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时伟第二版pdf
A. 求!!百幕大三角资料
北纬30度附近,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部海面,古巴正东部海区的百慕大三角洲,它是大西洋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三角洲。常有过往的船只和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人员尸骨无存。对这些神秘的现象,有人认为是海底强磁场所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存在于海底的外星人基地在作怪,还有人提出时空隧道假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许多解释,使百慕大三角洲越发神秘。
最近,有科学家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引发灾害的角度对这一难解之迷,作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的解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幺是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adrate),又叫可燃冰,是产出于海底沉积物中似冰状的物质,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甲烷,占99%,其余的是水和少量杂质。它是甲烷与水在高压和低温的状态下形成的化合物。知道沼气产生原理的读者都有很清楚,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微生物在缺氧的情况下,对有机物进行发酵、分解而产生的。同样,海洋底部有很厚的沉积物层,微生物产生的甲烷因为海水高压抑制的缘故,未能及时释放出去,因而与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顺便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能源的一种换算方法)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碳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
那幺天然气水合物与百慕大三角海域之迷有什幺联系呢?天然气水合物这种物质在水底很不稳定,稍有扰动,就会释放出甲烷气体。如果大规模的释放,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海啸。百慕大三角海域下面是一个海沟区,该处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而且不定期释放。可以想象一下当海底突然涌上大量的甲烷气体,将会产生怎样的状况?气流的上升必然使平静的海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惊涛巨浪。过往的船只往往在这一瞬间被掀翻,沉入海底。由于太突然,往往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便船没人亡了。我们知道,甲烷是易燃的气体,当它混入到空气中,因为不纯,有一丝星点火花,就易发生爆炸。过往的飞机,其发动机产生火花,导致甲烷气体发生爆炸,刹那间机毁人亡。这一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所以往往造成一种神秘失踪的现象。
需要补充的是,百慕大三角海域下存在强磁场,是经科学家证实了的,它可以解释过往的船只或飞机上仪器为什幺会突然失灵。
历史上最早记录神秘失踪事件的是发生在1840年,一艘法国船只“罗莎里”号 从法国出发航向古巴 ,“罗莎里” 号是当时性能颇为优秀的远洋船舶,船上载满 了香水、酒类和其它珍贵物品。 在离开法国数星期后 ,在百慕达三角海域内被 英国海军发现 。 除了船上物品完好之外, 所有船员全部失踪。此后类似失踪事件频传。
1918年3月4日,美国海军“塞克罗普斯”号载着一万多吨的矿石, 及309名船员整船消失 的无影无踪, 军方的搜寻结果指出, 在失踪的海域并没有发现到任何的尸体及漂流物, 就好象他们掉进另外一个空间似的。
1932年4月, 一艘英国的大型帆船“伊姆比利克”号被发现漂浮在海面上,奇怪的是船体完好如初, 还保留着刚漆好的油漆, 船上的帆整齐地卷放在一起,而船上所有的船 员都不见了。 除了船只之外, 飞机也难逃一死。
1945年12月5日, 五架海军战斗巡逻机从佛罗里达州 起飞, 当时天气情朗。 经过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后,机群进入百慕达三角洲海域 。突然在基地的无线电传出不可思意的通话: 看不见了。。。。。。方向不明, 无法测知方位。。。。。。。 我们身在何处。。。。。我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四周都是一片空白。。。。。。 我也不知道是怎幺回事。。。。。情况很糟, 失去方向了, 连海也不见了。。。。。。。。。 随后五架便消失了音讯 。1960年, 一架美军战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 被云雾吞噬。 根据目击者描述, 当天天气晴空万里, 五架战机升空作例行训练飞行。 就在距离海岸约800公尺左右的上空, 机群进入天空唯一的云堆当中。 就在此刻怪异的事件发生了, 当机队穿出云层时居然只剩下四架飞机了, 基地一阵骚动, 连管制塔台上的雷达幕也找不到失踪的那一架飞机。 当然, 派出的搜索队也无法在海上找到任何飞机的残骸或碎片。
当然不是经历过神秘地区的人都会失踪 。有许多人是经过九死一生才捡回一条性命。1966年,一名55岁的航海人唐。亨利, 经历了一场天旋地转的激斗。 他驾驶的船拖着另一艘空货船。下午时分, 突然一阵嘈杂声惊动了天际, 他发现到罗盘出现不可思意的现象, 它居然顺着时针方向旋转起来, 他形容道, 海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地平线已看不见了, 海水、天空、地平线全部混成一团, 根本分不清身在何处。 发电机即使在运转但却一丝电力也没有。 拖着货船的缆绳另一端消失在一片浓雾之中。 一股强大的力量拉扯着亨利的拖船。 亨利好不容易从云雾中逃离。 那条拖绳的尽头埋入一团浓雾之中, 而周围的海域却晴朗无比。 亨利奋力将那条船从雾里拉出来, 当时就好象有另一股力量在跟他抢那艘船。 亨利还注意到海面呈现牛奶色, 这正是百慕达三角洲特有的奇异现象 。
1963年4月11日,一架飞往纽约的波音707在百慕达三角海域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 时间是下午一点半, 起飞后20分钟左右,高度31000英呎, 副驾驶注意到飞机底下的海面发生异状, 海水突然升起好象一朵大花椰菜, 他立刻通知正驾驶和机械师,据他们估计,上升的海水直径约有半哩到一哩, 高度约为直径的一半。 不久上升的水面逐渐下降。 经过再三的查证, 并没 有其它任何不寻常的事件发生, 只有他们看到了这奇异的现像 。 前面提过百慕达三角海域有一个奇异的现象, 就是所谓的“奶水”。 不论白天或夜晚, 海面会出现神秘的白水现象,尤其是在藻海 (Sa rgasso Sea)区域。 数千年前, 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航行至此就注意到它的异常, 还留下了文字记录。 在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时就也和它遭遇过。 他的手下注意到天边有一巨大的火光落入海中。 就连在地球轨道上的航天员也注意到这神秘现象。 藻海是一片漂着无数海藻的海域, 宁静的海面给人一种非常不舒适的感觉。 至于为什幺这一海域会聚集如此多的海藻则众说纷纭。 在白天, 藻海的神秘现象让人觉得像是洒在水中的奶水, 而在夜晚, 却又变成恐怖的海底光条。 许多人在晚上航行至此, 发现海面以下有神秘光线晃动, 甚至呈放射状向四方散去, 并不停地转动着, 而导致电力设备失去动力而停摆。 几乎所有在百慕达三角洲有恐怖经历的人都曾见过这神秘的“白水“现象 。
1977年4月7日,中央日报转述了一则法新社的新闻说,科学家在百慕达三角海底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字塔。作家查尔斯。 伯利兹(Charles Berlitz)是专门研究百慕达三角的作家。在一次亲自采用声纳探测活动时,居然测得水深470英呎处有一巨大物体。根据声纳测量结果,该物体居然是一个高约450英呎,每边长520英呎的巨型金字塔,比现今最大的古夫王金字塔还高。 该金字塔顶端还有疑似神殿般的建筑物,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两座金字塔居然位于同一纬度上。
B. 新时期地质工作新路初探
阙志兴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广东广州,510080)
2004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地勘局党委向省委报送的《关于地质勘查工作的思路和有关建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地质勘查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地质勘查工作者不怕艰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广东地勘局的同志们,几十年来,走遍广东的山山水水,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广东的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地勘局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地质勘查工作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同意你们报告所提的工作思路及建议,希望你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路。”张德江同志的批示,从战略的高度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给地勘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为地勘队伍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向广东省地勘局提出了“探索地质工作新路”的命题,对推动全省地质勘查事业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自1999年实行属地化改革至2002年11月,广东省地勘局1.4万多人的队伍,经历了2年多没有领导班子的“特殊时期”。2002年12月组建新领导班子后,广东省地勘局迅速以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了省委书记的高度赞扬;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2005年2~3月间,广东省省长和国土资源部部长先后对广东地勘局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其中,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对地勘局《关于二〇〇四年工作情况和二〇〇五年工作设想的报告》作出批示:“2004年,省地勘局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和资源型地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意你们2005年工作设想。一要围绕中心,做好服务工作;二要继续打造‘广东地勘’品牌,提高效益;三要深化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探索地质勘查工作新路。”国土资源部要求总结广东省地勘局的经验,上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参阅。可以说,广东省地勘局在探索地质工作新路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本文结合对广东省地勘局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具体实践的分析思考,就“地质工作新路”提出初步看法。
一、关于当前地质工作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地质工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尖锐,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石等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这些问题,事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面临并将长期面对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务院正在组织起草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据了解,温家宝总理对起草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指出:“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六七年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必要的。文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与改革和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要相结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关怀。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和基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现实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证明,地质勘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要迅速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必须通过加强地质工作,发挥地质队伍在地质找矿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机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出现的道路变形、工程成本增加、各种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严重缺水、各种地方病等,都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地质工作也是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但当前地质工作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普遍存在着“地质工作是找矿”的片面认识,对地质工作的内容、服务领域以及地质队伍可以干什么缺乏了解;一方面经济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地质工作服务,而另一方面地质队伍又“无用武之地”。因此,对地质勘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对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一特殊作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国家和地方两级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不衔接,多数省份没有把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部分省级公益性精干队伍的建设体制不顺、管理不到位,把从事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队伍截然分开,并认为是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勘事业的发展。三是地勘队伍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普遍存在队伍庞大,离退休人员比例大,离退休费用负担沉重,财政拨款不足,职工住房、基本建设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等问题。四是政策法规不配套,属地化改革后,国务院虽然先后出台了[1999]37号文和[2003]76号文,但各省对扶持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绝大部分没发文、不配套、少落实;在矿业权经营等方面地方政府与地勘单位争利,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五是地学基础研究被削弱,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结合地质工作的现状,为使地质工作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建设的需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地质找矿,拓展服务领域,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工作体制,积极推进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地质工作的管理模式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改革后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地质工作的管理要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与属地化后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是省、市人民政府)的管理相适应。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主要内容应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理顺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地质工作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各级政府应主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加强对地质勘查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组织编制地质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各有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做好地质工作。根据政府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原则,地勘单位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领导发展事业和管理队伍,组织开展地质工作发展规划计划的调研和编制,组织、实施地方地勘工作重大项目,管理队伍和协助行业技术管理,监管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国家和地方两级加强地质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地质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把建立地方地质工作体系提到议事日程。国办发[1999]37号文确定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改革的同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保留一支技术素质较高、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以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这是建立地方地质工作体系的客观必然。构建地方地质工作体系,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地方地质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与国家地质工作的分工、两级地质工作的事权界定、计划体制与投入体制、地方地质工作队伍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等等。加强对地方地质工作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当前争取把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是体现地勘队伍是否真正实现了属地化的重要标志。
