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方案
1. 四川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对灾后恢复重建、拉动内需以及“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者“变压力为动力,转挑战为机遇”,科学谋划,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实现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态势。
一、几年来,四川省紧紧围绕“两个加快”的决策部署,着力提高地质环境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创造良好的地质安全保障为出发点,做好地质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汶川地震灾区,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坚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来抓,坚定不移地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全力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地质安全保障。投资近百亿元,以超常规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方法,开展了2334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1248项应急排危除险简易治理工作,实施了6494项监测预警项目建设,恢复重建了3420处群测群防体系,组织了28674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圆满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宏伟工程,使得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高风险态势得到初步的有效控制。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8·13”特大山洪受灾区,充分运用主动预防避让机制,提前疏散撤离受威胁群众,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创造了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的奇迹。同时,筹措巨资7亿元,迅速开展了清平、映秀、龙池三大片区13条特大型泥石流的应急防治工作。在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期间,潜心谋划,奋力攻关,克服了一道道世界级难题,探索性地采用新的设计思路和施工方法,用了不到常规时间三分之一的工期,抢在主汛期来临前全面完成了应急治理任务,并经受住了2011年多次强暴雨的检验,创造了世界级宏伟工程,也创造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史的奇迹。
在特大干旱旱区,面对2011年国内部分地区冬寒春旱连旱的严峻情况,满怀感恩之情,组织专业队伍,远赴山东、贵州支援抗旱打井;面对省内春旱夏旱连伏旱的严峻态势,带着民生为重的理念,及时启动省内达州、泸州等地区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后在省内外实施抗旱水井480口,累计总进尺6.65万米,日总出水量近12.8万立方米。解决了58万余群众饮水困难和5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广受党委、政府和受旱群众好评,赢得了赞誉,树立了形象。
二、几年来,四川省牢固树立保民生、促发展的理念,心系灾区群众,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和防灾措施,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探索性地启动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调查、合理规划、示范带动,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示范工作,推动地质灾害由被动防灾向主动防治转变。通过6年多的推广时间,解除了2万余户分散农户的地质灾害威胁,实惠民众,保障民安。2011年,进一步加大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实施力度,结合当前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响应群众呼声,将省级搬迁补助标准普遍提高1.6万元左右,并启动了新一轮1.2万户农户的搬迁工作。
坚持积极探索,科学防灾,构建了政府强势介入和领导下的群专结合的动态发现机制、扎根基层的群测群防机制、部门协作的及早预警机制、提前撤离的主动预防避让机制、长效治灾的工程治理机制等一整套防灾减灾体系,并在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实现了特大地震后全省未出现大规模重大群死群伤的防治目标,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卫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成果。据统计,3年来,全省组织了60余万群众转移,成功避险300余次,成功避免了近6万人的因灾伤亡,全省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次数、成功避险人数和成功避险率均创历史之最。特别是在灾频灾多灾重的2010年和2011年,全省没有因灾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事件,创造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奇迹,为有力保障民生福祉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几年来,四川省围绕国土资源系统中心工作,全力推动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有位开展,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保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切实强化水工环地质工作服务能力。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2004年始,历时6年圆满完成了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先后在17个市105个县累计组织实施红层水井213.5万口,解决了792.6万人的饮水困难,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2008年,又再次通过部省合作方式,启动实施了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涉及8个市(州)28个大骨节病区县,项目工作区总面积达14.92万平方千米,累计实施探采结合示范井658口,解决了病区16.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大骨节病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统筹提升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保障能力。坚持把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枯竭矿区大力实施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涉矿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在地质遗迹多样区,积极开展地质遗迹保护,推动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全省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已达两处,国家地质公园达14处和省级地质公园8处,地质公园数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为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地质灾害搬迁避险补助申请报告怎么写
申请书是个人、单位、集体向组织、领导提出请求,要求批准或帮助解决问题的专用书信。
分类:
申请书的使用范围相当广,种类也很多。按作者分类,可分为个人申请书和单位、集体公务申请书。按解决事项的内容分类,可分为入团、入党、困难补助、调换工作、建房、领证、承包、贷款申请书等。
注意事项:
(1)申请的事项要写清楚、具体,涉及到的数据要准确无误。
(2)理由要充分、合理,实事求是,不能虚夸和杜撰,否则难以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
(3)语言要准确、简洁,态度要诚恳、朴实。
格式与范文分析:
(1)标题
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申请书”,另一是在“申请书”前加上内容,如“入党申请书”、“调换工作申请书”等,一般采用第二种。
申请书
(2)称谓
顶格写明接受申请书的单位、组织或有关领导。
尊敬的校领导:
您们好!
(3)正文
正文部分是申请书的主体,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说明理由。理由要写得客观、充分,事项要写得清楚、简洁。
(4)结尾
写明惯用语“特此申请”、“恳请领导帮助解决”、“希望领导研究批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礼”礼貌用语。
此致
敬礼!
