,解惑群众惊恐和不安。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区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野外考察

a—在北川县城南郊任家坪测量地表破裂变形;b—在关庄西北观测东河口堰塞湖;c—接受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联合采访,普及地震科学知识

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工作

5月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6位专家被选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许志琴院士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文津院士、董树文研究员、廖椿庭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吴树仁研究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5月28日组织召开首次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对地震机理、地震预报及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6月20日许志琴与董树文等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为抗震救灾和震后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赵文津院士分析了我国大震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地震工作和地震预报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9月4日董树文委员作为国土资源部代表出席了国务院新闻办主持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汶川地震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地震—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工作。5月24日~6月2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子夜所长和吴珍汉研究员进入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在总指挥汪民副部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协调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深入汶川地震重灾区实地考察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6月1~25日,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综合调查,许志琴院士任组长,龙长兴所长和胡平副所长任副组长,分应急选址、地应力监测、活动断裂与场址稳定性调查、科学钻选址、物化探测量与监测5个小组,分别开展野外调查与观测工作,获得宝贵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资料。5月23日~6月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受国土资源部委派,组织以张发旺副所长为领队专家队伍10余人,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圆满完成了10个堰塞湖的调查评价任务,提交了6份技术报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武警水电官兵的充分肯定,为堰塞湖监测和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6月下旬,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专家赴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布设天然地震观测台站,为余震精确定位和深部地震构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署,组织专家赴甘肃陇南市和文县,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为灾后重建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积极投入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a—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董树文委员出席9月4日汶川地震新闻发布会,介绍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工作;b—地质力学研究所龙长兴所长带领活动断裂与场址稳定性调查骨干成员抵达地震灾区;c—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地震灾区开展物华探野外测量;d—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发旺副所长与武警水利专家讨论堰塞湖灾害隐患及治理方案;e—地质研究所地震科学钻选址组专家在野外测量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f—地质力学研究所何长虹副书记带领专家在震中地区了解地震灾情并选择天然地震观测地点

组织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在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科学院许志琴院士带领有关专家策划并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得到温家宝总理等领导及时重要批示。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成为世界上响应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学钻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将采用先进钻探工艺,对汶川地震和复发微震的源区进行直接取样,开展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化学物理、地震物理、流变学等多学科观测、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控制断裂作用和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和化学作用,为地震监测、预报或预警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信息,促进地震科学发展。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一号孔开钻仪式

徐绍史部长向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中心主任王学龙副局长和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授牌

组织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汶川地震大型展览与专题报告

2008年8月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应组委会特邀作汶川地震学术报告,举办了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展版面积18m×3m(图3);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每日主题会上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应”的报告,许志琴院士在专题会议上作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学术报告,张岳桥研究员在国际岩石圈研究专题会上作有关汶川地震破裂与变形学术问题的报告,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关注。

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每日专题”作汶川地震学术报告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汶川地震大型展览

地质力学研究所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在祖国面临大灾大难的关键时刻,地质力学研究所没有观望,没有等待,更没有退缩,立即组织有关专家,无条件投入抗震救灾行动,连夜展开震源机制分析,震情迁移分析,灾情分析。在老所长董树文副院长的组织领导下,紧急组成了调查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活动断裂、地质灾害调查,收集掌握宝贵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发挥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随后又多次派出专家组,前往灾区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组织多名专家、研究生组成专家组,在局的统一部署下,紧急展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以及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方面工作,他们不分昼夜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地质力学研究所先后直接参加抗震救灾一线工作的人员有62人,其中赴震区前线的人员有35人,坚守在后方的人员有27人;有3位专家进入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有7位专家进入科技部专家组,为全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在整个抗震救灾行动中,地质力学研究所干部职工无私无畏的精神,坚强有力的行动,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认可,得到了各种方式的表彰。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获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张岳桥、杨农、雷伟志、施玮分别获得有组织评选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地质力学研究所专家在地震灾区开展地震变形与地质灾害现场调查

地应力观测站5月12日观测到的地壳应力应变变化曲线

地壳应力应变变化曲线

地质力学研究所天然地震台网观测的余震震中分布图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赴四川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

