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武强中国地质大学

武强中国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3-08 21:17:57

㈠ 中国地质大学都有哪些院士,包括已故的

地大有一条院士街,两边都是院士的简介等等,在武汉地大最高的行政楼的广场的连接处,是拾级而上的街道。你可以哪天去游历一下,数一下,反正很多院士。

㈡ 黄汲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2004年6月7日9时30分,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由国土资源部联合全国政协办公厅、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发起,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协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大会。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及其他发起单位领导,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国土资源部领导鹿心社、叶冬松、陈邦柱、孟宪来、王世元,原地矿部、国土资源部老领导朱训、塞风、夏国治、方樟顺、张文驹、张宏仁、陈洲其、蒋承菘、杨朝仕、董道华,有关单位领导洪绂曾、沈国舫、邱中建、宋南平、张耀仓、茹克、孙枢也出席了大会。

大会由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事长、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文盛同志主持。

首先,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孙枢宣读关于颁发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决定,授予刘敬党、余秋生、陈志勇、李金高、李丕龙、孙龙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授予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授予邓军、刘树根、蒋少涌、武强教师奖。值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颁奖。获奖者们随着《勘探队之歌》的乐曲声走上主席台,从曾培炎、路甬祥、徐冠华和孙文盛等领导人的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全场热烈鼓掌,表示祝贺。

接着,曾培炎副总理发表讲话,他说,黄汲清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地质工作和科学事业,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他简略地回顾了黄汲清先生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了黄汲清先生的优秀品格和为地质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号召大家向黄汲清学习,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发扬求实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努力做好新时期的地质工作。

孙文盛部长最后说,曾培炎副总理的讲话对我们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土资源系统的同志们来说,既是巨大的鼓舞和关怀,又是殷切的期望和嘱托。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门新的职能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温家宝同志指出,地质工作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先头部队”的作用,贯穿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要求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出席大会的还有:刘东生、杨遵仪、涂光炽、施雅风、叶连俊、王鸿祯、陈梦熊等50位两院院士,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黄汲清先生的子女、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仁寿县代表,第一届和本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第37届理事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国土资源部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领导和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地震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地质中心、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领导和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石油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领导和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导和专家,已故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赵亚曾、李春昱和程裕淇先生的晚辈等,共计500余人。

纪念大会召开之前,曾培炎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全体获奖者和黄汲清先生的亲属代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上午10时30分,按照中国地质学会的安排,继续进行纪念活动,有350人参加。40多位院士不顾年事已高,继续与会,体现了他们对黄汲清先生的仰慕之情。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院士主持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戴进业代表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起单位、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贺词。给本次纪念大会发来贺信和贺电的有: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古生物学会、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等单位。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以个人名义发来贺信,还有刘池阳、周志武、张云湘、王战等个人发来贺信和贺电。

陈毓川代表会议的发起单位、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向发来贺信和贺电的单位和个人,向参加这次会议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正堂代表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发言。他表示,我们14名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能够得到以黄汲清命名的地质科学技术奖,感到非常光荣。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我们迅速成长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辽阔的国土和广袤的海域,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组织上的关怀、事业上的重托、同行们的支持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前提。我们将把这次奖励作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努力攀登新的高峰,不辜负党和政府及老一辈科学家的期望。

接着,刘东生、施雅风、叶连俊、王鸿祯、陈梦熊和肖序常六位院士相继发言。

刘东生院士回忆说,他与赵亚曾之子是中学同学,那时他就听说黄汲清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十分负责的前辈;在赵亚曾先生不幸遇害后,黄先生长期为赵先生的子女提供了生活和学习费用。后来在黄先生手下工作,更感到黄先生十分注意提携青年人。

施雅风院士说,黄先生是他最景仰的地质学大师,钦佩黄先生对冰川研究有很深的功底。

陈梦熊院士回忆了1945年起黄先生带领他和其他8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进行全国1∶100万和1∶300万地质编图工作的经历,他说,黄先生对年轻人要求严格,但作风民主;工作时严肃认真,工作之余则谈笑风生;还和黄夫人一起经常参加青年人的文体活动。陈梦熊说,黄先生十分重视年轻人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培训。陈院士还批评现在有些人好像水平很高,但到野外去不认识断层,最普通的岩石也搞不清,有的甚至连罗盘都不会用。

叶连俊院士回忆说,在重庆时期,日本鬼子的飞机天天轰炸,我在山上能看到日本的飞机扔炸弹。就在这种情况下黄汲清却在防空洞中写他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上面轰轰响,洞里什么资料也没有,他天天写,出洞后由别人给他打字。我们问他您为什么这么紧张工作,他说:我做了好多工作,现在应该把它纪录下来,如果炸死了不是白浪费了吗?无法向国民交代。这种情景,真是感动了我们。叶先生说到此处,十分动情,潸然泪下。

王鸿祯院士重点总结并赞扬了黄先生的高尚品格:景仰前辈,尊重同龄人,提携后生。倡导章鸿钊、丁文江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和设立青年地质科学奖就是很好的证明。

肖序常院士说黄先生严谨而民主的科学学风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促进了自己成长。他还介绍了黄先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态度:一不盲从,二不轻易否定,三要结合中国的实际。

下午进行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学术报告会,有150人参加,由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主持。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彦英作了“发扬黄汲清先生的治学精神”报告,李星学院士讲了“黄汲清先生对中国二叠系研究的重要贡献”,任纪舜院士谈了重读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体会,丁国瑜院士作了“新构造研究的几点回顾”报告,李廷栋院士作了“中国地质编图的先驱——黄汲清先生”的报告,李德生院士报告的题目则是“辛勤调查山川盆,广描油气发展图”。这些报告从地质科学的不同角度缅怀了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的卓越贡献,并展示了当今地质科学几个主要方面的重大进展。

