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判别工程地质性质

判别工程地质性质

发布时间: 2021-03-14 04:21:47

㈠  区域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4.3.1区域稳定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是在基底构造甚为破碎、济阳凹陷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上发育形成的。由于区内东北部位于北西向的燕山——渤海地震带及北东向的沂沫断裂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因而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构造地震异常活跃。据山东省地震局1985年10月布设的东营—垦利、陈家庄—河口的现代形变及牛庄—新刁口的两次a径迹测量结果,埕子口断裂、孤北断裂、陈南断裂、胜北断裂和东营断裂的现代活动都有显示,说明区内的区域稳定性较差。区内新生代以来的断裂活动表现为具有继承性脉动活动的特点。尤其是5号桩,桩西至海港一带位于上述两条活动断裂地震带的交汇复合部位,新生代以来断陷幅度最大,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7~7.5级地震,区域稳定性差。根据以上的地震预测,影响烈度一般都在Ⅶ度以上,5号桩一带为Ⅷ度。根据我国建筑规范规定,一切建筑物都应设防加固,以保安全。

区内饱和砂土、饱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宏观条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曾有喷水冒砂、地面裂缝等现象发生。其液化程度受以下因素影响:土的颗粒特征、密度、渗透性、结构、压密状态、上覆土层、地下水位埋深、排水条件、应力历史、地震强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质体物质组成主要是粉砂,且孔隙度较高,加之形成期堆积速率快,造成地质体中含水量高。随着时间推移,在上覆沉积物挤压下,孔隙中水逐渐被挤压,造成地质体压缩,导致地面下沉。根据1988年在黄河海港地区实测,该地区压实下沉速率可达6cm/a,因此由于地面下沉所引起的海面相对上升则更加剧了海岸侵蚀。

另外,近几十年来的人为活动加剧了本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如:建筑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的土体压缩,地下水、石油、卤水的开采所引起的含水层、储油层压缩等。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颇多,本节将对直接影响东营市经济发展和规划的地表下25m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性质的区域性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4.3.2土体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工程地质特征

区内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图4-6)。

图4-6地表土体类型示意图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4-6。

表4-6黄河三角洲0~25m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濒临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物,岩性以土黄—灰黄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细砂分布,湖沼相沉积的灰黑色淤泥、淤泥质土比较少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上部多以土黄色—褐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分布;中部多有灰黑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局部有粉砂分布,下部以土黄色粉土、粉砂为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局部有小片的软土和高盐渍土分布。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上部多以土黄—灰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中部为灰黑色粉质粘土或淤泥质土,具腥味;下部多为浅灰色粉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软土分布面积较大,盐渍土呈片状分布,为弱—中等盐渍土。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正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差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4.3.3天然地基承载力、饱和砂土液化及软土与盐渍土

1.天然地基承载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基土承载力在不同位置、不同层位均有较大变化,从小于80kPa到大于300kPa。天然地基承载力指自地表算起的第一层或第二层基土(当第一层厚度小于3m,且第二层基土承载力高于第一层时,取第二层承载力数据)的承载力。区内天然地基承载力可分为4个等级(表4-7),其分布与变化规律与地貌单元有较密切的相关关系(图4-7)。

(1)承载力低区(fk<80kPa)的分布

① 呈条带状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区内。如利津县虎滩乡西南—河口区义和镇南部、河口东南孤河水库—渤海农场总场北以及现代黄河入海口北侧等地,以上各地带多为1855年以后成陆,且位于滨海低地或洼地内,排水条件差,自重固结程度低。

表4-7天然地基承载力分区特征表

② 呈小片状分布于古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如东营区胜利乡南部,利津县王庄乡南部等。

(2)承载力较低区(80≤fk<100kPa)的分布

① 沿海岸线分布,宽度不一。

② 沿黄河泛流主流带边缘、前缘和洼地展布。如利津县大赵乡—虎滩—罗镇—河口区一带、集贤乡—渤海农场总场、孤北水库北部、利津前刘乡—东营区西城,以及东营区龙居乡—西范乡一带。

(3)承载力中等区(100≤fk<120kPa)的分布

① 分布于决口扇的顶部及缓平坡地区。如利津县南宋—北宋—明集,东营区龙居乡—油郭乡—六户镇—广饶县丁庄乡以及胜坨乡—高盖乡等地。

②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顶点附近。如宁海乡—汀河乡、宁海乡—傅窝乡一带。

③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东部。如河口区新户—刁口乡、孤东水库—五号桩、垦利县建林乡—孤东水库、建林—西宋乡。

(4)承载力较高区(fk>120kPa)的分布

① 分布于古黄河三角洲的南部。如牛庄—陈官—小清河一带。

② 分布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区。

③ 零星分布于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的地势较高处。

2.饱和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松散的饱和砂土,受到震动时有变得更紧密的趋势。但饱和砂土的孔隙全部为水充填,因此,这种趋于紧密的作用将导致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地震过程的短暂时间内,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砂粒通过其接触点所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少,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得像液体一样的状态,即通常所说有砂土液化现象。

区内的饱和砂土、饱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宏观条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曾有喷水冒砂、地面裂缝等现象发生。其液化程度受以下因素影响:土的颗粒特征、密度、渗透性、结构、压密状态、上覆土层、地下水位埋深、排水条件、应力历史、地震强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

液化判别就是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他工程地质条件,对土层在地震过程中发生液化的可能性的判别。国家标准《建筑基础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规定了饱和砂土、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别方法,在对区内饱和砂土、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别时,即依照了前述规范提供的方法,在液化势宏观判定的基础上,采用了原位测试资料——标准贯入试验进行了液化临界值和液化指数的计算。根据液化指数对地基液化等级的划分见表4-8。区内液化砂土的分布规律见图4-8。

(1)严重液化区

①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顶点,向北向东呈扇形展布的黄河泛流主流带的中上游部位,主要在陈庄镇—六合乡、虎滩乡—义和镇一带。

图4-7天然地基承载力分区示意图

表4-8地基液化等级表

② 零星分布于废弃河道带和决口扇,如下述地带:东营区永安乡—广北水库一线,呈条带状分布,为废弃河道带;利津县店子乡—前刘乡,呈片状分布,为决口扇的中部;东营区史口乡附近、东营区六户镇西侧、河口区新户乡东北等地。

该区内的饱和粉土、饱和粉砂颗粒均匀,粘粒含量低,沉积厚度较大,形成年代新,固结程度差,因此是最易发生液化的地区。

(2)中等液化区

① 分布于较大的决口扇及决口扇前缘坡地地带,利津县城东—明集乡—大赵乡、东营区胜利乡—董集乡—油郭乡一带。

② 分布于黄河泛流主流带或其边缘地带。宁海乡—垦利县城;陈庄镇—傅窝乡;渤海农场总场东—建林乡—新安乡;义和水库南—河口区。

③ 在滨海低地带内有零星片状分布,五号桩及以东地区;刁口码头东北—孤北水库北部;新户乡以西及以北的近海地带。该区一般位于严重液化区的外围及决口扇顶部位或零星分布于小规模的黄河主流带,饱和粉土、粉砂的粘粒含量较低,固结程度较差,因此是较易发生液化的地区。

(3)轻微液化区

① 分布于古黄河三角洲泛滥平原及决口扇边缘,如下述地带:利津县南宋乡—北宋乡;东营区龙居乡—广饶县陈官乡—丁庄乡。

②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非黄河泛流主流带区,如下述地带:利津县王庄乡—垦利县胜坨乡;利津县集贤乡—垦利县城东部;河口区太平乡—义和水库。

该区粉土、粉砂的沉积厚度较小,粘粒含量较高,因此液化程度较轻。

(4)非液化区

① 分布于工作区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洪积平原,该区地下水位埋藏深,水位以下的饱和粉土,粉砂密实程度较好,因此不易液化。

