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开都河建设的地质灾害

开都河建设的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3-08 08:58:35

❶ 开都河的源头

开都河的源头在海拔4000米以上,属于雪冰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的河流。在专开都河年径流补给源中,积属雪和冰川及地下水补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开都河源流之水并不大,但是一路走来,有了巴音郭楞河、依列克西河等12条支流的汇入,就由潺潺溪流变得浩浩渺渺,波澜壮阔。 开都河的源头云雾缭绕,特别是盛夏,云涯水暖,云水难辨,仿佛河水从天而降。开都河上游河流由小尤勒都斯盆地,经过巴音布鲁克,到大尤勒都斯盆地,水流平缓,河谷开阔,四周牧草丰茂,是天然的优良牧场。特别是在小尤勒都斯盆地平坦辽阔的草原上,开都河蜿蜒流淌,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壮丽景象。那模样,像一个大写的蒙古文字,有一种鬼斧神工的灵气。

❷ 开都河的梯级开发

开都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发源于天山南麓中部的伊连哈比尔尕山,流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焉耆、博湖三县,最终流入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河流全长525Km,多年平均径流量32.89亿m3,天然落差1843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20MW。开都河上游山间盆地段,长242Km,河道比降0.74‰穿越大、小尤尔都斯盆地,有全国著名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世界著名的大天鹅繁殖地—天鹅湖;自大山口以下为下游平原段,长139Km,渠道平均比降2.2‰,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稠密,气候条件较好,是新疆的主要粮、棉、甜菜基地之一;中游峡谷段,自呼斯台西里至大山口,长144Km,河道平均比降7.19‰,落差1036m,是开都河水能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其水能理论蕴藏量约910MW,占全流域的 61%,有新疆的“小三峡”之称;中游河段是新疆最早规划的第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也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授权国电集团公司水电开发建设及经营的“富矿区”。 根据规划,开都河梯级开发方案为二库九级,自上而下为阿仁萨很托亥、马尔盖提、哈尔嘎廷郭勒、霍尔古吐、滚哈布齐勒、滚哈布齐勒二级、察汗乌苏、柳树沟和大山口,将阿仁萨很托亥作为龙头水库和察汗乌苏作为调蓄水库,其它梯级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水电开发。总装机容量 1510MW,联合运行梯级总保证出力639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总计65.7亿KW·h。
开都河公司先期开发建设开都河察汗乌苏水电站和开都河柳树沟水电站项目。 开都河柳树沟水电站是开都河中游河段水电规划中的第8个电站,2008年2月3日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项目核准(新发改能源[2008]118号)。2009年9月导流洞(兼泄洪洞)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以发电为主,水库正常蓄水位1494.55m(与察汗乌苏水电站尾水衔接),总库容 0.77亿m3,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180MW,总投资为14.56亿元。总工期45个月。

❸ 开都河的重要作用

发源于我国最大高山牧场--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开都河是对新疆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河流。它回上答连我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尾闾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作为塔里木河的源流,国家恢复塔河绿色走廊的生机,实施北水南调工程的关键河流,一直承担着向塔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的重要任务,因此开都河不仅是南疆绿洲的生态源,还是重要的生命源。
开都河上中游地区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不是很严重,中下游沿途有40余条山溪性小河长年有水汇入,因河谷植被稀少,山体风化严重,洪水期河水泥砂含量较大,区划内的植被是生态环境脆弱急需治理和严格保护的重点地区。为保护好现有的各种植被,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将这里纳入了重点公益林建设的范围。
开都河区域内的生态植被保持完好,天然荒漠植被郁闭度和覆盖度不断得到提高,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良好局面。

❹ 新疆的开都河介绍

开都河源出天山山系的阿尔明山,上源有大、小珠勒都斯河,流淌在水草肥美内的尤尔多斯盆地中,在焉耆容回族自治县西会合,称开都河,东南流注博斯腾湖,全长530千米,年径流量33。8亿立方米。该河就是神州小说《西游记》中传说的“子母河”,充满神秘气息,全国闻名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保护区就位于该河上游的高山盆地中。春天,河两岸杨柳发新,草吐新绿,是踏青的好时节,夏天,两岸树林葱茏,绿水盈盈,水天一色,片片沙洲像镶嵌在碧波中的翡翠,沙洲上灌木芳草,密集丛生,飞鸟飘落,唧唧相鸣,妙趣横生。这里是夏日休闲纳闵的好去处。到了冬季,开都河河面成了天然“溜冰场”,活跃着一群群喜爱滑冰的男女老幼,冰面上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

❺ 新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研究

第一节 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新疆突发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的主要发生情况:1958~1997 年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56起,因灾死亡345 人,经济损失12697.89 万元。其中泥石流33起、滑坡12起灾害、地面塌陷8 起、崩塌3 起;1998~2005 年新疆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483 起,因灾死亡79人,经济损失18897.52万元(见表1-6-1)。