中国地质学会十分重视这次纪念活动,除了筹划纪念大会外,还在《地质论评》2004年第3期出版了纪念专号,组织出版了《黄汲清年谱》和《我的回忆——黄汲清回忆录摘编》两本书,并请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分别题词。

这次纪念大会开得很成功,正如曾培炎副总理讲话所说:纪念和学习黄汲清先生,继承和发扬黄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地质工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标,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强盛作出贡献;就是为了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勇攀科学高峰;就是为了大力弘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精神,为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黄汲清先生的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博大志气;严谨笃学、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正直诚实、刚正果断的优良品质;关心青年、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他的精神鼓舞着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的几代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科学时报、证券时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海外联谊会网等对这次纪念大会作了报道。

㈢ 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

张文忠 周尚忠 孟尚志 赵军 莫日和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62(2011ZX05062)

作者简介:张文忠,男,工程师,1979年出生,博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电话:01064297957,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

摘要:柳林区块位于山西省西部,西邻黄河,前期勘探和试生产显示该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为尽快在该地区实现煤层气商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对煤层气资源的需求,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根据柳林地区煤层气赋存特征与地下水化学场、动力场的耦合关系,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系,结果显示柳林区块地下水顺地层向西部深处流动,越往西部深处水动力越弱,越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成藏。

关键词:柳林区块 煤层气 水文地质条件 富集成藏

Hydrogeologic Condit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in Liulin Block, Shanxi Province

ZHANG Wenzhong ZHOU Shangzhong MENG Shang ZHAO Jun MO Rihe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 Ltd.,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Liulin Block lies in the west of Shanxi Province,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trial proction indi- cates that this block has vast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CBM commercial proc- tion, it's vital to find CBM-rich areas and high-yield areas.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 of CBM ac- cumulation with groundwater geochemical field and dynamic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geologic conditions and CBM accumulation.The result shows the ground water of Liulin Block flow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is weak in the west 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CBM accumula- tion.

Keywords: Liulin Block; coalbed methane; hydrogeologic condition; accumulation

煤层气是煤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内的以CH4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是优质的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具有热值高、污染少、安全性高的特点,是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地质能源的重要补充。煤层气同时又是一种有害的危险气体,煤层气中CH4的温室效应约是CO2的21倍,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的破坏是CO2的7倍(赵庆波等,1998),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煤层气的易燃易爆性也严重危及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对煤层气有效利用,对于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及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柳林区块位于山西省西部,河东煤田中部,西邻黄河,面积约183km2。柳林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部的离石鼻状构造上,主体构造为一个弧顶向西突出的弧状褶皱。区块内断层较少,仅在区块北部发育由聚财塔南北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及其派生的小型断层。柳林地区发育煤层14层,其中山西组5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4(3+4)、5号煤层;太原组9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6、7、7、8+9、9、10、10、11号煤层。其中山西组的2、3、4(3+4)、5号煤层,太原组的8+9、10号煤层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力煤层(任光军等,2008)。

1 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1 含水层类型及分布

柳林地区有六套主要含水层组,分别是: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三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与新近系、第四系砂砾石(岩)孔隙含水层组(图1)。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是与煤层气开采直接相关的两套含水层组。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由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组成,为一套以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相沉积,在柳林区块以东外围大面积出露,该套含水层组呈单斜构造,自东向西埋深逐渐增大,含有丰富的岩溶水,是区域的主要含水层系。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主要由石炭系上统太原组间夹于碎屑岩中的5层石灰岩(L1-L5)组成,在区块东部的大沟谷中零星出露,由东向西,埋深逐渐增大(图2)。储水空间主要是构造、溶蚀裂隙以及溶蚀孔洞,富水性在不同地点差别较大。柳林区块东缘岩溶发育,连通性好,接受补给容易,富水性较强。向西随着地层埋深的逐渐增大,灰岩的岩溶、裂隙逐渐变得不是很发育,富水性也逐渐变差,总体来说,该套含水层组的富水性是较强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K3砂岩组成,在柳林区块东界外围有零星出露,含水层砂岩裂隙大部分充填方解石脉或钙质薄膜,开启性、连通性较差,储水空间小,富水性较弱。

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由下石盒子组K4砂岩及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砂岩组成。K4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由于开启性差,且多充填方解石脉或钙质薄膜,再加上补给条件的限制,富水性差。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富水性也较弱。

三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以砂岩裂隙含水层为主,在柳林区块西南部与聚财塔地堑中出露,其富水性较差。

图1 柳林区块含水层系划分图

新近系、第四系砂砾石(岩)孔隙含水层组中孔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孔隙潜水,受地形、补给条件及其分布面积的限制,富水性一般不强,经短途径流即排向河道或沟底补给地表水或渗入下伏岩层裂隙中,集中排泄时形成下降泉。

1.2 流体场特征

1.2.1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柳林区块地层总体向西倾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为一西倾宽缓单斜蓄水构造,大气降水和东部灰岩的侧向补给是区块内所有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有时大气降水成为各主要含水层唯一的补给源。地表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不利于地下水补给或者补给量很小。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柳林区块各主要含水层基本上都是在东部地层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然后由浅部流向深部。

图2 柳林区块水文地质简易剖面图

柳林区块地下水水位高程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总体背景。地下水主要表现为顺层向深部流动,随侧向距离的延长,径流强度逐渐减弱。在山西组埋深大于500m处,地下水径流速度已经很缓慢,地下水径流基本处于滞流状。煤层底部奥陶系地层也表现出东、北部较高,逐渐向西、南部降低的一致趋势。

根据围岩含水层对煤层供水强弱,将柳林区块煤层水分为三种类型。(1)煤层顶板为灰岩溶蚀孔型含水层,对煤层供水较为充足,煤层产水量大,石炭系太原组8号煤层属于此种类型;(2)煤层顶板或底板为砂岩孔隙、裂隙型含水层,对煤层供水有限,煤层产水量一般不大,二叠系山西组4号煤层属于此种类型;(3)煤层顶、底板皆为泥质岩,供水性差,渗透到煤层中的水极少,只有在断层或裂隙发育的部位才能提供给煤层,山西组5号煤层属于该种类型。