三、关于深化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深化地勘队伍体制改革,是确保地质工作得到加强、地勘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地质工作的体制保障。根据国办发[1999]37号文要求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保留一支技术素质较高、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有关精神,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地质勘查队伍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1]56号)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深化改革中,要依据地质勘查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地质勘查队伍的规模,并通过组建地调院,建立以承担国家和地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为主的骨干队伍。”《关于印发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3号)指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由国家和地方公益性调查队伍两部分组成。”这是实行地勘队伍改革的政策依据,也是加强地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按功能和职能分类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对各类地勘单位实行分别定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广东省地勘局对深化地勘队伍改革提出了“四个定位”的方案。据广东省地勘局2004年5月向广东省编办提交的《关于报送〈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的函》,“四个定位”是:①建设好一支精干的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其主要任务是承担起国家和地方下达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战略性矿产(如铀矿等)勘查任务,应定位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②各地勘单位的野外队,既要承担国家和地方下达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又要鼓励其面向市场开拓商业性地质工作,既要带领在职人员发展事业,又要做好对占职工总人数一半以上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议定位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差额补贴,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实行动态管理,今后具备条件的实行企业化;③对已具备条件的工程勘察施工单位、多种经营服务单位可转制改企,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和[2003]76号文的精神落实各项政策并继续给予一定时期的地勘经费扶持;④省地勘局机关,要与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以“政事分开”为原则,定位为行政执行类(管理类),仍依照公务员进行管理。这“四个定位”中,前3个都是讲地勘单位的改革定位,体现出深化地勘单位改革中的分别定位、分类指导,是实事求是的,得到了省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国土资源部领导的肯定。
四、关于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及经营管理
新时期地质工作从资源保障为主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地质工作,这是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则是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前地质工作队伍的现状以及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树立起“大地质”的观念,努力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要纠正传统认为地质工作就是找矿的片面认识,真正树立起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从广东省地勘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看,在局的领导、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各地勘单位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向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灾害评估和勘查治理、为山区服务的资源型地质等领域拓展,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资源保障型向资源与环境保障并重型转变,并且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同。实践证明,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地质工作的服务,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新时期地质工作拓展服务领域的契机。地质队伍要在组织承担好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项目的基础上,把工作从传统的矿产资源勘查转变到资源勘查与环境地质并重上来,有重点地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重点应该抓好为解决矿产资源瓶颈的资源型地质工作,同时,拓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实现“有为有位”。
努力开拓并经营商业性地质工作,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地质勘查队伍经过近5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更把产业延伸到工程勘查与施工、矿业开发、珠宝经营等,直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施工,因而逐步掌握了成熟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质队,工程勘察、施工已经成为一些地勘单位的经济支柱,形成了知名品牌。一些地勘单位在珠宝经营上也创造了知名品牌。因此,应该发挥地勘队伍在商业地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地勘队伍在技术、人才、品牌以及矿业权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规模,实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创新,有机整合力量,全力打造“地勘(矿)”品牌,加快地勘(矿)经济发展。
五、关于地质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地质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近年地勘队伍体制改革摇摆不定,地质工作事实上出现了滑坡,由此造成了地质工作基础研究被削弱,大量地质专业人才外流。为使地质勘查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地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一要建设一支技术素质较高、装备精良、人员精干的公益性地质队伍。这是国务院文件的明确规定和要求。由于地质行业的特殊性,地质找矿的区域性特点明显,风险较大,除国家外,各省也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干的地质队伍,这不仅是地质找矿的需要,更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功能、宽领域的地质服务的需要。二要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在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方式,留住人才。同时,为适应队伍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各地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一些地质行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项目管理、经营管理人才。要解决人才不愿进、进不来的问题,创造一个引得进、留得住、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为地勘队伍改革发展所需、所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
阙志兴,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办公室副主任。
C. 地质环境管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
“十五”期间,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办函 〔2005〕37号)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快速处置程序》(国土资厅发 〔2005〕 88 号),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地质灾害发生概况
“十五”期间,全区发生地质灾害 457 起,其中,滑坡 345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75.5%;泥石流76 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16.6%。因灾死亡54人,其中,滑坡造成45人死亡,占因灾死亡总数的83.3%;泥石流造成5 人死亡,占因灾死亡总数的9.3%。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53亿元,其中,滑坡经济损失1.11亿元,占因灾造成经济损失的72.57%;泥石流经济损失3991.54 万元,占26.04%。见表5-1及图5-1。
“十五”期间,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地区为伊犁州直属,该地区发生灾害365 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79.9%;因灾死亡47 人,占因灾死亡总数的87.0%;经济损失1.11 亿元,占因灾造成经济损失的72.3%。见表5-2。
(二)地质灾害防治部署、巡查检查和应急调查工作
针对新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每年年初采用发出通知或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提前部署,并及时编制自治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各地执行,指导全区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汛前和汛期灾情险情巡查,建立和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密切关注当地气象变化,加强对灾害点及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工作,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十五”期间,共组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巡查检查工作组15个、应急调查工作组19 个,总计出动135 人次,历时141 天,行程4.98万千米,提交检查工作报告12份、应急调查报告6份。同时,将巡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当地政府,提高了当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针对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和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积极开展应急调查,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并对下一步需重点防治的区段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建议,发挥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动为政府服务的作用。
表5-1“十五”期间自治区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一览表
图5-1“十五”期间自治区地质灾害造成损失情况图
表5-2“十五”期间各地区发生地质灾害一览表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勘查工作
通过认真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治理极具危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遏制和改善全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而导致的不断恶化的地质环境状况。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50 万元,先后开展了新源县等33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额敏县喇嘛昭煤矿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及新源县、巩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地质灾害调查(附表16)。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普及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推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提高了全区防灾减灾水平。
(四)加强部门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情况
为推动防灾减灾社会化进程,与自治区交通厅、建设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旅游局、自治区防洪办等部门合作,成立联合检查工作组,明确了部门间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各自的主要职责,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有力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居住区、交通沿线、旅游风景名胜区、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大河流域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与自治区气象局合作,确定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案、程序等,经过2003年的试运行,于2004年4月5日起正式开展自治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2005 年汛期共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362条。
“十五”期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38 起,避免了4400 余人的可能伤亡和近4200万元的可能经济损失。其中:2002 年,伊犁州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96起,避免了3800余人的可能伤亡和近2764万元的可能经济损失。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管理
“十五”期间,严格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批、备案工作制度,保证了我区建设项目用地及时审批和建设项目的用地安全。2001~2005 年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审备案132份,其中,评审81份、备案51份。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第29 号、第30号、第31号令,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质量,加强了各类资质的资质管理。截至2005年底,全区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单位4 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单位4家、施工甲级资质单位1家、监理甲级资质单位1家。见表5-3。