2008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赴四川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年5月23日~6月2日,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党委、所领导抽调精干力量张发旺、张兆吉、王贵玲、王建中、韩双平、韩占涛、聂振龙、侯宏冰、蔺文静、钱永等10位同志,与水环地调中心的孙建平等5位同志、天津地调中心肖国强等3位同志一起到四川灾区的绵阳、德阳两个重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

震后的灾区一片疮痍,加之堰塞湖出现的地方均处于位于发震断裂附近的深山中,是震灾最严重的地方,道路山体滑坡、坍塌等非常严重,有些地段,山体松动,地势险峻,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

面对如此艰难险境,调查组成员不畏艰险,不顾劳累,连续作战,只要天气情况允许就出发。山里道路往往已经被巨石堵塞,调查组只能徒步前进,沿途河谷狭窄,两侧山体陡峭,许多地段岩体松动,摇摇欲坠,随时有滚落的可能。如遇到余震发生,后果不堪设想。5月25日下午,在四川青川县又发生了震后的最大一次余震,震级高达6.4级,此时,调查队员刚刚从山中出来不到2个小时。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调查组通过一星期的辛苦工作,配合水利部出色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提交了7个堰塞湖的调查报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绵阳堰塞湖前沿指挥部的充分肯定,提出的建议已经被采纳,用于堰塞湖的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在地震灾区调查评价堰塞湖险情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及调查研究工作

“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之后,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

五月下旬,国土资源部选派人员组建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韩子夜所长受汪民副部长指派,担任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除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外,还负责指挥部的后勤工作。在韩子夜所长的带领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高效运转,为部领导决策、统领所属各单位在灾区井然有序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汪民副部长、韩子夜所长及科研人员在至四川前线指挥部研讨抗灾工作

选址物探测量组在现场工作

物探测量组在布设测线

六月初经国土资源部再次统一调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先后派出两批专家前往灾区第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由胡平副所长亲自带队,统一指挥,两批专家一行12人,携带7台套物化探设备,四辆越野车以及其它有关装备,分成两组积极投入到“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区重建场址稳定性评价”工作当中去。第一组即物化探监测组,主要进行了天然电磁场、地磁场和地气监测工作,为余震活动趋势分析和活动断裂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第二组即应急选址地球物理测量组,主要开展了EH4电磁测深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工作,为探明擂鼓盆地基岩埋深及构造发育情况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在此期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分别派遣两名同志前往灾区参加了抗震救灾捐赠仪器的验收工作和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撰稿工作;还有三名同志被派驻京参加了部局机关抗震救灾的保障和宣传工作。

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参加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地下流体异常及地震前兆关系研究

目前已建设WFSD现场流体实验室,利用在线脱气装置、质谱仪等,进行了实时流体监测,主要测定组分包括He,CH4,CO2,Ar,H2,O2,N2和氡。正随钻建立流体地球化学剖面,开展流体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相关性研究。

WFSD现场流体实验室

WFSD现场在线脱气装置

『柒』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关于报送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

国土资应急中心函〔2013〕1号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的领导下,2012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应急中心)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强化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响应,认真落实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中心各部门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应急中心以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支撑工作为重点,规划业务发展方向、开展预案修编等。具体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规划应急业务指导工作。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后,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应急工作发展需求,起草《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发展规划纲要》,编写《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业务发展规划》。经多次内部讨论、全国专家研讨、并征求各省意见后,完成两份规划文本编写。《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业务发展规划》已发布实施;《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发展规划纲要(报批稿)》报国土资源部。

(二)系统修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形势和体系发生较大的变化,预案修编工作十分迫切。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委托,应急中心组织开展预案更新修编。通过修编并征求各省意见,完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稿)》。

(三)统筹协调应急专家管理工作。开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管理工作。召开应急专家年度工作会议;制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2012年工作要点》并上报部应急办;协助应急办完成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区片专家调整工作,将全国划分为西北、西南、华南、东南、华北、西部和东北7个区片;协助应急办完成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遴选工作,遴选应急专家共200名。

(四)严格执行灾情险情值守速报制度。坚持领导带班、信息上报、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采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现场值守三种方式,开展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守。1-4月,实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员和1名带班领导;5-11月中旬,执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员、1名处级干部和1名局级领导;11月下旬至年底,执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应急中心全年参加值守800余人次,协助完成报送灾情险情报告153期并全部在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短信息1000余条,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48期,报送部内要情200余条,参加国务院视频点名24次。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通网信功能,快速便捷地发送灾险情信息和应急指令;短信问候前方应急人员,营造严肃温馨的应急氛围。