(5)署名、日期
个人申请要写清申请者姓名,单位申请写明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
3. 国家出台的关于四川省灾后重建的相关政策有哪些
一、财政政策 (一)努力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省和受灾市(州)、县(市、区)三级要整合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彩票公益金、预算外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含捐赠资金),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与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统筹安排,用于灾区恢复重建。恢复重建期间,省直各部门在分配中央和省级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时,要重点向受灾严重且财政困难的县(市、区)倾斜。(二)给予重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三年恢复重建期间,对受灾严重且财政减收较大的市(州)本级和县(市、区),给予过渡期财力补助,支持灾区保障政权机构正常运转和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三)统筹预算内投资安排。整合省直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协调并调整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基本建设投资和结构,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启动应急项目,先期安排与灾区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整合省级现有贴息资金。整合省级现有的各项贴息资金,对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企业(公司)贷款、企业(公司)债券给予贴息或部分贴息。(五)减免灾区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从2008年7月1日起至2011年6月30日止,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1.一次性免收证照工本费。对因地震灾害遗失损坏需要补办的居民户口簿、暂住证、机动车登记证、机动车驾驶证、拖拉机行驶证、拖拉机驾驶证、婚姻登记证书、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土地登记证、老年优待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证(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证(卡)、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证书、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工商(含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其工本费一次性免收,同时免收房屋产籍管理费等办证查询费。为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经营、恢复生产,对地震灾区新建注册的工商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免收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本费。2.减免部分重灾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都江堰、平武、安县、江油、彭州、茂县、理县、黑水、松潘、小金、汉源、崇州、剑阁共18个县(市)免收因地震破坏需要灾后重建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定额测定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征地管理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河道砂石管理费、房屋安全鉴定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其它受灾地区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和本地实际情况,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对以上收费或其它需要减免的收费进行免收或减收,并报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备案。3.免收管理类和其他收费。免收收养登记费、集贸市场管理费;运输帐篷、活动板房的车辆以及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安排的救灾物资车辆,经乡镇以上政府统一组织运输临时转移安置和集体返乡灾民的客车,凭救灾物资调拨单和运管部门开具的派车单可免缴通行费。对环境检测收费减半收取,免收重灾区营运旅游汽车客运附加费。二、税收政策(六)落实国家已出台政策。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62号)的规定,省政府授权灾区县(市、区)政府批准,因灾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可在3年内减征五至九成个人所得税。对受灾居民购买安居房,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契税;对购买其它住房的(除安居房外),契税减征80%。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天然气除外)过程中,因地震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2008年5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免征应缴资源税。(七)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受灾严重地区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灾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八)调整重灾县营业税起征点。三年恢复重建期间,重灾县(市)按期缴纳营业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月营业额5000元。(九)减免因灾损毁房屋有关税收。经法定机构鉴定,对因地震灾害损毁不堪居住、使用的房屋和危房,在停止使用后,在2008年底前免征损毁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十)允许延期申报纳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灾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以延期办理;其应缴税款,可以延期缴纳,最长不超过3个月。延期期间,纳税人的应纳税款一律不加收滞纳金、不罚款。(十一)实行出口货物退(免)税应急管理。1.地震前发生出口业务2年以上且3年内无违反税法行为的出口企业,经省国税局批准,主管税务机关可暂依据相关单证电子信息审核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前补齐相关纸质单证。2.受灾地区出口企业尚未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纸质单证、资料因灾损毁、灭失无法补办的,主管税务机关于2008年12月31日前可依据相关单证电子信息审核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3.受灾地区企业出口货物备案单证等资料在地震灾害中损毁、灭失的,将备案单证的损毁、灭失情况的书面材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不再补办备案单证。4.受灾地区出口企业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期限及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期限延长至2008年12月31日。三、金融政策(十二)开启绿色授信通道。制订信贷支持计划,从信贷总量、信贷资金和授信审查等方面优先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扩大二级(市、州)分行和省分行直属分行的信贷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十三)增加重灾区再贷款、再贴现限额。