表5-3 新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施工、监理甲级资质单位一览表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一)矿山企业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情况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自2002年9月起,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矿山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对防治矿山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底,共有423家矿山企业按要求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该制度实施以来,矿山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新建矿山的采矿权人均能按要求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并按方案要求积极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逐年加大矿山环境的治理力度,在矿区植树造林,不但绿化了工作区,而且美化了生活环境。伊宁阿希金矿近年来投资100多万元用于矿山污水和尾矿处理设施建设;富蕴县喀拉通克铜镍矿累计投资112万元在废弃的矿区植树,绿化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十五”期间,国家利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安排自治区10 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累计资金2070 万元(附表17)。通过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被压覆矿产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保证了矿山正常生产,并增加了可使用土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为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国家出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行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并聘请区内外水利、灾害防治等方面的专家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三)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作
2004~2005年,为查清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实施了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项目经费13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基本摸清了全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了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潜在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持。
(四)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情况
按《关于开展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5〕 119号文)和《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指南》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开展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地质遗迹保护
(一)地质公园申报
为了加大新疆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力度,2003 年以来,重点抓了奇台硅化木—恐龙、喀纳斯和可可托海三处地质遗迹调查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期勘察工作。国土资源部先后批准了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
(二)地质遗迹保护
(1)针对区内硅化木被偷盗、破坏严重的问题,2004 年,自治区公安厅、交通厅、技术监督局、工商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鄯善县、哈密市、奇台县及乌鲁木齐市硅化木产地和销售市场开展了保护硅化木的专项调研活动,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据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保护硅化木工作办公室。
(2)为了查清全区地质遗迹资源家底,2004 年,开展了新疆旅游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调查旅游地质遗迹点167处,其中世界级12处,国家级50处,省级69处,县级36 处,并初步建立了新疆旅游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规划,为提升自治区旅游地质遗迹资源品牌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3)2003~2004 年,国家利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安排了可可托海伟晶岩矿床地质遗迹保护、布尔津县喀纳斯国家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累计资金350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十分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得到保护,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标准不断提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监测和运行机制。
四、地质环境监测及调查
(一)地质环境监测
截至2005 年底,全区有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库尔勒、伊犁和喀什7个地质环境监测站。其中,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地质环境监测站直属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管理;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库尔勒和喀什地质环境监测站分别隶属于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队、第七地质队、第三地质队管理。
截至2005年底,新疆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经过优化、调整,共有各类地下水监测点568个,其中水位监测点402个,水质监测点155个,流量监测点11 个,控制性监测路线245 千米,控制监测面积1.31万平方千米。“十五”期间,共完成地下水水位监测1.88万次数,水质监测742 组,水量监测534 组,提交水情通报30份,水情预报45 份,年报30 份,提交5 年阶段性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7份。
(二)实现地质环境工作成果数字化
“十五”期间,完成了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114个标准图幅和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建设4个标准图幅,为地质环境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料,形成了一批准确、可快速提供的可视化成果。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2003年,启动了“中国-荷兰国际合作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此项目属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总项目下设北京、济南、乌鲁木齐3 个示范区子项目之一。其在基础数据数字化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乌鲁木齐地下水模型和地下水信息系统,将为乌鲁木齐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四)开展了自治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2001~2004年,开展了全区1∶50 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概略查明了新疆地质环境条件,重点调查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了自然环境遇到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做出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或适应对策建议。
五、矿泉水资源管理
1998年完成的《新疆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经济技术评价》,首次对全区的矿泉水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底,全区经勘查评审鉴定的矿泉水水源地49 处。其中,经国家级技术鉴定的5 处,批准C+B级允许开采量为2523 万立方米/年;待勘查的矿泉水水源地15处,估算资源量为330万立方米/年。自1992年塔什库尔干县先伯巴矿泉水投产以来,1996 年新疆矿泉水生产达到了高峰时期,建厂43 家,年产量2 万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由于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目前基本上已无矿泉水生产企业,矿泉水勘查开发目前处于低谷状态。
六、地热资源管理
截至2005年底,通过初步调查,区内有地热温泉(井)露头84处,主要集中分布于阿尔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北坡广大地区,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按温度划分:温水(25℃≤t<40℃)22处,温热水28 处(40℃≤t<60℃),热水(60℃≤t<91℃),中温地热资源(91℃≤t<150℃)2 处,高温地热资源(t≥150℃)1处。除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温泉、博乐塔斯海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城、温泉县开展过地热勘查外,地热资源的研究程度很低,仍处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的区域性热矿水调查的水平,其地热资源储量不清。在地热资源利用上也只限于初级开发,建有11处疗养院或医院,主要用于洗浴和简单的医疗。
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跟地质学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
地质学(地质学类):
地质学不是我们平常想象中得那么枯燥,每天只是和泥土打交道;也不是一定要成为地质队或探险家中的一员,生活在与世隔绝,荒凉无比的戈壁滩上。慢慢地,你会发现地球上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奥妙与神奇。
一听到地质,大家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研究泥土和岩石,其实我们要学的可不仅仅是这些,我们需要对地球的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这三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
在野外实习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全班同学在一起尽情享受野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还见识到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地层、化石,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地质图、罗盘、GPS导航仪等地质器材去完成研究和测量,多次实地考察后,我们还学会了地质填图这个专业技能。
主要课程:
矿物和岩石类课程:主要针对地球中含有的矿物元素以及在底层中以何种形式出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课程。
地层和古生物类课程:主要研究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史以及底层分布的特点。我们主要学习了古生物地史学和矿床学。
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类课程:以实际应用为主,主要学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学。
毕业去向:
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在高等院校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向国家资源能源勘探、开发与环保、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港口、水利水电建设、国防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拥有地质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地质工程(地质类):
地质工程是一门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并结合工程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地质问题以及工程问题的专业。它包括地质学和工程学两方面的学习。虽然其中地质学课程主要起着服务工程的作用,但是这些地质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贯穿了整个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的过程。
地球上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所产生的经济及人员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地质工程专业中学习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员可以勘察地震所带来的次生灾害的潜在性,随后评价其安全性,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保障灾后人员的安全。
每个暑假,本专业的小伙伴们都会被送进大山,去领悟和欣赏大地母亲的雄伟壮丽。我们每人一把地质锤,一个罗盘,一个放大镜,再顶一顶草帽,带上水和干粮,在漫山的荆棘路上坚定前行,这一路我们都在不停地学习,记录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我们能够做到准确识别地质分层和矿物,辨别地质构造,分清地质灾害的类型。
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课:基础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等。
计算机类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与VisualC++、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会到建设部门从事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科技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拥有地质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同济大学、安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相同点:
地质学和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地质学基础的相关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对岩石、矿物、地质构造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不同点:
地质学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学基本理论、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重在对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地质工程则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学习了地质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资源地质勘查、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
E.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工程地质学孕育、萌芽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内国家成功地建成了容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K·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
1937年苏联的Ф·П·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在世界工程建设发展中,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谷德振在岩体稳定性问题中提出的结构控制论以及刘国昌在区域工程地质方面,都对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F. 帮忙找找资料!急!!!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D3%A2%B9%FA%D7%DA%BD%CC%D4%CB%B6%AF&format=