(五)持续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趋势预测。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深化与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联系,拓展与广电总局的业务合作,深入研究改进预警预报模型和技术方法,提高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性和实效性。5月1日—9月30日,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密切合作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制作预警产品156份,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预警信息141次,在中央电视台发布90次。开展了2次应急预警,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地震抗震救灾和强台风“海葵”登陆期间,主动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气象预警信息服务。

开展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趋势预测,收集、整理和入库了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动态数据10258条;开展201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并召开趋势预测会商会;编写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及趋势预测月报12期;编写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灾情通报共7期,为部应急办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与防灾部署提供支撑。完成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月报网上直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推广,推进了地质灾害灾情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时响应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把“守护生命”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及时响应部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时。分别召开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质灾害灾情会商交流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总结各阶段应急防治经验与教训,为提升汛期应急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巡查指导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导会商制度,巡查指导和重点地区现场指导相结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应急中心组成视频巡查会商组,赴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指导工作。三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派出20个技术专家组,赴甘肃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宁南县“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县“7·31”大型滑坡、四川凉山锦屏水电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云南彝良“9·7”地震、云南彝良田头小学“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及隐患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及技术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其中启动二级应急响应4次。四是认真总结评估年度工作。及时编报6期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简报,起草《2012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和《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等。

(七)积极开展应急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演练。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制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减灾科普影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编制完成《地质灾害“临灾避险”五步法动画宣传片》,动画片共分5集,每集时长60秒。从“勤观察、早发现”,“多监测、知险情”,“常演练、会应对”,“接警报、快逃生”,“听指挥、保平安”5个角度开展临灾避险科普宣传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程序》,精心组织各类应急技术培训演练。6月在大连举办今年第一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技术培训班。11月份,在云南昆明组织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技术型演练,突出实时、实战、实景,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演练的水平。2012年部应急中心对省、市、县的地质灾害演练进行了10余次技术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有效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八)加强应急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围绕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圆满完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2012”、“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工作,在系统总结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应急调查、监测、处置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滑坡预测预警研究项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决策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3处高清视频监控点,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实时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卫星数据传输、无人飞行器调查监测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支撑能力。

积极申报2013年应急工作项目,完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2013”、“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和“汶川地震区重大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等项目申报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点

2013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继续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根据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执行速报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工作。认真完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紧急状况现场值守三种方式相结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信息上报、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确保应急信息上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开展应急专家工作经验交流,加强对省级应急机构的指导,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与灾情分析预测。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遇极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质灾害灾等事件,启动应急预警。完善预警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开展2013年度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趋势预测,编制月报、通报及趋势预测报告等,为部局决策服务。

(四)开展应急防治及培训演练工作。完善应急远程会商系统,保证应急通讯传输链路畅通;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组织应急技术培训3次、应急演练2次。

(五)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标准。逐步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标准体系。2013年主要开展《滑坡防治技术指南》完善工作和《应急演练技术指南》的编写工作。

(六)开展应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工作。结合课题工作,研究探索物联网、无人飞行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新技术方法与装备在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及文献汇编。总结评估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完成《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实例汇编》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00问》等成果。

(八)其他应急支撑工作。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做好“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会议”、“全国群测群防员经验交流会议”等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配合部应急办完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审报工作;完成部、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统筹安排,保障各项工作要点顺利实施。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2013年2月28日