人行成都分行新增重灾区部分再贷款限额,并授权有关市(州)对新增限额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切块到县(市)管理。增加再贴现限额,新增部分重灾区再贴现窗口,授权其按有关规定办理再贴现。新增成都、绵阳、德阳、雅安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限额,支持重灾区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十四)创新信贷产品。针对不同的受灾对象,制订恢复生产经营、重建家园、安居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等专项授信产品,并实行灵活的贷款方式。(十五)放宽机构准入条件。灵活调整灾区机构准入政策,在网点重建和增设、迁址、高管任职资格等方面,建立行政许可绿色通道,提高行政许可效率。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到灾区设立分支机构。(十六)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整合工业、中小企业以及旅游发展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为灾区中小企业和旅行社恢复重建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十七)扶持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督促北川富民村镇银行股东增加资本金,积极发展适合灾区特点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十八)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和首发上市中涉及的灾区土地、环评、项目审批等,提供直通车服务,由终审机构直接受理。四、国土资源政策(十九)确保恢复重建用地。对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项目用地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指标不足的,由省根据各地实际预支安排。易地重建的,其灾毁建设用地按有关规划进行整理。(二十)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方法。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受灾县(市、区)原有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可以继续使用,没有占补平衡指标的县(市)城镇批次用地可以正式批复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审核意见或立项文件为依据挂账,在三年内完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利用新增耕地核销挂账。独立选址项目按法定标准低限纳入项目预算缴纳耕地开垦费。(二十一)提高用地审批效率。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受灾县(市、区)重建新增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直接上报省政府。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及增强防灾抗灾能力的新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需省进行用地预审的,由省国土资源厅预审;属国家预审委托省审理的,由省国土资源厅审理并报国土资源部。符合条件的单独选址控制性工程,可申请先行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批。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用地审批一律纳入“绿色通道”快速审批。(二十二)妥善解决农民住宅用地。灾区农村居民原宅基地已灭失或存在安全隐患确需另行选址建设的,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重新分配宅基地。确有必要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上重建的,可以采取调整、互换方式解决。也可相对集中宅基地建设农民新村予以安置。(二十三)维护城镇居民土地权益。城镇居民原住房垮塌或严重受损,经法定机构认定不能继续使用应拆除的,在拆除和重建前,市(州)、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建设(房管)部门应当现场完成对原居民土地使用权属的调查和确认,并记录存档备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原地重建和涉及土地调整、置换或改变规划条件的,应当依法保护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办法由市(州)、县(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二十四)调整灾毁耕地复垦项目实施方式。省、市(州)、县(市)要将灾毁耕地复垦纳入灾后重建复垦专项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拟定复垦工程项目,并组织实施。市(州)、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灾毁耕地进行灾情评估,将受损耕地分为受损较轻、受损较重、受损严重3类,鼓励农民自行组织复垦。经验收合格后,按受损程度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及支付方式,根据国家批准的复垦项目资金,由有关部门制定。要加强灾毁耕地复垦项目资金管理及审计监督,受损耕地评估分类及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在当地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仍按四川省“金土地工程”管理办法执行。(二十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开展地质灾害重灾区、易发区应急排查巡查工作,重点对震前已有的地质灾害进行复核,对地震新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及时提出防灾避险措施;恢复、重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开展地质灾害重灾区、易发区各类安置点,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恢复重建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依据;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应急勘查、排危除险以及综合防治工作,涉及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根据国家安排的资金组织实施。(二十六)办理我省煤炭探矿权审批发证工作。从即日起,办理全省煤炭探矿权审批发证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能源支持。五、产业扶持政策(二十七)恢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能力。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资源环境条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恢复重建农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环保建材、商贸物流、旅游等优势产业,以及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对特色优势产业企业给予技改、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二十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灾区产业恢复重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关闭重要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严重企业。(二十九)优化产业布局。支持重灾县(市)恢复重建工业区,不适宜发展工业的灾区可建立“飞地产业”集中发展区。根据条件经按程序批准可增设或扩大部分省级开发区,重建项目原则上向园区、集中发展区聚集,逐步形成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环境综合治理、功能有效发挥的产业集聚发展区。(三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恢复重建期间,适度调整煤炭新建项目规模限制,实行直购电试点。