G. 求科学家资料!急!急!急!6点之前要!!
焦耳(J.P.Joule,1818.12—1889.10)——英国曼彻斯特一位酿酒世家的儿子,业余科学家。致力于热功当量的精确测定达40年之久,他用实验证明“功”和“热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为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建立确定了牢固的实验基础。
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 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少年时期主要跟随父亲学习技艺,没 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安培自幼聪慧过人,对事务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方面的科学知识。1799年安培开始系统研究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担任法兰西学院的物理教授,1814年参加了法国科学会,1818年担任巴黎大学总督学,18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科学院和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士。
安培是近代物理学史上功绩显赫的科学家。特别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从1814年参加科学会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定律、定理,推动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安培善于深入研究他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并且善于应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1822年在科学学会上,他正式公布了他发现的安培环路定理。在电动力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安培的研究工作结束了磁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使电磁学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 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这是法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同年10月戴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学者。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1867年8月25日逝世。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验,试图发现重力和电的关系,寻找磁场对光源所发射光谱线的影响,寻找电对光的作用等等,由于当时实验条件所限,虽未获成功,但他的思想和观点完全正确,均为后人的实验所验证。
法拉第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磁力线、电力线的概念,在电磁感应、电化学、静电感应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力线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场的思想,建立了电场、磁场的概念,否定了超距作用观点。爱因斯坦曾指出,场的思想是法拉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麦克斯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思想,为之找到了完美的数学表示形式从而建立了电磁场理论。
法拉第对科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纯朴无私的献身精神,连同他的杰出的科学贡献,永远为后人敬仰。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并以自己在教会迫害下的牺牲唤起人们对日心说的公认,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00多年后的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才公开承认对伽利略审判的不公正,1980年10月,世界主教会再一次声明,为科学巨人伽利略沉冤昭雪。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大家庭。他从小表现聪颖,17岁时被父亲送入比萨大学学医,但他对医学不感兴趣。由于受到一次数学演讲的启发,开始热衷于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1585年辍学回家。此后曾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由于他反对当时统治知识界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和物理学,同时又由于他积极宣扬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所以不断受到教授们的排挤以及教士们和罗马教皇的激烈反对,最后终于在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强迫在写有“我悔恨我的过失,宣传了地球运动的邪说的“悔罪书”上签字,并被判刑入狱(后不久改为在家监禁)。这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很大的摧残。但他仍然致力于力学的研究工作。1637 年双目失明。1642年他由于寒热病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时年78岁。(时隔347年,罗马教皇多余地于1980年宣布承认对伽利略的压制是错误的,并为他“恢复名誉”。)
伽利略的主要传世之作是两本书,一本是1632年出版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主旨是宣扬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另一本是1638年出版的《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简称《两门新科学》,书中主要陈述了他在力学方面研究的成果。伽利略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
(1)论证和宣扬了哥白尼学说,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地球的公转、自转以及行星的绕日运动,他还用自制的望远镜仔细地观测了木星的4个卫星的运动,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学说。
(2)论证了惯性运动,指出维持运动并不需要外力。这就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运动必须推动”的教条。不过伽利略对惯性运动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也认为“维护宇宙完善秩序”的惯性运动“不可能是直线运动,而只能是圆周运动”。这个错误理解被他的同代人笛卡尔和后人牛顿纠正了。
(3)论证了所有物体都以同一加速度下落。这个结论直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的说法。两百多年后,从这个结论萌发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4)用实验研究了匀速运动。他通过使小球沿`斜面滚下的实验测量验证了他推出的公式: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他还把这一结果推广到自由落体运动,即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
(5)提出运动合成的概念,明确指出平抛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合成,并用数学证明合成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他还根据这个概念计算出了斜抛运动在仰角45°时射程最大,而且比45°大或小同样角度时射程相等。
(6)提出了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他生动地叙述了大船内的一些力学现象,并且指出船以任何速度匀速前进时这些现象都一样地进行,从而无法根据它们来判断船是否在动。这个思想后来被爱因斯坦发展为相对性原理而成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之一。
(7)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并证明了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他还解释了共振和共鸣现象。
此外,伽利略还研究过固体材料的强度、空气的重量、潮汐现象、太阳黑子、月亮表面的隆起与凹陷等等问题。
除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外,伽利略还在研究方法上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是他首先把实验引进物理学并赋予重要的地位,革除了以往只靠思辨下结论的恶习。他同时也很注意严格的推理和数学的运用,例如他用消除摩擦的极限情况来说明惯性运动,推论大石头和小石块绑在一起下落应具有的速度来使亚里士多德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从而否定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结论。这样的推理就能消除直觉的错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现象的本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伽利略一生和传统的错误观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对待权威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老实说,我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地加以研究。我只是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沦为他的奴隶的人,变得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把他的话一律当作毫不能违抗的圣旨一样,而不深究其他任何依据”。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
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1736年6月14 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
早年就读于美西也尔工程学校。离开学校后,进入皇家军事工程队当工程师。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辞去一切职务,到布卢瓦致力于科学研究。法皇执政统治期间,回到巴黎成为新建的研究院成员。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所提出的计算物体上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的方法沿用到现在,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1777年开始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当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问题。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研究中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而可利用这种装置测出静电力和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扭秤。1779年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润滑剂的科学理论。还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著名的库仑定律。
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 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的确,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作了奠基性的贡献,堪称科学巨匠。
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1661年考上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校,1665年毕业,这时正赶上鼠疫,牛顿回家避疫两年,期间几乎考虑了他一生中所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光学。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他用一个公式将宇宙中最大天体的运动和最小粒子的运动统一起来。宇宙变得如此清晰:任何一个运动都不是无故发生,都是长长的一系列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状态、一个环节,是可以精确描述的。人们打破几千年来神的意志统治世界的思想,开始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智慧所不能确切知道的。相比于他的理论,牛顿更伟大的贡献是使人们从此开始相信科学。
牛顿是一个远远超过那个时代所有人智慧的科学巨人,他对真理的探索是如此痴迷,以至于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别人的敦促下才公诸于世的,对牛顿来说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自从伦琴发现 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理化学校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在摄氏6度的室温里,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等也相继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钱学森回国前的故事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 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 钱学森 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 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H. 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应遵循科学规律