1.2.2 地下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成分是地下水运动的真实记录。煤层水化学研究是为了阐明地下水循环特征。柳林区块煤层水化学成分阴离子以 为主,含量一般2100~2400mg/L,8号煤层水的 含量略高于4、5号煤层水;其次是Cl-,另外含有少量 。阳离子以Na+占主导,含量1300~1800mg/L,还含有少量K+、Ca2+、Mg2+和 ;pH值6.7~8.2。

柳林区块4、5号煤层水矿化度高于8、9号煤层水,反映8、9号煤层水的活跃程度较高,4、5号煤层气富集的水文地质条件要好于8、9号煤层。

2 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

2.1 水文地质控气作用

煤系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层气富集、保存、成藏及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煤层瓦斯的富存条件不同,含气饱和度不同,造成煤层瓦斯含量的差别很大。某些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瓦斯保存有利,而有些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瓦斯保存却十分不利。水文地质控气作用可概括为三种特征:(1)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2)水力封闭控气作用;(3)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叶建平等,2001)。水力封闭作用和水力封堵作用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而水力运移逸散作用则造成煤层气的散失。一般而言,地下水压力大,煤层气含量高,反之则低。地下水的强径流带煤层气含量低,而滞流带煤层气含量高。

2.1.1 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

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常见于导水性强的断层构造发育区,通过导水断层或裂隙,沟通煤层与含水层,水文地质单元的补、径、排系统完善,含水层富水性与水动力强,含水层与煤层水力联系较好,在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中,地下水携带煤层中气体运移而逸散。

2.1.2 水力封闭控气作用

水力封闭控气作用发生于断裂不甚发育的宽缓向斜或单斜中,而且断裂构造主要为不导水性断裂,特别是一些边界断层,具有挤压、逆掩性质,成为隔水边界。水力封闭控气作用一般发生在深部,地下水通过压力传递作用,使煤层气吸附于煤中,煤层气相对富集而不发生运移,煤层含气量较高。

2.1.3 水力封堵控气作用

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常见于不对称向斜或单斜中。在一定压力差条件下,煤层气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渗流,或者说由深部向浅部渗流。压力降低使煤层气解吸,因此在煤层露头及浅部是煤层气逸散带。如果含水层或煤层从露头接受补给,地下水顺层由浅部向深部运动,则煤层中向上扩散的气体将被封堵,致使煤层气聚集。

2.2 地下水化学特征对煤层气成藏的影响

对于含煤地层来说,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反映不同的矿化度、盐度,而不同的矿化度、盐度对煤层气藏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对煤层气成藏起着不同的作用。按地层水的化学性质,可将地层水分为CaCl2型、NaHCO3型和Na2SO4型三类。一般CaCl2型水是深层成因水,往往位于承压区,具有较高的矿化度。承压水封闭区煤层封闭条件较好,煤层气成藏条件有利,但承压水区煤层埋深往往大于1000m,孔渗条件较差,虽利于成藏,但不利于煤层气的开发。低矿化度的Na2SO4型地下水是地表补给水的标志,处于补给区或泄水区附近,煤层埋深较浅或侧向煤层已出露地表,是地表水沿露头区渗入煤层后产生水力交替的产物,常常与甲烷风化带相对应,煤层气成藏条件差。NaHCO3型地下水的矿化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煤层埋深主要在250~1000m之间,煤层埋藏适中,水力交替滞缓,在渗入水与地层水的接触面水流相反,产生局部滞流带,地层水流动不畅而形成超压,从而形成封堵型煤层气藏。

2.3 柳林区块煤层气富集特点

柳林区块地层水以NaHCO3型为主,局部地区有CaCl2或Na2SO4型(图3),总矿化度东低西高,纵向上,总矿化度由浅到深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山西组地层水的Cl-含量明显高于太原组,反映了山西组地层水的封闭性要好于太原组。柳林区块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水化学特征显示出该区块的地层水与地表连通,但属较稳定承压水动力系统,相对较高矿化度的NaHCO3水型显示其对烃类的较好保存条件,并且在400m左右的埋深,Cl-含量能达到1000mg/L左右,为很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的水化学条件(王明明等,1998)。

图3 柳林区块山西组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布图

综合来讲,可根据柳林地区煤层气赋存特征与地下水化学场、动力场的耦合关系,来探讨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水文地质参数、水位标高、矿化度、影响半径,都将对煤层气的生产能力产生显著影响。高含气带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系统划分、水动力条件、矿化度分布规律具有对应关系。就柳林地区的水动力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来说,地下水顺地层向西部深处流动,且越往西部深处矿化度越大、水动力越弱,对煤层气富集越有利。

3 柳林区块煤层气成藏模式

柳林区块太原组与山西组煤层以焦煤、瘦煤为主,煤层气的富集表现为高含气量与厚煤带的叠合区域。埋深与水动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煤层气的富集程度。

3.1 太原组煤层气成藏模式

太原组8+9、10号煤层为单斜水动力封闭成藏(图4)。由于补给区与径流区均在柳林区块外,柳林区块多为弱径流与滞流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由北东向南西方向,随埋深加大,地层压力增加,煤层含气量相应增高。区块西南方向地下水径流作用弱,理论上有利于煤层气富集保存,虽然吨煤含气量可观,但由于富水性强,储层压力大,排水降压困难。加之煤层在此分岔变薄的趋势,不利于煤层气开发。

图4 柳林区块太原组单斜水压封闭成藏模式图

3.2 山西组煤层气成藏模式

山西组3+4、5号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封盖,局部为粉砂岩,顶底板含水性较弱,虽然存在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但整体上不存在水动力运移逸散作用,含气饱和度达90%以上,为区域有效盖层气压封闭成藏(图5)。煤层厚度与埋深是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柳林区块煤层含气量整体上随埋深增加逐渐增大,厚煤带发育区为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地区。

