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地质调查
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各种方法、原理及使用条件
包括:HSP、TSP、TGP、TRT、TST、负视速度等各种方法。
1、TSP隧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隧道围岩以排列方式激发弹性波,弹性波在向三维空间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声阻抗界面,即地质岩性变化的界面、构造破碎带、岩溶和岩溶发育带等,会产生弹性波的反射现象,
这种反射波被布置在隧道围岩内的检波装置接收下来,输入到仪器中进行信号的放大、数字采集和处理, 实现 拾取掌子面前方岩体中的反射波信息,达到预报的目的。其中TSP、TGP、TRT应用的是反射理论,尚需在小孔径偏移成像病态问题方面进行努力。
2、TST隧道
该方法充分认识三维波场的复杂性,能进行方向滤波,仅保留掌子面前方的回波,避免现行超前预报方法中虚报、误报率高的技术缺陷。能准确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波速分布,为岩体工程类别判定提供依据,同时避免现行方法预报位置不准确的缺陷。
TST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是国内外唯一的实现了地下三维波场识别与分离的超前预报技术,有效消除侧向波和面波干扰,保证成像的真实性;
TST是唯一的实现了围岩波速精确分析的超前预报技术,保证构造定位的精确性;
TST是建立在逆散射成像原理基础上的超前预报技术,与传统的反射地震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运用了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不但可精确确定地质构造的位置,同时获得围岩力学性状的空间变化;
TST采用独特专业设计的观测方式,保证观测数据同时满足围岩波速分析、三维波场分离和方向滤波的需要。
3、HSP隧道
该方法和地震波探测原理基本相同,其原理是建立在弹性波理论的基础上,传播过程遵循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费马原理。本方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岩体间或不同地质体间明显的声学特性差异。测试时,在隧道施工掌子面或边墙一点发射低频声波信号,在另一点接收反射波信号。
采用时域、频域分析探测反射波信号,进一步根据隧道施工掌子面地质调查、地面地质调查及利用一隧道超前施工段地质情况推测另一平行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预报方法,
便可了解前方岩体的变化情况,探测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岩性分界、断层、岩体破碎带、软弱夹层、以及岩溶等不良地质体的规模、性质及延伸情况等。
(1)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扩展阅读
目的
开挖前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对于隧洞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及其围岩结构的完整性与含水的可能性,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隧洞涌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使工程单位提前做好施工准备,
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资金。所以隧洞超前预报对于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避免事故损失、节约投资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超前地质预报应达到下列目的:
1、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3、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㈡ 隧道施工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哪些
超前地质预报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在隧道开挖时,对掌子面前方的围岩与地层情况做出超前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很多,分类不尽相同。根据《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将几种物探方法及其适用范围介绍如下:其中地震波法超前预报是当前应用的主流。
机械钻探
使用超前地质钻杆在隧道断面的若干个部位进行钻探,依据钻杆内岩土结构、构造及水文地质判定前方围岩的性质。一般取隧道断面的三个点,中上部、左侧、右侧,将钻探出的围岩综合对比分析然后按每两米一个断面记录其围岩状况。超前钻杆的长度不等,一般以20米为主流产品。
1、电法
直流电法 超前探测隧道掌子面和侧帮的含水构造
高密度电阻法 探测岩溶、洞穴、地质界线
2、电磁法
甚低频法 ①.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②.探测岩体接触带;③.探测含水构造及地下暗河等
地质雷达 ①.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②.探测地下岩溶、洞穴;③.探测地层划分
3、地震波法和声波法
折射波法 ①.划分隧道围岩级别;②.测定岩体的纵波值
反射波法 ①.划分地层界线;②.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③.探测地下洞穴;④.测定含水层分布