② 分布于沿海地带的滨海低地,该区除河口相沉积外,地层粘粒含量较高或以粘性土为主,因此不易液化。

3.软土与盐渍土

(1)软土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如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饱和粘性土、粉土等。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渤海之滨,具有软土的沉积环境,钻探资料亦证明,区内呈片状分布着软土。

① 软土的划分标准

本次划分软土时采用如下方法: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并且厚度大于0.50m,将其确定为软土:承载力标准值fk<80kPa;标贯锤击数N63.5≤2;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0.5MPa;流塑状态。

② 软土的空间分布

软土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东北部滨海地带、河口—刁口码头一带。利津县罗镇—黄河故道西、垦利县下镇乡东部,另外在利津县明集乡—广南水库一线呈不连续片状、碟状分布。

③ 软土的成因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区内的软土具有两种成因:①烂泥湾相沉积:在历次河口的两侧,沉积的以细粒成分为主的土层,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排水固结过程进展缓慢,所以土的力学性质很差。颜色以灰褐色为主,流塑态,土质细腻,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夹粉土和粘土薄层。②滨海湖沼相沉积:颜色以灰—灰黑色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具腥臭味,为淤泥或淤泥质土。

图4-8地基砂土液化分区示意图

表4-9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从表4-9中可以看出:区内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特点,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对建筑物极为不利。因此,在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尽量避开有软土分布的地区。在无法避开软土的建筑物,应对区内的软土有足够的重视,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对于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可采取粉喷桩法进行处理,对于高层重型建筑物应采取深基础,如沉管灌注桩等,以避开软土的不利影响(图4-9)。

(2)盐渍土

当土中的易溶盐含量大于0.5%,且具有吸湿、松胀等特性的土称为盐渍土。区内的盐渍土为滨海盐渍土,按含盐性质则大部分属氯盐渍土,局部为硫酸盐渍土,盐渍土按含盐量可分为弱盐渍土(0.5%~1%),中盐渍土(1%~5%)、强盐渍土(5%~8%)和超盐渍土(>8%),区内的盐渍土主要为弱盐渍土,局部地段有中盐渍土(见图4-10)。

4.3.4工程地基适宜性评价

工程建筑地基适宜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达到评价结果清晰简洁、合理反映出区内建筑适宜性等级的目的,选用了专家聚类法(亦称总分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为:首先拟定评价因子,对各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并给定各级别的标准分,其次用傅勒三角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计算各勘测点单项因子分值和总分值,再按各点的总分值进行分区。最终的评价结果见表4-10、4-11、4-12、4-13。

图4-9软土分布示意图

图4-10盐碱土分布示意图

表4-10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适宜性评价方案(评价深度10m)

① 沉降因子

式中:Mi——土层i的厚度;Zi——土层i的埋深;eli——土层i的天然孔隙比。

② D——山前冲洪积平原;D——古黄河三角洲平原;D——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

表4-11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说明表

表4-12高层重型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方案(评价深度25~30m)

表4-13高层重型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说明表

一般建筑、高层建筑物地基适应性评价分区见图4-11、4-12。

图4-11一般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示意图

图4-12高层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示意图

㈡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分类和鉴定

一、岩体

(一)岩体(岩石)的基本概念岩体(岩石)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岩石和岩体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又是密不可分的工程实体。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 J84-92)中给出的岩石定义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单一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组成物质的结晶程度、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特征的总称。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物质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及充填形式等特征的总称。所谓岩体,就是地壳表部圈层,经建造和改造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岩石组分和结构的地质体。当它作为工程建设的对象时,可称为工程岩体。岩石是岩体内涵的一部分。

岩体(岩石)的工程分类,可以分为基本分类和工程个项分类。基本分类主要是针对岩石而言,根据其地质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用岩石学名称加风化程度进行分类,如强风化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等。岩石的基本分类,在本书第一篇基础地质中有系统论述。工程个项分类,是针对岩体(岩石)的工程特点,根据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和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各种地质条件,将岩体(岩石)个项分成若干类别,以细划其工程特征,为岩石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提供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使工程师建立起对岩体(岩石)的明确的工程概念。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和按风化程度分类即为工程个项分类。

在岩体(岩石)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中,岩石的硬度是岩体最典型的工程特性。岩体的构造发育状况体现了岩体是地质体的基本属性,岩体的不连续性及不完整性是这一属性的集中反映。岩石的硬度和岩体的构造发育状况是各类岩体工程的共性要点,对各种类型的工程岩体,稳定性都是最重要的,是控制性的。

岩石的风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母岩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使岩体中裂隙增加,完整性进一步被破坏;另一方面使岩石矿物及胶结物发生质的变化,使岩石疏软以至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变坏。

(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

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的定量指标是新鲜岩石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其具体作法是将加工制成一定规格的进行饱和处理的试样,放置在试验机压板中心,以每秒0.5~1.0M Pa的速度加荷施压,直至岩样破坏,记录破坏荷载,用下列公式计算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深圳地质

式中:R为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单位为MPa;p为试样破坏荷载,单位为N;A为试样截面积,单位为mm2

对岩石试样的几何尺寸,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有明确的规定,试样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圆柱体直径宜为48~54mm;②含大颗粒的岩石,试样的直径应大于岩石的最大颗粒尺寸的10倍;③试样高度与直径之比宜为2.0~2.5。

在此标准发布之前,岩石抗压强度试验的试样尺寸要求如下:极限抗压强度大于75M Pa时,试样尺寸为50mm×50mm×50mm立方体;抗压强度为25~75MPa时,试样尺寸为70mm×70mm×70mm立方体;抗压强度小于25MPa时,试样尺寸为100mm×100mm×100mm立方体。

(G B/T 50266-99)的规定显然是为了方便取样,以金刚石钻头钻探,取出的岩心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可成为抗压试样。岩样的尺寸效应对岩石抗压强度是略有影响的。

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各行业的有关规定,虽然各自表述方式有所区别,但其标准是基本一致的(表2-2-1)。

表2-2-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除了以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这一定量指标确定岩石坚硬程度外,尚可按岩性鉴定进行定性划分。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按表2-2-2进行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其他规范的划分标准大同小异。

表2-2-2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无论是定量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还是加入了风化程度内容的定性标准,都是用于确定小块岩石的坚硬程度的。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是计算岩基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三)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关于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其特征,国家规范和各行业的有关规范中均有规定,其分类标准基本一致,表述略有差异。表2-2-3至表2-2-10是部分规范给出的分类标准。

表2-2-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

表2-2-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表

续表

表2-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

表2-2-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岩体风化带划分表

《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岩体风化程度的划分按硬质、软质岩体来划分,硬质岩石岩体风化程度按表2-2-7划分。软质岩石岩体风化程度按表2-2-8划分。

表2-2-7 硬质岩石岩体风化程度划分表

表2-2-8 软质岩石岩体风化程度划分表

表2-2-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7-1999)岩石风化程度分类表

续表

表2-2-10 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对岩石的风化只有第4.1.3条作如下叙述: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未列表给出风化特征,但在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中(表A.0.1)把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归类到了岩石坚硬程度的类别中。

深圳市标准:《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报批稿)关于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标准,基本采用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的表述形成和内容(表2-2-9),文字略有调整。

纵观各类规范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可以看出:

1)除个别规范未列出未风化一类外,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均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特征描述简繁不一,中等风化与弱风化相对应的风化程度略有差别。

2)风化程度的特征描述,主要是岩石的结构构造变化、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矿物变化、颜色变化、锤击反映、可挖(钻)性等方面来定性划定。部分规范用波速和波速比及风化系数来定量划定是对岩石风化程度确定的有力支撑。