图5 柳林区块山西组盖层气压封闭成藏模式图

4 结论

水动力条件直接影响着地层压力分布及流体的运移,由此改变吸附气与溶解气和游离气间原有的平衡,从而影响到煤层气的富集与保存。

柳林区块太原组8号煤层与顶板灰岩为同一水动力系统,由于煤岩基质和地层水中存在较大的浓度梯度,煤岩中甲烷气体不断向上逸散,继而被交替地层水带走而难以保存在煤层中。因此,柳林区块太原组煤层整体含气饱和度偏低,含水饱和度较高,对后期排水降压不利。

柳林区块山西组3+4、5号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封盖,局部为粉砂岩,顶底板含水性较弱,虽然存在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但整体上不存在水动力运移逸散作用,含气饱和度达90%以上,煤层气开采条件较好。

参考文献

任光军,王莉,娄剑青.2008.柳林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生产井的影响,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378~389

王明明,卢晓霞,金惠等.1998.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气富集区水文地质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4):385~393

叶建平,武强,王子和.2001.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用[J].煤炭学报,26(5):459~462

赵庆波,刘兵,姚超等.1998.世界煤层气工业发展现状[M].北京:地质出版社,1~2

㈣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历届获奖情况

附:历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名单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刘铁铸 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良臣 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忠骥 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周世泰 冶金部东北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惠民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珍廷 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兴泉 核工业华北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马宗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乐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仲英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文杰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骥 地矿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崇佑 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调研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集磊 有色甘肃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广润 地矿部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兆宇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巩志根 核工业华南地勘局293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邓起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绵平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赵澄林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张宗祜 地矿部水工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袁秉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康玉柱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明桂地质矿产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佐国 化工部地质矿山局云南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惠龙 煤田地质总局山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祝延修 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九支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国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夏林圻地质矿产部西安地矿所,研究员
张文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江天寿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何继善 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特别奖获得者(只颁发了这一次):
程裕淇地质矿产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孙殿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国家地震局地质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云湘 地质矿产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金琪 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志强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俊杰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万程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王世忠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14支队,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陈光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裴荣富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纪舜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张卓元 成都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杨遵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德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 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包家宝 地矿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礼炎 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贵明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恒 煤田地质总局江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金庆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学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
王秋华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工(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鹤龄 淮南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郝诒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管海晏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云岭 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继良 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殷先明 甘肃省地勘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兆洪 化工辽宁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国安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覃慕陶 广东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黄第藩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袁学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张一伟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卢良兆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叶连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潘元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炳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龙驹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心地质资料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启民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奇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骆耀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姜剑虹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福同 国土资源部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王铁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廖椿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 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杜汝霖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教授
何国琦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汪集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大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 吉, 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保群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倪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震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伯初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自新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正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赵文智 中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汉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刘本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赵文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夏代祥 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天竺 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童晓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丕龙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锡友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山东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永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崔盛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
张培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革 吉林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
郑亚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傅家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惠,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刘敬党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辽宁化工地质勘查院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张金带,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周海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刘玉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郝守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级地质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才金,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 研究员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金之钧,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 教授
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杨克明,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杨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董连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二级)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
谢玉洪,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邹才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汪啸风,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宋国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夏庆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赵贤正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张训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宋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杜时贵, 绍兴文理学院
殷跃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舒良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来明,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鸿飞,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潘桂棠,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彭建兵, 长安大学 教授
赖绍聪, 西北大学 教授

㈤ 中国矿业大学与北京矿业大学(北京)有什么区别

1、学校地址不同。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沙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南二街9号院。

2、学校属性不同。中国矿业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3、学校面积和专业设置不同。截至2019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校舍建筑面积155余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部),开设58个本科专业,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700余人。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设有13个教学院部,32个本科招生专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学科建设: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㈥ 关于颁发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决定

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开展了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本次评奖工作得到广大野外地质工作者、地质科研工作者、地质教育工作者和各地质部门的大力支持。经专家评审,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终评,决定授予刘敬党等6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授予金小赤等4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授予邓军等4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借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颁奖。

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共六名)

刘敬党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教授级高工

余秋生 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工

陈志勇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工

李金高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李丕龙 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工

孙龙德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共四名)

金小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彭平安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京彬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三、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获得者(共四名)

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蒋少涌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武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4年6月7日

㈦ 全国4A级景点有哪些

湖北(4家):
1. 武汉市博物馆
2. 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景区
3. 宜昌市三峡观坝旅游区
4. 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

湖南(7家):
1. 张家界市茅岩河九天洞旅游区
2. 益阳奥林匹克公园
3. 湖南省博物馆
4. 长沙天心阁
5. 长沙市雷锋纪念馆
6. 岳阳市任弼时纪念馆
7. 岳阳市君山公园

北京(10家) 天坛公园 明十三陵 颐和园 北京海洋馆 八达岭长城 北海-景山公园 中华民族园 中国科学技术馆 北京动物园 北京植物园

天津(2家) 天津黄崖关长城风景游览区 天津海滨旅游度假区

河北(9家) 清东陵 山海关旅游景区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市普宁寺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普陀宗乘之庙 吴桥杂技大世界 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 清西陵

山西(3家) 五台山旅游区 云冈石窟旅游区 晋祠旅游区

内蒙(3家) 内蒙古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

辽宁(9家) 沈阳市植物园 大连森林动物园 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鞍山玉佛苑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大连虎滩乐园 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 沈阳故宫博物馆 大连冰峪省级旅游度假区

吉林(4家) 吉林省北大湖滑雪场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2家)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二龙山旅游风景区

上海(6家) 上海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 上海博物馆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野生动物园 上海豫园 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江苏(12家) 苏州市拙政园 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 苏州乐园、周庄古镇游览区 南京中山陵风景名胜区 无锡市灵山景区 江苏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南京雨花台风景名胜区 扬州市瘦西湖公园 无锡中视股份三国水浒景区 镇江市金山公园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浙江(10家) 宋城 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 溪口风景区 绍兴柯岩风景区 宁波滕头生态旅游示范区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金华市双龙风景旅游区 仙都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横店集团八面山影视城

