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突发型环境地质灾害

突发型环境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3-12 22:01:57

① 怎样监测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
地质灾害的成因非常复杂,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但是地质灾害往往是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诱发的。
突发性地质灾害往往存在诱因,比如乱砍乱伐,开山炸石等。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重点在防治和应急。
首先需要进行危险性评估,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科普防治知识。比如崩塌前兆: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监测方法:简易监测法和信息化监测。前者有埋钉法、埋桩法、贴片法等。后者利用互联网,建立起监测体系(威海晶合)有效预防和报警,保障安全。
应急措施: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② 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它们是:1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后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故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

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及时发现临灾迹象、及时撤离、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应急处置各级机构、负责人及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

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1)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图5-1);

2)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3)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4)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5)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6)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图5-1 应急机构构成图

(3)预警和预防机制

明确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监测体系及监测负责人,报告制度、预警预防行动负责单位,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灾情险情报告(明确报告程序、内容、接收报告的部门及应当做出的反应)。

(4)应急响应

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后,首先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做出应急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县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县指挥部率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赶赴现场,统一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县指挥部在核实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初步情况后,向县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由县政府发布预警。发生大型、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县政府对事态难以完全控制,由县政府决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请求紧急援助。

(5)后期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各级别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应急支援力量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责任追究

对于在应急抢险中不按规定执行和引发地质灾害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④ 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突变型地质灾害

我国专门的地质灾害统计制度建立时间较晚,目前缺乏标准统一、时间序列完整的地质灾害数据。1949~1998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辑的《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编辑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35,36]。1999~2008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1~2008)。

从图4-17和图4-18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08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随时间发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变化,但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后4个周期性变化过程,每个周期延续时间为11~13年。这4个周期灾害峰值分别出现在1958年、1972年、1981年和1998年[37]。按照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包括3个成分:周期性成分、趋势性成分和随机性成分。周期性成分可能与气候变化相关,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往往发生在高降雨量的年份。趋势性成分可能主要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相关,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随之增加。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2)统计,2002年人类活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占56%。广西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3%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92%,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修路、开挖水渠等。广东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3%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其中采石、采矿诱发的占人类活动诱发总数的50%。福建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2%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其中切坡建房诱发的占人类活动诱发总数的94%。

图4-17 1949~1998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次变化图

图4-18 1999~2008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图

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区域差异明显,中南部山地丘陵区为密集发生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在区域上的总体态势表现为南方多北方少,中部多,西北和东北少(图4-19)。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省区有湖南、福建、重庆、安徽、广东、陕西、江西、云南、四川、广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集中在中南部省份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区集中分布,地表地质体天然稳定性差;降雨频繁,天气多变,地表物理风化严重;铁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对山地丘陵扰动强度大。图4-20给出了1999~2008年各省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情况。年平均死亡人数大于100人的省份依次为云南、四川;年平均死亡人数小于100人大于50人的省份依次为湖南、陕西、广东、贵州;年平均死亡人数小于50人大于10人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庆、福建、广西、山西、浙江、江西、甘肃、湖北。在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影响了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图4-19 1999~2008年平均年发生地质灾害频率分布示意图

图4-20 1999~2008年各省地质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示意图

⑤ 全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等级划分与基本灾情

2.1.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书所指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根据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或环境造成明显破坏的速度,通常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2.1.2 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共分为4个等级。其主要依据是: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具体分级如下: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灾害等级的划分只是以致灾地质体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为依据的。它与致灾地质体的规模,比如: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变形岩土体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划分的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巨型滑坡体造成的灾害并不一定就是大型或特大型的。但是致灾地质体的规模与灾害受体(厂矿、市镇和基础设施等)的人口密度、经济价值、人群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型或巨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稀少、没有重要的工程设施,也不一定会造成高等级的地质灾害。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这样的地区毕竟具有高地质灾害风险,或者说具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值得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规划中,在防灾减灾方面给予充分的注意。反之,在中小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较为集中、工程设施的经济价值较高,也有可能造成中、高等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这些地区,对那些中小型致灾地质体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1.3 全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灾情

