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图面表示符号

地质灾害图面表示符号

发布时间: 2021-03-10 14:41:37

『壹』 这种地质灾害评估图用什么软件做的

这个地质灾害评估图上面叠加的有地形图,如果只从图面来说,很难判断具体用什么软件做的,因为使用ArcGIS软件和MapGIS软件都可以做成这个效果的图,就这个图来说,我觉得我会选择用ArcGIS来做。

『贰』 CAD护坡(挡土墙)平面是什么样子的,用CAD天正该怎么表示

1、打抄开CAD这款软件,进入CAD的操作界袭面,在上面的菜单区里找到直线命令。

『叁』 地质灾害分布图属于哪种地图

地质灾害分布图,
属于专业地图。
你若喜欢,
便是晴天。

『肆』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平面图包括哪些内容

灾害分布,治理工程分布,等高线,建筑物,控制点,文字说明,图例,主要工程量

『伍』 地质灾害斜坡、倾倒在地图上用什么表示,请给出图例。如若给出完整的国标符号库,更加感激不尽。

地图上表示地形起伏不是用等高线么?你说的是剖面图?

『陆』 地质作者原图的布局和内容

9.1.2.1 地质作者原图的布局

1:5万地质作者原图是地质图的编稿原图,由平面地质图、综合地层表(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及图例、图切地质剖面图、角图、接图表等内容组成。有关规定要求,平面地质图放在中间,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从上到下依次摆放综合地层柱状图和角图,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从上到下依次摆放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图例和接图表,图切地质剖面图则放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下方正中的位置(图9.1)。

图9.1 地质作者原图的图面布局示意图

9.1.2.2 地质作者原图的内容

(1)平面地质图的内容

地质作者原图中的平面地质图放置在图的中央,其内容有各种地质界线、地质符号、地质代号、地质数据、地貌标志以及其他构造要素等反映客观地质现象和特征的要素。

地质界线用规范的线条表示各种地质体之间的接触界线,包括实测和推测的地层整合接触界线、平行不整合界线、角度不整合界线。岩浆岩体中的岩相界线;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包括超动、涌动、脉动接触界线等。变质岩中的混合岩化接触界线。构造界线主要为实测和推测的各种性质的断层线、大节理等。此外,图切剖面线也要绘制在图中相应部位。

地质代号用规范的代号注记图中各种地质体,沉积岩层的代号(包括成层有序的变质岩)应包含其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元;岩浆岩体的代号应包含其年代和单元;成层无序的变质岩的代号应包含其年代和岩石地层单元。

产状符号用规范的产状符号绘制在图中产状测量的位置。其中原生面理产状包括地层产状(倾斜岩层产状、水平岩层产状、直立岩层产状、倒转岩层产状)、岩浆岩体中的流面产状等;原生线理产状包括岩浆岩体中的流线以及生长线理产状。次生面理产状包括片理产状、片麻理产状;次生线理产状包括拉伸线理产状、皱纹线理产状、交面线理产状等。此外,对于断层面产状以及岩浆岩体侵入界面产状也要用规范符号注记在相应断层线和侵入界线上。

重要样品和化石符号用规范的样品和化石符号绘制在图中采集样品处。

地质数据其中包括各种地质产状数据注记在相应的产状符号处;各种测年数据以及测年的方法也要标记在相应的位置处。

岩性花纹测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体需用规范的岩性花纹符号进行注记;此外,对于一些非正式填图单元,也可用岩性花纹符号标记在里面。

地貌标志其中包括岩溶地貌的标记,如溶蚀洼地、漏斗、溶洞等;湖泊和冰川地貌的标记,如湖积阶地、现代冰川、冰斗、冰蚀U 形谷、冻土界线等;火山地貌的标记,如火山口、熔岩谷、熔岩被等;河谷侵蚀地貌的标记,如河谷侵蚀阶地及梯级、冲击扇、洪积扇等。

水文符号主要为泉水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包括温泉、冷泉、矿泉、上升泉、下降泉等,用规范的符号标记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质灾害符号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用规范的符号标记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2)综合地层表的内容