安徽(5家) 九华山旅游区 黄山风景区 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滁州琅琊山旅游区 广德太极洞风景区

福建(8家) 厦门鼓浪屿旅游区 泰宁金湖 永安桃源洞旅游区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泉州开元寺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厦门园林植物园 连城冠豸山

江西(4家) 庐山风景名胜区 井岗山风景区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 滕王阁

山东(11家) 曲阜孔庙 孔府 孔林旅游区 崂山风景名胜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 蓬莱阁旅游区 烟台南山旅游区 灵岩寺旅游区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青岛海滨风景区 济南跑马岭旅游区

河南(6家)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白马寺院 关林景区 清明上河园 嵩山少林风景区 开封包公祠

广东(11家) 珠海圆明新园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 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阳江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 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孙中山故居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广西(7家) 七星景区 芦笛景区 漓江景区 北海银滩旅游区 南宁青秀山风景旅游区 象山景区(原象山公园、滨江公园) 桂林世外桃源旅游区

海南(3家)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天涯海角风景区

四川(9家)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景区 青城山景区 乐山大佛景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宜宾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 泸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重庆(4家) 丰都名山 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奉节白帝城-瞿塘峡

贵州(4家) 黄果树瀑布 龙宫 黔灵公园 红枫湖

云南(5家) 云南世界园艺博览园 云南民族村 丽江玉龙雪山旅游度假区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西藏(5家) 西藏博物馆 西藏布达拉宫 西藏大昭寺 西藏罗布林卡 西藏林芝巴松措旅游区

陕西(9家) 秦兵马俑博物馆 华清池 华山风景名胜区 乾陵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 大慈恩寺大雁塔风景区 法门寺旅游区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陕西历史博物馆

甘肃(4家) 嘉峪关文物景区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青海(3家) 格尔木昆仑旅游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 塔尔寺旅游区

宁夏(2家) 沙湖生态旅游区 沙坡头旅游区

新疆(2家)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吐鲁番葡萄沟游乐园

㈧ 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

李俊乾 刘大锰 姚艳斌 蔡益栋 张百忍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规律及开发潜力进行分析,为煤层气有利开发区的优选提供依据。本文从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三个方面,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山西组 3#和太原组 15#煤层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区块内 3#煤层顶板以厚层泥岩为主,15#煤层顶板为一大套碳酸盐岩沉积,两类顶板封盖性好,有利于煤层气保存; ( 2) 区块位于滞水洼地附近,水力封闭作用有利于煤层气富集; ( 3) 煤层气局部富集区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宽缓背斜部位有利聚气、两翼较陡的向斜和背斜轴部均不利聚气、活动性断层部位最不利聚气,总体上向斜部位要好于背斜部位。最后本文从煤储层参数角度,具体分析了该区块的开发前景。3#和 15#煤层煤级高,含气量、含气饱和度较高,煤层较厚,煤层埋藏适中,储层压力接近或稍高于静水压力,均表明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而煤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则是煤层气开发的主要瓶颈,统计表明,该区块渗透率大小主要受最小有效应力 ( 最小主应力与储层压力之差) 的影响。

关键词: 郑庄 富集规律 沉积环境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 渗透率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34 ( 2010ZX05034 - 001)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 ( 2009CB219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972107) ,中石油创新基金资助 ( 2010D -5006 -0101) 。

作者简介: 李俊乾,博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研究。

Email: lijunqian1987@ 126. com; Tel: 010 - 82320892

Primary Geologic Factors Controlling Coalbed Methane ( CBM) Enrichment and CB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Zhengzhuang Block

LI Junqian LIU Dameng YAO Yanbin CAI Yidong ZHANG Bairen

(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t is significant to find out the CBM enrichment area ring the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 It can help select favorable CBM target areas through studying the CBM enrichment regularity and its devel- opment potential. In the paper,the CBM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No. 3 and the Taiyuan For- mation No. 15 coal seams of the Zhenzhuang Block in northern Qinshui Basin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sedimenta- ry environment,hydrogeology and geologic structure. Results show that: ( 1) in the study area,the thick mud- stone and carbonate rock are the major lithology of the roof plates of No. 3 and 15 seams respectively. Both roof plates have a good sealing-capping property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preserve the CBM; ( 2) the study area locates near the center of stagnant water,where a CBM enrichment area is formed resulting from hydraulic sealing; ( 3) regional CBM enrichme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geologic structure. The most favorable area for CBM enrichment locates at an anticline with steep wings; secondarily locates in the axial parts of the anticline and syncline with gentle wings; and the worst locates near the activities faults. On the whole,syncline is much more favorable than anticline in CBM enrichment. In the paper,the CB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he study area was also analyzed based on coal reservoir parameters.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romising to develop CBM within No. 3 and 15 coal seams because both seam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etamorphic grade,high CBM content and gas saturation, thick seam,moderate coal burial depth and coal reservoir pressure is similar to ( or higher than ) hydrostatic pressure. However,the low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a main unfavorable factor in CBM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coal reservoir pressure.