2.1.3.1 总体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在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3年,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10499人死亡和失踪、65356人受伤、575亿元的财产损失,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踪1167人、财产损失64亿元(图2.1,图2.2)。

全国有21个省(区、市)82个城市存在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其中,有监测资料的14个城市的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超过6.4万km2。据估算,这14个城市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平均每年27亿元以上。1921~2000年的80年间,仅上海市区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76.6亿元,平均每年2.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943.07亿元,平均每年36.8亿元(据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4个省(区、市)已发现地裂缝1232多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7.5亿元以上。

图2.2 1995~2003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据2002年和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资料)

2.1.3.2 区域分布情况概述

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具有区域性分布规律。就全国来说,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省,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湖北、福建、江西等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度最高,危害程度也最为严重;西南、西北地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往往较大,而东南部地区多发育小规模和浅层的滑坡。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其中又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为严重。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区(带)。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区,就是地面沉降十分严重且密集分布或断续相连已形成地面沉降区(带)的地区。

地面塌陷在岩溶地区和矿山开采地区广泛分布。其中,岩溶塌陷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岩溶地区广泛分布,且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5个西部省(区、市)最为严重,这5个省(区、市)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可占全国岩溶塌陷总数的78%;矿山开采塌陷则以黑龙江、辽宁等省矿山分布区最严重。

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已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

2.1.3.3 地质灾害主要成因简述

(1)自然条件是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区域性和地区性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控制着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育的程度和特点。

岩土体松散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具有孕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有利地形地质条件。而其中的降水集中分布区,又往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暴雨、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是诱发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由于降水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总数的65%,而其中由暴雨诱发的又在降水诱发的灾害中占到66%以上。这使得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也大多与年降水量较高、特别是暴雨集中的地区相一致。

具有厚度较大的松散沉积物、且其中蕴涵丰富地下水的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区、岩溶发育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多发区。这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控制性的又一表现。

(2)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工程开挖(如修路、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和石油开采等方面。

在山地和丘陵区,修建铁路、公路、房屋等工程,经常采用切坡、削坡等手段整理工程场地,采石、采矿开挖山坡和堆弃尾矿,都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很多情况下破坏了地面与斜坡的稳定性。这种变化本身,以及在其他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足以引发上述灾害。据统计,全国由于上述各种人类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上述灾害总数的50%以上。

不合理的地下水抽取、石油开采和矿山地下采空,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结构,是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述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正在不断加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规划布局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认识不足,使得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形成了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的局面。

⑥ 什么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内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容防灾应急预案。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主要包括:①是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②是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③是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④是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⑤是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⑥是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严格管理(广西容县当中村,2005)

⑦ 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26 期

为研判全国地质灾害发生趋势,更好地部署防治工作,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并召开了 “2011 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据预测,今年全国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全年都有发生,5月份至 9月份相对集中,其他时段时有发生。

一、预测依据

(一)地质环境背景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研究表明,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带和东南山地丘陵区。根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工作经验分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的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缘区、湘西和云贵高原区、川北陕南地区、川东鄂西中低山区、黄土高原区,以及东南山地丘陵区。行政区划上主要是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等省 (区、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区。

(二)历史灾情

在空间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地区是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重庆、陕西,其次是广东、福建、山西、广西、江西、甘肃、浙江、安徽等省 (区、市)。据统计,2001 ~2010 年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数居于年度全国前 5 位的省 (区、市)依次是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重庆、陕西、广东、福建、山西、广西、江西和甘肃,10 年间伤亡人数进入全国前5 位的频次分别为四川9 次、云南8 次、贵州7 次、湖南 5 次、重庆和陕西各 4 次、广东、福建和山西均为 3 次、广西 2 次、江西和甘肃各 1 次。

时间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 5 ~9月。据统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95% 的地质灾害发生在汛期 (5 ~9月),8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主汛期 (6 ~8月),51% 的地质灾害发生在 7月。因此,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而主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以 7月份最为显著,汛期以外的月份地质灾害相对低发。

类型上,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崩塌和泥石流次之。据多年统计,滑坡占总数的 75.5%,崩塌占总数的 19.7%,泥石流占总数的 3.0%,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总数的 1.2%、0.5%和 0.1%。