六、工商管理政策(三十一)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因灾造成《营业执照》遗失或损毁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合法经营。适当放宽设立登记和注册资本认缴出资期限,扩大内资企业投资主体范围。简化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手续,外国(地区)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1年内可多次使用。允许个体工商户跨登记机关辖区申请经营地址的变更登记,不涉及前置许可的灾区个体工商户可持营业执照异地经营,实行备案监管制。对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和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免收工商管理相关费用。(三十二)实施商标战略。对灾区已申请还未发布初审公告的商标注册、农产品(000061,股吧)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以及涉及商标变更、续展、异议、争议等商标确权事项,主动向国家商标管理部门提出优先受理、加快审理的请求。认定一批对灾后恢复重建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灾区企业商标为四川省著名商标。以灾区内“百亿工程”企业为重点,积极向国家商标管理部门推荐认定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七、就业援助政策(三十三)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将地震灾区的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村劳动者纳入就业援助范围,优先保证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三十四)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人员正在参与的抗震救灾相关工作,在一定时期内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结合灾后恢复重建,继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组织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就业。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三十五)鼓励使用灾区劳动者。优先安排灾区劳动者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对组织企业招用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介机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灾区外出务工劳动者,提供全程免费就业服务。灾区企业吸收就业困难人员的,可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等政策,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各地企业吸纳灾区劳动者的,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保补贴。(三十六)组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就业去向的灾区城乡劳动者实行免费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指定工种提供免费职业技能鉴定。(三十七)支持灾区外派劳务工作。对赴境外务工的灾区劳务人员实行免费定向、订单培训和派出服务;对外派劳务企业给予补贴。(三十八)促进原籍灾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先安排灾区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部队在高校毕业生中录取士官等国家项目,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鼓励灾区毕业生在当地或异地从事基层工作。八、社会保障政策(三十九)实施失业救助。受灾企业可在1至3年内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因灾停产、歇业并积极组织恢复生产经营的,给予职工培训补助,并对其暂时失去工作岗位的职工,预先进行失业登记,发放失业保险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带动其他失业人员就业的给予创业补助。(四十)扩大养老保险支付范围。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和个体参保人员,因灾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符合规定的,可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因灾非因工死亡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四十一)缓缴、核销社会保险费。因灾停产、歇业期间,单位及职工经批准可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间不征收滞纳金、不计利息,参保人员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因灾关闭破产企业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国家有关规定适用破产财产清偿,不足部分按规定予以核销。(四十二)保障受灾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凡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无住房、无生活来源、无生产条件的受灾困难人员实施定期定量的临时救助。继续实施对“三孤”人员的救助政策,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的供养标准。九、粮食政策(四十三)稳定灾区粮食市场。适时充实灾区省、市(州)、县(市、区)粮食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对已安排出库的抗震救灾地方各级储备粮,新粮上市后要及时补库。做好市场应急调控预案,运用各级粮食储备吞吐,确保当地粮食市场稳定。(四十四)支持灾区受损粮库维修重建。各地要用好中央和省上安排的粮库应急维修资金,抓紧抢修受损粮库。灾区确需恢复重建的粮食仓房,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考虑。(四十五)促进灾区种粮农民增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资金适当向灾区倾斜,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十、其他政策措施(四十六)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恢复重建。鼓励外地企业在灾区投资办厂,兴建各类服务设施。参与灾区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按规定全面享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四十七)下放项目审核权限。对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项目,简化审核程序,有关部门同步进行审核并下放审核权限,对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为省级审批和核准的项目,一律下放到市(州)和扩权试点县(市)。
4. 四川苍溪地震灾后重建报告(2000字,急需!
声明 部分地方要修改
挺起脊梁重建美好家园——四川省苍溪县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邓志勇 郑 荣
汶川震后的第一年,四川苍溪,片片田野,重生的绿意在流淌;块块菜畦,蓬勃的禾苗在生长。那一滴滴汗水,播种着新的生活;那一份份憧憬,孕育着新的繁荣……
这里,苍溪国土人在遭受严重破坏的灾区废墟上,始终坚持一个主题: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汇聚成无穷的力量,他们真心为民,诠译着“和谐苍溪”加速度。