Keywords: Zhengzhuang; enrichment regularit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geologic structure; hydrogeol- ogy; permeability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功实现地面煤层气商业性开发以来,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重视。煤层气的抽采利用不仅能缓解常规油气资源短缺带来的能源危机,而且对于煤矿安全生产以及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据最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孙茂远等,2008),埋深2000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达36.8×1012m3,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截至2008年,在沁水盆地南部已建成1.5亿m3产能的煤层气生产基地,成功实现了高煤级、中低渗透煤的煤层气开发,打破了国外高煤级储层是煤层气开发禁区的理论(高远文等,2008)。

虽然我国高煤级煤炭资源丰富(占总煤炭量29%),赋存煤层气资源量巨大(占总含气量15.42%),但开采难度较大,单井产量也通常较低。这是由于我国的聚煤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构造破坏严重,以及盆地原型及构造样式多变(孙茂远,2001;饶孟余等,2005),使得煤层气富集规律难以把握,而且我国的高煤级煤储层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明显(杨起,1999),使得我国煤层气藏的储层物性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增加了煤层气的开采难度。因此,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质控制因素以及分析煤层气藏的开发潜力,对于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高渗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沁南郑庄区块煤层气藏为研究目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1 区域背景及地质概况

郑庄区块位于晋城市西北约80km处,行政区划属于沁水县郑庄镇。1999年,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郑庄区块取得982.76km2的探矿权,并于2006年探明含气面积74km2;在2008年取得了135.2km2的采矿权;截至2009年,在该区块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达到843亿m3,和毗邻的樊庄区块一起构成我国首个整装千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为1152亿m3),具有广阔的商业开发前景。

郑庄区地块质构造上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的马蹄形斜坡构造背景之上,其东南及东部以寺头断裂带为界,区内以宽缓褶曲为主,局部发育小规模正断层(如图1)。区块内自下而上发育有奥陶系,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以及第四系等地层,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段,发育多套煤层。山西组3#煤层和太原组15#煤层在沁水盆地南部广泛分布,为两个主力煤层,厚度较大且稳定可采,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层位。

图1 郑庄区块地质构造及3#煤层埋深等值线图

2 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质控制因素

2.1 沉积环境

结合前人研究(任海英,2004;邵龙义等,2006)及钻井剖面分析,郑庄区块15#煤层形成于太原组早期第一次特大型海侵之前,聚煤作用发生在泻湖被逐渐淤浅的滨岸沼泽之上,在稳定的构造背景下,聚煤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形成较厚的15#煤层(2.4~7.9m)。长期的海侵之后,在15#煤层之上沉积了10m左右的大套石灰岩。在太原组末期,海水开始退去,海陆交互相沉积转换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涧湾内发育了厚度较大的3#煤层(5.3~6.2m)。3#煤层顶板发育厚层分流涧湾泥岩,局部夹有分流河道砂体。

沉积环境控制着煤层气的储盖组合、煤层气储层的几何形态以及煤层厚度(王红岩等,2004),从而影响煤层气的赋存及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煤储层围岩条件好坏各异,这直接影响着煤层气的保存。围岩条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及其透气性。顶底板岩性越致密、厚度越大、透气性越弱,越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富集;反之则利于煤层气体向其他岩层扩散,使气体含量降低。如图2所示,在郑庄区块,3#煤层直接顶、底板均为厚达10多米的泥岩,由于泥岩具有气体排驱压力高、透气性弱的特点,因此对煤层气的封闭能力较好;15#煤层直接顶板为大套的石灰岩,虽然灰岩易受地下水溶蚀作用而使其透气性能增加,但溶蚀性灰岩常分布于构造变动强烈地段,而研究区内构造变形简单,石灰岩遭受溶蚀可能较弱。再加上该灰岩层厚度较大,因此对煤层的保存亦较为有利,但总体较3#煤层围岩封闭性差。

图2 郑庄区块3#和5#煤层顶底板岩性图

总之,在郑庄区块,稳定的沉积环境下发育厚度大、稳定性好(其中3#>15#)的两主力煤层,为煤层气大量储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煤层顶、底板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保证了煤层气的有效保存富集。

2.2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富集及运移起重要作用,影响煤层气的赋存和分布。通常,水文地质条件控气具有双重性,既可导致煤层气逸散,又能起到保存聚集煤层气的作用。叶建平等(2001)将水文地质控气作用概况为3种类型,即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水力封闭作用和水力封堵作用,其中后两种类型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傅雪海等(2007)在研究沁水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时,提出从盆缘到盆地中心依此出现水力封堵控气作用、水溶携带控气作用、径流逸散控气作用和水力封闭控气作用,最终导致盆缘煤层气含量低、斜坡带含量较高和盆地中心含量高的结果。

研究表明,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山西组含水层主要由底部砂岩和3#煤层上部砂岩组成,两者之间没有水力联系,后者通过裂隙与3#煤层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傅雪海等,2007);15#煤层与顶板石灰岩没有水力联系。可见两煤层本身基本是独立的水动力系统,受其他含水岩层影响较弱,外部水动力对煤层气保存影响较小。

郑庄区块边界的寺头断裂,现今状态下属于一条封闭性断裂,导水、导气能力极差,是盆地内部的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太原组灰岩含水层水位在寺头断层东侧附近达到最低值,是地层水的滞水洼地;位于寺头断裂西侧的郑庄及其附近地区,水位也较低,地下水径流强度也可能较弱,较有利于煤层气保存(王红岩等,2001;2004;傅雪海等,2007)。通常,地下水滞水地带也是矿化度较高区域,郑庄区块煤层水矿化度非常高(如表1),远高于弱径流区地层水矿化度(1823.61mg/L),由此推测郑庄区块亦位于地下水滞流区,地下水以静水压力的形式将煤层中的煤层气封闭起来,导致煤层含气量较高。

表1 郑庄区块煤层水矿化度 单位:mg/L

2.3 地质构造条件

构造作用是影响煤层气成藏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因素,不仅控制着含煤盆地及含煤地层的形成和演化,而且控制着煤层气生成、聚集和产出过程的每一环节。在聚煤期,构造控制着煤系地层形成发育的特征,影响到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封盖能力;在聚煤期后,构造特征及其演化通过对构造变形和热历史的限定,不仅对煤层气的生、储、盖性能产生影响,而且直接控制了煤层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特征,从而决定着特定地区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的大小(秦勇,2003)。

