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配套工程地质报告
『壹』 岩溶平原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以广西黎塘示范区为例
唐建生1,2,夏日元1,2,李兆林1,2,徐远光2,蓝芙宁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攻关2002BA901A13;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200310400043;广西科技攻关0133001-1。
作者简介:唐建生,男(1957—),瑶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溶资源与环境研究。
摘要:从水土资源分布调查与资料分析着手,针对岩溶平原干旱区形成的基本因素、水土资源配置特征、岩溶水资源赋存与开发条件,揭示岩溶平原区发育地表、地下双层水文网和岩溶强烈发育的特点,即地下水文网与地表水文网有很高的流域边界和水流方向一致性,平原区夷平化程度较高,水力梯度平缓,以及受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地下岩溶层的厚度较小,但发育的强度高,岩溶空隙的均一性强于峰丛、峰林岩溶区。在新、老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网络状的导储水岩溶介质系统。岩溶含水层具有较强的水资源储集和调蓄功能,在旱季,地表水枯竭或断流,地下水位下降5~8m,浅部(20m以内)岩溶含水层储集的水资源量可达300×104m3/km2。抽取地下水,增加1m水位降深,黎塘地下水系统内的岩溶平原区,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当于增加2个小(一)型水库。在示范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示范区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充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含水层的调蓄功能,采用分散浅井技术规避地质灾害,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利利用率的岩溶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措施。
广西桂中地区以裸露和浅覆盖的岩溶平原为特征,主要有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和峰林谷地等岩溶类型,岩溶系统表层的岩溶化极强,各类岩溶空隙构成地表物质与能量迅速渗漏转移的复杂介质结构系统。造成地表土层浅薄贫瘠,植物少,土壤结构疏松,涵、保水能力差,调节功能弱,以致处在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降水量充沛(平均降雨量1451mm)的条件下,仍然存在严重的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旱灾频繁。据历年资料统计,桂中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1]。其中最大干旱年(1963年)受旱面积达29.3×104hm2;5年连续大面积干旱年(1988~1992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21.9×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极为严重,为历史罕见,平均每年减收粮食18.34×104t,减收甘蔗55.41×104t,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可见,频繁的旱灾严重制约着本区的经济发展。岩溶平原区地下水分布广,储存量大,调蓄能力强,供水投资少[2]。作者针对岩溶干旱区的综合治理,提出了以岩溶水资源有效利用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切入点,实施地表、地下水联合调配、开发,调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结构,综合治理岩溶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技术途径。采用引水提水、水源调蓄、节水灌溉、土壤改良、高效农业、生态重建等综合治理技术进行典型示范,组织开展了“广西桂中旱片综合治理示范”和“桂中岩溶峰林平原典型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资源示范”等项目。本文将部分示范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1 地理、地质环境概况
1.1 自然地理、水文
黎塘示范区位于广西宾阳县东部(图1),地处东经109°02′~109°18′、北纬23°04′~23°20′之间地带。区内有铁路以黎塘为枢纽,北接柳州,西连南宁,东南通达贵港、湛江。公路交通网纵横交错,柳南高速公路呈南北向穿越本区,南捂高等级公路以东西向经过本区,交通便利。岩溶区分布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6.86%,地形地貌为岩溶孤峰平原和岩溶丘陵地带。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0℃,7月份气温最高,可达40.0℃,1月份是最冷月,最低气温为0.5℃。黎塘年降水量为1200~20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84mm,年内各月份降水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6%以上。
图1 黎塘示范区交通位置
区内以新埠江为主干河流,全长25km,属珠江流域红水系红水河流域清水江一级支流的次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3‰,由北东向西南转向北汇入清江。除主干流外,有细江支流为间歇性河流,枯水年份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断流。主干流河流平水期流量约为4~6m3/s,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示范区地势开阔平坦,基岩地层岩性为泥盆系—石炭系的碳酸盐岩,地下岩溶极为发育。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年可利用资源量25.15×104m3/a·km2,主要用于黎塘镇工业和居民生活。区内水利工程老化,且多已废弃,农田用水多为农民自行抽取新埠河水进行灌溉,且多为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距河道较远的地带则为“望天田”和旱地,干旱缺水问题严重。
1.2 地质环境
本区岩溶含水层由泥盆系下统郁江组上段至石炭系上统的碳酸盐岩组成,非岩溶区主要分布寒武系至泥盆系下统郁江组下段的碎屑岩,部分地段近地表浅部分布有白垩系碎屑岩,局部分布厚1~10m的第四系。本区地下水主要赋存空间为碳酸盐岩溶洞管道—裂隙介质。
该区主要分布灰岩、白云岩,构造裂隙发育,根据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及水文地质现象等资料,含水岩组分为富含水层、中等含水层、弱含水层、相对隔水层。富含水层包括马平组灰岩、大塘阶灰岩夹白云岩、融县组下段灰岩、东岗岭中段灰岩夹白云岩;中等含水层为黄龙组灰岩白云岩、融县组上段白云岩、东岗岭上段、下段灰岩白云岩;弱含水层为莲花山组粉砂岩及榴江组上部不纯灰岩夹白云岩;相对隔水层包括榴江组硅质岩、郁江组页岩及那高岭组泥页岩。地下岩溶非常发育,据钻探揭露资料显示,在地下10~88m都有大小不等的溶洞发育,大者达7~17m,为地下水的储存、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区在构造上位于广西山字型弧顶内侧,属镇龙山复背斜的北翼。地层走向大致是北东东—南西西,向北西倾斜,倾角20°~40°。由于中部凌村—志广F5断层呈北东东—南西西向一组逆断层的影响,地层有缺失和重复现象。伴随着该组断层产生的北北西—南南东向平推断层,使得中部及西部地层沿走向方向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