让群众放心,他们用行动践行责任,地质灾害排查,一个也不能漏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苍溪造成了重大损失。损毁房屋17066户,引发地质灾害多达255处,其中滑坡180处、崩塌(危石)68处、地裂缝3处、不稳定斜坡4处,涉及全县39个乡镇、172个村,威胁1250户5978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面对交通毁损、通信中断、余震不断的恶劣条件,国土人没有被吓倒,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时间赛跑,向震灾宣战。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地震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巨大伤害,但决不能让他们遭受二次灾害。
他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24小时值班;成立了3个应急突击队和10个国土资源管理所应急小组,全力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监测,疏散、安抚群众。这是苍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每一个关键环节,他们都细心研究,及时部署,有序推进,成功地对2500多名受灾群众实施了紧急避险搬迁转移,实现了无一人因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主汛期地质灾害而伤亡的目标。
保群众安全,让群众放心,百姓的期盼是国土人最大的责任。全县先后投入专项治理资金180.9万元,对60处重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治理。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地质灾害防治队伍、防灾基础设施、群策群防体系及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构筑起“四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目前,全县255处地灾点已全部纳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储备库,将按轻重缓急三年内治理完毕。国家投资3000多万元的三川、龙王等8处重危地质灾害隐患点己完成施工设计,治理工作全面铺开;在此基础上,又争取到第二批国家投资近亿元启动陵江镇王家坪、歧坪四蛮寨等15处重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获国家避险搬迁补助资金1521万元,解决了第二批755户受地灾威胁农户的搬迁避险问题。
重建用地需要最科学的规划。他们一头奔忙于十里八村的沟沟坎坎,一头颠簸在往返省、市、县的车上
苍溪县人均耕地不足1亩。震后,42750亩耕地严重损毁,17066农户需要恢复重建,905户3508人需要避险搬迁。科学规划用地,摆在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最突出位置。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局长李岳军要求抓紧编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于是,国土人翻山越岭实地勘测,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并于晚上加班加点分析整理。现在,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爬了多少道坎,跑了多少里路,只有他们亲手编制的近150万字的《苍溪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苍溪县灾后耕地复垦土地整理规划》、《苍溪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和各类项目申报材料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带着这些规划资料,领导们多次往返成都、广元,向上级汇报工作,请专家评审修改材料。由于长途颠簸,他们经常寝食难安,累了、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饿了就嚼几口方便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征尘未洗又出发。他们吃了苦、受了累,但为全县灾后重建争取到了709公顷用地指标,完成了6个批次4724.19亩建设用地审批,并减免上缴规费4600万元,确保了全县灾后各类重建项目用地,为实现“边建设边报批”打下了坚实基础。
规划之重,重在激活科学发展的更大潜力。随着《苍溪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苍溪县灾后耕地复垦土地整理规划》推出,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重建之路展现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他们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推进恢复重建与耕地保护、土地整理、避险搬迁紧密结合,按政策和规定标准划拨农民建房用地,既满足受灾群众建房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全县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集约程度。
苍溪灾后重建用地方案一出台,立即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响应。全县39个帮扶工作组迅速组建。干部入户,兑现政策,上门服务,简化程序,减免费用,9种建房设计图任选……一项项灵活的措施打开了通往“家”的大门。
在实施中,坚持“建新必拆旧,竣工必复耕”的原则,积极引导受灾群众开发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凡能就地重建的就原址建房,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能不用耕地的就不用耕地。对利用土地复垦,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上建房的受灾群众,他们为这些群众做好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和平整地基)工作。
东青镇170多户受灾农户,依托公路沿岸、新村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处的空闲地和荒坡地,实施集中居住安置。通过旧宅基地复耕,恢复耕地近80亩。笔者在东高村七组杨家湾集中安置点看到,受灾村民杨发青等3户居民,通过旧宅基地复耕等措施,新增耕地2.5亩。目前,全县累计动工16879户,占重建总户数17066户的98.9%;累计完工16526户(含异地购房户1647户),占重建总户数的96.8%。
他们信守“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诺言,干出了全省土地整理的样板工程
重建家园,“园”即是“田”,农民有了田,才会有“业”。开山的炮声震彻山野,修水池、排灌渠、生产路,田块归并,过去的跑水、跑肥、跑土的贫脊坡地变成了优质农田。
盐井土地整理项目区的万红村是一个有名的旱山村。全村的几口堰塘年久失修,1000多亩庄稼用不到堰塘的水。全村大多数人家都是靠天吃饭,生活用水困难,“一水多用是常事,洗手洗脸洗衣裳”。他们守着宋江河水,却饱受水荒之苦。村民刘汉菊给笔者诉说她家先后遭遇的“苦水”经历:用水全靠天,吃水全靠担,甚至为了一桶水还发生争执。就连9岁的孩子,也不得不下山到河边担水,肩膀磨破皮,还耽误了上课,像这样因缺水叫孩子担水的事,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现在好了,土地整理项目给我们建了排灌站,修好了渠,电闸一合,宋江河水就爬上了山,流进自家责任田,政府出钱,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甜了。”
在陵江土地整理项目区,有不少坡耕地和下湿田。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下湿田的地势较低,田里的水长期排不出去,种的庄稼根部易烂,产量自然不会高。另外,排灌渠系不配套,土壤贫瘠,坡度较大,田间道路质量差。同时,承包地块分散,一些村民一家3亩地,竟分成了十几块,这也影响了农民精心耕作的积极性。坡改梯和田坎归并就成了陵江项目的“主角”。通过2818亩17片坡地改造、425亩荒草地开发、2221亩的9片田坎归并,新增耕地1032亩。
在苍溪,土地整理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土地再造,它也是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基础。项目区成片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石,吸引着络绎不绝地前往租地搞规模种植、养殖的大业主。一个个项目区内,每亩土地租金由整理前的100元升至350元。