3)从新鲜母岩到残积土的风化过程是连续的,有些规范把残积土的特征描述放在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中,有一定的道理。国际标准:ISO/TC182/SC,亦将风化程度分为五级,并列入了残积土。从工程角度考虑,残积土对母岩而言已经发生了全面质的变化,物理力学性质和对它的理论研究已属松软土,表中对残积土特征的表述对区别残积土与全风化岩是有现实意义的。

4)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表2-2-3)看似简单,规范“条文说明”解释了这一现象,表2-2-3关于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和特征的描述,仅是针对小块岩石,为表2-2-2服务的,它并不代表工程地质中对岩体风化程度的定义和划分。表2-2-2是把岩体完整程度从整个地质特征中分离出去之后,专门为描述岩石坚硬程度作的规定,主要考虑岩石结构构造被破坏,矿物蚀变和颜色变化程度,而把裂隙及其发育情况等归入岩体完整程度这另一个基本质量分级因素中去。

5)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某些规范把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的风化程度划分区别开来,而《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表(2.2-2)将风化后的硬质岩划入软质岩中。这里有两个概念不可混淆:一是从工程角度看,硬质岩石风化后其工程性质与软质岩相近,可等同于软质岩;二是新鲜岩石中是存在软质岩的,如深圳的泥质砂岩、泥岩、页岩等。

6)相邻等级的风化程度其界线是渐变的、模糊的,有时不一定能划出5个完整的等级,如碳酸盐类岩石。在实际工作中要按规范的标准,综合各类信息,结合当地经验来判断岩石的风化等级。

(四)岩体的结构类型

在物理学、化学及其地质学等学科中对“结构”这一术语的概念是明确的,但有各自的含义,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矿物结构、岩石结构、区域地质结构、地壳结构等等,岩体作为工程地质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岩体结构”术语的意义是十分明确的。

岩体结构有两个含义,可以称之为岩体结构的两个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结构面是指层理、节理、裂隙、断裂、不整合接触面等等。结构体是岩体被结构面切割而形成的单元岩块和岩体。结构体的形状是受结构面的组合所控制的。

事实上,所有与岩石有关的工程,除建筑材料外,都是与有较大几何尺寸的岩体打交道,岩石经过建造成岩(岩浆岩的浸入,火山岩的喷出,沉积岩的层状成沉积,变质岩的混合与动力变质)及后期的改造(褶皱、断裂、风化等),使得岩体的完整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成为了存在大量不同性质结构面的现存岩体。为了给工程界一个明朗的技术路线,不妨以建造性结构面和改造性结构面(软弱结构面)为基础,从各自侧面首先对岩体结构基本类型进行研究,其次将两方面的成果加以综合,即可得出关于岩体结构基本类型的完整概念(图2-2-1)。

(1)以建造性结构面为主的岩体结构基本类型的划分(表2-2-11)

表2-2-11 建造性结构面的岩体结构分类

(2)以改造性结构面(软弱结构面)为主的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表2-2-12)

表2-2-12 改造结构面为主的岩体结构分类

图2-2-1 岩体结构示意图

(3)由建造性结构面和改造性结构面形成的三维岩体

三维岩体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岩体结构特征,将其综合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岩体结构类型(表2-2-13)。

表2-2-13 岩体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表中表述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特征基本上涵盖了深圳地区岩体的全部结构类型。

(4)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地质岩体在建造和改造的过程中,岩体被风化、被结构面切割,使其完整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岩体完整程度是决定岩体基本质量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岩体完整性的因素很多,从结构面的几何特征来看,有结构面的密度,组数、产状和延展程度,以及各组结构面相互切割关系;从结构面形状特征来看,有结构面的张开度、粗糙度、起伏度、充填情况、水的赋存等。从工程岩体的稳定性着眼,应抓住影响稳定性的主要方面,使评判划分易于进行。在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中,规定了用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的结合程度和主要结构面类型作为划分岩体完整程度的依据,以“完整”到“极破碎”的形象词汇来体现岩体被风化、被切割的剧烈变化完整程度(表2-2-14)。

表2-2-14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表

在1994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未见此表。很明显,此表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出现后,在2001版修订后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得到了确认和使用。

(五)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自然界中不同结构类型的岩体,有着各异的工程性质,岩石的硬度、完整程度是决定岩体基本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工程实践中,系统地认识不同质量的工程岩体,针对其特征性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施工方法是科学进行岩体工程建设的关键。

1994年,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50218-94)给出了岩体基本质量分级的标准(表2-2-15)。在此之前发布的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该表是作为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标准的。在2001年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以表2-2-15的形式来分类,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按表2-2-16分类。

表2-2-15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表2-2-16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六)岩体围岩分类

地铁、公路、水电、铁路以及矿山工程等行业,均有地下洞室和隧道(巷道)开挖,工程勘察均需对工程所处的围岩进行分类。不同的规范对围岩的分类方法略有不同。

1.隧道围岩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规定,隧道围岩分类按表2-2-17划分。

表2-2-17 隧道围岩分类

续表

2.围岩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规定,在地下洞室勘察时,应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分类应符合表2-2-18规定。

表2-2-18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上表中的围岩总评分T为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状态、地下水和主要结构面产状5项因素之和。各项因素的评分办法在该规范中均有明确规定。围岩强度应力比亦有专门的公式计算。

3.铁路隧道围岩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规定,隧道工程地质调绘时,应根据地质调绘、勘探、测试成果资料,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及环境条件,按表2-2-19分段确定隧道围岩分级。

表2-2-19 铁路隧道围岩的基本分级

续表

该规范还规定,铁路隧道围岩分级应根据围岩基本分级,受地下水,高地应力及环境条件等影响的分级修正,综合分析后确定。关于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地下水影响的修正,高地应力影响的修正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4.井巷工程围岩

矿山工程中的井巷工程,其功能和结构更为多样,所以井巷工程对围岩的分类更加详尽,各种定性和定量指标明显多于其他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YS5202-2004、J300-2004)规定,井巷工程评定围岩质量等级按表2-2-20划分围岩类别。

表2-2-20 井巷工程围岩分类

续表

续表

5.工程岩体

国家规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从工程岩体支护设计和施工的需要出发,给出围岩分级表,与表2-2-20相比,仅少了Ⅵ、Ⅶ两类,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少了岩石质量指标RQD和岩体及土体坚固性系数两栏,其他完全相同。

(七)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对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方法,见表2-2-21

表2-2-21 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GB50330-2002)

续表

表2-2-22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八)深圳地区岩体分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1)深圳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大量的房屋建筑外,公路(道路)桥梁、水利、地铁、铁路等均有大量的投资建设,各行业对岩体质量等级的划分在执行不同规范的分类标准。在当前情况下,这一状况将继续下去。但是,对某一岩体的不同分类标准,仅仅是某一行业的习惯性作法。宏观上看不同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并无原则性的区别。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不应该影响岩体评价的正确性。

2)岩体工程特性的评价中,岩体的结构分类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高大边坡、地质灾害评估等岩体结构对岩体稳定起主导作用的工程项目。只有采取多种科学勘察手段和缜密地进行分析,岩体的结构特征才能弄清楚。

3)岩石风化程度的判断,现场工作除很具经验的野外观察和标准贯入试验外,应多采用岩体波速测试方法,使之成为常用方法之一。准确的波速测试结果,可能比标贯试验所得结果更能准确地判断岩石的风化程度。

4)岩石的风化程度是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的,风化岩石的强度则是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为了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深圳市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送审稿)将厚层花岗岩强风化带分为上、中、下3个亚带,其划分方法见表2-2-23。

表2-2-23 厚层花岗岩强风化带细分

需要指出的是,花岗岩的风化规律一般是上部风化严重,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但也有个别情况,有时随深度增加风化程度并无明显变化,故在划分风化亚带时,应视强风化带的厚度和风化程度改变的深浅,也可以划分一个亚带或两个亚带,不可强求一律划分为3个亚带。