散射波法 ①.划分地层界线;②.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③.探测地下洞穴;④.测定含水层分布;⑤确定围岩速度
4、红外线法
红外探水 ①.探测局部地温异常现象;②.判断地下脉状流、脉状含水带、隐伏含水体等所在的位置
地震法超前预报
地震法是当前隧道中长期超前预报的主流方法。它包括:HSP、TSP、TGP、TRT、TST、负视速度等各种方法。
TS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隧道围岩以排列方式激发弹性波,弹性波在向三维空间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声阻抗界面,即地质岩性变化的界面、构造破碎带、岩溶和岩溶发育带等,会产生弹性波的反射现象,这种反射波被布置在隧道围岩内的检波装置接收下来,输入到仪器中进行信号的放大、数字采集和处理, 实现 拾取掌子面前方岩体中的反射波信息,达到预报的目的。
其中TSP、TGP、TRT应用的是反射理论,尚需在小孔径偏移成像病态问题方面进行努力。
TST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该方法充分认识三维波场的复杂性,能进行方向滤波,仅保留掌子面前方的回波,避免现行超前预报方法中虚报、误报率高的技术缺陷。能准确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波速分布,为岩体工程类别判定提供依据,同时避免现行方法预报位置不准确的缺陷。
TST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
1. 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是国内外唯一的实现了地下三维波场识别与分离的超前预报技术,有效消除侧向波和面波干扰,保证成像的真实性;
2. TST是唯一的实现了围岩波速精确分析的超前预报技术,保证构造定位的精确性;
3. TST是建立在逆散射成像原理基础上的超前预报技术,与传统的反射地震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运用了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不但可精确确定地质构造的位置,同时获得围岩力学性状的空间变化;
4. TST采用独特专业设计的观测方式,保证观测数据同时满足围岩波速分析、三维波场分离和方向滤波的需要。
HS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该方法和地震波探测原理基本相同,其原理是建立在弹性波理论的基础上,传播过程遵循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费马原理。本方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岩体间或不同地质体间明显的声学特性差异。测试时,在隧道施工掌子面或边墙一点发射低频声波信号,在另一点接收反射波信号。采用时域、频域分析探测反射波信号,进一步根据隧道施工掌子面地质调查、地面地质调查及利用一隧道超前施工段地质情况推测另一平行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预报方法,便可了解前方岩体的变化情况,探测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岩性分界、断层、岩体破碎带、软弱夹层、以及岩溶等不良地质体的规模、性质及延伸情况等。
5、高密度电法超前预报
我国南方岩溶发育, 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丰富。为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适于采用高密度电法沿隧道轴线进行勘探的方法和地震法结合的超前预报方法。高密度电法将整个山体成像,找到溶洞等含水带;进一步结合地震法超前预报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结构进行预报。结果更加可靠。
㈢ 工程地质调绘与工程地质调查的区别
工程地质调绘,是在调查基础上,对重点地表地质现象进行以仪器为回主的测量,提出相应的图答件和报告。
地质调查(geological survey),泛指一切以地质现象(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为对象,以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为指导,以观察研究为基础的调查工作。
㈣ 隧道施工地质勘查掌子面前方最少多少米
掌子面(来heading)又称(礃)子面,是坑源道施工中的一个术语。即开挖坑道(采煤、采矿或隧道工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掌子面是开挖坑道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它不是一个固定的面,开挖面有掌子面、边墙面和拱顶面,确切地说是正对着你的那个不断向前移动的工作面。
书面点解释,掌子面就是已开挖和未开挖的岩层的分界面,比如隧道分台阶开挖,上部开挖里程为DK14+110,那么也可以说掌子面里程是DK14+110。
“掌子面”的叫法最初来自煤矿工人。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掌子面”是民间的叫法,最早是从煤窑来的,老窑工们形容挖煤的工作面“只有巴掌大的地方”,时间久了就成了“掌子面”,后来也指隧道、井、矿等的作业面。