『捌』 求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调研文章

解决土地问题 调处地灾矛盾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全省煤炭保有储量500多亿吨,远景储量超过2000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全省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顺利实施,我省煤炭资源的开采已步入大型化、规模化的轨道,完全杜绝了非法小煤窑乱挖滥采的现象。
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伴生的,现在我省大部分煤炭开采区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裂缝、房屋开裂、山体垮塌、水源枯竭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灾区内广大灾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质灾害矛盾引发的灾民群体性挖路堵厂和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矿区内厂群关系逐渐恶化,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灾民与煤矿的群体性斗殴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极其严重的后果。目前,很多地方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都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彻底解决方案,都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根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时间长了,灾民因为问题未得彻底解决而经常聚众挖路堵厂或集体上访,煤矿因为不能正常生产而产生不满情绪,地方政府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灾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小,以致矿区内干群关系紧张,矿群关系恶化,灾民与煤矿的矛盾日益尖锐。我省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如果按每平方公里矿区平均涉及群众10户50人计算(此数据为保守估计数据),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影响至少70万户350万灾民。试想一下,如果在煤炭资源枯竭、煤矿闭坑前地质灾害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则煤矿闭坑后这三百多万灾民的遗留问题政府将如何处置?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彻底治理好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将灾民彻底搬迁安置到无地质灾害隐患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安居乐业,才是唯一的出路。
灾民的搬迁安置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涉及到资金来源如何解决?搬迁安置方式如何选择?灾民房屋如何赔偿?灾民土地问题如何解决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灾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的规定,全部由责任煤矿承担;搬迁安置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搬迁安置方式,要多条腿走路,不能搞一刀切;房屋赔偿可请有资质的单位(如贵州中道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对灾民的受损房屋进行评估,严格按照房产评估重置价格进行赔偿;土地问题是这些问题的重中之重,它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灾民受损土地的赔偿和治理问题?二是灾民搬出灾区后的土地耕种问题?这两个问题能否解决是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 灾民受损土地的赔偿和治理问题
对灾民受损土地的赔偿,必须坚持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土地问题是棵高压线,处理不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后遗症。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当地的村民委员会,农民对耕种的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根据这条规定,灾民的土地受损不能耕种后,灾民和责任煤矿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经当地村民委员会同意,按照“两受”原则(“两受”即灾民能接受,煤矿能承受)制定统一标准对灾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有偿流转,灾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用于搬出灾区后在其它地方有偿流转土地耕种,这就是“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来解决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中土地赔偿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
地质灾害问题涉及面广,涉及人口众多,在实际工作中,灾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如何计算就成了一大难题。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丈量法,对呀,将灾民的土地逐块丈量,得出具体面积后,按每亩多少钱制定一个灾民和煤矿都能接受的标准不就算出来了吗?其实不然。在农村进行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大部分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都没有对土地进行严格的丈量划分,都是东一块、西一块、肥瘦搭配、远近搭配大致差不多就把土地分了。同样的一个划地人口,分到平整肥沃离家近的土地面积就小,分到贫瘠瘦弱离家远的土地面积就大,有的甚至相差几倍,再加上荒地开垦、工程建设、水打沙冲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在农村同样一个划地人口的土地面积千差万别。再者,农村土地的地块大都不规则,测量起来一则难度大,二则不准确,同一地块不同的人测量出的结果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见,用丈量法计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是行不通的,因为标准无法制定,所以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面对这一难题,我们想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办法:用土地联产承包时划地人口的数量来制定标准计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这个办法一出台,就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首先,在进行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是根据当时农户人口的多少划分的土地,划地人口的基数是以前农业税费征收的依据,各地方乡镇财政所有据可查;其次,在进行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虽然同样的划地人口分的土地面积有大有小,但基本上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即每份土地的产值是大致均衡的,面积小的必然平整肥沃,面积大的必然贫瘠瘦弱,用划地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是相对公平的;第三,这个办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清楚明了,灾民和煤矿都能够接受。
灾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给煤矿后,煤矿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受损土地进行治理、管理和经营。为了更好地治理好灾区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灾民大量搬出灾区,土地大面积连片后,煤矿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开发项目(如种草养畜、开发茶产业、开发经果林、开发速生坑木林等),经有关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二、灾民搬出灾区后的土地耕种问题