龙岗区的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基本上不存在全风化和强风化层。由于构造的影响或是其他某种原因(如表面溶蚀剧烈),可能岩石的裂隙比较发育,块度比较小。

二、土体

(一)土体的含义及其工程地质分类

土是泛指还没有固结硬化成岩石的疏松沉积物。土是坚硬岩石经过破坏、搬运和沉积等一系列作用和变化后形成的。土多分布在地壳的最上部。工程地质学把土看作与构成地壳的其他岩石一样,均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土的形成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形成的方式不同,其工程地质特性也不同。因此在研究土的工程性质时,强调对其成因类型和地质历史方面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有以下特点:①分类涵盖自然界绝大多数土体;②同类或同组的土具备相同或相似的外观和结构特征,工程性质相近,力学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基本一致;③获取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试验方法基本相同;④工程技术人员,从土的类别可以初步了解土的工程性质。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是以松散粒状(粗粒土)体系和松散分散(细粒土)体系的自然土为对象,以服务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为目的的分类。分类的任务是将自然土按其在人类工程建筑活动作用下表现出的共性划分为类或组。

合理的工程地质分类,具有以下实际用途:①根据土的分类,确定土的名称,它是工程地质各种有关图件中划分土类的依据;②根据各类土的工程性质,对土的质量和建筑性能提出初步评价;③根据土的类型确定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试验项目和数量、研究的方法和方向;④结合反映土体结构特征的指标和建筑经验,初步评价地基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斜坡稳定性,为基础和边坡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有普通的和专门的两类。普通分类的划分对象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可能涉及的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土体,适用于各类工程,分类依据是土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如碎石土、砂土、黏性土等。专门分类是为满足某类工程的需要,或者根据土的某一或某几种性质而制定的分类,这种分类一般比较详细,比如砂土的密实度分类,黏性土按压缩性指标分类等等。应当指出的是,普通分类与专门分类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深化。

(二)国外土的工程分类概况

近几十年来,国外在土的工程地质分类研究方面有很大进展,工业和科学技术发达的主要国家,都分别先后制定了各自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表2-2-24)。其中英国、日本、德国的分类均以美国分类为蓝本,结合各自国情适当调整、修改而制定的。

表2-2-24 一些国家的土质分类简况

上述各国的土质分类,都采用了统一分类体系和方法,不仅使各自国内对土质分类有了共同遵循的依据,而且体现了国际统一化的趋势,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下列美国的统一分类法(表2-2-25)作为样本,以了解国外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表2-2-25 美国的土的统一分类法

续表

(三)国内土的工程分类

1.统一分类法

1990年,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GBJ 145-90)发布,并于1991年8月起执行。在此之前或之后,水利水电、公路交通等行业土的分类标准与GBJ 145-90标准没有明显区别。(GBJ 145-90)土的分类如表2-2-26和表2-2-27所示。

表2-2-26 粒组的划分

表2-2-27 土质分类表

2.建筑分类法

国标《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土的分类方法(简称:建筑分类法)如表2-2-28。这是从早期《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试行)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一直延续下来的土的分类标准。在TJ7-74规范之前,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规范(HИTY127-55)。建筑分类法在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或类似的工程中广泛运用,这在不少行业规范中得以反映,此分类方法也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熟知。目前深圳除公路、铁路行业外,大多采用此分类标准,并纳入到深圳市的地方标准之中。

表2-2-28 土的分类

(四)土的状态分类

土的状态分类属专门分类。对于某种行业或某类工程,土的状态标准是有所区别的,现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中规定的最常用的分类标准,对碎石土、砂土、粉土的密实度和对粉土的湿度及黏性土的状态进行分类,见表2-2-29至表2-2-34。

表2-2-29 碎石土密实度按M63.5分类

表2-2-30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分类

表2-2-31 砂土密实度分类

表2-2-32 粉土密实度分类

表2-2-33 粉土湿度分类

表2-2-34 黏性土状态分类

(五)土的现场鉴别方法

1.碎石土密实度现场鉴别方法(表2-2-35)

表2-2-35 碎石土密实度现场鉴别

2.砂土分类现场鉴别方法(表2-2-36)

表2-2-36 砂土分类现场鉴别

3.砂土密实度现场鉴别方法(表2-2-37)

表2-2-37 砂土密实度现场鉴别

4.砂土湿度的现场鉴别方法(表2-2-38)

表2-2-38 砂土湿度现场鉴别

5.粉土密实度现场鉴别方法(表2-2-39)

表2-2-39 粉土密实度现场鉴别

6.粉土湿度现场鉴别方法(表2-2-40)

表2-2-40 粉土湿度现场鉴别

7.黏性土状态现场鉴别方法(表2-2-41)

表2-2-41 黏性土状态现场鉴别

8.有机质土和淤泥质土的分类

土按有机质分类和鉴定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分类方法见表2-2-42。深圳市沿海近岸地区存在大量淤泥或淤泥质土,在上更新统(Q3)的杂色黏土中,有一层泥炭质土,局部有泥炭层发育。

表2-2-42 土按照有机质分类

(六)土的定名和描述

1.统一分类法定名

1)巨粒土和含巨粒的土、粗粒土按粒组、级配、所含细粒的塑性高低可划分为16种土类;细粒土按塑性图、所含粗粒类别以及有机质多寡划分16种土类。

2)土的名称由一个或一组代号组成:一个代号即表示土的名称,由两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副成分(土的级配或土的液限);由3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液限;第三个代号表示土中微含的成分。

《土的分类标准》(G B J145-90),对特殊土的判别,列出了黄土,膨胀土和红黏土。对花岗岩残积土并没有特别加以说明。根据深圳有关单位的经验,花岗岩残积土中的砾质黏性土相当于G B J145-90中的含细粒土砾,代号GF;砂质黏性土相当于细粒土质砾,代号GC-GM;黏性土相当于高液限粉土一低液限粉土,代号M H-M L。对淤泥和淤泥质土,G B J145-90分的不细,从工程需要出发,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分类宜按建筑行业标准。

2.建筑行业定名

建筑行业定名依照下列几个标准:

1)土名前冠以土类的成因和年代。

2)碎石土和砂土按颗粒级配定名。

3)粉土以颗粒级配及塑性指数定名。

4)黏性土以塑性指数定名。

5)对混合土按主要土类定名并冠以主要含有物,如含碎石黏土,含黏土角砾等。

6)对同一土层中有不同土类呈韵律沉积时,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三分之一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十分之一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3.土的描述内容

(1)当按统一分类法(GBJ145-90)定名时,应按下列内容描述

1)粗粒土:通俗名称及当地名称;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巨粒、砾粒、砂粒组的含量百分数;土颗粒形状(圆、次圆、棱角或次棱角);土颗粒的矿物成分;土颜色和有机质;所含细粒土成分(黏土或粉土);土的代号和名称。

2)细粒土:通俗名称及当地名称;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巨粒、砾粒、砂粒组的含量百分数;潮湿时土的颜色及有机质;土的湿度(干、湿、很湿或饱和);土的状态(流动、软塑、可塑或硬塑);土的塑性(高、中或低);土的代号和名称。

(2)当按建筑分类法(GB50007-2002)定名时,应按下列内容描述

1)碎石土:名称、颗粒级配、颗粒排列、浑圆度、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胶结性、密实度及其他特征。

2)砂土:名称、颜色成分、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黏粒含量、胶结性、湿度、密实度及其他特征。

3)粉土:名称、颜色、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湿度、密实度、摇振反应及其他特征。

4)黏性土:名称、颜色、结构特征、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异味及其他特征。

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征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臭味、有机质含量;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均匀程度等。

6)互层(夹层)土: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及层理特征。

㈢ 如何判定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好坏

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好坏,要看它的用途了。比如说要在上边搞建筑,若土体能满足建筑的地基承载力,那么该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就好。若满足不了就不好