从黎塘镇附近点的统计资料看,高角度(50°以上)的张裂隙及剪切裂隙发育,主要是310°~340°、50°~90°两组裂隙。一般宽0.01~0.15m,长数米,可见深0.1~1m不等,多为岩石碎屑及粘土充填。部分裂隙经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后,相互连通成为富水的岩溶通道。
受构造、地层控制,东南面是由中下泥盆统碎屑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标高250~650m,沟谷呈扇形向北西、北东发育,季节性有水外流,补给平原区。东部为中泥盆统至石炭系碳酸盐组成的峰林谷地,标高210~320m,基岩裸露,其间有洼地及漏斗发育,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地带。西部、北部为孤峰平原,平原标高90~105m,覆盖层较厚。北部的平原间有一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组成的局部隔水层,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阻隔黎塘平原地下水径流区的水力联系,形成了南部林山—白水塘富水段和北部鸦乌—石龙富水段。
2 岩溶地下水的蓄积条件
2.1 岩溶地下水蓄水建造特征
图2 黎塘地区岩溶含水层电测解译密度分布图
(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队黎塘地区电测资料编绘)
黎塘地区处于广西山字形构造前弧,主控构造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随着中-新生带的区域构造演变,形成以NNE或NE向与NWW或NW向的两组构造控制下的碳酸盐岩单斜储水建造。岩溶含水层中溶洞和溶蚀缝隙的发育与两组构造密切相关,溶蚀洞缝的发育方向与构造裂隙展布方向相近。本区岩溶管道或地下河多沿NNE或NE向断裂带或地层接触带发育,形成地下水自北东向南西运移的主径流带,而NWW或NW向溶蚀裂隙则往往成为区域地下水向主径流带汇集的主要途径。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岩溶发育带具有较低的视电阻率,在黎塘地区相对较低的视电阻率地带,除了沿主要断裂带展布外,同时与本区的两组构造裂隙的岩溶化密切相关,在区域上形成网络状格局(图2),由此构成岩溶地下水的蓄积和运移网络体系。
在垂向上,地下水储存空间的分布,取决于不同深度的岩溶发育程度,受区域侵蚀基准面的影响,据钻探资料分析,孤峰平原区,基岩埋深一般4~9m,局部裸露[3]。地下岩溶随深度可分为强发育带,发育深度小于20m;较强发育带的深度为20~60m;中等发育带的深度为60~90m;岩溶弱发育带在90m之下。可见,本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地下60m以内的岩溶含水介质空间。
2.2 岩溶水动态
观测结果表明,岩溶水系统中自补给区到径流区至汇水排泄区,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变浅,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变小(见下表)。岩溶平原区地形起伏平缓,一般3~5m,即使与水位变幅叠加,该区域的枯季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0m,多在2~6m,降雨后水位变化滞后时间短。丰水期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溶潭、凌或岩溶湖、季节性泉水,为推广浅井灌溉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黎塘新埠江流域岩溶地下水动态观测结果表
注:为2004年丰水期至2005年枯水期观测结果。
2.3 岩溶含水层的调蓄功能
如前所述,岩溶平原区表生带岩溶发育强烈且相对均匀,岩溶管道多呈网络状;中层岩溶带未充填洞穴和管道十分发育,侧向水流通畅。经过长期发育演化,岩溶平原岩溶系统内部结构有序度已达到最佳状态[4]。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岩溶水系统的径流排泄区具有孤峰平原特征,岩溶平原面起伏高差小,一般2~6m,接近水平的二维平面;地表和地下水文网的流域面积和水流方向已趋向一致;平原区地层的夷平化程度,与其含水性能和形成地下暗河的性能好坏相对应,强岩溶含水层在地表已基本被夷平,仅遗留极个别孤峰。岩溶储水建造由岩溶化强的溶洞管道—裂隙介质构成,具有较均一的地下水导储网络,宏观上起着汇聚和储存地下水的作用。
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岩溶发育具明显垂直分带性(图3),浅层(表生)岩溶带、中层溶洞带和深层溶洞带,其深度界线大致在地面之下20m以内、20~60m和60~90m,在90m以下岩溶发育微弱。①浅层岩溶带(0~20m段)以溶沟、石牙、漏斗为主,溶隙宽大,多与浅部风化裂隙重叠,溶洞管道发育,总岩溶率高,但充填强烈。②中层溶洞带(20~60m段)平均总岩溶率下降,但空洞率增大至4.5%,以充水的溶洞、溶缝为主。洞穴形态的特点之一是串珠状发育,即由较宽阔的洞穴和相对狭窄的喉结相间组成,喉结的瓶颈效应限制着表生带碎屑物质下移,从而形成充填程度较低的中层溶洞带。由于岩溶发育程度相当高,洞穴管道连通性好,侧向水流通畅。③深层溶洞带(60~90m段)对该深度段岩溶研究程度低,洞穴管道主要沿大型近直立的结构面(岩性或构造)发育,管道的孤立性表现渐趋明显,岩溶发育不均一性加强。
图3 黎塘地区溶洞发育垂直分带
(据广西地质局贵县幅1/2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修改)
从钻孔抽水试验可知,含水层释放的水量实际上表示岩溶含水空间充填物质——水、气交换,对于浅埋藏、开放型的含水层岩溶介质空间,当所含水分析出并充气时,它就具有再充水的功能。由上述可知,本区岩溶含水层厚度可达90m,较强岩溶带发育深度达50~60m,而自然条件下的年际水位变幅一般小于10m,可见自然条件下,岩溶含水层以充水为主,含水介质空间的水、气交换只占用了约20%岩溶空间,仍具有很大的调节潜力。
根据本区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分析,浅层岩溶带和中层岩溶带平均给水度分别为0.022、0.015。对浅层岩溶带而言,相当于每米厚度有22mm水柱的调蓄能力;20m厚的浅层岩溶带整体调蓄能力相应为440mm(相当于44万m3/km2),相当于当地年平均降雨量(1584mm)的27.8%,表明具有较强的地下水调蓄的能力,水位下降1m,形成的调蓄空间达2.2×104m3/km2。
2.4 岩溶地下水资源状况与开发潜力
黎塘新埠江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具有边界完整封闭、相对独立的补给、径流、排泄水流循环系统,岩溶含水介质具有溶蚀管道-裂隙特征,岩溶储水建造接受大气降水和系统内非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计算,黎塘新埠江地下水系统的降水资源量为6.50×108m3/a,该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18×108m3/a,水库蓄水量0.062×108m3/a,地下水系统的天然资源量为(1.65~1.68)×108m3/a,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为0.69×108m3/a,探明可采资源量0.44×108m3/a。
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主要用于生活饮用、工业生产及农田灌溉,地下水开采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主要集中在黎塘镇人口、工业密集分布区,开采方式以机井为主,少数挖大口井或直接提取天然岩溶水点的地下水。据调查统计,全区仅以机械抽取(2002年)地下水的开采量达0.082×108m3/a,其中生活饮用水约占47.4%,工业生产用水占32.8%,农田灌溉用水占19.8%;利用民井分散取水方式,用于农村人、畜供水的地下水开采量达0.062×108m3/a,每年地下水开采量共计0.144×108m3/a,占探明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32.7%。地表水开采量0.73×108m3/a,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占21.5%,农业用水占78.5%。