如今项目区的农民挣钱,不再局限于打工或做“田保姆”了。香港日升、瓦塔勒、宝清实业、鸿宇公司等企业来此租地发展,采用订单生产方式,将特色农业产业园建成龙头企业的工业“原料车间”,农民就近变身为农业产业化工人。
“村庄里办厂,家门口上班”,“田间连着车间,家里就是工厂”,项目区的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园区收益返利外,还可获得在园中打工挣的钱。企业在村庄里办厂,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他们对园区内特困户实行困难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同时接受教育援助。农民可根据个人意愿就地转入城镇户口,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在盐井项目区一位老人告诉笔者,去年金秋时节,累累硕果成熟,外地客商络绎不绝来采购,公路上的汽车排起长龙,当地农民怀揣着用硕果换来的美钞、人民币,丰收的喜悦写在了脸上。园区内老百姓高兴地说:“实施一个项目,兴一批产业,惠一方百姓,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
永宁、白桥、盐井、陵江4个土地整理项目被群众誉为“四朵金花”,它们承载着新一代梨乡人无尽的希望,引领着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深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2005年以来,全县争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4个,其中国家项目2个、省级项目18个、市级项目4个,已完成土地开发整理7.58万亩,建成标准农田5.46万亩,新增耕地6231亩。
苍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已争取国家投资3.4亿多元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在全县26个乡镇106个村开发整理土地20万亩,净增耕地2万亩,写就了建设5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4个、万亩园区10个的宏伟篇章。
少找办不成的理由,多想干得成的办法,他们以人为本,吹响科学发展的资源保障“集结号”
大机遇千载难逢,大发展时不我待,必须千方百计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在今年的广南高速公路和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中,国土人以超常的速度全面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
从接受征地拆迁任务之日开始,局长李岳军和分管副局长高成洪带领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国土干部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政策、讲法律、讲好处,人性化的政策宣传让老百姓对政策明明白白。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苍溪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规定和征地补偿安置拆迁政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他们严格把握标准,坚持一把“尺子”,一碗水端平,确保被征地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了公平、公正、透明、阳光操作,彻底消除了拆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他们严格推行“5十2”和“白十黑”的工作模式,在推进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笔经费、一套班子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建立了激励奖惩制度。在今年广南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工作中,他们每天通报工作进度,召开群众大会,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求50天完成的征地拆迁任务,他们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当中他们完成了7个乡镇、29个村、82个村民小组的征地告知书编制、征地协议签订、征地补偿测算方案和安置方案编制,征地面积2926.71亩,发放征地补偿费7220万元。
在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后,他们又立即投入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为激扬斗志,每位突击队员在党旗下表决心。在征地拆迁现场,笔者看到突击队的红旗在山顶迎风飘扬,“强化职能、以人为本,协同作战、征地拆迁,克难攻坚、奋战六天”的大型标语正叙述着苍溪“人性化和谐征地拆迁”的故事。
章力,这个测绘队里的年轻人,不久前刚当上新郎官,现担任着外业测绘组组长职务。笔者在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的古梁村作业区见到他时,他根本就不像一位新郎官,浑身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汗味,满身沾满泥土灰尘。当他还在度蜜月的时候,无意中从同事那里知道了古梁村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征地拆迁任务,便主动请战。他每天天刚亮就出发,天黑才收工,晚上在办公室还要忙内业制图。
入党积极分子邓维东带病坚持测绘,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搞国土测绘工作都是野外技术作业,工作岗位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缺了谁都会影响工作进度。”
正是有了这样的国土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才得以快速推进,5天时间就完成了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2个乡镇、2个村、4个组的征地拆迁任务。首批入驻的2家企业、3个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这让落户天然气园区的客商,看到了苍溪的实干,看到了资源保障的速度。这就是国土人用实际行动交出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答卷,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这里会比以前更好!
5.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搬迁避让是传统而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广大农村地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而且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较多的地区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兴建治理工程极不经济。因此,把防治地质灾害与山区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实施有步骤的搬迁避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减灾措施。总而言之,搬迁避让适于治理难度大、人口较为稀疏、容易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的地区。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全国搬迁避让总体情况的完整统计资料。笔者通过对以下几个省或地区搬迁避让资料的介绍,说明我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现状。
3.3.1 搬迁避让的行政管理工作
巴东县以各滑坡体上的搬迁实物指标为依据,参照《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搬迁避让处理及规划报告》中投资计算办法,将搬迁避让处理投资一次性分解到乡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处理投资测算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搬迁避让农村移民安置方案,对搬迁避让范围、安置原则、实物指标处理、生产安置、搬迁安置、资金管理及滑坡避让区的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