㈣ 如何判定岩石性质

岩石可分三大类:1,岩浆岩{喷出岩}.2,沉积岩.3,变质岩.
岩浆岩主要有:花岗岩,安山岩,闪长岩,流纹岩,玄武岩辉长岩等等.
沉积岩主要有:石英砂岩,石灰砾岩,泥铁岩,白云岩,泥岩,石膏等等.
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绿泥石片岩,千枚岩,大理岩,云母片岩等等.
虽然岩石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它们形成的环境,也就是从成因上来划分,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不论那种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质都要经历搬运过程,然后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压实作用,石化成坚硬的沉积岩。
沉积岩依照沈积物颗粒的大小又分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岩的形成 1.风化侵蚀:在河流上的大石头,经年累月被侵蚀风化,逐渐崩解成小的沙泥、碎屑。 2.搬运:这些碎屑被水流从上游搬运到下游。 3.堆积:下游流速减缓,搬运力减小,岩石碎屑便沉积下来。 4.压密:新的沉积物压在旧的沉积物上,时间久了,底下的沉积物被压得较紧实。 5.胶结:地下水经过沉积物的孔隙,带来的矿物质填满孔隙,使岩石碎屑颗粒紧紧胶结在一起,形成沉积岩。 6.露出:堆积在海底的沉积岩层在板块运动的推挤下拱出海面,露出地表。

2、岩浆岩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为它生成的条件与沉积岩差别很大,因此,它的特点也与沉积岩明显不同。
岩浆岩又分安山岩、玄武岩、花岗岩。 由地底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岩浆成分和冷却凝固方式不同,便形成不同的火成岩。岩浆岩的形成: 1.安山岩:岩浆藉由火山口喷发出地面,快速冷却形成的。 2.玄武岩:岩浆经由缓和喷发漫流而出,逐渐冷凝形成的。 3.花岗岩:岩浆并不喷出地面,而是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形成的。
3、变质岩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变质岩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变质岩又分:板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 变质岩的形成:1.为变质前的岩层:由于沉积或火山作用,堆积出一层层岩层。 2.挤压岩层:在强大挤压和摩擦力之下,产生温度和压力,使得深埋在地底下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3.变质成新岩石:岩石里零散分布的矿物结晶会呈规矩排列,或生出新矿物来,而变成各种新的变质岩。
山地的中的岩石极为多样,差别很大,进行工程分类十分必要。《94规范》首先按岩石强度分类,再进行风化分类。按岩石强度分为极硬、次硬、次软和极软,列举了代表性岩石名称。又以新鲜岩块的饱和抗压强度30MPa为分界标准。问题在于,新鲜的末风化的岩块在现场有时很难取得,难以执行。
岩石的分类可以分为地质分类和工程分类。地质分类主要根据其地质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可以用地质名称(即岩石学名称)加风化程度表达,如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砂岩等。这对于工程的勘察设计确是十分必要的。工程分类主要根据岩体的工程性状,使工程师建立起明确的工程特性概念。地质分类是一种基本分类,工程分类应在地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为了较好地概括其工程性质,便于进行工程评价。
为此,本次修订除了规定应确定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外,增加了岩块的“坚硬程度”、岩体的“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并分别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可操作性较强。岩石的坚硬程度直接与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质有关,其重要性是无疑的。岩体的完整程度反映了它的裂隙性,而裂隙性是岩体十分重要的特性,破碎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完整岩石大大削弱,尤其对边坡和基坑工程更为突出。
本次修订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各分五级,二者综合又分五个基本质量等级。与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协调一致。
划分出极软岩十分重要,因为这类岩石不仅极软,而且常有特殊的工程性质,例如某些泥岩具有很高的膨胀性;泥质砂岩、全风化花岗岩等有很强的软化性(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可等于零);有的第三纪砂岩遇水崩解,有流砂性质。划分出极破碎岩体也很重要,有时开挖时很硬,暴露后逐渐崩解。片岩各向异性特别显著,作为边坡极易失稳。事实上,对于岩石地基,特别注意的主要是软岩、极软岩、破碎和极破碎的岩石以及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的岩石,

㈤ 土力学判断题!!!!

2、对
3、对
4、错
5、错
6、对
7、对
8、错
9、对
10、错
1、对

㈥ 泥质岩的工程地质特性

滇藏铁路沿线的中新生代泥质岩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大理、鹤庆松桂、丽江拉石海南、德钦奔子栏等以及西藏境内的芒康盐井、邦达等地。由于泥质岩常具有不良的工程特性且在铁路沿线分布广泛,在野外工作期间,对滇藏铁路沿线典型的中新生界泥质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采样,并进行了主要工程地质特性的试验测试,样品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2-5)。

表12-5 滇藏铁路沿线泥质岩工程性质测试结果

一、泥质岩的粒度组成和粘土矿物成分

采用移液管法对滇藏铁路沿线部分泥质岩的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时代的泥质岩粘粒含量普遍较低,<0.005 mm粘粒含量大多低于20%,仅少量样品的粘粒含量超过20%;同一时代的泥质岩粒度也有较大差异(表12-5)。

粘土矿物成分对泥质岩性质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测试结果表明,铁路沿线泥质岩的粘土矿物成分主要是低活性、非膨胀或低混层比的微膨胀性粘土矿物,而贫单矿物蒙脱石和中-高混层比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蒙脱石混层矿物(表12-6,图12-5)。

表12-6 泥质岩<2 μm粒组粘土矿物定量测试结果

图12-5 大理新顺砖厂泥岩<2 μm粒组的X-射线衍射曲线

二、泥质岩的胶结作用和膨胀性判别

泥质岩成岩胶结作用不仅控制和影响岩石的膨胀势,而且控制和影响岩石的强度和风化耐久性,即随着胶结程度的升高,强度增大、耐久性增强。为此,我们对所采集的泥质岩样品进行了胶结程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滇藏铁路沿线的泥质岩大多数为中等和强胶结,仅个别为弱胶结(表12-5),因而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风化耐久性。但是应当看到,泥质岩边坡开挖后仍表现出较强的风化剥落现象,因此在工程上采取必要的抗风化设计是必要的。

采用有效蒙脱石含量和成岩胶结系数联合判别的方法对泥质岩的膨胀势进行判别。大量测试结果表明,中国膨胀性岩土有效蒙脱石含量下限一般为8%~10%(曲永新等,2000)。随着有效蒙脱石含量的增高,膨胀势将急剧增大。根据有效蒙脱石含量测试结果,滇藏铁路沿线的侏罗系、三叠系泥质岩的有效蒙脱石含量整体在4.00%~4.64%之间,低于膨胀岩的下限;结合泥质岩的成岩胶结系数进行判别,滇藏铁路滇西北段除了个别侏罗系、白垩系泥质岩具有微-弱膨胀性以外,其他时代较老的泥质岩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工程地质特性。但是,有时由于结构的差异,泥质岩的工程性质差异较大,因此当粘粒含量高或破碎程度较高的泥质岩作为隧道围岩或边坡时,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工程施工中尽量减少扰动,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㈦ 工程地质

褶皱上来说是个背斜,断层应是个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根据褶皱轴向与断层面走向的关系来说,是个纵断层。 看出来的就这些,不知对您是否有帮助?