由上所述,黎塘新埠江流域地下水系统的降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达6.50×108m3/a,平均年径流量3.18×108m3/a,其中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65~1.68)×108m3/a,探明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0.44×108m3/a。目前已开采的地表、地下水量为0.908×108m3/a,占平均年径流量的28.55%;已探明地下水资源中还有2/3未利用,可见该区的地表、地下水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 岩溶平原区水资源有效利用措施
黎塘镇耕地面积5267hm2,其中水田3267hm2,旱地2000hm2。现有水库的总库容803万m3,电灌站总装机容量120万kW,设计总灌溉面积367hm2。由于水库工程老化失修、干渠及配套设施水毁渗漏,没能发挥应有的灌溉效益,致使367hm2保水田变成单造田,有647hm2水田改成旱田。每年缺水量为340万m3。研究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开发利用地下水应上下统筹考虑。因此,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防旱抗旱能力,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5]。
3.1 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强化地下水防旱抗旱功能
水系统的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是水的循环,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在一定尺度空间下产生水量的交换和运移。地表水与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管道相互转化,并且随季节而变化。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成为河道的基流;洪水期,地表水通过岩溶管道倒灌,补给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位升高[6]。而岩溶水系统的地下储水介质空间是有限的,降水补给量超过其储集能力时,地下水溢出地表,通过地表径流排出系统。在枯水季节,大气降水急剧减少,区内新埠江地表水均由地下水排泄所补给,上游支流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干枯、断流。这段时间是该区旱情高发季节,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唯一供水水源。在此条件下,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地表水采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则兴建与灌渠或耕地配套的浅井群网,建立水田-旱地复合灌区。在旱象发生时或枯水季节,采用浅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农田和旱作蔬菜、瓜果生产供水。
3.2 充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含水层的调蓄功能
岩溶平原区地形平坦,地下水埋深较浅,天然露头较少。地下水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东北部峰林谷地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多在10~15m。天然露头以溶洞、竖井为主,在和吉一带向峰林平原过渡区,地下水天然露头以溶井、溶潭(凌塘)为主。黎塘一带以孤峰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除见到一些溶潭外,河流两岸可见到岩溶泉、地下河出口,地下水埋藏浅,多在2~8m,地下水的基本运动规律是以峰丛山区为补给区,峰林平原为径流区,孤残峰平原则为溢出带。如前所述,受区域排泄基准面控制,钻孔揭露本岩溶平原区的岩溶含水层厚度可达90m,较强岩溶带发育深度达50~60m,而自然条件下,随季节变化从含水层中排出地下水而形成的调蓄空间只在地面以下的8~10m之内,可见对于整个岩溶含水层来说,含水层的调蓄功能只发挥约20%的作用。
根据岩溶含水介质系统调蓄功能分析结果,如果抽取地下水,使得水位多下降1m,形成的调蓄空间达2.2×104m3/km2,本地下水系统内岩溶平原区面积约115km2,地下水开采增加1m的降深,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当于增加2个小(一)型水库。而所需补充的水量仅为本区径流资源量的8‰或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3.7%。
3.3 科学布井,合理开发浅层岩溶水资源,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根据岩溶平原区岩溶发育规律和地下水系统介质结构特征,按照地下含水层的管道-裂隙网络兴建浅井灌溉体系,采用浅井、大口井等开发方式,解决旱片灌溉用水。分散布井,开发浅层地下水,具有规模小、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同时,可以避免水源区局部形成大降深,地下水位强烈变化,有利于激发地下含水层的调蓄能力和地下水回补,可以避免岩溶塌陷产生所造成的危害。
3.4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利利用率
岩溶平原区耕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2/3,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设计标准低,运行时间长,输水渠道年久失修,田间配套斗、支渠不全或破损、渗漏严重,水利有效利用率低,有效灌耕比低于30%[6],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因此,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在重视兴建新水源工程的同时,加强节流、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主要包括①灌区节水灌溉渠道网络配套工程,健全灌区斗、支渠防渗渠道系统,提高供水利用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②旱地节水灌溉工程,采用喷灌、管灌、滴灌技术,解决甘蔗、蔬菜、果园灌溉。旱地分布区往往是地表水利工程的水尾区,灌溉水源多采取地下水,其供水成本较高。通过旱地种植园区建设,引进高效优质作物品种,采用节水灌溉,提高单井灌溉面积和供水增值率,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农艺节水技术推广,采用地膜种植技术,解决春、秋季节降水不足,防止强烈蒸发,保水保肥,保障作物生长;引进耐旱新品种,针对本区秋旱频率高、旱象严重的特点,选育或引进成熟早或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的优质作物品种,避免旱象影响的同时获得好的生产效益;调整种植结构,改两季水田种植为水旱交替种植,改善秋季耕作需水与供水资源的矛盾,水稻种植安排在雨季,降水资源丰富,引进高产优质品种,保障粮食生产;旱作种植蔬菜、瓜果等生长过程中不需要短时间大量供水的作物,可充分利用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蓄供水功能,从时间上调整水土资源配置,达到防旱抗旱效果。
4 水资源有效利用示范