㈤ 在工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有堤坝、堤岸、渠道、输水洞等。地球物理方法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一方面用于工程场地的选址勘查,查明被选区域的岩溶发育情况、覆盖层厚度、风化层厚度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对拟建工程场址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作出评价;另一方面用于水利工程的质量隐患检测,查明坝体是否存在有裂缝、空洞、动物巢穴、管涌等工程质量隐患,为水利工程的消险加固提供依据。目前,常用于水利工程隐患检测的物探方法有地质雷达、自然电位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人工地震勘探以及声波测试等方法。
1.探测堤坝蚁巢与洞穴
土体堤坝中因碾压不实、库水浸透或动物危害等因素,在坝体中常出现土洞、动物巢穴等危害坝体安全的隐患。在我国南方各省(区)水利工程中白蚁巢穴是一种常见的隐患,白蚁主巢直径一般在40~60 cm,大者可达数米,主巢周围分布着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卫星菌圃,其间由四通八达的蚁道沟通,且有的贯穿堤坝的内处坡。因此,深藏于堤坝中的白蚁危害造成的堤坝险情和溃堤率远高于其他原因,找出堤坝白蚁巢是消除堤坝白蚁隐患的关键。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法是对坝体中的土洞、动物巢穴探测的有效方法。图5-1-1是埋深约3m的白蚁主巢的地质雷达图像,白蚁巢在图像上的反射波形态特征为多重强弱交错的凸形条纹区,与周围土壤有明显的分界。
图5-1-1 某堤坝白蚁巢穴的地质雷达图像
2.水坝渗漏的地球物理探测
渗漏是水坝常见的隐患,是造成水坝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水坝渗漏可分为坝基渗漏和坝体及附属结构渗漏,坝基渗漏较为常见。造成水坝渗漏的原因与水坝基础处理的好坏、坝体施工质量、坝基下方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自然电位法探测水坝渗漏点和渗漏通道是一程常用的方法。由于库水具有天然吸附带电离子的能力,当水库发生渗漏时,带电离子也一起运动,形成电流场,在渗漏位置上自然电位出现负异常,其负异常的大小与渗漏水量有关。图5-1-2是利用自然电场法确定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关系的实例。当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自然电位正异常。图5-1-2(a)为灰岩和花岗岩接触带上的上升泉的自电正异常;图5-1-2(b)为水库渗漏地点上出现的自然电位负异常。
图5-1-2 用自然电位法确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地质雷达方法用于探测水坝渗漏点和渗漏通道也具有较好的效果。渗漏部位土体的含水量变大,与未发生渗漏的土体形成明显的介电常数上的差异,为采用地质雷达方法探测水坝渗漏位置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黑龙江省某水坝为均质土坝,1998年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后,在水坝后坡出现多处面积不等的漏水点。为了查明漏水点在坝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地质雷达在坝顶、坝前坡和后坡进行了探测。图5-1-3为坝顶测线K0+240—K0+400的地质雷达剖面。图中强振幅异常推断为坝体内受到水浸较重的部位,异常埋深为10~12 m。钻探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推断的异常区域是发生渗漏的严重区段。
图5-1-3 黑龙江省某水坝地质雷达探测剖
3.坝基帷幕灌浆效果检测
对病险水库的维护处理一般采用帷幕灌浆等方法,灌浆效果的好坏需要采用物探方法检查。某电站大坝岩基帷幕灌浆前后进行超声波探测,图5-1-4是质量检查孔在灌浆前、后的超声波检测曲线,图中可见,在检查孔中上部,灌浆前和灌浆后的波速值差异非常明显,灌浆前岩体的裂隙率高,波速较低;灌浆后岩体裂隙被水泥浆填充,且粘结牢固,波速明显升高。在检查孔的下部,灌浆前和灌浆后波速差异微小,波速较高,这说明岩体本身比较完整,渗透性小。
图5-1-4 质量检查孔灌浆前后声波检测结果
地质雷达对水坝帷幕灌浆质量检测也有较好的探测效果,根据地质雷达图像上灌浆物的影像可计算出有效灌浆深度和水泥浆扩散半径。根据坝体土体和基岩处的强反射弧形影像,可判别已被灌浆物充填的溶洞的大小、形态和深度以及未被灌浆物充填的溶洞、土洞等隐患。
4.古河道的地球物理勘查
古河道常引起大量渗漏,在水库建坝时需对坝基下古河道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查,了解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深以及砂砾石厚度等。探测古河道常用的物探方法是电测深法、自然电位法、地震勘探和地质雷达等方法。
图5-1-5 用对称四极剖面法追索古河道的ρs剖面平面图
图5-1-6 横穿古河道的对称四极剖面ρs曲线
图5-1-5和图5-1-6为对称四极剖面法探测和追索古河道的实例。由图5-1-5中各对称四极剖面特征可以看出,在低阻背景上有一高阻异常带。该高阻异常带推断为古河道的反映,该河道由一条主流和一条支流组成。此外,利用ρs曲线特征可大致确定出古河道的形态、中心位置和宽度。若ρs曲线具有对称性,ρs曲线极大值对应于古河床最深的中心位置。若ρs曲线不对称,可根据曲线两翼陡缓推断古河道两岸坡度的大小(图5-1-6),其视宽度可由ρs曲线的拐点位置大致确定。通过等ρs断面图上的等值线形状可反映出古河道的断面形态。由图5-1-7可见,在371号点附近ρs等值线呈高阻闭合圈。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推断该异常为一浅层古河道引起。经ZK8、ZK10、ZK11孔验证,证实了古河道的存在,ZK11打到了富含地下水的砂砾石层。
图5-1-7 云南某地寻找浅层砂砾石富水地段(古河道)成果图