一、地质工作要坚持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地质工作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地质工作必须坚持调查与研究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是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一条基本工作原则。地质调查与研究相脱节的问题,是在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往往将地质勘查队伍作为与工厂相同的生产单位对待和管理,在队伍体制、管理体制上人为地将地质工作中的调查与研究分割开来,对这种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查与研究分离的现象,只能在实践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解决。
随着地勘队伍体制改革的推进、地质工作的发展、地勘队伍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高学历地质技术人员比例增加,以及地质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 ( 研究员、博士) 深入到地质调查和勘查工作的实践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工作的水平。
实践表明,实现地质工作调查与研究相结合,需要在对地质工作认识的观念上、在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在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上有创新性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必须正确认识地质工作是科学工作,不是简单的生产性劳动; 需要把地质科研人员 “推向”地质工作的主战场,为他们创造条件,野外工作需要他们,同样他们更需要到野外去工作; 要将 “一把土”、“一块石”、“一个点”的地质科学研究转移到踏实的野外调查研究中来。同时要加强对野外第一线技术人员的在职培养,将野外调查的具体工作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水平。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培养人才,将科研院校的地质教学和科学研究纳入地质调查工作中,是逐步扭转研究与调查脱节的好途径。
二、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要遵循科学规律
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矿产赋存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要把我们全盘工作置于已知地质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因而,在部署和实施地质工作时,应该认识地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遵循科学规律。
地质工作部署要解决 “需要与可能”的矛盾。由于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地球,地域特点决定着地质工作的区域特点,因而在部署每一种地质工作时,都需要认真研究区域地质条件及其特征。而地域的差异、地质条件的差异是 “永恒的”,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从需要和可能出发部署地质工作。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宏观决策上违背地质规律的部署将会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20 世纪中后期我们提出过要 “扭转北煤南运、南磷北调”的口号。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就出现了不顾区域特点、不顾地质条件的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的铁矿会战、南方找煤、北方找磷。在具体工作实施中 “会战”形式就体现了领导层的决心,但事与愿违,成果有限,与人们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差之甚远。
这样的事例,不但表现在区域的差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地质条件的认识上。当国外在寻找绿岩带金矿、卡林型金矿上有了大的突破,我们还没有深入地研究其地质特点的时候,就比较盲目地提出在我国寻找绿岩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并在全国工作部署时做出了决策,掀起了一股热潮,一时间全国到处都是绿岩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特色的矿床学理论的创新。以后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地质科学规律,通过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成矿系列和成矿体系理论的发展就是佐证。
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同时表现在地质工作的具体安排和操作上。地质勘查工作“以钻探为纲”,就是不了解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认识规律造成的。指挥者将地质工作完全视同为生产,将考核的指标单一地确定为钻探工作量,不顾地质条件,不顾地质的需要、可能和施工顺序,一味以完成钻探工作量作为考核目标,在一个时期内造成极大的浪费,也挫伤了地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而后,在工作部署中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地质工作探索性的特点,在矿产勘查中不敢上工作量,特别是不敢上钻探工作量,要求 “孔孔要见矿”,“一孔定终身”。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一味地要有新的 “重大发现”、“突破性进展”。在全局部署上的 “失误”和具体工作上的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安排,同样会给地质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三、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要遵循科学程序
地质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源地勘查、工程勘察、地质环境勘查根据工作目的和工作程度都要按照一定的阶段开展。这种阶段的划分是地质工作者几代人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是经历了困难和挫折的科学提升,以规范、规程指导各专业工作的实施。在正常情况下,地质勘查应遵循以下规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先典型剖面后一般剖面,由面到点和点面结合,先地质物化探后钻探,先实验室试验后生产试验等。
诸如区域地质调查一般是先完成小比例尺调查,逐步开展大比例尺调查。目前我国 1∶100 万、1∶50 万、1∶20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已实现了全覆盖,对我国的地质矿产条件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部署 1∶ 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选定的地区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矿产勘查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和矿山生产勘探多个阶段。
这种科学程序是符合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思维程序。在特定情况下地质工作可以超越阶段部署,比如在矿产勘查中由普查直接到勘探阶段,一些矿床的边探边采等,但这一类的工作部署也必须在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实施,不能想当然。
不遵守地质工作程序会产生盲目性,加大地质工作的成本,更会增加地质成果的使用风险。
四、地质工作部署中要处理好基础地质、方法技术和应用地质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受到重视,社会资金大量涌入矿产勘查,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等应用地质工作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勘查技术工作方面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与地质资料保障。但是,就基础地质及相应的研究工作而言,则仍然相对薄弱,无论是资金强度还是相对比例都很低,所谓的勘查投入不足,是在相对于基础地质工作方面的资金结构性不足。基础地质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甚至与印度、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显得很低;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地质基础理论方面缺乏重大成果。例如,我国 1∶5 万地质填图面积为 12 万平方千米,仅为可测面积的 20%,海洋地质调查则显得更为落后,国外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等已完成 1∶ 20 万海洋地质填图,而我国刚开始两幅 1∶100 万海洋地质填图,差距之大令人忧虑。
地质工作专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是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
五、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要正确理解经济社会效益
地质工作是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的工作。特别是矿产勘查工作其经济属性更为突出。因此地质工作要讲求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地质工作特点所决定的,是地质工作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而仍然具有活力的原因。但是,对于其经济社会效益的理解和认识必须基于对地质工作的理解。不理解其效益特点,就会在部署和实施地质工作时不顾科学规律,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或者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科学意义。
矿产勘查工作的 “经济形象”在近年来社会上反应最为强烈。矿业权的市场化,直到 “招拍挂”和 “经营矿业权”的发展,将矿产勘查成果变成了注重“权”的经济社会效益,违背了矿产勘查的科学规律和对矿床的认识规律,一味追求所谓的 “经济效益”,极大地损害了地质工作的形象,也挫伤了社会投资者对矿产勘查开发的积极性。
六、科学管理是保证地质工作质量的根本
从本质上讲,地质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很强的科学技术工作,技术标准是实施地质工作的技术基础,也是保证地质工作质量的技术准则。由于地质工作学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关技术标准数量大,内容多而复杂。因此,任何一项地质调查和勘查工作都要按已建立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实施。我国在 “大跃进”和 “文革”时期一度出现忽视和取消技术标准,简化报告编写,对矿产质量缺乏严格把关,甚至提出取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等情况,造成的损失现在都没有完全消除。那个时期的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简化,使得具体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信息量大幅度缩水,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可靠性遭到质疑,矿产资源储量信息出现了水分。进入改革发展的市场经济时期以后,一个阶段也曾出现过认为市场不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的误区,放弃或弱化了地质工作技术标准。从地质工作规律的角度来讲,基于地质工作是认识性的工作,人们由于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信息积累程度的差异,对相同的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就有差异,技术规程、规范就是力图统一工作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以保证地质工作的质量。
在我国,建立技术标准是地质工作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 国外主要是行业协会) ,是地质工作技术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地质工作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地质工作按照科学规律实施的保证。
七、地质队伍素质是保证地质工作质量的关键
由于地质工作主要是依靠人的认识和分析完成的,因此地质工作队伍是知识密集型的集体,是高学历人员高度集中的队伍,人员素质在保证地质工作质量中起着关键性、主导性的作用。近些年来,野外一线技术人员素质的下降必须引起重视。地质工作是实践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无论在认识上还是信息获得上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正如孙大光部长曾经指出的,地质工作出人才大致要在40 岁左右。但是,目前浮躁的情绪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技术队伍,有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对技术标准的认识不足,造成地质工作质量的下降。
在建立高素质地质工作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有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地质专业大学生大量的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地质技术人员的地质情结和大幅度提高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在地质工作部署中可同时部署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实行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地质工作组织方式。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地质工作的萎缩,人员素质下滑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地质工作一线技术人员的素质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野外观察能力下降、忽视地质研究工作等。除专业素质外,职业道德素质也出现问题。