在示范区的核心示范片——吴江村,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与浅层地下水含水层调蓄示范。该村处于岩溶平原区,发育季节性地表河溪,河床到地面2.5~3.5m,是本区农田供水的主要水源。据访,一般年份断流2个月左右,枯水年份9月开始流量剧减,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断流。因此,秋冬农业生产依赖于地下水源供水,岩溶含水层为石炭系下统夹薄层泥灰岩的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岩,富水程度中等,为岩溶管道-裂隙水。地下水埋深0.5~6m。设计开展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地表水采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则兴建浅井群网,建立水田-旱地复合灌区。
该示范片现有人口3370人,有耕地面积354hm2,其中水田137hm2、旱地217hm2,项目实施以来,先后投资320万元,修建一个地表水提水站,配套建设6000m的三面光防渗引水渠道;开挖六处地下水浅水井,修建一个100m3的蓄水池和约27hm2的管灌管网,确保了农田的正常灌溉。实现有效灌溉面积233hm2,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该村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发20hm2的经济果林示范基地和167hm2优质蔬菜基地,农业种植形成了水稻、蔬菜、玉米、糖蔗、水果的多元结构。通过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不断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以特色品种注册了“桥美萝卜”品牌。由于改善水源和灌溉条件,2004年种植白萝卜、胡萝卜200多hm2,平均产量52500kg/hm2,比2001年增产40%,家家建起了“萝卜楼”;玉米平均产量6750kg/hm2,比2001年增产50%。通过水资源有效利用开发示范,使该村委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2元,比2001年增加682元,年增长率达14%。
5 结论
岩溶平原区发育地表和地下水网同时并存的双层水文网。因旱期盆地抬升与后期排泄基面下移,岩溶水向下切蚀形成地下河道,与谷地表面地表河网构成双层排泄系统。雨季河水位顶托,盆地地下水位上涨,埋深仅0.5~1m,甚至溢出地面与地表河相连。旱季,地下水回落,地表尚有一定降雨径流,形成间隔5~8m的双层排泄。最枯季节,地表河断流干涸。地下水沿岩溶管道、裂隙运移排泄。该区NE断裂构造和NW向挽近期构造裂隙十分发育及岩溶化也较为强烈,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受排泄基准面控制水力梯度很小,径流缓慢。地下水埋层浅、回补快、水质优,开发条件优越。近期年开采量不足总量的5%,应加大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岩溶含水层的调蓄功能。
采用浅井、大口井等开发方式,属微型水利,群众有建设能力,地下水开发具有规模小、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在干旱区建设供水系统,按照地下含水层的管道-裂隙网络兴建浅井灌溉体系,解决旱片灌溉用水,供水保证率和利用率高。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以奖代补”政策等刺激措施,实行“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建,以降低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形成规模化效益。但地下水开发应适度进行,原则上控制在可采资源量的75%,即年开采规模0.52×108m3以内,可大大缓解农业灌溉、中小型企业生产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的矛盾。从该区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看,不宜过分集中开采地下水,避免出现降落漏斗,发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典慧,魏文达,何素萍.广西21世纪初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2.(1):4~7
[2]朱琰.水与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26~29
[3]徐建华.浅析黎塘镇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J].广西地质,2000,13(2):51~54
[4]陈伟海,张之淦.峰林平原区岩溶含水层特征与调蓄功能[J].中国岩溶,1999,18(1):19~27
[5]夏日元等.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81~85
[6]光耀华.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09(04):418~424
『贰』 厦门当地水资源的状况及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围绕这一课题,日前,市政协组织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保障委员会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深入到潭庄水库、徒骇河导污工程、鲁西化肥厂和部分县、市的工厂企业及农村,就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特别是农业用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鲁西北黄泛平原,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蒸发量大而降水量小,干旱是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57.5mm,当地水资源总量11.388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7.3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06立方米,亩均13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省人均占有量的1/2,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2003年实际用水量为21.20亿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水利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实施了彭楼引黄入鲁、位山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徒骇河治理开发、东阿引水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等建设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节水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农业节水灌溉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临清、高唐被水利部、国家计委列为“九五”、“十五”期间第一、二批300个国家级节水增产重点县以来,全市已有7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县、7个省级节水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市已兴建各类节水灌溉工程50余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33.24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3.3%,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5.56万亩,大田喷灌面积4.05万亩,微灌面积1.05万亩,田间渠道衬砌控制灌溉面积47.58万亩,移动式“小白龙”灌溉325万亩,通过这些节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每年可节水4.2亿立方米。二是工业节水有了新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工业企业也加大了节水整改的力度,如鲁西化肥厂通过节水改造,提高了水利用系数,减少了污水排放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年节水33.6万立方米,节约资金112.56万元。