㈧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红粘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碳酸盐岩类和玄武岩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在成因类型上属于残坡积粘土,是一种区域性特殊土。滇藏铁路沿线的红粘土主要分布于滇西北碳酸盐岩分布区,是上新世以来古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色风化壳。在工程上,这些残存的红色风化壳可以构成铁路路基和路堑边坡,在雨季常产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不仅导致交通中断、威胁人身安全,而且在工程开挖或植被破坏的条件下,地表水作用往往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常增加巨额的维修费用,铁路工程建设中对该类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以滇西北地区由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化学风化而成的红粘土为例,阐述其一般工程地质特性。

一、滇西北红粘土的宏观特征

滇西北红粘土主要以残坡积成因为主,其厚度变化大,通常在地形舒缓地带较厚。母岩成分以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为主。滇西北红粘土的宏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般为红褐、棕红色。

(2)表层呈坚硬或硬塑状态,具有干燥收缩现象,粘土呈碎裂、碎屑状。

(3)厚度一般小于7~8 m,个别地段厚度可达10~20 m,土层厚度变化很大,往往一尺之遥,厚度相差数米。在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红粘土通常是连续分布的。

二、红粘土的物质组成

红粘土的成因决定了其通常具有极高的分散性,高分散性也是红粘土高塑性的原因之一。采用移液管全分散法对滇西北红粘土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北红粘土的主要粒度组成为粘粒,其中d<5 μm的粘粒含量最低为49.84%,最高为82.08%;d<2 μm的粘粒含量最低为48.6%,最高为81.52%(表12-11)。粘粒含量多少与红土化程度有关,强红土化的红粘土(如鹤庆北衙、公鸡石一带),因强铁铝质胶结作用,粘土含量偏低。

表12-11 滇西北红粘土的粒度组成测试结果

粘粒是滇西北红粘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粘粒中的粘土矿物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其工程地质特性的主要因素。利用现代X-射线衍射法对滇西北红粘土中的粘土矿物进行定量测试发现,红粘土的粘土矿物组成取决于红土化程度,即脱硅富铝化程度。红土化程度高的红粘土以高岭石为主,普遍含较多的蛭石,并伴生伊利石和绿泥石;红土化程度低的红粘土以伊/蒙混层矿物(I/S)为主,且为中低混层比,伴生高岭石、伊利石(表12-12,图12-16)。

表12-12 滇西北红粘土矿物成分定量测试结果

图12-16 红粘土的粘土矿物组成定量测试结果

通常,红粘土的红土化程度越低,其I/S混层矿物含量越高,因而其胀缩性越强,工程性质越差。在丽江以南,红粘土中的粘土矿物主要以K为主,同时V含量也比较高,说明其红土化程度较高;而丽江以北则以I/S混层矿物为主,说明其红土化程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丽江以南海拔比北部低、纬度也低,较为湿热的北亚热带气候环境为红土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见,气候条件是导致红土化程度不一的主控因素。

值得指出,在红土化程度高的红粘土中普遍含有蛭石,这是由于随着红土化程度增高,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逐渐破坏或转化,除了形成高岭石外,还转化为蛭石。以往认为红粘土中蛭石是伊利石转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三、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活性

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滇西北红粘土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 含水量较高,一般为30%~50%(表12-13)。② 干重度低,一般低于17.6 kN/m3,反映了红粘土具有高孔隙性。③ 高塑性,液限在69.22%~78.25%之间,塑性指数为33.90~34.78,为典型的高塑性粘土。④ 红粘土的液性指数范围位于0.11~0.24之间,含水比位于0.55~0.67,说明滇西北红粘土在天然状态下呈坚硬-硬塑态。⑤ 红粘土的比表面积较大,一般为177.6~235.6 m2/g,与有效蒙脱石含量较高(10%~20%)和高分散性是一致的;红粘土的pH值为6.53~6.96,属微酸性。

表12-13 滇西北红粘土的基本物性指标

(2)红粘土的膨胀性和收缩性

以往对我国红粘土膨胀性判别研究发现,有些红粘土(如云南蒙自红粘土)具有显著的膨胀性,但也确实有不少红粘土的自由膨胀率小于40%,其主要原因在于粘土矿物组成的不同。滇西北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的红粘土属于膨胀性红粘土,以中甸上吉沙红粘土为代表,自由膨胀率达48%;以高岭石为主的红粘土属于非膨胀性红粘土,以丽江北沟罗红粘土为代表,自由膨胀率为38%。

(3)红粘土的力学性质

室内采用直剪仪对红粘土样品进行了不同状态的直剪试验(表12-14),并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红粘土样品的剪应力τ与位移Δl的关系曲线(图12-17)。从图12-17可以看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红粘土的抗剪强度下降,特别是当其含水量超过其液限时,抗剪强度急剧下降,即使围压很大,其抗剪强度仍然很弱。

表12-14 滇西北红粘土在不同状态下的直剪试验结果

图12-17 滇西北红粘土的剪应力(τ)与位移(Δl)关系曲线

综上所述,红粘土的成因决定了其高孔隙性、高塑性,不良工程性质决定其在开挖暴露和裸露环境下将产生强烈的体积收缩变形,相应地出现红粘土碎裂化现象。在雨季特别是暴雨作用下,常造成地表冲刷、冲沟形成和石漠化现象,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红粘土的上述工程地质特性也可以充分说明红粘土边坡在雨季易于产生滑坡的原因。

㈨ 湖相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一、洱海软粘土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和内陆软土地区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饱和软粘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受到了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不少进展。滇藏铁路沿线的软弱湖相粘土地基主要分布在数个第四纪盆地中,例如洱海盆地、鹤庆盆地、丽江盆地、拉市海盆地、小中甸盆地、中甸盆地、林芝盆地等。由于上述盆地中湖相粘土的形成时代、沉积物形成的古气候、古环境和物质组成不同,其工程性质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流塑态现代粘土、又有早全新世软塑态粘土、还有次稳定的晚更新世小中甸粘土及硬塑态鹤庆粘土等。此外,在安久拉山口大熊错、白衣错一带,土壤坡面中发育有暗黑色泥炭层,属山地沼泽化土;在宽谷江河的水网地带,如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谷,也有河漫滩沼泽相软土发育。因此,滇藏铁路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对上述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湖相粘土开展专门的研究,以便进行有效的工程评价和工程设计。现以洱海第四系软粘土为例,阐述湖相软粘土工程地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洱海东缘软粘土的分布特征

洱海是滇西最大的断陷湖泊,湖水面积约249.8 km2,湖面海拔1974 m,属澜沧江水系。洱海西邻由寒武系板岩和大理岩构成的点苍山,东部为上古生界的石灰岩低山丘陵,北侧为入口,向南为西洱河,是一个开放的湖泊水系(图12-18)。

图12-18 洱海周缘软土分布示意图

根据前人研究(吴根耀,1992),洱海盆地自始新世开始断陷并接受沉积。晚更新世时气候寒冷,大理冰期来临,来自西侧点苍山的山岳冰川产生强烈刨蚀作用,造成河流堵塞。进入早全新世时气候发生变化、温度上升,洱海水泛滥,平均水位达海拔2160 m,形成大量河湖相或河湖-沼泽相沉积。全新世中期,全区温度持续上升,湖水大面积干涸或范围缩小,水位下降到海拔2000 m左右(段彦学,1987)。全新世晚期,区内湖泊进一步缩小或干涸,洱海目前的水位是1974 m。随着洱海水位不断下降,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原湖泊近岸水下的沉积地层出露水面。经孢粉分析和14C年龄测定,洱海东缘的软粘土主要是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物。

2.洱海东缘软粘土的物质组成和物化性质

(1)粒度组成

根据移液管全分散法粒度分析结果(表12-15),洱海东缘软粘土具有高分散性,砂粒含量极低,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d<5 μm的粘粒含量大部分在35%以上,最高达60.32%。

表12-15 洱海东缘软粘土物质组成及物理化学活性测试结果

(2)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XRD定量测试结果表明,洱海东缘软粘土的主要粘土矿物成分为单矿物蒙脱石(S)(图12-19),占粘土矿物总量的80~81%,次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K),占16~17%,伊利石(I)仅占2~4%(表12-16)。洱海富Mg2+的水体环境和周边大量蒙脱石化蚀变岩的分布是形成大量蒙脱石的原因。