在现阶段需要加强专业学科队伍建设,特别是建立一支精干的地质基础学科( 地层、构造、岩石、古生物) 、区域地质、矿产地质 ( 分矿种) 专家队伍,体制上要有相应的机构保证,运行上要有稳定的项目支持,管理上要防止急功近利,思想上教育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待遇上需要有所提高。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深入到地质工作的各专业,渗透到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地质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对在职的地质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的问题也十分迫切。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
地质学科的特点和地质工作的属性决定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是全球地质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中国的地质条件与全球的地质构造条件是不可分的,国界并没有将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开。全球性的特提斯成矿带一直是跨国界的巨型成矿带,阿尔泰成矿带则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在研究地球发展史时我们不能不关注距离我们很远的澳大利亚,而研究斑岩型铜矿时,我们又不能不研究智利的铜矿带等。这是符合地质工作规律的,世界地质工作的发展史是一部国际合作的历史。
当前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互动。地球的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资源,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首先是资源全球化,必须客观面对矿产资源全球分布不均匀的特点,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实现共同发展。这就需要从地质工作的发展规律来重新审视我国地质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整套的区域地质 ( 测量) 调查的工作方法、矿产资源的勘探方法和储量体系,为新中国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地质合作交流,把先进的地质理论 ( 如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等) 、勘查技术方法、地质工作管理经验等,引入我国地质工作之中,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地质工作走出国门提供了机遇。新形势下我国地质工作的国际化任务更加繁重。
今后,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中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地质特点和对方的特长,把重点放在战略重点领域上和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上或优先发展方向上,发展互利互惠的多边和双边跨国合作与交流活动。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结合我国独特地区的地质条件,创建或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培养一批新型地质人才,占领国际前沿领域,提高我国地质科学的地位,使我国尽快由地质大国转变为地质强国。
I. 时空分布及岩石学特征
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广泛发育,花岗岩岩体自西向东,从红山嘴至库额尔齐斯河及至中蒙边境一带均有大面积出露,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区内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及华力西中晚期,另外,区内也出露少数燕山期的岩体。
2.1.1时代划分
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可以划分为四类:大桥类、阿勒泰类、北-东准噶尔类、恰库尔特类(岳永君等,1990)。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属于阿勒泰类花岗岩。
对于阿勒泰类花岗岩形成时代有各种不同认识,王广耀等(1983),芮行健等(1984)认为阿勒泰类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少量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也占相当比重;邹天人等(1988)则认为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可能不存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对于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也有不同认识,芮行健等(1994)认为区内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新疆地矿局大桥幅1:20万报告及德柳、青河幅1:20万报告(1979)认为,诺尔特地区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其中又以华力西晚期为主,也有部分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及燕山期;新疆地矿局阿克萨拉达坂幅-诺尔特湖幅-塔勒德萨依幅1:5万报告(1990)认为,区内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及华力西中期。
本次研究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同位素年龄结果,认为诺尔特地区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期及华力西晚期,也有少量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表2-1)。
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体主要有:①塔斯比克都尔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塔勒德萨依北部。岩体平面形态为不规则状,出露面积约82.5km2,岩体与忙代恰组侵入接触,南部以断层为界。测有3个样品的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分别为(396±12)Ma、(404±9)Ma、(412±12)Ma。②塔斯比克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塔勒德萨依东部,塔斯比克河和博扎依都尔根河交汇处,库尔木图-忙代恰褶皱带中。出露长约9km,宽为0.3~2km,出露面积约10.3km2,岩体形态为东大西小的长条状,长轴方向与区域北西—南东向构造线方向一致,岩体北界与加里东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渐变过渡。岩体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为(440±5)Ma。③阔科亚克达热斯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诺尔特湖南东,库热克特大断裂南西侧。该岩体出露长约为15km,宽0.4~2.2km,出露面积约14.6km2,岩体平面形态为近北西—南东向长条形,其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岩体北西界侵入于前震旦系库威群中,北东界以库热克特断裂为界。岩体的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值为(420±5)Ma。④哈龙-巴利尔斯二长花岗岩,产出于哈龙-青河复式背斜轴部,岩体长轴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边缘具片麻状构造,岩体中心全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01±3)Ma。⑤博扎伊都尔根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位于塔勒德萨依中北部。出露面积约15.2km2。岩体北界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接触,南界侵入于忙代恰组地层,侵入接触面呈波状弯曲,侵入界线清晰,岩体与地层接触处,可见有岩脉穿切地层。
表2-1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同位素年龄
注:①新疆地质矿产局(1990);②刘伟(1993);③本文(测试单位: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力西中期花岗岩体主要有:①2614.5高点二长花岗岩,位于阿克萨拉达坂北西部萨木尔生德沟上游,其平面形态为近北西—南东向长方形,出露面积约7.0km2,岩体南西界部分以断层为界,部分侵入于红山嘴组地层中,侵入界线呈波状。②库尔木图河下游二云母花岗岩,平面为不规则状,面积约6km2。岩体钾长石K-Ar同位素年龄值为292Ma。另外,区内出露有由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岩体组成的华力西中期浅成岩,出露面积约121.18km2,组成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主要岩体有:阔克牙克达拉斯斜长花岗斑岩,阿克萨拉沟花岗斑岩,西诺尔特山石英斑岩,东岔河花岗斑岩。阿克萨拉沟花岗斑岩位于阿克萨拉达坂北部阿克萨拉沟上游2872.7高点附近,平面形态为不规则半圆状,出露面积约7.5km2,岩体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值为(329±13)Ma。西诺尔特山石英斑岩位于诺尔特湖北部、西诺尔特山及库热克特乔克斯附近,平面形态为近南北走向不规则状,长轴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岩体出露面积约43.0km2,岩体西部与红山嘴组呈断层接触,东部局部侵入于红山嘴组地层,局部与忙代恰组呈断层接触,南北界均为断裂。岩体与地层之间侵入界线清楚,侵入界线呈波状、齿状,侵入界线附近褐铁矿化强烈。
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主要有海尔特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灭日特克含斑二云母花岗岩、都年达腊斯黑云母花岗岩、阿尔沙特白云母花岗岩、曲格河细粒花岗岩和库木阿拉散二云母花岗岩等。其中以海尔特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位于研究区东部,自喀依尔特河上游沿中蒙边界分布,侵入于红山嘴组地层中,出露面积约30km2,岩体黑云母K-Ar同位素年龄值为224Ma。
对于区内是否存在燕山期岩体,则有不同的意见。根据已有资料,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额尔齐斯河一带,主要岩体为加勒格孜阿嘎希河中粗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新疆地矿局对该岩体作过年龄测试,取中粒二云母花岗岩样品一个,年龄值为138Ma(K-Ar法),取斑状二云母花岗岩样品一个,年龄值为180Ma(K-Ar法)。
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工作,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样品一个,采用K-Ar稀释法测定了年龄,年龄值为(103±1.0)Ma,采用的岩石样品经镜下鉴定基本无蚀变现象,钾长石、斜长石均较干净,石英略有波状消光。因此认为年龄测定结果基本可靠。另外,该岩体南部顺层侵入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部分系断层接触,亦侵入于华力西晚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图2-1);北界顺层或斜交侵入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与华力西晚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断层接触。
图2-1加勒格孜阿嘎希岩体侵入关系示意图
1—中粒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2—斑状二云母花岗岩
此外,本次研究对阿克提什坎地区小范围出露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也采取了新鲜样品进行了K-Ar稀释法年龄测定,年龄值为(133±1.0)Ma;该岩体侵入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第2岩性段中,因此,可以认为该岩体属于燕山期侵入岩体。
所以本区燕山期花岗岩是存在的,但是出露范围较小,限于库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主要为加勒格孜阿嘎希河中粗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体,以及在阿克提什坎地区小范围出露的阿克提什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
各种地质文献均强调了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重要性及对成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是勿容置疑的,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是否存在燕山期花岗岩的认识不足并且有很大分歧。涂光炽(1986)认为,不能把中生代燕山期的活化作用局限于中国东部,在中国西部,包括新疆在内,中新生代的活化及有关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可能是很重要的。
在新疆地区,尤其是新疆北部地区及其邻区已经有大量的燕山期岩浆岩同位素年龄数据。在阿尔泰及其邻区,大量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值在86~186Ma范围内(表2-2),而在阿尔泰地区分布广泛的伟晶岩同位素年龄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燕山期的年龄值(表2-3)。在阿尔泰东部,紧靠中蒙边境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也有中生代花岗岩及与之有关的3个黑钨矿石英脉型矿床(矿化)的报道(Ковапь,1983)。阿尔泰及其邻区获得的这些年龄值部分为K-Ar体积法的结果,由于该方法本身缺陷的限制,K-Ar法年龄对于变质岩和时代上较老的花岗岩只能给出最后一次热事件的时间,而不能作为划分岩浆岩时代的依据,即便如此,这些年龄数据也至少说明了在燕山期阿尔泰及其邻区的构造热事件存在。而在阿尔泰地区40Ar/39Ar、Rb-Sr全岩等时线、锆石U-Pb等计时方法的年龄结果(表2-2,表2-3)则表明了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存在。
在邻区,哈密以东的天山地区有4个岩体中的新鲜、未蚀变黑云母,经K-Ar法年龄测定给出了早燕山期的年龄(胡霭琴,1992)。虽然还缺少Rb-Sr等时线法和锆石U-Pb法的验证,但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不应排除。胡霭琴等(1982,1986)在东天山哈密至星星峡一带,采用K-Ar法、Rb-Sr法及U-Pb法获得了160~196Ma的燕山期岩浆岩年龄。杨学昌等(1980)在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对岩浆岩进行研究中,划分了4期岩浆活动,第一期,350Ma±10Ma;第二期,285Ma±10Ma;第三期,250Ma±10Ma;第四期200Ma±10Ma。其中第四期岩浆活动的岩体中,阿依敦格尔岩体侵入于下石炭统地层中,用K-Ar法测定微斜长石,年龄值是219.6Ma,用U-Th-Pb法测定榍石,年龄值为184Ma;3900营地南岩体,K-Ar年龄为207Ma;马提合尔岩体,用U-Pb法测定榍石的年龄值为218Ma。