二、问题及原因
我市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节水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聊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势在必行。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资源形势严峻。我市是严重缺水地区,只因我们历年来注重发挥引黄优势,平均每年引入10多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占全年供水量的49%,才缓解了我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内不缺水的现象。尽管如此,也掩盖不了我市真正缺水的问题实质。一是黄河水变的越来越可用而不可靠,往往最需要用水的时候,黄河缺水或断流。黄河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配额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分配给我市的引黄水量只有8.5亿立方米,必将进一步加重我市水资源的潜在危机,水资源的供需形势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二是地下水超采过度,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引黄条件差的西部县(市)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来维持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造成大面积漏斗区,漏斗面积达3145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最大埋深曾达29米。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利用量近5亿立方米,超量开采地下水占全年供水量的50%以上,按常规计算,2002年超采的地下水可使全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左右,下降较多的区域达2米;而引黄条件较好的东部各县(市)地下水开采力度不够,地下水埋深在1—4米之间,不仅地下水得不到应有开发,造成浪费,而且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内涝。经以上的分析,如果黄河断流,无水可引,我市远远不能满足用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大部分机井不能正常供水,势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
(二)节约用水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一是农业供水工程老化退化严重,工程配套程度较差。据统计,目前全市引黄干渠工程配套率为95%,支渠为5%,田间配套率仅为20%,全市灌溉利用系数仅为50%左右,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农业灌溉用水比重较大,占全部用水量的76%,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农业节水潜力很大。二是工业生产及生活节水刚刚起步,多数企业对节水用水说的多,做的少,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三是节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节水的广泛开展和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共有地表水质监测站8处,地下水质检测站16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污水浇灌等行为,使得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监测的数据表明,我市已有好几处小区域浅层地下水因地表污水下渗,形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的身心健康。在河流分布上,马颊河为重度污染,卫运河、徒骇河为严重污染;在区域分布上,东阿绝大部分水质优良,茌平、阳谷地下水质较差。
(四)水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影响了水资源的管理。“多龙治水”,职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为浪费。当前根据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及全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我市水资源紧张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切实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而我市只有高唐、阳谷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其他县、市仍然实行城乡水务分部门管理,这种水务管理体制很不适应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管理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日益加剧。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潜伏着“水荒”危机;另一方面,管理不协调,浪费严重。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认识有差距,措施不到位。一是广大干部群众对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缺乏认识,不少同志背上了引黄优势的包袱,盲目的依赖黄河,总认为“靠着大黄河,年年有水喝,年年大丰收,年年不挨饿”,思想麻痹,蛮不在乎,对节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在工作指导上,部分基层干部仍然是“重开源轻节流”,“重建设轻管理”的工作方法。三是引黄用水管理失控。送水、配水、收费处于低层次管理状态,引黄灌溉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是“大锅水”,群众认为“节水不节支,不用白不用”。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相当严重且普遍。四是存在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有些基层干部对节水工作不感兴趣,他们只求眼前“丰收”,不图惠及子孙,不能真正铺下身子抓节水工作。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结合当前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开源节流,尽最大能力拦蓄天然水,科学调度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适当引用外来水。