3.3.2 搬迁避让的实施概况
(1)北京市
北京市有两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即北京北山泥石流易发区和北京西山矿山地面塌陷易发区。通过20世纪九十年代的大规模避险搬迁,经调查确认的北京北山与西山的潜在泥石流受害村庄和北京西山的潜在矿山地面塌陷受害村庄已基本搬迁完毕,只有少数村庄未采取减灾措施,如军饷的吕家村、斋堂的王龙口、清水的李家庄、涧昌村。另外,北京北山的云蒙山景区和西山的清水河流域景区恰好是泥石流易发区,北京地区的旅游避暑又恰好与降雨高峰相逢,依山沟建设的许多居住与游乐设施,绝大部分都没有考虑防灾避险的要求。
(2)山西省
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已有45个村庄举村搬迁。
(3)福建省
已完成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近300项,搬迁人口约2万人,尚有750处需要搬迁,搬迁人口4万多人。
(4)湖北省
竹山县17个乡镇有地质灾害点451处(2000年8月),使3155户13651人受到威胁。通过统筹规划,县里以“向基地靠近,向集镇靠近”为目标,组织受威胁住户进行搬迁,采取避让方式防治地质灾害。2002~2003年,共有429户1778人迁出地质灾害点,迁出地质灾害点的农民住得安心,致富步伐加快。竹山县计划再用3年时间将地质灾害点上余下的住户全部迁出。
巴东县为防治滑坡地质灾害,须对3个乡镇6个滑坡点的193户759人进行避让搬迁安置,涉及各类房屋面积3.37万m2、围墙61m2、混凝土晒场3658.2m2、水井7眼、沼气池18个、猪圈74处、粪池207处、地窖211处、水池427处、节能灶193户。目前已搬迁7户29人。另有39户172人正在办理搬迁手续。
(5)广东省
五华县共有17个镇存在地质灾害点43处,其中严重危害点8处,受威胁人口达1.1万多人。该县在积极采取削坡减载、恢复植被、覆膜开沟、砌筑防护墙等工程治理方法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动员受灾害威胁的农户搬迁避让。2003年,该县共投资7万多元帮助16户受威胁农户搬迁建新房。另筹集10多万元,为地质灾害严重的桥江镇溜沙村征地5亩,统一规划兴建居民新村,用于解决受灾农户的安置用地。
(6)陕西省
商南县对清油河下瓦房受滑坡威胁的3户10人实施集体搬迁。丹凤县及时组织应急调查组对3处灾险情进行处理,划定危险区,安置灾民,加强监测,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镇安县调动企业积极性,投资47万元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并搬迁受灾群众。
截至2002年7月底,商洛市累计动迁227户983人,消除了20处地质灾害隐患。
3.3.3 搬迁避让效果与效益
据对福建省257处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地质灾害治理点的统计,共投入避让搬迁费用14364万元,搬迁人口18364人,平均每人搬迁费0.78万元,其中人均搬迁费超过1.5万元的搬迁避让项目共29个,占搬迁项目总数的11%。
6. 2015年地质地质灾害。搬迁有些补助。
泸州市叙永县抄2015年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标准为省级财政直补农户3万元/户,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费按1万元/户补助,市级财政补助2.7万元/户,合计直补为5.7万元/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费按1万元/户补助。其余不足部分由群众自筹解决。
7. <<巴东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安置办法>>谁知道
至2008年11月2日,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11月3日,巫山县巫峡镇龙江村1000米长地段出现重大滑坡险情。11月22日,库区发生了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秭归4.1级地震,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否跟三峡蓄水有关,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确认,但是,库区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却在蓄水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如约而至。
,海南万宁一小型水库溃坝,冲垮高速公路引路,两辆小轿车被冲走…
美日韩出动七艘军舰威慑朝鲜
[日本3艘宙斯盾舰出动 美公开发射基地照片]
·全国人大代表程恩富回应严格一胎化质疑
·学生受审猝死尸检结果公布 家属拒绝接受
·传京鲁动车组撞死1名工人 车头开裂(图)
·网友曝女孩拒给老人让座遭男乘客用钱抽脸
·意大利父子被曝性侵各自女儿多年(组图)
手记:走不出的精神病院铁门
[正常人为何被频送进精神病院][送治不规范]
·深度 | 中国贫民能否一夜成为百万富翁
·军事 | 美军苦研摸透中国空军“软肋”
·博客 | 阿扁自曝女儿是小三 40+的娱乐圈
·论坛 | 湖南台丢中国人的脸 10086血泪史
·英语 | 09年我要月入2万 孩子学英语窍门
试验性蓄水是三峡库区生态和地质的第一次大考,这个在学术名词上叫做“库岸再造”的现象,仅仅才是开始。“长江库岸的稳定、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重庆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王里奥说。这也意味着,对于三峡库区输血式的投入并没有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而结束,在新的生态系统达到平衡之前,库区范围内的每一宗环境事故都会成为敏感话题,生态建设的投入将会与日俱增。
巫山地理 巫山是渝东门户,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库区首淹首搬县。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县,南接湖北建始县,西抵奉节县,北依巫溪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大宁河小三峡位于巫山之侧,全长50公里,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以峰奇秀、水奇清、石奇美闻名遐迩。三峡蓄水形成了凝翠湖、琵琶湖、双龙湖、大昌湖。巫山现已成为整个三峡风景区的几何中心,以距县城130公里半径之内,囊括了三峡大坝、神农架、神农溪、天坑地缝等著名的风景名胜。
时代周报记者 申鑫 发自重庆巫山
日益频发的滑坡险情 2008年11月29日中午,重庆巫山县。淙淙的大宁河水在这里遭遇川流不息的长江,河江交汇后欢快地滔滔东奔。五年前因三峡蓄水被抛弃的巫山老县城静谧无声地躺在蓄水后的 长江底。江畔新县城里的人们依旧忙碌地生活。正是这天中午,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口北岸一个略显荒凉的峭壁—猴子包突然发生大规模滑坡。这个长120米、高60米的“半边山”,伴随着“隆隆”的巨大声响,转眼间化作一堆庞大的土石堆堆在长江河边。 就在一个星期前的下午,据猴子包不到3公里,同是长江北岸的巫峡口也曾有五万立方米的山体直倾长江,停泊在两公里外巫山县城附近码头的船只发生剧烈摇晃,山体滑落产生的巨浪更将停靠在趸船旁的“江山”号轮船震出很远。 “像这样大面积的山体塌陷会吞噬农田,淹没村庄,泻入江里的石块也会抬升水位而危及到近岸。”一位长期关注地质灾害的专业人士这样描述滑坡的危害。然而,这样的事故在巫山并不是新鲜事,每年都要发生上百处险情。滑坡就像密集的炸弹,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这个两江交汇的小县城。住在新县城的公务员李玉庭告诉记者,在巫山,大家对此习以为常,滑坡事件只是爱“唠嗑”的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可能是有点远吧(滑坡点距离县城2公里),大家都没把滑坡当回事。”小李说。用南江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李彦坤的话来讲:“根本没什么,这太平常!” 事实正是如此。早在2002年,正在建设中的巫山新县城中心烟厂附近发生一处约70余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当时已经搬进新城的小学教师龚俊对此记忆犹新,他激动地用双手比划着描述说:“公路地面裂开了好多条这么宽的口子(30分米左右),每条都有二三十米长,触目惊心啊!我当时都觉得是不是整个城马上就要滑下去了。” 龚俊说,那时该区域暮雨路已出现6条裂缝,净坛路边坡的混凝土护栏也出现了4条鼓起,滑坡事件影响了县防疫站、法院、公安局、港务局等十多家单位及一所2000多人的学校,涉及一万多人,好在工程队抢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更早之前,巫山旧县城也曾上演过类似一幕。