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工程质量保证制度
㈠ 怎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
滑坡防治工程勘来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防源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102I9—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170220—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170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10222—2006)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_)(DZ0238—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l-2004)
㈡ 地质灾害有哪些制度
什么是地质灾害长期、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长期预报是指5年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报,包括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
地质灾害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5年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临灾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地(市)主管部门上报,并由县(市)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2)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应于24小时内上报地(市)主管部门,同时越级上报省(区、市)主管部门,由地(市)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将详情上报省(区、市)主管部门。
(3)发生重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应于12小时内上报地(市)主管部门,并同时越级上报省(区、市)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由省(区、市)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详情上报国务院主管部门。
(4)发生特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应于6小时内上报地(市)主管部门并同时越级上报省(区、市)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委托省(区、市)有关部门组织及时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提交的速报报告,应根据已获得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地质灾害类型,并尽可能说明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㈢ 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投标文件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怎么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地质灾害一般发生在西部广大山区,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 制也跟普通的建筑工程有较大区别,本文主要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的影响因素,施工过程控制,重点工序等方面介绍地质灾害治理工 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质量控制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进入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在地震灾区频频发生,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人民群 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地质灾害现场的惨烈场景,对地 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治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 接影响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破坏影响力,只有切实做好了地质灾害 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设计预期的防治效果,才能保护好人民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就地质灾害治理施工 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总结以下几点。 1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遵循“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的原则,在安全可靠、科学经 济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地质灾害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 施。 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一般采用:混凝土挡墙、锚索、抗滑桩等;治 理危岩、崩塌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锚杆、锚索、挂网喷射砼护面、 主、被动网、拦石墙等;治理泥石流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 钢筋石笼拦挡墙、防护提等。各项治理措施中以锚索、抗滑桩的施 工质量控制难度最大。 2 影响质量因素 2.1 人的因素 (1)人的技术水平 人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一些主要技 术工种和岗位施工人员,如钻工、焊工、钢筋工等都须经技术培训 取得岗位证书,而且还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灾害施工经验和熟练的操 作技能。 (2)人的质量意识 人的质量意识是指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加 强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增强 工作责任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造福灾区群众的民生工程,施工 人员责任重大。 2.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 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的质量控制, 是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2.2.1 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钢筋、钢绞线等主要外购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 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否则不准进入工地现场。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等,所采用水泥、砂、 石、等材料,都必须按有关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现场见证取样。 (3)要使施工人员对施工准备使用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 围必须充分了解清楚,慎重选用,严禁乱用、错用。 2.2.2 材料质量控制内容 (1)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质量 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比较,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及材料 能否用于工程施工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质量信息。 (2)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即所采样品的质量应能代 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采取试样时,必须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 选的操作要求进行。材料的检验取样应按规定进行,随机抽样法、 二次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方法取样。 (3)材料的选择不当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 量事故。为此,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 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选择和使用材 料。 2.3 机械设备的控制 钻机、灌浆机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施工设备,对工 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 必须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技术经 济等各种因素制订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 机联系,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角度出 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 加以控制。 2.3.1 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符合地灾治理施工条件,按 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 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 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 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如预应力张拉设备,根据锚具的形式,对于锥锚式千斤顶,适用 于张拉钢筋束的ovm 型锚具。从保证质量和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出 发,则必须使千斤顶的张拉力大于张拉程序中所需的最大张拉值, 且对千斤顶和油表一定要定期配套校正、配套使用,在使用中,若 干斤顶漏油严重,油表指针不能回到零,更换新油表时,均须重新 校正。 2.3.2 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 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 “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 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2.4 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场区溶洞较多, 节理裂隙发育,锚索灌浆量大,要特别注意锚索注浆这工序的控制; 如遇低温天气,则应加强对现浇混凝土的保温控制。往往前一工序 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 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 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准备过程中质量控制 (1)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 制、投资控制三大指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制订和审核 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际,优化施工方案,积 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调配劳动力,对 总体计划要有周全、细致的安排,对施工中易碰到的技术问题要有 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2)治理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进 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 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对于特殊工种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技术培训, 经考核持证上岗。 (3)建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定期对工程 质量进行检查。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qc 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各小组均应制定自己的管理 目标,以便遵照执行与检查。 (5)降低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的损伤,从材料出厂至材料最终使 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控制,保证材料完好无损地送到施 工人员手中。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治理设施的 位置、标高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加强现场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交叉施工中的相互关系。 事前以工程联系单书面通知对方。施工期间必须遵循先后原则,后 者不得强行施工。 (3)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就要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 好压力传递,管理人员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分工、管理到人。现 场施工控制线、材料供应控制线、内业管理控制线、现场文明施工 管理控制线。每条控制线由若干人组成,指定专人负责,并分别与 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与经济利益挂钩。 (4)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五合一”记 录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 药。 质量管理小组在每月月底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活动过程严格 按照pdca 循环有秩序地开展,即按p(计划)、d(实施)、c(检查)、 a(处理)工作程序进行。 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质量程序控制。根据设计及规范 要求,编制各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并按各质量控制程序 图进行施工。 3.3 重点工序质量控制 3.3.1 锚索施工质量控制 (1)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体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搭 设位置必须根据锚索孔的位置确定。 (2)钻机在脚手架上必须固定牢固,避免因钻机固定不牢而导致孔 位出现偏差。 (3)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 小时后 重新扫孔钻进。 (4)锚孔要清洗干净,空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 (5)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 叉,锈、油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 (6)锚索下科长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规范,并对锚索按孔号相应编 号。 (7)锚索的张拉要在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 (8)张拉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保证各级张拉的稳定时间。 张拉到位后用机械切除多余钢绞线,严禁电割、氧割。 (9)桩上锚索的张拉必须按张拉程序进行,即:从上到下的原则进 行张拉、锁定。 3.3.2 抗滑桩施工控制 (1)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滑动面情况,及时进行岩性资 料编录,当其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处理。 (2)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当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 孔口地面上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3)施工前应准备备好各项工序的施工机具和井下排水、通风、照 明设备。 (4)施工时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排水、截水及防渗设施。应对 滑坡变形、移动进行监测。 (5)开挖及支护应分节开挖,分节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不 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床面处分节,挖一节应立即支护 一节。 (6)开挖应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护壁混凝土模板的支 撑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护壁结构不变形后方可拆除。 (7)开挖桩群应从两端沿滑坡主轴间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 强度的75%时可开挖临桩。 (8)钢筋笼搭接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 (9)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断面净空,混凝土护壁应清 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桩间支挡结构及与桩相邻的挡 土、排水设施,均应按要求与抗滑桩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3.4 成品保护措施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防护结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损、 从而才能保证结构物的质量。加强养护,使成品尽快达到设计强度; 加强覆盖,以免成品受损;设挡保护;增设标识;建立责任区,落 实到人,实行损坏赔偿制度。 3.5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机制。治理工程完工后,由监理 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初步验收。 初步验收由业主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 和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待初步验收合格,通过一年的治理效果监测 后再进行最终验收。只有达到预期治理效果的,才能办理最终验收 相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