图5-1-8为地震横波法探测古河道的实例剖面图。根据钻探资料推测该区域一带有一条古河道,河道埋深为20~30 m,为了查明古河道的位置,采用横波地震勘探。图中可见,40 ms左右的同相轴为第四系地层内部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起伏小;140~220 ms为古河道及两岸附近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起伏较大,其形态特征反映了古河道的形态,河道埋深为28 m左右,视宽度约为130 m。
图5-1-8 横波t0时间剖面
二、在交通建设和维护中的应用
1.公路质量检测
公路质量检测的原始方法是采用钻探取心法,该方法不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对公路有破坏。为了快速、准确和科学地评价公路质量,必须采用无损检测方法。目前,常用于公路检测的物探方法有地质雷达、瞬态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在这些物探方法中,由于地质雷达方法具有快速、连续、无损检测的特点。因此,在公路质量检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5-1-9 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的传播
高速公路是由土基础、二灰土、二灰碎石、面层等构成,由于空气、沥青面层、二灰碎石、土壤等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电磁波将在其介质发生变化的界面产生反射波。图5-1-9为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传播、反射途经示意图。图5-1-10为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扫描示意图。
图5-1-10 电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扫描
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采用沥青路面,路面下为碎石垫层。路面分三次铺设完成,设计路面厚度为25 cm。在工程竣工前采用地质雷达进行了路面厚度检测。
工作中使用的地质雷达为SIR-2型,工作天线频率为900 MHz。图5-1-11为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上某段路面的地质雷达检测剖面图,图中5.8 ns附近的强反射为沥青面层与碎石垫层界面的反射,根据反射界面的双程走时和电磁波在沥青路面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路面厚度。沥青路面的电磁波速度采用实验标定并进行统计后得到。检测结果表明,由于二灰石垫层凸凹不平,导致沥青路面厚度有较大变化,最薄为26 cm,最厚为43 cm。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路面厚度评价按国家公路路面结构层厚度评价标准进行。在经数据处理后的地质雷达剖面中读取电磁波在面层中的反射波双程走时,计算出面层厚度并作出厚度评价结果。
地质雷达方法在公路质量检测中除可进行路面厚度检测外,还可进行路基隐患(脱空、裂缝等)的检测以及桥涵的质量检测。有些学者开展了地质雷达对公路压实度、强度及含水量的检测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图5-1-11 长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某段路面的地质雷达检测剖面
2.铁路路基病害勘查
铁路路基病害一般指铁路路基平台顶部结构不坚实而且渗水,以及原填充物的不均匀性,经长期雨水冲刷和渗透,行车振动等所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充坑,洞穴或渣石填充物。路基病害比较隐蔽,一旦受到外界因素影响造成塌陷,将直接威胁行车安全,因此,铁路病害的勘查十分重要。
路基勘查中,由于受到电磁干扰、铁轨干扰及行车震动干扰的影响,限制了一些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因此,目前常用于对铁路病害检测的物探方法是微重力测量。
由于路基的病害地段和完整地段有一定的密度差异,为微重力测量提供了前提。图5-1-12是法国波尔多至塞特铁路线上路堤下喀斯特溶洞的微重力异常等值线图,测量位置位于铁路线巴尔萨克处,勘查对象是5 m高的路堤和路基部。图中可见,在该带中部有一处密度较大的地段(异常达3×10-1g.u.),这是一处过去曾进行过灌浆处理的地段。在过去处理时,由于突然塌陷,未能进行专门研究。在地段两端出现-2×10-1~-6×10-1g.u.两处异常,位于边坡基部并向路基底下延伸。经对异常的解释和钻探验证,证实在路基下3~6 m深处的灰岩中存在喀斯特溶洞。
图5-1-12 波尔多至塞特铁路线上路堤下喀斯特溶洞的测定和处理
铁路路基多是用耕土堆垫压实而成,如果出现路基病害,必将引起电性差异。路基位于地面以上(或潜水面以上),所以无论是洞穴或渣石充填物都可使勘探体积所涉及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增大,由此对称四极剖面会出现高阻异常。路基病害越严重,规模越大,高阻异常越明显。例如,图5-1-13是陇海路某段采用对称四极剖面法实测曲线,采用AB=7 m,MN=1 m装置,由图可见,全线有三种病害形式:①较大洞穴或渣石填充物的严重病害段,视电阻率曲线值很高;②病害较重段,视电阻率曲线呈高低交错;③轻度病害段,视电阻率较高,视电阻率曲线呈高低交错。病害严重段的影响可至路基外侧钢轨下,是亟需处理部位。轻度病害段,短期内不会形成大的病害,可作为今后雨季的防范对象。
根据物探测量和钻孔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确定出需要灌浆地带,得出最佳的工程计划。灌浆处理后,除打钻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微重力测量,以圈出灌浆不足或灌浆过量的地层。图5-1-14是在一已知灌浆地带,对灌浆后地层的重力异常变化,与计算机根据模型(用灌浆前的钻孔资料制作的地质模型)计算出来的理论异常曲线对比图5-1-14(a),可以看出,该地带的右半部灌注未超出预计范围,也未出现重力异常。在模型左半部出现剩余异常,表明灌浆不足。图5-1-14(b)是灌浆容量对比图,图5-1-14(c)是地质模型(沿Ⅰ号测线的剖面)。