在沁水盆地东南部(包括郑庄区块),煤层气成藏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王红岩等,2008;林晓英等,2010):第一阶段,三叠纪末期,煤层达到最大埋深,煤岩镜质组反射率达1.2%,此阶段为深成变质作用生气阶段,累计生烃量达到81.45m3/t;第二阶段,晚侏罗世开始至白垩纪末,地层开始抬升,但由于燕山中期的构造热事件影响,煤层长期处于异常高古地温阶段,引起二次生烃,累计生烃量大,可达359.10m3/t;第三阶段,喜山期的煤层气藏调整与改造,最终形成了现今格局。在第二阶段,由于异常热事件的影响,地层的抬升并没有破坏煤层气藏,反而增加了煤储层储集气体的能力。两次生烃作用为煤储层大量聚气提供物质基础。

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郑庄区块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弱,构造形迹相对简单。对煤层气富集具有控制作用的主要为寺头断层及区内局部背、向斜,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煤层含气量具有明显差异。从图3上可以看出,在宽缓背斜部位有利聚气(如Js8井)、两翼较陡的向斜和背斜轴部(如Js5和Zs31井)均不利聚气、断层部位最不利聚气(如Zs39井),总体上向斜部位要好于背斜部位(如Js5>Zs31井)。

图3 区域地质构造与煤层含气量关系图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通常处于活动期的断层具有开放性,是气体运移的有利通道;而活动比较微弱或不活动的断层具有封闭性则有利于气体的保存。在煤层气成藏演化过程中,寺头断层在喜山晚期之前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具有强开放性,导致断层附近煤层气体沿断层大量逸散,煤层含气量极低。(2)两翼较陡的向、背斜,均为挤压应力下形成的地质构造。对于向斜,轴部煤层的底部及其底板岩层张性裂隙易于发育,部分煤层气扩散损失,而两翼部位则为煤层气富集区;对于背斜,轴部煤层含气量低则是由于煤层顶部及其顶板张性裂隙的发育,同时两翼部位有利于煤层气富集。总体而言,向斜要比背斜更有利于聚气。(3)宽缓背斜也是在挤压应力环境下形成的,属于局部小构造,亦为应力集中区,因此有利于煤层的吸附。

3 煤层气开发前景分析

煤层气有利开发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它既是煤层气的富集区又是高产高渗区。在查明煤层气富集规律的基础上,寻找煤层气高产高渗区是实现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关键。文章从煤储层参数角度,具体分析了郑庄区块3#和15#两主力煤层的开发潜力以及瓶颈问题。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渗流特征与常规天然气差异很大,影响煤层气高产的因素复杂而多样,主要包括:煤层气含量、含气饱和度、煤层埋深、煤层厚度、煤级、煤储层渗透率、煤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娄剑青,2004;万玉金等,2005;陈振宏等,2009)以及煤体结构等。在研究区内,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储层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煤储层含气性较好(表2),3#煤层平均含气量19.11m3/t、甲烷含量18.35m3/t、含气饱和度69.58%;15#煤层平均含气量16.30m3/t、甲烷含量15.42m3/t、含气饱和度62.80%。较高的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是煤层气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2)煤层埋藏适中,降低开采难度及开采成本,3#煤层埋藏深度512~1215m;15#煤层605~1310m。(3)煤层厚度较大,3#煤层厚度5.3~6.2m;15#煤层厚度2.4~7.9m。(4)煤变质演化程度高,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o,max=3.55%~3.98%,高变质程度使煤的吸附能力强,含气量高。(5)3#煤储层压力梯度接近于静水压力梯度;15#煤储层压力梯度略高于静水压力梯度。煤层气储层为常压或接近常压均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表2 郑庄区块煤层含气性特征

注:下标ad代表空气干燥基。

在郑庄区块,开发煤层气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煤储层渗透率较低,平均低于1mD,其中3#煤层试井渗透率为0.013~0.430mD;15#煤层试井渗透率为0.022~0.920mD。通过镜下观察显微裂隙,两煤层均以B型(宽度>5μm,1mm<长度<10mm)裂隙为主,A型(宽度>5μm,长度>10mm)裂隙较少,裂隙密度较小,且连通性中等至差。裂隙不发育和连通性较差是导致煤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但两煤层的煤岩类型主要为光亮煤,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和碎裂为主,这使得改善煤储层渗透能力成为可能。从煤层气开发的角度来讲,原生结构的煤体,裂隙虽然相对较少,但经过压裂后,煤层气容易抽放,属较好类型的煤体;碎裂结构的煤体,裂隙相对发育,抽放条件优越,属于极好的煤体类型。

表3 郑庄区块煤储层宏观和微观裂隙发育特征

另外从图4上可以看出,在郑庄区块煤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最小有效应力(最小主应力与储层压力之差)的影响,随着该应力的增加,渗透率值明显降低;但埋深和最小主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最小有效应力分布规律,在研究区低渗透率背景上寻找渗透率高值区,为选取煤层气高产高渗区提供科学依据。

图4 3#(a)及15#(b)煤层渗透率与应力、埋深关系图

4 结论

文章从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三个方面,分析了郑庄区块3#和15#煤层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稳定的聚煤沉积环境和封闭的水动力系统是煤层气的保存的有利条件,而局部煤层气富集则受控于地质构造条件:在宽缓背斜部位有利聚气、两翼较陡的向斜和背斜轴部均不利聚气、断层部位最不利聚气,总体上向斜部位要好于背斜部位。另外,文章从储层参数角度分析了该区块煤层气的开发潜力。3#和15#煤层煤级高,含气量、含气饱和度较高,煤层较厚,煤层埋藏适中,储层压力接近或稍高于静水压力,均表明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然而该区块煤储层渗透率极低,使煤层气的商业开发增加了难度,但可以通过压裂等增产措施适当的改善煤储层,提高气产量。

参考文献

陈振宏,王一兵,杨焦生等.2009.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石油学报,30(3),409~416

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等.2007.沁水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61~69

高远文,姚艳斌.2008.我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及开发模式探讨,资源与产业,10(2),90~92