(一)强化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会议、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水法》和节水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市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及节水的先进典型;宣传节约用水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重大意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个层面能够认识到水是工业的命脉,农业的血脉,是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能源,以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上下、地下流”的陈旧观念,强化商品水意识,使节水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危害,谁赔偿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惜水、节水、保护水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防治水污染,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是对排污企业进行严格监控,杜绝偷排偷放行为,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或兴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使其达标排放。二是要加大投资,增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分质处理,充分考虑中水回用,不断提高水循环利用率。三是要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充分考虑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禁止和限制高耗水和高污染产业项目的发展,扶植耗水量少,符合环保标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工艺。五是对洗浴、游泳、人工嬉水场所、洗车等几乎是“全天候”营业的服务业要重点监察,看其是否采取有效节水措施。
(三)强化蓄水工程建设,确保水资源的采补平衡。客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即可缓解供需矛盾,又能补充地下水资源,是合理开发水资源,使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防止地下水漏斗面积继续扩大的良策。通过大力建设平原水库、河道闸、梯级拦蓄和蓄水坑塘,增加蓄水工程的调节能力,尽可能地拦蓄天然水,特别是缺水严重的西部县(市),应结合实际,对乡镇村庄进行蓄水规划,将蓄水工程建设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四)狠抓节约用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是要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第160 号令发布的《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尽快出台《聊城市节约用水办法》,规范全市人民的节水行为。二是要用经济杠杆调整人们的用水行为,安装和完善计量设施,加强测水量水管理,严格执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用水按照累进加价制度交纳水费和水资源费,加强水费成本核算,合理调整水价。三是污水资源化是节水工作今后发展的方向,我市应建设管网,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道路、绿地广场、公园等地方的喷洒、冲洗、绿化,代替自来水。另外,电力、造纸、化工等行业用水量大,而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也可用处理后的污水代替部分自来水及深井水,这样就能降低城市新水取用量,达到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四是要加强农村供水管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畦灌、渠灌、管灌、喷灌等节水灌溉和地膜覆盖、施用抗旱剂、秸杆还田等农业技改,促进先进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完善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要借鉴水务改革先进地市的经验,深入开展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排除因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各种障碍,尽快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江北水城”率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先进典型。
『叁』 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有没有朋友帮帮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下面尚普咨询为您提供一篇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一、项目摘要。项目内容的摘要性说明,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年限、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投资估算、运行费用与效益分析等。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市场(产品或服务)供求分析及预测(量化分析)。主要包括本项目区本行业(或主导产品)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现有生产(业务)能力调查与分析、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等。
四、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原则上应是具有相应承担能力和条件的事业单位)。包括人员状况,固定资产状况,现有建筑设施与配套仪器设备状况,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等。
五、项目地点选择分析。项目建设地点选址要直观准确,要落实具体地块位置并对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关的基础状况、建设条件加以描述,不可以项目所在区域代替项目建设地点。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具体地址位置(要有平面图)、项目占地范围、项目资源、交通、通讯、运输以及水文地质、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条件,其它公用设施情况,地点比较选择等。
六、生产(操作、检测)等工艺技术方案分析。主要包括项目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主要技术工艺流程与技术工艺参数、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选型方案比较等;
七、项目建设目标(包括项目建成后要达到的生产能力目标或业务能力目标,项目建设的工程技术、工艺技术、质量水平、功能结构等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及总体规模;