综合地层表又称综合地层柱状图,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左边。综合地层柱状图是选取一个合适的比例尺,按测区出露的所有地层由老到新自下而上水平叠置起来,放在一个竖直柱子中,只列地层,不列岩浆岩。地层柱中所有地层要根据其岩性特征分别绘上岩性花纹,并用规范的符号来标记各个地层之间的上下接触关系(如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层岩性柱的左边要标明年代地层系统(界、系、统)以及岩石地层系统(群、组、段),以及地层柱中相应岩石地层单元的代号。在地层岩性柱的右边要标记各个岩石地层单元的厚度(包括群的厚度、组的厚度和段的厚度)。此外,还需在地层岩性柱的右边介绍各个岩石地层单元内的生物地层特征、沉积相等内容(图9.2)。

图9.2 综合地层柱状图示例

如果测区地跨不同地层分区,则需要将不同地层分区分别绘制综合地层表,并加以文字说明。

(3)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的内容

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右边。它是以一个表格形式,按测区出露的所有地层由老到新自下向上列出年代地层(系)和岩石地层填图单元(组、段)。表格的左侧第一列为年代地层“系”,其后为岩石地层填图单元(组、段)的代号。各个岩石地层填图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用规范的线条符号来标记。在表格的右侧,用文字说明岩石地层填图单元(组、段)的名称,并将各个岩石地层填图单元的岩性组合特征在其后边加以叙述(图9.3)。

图9.3 岩石地层单元说明示例

(4)图例的内容

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右边,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之下。图例内容要全面,应该包含地质图、图切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的所有内容和图式说明。图例内容包括:

(a)岩性花纹,作者原图中所出现的所有岩石类型的花纹符号;

(b)各种线条,包括地质界线、角度不整合界线、平行不整合界线、推测地质界线-实测地质界线;

(c)构造要素,包括断层性质、推测断层、实测断层;

(d)地貌、水文、地质灾害等。

图例为按规范大小的长方形方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列。它们的排列还应遵循岩性→地质线条→地貌的顺序。

在岩性及其花纹图例的排列中,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排列。在沉积岩图例中则按碎屑岩(粗→细)→碳酸盐(粗→细、简单→复杂、灰岩→白云岩)顺序放置。在岩浆岩图例中按岩体活动时代由新到老排列,同一时代的岩浆岩体还要按从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的顺序排列。

在地质界线图例排列中,按照地质界线→构造要素的顺序。地层接触地质界线图例按实测→推测地质界线→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界线排列。岩浆岩体接触界线图例则按超动→涌动→脉动接触界线的顺序排列。

在构造要素图例的排列中,按断层→产状的顺序放置。在断层图例中则按断层类型→断层性质的顺序排列。断层类型图例按脆性断层→脆-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的顺序排列;而在断层性质图例中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的顺序排列。产状图例按正常岩层产状→倒转岩层产状→流面产状→线理产状→劈理产状的顺序排列。

在地貌等其他图例的排列中,按地貌→水文→地质灾害的顺序放置。

(5)图切地质剖面图的内容

地质作者原图需要附有一幅或多幅切过图区主要构造的剖面图,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下方。它(它们)与平面地质图相结合,有助于人们从三维空间去认识和恢复图区内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组合特征、产状特征。图切剖面线应横跨全区,尽量全面反映测区地层、构造面貌,图切剖面图的剖面线方向一般要求垂直或尽量垂直所切过地区的地层走向线方向和构造走向线方向。剖面线在平面地质图上的位置用一细线标出,剖面线两端注明剖面代号,例如,A-B。剖面图的放置应遵循北端放在左边,北西和南西端也放在左边;南端放在右边,北东和南东端也放在右边的原则。

图切剖面图的比例尺与平面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但剖面图除了水平比例尺外,还要有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标注在剖面两端竖直的直线上,然后在竖直线上注明海拔高程数。