林晓英,苏现波,郭红玉.2010.沁水盆地东南部寺头断层对煤层气藏的封闭性评价,天然气工业,30(4),20~23

娄剑青.2004.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因素分析,天然气工业,24(4),62~64

秦勇.2003.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高校地质学报,9(3),339~352

饶孟余,杨陆武,冯三利等.2005.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特种油气藏,12(4),1~4

任海英.2004.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煤层的沉积环境与煤层气,煤矿现代化,(6),18~19

邵龙义,肖正辉,何志平等.2006.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古地理学报,8(1),43~52

孙茂远,刘贻军.2008.中国煤层气产业新进展,天然气工业,28(3),5~9

孙茂远,杨陆武.2001.开发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质可能性与技术可行性.煤炭科学技术,29(11),45~46

万玉金,曹雯.2005.煤层气单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天然气工业,25(1),124~126

王红岩,万天丰,李景明等.2008.区域构造热事件对高煤阶煤层气富集的控制,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15(5),364~369

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等.2004.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天然气工业,(5),11~13

王红岩,张建博,刘洪林等.2001.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煤田地质与勘探,29(5),33~36

杨起.1999.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增刊),1~7

叶建平,武强,王子和.2001.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用,煤炭学报,26(5),459~462

㈨ VisualModflow在我国水资源评价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作为当代国际上最盛行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三维可视化标准专业软件系统包,Visual Modflow也同样有必要、也应该在我国迅速得到普及推广应用,这是我们与世界科技界接轨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追踪世界科技前缘新动向的迫切需要。与我国目前自行开发研制的数值模拟软件相比,该软件包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例如,软件的系统化和可视化。

该软件包使整个数值模拟过程系统化,从定义剖分建模开始,到模拟计算运行,直到最后以图形、文字输出最终结果,具有一套完整的软件模块彼此紧密联接。可视化技术是展示分析数值模拟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强有力工具,Visual Modflow很好地体现了这项技术在地下水数值模拟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Visual Modflow在地下水模拟评价管理工作中具有以下几项特别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功能。其一是水质点的向前、向后示踪流线模拟研究,Modpath是专门用于此项研究的模块。根据地下水稳定流数值模拟结果,Modpath可方便地计算出三维流线分布和任意时间水质点的移动位置。水质点示踪可分为向前和向后两种方式。所谓向前示踪就是指将示踪水质点定义在地下水系统补给区,水质点由补给区示踪渗流至排泄区;而向后示踪则是将示踪水质点定义在地下水系统排泄区,水质点由排泄区示踪追溯返回到补给区。示踪流线图可在平面和剖面两种图上展示。Visual Modflow的这个流线示踪功能对于我国地下水模拟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向后示踪技术,它可以直接被运用示踪确定一个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补给通道等,并可计算出从地下水补给区渗流至研究区所经历的时间。这种借助于Modpath所进行的水文地质条件定量研究是对我国水资源评价长期以来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的一次革命,它必将大大提高我国水资源评价的整体研究水平。

任意水均衡域的均衡研究是Visual Modflow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Zone Budge是被用于计算任意水均衡域均衡结果的专门模块。用户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需要,可在模拟区域任意选定水均衡计算的均衡区,通过执行Zone Budge模块,可方便地得到所选定均衡域和整个模型的所有水均衡信息。这个功能可有力地帮助水资源评价用户直接确定研究区的侧向补给方式和补给量大小以及补给源的水质情况。此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通过断裂构造所在均衡域的水均衡计算,从而达到预测断裂导通量和其水质之目的,这一点在矿区防治水工作中尤为重要。

直接允许用户接受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输出数据文件和各种图形文件是Visual Modflow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另一个特点,这个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具有强大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功能的GIS技术在数值模拟评价中的作用意义重大,也为开发研制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与GIS耦合评价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Visual Modflow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自动识别和判断疏排含水层的疏干饱水状态和具体的分布范围,可直接应用判断确定大流量抽排含水层所处的水力状态和埋藏条件。这一功能对矿区长时间、大流量疏排强充水含水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李平,卢文喜,马洪云等.2007.Visual Modflow在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以公主岭市黄龙工业园水源地为例.工程勘察,79~81

刘立才,邹胜章,陈鸿汉等.2004.朝阳市建人工湖对地下水动力场影响及湖底铺设方案选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87~91

吕俊文,周星火,蔡萍莉.2003.某铀矿地浸采区的水动力场三维模拟.铀矿冶,22(4):188~192

马腾,王焰新 . 2000. U 在浅层地下水系统迁移的反应 输运耦合模拟———以我国南部核工业某尾矿为例 .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5( 5) : 456 ~460

武强,董东林,武钢 . 水资源评价的可视化专业软件( Visual Modflow) 与应用潜力 . 199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5) : 21 ~23

薛禹群,谢春红 . 2007. 地下水数值模拟 . 科学出版社 . 79 ~81

郑继东,李东艳 . 2003. 焦作煤矿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特征研究 . 能源环境保护,17( 3) : 28 ~32

Nilson Guiguer. 1999. Waterloo hydrogeologic WinPEST User's Manual. Ontario. Canada: Waterloo Hydrogeologic,lnc

Nilson Guiguer. 2004. Waterloo hydrogeologic Modflow Packages Reference Manual. Ontario. Canada: Waterloo Hydrogeolog-ic,lnc

Nilson Guiguer. 2004. Waterloo hydrogeologic Visual Modflow User's Manual. Ontario. Canada: Waterloo Hydrogeologic,lnc

Paul Schwab,Zhu D. 2007. Heavy metal leaching from mine tailings as affected by organic amendments. Bioresources Tech-nology,( 98) : 2935 ~ 2941

Water Loo Hydrogeologic Inc. User's Manual of Vi-sual Modflow. 1996

Wu Qiang. 1997. Groundwater study in the Weerselo Area. Overijssel,The Netherlands,IHE Thesis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