八、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工程、配套仪器设备等。要逐项详细列明各项建设内容及相应规模(分类量化)。土建工程:详细说明土建工程名称、规模及数量、单位、建筑结构及造价。建设内容、规模及建设标准应与项目建设属性与功能相匹配,属于分期建设及有特殊原因的,应加以说明。水、暖、电等公用工程和场区工程要有工程量和造价说明。田间工程:建设地点相关工程现状应加以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说明新(续)建工程名称、规模及数量、单位、工程做法、造价估算。配套仪器设备:说明规格型号、数量及单位、价格、来源。对于单台(套)估价高于5万元的仪器设备,应说明购置原因及理由及用途。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需说明是否具备使用能力和条件。配套农(牧、渔)机具:说明规格型号、数量及单位、价格、来源及适用范围。大型农(牧、渔)机具,应说明购置原因及理由及用途。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依据建设内容及有关建设标准或规范,分类详细估算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并汇总,明确投资筹措方案。
十、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根据确定的建设工期和勘察设计、仪器设备采购(或研制)、工程施工、安装、试运行所需时间与进度要求,选择整个工程项目最佳实施计划方案和进度。
十一、环境保护。对项目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提出处理方案和工程措施及造价。
十二、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项目建成后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运行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人员配置等;同时要对运行费用及新分析,估算项目建成后维持项目正常运行的成本费用,并提出解决所需费用的合理方式方法。
十三、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测算与分析(量化分析)。特别是对项目建成后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开发、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社会供种量,带动多少农户、多大区域经济发展等)等进行量化分析;
『肆』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形成原因:
一、自然条件
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二、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三、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从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山区、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规划和治理,做到河库相通,塘堰相连,大、中、小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化水患为水利。此外,还需注意如下具体措施:
(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4)田间配套工程地质报告扩展阅读: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中国的雨涝1951—1990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
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中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伍』 您好,我看您有小区绿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给我一份吗
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及格式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下面中商智业为您提供一篇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一、项目摘要。项目内容的摘要性说明,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年限、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投资估算、运行费用与效益分析等。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市场(产品或服务)供求分析及预测(量化分析)。主要包括本项目、本行业(或主导产品)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现有生产(业务)能力调查与分析、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等。
四、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原则上应是具有相应承担能力和条件的事业单位)。包括人员状况,固定资产状况,现有建筑设施与配套仪器设备状况,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等。
五、项目地点选择分析。项目建设地点选址要直观准确,要落实具体地块位置并对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关的基础状况、建设条件加以描述,不可以项目所在区域代替项目建设地点。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具体地址位置(要有平面图)、项目占地范围、项目资源、交通、通讯、运输以及水文地质、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条件,其它公用设施情况,地点比较选择等。
六、生产(操作、检测)等工艺技术方案分析。主要包括项目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主要技术工艺流程与技术工艺参数、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选型方案比较等;
七、项目建设目标(包括项目建成后要达到的生产能力目标或业务能力目标,项目建设的工程技术、工艺技术、质量水平、功能结构等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及总体规模;
八、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工程、配套仪器设备等。要逐项详细列明各项建设内容及相应规模(分类量化)。土建工程:详细说明土建工程名称、规模及数量、单位、建筑结构及造价。建设内容、规模及建设标准应与项目建设属性与功能相匹配,属于分期建设及有特殊原因的,应加以说明。水、暖、电等公用工程和场区工程要有工程量和造价说明。田间工程:建设地点相关工程现状应加以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说明新(续)建工程名称、规模及数量、单位、工程做法、造价估算。配套仪器设备:说明规格型号、数量及单位、价格、来源。对于单台(套)估价高于5万元的仪器设备,应说明购置原因及理由及用途。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需说明是否具备使用能力和条件。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依据建设内容及有关建设标准或规范,分类详细估算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并汇总,明确投资筹措方案。
十、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根据确定的建设工期和勘察设计、仪器设备采购(或研制)、工程施工、安
装、试运行所需时间与进度要求,选择整个工程项目最佳实施计划方案和进度。
十一、环境保护。对项目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提出处理方案和工程措施及造价。