(6)角图的内容

角图一般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左侧综合地层表的下方或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右侧图例下方的的空白地方。角图是一种地质认识模式图,是对测区地质现象的综合概括或理论认识的升华,可根据测区地质特色进行选择。例如,在沉积岩区可选作地层格架图、沉积模式图、沉积环境变化图等;在岩浆岩区可选作岩浆侵位模式图、岩浆演化模式图、构造-岩浆演化模式图等;在构造方面,可选作构造格架-栅状图、构造模式图、构造演化序列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等。

(7)接图表的内容

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的右侧图例下方或角图下方的空白地方。其内容为以测区图幅为中心画出一矩形框,并绘制出其上、下、左、右相邻的8个图幅的矩形框,在这9个图幅的矩形框内分别注记各个图幅的名称和分幅编号。

(8)作者原图的其他内容

包括平面地质图外框上方正中摆放的图名、图幅编号;平面地质图外框下方正中摆放的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平面地质图外框上方右侧摆放的秘级;平面地质图外框下方左侧摆放的责任人员;平面地质图外框下方右侧摆放的制图单位、测图时间和地理底图的有关信息等。

『柒』 防震减灾术语,图形符号与标志有哪些

3.1 地震
3.1.1 地震 earthquake
大地震动。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
3.1.2 震源 seismic source
产生地震的源。
3.1.3 震级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GB 17740-1999中的2.1)
3.1.4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GB/T17742-1999中的2.1)
3.1.5 地震波 seismic wave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向四周传播的波。
3.1.6 震中 epicentre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1.7 极震区 meizosei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3.1.8 宏观震中 macro-epicentre
极震区的几何中心。
3.1.9 震源距 hypo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源至某一指定点的距离。
3.1.10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GB 17740-1999中的2.6)
3.1.11 (宏观)震中烈度 (macro) epicentral intensity
极震区的地震烈度。
3.1.12 无感地震 feltless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觉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下,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下。
3.1.13 有感地震 felt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上,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上。
3.1.14 极微震 ultra-microearthquake
震级<1级的地震。
3.1.15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级≤震级<3级的地震。
3.1.16 小[地]震 small earthquake
3级≤震级<5级的地震。
3.1.17 中[等]地震 moderate earthquake
5级≤震级<7级的地震。
3.1.18 大[地]震 large earthquake
震级≥7级的地震。
3.1.19 特大地震 great earthquake
8级和8级以上的大地震。
3.1.20 破坏性地震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六条)
3.1.21 严重破坏性地震 severely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行动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三十条)
3.1.22 近震 near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下的地震。
3.1.23 远震 teleseism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上的地震。
3.1.24 地方震 local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近震。
3.1.25 地震活动性 seismicity
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在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3.2 地震监测预报
3.2.1 地震前兆 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出现的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
3.2.2 地震观测 earthquake observation
对地震或地震前兆进行观察与测量。
3.2.3 地震监测` earthquake monitoring
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
3.2.4 地震预测 earthquake prediction
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
3.2.5 临震预测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
3.2.6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key area for earthquake surveillance and
protection
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可能受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域。
3.2.7 地震重点危险区 critical earthquake risk area
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
3.2.8 震情 earthquake situation
有关地震活动和地震影响的情况。
3.2.9 震情会商 earthquake situation consultation
对震情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专门会议。
3.2.10 地震预报 earthquake forecast
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
3.2.11 地震长期预报 long-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3.2.12 地震中期预报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3.2.13 地震短期预报 short-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2.14 临震预报 imminent earthquake forecast
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2.15 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evaluation of post-earthquake trend
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发展的分析结果。
3.2.16 地震速报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
对已发生地震时间、地点、震级等的快速测报。
3.2.17 地震台[站] seismic station
地震观测点或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3.2.18 地震台阵 seismic array
为提高地震信号的信噪比,由电缆线或无线通信线路将若干分布在地面上的地震仪器与同一记录中心连接起来、采用专门技术进行信号处理的地震观测系统。
3.2.19 地震遥测台网 telemetered seismic network
由4个以上分散布局的地震台和一个通过电信遥测技术收集并处理各台记录信号的管理中心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
3.2.20 地震监测台网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由若干地震台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
3.2.21 地震监测设施 facility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开展地震监测的设备及有关设施的统称。
3.2.22 地震观测环境 environmental for seismicity observation