表2-2阿尔泰及邻区花岗岩同位素年龄
由此可见,在新疆北部地区及至阿尔泰地区,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是存在的。
2.1.2空间分布
区内花岗岩主要受红山嘴断裂控制,花岗岩体沿红山嘴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分布。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库尔木图-忙代恰及巴利尔斯-喀依尔提一带,另外,在研究区西部西岔河—阿阻拜一带也有分布,岩体展布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华力西中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库尔木图—诺尔特山—托格尔托别一带,另外,在金格—库马苏一带也有出露,岩体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库马苏、库额尔齐斯河上游及中蒙边境一带。燕山期花岗岩出露范围小,分布于库额尔齐斯河上游附近,主要为加勒格孜阿嘎希河岩体,另外,在阿克提什坎附近出露有阿提什岩体(图1-1)。
表2-3阿尔泰地区花岗伟晶岩同位素年龄
2.1.3岩石学特征
诺尔特地区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主要岩性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以塔斯比克都尔根花岗岩体为例,该岩体岩相变化不明显,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石新鲜面为灰白色,风化面为灰—灰褐色,中粒、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岩石中矿物粒度一般在1.5~4mm之间,个别大于5mm,副矿物粒度一般为0.1~0.25mm。岩石中主要矿物为:斜长石(50%~60%),为中—更长石(An=30左右),半自形—自形,宽板状、柱状、板柱状,具环带构造及聚片双晶,其双晶纹细密,近于平行消光,次生变化有少量绿帘石、绢云母;石英(25%~30%),他形粒状,不规则状充填在其他矿物间,有波状消光;钾长石(10%左右),呈他形粒状分布在其他矿物间,主要为微斜长石;黑云母(10%左右),呈片状,内含较多的磷灰石、锆石等矿物包裹体。花岗岩中普遍出现的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绿帘石、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这些副矿物在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含量及种类均不相同,在同一岩体不同部位其含量及种类也不相同,但总的来说相差不大。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中普遍存在锆石,颜色主要为无色、浅黄色,透明至半透明,金刚光泽,贝壳状断口,颗粒直径在0.05~0.5mm,在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晶形以简单为主,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晶形较复杂。
华力西中期花岗岩岩性以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为主。华力西中期深成岩以2614.5高点花岗岩体为例,该岩体岩性为二长花岗岩,新鲜面为浅灰—浅灰白色,风化面呈暗灰—灰色,细—中粒、中—粗粒及不等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30%~35%),板条状,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钾长石(30%~35%),他形不规则状,主要为条纹长石;石英(25%~30%),他形粒状或不规则状,常构成团粒状分布于长石之间;黑云母(5%左右),部分绿泥石化,副矿物磷灰石、锆石、磁铁矿等分布其中。华力西中期浅成岩以阔克牙克达拉斯斜长花岗斑岩为例,岩体岩性为斜长花岗斑岩,新鲜面呈灰—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50%~55%,主要为:石英(12%~17%),熔蚀港湾状、次圆状;斜长石(35%左右),板条状、粒状,常见聚片双晶,为中—更长石(An=30左右);黑云母约占3%。基质主要由粒状石英和半自形粒状的斜长石及黑云母、绢云母组成,含量45%~50%,长石有不同程度的高岭石化和绢云母化。深成岩中普遍出现的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及锆石;浅成岩中普遍出现的副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锆石及绿帘石,其次有黄铁矿及磷灰石。从副矿物含量及所出现的种类来看,华力西中期深成岩及浅成岩具有较明显的区别,而且在不同岩体不同部位副矿物含量及种类亦有较大的区别。华力西中期花岗岩中锆石及磷灰石的出现率均较高。锆石主要为无色、浅黄色,另外,可见有浅棕色、浅紫色等,透明至半透明,金刚光泽,个别具贝壳状断口,粒径主要在0.05~0.3mm之间,大者可达0.7mm。磷灰石为无色、浅灰色、淡乳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六方晶系,柱状、短柱状、圆粒状及碎屑状,粒径0.05~0.3mm,少数颗粒内见黑色矿物包体。
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以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为主。以库木阿拉散花岗岩体为例,岩体组成岩性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具典型的中粒花岗结构。岩石主要成分为:钾长石(41%),主要为微斜长石;石英(30%),具蠕石英结构;斜长石(20%)为中—更长石(An=30左右),具缝合线、净边结构,见微斜长石交代斜长石;黑云母(4%),白云母(5%),半自形片状,穿插交代黑云母。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等。
燕山期岩体以加勒格孜阿嘎希河岩体为例,组成岩体的岩性较单一,粒度较均匀,岩性主要为中粗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35%),有波状消光及文象结构;钾长石(20%),主要为微斜长石,略有高岭石化;斜长石(30%),为更长石(An=27),零星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有的具环带结构;云母(15%左右)。石英、长石、云母颗粒均较大。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锆石、磷灰石等。
表2-4阿尔泰地区部分花岗岩平均化学成分wB/%
资料来源:本文(测试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和新疆地质矿产局(1979,1990)。
表2-5诺尔特地区部分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
测试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表2-6诺尔特地区部分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wB/10-6
资料来源:本文(测试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和新疆地质矿产局(1979,1990)。
J. 科海泛舟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热爱科学,文化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科学意识的人文关怀,追求科学;
3。学生对科学和技术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头沟通和书面形式纯喜剧,科学论文写作技巧。
四项活动建议
1。 “科海泛舟事件,但在”划船“不要忘了”钓鱼“的语言,应努力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语言,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的活动,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力上的挑战,引导学生加强科学的情感态度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同一时间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广泛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热衷于新技术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语言质量;
3,本次活动分为四个内容4?8个学习小组(也被称为联合工作组)的基础上,各组选出一个代表类的统一报告,充分显示研究组的活动。
5活动评价
1。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的研究组相互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团队领导成员;学生在全班交流,分层评价。显示阶段评价教师和学生选出的代表进行评价。
2。使用的评价的细分的方式,收集的数据访问,口语交际,写作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学生的语言质量的基本力量,以帮助学生学习,取长补短,着力加强
3。,两者都涉及的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的积极态度的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活动,行为,特别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提高的能力(自我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的评价学生收集信息,口头沟通,写作的实际水平(横向比较的学生)。
信息
散文科学的脚步(赵雪,赵) BR />
形式的科普不限于文字,不限于文学文本。科学知识,特别是由于运营商的一个新的动态载体,无论邮政的速度,数量科学和喜剧的重要性不,如果它并没有集中流行的科学散文,文艺演出。该文章的优势在科学,是简单的,简单的和快,随后2重要的素质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然而,散文科学仍科学和科普短文体的杂文是一门科学,但科学小品征文和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草图的优势善于抽象思维和艺术的形象思维与逻辑兼容,熔叙事,议论,抒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炉,舒卷自如,更容易在两个领域的科学和文学之间的游弋。总结,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小品”的文学功能,间谍科学和科学的质量上的趣味性,两人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联系。
的科学喜剧短片,因为它的空间,只能捕捉到宇宙的尘埃,在海洋中的一滴水,了解系统树的叶子,或科学的网络生活的12小结节,但作者有真正的知识,真实的情感,他可以大中见小,小中大了。
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小品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南朝郦道元,北宋苏轼沈括,徐铭,王学圻,以及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有单独的章节科学小品足够的杰作科学小品,但我们在这里说,“小品”,特别是现代科学和喜剧,它除了适用于现代文学的概念,体现了现代科学和现代生活理念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在促进科学和民主,二次为本,西学为使用“,而不是在我国新文化运动之前和之后的。唯一确定的,只要我们可以找到的第一个科学草图,李四光,竺可桢,家祖邹韬奋,张,刘拷儒于小人物。然后真正的科学科学草图,没有名字的“科学小品”的杂文。科学草图概念的形成,需要等到这些文章。 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的草图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国家危机,民族危亡的秋天,对中国的文学深刻的大讨论有关的小插曲往哪里去。尖叫,陈望道对第一个问题的论文,他编辑的半月刊“白”,通过周建人,贾租丈,积极刘谷熏四个建筑小品,散文“科学”栏目公布。随着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也是科普创作的一个分支)的散文作品,从一个名字。因此,“科学小品”的标题下,团结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名称中的”科学草图出生在呐喊,散文科学发轫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在1983年,“文革”文化的沉默后,18日晚的活动共同举办的科学散文随笔,第二个里程碑。从那时起,科学编辑,中国晚报记者协会在1986年和1994年的第二届第三论科学联合征文,每个申请人的陈述还10000。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第三次联合短文理解科学草图条件的组成是我们的机会。如今,绝大多数的作家,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的科学和技术人员。他们熟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了解,探索,发现本义文章,他们写的东西,他是“科学惊讶”滚进这片相结合的科学与社会的需求与文献报道的领海。因此,在任何时间的新兴的,已成为球队的一个重要特征。
编译并借此机会,简要回顾了科学小品的特点和课程的读者和科学小品没有意义的。科学和它的历史散文,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和标准,法律和标准,但只在中间的独立探索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中间,和一个百家争鸣抗衡。独立探索,科学精神必须的。
(科学文学最大的部门,科学,散文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最好的科学老师 - 自然
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化学家福井谦写道:中国青年信中说:
我希望年轻谁知道我的人走过的道路知识,尊重自然的方式。自然对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老师,也是无比的敬畏客观存在的问题。
福井健一刚懂事,经常蹲在院子里,眼睛睁着和没有名字的杂草恍惚地盯着。他有时连根拔起的杂草,绿叶,让他仔细看上了一个半天。小他追逐蝴蝶的蝴蝶飞舞的季节,不能帮助,但跑进附近的山区。山上的景色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和小谦百看不厌,并探索自然的奥秘遐想。每一个新的发现将使兴奋了好几天,小健一和令人难忘的。
福井健一喜欢的学校,然后再采集植物标本。他的第二故乡,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摆放整齐,看上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别人看来,他总是面临一堆干草,干树叶发呆,似乎有点傻,但他却得到了很多的乐趣。
主要升级他的收藏品,矿物质,植物和昆虫。忘记,直到晚年,他带回一个在大阪帝冢山沿树矿,同样的,如矿物的表弟告诉他,沼铁矿,沉到湖泊或沼泽的里木头的古代铁。让这个小谦兴奋:上帝,这片山在古代,原来是湖底!我个人觉得!
