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云中国地质大学简历
㈠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王典洪院长简历
王典洪:独立董事抄,中国籍,男,袭1957年出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 1998年至2007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院长;2004年起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助理;2004至2007年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集团董事长,现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南地区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像处理,电子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智能仪器、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三十余项;编著出版专著、教材等五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十五篇、EI检索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成果推广奖等九项。
㈡ 王涛的个人简历
男,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教师
2006年7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任教
2003年内9月——2006年6月:中国地容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获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
2000年9月——2003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
学位
1996年9月——2000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专业学士学位
㈢ 李芬的老公是谁
李芬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编辑
李芬,女,1974年2月8日出生,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1]
中文名
李芬
出生日期
1974年2月8日
职 业
教授
性 别
女
目录
1 基本情况
▪ 简历
▪ 主授课程
2 主要研究方向与项目
▪ 研究方向
▪ 科研项目
3 主要学术论文与获奖
▪ 学术论文
▪ 获奖
基本情况
编辑
简历
1995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8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地质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06年6月,在武汉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8年6月至今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
主授课程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1]
主要研究方向与项目
编辑
研究方向
桩基水平承载力研究,桩土相互作用研究,边坡和地下围岩稳定性计算,沥青混凝土材料细观损伤研究等
科研项目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交通工程领域的研究。2010年主持《湖北省荆门市部分病危桥调查和评估》;2008年主持《山区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体系研究》项目;2007年参与了湖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施工和营运安全研究》;2005年-2006年主持《粤赣高速公路K91处高危边坡预应力锚索拉拔力检测技术研究》项目;2005年参加《沥青路面和桥面结构内力计算与试验研究》项目;2004年参与了《东苕溪特大桥施工监测监控》、《内蒙古海生不浪黄河大桥施工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刘五店钢引桥和人行桥设计》、《货船结构计算与分析》、《交通工程检测技术咨询》、《新疆果子沟公路工程景观的可视化仿真系统》等项目;2001-2003年参与了湖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京珠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研究》;2001-2002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速船轻型结构流体冲击响应、控制与试验方法研究》。[1]
主要学术论文与获奖
编辑
学术论文
1、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沥青混凝土探伤研究
2、浮式海洋结构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基于CT图像的沥青混合料分形特征的研究
4、基于CT图像分维估算的沥青混凝土损伤演化研究
5、Elastic-viscous-plastic model calculating settlement of soft soil subgrade of expressway
6、沥青混凝土材料细观损伤的数值模拟
7、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凝土水破坏过程研究
8、沥青混凝土材料细观损伤演化研究
9、预应力锚索拉拔力检测技术研究.
获奖
2001-2003年《湖北省京珠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校三等奖;同年获校教学优秀奖;2006年和2008年指导学士学位论文分别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2007年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2006-2007年度师德先进个人。[1]
㈣ 学贯中西科教双馨的地质大学———贺王鸿祯教授华诞
翟裕生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鸿祯先生今年已 90 高龄,他依然思维清晰,兴趣广泛,近年来还不时发表专题论文和诗词佳作。我们能经常得到他的教诲,也感受到他对时事、校务、学界、友人和弟子们的深切关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向他的 90 寿辰表示最衷心、最诚挚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质学家,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回顾他的业绩,学习他的为人,一定能够获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简历和贡献
王先生是山东省苍山县人,他于 193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 西南联大) 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书记和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书记和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先生博学多才、严谨求实、目标远大、勤奋耕耘、开拓创新、成就卓著。他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深入到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开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领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主编了 《中国古地理图集》,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好评。他建立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提出了泛大陆聚散周期和地球节律的普遍意义。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他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划分了中国和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古大陆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的地球史观。这些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理论观点对相关学科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地质学史方面,王先生主张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正确评价地质学历史人物,提倡以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国 50 年来的地质科学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研究会保持了不事张扬的纯朴的学术风格,得到广大同行的赞许。王鸿祯先生学识渊博,勤于著述,共发表论文等 250 篇,出版图书 27 部。他的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王先生是热忱的教育家,经历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几个阶段,67 年来终身从教,备极艰辛,既曾主持校务,又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培养了几代地学人才。他讲授过多种课程,我们的 《地史学》课就是王先生教的,内容新颖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他编著的 《地史学教程》在地质院校中广为应用,获得了首届高校教材特等奖。他强调地质基础教育的重要,主张拓宽基础,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倡导教学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他善于通过组织大型科研项目,集中多学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质学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员会 10 成员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质矿产勘查系) 主任。在院党委领导下,他曾长期主持系务和校务,从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实习基地、实验室到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显著。他还和前辈师长们一道,把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北洋等校的优良传统和科学作风传承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言传身教,使我们深受教育。在这样有深厚科学、文化底蕴的大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人才。王先生他们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是巨大和深远的。
作为一位杰出人物,由于他的经历和贡献,王先生在我国的地质科教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质大家,备受地质学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还有一点应当提到的是,王先生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富强和统一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政协工作。他是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还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进言献策,尽心尽责地履行了肩负的历史责任。以上几个方面就我所知,谈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迹。