1998~2005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以滑坡灾害为主,发生352 起,占72.88%,其次为泥石流灾害,发生92起,占19.05%,崩塌和地面塌陷灾害发生较少,发生26起和13起,占5.38%和2.69%;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滑坡灾害,因灾死亡60 人,占75.96%,其次为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14 人,占17.72%,崩塌和地面塌陷分别造成3 人和2 人死亡,占3.79%和2.53%;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滑坡灾害,达12500.1 万元,占66.15%,其次是泥石流灾害,为6183.54万元,占32.72%,崩塌和地面塌陷灾害造成的损失较少,分别为112.58和101.3万元,占0.59%和0.54%(见表1-6-2)。

表1-6-1 1998~2005年灾情统计表

1998~2005年灾情最重的地区为伊犁地区,发生灾害369 起,占76.39%,死亡62 人,占78.48%,经济损失12233.56 万元,占64.74%;灾情较重地区为克孜勒苏州、巴音郭楞州、昌吉州、塔城地压、乌鲁木齐市,共发生灾害85 起,占17.59%,死亡15人,占18.98%,损失4671.2万元,占24.71%;其他地区灾情较轻,共发生灾害29 起,占6.00%,死亡2 人,占2.53%,损失1992.76万元,占10.55%。

表1-6-2 1998~2005年灾种分类统计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

(一)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治理工作

新疆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治理工作起步较晚,主要为国家出资项目。1993年首次开展了“新疆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工作,此次工作以收集资料、编图为主,未投入实物工作量。1998 年以后,国家和自治区逐渐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的投入力度,并先后安排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泥石流灾害勘查”、“伊犁地区地质灾害调查”、“阿勒泰市区崩塌、泥石流灾害勘查”、“新疆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新源县等33 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示范区勘查”、“新源县、巩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开展,明显提高了新疆地质灾害的研究程度和防治水平,尤其是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普及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制定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增强了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避免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国土资源部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并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新疆此项工作始于1999年,至2005年我区共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135 项,其中1999 年开展了1 项,2000 年开展了5项,2001年开展了7项,2002年开展了11项,2003年完成14项,2004年完成51 项,2005 年完成43 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项目涉及公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输油(气)管线建设、厂矿企业建设、电厂建设、旅游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基地建设、机场建设、移民搬迁选址、城镇规划建设等。在已进行的135 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中,一级评估72 项,二级评估24项,三级评估39项(见表1-6-3)。

表1-6-3 1999~2005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汇总统计表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对项目建设可能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建设项目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适应建设项目特点的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为保证建设项目用地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巡查检查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我区每年汛期均组成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组,检查防灾预案、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等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生灾情及时上报,并组织力量及时赶往现场进行调查,1998~2005 年共派出291 人次、历时尽500余天、行程数万千米(见表1-6-4)。

表1-6-4 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及应急调查工作统计表

通过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和应急调查,提高了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应急反应能力,为各级政府在减灾防灾工作决策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我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主要为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3种类型,采用的预报方法为专家分析法。2004年4 月5 日起正式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发布形成以传真或电话方式每天向伊犁地区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和向达到4 级(预警级)以上地区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362余期,并于2004年5月15日起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及新疆专业气象服务网上发布。

(五)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近年来新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 年5 月1 日起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②地质灾害各项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入;③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已经形成;④地质灾害监督管理得到加强;⑤全民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得到提高。

(六)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制度不够完善;②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严重不足;③基础调查工作推进缓慢;④矿山地质灾害严重;⑤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较低;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亟待治理。

第二节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形成除受自然因素控制外,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层岩性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下水作用、植被条件、地震作用;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新疆地质灾害总的发育特征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由西向东具有由强变弱的趋势,其中天山最为发育;在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和天山中部多呈环带状分布。各大山系沿沟谷和交通沿线常呈条带状发育。根据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强度、诱发因素、分布特征和人类活动强度,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4个不同的区。

(一)地质灾害发生程度分区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伊犁谷地山区以黄土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面积20530.80平方千米;

(2)重要交通沿线山区段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面积19403.84平方千米;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带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面积16916.24平方千米;

(4)大河流域山区段及西昆仑高山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面积19963.16平方千米。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1)中高山、极高山以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面积165116.85平方千米;

(2)其他山区不同灾种集中分布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面积19.86万平方千米。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的低山丘陵区和昆仑山—阿尔金山部分高山区,面积344328.64平方千米。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焉耆盆地、伊犁谷地、塔城盆地及巴里坤—伊吾盆地等若干山间盆地的平原区,面积880077.40平方千米。

(二)地质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新疆地质灾害在时间上总的分布规律特征是:年内具有汛期(4~9月)高发,其他时间时有发生,全年呈正态分布的特点,年际具有与大气候特征相对应的周期性(8~12年)变化规律。

(三)地质灾害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特征

新疆地质灾害总的空间地域分布规律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沿三大山系环绕两大盆地呈“E”字形展布,即阿尔泰山和北天山围绕准噶尔盆地、南天山和昆仑山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向东开口的环状分布。