表12-16 洱海东缘软粘土矿物成分定量测试结果

(3)软粘土的物理化学活性及孔隙溶液的化学成分

比表面积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粘性土的物理化学活性。采用乙二醇乙醚吸附法测定结果表明,洱海软粘土的比表面积为176.78~448.23 m2/g,平均值299.32 m2/g,巨大的比表面积决定了其物理活性很高。采用土水比1∶5水提取液测得样品的pH值为6.23~7.9(表12-17),基本属中性。洱海软粘土的含盐量通常小于100 mg/100 g,个别地点因有机质大量聚集,引起局部含盐量升高(主要为。孔隙溶液的主要阳离子及粘土矿物表面可交换性阳离子都是以Ca2+为主,交换性Ca2+引起的粘土颗粒絮凝作用和双电层压缩明显,造成粘土结构强度高、粘聚力增大、压缩性降低。

图12-19 洱海东缘软粘土<2 μm粒组X-射线衍射曲线

表12-17 洱海东缘软粘土水提取液化学分析结果

3.洱海东缘软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根据洱海东缘软粘土的大量土工试验结果(表12-18),软粘土的工程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含水量较高。含水量一般在40%~65%之间,最高可达104%,平均值为57.08%,接近于液限,几乎处于饱和状态。

(2)天然孔隙比大。孔隙比一般在0.64~2.63之间,平均值为1.49。

(3)特殊的稠度状态。稠度即液性指数,是软粘土判别和分类最重要的指标。在国际上通常将液性指数IL≥0.75或不排水抗剪强度≤40 kPa的粘性土称为软粘土(Brand et al.,1981)。中国软土的判别一般把天然孔隙比e≥1.0且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的细粒土称为软土。测试结果表明,洱海早全新世软粘土的液性指数IL介于0.47~1.51之间,平均值为0.79(表12-18,图12-20)。无论是分布概率还是平均值都说明它们处于软塑态,液性指数IL降低还导致压缩性减少、抗剪强度增大,这一特点与其形成的地质时代有关。

(4)高塑性。液限多在45%以上,最高达101.3%,平均值为58.17%;塑限多大于25%,最高达61%,平均值31.4%;塑性指数的平均值绝大多数大于20%。总体上,洱海早全新世软粘土属于高塑性粘土。

(5)压缩性大。软粘土压缩系数为0.23~2.21 MPa-1,平均值0.88 MPa-1;压缩模量一般为1.45~5.63 MPa,平均值3.14 MPa。数据统计表明,有14%的软粘土为中等压缩性,86%为高压缩性,说明洱海软粘土以高压缩性为主,同时中压缩性仍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这部分软粘土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固结。

(6)强度低:直剪(快剪)试验测定结果,内摩擦角最低2.1°,最高23.3°,平均一般为11°;粘聚力c值1.7~39.8 kPa,一般值8~16 kPa,表明洱海湖相软粘土的抗剪强度较低,与一般软粘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12-18 洱海东缘软粘土的工程特性统计结果

(7)固结系数小。该区软粘土固结系数一般在0.11~4.42 cm2/s之间,平均值为1.08 cm2/s,说明该区软土完成固结沉降需要较长时间,这对施工工期影响很大。

(8)透水性弱。低渗透性是软粘土的共同属性,其渗透性大小随粘粒含量和塑性指数的增高而降低,洱海软粘土渗透系数最低0.04×10-7 cm/s,高者达4.17×10-7 cm/s,一般为0.30~0.60×10-7 cm/s,平均值0.39×10-7 cm/s;表明软土的排水固结不好,对排水固结不利。

4.洱海东缘软粘土的固结性分析

洱海东缘软粘土沉积时间较短、固结程度低,淤泥及淤泥质粘土呈絮状结构,孔隙发育,因而压缩性大。鉴别天然粘土沉积是否属于正常固结的方法有很多种,Skempton(1970)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用Casagrande图解法从压缩实验求得先期固结压力σ′vo,即延长e-logσ′v曲线的原始直线部分与通过原位孔隙比е0的水平线相交得出下限σ′vc(min),如果σ′vo夹在σ′vc和σ′vc(min)之间,则粘土是正常固结的。②根据Su/σ′vo与深度的关系判断,Su是不排水抗剪强度,可根据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由公式τ=c+σtanθ计算而得。如果各点近似落在一条直线上,即如果不排水抗剪强度随着有效覆盖压力成比例增加,则认为粘土是正常固结的。

对洱海东缘软粘土固结性采用上述第二种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抗剪强度与有效应力之比(Su/σ′vo)随深度出现2种不同的变化规律(图12-20)。从地表到大致10 m左右的深度,Su/σ′vo随深度呈现对数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相关关系可以表示为:

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Skempton建议采用的方法判断,表明表层软粘土并非正常固结,而是出现超固结现象。从图12-20中含水量、容重、不排水抗剪强度随深度变化情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表层(约0~10 m)天然含水量随深度而增大,容重、不排水抗剪强度随深度而降低。初步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滇西北高原的隆升造成地表抬升,降水量减少、湖水位退缩,早全新世软粘土上部抬升到湖水位以上,致使上部土层干燥硬化,孔隙比减小,产生超固结,从而出现并非仅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固结作用。地表土经过雨水的淋滤及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作用,形成与下部土层呈渐变的硬壳层,这个硬壳层表现出液性指数与含水量小、抗剪强度大的工程特性。

图12-20 洱海东缘早全新世软粘土工程特性指标与深度关系曲线图

5.洱海东缘软粘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实际工程中经常建立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式,从而根据容易测定的物理性质指标估算难以准确测定且费时费力的力学性质指标,以供工程应用参考。统计分析表明,洱海东缘软粘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图12-21)。其中,软粘土含水量w与孔隙比e、塑性指数IP与液限wL、孔隙比e与压缩系数av、含水量w与压缩系数av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液性指数IL与粘聚力c、含水量w与内摩擦角φ、塑性指数IP与压缩系数av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性。

图12-21 指标参数之间关系散点图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洱海东缘早全新世湖相粘土属于软塑态的软粘土,而不属于现国家标准规定的液性指数IL≥1.0的流塑态的软土。按照国际流行的软土定义,它们仍然属于软粘土,并且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等不良工程特性,因此路基、桥基等需进行地基处理成采用适宜的桩基基础。

(2)滇藏铁路沿线广泛分布的湖相、湖沼相沉积粘土,因形成的地质时代、物质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及其相关的工程问题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湖相粘土,从工程地质角度都属于性质不良的软弱地基,对其静力学和动力学性质都要加以深入研究。

二、小中甸盆地湖相硬粘土

前已叙及,滇西北小中甸盆地是上新世末期以来在青藏高原强烈隆起过程中形成的NNW向第四纪断陷湖盆地,从深切的小中甸河谷剖面可见盆地上部发育中晚更新世湖相粘土(图2-11,图2-12)。规划中的滇藏铁路约有50 km的线路沿着小中甸盆地走向建设,作为滇藏铁路路基、边坡和填筑材料的小中甸湖相粘土,对铁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全有重要影响。

1.小中甸粘土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活性

根据移液管全分散法的粒度分析结果,小中甸湖相粘土具有高分散性,砂粒含量极低,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d<5 μm的粘粒含量大部分在40%以上,最高达69.54%,小中甸湖相粘土中所夹粉质粘土层的粘粒含量较低,但也在7.88%~47.74%(表12-19)。

表12-19 小中甸湖相粘土物质组成及物理化学活性测试结果

对样品采用3种方法(天然样品、乙二醇处理样品和550℃加热处理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定量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湖相粘土的矿物组成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高岭石、绿泥石、绿泥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的共生组合,但以伊利石为主(表12-20,图12-22),其相对含量54%~70%,绝对含量10.82%~32.09%。