在搬迁安置的灾民当中,虽然有极少部分人已经具备了无土安置的条件,他们或弃农经商、或发展二、三产业(如运输业、饮食业、养殖业等)完全可以安居乐业,但绝大部分灾民搬出灾区后仍然离不开土地。民以食为天,如果大部分不具备无土安置条件的灾民搬出灾区后无地可种,则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就得不到彻底解决,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肯定无法顺利进行。
对灾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异地集中搬迁安置,异地集中搬迁安置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无地质灾害隐患;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要好;三是必须有足够的土地划分给灾民耕种。在这三个条件当中,第一个和第二个都容易达到,但第三个条件就太难了。我国对集体土地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目前地方政府手中还未被承包的大面积土地资源少之又少(金沙县以前有大水农场和开化农场,但现在已基本用于解决受自然灾害影响灾民的异地集中搬迁安置),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这种土地资源。再者,异地集中搬迁安置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矛盾容易集中爆发,处理不好后患无穷。由此可见,异地集中搬迁安置方式是不可取的。既然异地集中搬迁安置方式行不通,怎么办?那就只有反其道而行,采取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解决。
在我国农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集体土地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直未发生重大变革。现在农村有的农户因为子女参加工作、经商、发展二、三产业(如运输业、饮食业、养殖业等)致富等原因已经脱离农村进入城镇定居,老家的房屋无人居住,承包经营的土地无人耕管,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从农业大国逐渐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过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那些没有地质灾害隐患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进城定居农户的老房子和承包经营的土地是一笔巨大的固定资产和闲置资源,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路:政府把这些进城定居农户的相关信息(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房屋结构、房屋面积、田土数量等)收集起来提供给灾民,让灾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合适的进城定居农户“结对子”,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对进城定居农户的老房子进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有偿流转来解决灾民搬出灾区后的住房和土地耕种问题,这就是“结对子”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金沙县沙土镇人民政府在对全镇及周边乡镇无地质灾害隐患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地方的进城定居农户进行普遍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了地质灾害区广大受灾群众的意见,经过多次召集煤矿业主和受灾群众代表开会协商,于二OO五年四月制定了《沙土镇有证煤矿煤炭开采区地质灾害赔偿搬迁安置方案》。该方案实施后,沙土镇用“结对子”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处理地质灾害问题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从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底已经有144户(587人)灾民顺利搬出灾区安居乐业,其余灾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方案》实施至今从未发生一起灾民群体性挖路堵厂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实践证明,用“结对子”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解决灾民搬出灾区后的住房和土地耕种问题是切实可行的,既彻底解决了灾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又盘活了进城定居农户留在农村的固定资产和闲置资源;既为群众解了难,又为企业分了忧,最终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多赢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思维超前、把好关、服好务。思维超前即对灾民所结的“对子”,不要局限在某乡(镇)、某县(市)、某地(州)、某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给灾民充分的自主权。只要灾民联系的搬迁安置地点符合方案中的相关规定,确实能彻底解决灾民的搬迁安置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让灾民顺利搬出灾区安居乐业(沙土镇分散搬迁安置的144户灾民,跨省到山东定居的有1户;跨地区到贵阳定居的有6户,到遵义定居的有9户,到铜仁定居的有1户;跨乡镇到安底镇定居的有2户,到岚头镇定居的有1户)。把好关即对搬出灾区的灾民流转的土地质量、数量按方案规定严格把关,流转的土地必须能满足灾民全家的生产生活需要。灾民搬出灾区后,只有他们的生产生活走上正轨并有了良好的发展,灾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才能成功,地质灾害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否则将后患无穷。服好务即乡(镇)党委、政府在实施灾民搬迁安置工作时,必须成立地质灾害调处办公室,安排专人办公,竭诚为灾民服务,尽最大努力为灾民排忧解难。对搬出灾区的群众,不能搬出去就不管不问,要建立档案进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对灾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想灾民之所想,急灾民之所急,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让灾民有发展门路,有经济收入,确保灾民不返贫。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以前造成的干群关系紧张、矿群关系恶化的局面,才能得到广大灾民的支持,才能使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土地问题是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的瓶颈,是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土地问题处理好了,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地质灾害问题是影响矿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已经成为基层乡(镇)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坚信,只要基层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就一定能做好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就一定能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问题,最终实现“灾民满意搬出,企业正常生产;矿区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玖』 郑州有没有地质灾害报告编写的公司

地质灾害报告有很多种: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地质灾害版治理权竣工报告、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编写这些报告需要不同资质,如地质灾害勘查资质可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写,地质灾害施工资质可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和竣工报告的编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可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调查与评估报告的编写。申请这些资质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方面的技术力量。
郑州肯定有编写地质灾害报告的单位,如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站、河南省地质勘查院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或简报、监测报告,现在都归纳于政府行为,归口到地质环境监测站实施,其他的地质灾害业务如勘察、治理施工、危险性评估实行市场动作,有资质的单位通过招投标中标后开展相关的业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