保障地震监测设施不受干扰、能够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地震台、地震观测场地的周围环境。
3.2.23 流动观测 mobile observation
某研究任务或震情工作需要开展的地震观测。
3.2.24 强震观测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记录地震动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的地震观测。
3.2.25 地震谣言 earthquake rumor
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
3.3 地震灾害预防
3.3.1 地震灾害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和社会功能的破坏。
3.3.2 地震原生灾害 primary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
3.3.3 地震次生灾害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地震造成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区的破坏。
3.3.4 地震次生灾害源 source of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产生地震次生灾害的设施和环境。如燃气管道、弹药库、化学药品库、水库、陡坡等。
3.3.5 地震对策 earthquake countermeasure
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策略。
3.3.6 地震灾害预测 earthquake disaster prediction
对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做出估计。
3.3.7 地震灾害预防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性工作。
3.3.8 防震减灾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s
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3.3.9 重大建设工程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
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指地震发生后,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设工程。
3.3.10 地震基本烈度 basic intensity
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定场地条件和超越概率水平下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例如,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定义地震基本烈度为: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3.3.11 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checking of basic seismic intensity
采用最新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给出的某地地震基本烈度进行核实或修正。
3.3.12 地震区划 seismic zoning
以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危险程度划分成若干区域。
3.3.13 抗震设防要求 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3.3.14 地震危险性分析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用确定性方法或概率计算方法给出工程场地或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值。
3.3.15 地震安全性评价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3.3.16 抗震性能鉴定 evaluat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apability
检查现有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JGJ/T 97-1995中的2.1.5)
3.3.17 抗震加固措施 strengthening measure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为使现有建筑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所采取的增强强度、提高延性、加强整体性和改善传力途径等措施。
3.3.18 抗震设计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对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业设计。一般包括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JGJ/T 97-1995中的5.1.1)
3.3.19 抗震设计规范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code
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技术性规定。
3.4 地震应急
3.4.1 地震应急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应急行动。
3.4.2 地震应急预案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scenario for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防止和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地震应急方案。
3.4.3 地震应急指挥机构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dministration
指挥和组织地震应急工作的临时行政机构。
3.4.4 地震紧急应急措施 urgent measure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采取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紧急行政措施。
3.4.5 地震避难场所 earthquake shelter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设置居民临时生活区或疏散人员的安全场所。
3.5 震后救灾与重建
3.5.1 地震灾情 earthquake disaster affection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情况。
3.5.2 地震灾区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地震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经济建设遭到破坏的地区。
3.5.3 地震烈度评定 rating of seismic intensity
据受地震影响地区的宏观和微观地震资料,确定该地区的地震烈度。
3.5.4 地震灾害评估 earthquake disaster assessment
对地震造成的灾害的程度做出评定与估计。
3.5.5 地震救助技术 rescue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hazard
用于震前应急防御和震后抢险救助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3.5.6 震后救援 post-earthquake relief
对地震灾区采取的救援行动。
3.5.7 震后恢复与重建 post-earthquak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使地震灾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恢复基本正常以及对地震破坏的建(构)筑物、公共设施的修复与建设。
3.5.8 地震遗迹 earthquake remains
地震留下的痕迹。包括震毁、震损或地震影响区域内完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震活动产生的地质、地形、地貌变动的痕迹等。
3.5.9 地震遗址 earthquake relic
地震遗迹所在的地方。
3.5.10 地震保险 earthquake insurance
补偿地震灾害损失的一个保险险种。

『捌』 地质灾害类型及划分

灵台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地形切割强烈,表层覆盖着厚度巨大的第四纪黄土层,黄土本身具有软弱性及湿陷性,加上黄土特有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性,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黄土层下面为白垩系泾川组基岩,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或者两者互层,风化十分严重,局部节理裂隙相当发育,岩石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是软弱易滑带,控制了滑坡灾害的形成。