表12-20 小中甸湖相粘土矿物成分定量测试结果

由乙二醇乙醚吸附法测得的小中甸粘土比表面积为49.47~112.82 m2/g,平均值为81.27 m2/g(纯伊利石表面积67~100 m2/g,高岭石7~30 m2/g)。活动性系数A介于0.51~0.83之间(表12-19),活性指数综合反映了土的塑性与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亲水性的关系,该套粘土的A<0.83,表明粘土含水量变化时,土颗粒的体积变化不大。

根据单高地剖面8个样品土水比1∶5悬浮液测得样品的pH值为7.01~8.10(表12-19),属微碱性。林业局浅表层边坡剖面样品pH值变化较大,为6.69~7.77。试验测得单高地剖面CaCO3 含量为8.30%~12.83%,而浅表层林业局剖面CaCO3 含量较低,为1.08%~5.23%,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得的有机质含量为0.16%~0.85%。5个样品土水比1∶5水提取液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粘土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型为主(表12-21),个别青灰色粘土为型,且水提取液含盐量很低,为53.16~80.22 mg/100 g。表明小中甸粘土沉积时的古湖为湿润环境下具有弱还原环境和具有一定封闭性的高原深水淡水湖。在这种湖水环境下形成的湖相粘土不但分选良好,颗粒细腻,而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但是,目前处于浅表层或遭受雨水溶滤改造的湖相粘土pH值和CaCO3 含量明显降低。

图12-22 小中甸湖相粘土<2 μm粒组X-射线衍射曲线

表12-21 小中甸盆地单高地粘土水提取液化学分析结果

2.小中甸粘土的物理性质

对分别采集于浅表层的小中甸林业局东北214国道边坡剖面和单高地村深切沟谷剖面的湖相粘土样品进行物理和水理性质测试,前者因遭受大气干湿交替作用、雨水和坡面水流淋溶作用,在物理水理力学性质上与后者有所不同。根据测试结果,林业局边坡粘土天然含水量24.44%~32.51%,干容重1.43~1.61 g/cm3,孔隙比0.72~0.92,液限46.61%~53.80%,塑限27.15%~29.53%,塑性指数19.46~24.27,液性指数0.12~0.14(表12-22),表明位于浅表层的小中甸粘土具有高塑性硬粘土的特性。单高地深切沟谷小中甸粘土单高地村8个粘土样品含水量在35.46%~48.49%,平均为41.13%,这是一般硬塑粘土所没有的,高含水性还表现在天然含水量远远大于此粘土的塑限,表明处于潜塑态。腊封法测得的样品容重为1.71~1.83 g/cm3,平均1.78 g/cm3,其干容重1.19~1.32 g/cm3,平均1.26 g/cm3,孔隙比1.05~1.31,平均1.18。可见,单高地小中甸粘土具有高孔隙性低密度的特点,这与小中甸粘土形成地质时代相对较新、固结程度低、粘土的钙质和有机质胶结作用较强密切相关,也与深切沟谷两侧粘土遭受后期表生改造轻微有关,可代表小中甸粘土真实物理特性。

表12-22 小中甸湖相粘土基本物性指标测试结果

采用锥式液限仪和搓条法测得的液限为43.11%~63.99%、塑限30.50%~37.84%,塑性指数12.61~30.43,表明小中甸粘土属于高塑性粘土。8个样品液性指数0.05~0.55,平均为0.35,按照液性指数的稠度分级,单高地小中甸粘土多数属可塑态,仅个别为硬塑态。这与天然小中甸粘土的实际状态表现(野外调查所见为硬塑态)极不相符。分析认为,液限、塑限指标测定是样品在结构充分扰动水化状态条件下测定的,而不代表天然结构状态,二者之间的不一致说明了天然小中甸粘土的结构性,即CaCO3和有机质对粘土的胶结作用。这一事实表明小中甸粘土在机械扰动结构破坏条件下粘土将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

3.工程特性

(1)胀缩性分析

采用国际流行的Williams 和Donadson 粘土膨胀势判别法,对小中甸粘土进行膨胀势判别表明,小中甸粘土以中等膨胀-强膨胀为主(图12-23),相当于国内弱、中等膨胀粘土。小中甸粘土的膨胀性主要与粘粒含量高密切相关,这是与我国中东部地区膨胀土的不同之处。另外,小中甸湖相粘土的天然含水率高,基本上位于40%~50%之间,具有干燥收缩特性,易导致开挖暴露引起地面开裂、边坡风化剥落。而野外观测该粘土表现为外观性状好,这与该剖面长期受水浸润作用有关。

图12-23 小中甸湖相粘土膨胀势判别图

(2)力学强度特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小中甸粘土的强度特性,我们对采集的原状样品进行了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结果表明,该粘土的粘聚力c值较大,为38.8~50.3 kPa,内摩擦角φ为17.2°~23.0°(表12-23),三轴(UU)抗剪强度值c值为44.0 kPa,φ值为13.1°,较高的粘聚力与粘粒含量高、较高的钙质和有机质胶结作用有关。在CaCO3和有机质胶结作用下粘土的工程特性良好,在遭受淋滤后CaCO3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引起c值降低,由此可见小中甸粘土为结构性土。边坡开挖易引起结构破坏、土体含水量降低引起土体收缩变形,降雨引起φ值降低,在此种情况下该粘土组成的边坡将发生破坏。

表12-23 小中甸单高地湖相粘土物理力学指标测试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认识:① 小中甸盆地湖相粘土粘粒含量高,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伴生有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高岭石、绿泥石、绿泥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形成于高原温带湿润气候的古气候环境和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② 小中甸粘土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性和高塑性、显著结构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在干湿交替和浅表部粘土遭受水的淋滤后粘土的力学性质变差。③ 粘土粘聚力较大,与粘粒含量高、CaCO3胶结作用密切相关,处于浅表层的粘土边坡在水和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对小中甸湖相粘土的固结程度、变形性质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专门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在振动荷载作用下该湖相粘土作为地基的结构稳定性和变形量。

㈩ 工程地质读图

一、在一切开始之前,你首先得弄明白什么叫等高线?简单地讲,等高线就是地形上高程相等的点的连线,在连线上的点的高程是相等的。比如图中的虚线即为等高线,等高线上标注的数据即为该条等高线对应的高程数值。
二、有了等高线,并且理解了它的含义,那我们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空间的立体地形图,这时你一定要抛开地质内容,否则易受干扰。从你所给的插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图纸的左、右各有一个小山包。左边山包比右边高(左边的等高线都到了200,而右边最高为180),140这条等高线没有从两个山包中间穿过,表示两个山包之间的连接部分,即所谓的鞍部,要高于140,那我们就在脑海中建立了一个类似马鞍状的空间立体概念。
三、有了这个空间概念,回头再来看看地质图内容。这时你会发现,在左侧山包处,地质分界线大致与等高线相吻合,这说明在这个地方地层是呈水平层状的,不知你吃过多层夹心饼没有,想像一下这个夹层饼足够厚!如果你把夹心饼平放在案板上,沿四周切成圆台体,这时你会发现,所夹各层的出露情况是与圆台体四周等高度的连线相一致的,假如你将饼掉转90度,立起来,让夹心层面向你,这时你再去把夹心饼切成圆台状,你便会发现,地质界限是与圆台四周等高度的连线相交的,你可以回家自己做个样本试一试,通过实体实验有助你建立空间概念;
四、根据上述对水平岩层出露的情况的分析,自然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判断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不是水平产出的,而是呈倾斜的产状出现的。其在图纸的上方与上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属于角度不整合,在右侧则属于平行不整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前者应该是断层形成的,后者应该是褶皱造成的。至于其中的花岗岩则呈不规则的形状侵入造成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