龚俊回忆说:“1999年还没搬的时候,老城也发生了特大的滑坡险情,县城南沿出现前沿垮溻、后沿裂缝,还使位于江边的一条街道交通中断。”“反正巫山就是不安全,照我推算,新县城要滑坡也是迟早的事。”龚俊来了这样一句总结。 对于巫山县频发的滑坡,巫山地质监测站的王三珊站长告诉记者,巫山县的地质以砂质泥岩为主,岩性软弱,极易风化破碎形成滑坡带。四川矿务局九0九地质队的一份险情勘测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滑坡活动的高峰期。就在巫山老县城发生特大滑坡事件的1999年,巫山各地都暴发了大小险情。而2003年三峡蓄水前后,滑坡的活动性又开始增强,至今巫山各地暴发的滑坡险情多达3000多次,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更有数据表明,目前在巫山有将近四万人日夜生活在滑坡的阴影下。这四万人头上的山坡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这些沉寂的炸弹就会突然掷下,落地开花。 移民搬迁的怪圈 为了应对居民头顶上的这些“炸弹”,国家采取了多种手段,投入了巨额资金。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有感于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决定由国土资源部牵头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灾害防治工作,并提出五个“快”字:“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根据这一指示,为确保2003年的“一期蓄水”,财政部从三峡基金中拿出40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2006年,三峡“二期蓄水”时,这项费用又被增加至73亿元。 一次预算两次追加,中央政府已为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近120亿元。而随着三峡水库蓄水到最高175米,在这方面将再投入多少资金,各方干部和专家都称“目前尚无从知晓”。
8.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的实施原则与主要任务
9.6.1 实施原则
搬迁避让是传统而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在广大农村地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而且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较多的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工程治理投入大于搬迁避让投资的灾害点,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山区脱贫致富,实施搬迁避让工程。
实施搬迁避让工程的原则如下:
1)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工程治理投入大于搬迁避让投资,而且具备搬迁避让条件的灾害点,实行搬迁。
2)经济不发达、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地区,实行搬迁避让。对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居民点要及时安排村民避灾、搬迁;有条件的地方应推行“移民建镇”,使受到地质灾害危害与威胁的居民点永久性地迁离危险区。在安置群众搬迁的工作中,必须重视居民地选址中的地质环境评价工作,科学地进行场地规划,落实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3)对有明显变形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的居民点,优先安排搬迁避让。对那些灾害征兆已较明显、面临灾难威胁的村庄,尽早选择搬迁地点,组织群众主动撤出危险区,以免临灾条件下陷于被动局面。
4)搬迁避让与国家扶贫开发相结合。结合国家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计划,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需要搬迁避让的居民搬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5)搬迁避让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全国小城镇建设规划,对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分散居民实行移民搬迁,将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减灾结合起来。
9.6.2 主要任务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大区,统计、类推各大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数,确定需要搬迁避让的人口数和经费数,中央财政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搬迁避让工程按搬迁费用的1/3给予财政补贴。
(1)近期(2006~2010年)
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和全国小城镇建设,对有明显迹象直接威胁分散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有计划的搬迁避让工程。优先安排威胁人员较多,且工程治理投资大于搬迁避让投入、治理综合效益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原则上应完成急需的搬迁避让工程。
根据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大区,统计、类推各大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数,确定需要搬迁避让的人口数。2006~2010年,因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全国实施搬迁避让人口约160万人,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搬迁避让人口约70万。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投入,中央财政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搬迁避让工程按搬迁费用的1/3给予财政补贴。2006年至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费用约2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搬迁避让工程费用35.2亿元。各省(区、市)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规划搬迁避让人数和投资额见表9.2。
表9.2 2006~2010年搬迁避让工程规划表
续表
1)突发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①对边远贫困山区受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居民点的搬迁避让。②在经济发达区,工程治理投资远大于搬迁避让投入、治理综合效益差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的搬迁避让。
2)缓变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①汾渭盆地地裂缝区分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②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灾害严重地区的分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③山西煤矿矿区采空塌陷灾害严重的分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④淮北矿区采空塌陷灾害严重的分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
(2)远期(2011~2020年)
对遭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居民点全部实施搬迁避让,搬迁人口约226.1万人,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的搬迁避让人口96.5万人(表9.3)。
表9.3 2011~2020年搬迁避让工程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