十二、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项目建成后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运行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人员配置等;同时要对运行费用进行分析,估算项目建成后维持项目正常运行的成本费用,并提出解决所需费用的合理方式方法。
十三、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测算与分析(量化分析)。特别是对项目建成后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开发、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量化分析;
十四、有关证明材料(承担单位法人证明、有关配套条件或技术成果证明等)。
http://kybg.askci.com/kexingbaogao/bianneirong.shtml
『陆』 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以下是我做的可研报告的目录,你可以根据目录填写相关内容。可研差重点在于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也就是经济效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给我发送信息,我会尽我所能帮忙。
1
项目总论
1.1
项目名称
1.2
承担单位
1.3
承担单位负责人
1.4
项目建设地点及规模
1.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
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1
编制依据
2.2
主要设计原则
2.3
编制内容和范围
2.4
编制目的
3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市场预测
3.1
项目建设的背景
3.2
市场预测
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环境概况
4.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4.2
城市性质与规模
4.3
城市自然条件
4.3.1
地形地貌
4.3.3
水文
4.3.4
气候
4.4
厂址选择
5
产品及工艺技术方案设计
5.1
产品规模及产品方案
5.2
工艺技术方案简介
5.2
技术改造项目新旧方案比较
5.3
工艺流程简图
5.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5
主要设备一览表
6
原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6.1
主要原辅材料的年需用量及供应来源
6.2
动力供应年需用量表
7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
7.1总图布置原则
7.2
建筑指标
7.3
总体规划
7.4辅助设施
8
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
8.1
执行标准
8.2
工程概况
8.3
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
8.4
污染控制措施
8.5
环境监测和环保管理机构
8.6
环境影响分析
9
节能
9.1编制依据
9.2耗能指标
9.3
建筑节能
9.4
节水
9.5
其它节能措施
10
劳动安全卫生
10.1
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和依据
10.2
工程概述
10.3
建筑及场地布置
10.4
劳动安全及卫生防护措施
11
消防和绿化
11.1
设计依据
11.2
防范措施
11.2.1
总图布置
11.2.2
建筑与结构
11.3
消防措施及设计
11.4电气安全及防雷、防静电措施
11.5
绿化
12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12.1
工厂组织
12.2
人员定额
12.3
人员培训及条件
1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4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4.1
投资估算
14.2
资金来源
15
经济效益评价
15.1
项目概况
15.2
基本数据
15.2.1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5.2.2
实施进度
15.2.3
投资估算
15.2.4
劳动定员
15.3
财务评价
15.3.1
销售收入
15.3.2
成本费用
15.3.3税金及附加
15.3.4
利润
15.3.5
投资回收期估算
15.4
不确定性分析
15.4.1
盈亏平衡分析
15.4.2
敏感性分析
17.5
评价结论
16
综合结论
16.1
结论
16.2
建议
『柒』 项目简介怎么写
思路和写作要点:应该按照整体的规划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项目的实质内容作出一定的条理性分析,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
一、项目概况
公伯峡水库灌区工程是指由公伯峡水库引水,黄河南北两岸各建一条干渠及支斗渠等田间配套工程组成,主要解决该地区黄河河谷两岸灌溉及人畜饮水问题,该工程是我省“十五”计划重点水利工程。
项目区位于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公伯峡水电站下游的两岸阶地上,隶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两个少数民族县。该地区降水量为259.4mm,蒸发量2206.4mm,沟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气候干旱,素有“干循化”之称。
项目区现有人口8.3万人,7.03万头(只)牲畜,其中2.18万人贫困,人畜饮水困难。项目区由于缺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条件艰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兴建该工程,不仅是该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的前提,也是黄河河谷两岸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改善的希望所在。
二、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投资、效益
该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是北干渠长26.36km,设计流量为3.4m3/s;南干总长31.36km,设计流量为4.8m3/s;支渠66条,126.7 km。
工程建设总投资为35499万元,工期为3年。工程建成后,控制灌溉面积为10.93万亩,其中黄河北岸5.04万亩,南岸为5.89万亩。工程无复杂的技术问题,技术上可行的。
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善撒拉族、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能使2.18万人脱贫致富,促进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可使黄河两岸绿树成荫,清水环绕,生态环境秀美。
三、前期工作情况
我省对公伯峡水库灌区工程非常重视,为了提高设计质量,节省前期投资,我省于2001年5月采用向省内外招投标形式来开展该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这也是我省第一次采用向省内外公开招投标形式来开展前期工作。
该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由甘肃省水利设计院中标,2001年10月份完成。
『捌』 项目概况怎么写
简要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特点,针对性的方案内容,采取的措施,必要性和依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