后福井健一收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他的名气到美国讲学,并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机场附近的树林去寻找一个美丽的凤蝶错过了航班,另一次游览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以捕捉蝴蝶和磨损,不设置备用时间一段时间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的景色。
,父母健一福井: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在外面玩。父亲也经常去郊区钓鱼的孩子在他的空余时间,和给他们鱼和渔业有关的知识。福井健一中学,在外面租房的家庭每年夏天在海边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健一说,在谈论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我长大了什么样的命运普通家庭的一门科学,它的本质是积累了丰富的个人经验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自然不仅是指导我,我的化学王国的化学原理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是公认的,并荣幸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谈到这件事,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创建一个可以与我的童年时代的自然和自由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地区丰富的葡萄酒布尔安提戈涅。这里风景优美,田园风光。儿童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芬芳的味道和令人愉快的感觉吸引了他。只要投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各种色彩缤纷,充满异国情调的花和叶,将成为他收集的对象,并制作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保持。阅读和欣赏这些标本要保持的是他的爱好。
小吉尔曼的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动物,星星,云和雨,雪,让他的神秘巨大的,充满了好奇。只有一件事 - 闪电,他的恐怖。一次,他骑自行车在雨中旅游,雷跌倒就在身边,他撞倒,扔了两米。从这一点上,他听到雷声吓坏了。但是,这并不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当他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旷野跋涉,往往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的事情在性质上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尝试访问。童年的经历吉尔曼的野心,最终选择了从事科研,道路和重要的研究探索神秘的性质和阿谀奉承的科学家。
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四年级时的老师最喜欢的地质。小切赫看到,许多地质科普读物,但是,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用自己的双手找到,发现自己的眼睛。但他住在爱荷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要收集岩石样本,以了解地球的构造的切赫,只有得到一些正在进行开挖土方施工现场去。他在建筑地盘工作,收集岩石样本,其中有一个少数化石的海洋动物,这让他兴奋:今天的大平原海洋500万年前,古时代的大坝建设原和那些谁的动物消失通过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这是发现自己的手。
12岁,小切赫跟随爷爷去著名的大峡谷的火车旅行。当他来到脚下雄伟的落基山脉,非常,非常高兴:“这是一个真正的山,他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更能够给爷爷可以不用担心超重行李列车部分石下降。”这不是在爱荷华州珍贵的岩石样本啊!“石切赫也舍不得离开,所以,他背后的祖父石塞进一个小旅行袋携带和背部,让爷爷拿。重旅行袋,但只是卖心爱的岩石样本带回家里,然后沉小切赫不觉得累。的孙子喜悦,兴奋也感染了爷爷,爷爷的第二年,切赫再次来到科罗拉多。
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双手寻找,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信条,并取得了显着的新的科学发现。
像这样的例子大自然爱好者的向往,探索科学的奥秘,并最终走上了科研之路,星罗棋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一直被包围了钢铁,水泥,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自然,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的科学家和科普图书
1989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回应我们的要求给中国青年信说:
/>当我12岁那年,一直是一个塞里格海茨原子笔记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简要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它让我着迷。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科学预见的周期表中的元素,当人们还不知道。所有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的业余爱好的原子物理。
例如,由于影响的科普图书,并走上科研的道路上,有很多。像荣获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美国医学的的病毒学家Gaidaseke和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的青年,因为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荷兰写的科普读物,阅读“微生物猎人经过,从这个爱好生物学。
在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环游世界80天。 “地心说”两万联盟在“海上旅行和冒险的书籍。小吉尔曼喜欢这些书,百读不厌。这本书不仅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动人故事,并有丰富的知识的地理,气候,生物,海关。更令人惊讶的是,儒勒·凡尔纳残疾,生活几乎没有远足,但“坐昼夜八万里”,写一个旅行和冒险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在“足迹”遍及了5大洲的世界的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个科学的头脑,每当困难和危险,可以永远依靠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走出树林里。而许多技术发明的潜艇描绘在小说中,年底凡尔纳在19世纪没有出来,但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先见之明,在今天看来是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吉尔曼看到大自然的神奇,科学和技术的力量,科学家们阿谀奉承,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生涯。
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赫希的巴奇孩子喜欢到奶奶家玩,因为奶奶有一个叫“科普杂志,“国家地理”杂志上。这个著名的杂志社主办,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成立于1888年,是一个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虽然它被称为“国家地理”,但该杂志的内容不限于美国,不限地域,有许多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文化,历史和自然的科学,高科技和,配有大量美丽的照片和插图,每一个问题的小赫希巴奇巨大的利益。在年龄11日,他出版了一本新杂志是有关天文学的一个特殊版本。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星球,很快就掌握了心脏赫希的小巴奇。看到小孙子这么喜欢这个问题,我的祖母给的礼物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这本杂志与你,只要你有一起来看看。一旦他带来了它上学,我不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突然的杂志也未找到焦急的小赫希巴奇摸不着头脑了,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学生冲上去帮助他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赫希巴奇是高兴像什么。今天,经过50多年,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研究中,其中一个阵列科学工作的书架上,还可以发现本文中黄色杂志,这是这个“国家地理”杂志赫希巴奇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道路,走上了科学的启蒙老师。
>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赢家,日本化学家福井健一少年时代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7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福井健一华盛顿,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部,当它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每个时期的1000以上10000。福井健一也非常喜欢昆虫“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书。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在法国南部沿线的自然风光和风情洋溢着泥土芬芳的书面描述。小他一初中的第一年,爱不释手,看到这本书后,反复阅读。健一年度翻译和出版,这本书分为20,往往只是阅读的热切期待下一张专辑。这本书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的福井健一到,他的昆虫和自然的热爱仍然是一个终生的。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或科普创作的爱好者。虽然在研究,如荣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莱德曼,大量的科普文章和书籍的作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都柏林,爱尔兰,奥地利物理学家薛羝嗯锷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经常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各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系列讲座特别受到观众的欢迎。 1944年,薛定锷讲课组织成一个不到100页的小册子,“什么是企业的生命 - 活细胞的物理概念。这本书中,他预测说,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从表面生活和细胞水平的现象,并深入到分子水平。他还提出了引进的理论和方法,物理学,生命科学的研究。这本书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大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其中包括生命遗传物质 -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联合授予1962年的卢里亚,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赢得了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生理学和医学奖,发现的作用的噬菌体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完成世界第一分子伯格重组水平,建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被授予了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化学,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催化功能的发现核糖核酸(RNA)细胞奥特曼等。因此,这本书被称为“生物学家革命性的机会”。
另外,在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雅洛夫人,荣获了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艾梁,在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物理布洛姆卑尔根青年已经被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的书居里夫人的女儿夏娃居里居里夫人传书,这本书写的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日常生活的生理伴随着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生活,和他开始了他的生理道路的探路者。
/> 4。屡获殊荣的科学家和课外科技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病毒学家Gaidasaike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赢家,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的保罗·伯格,参观纽约自然史博物馆是在小学,激发了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济,美国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巧合的是跟随他们的父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时年10岁的菲济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此行。有一种向往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在198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应邀参加了一封信给中国青年说:
a>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的时间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我是约七,八岁的时候,我的妈妈带我去的。博物馆坐落在一座大厦,新“纽约每日新闻”,在此建。我还记得,博物馆的展品和观察的机械,电气特性机会的人操作。
其他著名科学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课外科技活动是最赢得了爱情的年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培养动手能力范围广泛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验所产生的大脑发明,奠定了基础。他们未来的成功。只有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在课外化学实验在十几岁的爆炸事件屡获殊荣的科学家,如:荣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生物生理学家,197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溪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神经生理学家胡贝尔,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化学系,瑞士物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爆炸案的凶手。
1997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邀请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楚自传为我们写的关于他青少年时期的经验,他说:
(青少年)我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家电生产没有明确的目的。散落在地毯上,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数百个金属“梁”和一个小螺母,螺钉,其中的是,我还没有完成的半成品。我的兴趣......在稍大时延伸到化学个游戏。我有一个朋友,我的自制火箭弹和火药做部分的成本的实验从父母给了我在学校吃午餐。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转移到缺少发现我的邻居的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
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培育年轻人在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动手,精神和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方案,名为索菲亚沃尔沃荣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重要的一个老师介绍,这个老师其实是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课外辅导员。我们还看到:菲济,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天文观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97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11岁的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的赢家听取了大学教授举办了一系列刺激公众的科普讲座,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化学家福井健一四年级的小学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学校建筑,淡路岛的海滨活动。的临海学舍是数百个固定设施举办的冬季和夏季青年活动和建设的海滨,山之一,他们都是统一由日本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厅(相当于中国的州立委员会总办事处的管理)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000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参加野营,自然观察,植物和动物标本的采集和生产活动的。临海福井他的第一类儿童学舍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观察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福井健一。五年级,六年级,他参加,分别,在歌曲县箕岛,ACP举行临海学校的建设,随着这些活动的影响,福井健一的生活。他说,中国在信中向读者:
我希望年轻的人都知道,我走科学的道路,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方式。自然对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老师,也是无比的敬畏客观存在的问题。
福井健一说:“如果你问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渴望学习和创造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与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了我的科学直觉。该...自然不仅是指导我,我的化学王国的化学原理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在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中心夏令营为中学生举办的。营主题,生物学,简单,形象逼真,生动的语言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给孩子们生活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阵营也让孩子们自己解剖的兔子,并参加一些从来没有见过在高中的实验。该营地的灵感泰明在生物学和癌症研究的兴趣,他参加在连续三年杰克逊实验室的夏令营。泰明选定的生物高校专业。毕业后,他进入研究生院之前,使用在夏天的杰克逊实验室,讲座和辅导孩子们的夏令营。他希望当科学家,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上。在的泰明辅导学生,一个17岁的男孩从纽约,巴尔的摩,他也很喜欢的夏令营体验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泰明也出席了大学,成为著名的病毒学家的Dulbecco的研究生和泰明。教师和学生三合??作研究发现的病毒致癌机制,共同获得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的全民科学素质的培养,为培养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科学的工作也发挥了作用。情况下,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会儿,不能改变根本的是,我们的科学工作者更显著的肩膀上的责任。科普场馆,还采取在学校的科技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