二、我的学习体会
我是王先生的一个学生,从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质系学习起,他作为我的启蒙老师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敬爱和尊崇的师长。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他一生脚踏实地,不图虚名,认真做事,荣辱不惊,委曲时默默奉献,顺利时严于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业。从他在西南联大的破旧铁皮房里专心整理、鉴定大量化石标本,到迁校困难时期受命出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再到 80 高龄还亲自指导学生们的调研实践,都显示出他对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了严谨求实作风。他的讲话和文章都经过深思熟虑,言之有据,力求精准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种著述都被同行们视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个专家建议,他十分认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后定稿。“于细微处见精神”。我想,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帮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业绩。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杰出贡献,既源于他的个人天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来自他一生的勤奋耕耘。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亲历祖国的忧患与崛起、挫折与发展、封闭与开放,时代的需要坚定了他为祖国富强而献身地质事业的信念。生活的磨炼铸就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深究地球奥秘,探索教育规律。“为有育人多壮志,敢将格物证丹心” ( 《八十述怀》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经历了西方现代科学锻炼; 既能通晓科技教育,又具备文史素养,达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汇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师重友,珍视团结,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地质大师们的学术贡献和优良学风,又甘为人梯,热忱提携青年,悉心传授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思想作风。他是学贯中西、科教双馨、高瞻远瞩、德高望重的前辈地学大家,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哺育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是广大科教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时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动又丰富了时代内容,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推动了时代和社会向前发展。王先生的经历和事迹就是一个例证。
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时期之一,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们和年轻的一代学子都要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王鸿祯先生和前辈师长们的高尚品德和杰出业绩,将他们艰辛开创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使其发扬光大。
( 注: 此文转引自 《中国地质教育》2007 年第 1 期)
㈤ 中国地质大学吕军简历
1962年5月出生,江苏人,复中制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院分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技管理协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协会会员。学习经历:
1. 1981年9月—198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矿床学专业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2.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并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㈥ 汪民的人物简历
1974.04——1976.08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县插队。
1976.08——1978.08 郑州地校水文系水文地质专业学习。
1978.08——1983.09 郑州地质学校水文地质教研室教员。
1983.09——1986.09 武汉地质学院水文系水文地质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
1986.09——1987.09 河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商丘分站工作。
1987.09——1990.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
1990.11——1991.11 联邦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学习(博士生,联合培养)。
1991.11——1993.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
1993.11——1996.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
1996.04——1997.04河南省地震局局长助理。
1997.04——1998.08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副司长。
1998.08——1999.06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筹建小组组长。
1999.06——2000.07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临时党委书记。
2000.07——2001.11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2001.11——2004.07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正局级)。
2004.07——2004.08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
2004.08——2007.04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2007.04——2014.07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
2014.07——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中共十七大代表。
㈦ 吕延防的个人简历
1982年1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勘探系,1986年获石回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答地质大学(北京)油田、煤田地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副主任,大庆石油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大庆石油学院院长助理兼研究生处处长等职。同时担任黑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分会六届委员会委员,国际石油工程学会(SPE)会员,大庆石油学院学报主编,石油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㈧ 姚书振的人物简历
姚书振,抄男,汉族,袭1947年1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
197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1986年11月至1987年11月曾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大学进修。先后任中国地质大学矿产系矿床教研室副主任,矿产系副主任、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湖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四光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地质类工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科枝情报”主编、“宝石与宝石学杂志”主编。
㈨ 请问谁有中国地质大学的简历模板么(上面有地质大logo那种)
简历一般是自己设计的,谢谢,注意,武帝和北地的logo不一样,不要弄错
㈩ 万志博的个人简历
1976.12-1978.12 省地矿局第三水文队工人; 1978.12-1982.07 省地质职工大学学生; 1982.07-1983.10 省地矿局第三水文队技术员; 1983.10-1987.09 省地矿局团委常委、省地矿局第三水文队团委书记、服务公司经理; 1987.09-1990.05 省地矿局技工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 1990.05-1992.02 省地矿局第三水文队副队长; 1992.02-1993.12 省地矿局鲁南工程勘察院副院长; 1993.12-1996.01 省地矿局鲁南工程勘察院院长、党委书记; 1996.01-1996.12 省地质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其间:1996.09—1998.12在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6.12-1998.02 省地矿工程集团副董事长、省地矿局勘察施工处处长; 1998.02-2000.08 省地矿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其间:1999.09—2002.06在省委党校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0.08-2006.12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其间:2003.09—2006.06在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 2006.12-2008.01 聊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政府党组成员(其间:2007年10月—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从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完成在站期间的科研任务); 2008.01-2010.09 聊城市委常委、秘书长; 2010.09-2014.4 聊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2014.04-山东省委第二巡视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