图5-1-13 路基勘查剖面图(选段)
图5-1-14 巴黎—斯特拉斯堡铁路线上瓦朗吉维尔处
近年来,使用瞬态面波进行铁路路基承载力的检测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路基病害的确定和治理提供了可靠数据。
利用瞬态瑞雷面波法测试线路路基承载力时,由于受到行车影响,在测线布置时只能在枕轨外侧或路肩上进行。由于瑞雷面波是一个体波,具有体积勘探的特点,因此可代表路基道心的实际情况。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时使用面波仪和低频检波器测量。震源采用18磅大锤和铁板。道间距随着勘探深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数据处理主要是求取频率—速度频散曲线,对频散曲线经过反演拟合并结合路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计算出各层厚度及瑞雷波的层速度。通过频散曲线上vR数值的大小可以定性地判断测点处瑞雷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和路基的相对强度特征,vR较高区域反映路基强度较高,vR较低区域反映路基强度较低。
在部分瑞雷波测点上作轻型动力触探(N10)值,根据铁道部轻型动力触探技术规定(TBJ18—87)将N10值换算为乘承载力σ0(σ0=8N10-20),然后将瑞雷面波速度vR与相对应测点的轻型动力触探(N10)击数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得到vR与N10的相关关系式: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A、B为常数。当相关系数r>0.7时,说明vR与N10是相关的,可用vR代替N10来计算承载力σ0的大小,即: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根据此式可用vR定量计算路基的承载力。
图5-1-15 承载力等值线图
图5-1-15为京广线部分区段K2011+170—K2100+270段路基瑞雷波测试,并按上述换算关系(取A=91.07913,B=2.940517)换算得到的承载力等值线图。图中在K2011+230附近路基的承载力偏低,约为80 kPa。而在其两侧的路基的承载力相对偏高,约为180 kPa。此结果与现场实际的情况非常吻合。
3.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预报
在隧道挖掘过程中常因掌子面前地质情况不详,在不良地质地段经常出现塌方、涌水等现象,严重时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等重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及时了解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特别是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构造的规模和特征,这对确保施工安全、合理安排掘进方案、掘进速度和支护措施至关重要。
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预报可分为中长距离预报和短距离预报,中长距离预报采用的物探方法一般是人工地震,短距离预报可采用地质雷达或声波探测。
吉林省某公路隧道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其中穿插有角闪岩及绿泥角闪岩破碎带,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在掘进方向上有两组断裂(走向为NNE及NNW)交替出现,与EW向小断层及破碎带相切割,形成屋顶形,易产生大块脱落体。为了施工安全及合理设计掘进方案,采用人工地震和地质雷达相结合进行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预报。人工地震方法的实施是在掌子面不同高程上水平布置几条地震测线,用石膏在掌子面上等距离粘接检波器,使用大锤在测线两侧激发和接收地震波。地质雷达方法的实施是在掌子面两侧洞壁及掌子面上水平布置雷达测线,使用100MHz天线等距离点测采集。
图5-1-16为在桩号K241+138掌子面上人工地震中长距离预报的解释结果,在K241+138—K241+063段有断层3处,岩性异常带一处。推断位置为K241+115、K241+120、K241+136和K241+068。挖掘证明,有断层2条(F115、F136),出露位置与推测位置相差1 m左右,走向近EW,断距0.3 m。桩号K241+068处为破碎带,宽度约10 m,系由伟晶岩及角闪岩多次侵入造成。
图5-1-16 桩号K241+138地震中期预报结果示意图
图5-1-17 桩号K241+247雷达短期预报结果示意图
图5-1-17为K241+247掌子面上地质雷达短距离预报的解释结果。洞两壁检测到断层3条(F1、F2、F3),走向为NNE和NNW。按几何关系推测,F1与F3在掌子面前方10 m附近相互交会,F2与F3在掌子面前方约35 m附近相互交会。掌子面上测量到前方断裂5条,分别为F242、F239、F235、F230、F225,走向近EW,与F1和F3断层相切割,洞顶极易形成塌落的块体,对施工安全有严重危害。挖掘证明,掌子面上地震与地雷达探测所预报的结果与地质构造出露位置接近。根据预报的结果,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掘进方案和掘进速度,采取了更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