灵台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集中的乡镇,对居民区、公路、水库、学校等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遥感解译340个点,野外核实306个点,占解译总数的90%。全县实地调查滑坡285处、崩塌29处、泥石流9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396处(图3-1)。其中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滑坡1两处、崩塌20处、泥石流4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109处(表3-1)。

表3-1 灵台县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调查点统计表

图3-10 不稳定斜坡灾害稳定性比例饼图

图3-11 不稳定斜坡灾害诱发因素比例饼图

(四)泥石流

县域内泥石流不发育,仅在中台镇坷台村坷台组涧子沟、城关村西沟、城关村东沟、独店乡白峪村多家庄组闲子沟发育共计4处泥石流灾害点。其共同特征是沟源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黄土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物源比较充足;泥石流沟侵蚀强烈,冲刷深度较大,侵蚀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蚀、溶蚀作用等产生的松散物质堵于沟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这类小型沟谷的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规模不大。

泥石流类型,按照物质组成划分4条为泥流;按照流体性质划分1条为粘性泥石流3条为稀性泥石流;按照发育阶段划分4条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规模划分1条为小型泥石流3条为中型泥石流。

『玖』 成果图件编制

遥感地质解译提交的成果图件包括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遥感地质图和专项遥感调查图件三类。

7.1.1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制作

它是一种以遥感影像为基础,配合线画符号和小量注记,满足地图的几何精度要求,将制图对象综合表示在图面上的一种地图。

7.1.1.1 制图的基本技术要求

1)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3)影像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制作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的控制点应来源于1∶100000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图。

5)几何纠正采取拟合多项式方法。选择二次多项式,控制点应有9~12个;选择三次多项式,控制点应有14~16个。要求纠正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控制点拟合精度控制在0.3mm。

6)相邻两景图像重叠区内选择同名点作为数字镶嵌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在一个像元左右。

7.1.1.2 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图面以影像形式显示出色彩明快、层次丰富、反差适中、清晰、不偏色的地表地物影像,并标注有内外图廓、坐标、公里网格、地名、山系名称、水系名称,以及图名、接图表、数字和线条比例尺、时像、波段组合、控制资料(地形图)、制图单位等项内容。

7.1.2 1∶250000遥感地质图编制

遥感地质图是在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基础上,经过野外地质调查,编图单位修订,综合分析整理后完成的最终成果图件。

7.1.2.1 编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编图所用资料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一致。

2)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250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测区情况,补充公路、铁路等现势性资料;地理底图的综合取舍参照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96)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和DZ/T0191—1997中的有关规定。

3)遥感地质图的编制必须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

4)遥感地质图编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5)遥感地质图应充分注意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表示方法应尽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以尽可能扩大为社会服务。

7.1.2.2 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1)在1∶250000遥感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殊意义的岩石、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线理等地质要素,正确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2)编图单元代码采用地质代号,加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Ⅰ、Ⅱ、Ⅲ)来表示。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完全吻合时,单元代号采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加原地质代号表示。如ⅠJ1H、ⅠJ1γ2;虽然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完全吻合,但依据影像组合规律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时,单元代号采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加原地质代号加注上脚标1、2、3,表示分解单元的个数,如ⅠJ1H1、ⅠJ1H2、ⅠJ1H3、ⅠJ1γ1、ⅠJ1γ2、ⅠJ1γ3;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部分吻合时,应考虑单元标志的稳定性和边界圈定的准确性,通过区域填图单元分析对比确定其具体归属,赋予相应的地质代号;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无法对比时,暂时用特殊符号标注。

3)地质体的宽度表示在图上最小为1mm,小于这个限度的可以合并,但性质不相同的岩体则不得合并,脉岩不能过于简化;标志层、有意义的岩层、岩体和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如榴辉岩或深源包体等)即使很小也应夸大表示。

4)图框外除表示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外,应从实际出发,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不要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5)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

7.1.3 1∶250000专项遥感调查图件的编制

1)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遥感调查,如矿产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遥感调查,均应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图件。

2)专项遥感调查图件的编制,可根据专项遥感调查的具体内容,按照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