(三)发展趋势

据推测,2011 全国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减少。从多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情况看,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一般随年份呈波浪式分布。据此推测,2011 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减少。

(四)气候预测

据气象部门预测,汛期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较高易发区的云南西部、四川西部、甘肃东部部分地区、青海东南部、西藏中东部、辽宁中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大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广西东部、海南等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等地区偏多 2 ~5 成。另外,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常年偏多。

(五)地震预测

据地震部门预测,2011 年需要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藏东地区以及华北北部地区。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结论

2011 年全国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全年都有发生,汛期相对集中,其他时段时有发生。

3 ~ 5月,山西、陕西、甘肃和新疆的西北部,尤其是黄土地区,因春季气温回暖、冰雪冻融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较大。

5 ~ 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发生期,尤以 6、7、8月最为严重。重灾地区可能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重庆、陕西、广东、福建、山西、广西、江西、甘肃、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区、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区。

汛期尤其要高度重视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区泥石流隐患。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甘肃、山西最需要重视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福建、浙江、广东、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等省 (区)地区尤其要注意防范台风暴雨和区域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玉树、盈江地震灾区余震和降雨、三峡库区水位消涨、降雨等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需要重视。

10 ~ 11月,在西南部山区需注意防范异常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在川、滇交界地区、藏东地区等地震高危险区,要注意防范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在山区居民密集区、重大工程区,水利工程区、矿山开采区等由于建房、修路和施工开挖、堆土 (矿渣)、水库蓄水和农田灌溉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仍然有可能加剧。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⑧  缓变型地质灾害在评估中的作用问题

地质灾害按其发生的时间过程,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变型两类。前者一般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冲蚀、岩溶塌陷、地震液化、黄土湿陷和潜蚀、瓦斯突出等。它们发生的时间过程一般较短暂,对工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往往是灾变性的危害,所以人们对它们也较为重视。后者有地面沉降、地裂缝、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膨胀土的胀缩灾害等。采空塌陷可能是缓变型的,也可能是突发型的,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较复杂。它们发生的时间过程一般较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对工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是累积叠加效应,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各种地质灾害都有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例如滑坡、崩塌发生前,斜坡体曾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应力作用和变形过程,一旦破坏应力达到甚至超过坡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坏。而缓变型地质灾害虽无突发型地质灾害的突变效应,但它们的累积叠加效应也不能忽视。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往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一旦累积沉降量过大或不均匀沉降时,由于土体的泊松效应和剪应力、拉应力作用,地面会产生裂缝(地裂缝),浅埋的管道工程也会承受附加应力而被剪断或拉断。在地面沉降严重的苏—锡—常地段布设输气管道工程,潜在的危险性相当大,应引起工程部门的关注。

煤矿区的采空地面塌陷一般是缓变型的,随着地下采空区面积和采空煤层厚度的增加,塌陷范围和塌陷深度不断扩大,形成移动盆地。至闭坑时移动盆地才停止发展。但一旦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例如矿坑中充水较强时,移动盆地会活化,塌陷加剧。采空地面塌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地下采空区范围、深度和厚度等工程因素外,与采空区顶板强度、岩层产状和断裂、裂隙发育等地质因素关系密切。一般的情况是,地面塌陷区的范围较地下采空区要大。严重的地面塌陷可导致地裂缝丛生,原始地形面目全非。显然,它对输气管线工程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采空塌陷密集分布和压煤拟开采的线路经过地段,管线以绕避改线为宜。山西段的河东煤田和沁水煤田区,煤矿采坑可谓“星罗棋布”,工程部门应加强勘查,进一步查明采空塌陷的分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灾害以新疆段分布长度最大,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盐渍土的一般特点是:在地表附近含盐量最大,而地表以下2~3m深度处则明显减小。所以只要输气管线埋深在2~3m左右,盐渍土的危害可大为减小。此外,金属管道外壁的防腐蚀技术措施工程部门已有较成熟的经验。所以此灾种对输气工程的危险性总的来说是不大的。

⑨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介绍

突发性地质灾害指突然发生的、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