4.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隧道衬砌后,受诸多因素影响,衬砌混凝土可能出现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或有脱空等质量问题。为及时发现衬砌质量问题,需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快速和高分辨率的检测,为隧道工程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隧道质量检测中最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是地质雷达方法。
地质雷达法进行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是混凝土密实性、脱空和衬砌厚度。检测中一般采用500 MHz 或900 MHz高频天线,检测厚度可达几十厘米。测线一般布置在隧道的拱顶、拱腰及边墙三个部位(图5-1-18),拱顶为隧道的正顶部附近,拱腰为隧道的起拱线以上1 m左右,边墙为排水盖板以上1.5 m左右。测量方式采用剖面法,测点间隔一般为几厘米~几十厘米,由测量轮跟踪测量里程。
图5-1-18 测线分布图
隧道衬砌厚度检测中,相关介质的物理参数如表5-1-1所示。
衬砌厚度评价,首先在地质雷达剖面上确认出混凝土与岩石界面间的反射波同相轴,读取反射波双程旅行时间,按公式h=v×计算出混凝土衬砌厚度,速度V可通过明洞地段或钻孔资料标定。密实度的评价可根据探地雷达剖面反射波振幅、相位和频率特征划分为密实和不密实两种类型。不密实的混凝土体在雷达剖面上波形杂乱,同相轴错断;脱空体在雷达剖面上在混凝土与围岩交接面处反射波同相轴呈弧形,与相邻道之间发生错位,依此特征可计算出空洞的范围。由于爆破使围岩表面凹凸不平,因此,在确定脱空时应对剖面上的异常加以细致的分析和确认。
表5-1-1 隧道衬砌厚度检测中相关介质的物理参数表
某公路隧道全长约1.6 km,为全面了解衬砌质量,在隧道即将贯通前开展了地质雷达检测。该隧道衬砌类型有:Sm3、Sm4、Sm5,设计衬砌厚度分别为40 cm、35 cm、30 cm。图5-1-19为里程号K21+390—K21+430区段边墙测线的地质雷达剖面。该区段衬砌类型为Sm5。图中10 ns附近起伏变化的同相轴为围岩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图5-1-20为计算出的混凝土衬砌厚度曲线。
图5-1-19 K21+390K21+430区段边墙测线的地质雷达剖面
图5-1-20 K21+390K21+430区段边墙测线混凝土衬砌厚度解释曲线
㈥ 隧道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褶皱的性质、产状、宽度及破碎程度;土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土的成因类型、结构、物质成分、密实程度等。傍山隧道,当外侧洞壁较薄时,应预测偏压带来的各种危害。
2查明隧道是否通过煤层、膨胀性地层及有害矿体等。对含有这些地层的地段,应预测地层膨胀对洞身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作出评价。
3查明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通过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位置及边坡、
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预测地下水的侵蚀性和洞身分段涌水量。在岩溶地区,应分析涌水及填充物是否有突然涌出的危险。
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意见。
5对于深埋隧道,应做隧道地温升温预测。对岩层坚硬、致密、性脆、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应考虑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6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有关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
7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长明洞的地段,应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
8查明横洞、平行导航、斜井、竖井等的工程地质条件。
㈦ 勘察中工程地质调查怎么写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编写。
第九章
保证措施
按地调局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填写。
呵呵,很容易搜到
㈧ 工程地质调查怎么弄
地质类型的调查问卷 如果你要做线上调查 介绍个免费的调查平台 网题你可以去搜下!
㈨ 隧道工程施工调查应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环境、气候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规模、数内量和特点。
工程的施工条容件:包括施工运输、水源、供电、通信、场地布置、弃碴场地及容纳能力、征地、拆迁情况等。
当地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及供应能力。
生产及生活供水、供电条件及施工通信条件。
地方生活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和民族风俗。
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要求,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近、远期影响。
其它尚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