(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的发育在规模上由局部、孤立,向群发、成片趋势发展,在空间上由以中低山区为主向高山区扩展的趋势,在时间上由汛期发育向以汛期为主、各个季节时有出现的趋势发展。预测新疆崩塌、滑坡、泥石流未来变化北疆呈加剧趋势,伊犁谷地部分地区滑坡加剧趋势明显,南疆阿克苏到库尔勒一带有加剧趋势。地面塌陷发展趋势取决人类采矿活动增强而加剧。

第三节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开展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我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

(2)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3)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4)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

(5)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6)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治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2)在管理上、技术上,尚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1)建立并运行自治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完成52个县(市)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经济带两个区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之后完成北疆、东疆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专业监测骨干网络的建设。

(2)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3)正式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主要区域为乌鲁木齐及西天山南、北地区。

(4)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

(5)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52 个县(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建成自治区地质灾害监控中心站。建成14个地(州、市)级监控站。

(6)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远期推广滑坡监测预报预警经验。

(二)地质灾害防治

我区划分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次重点防治区(Ⅱ)和一般防治区(Ⅲ)3 类防治区,具体划分出4 个重点防治亚区、2个次重点防治亚区。

1.重点防治区(Ⅰ)

(1)伊犁谷地山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1 ),面积21632.24 平方千米。“十一五”期间,制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1市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新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对受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的学校、农牧民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严禁已迁出危险区域的居民回迁。限制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确需建设且又无法避让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2 ),面积20598.30平方千米。完成217、312、314国道山区段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划定危险区,建立警示标志,制定防灾预案,完成217国道独—库公路山区段、312 国道果子沟段地质灾害勘查。在重要交通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严禁露天采矿活动,限制地下采矿活动;严禁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其他人类活动。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带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3 ),面积36353.38 平方千米。完成天山北坡经济带11县(市)的以地面塌陷灾害为主的矿山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完成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地面塌陷区治理示范工程,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实施办法,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和新建矿山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储量压覆占用制度。严禁威胁城镇及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采矿活动,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其他人类活动。

(4)大河流域山区段及西昆仑高山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4 ),面积25601.87 平方千米。完成克兰河阿勒泰市区段、叶尔羌河山区段以泥石流为主的专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将军沟泥石流治理和叶尔羌河、开都河山区段和库车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玛纳斯河等出山口段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工作。严禁从事诱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构成威胁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

2.次重点防治区(Ⅱ)

(1)中高山、极高山以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1 ),面积135993.50平方千米。通过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设立警示标志、实施避让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等预防工作,以避让为主,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2 ),面积105898.74平方千米。通过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采取以避让为主的防治手段,达到防灾减灾目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矿业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采用工程、生物等多种措施进行治理。

3.一般防治区(Ⅲ)

包括全疆除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所有地区,面积1322012.15平方千米。

三、地质灾害预警减灾建议

(1)应积极推进法制建设,依法防治地质灾害。

(2)加快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的建立,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

(3)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技术要求,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技术工作规范化。

(4)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奖惩制度,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费来源。

(5)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6)加强部门合作,逐步推进社会化减灾系统建设;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❻ 开都河水电站地质灾害及其原因

开通河水电站的地质灾害的主要有有山洪,泥石流,地震。

❼ 按方位顺序写《美丽的开都河》作文300字

我爱家乡的河

我家乡虽然没有大海的风光,没有名山的秀丽,只有一些普普通通的矮山和几曲小溪、小河,但我时刻想着它。
春天,河边的小草绿了,野花开了,河水奔腾着,欢跳着,还不时溅起一串洁白的浪花,它为人们灌溉田地,给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夏天,它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和她一起嬉水,一起欢乐,和河畔的小树一起长大。啊,可爱的朋友,感谢你给了我童年的欢乐。
秋天色彩斑斓,河两岸硕果累累,稻谷飘香。那又大又红苹果把枝条都压弯了,还有那水晶似的葡萄看了更让人流口水。一阵风吹来,河泛起波纹,如同一片片细细的鱼鳞,像要为金色的秋天欢腾。
冬天,大地变成粉雕玉砌的世界。河水披着冬婆婆给她的银纱,似睡美人一般恬静。我们在河上滑冰、追逐,笑声把寒冷赶得无影无踪。
啊,家乡的河呀,你虽然比不上名扬天下的名川大河,但你使无穷的快乐流进我心田,滋润我长大。
我爱你,家乡的无名小河!

❽ 新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

第一节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现状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现状

新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工作起步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内容为以下5个方面:

(一)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

本项工作始于2000年以来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截至2005年,已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县(市)共计33个,主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包括:

1.以县为单位建立了监测网

一级网—县级监测网;二级网—乡(镇)级监测网;三级网—村级监测网。

2.主要工作内容

(1)定期巡视,汛期来临前强化监测,主要对灾害体的变形量和位移量进行测量。

(2)出现险情时采取预警、避让等应急处理措施,以及其他缓解灾害发生的措施。

(3)以居民点为防治对象,明确监测范围和监测人,主要任务是目测灾害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4)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5)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广而告之于民众。

(6)对监测网点的管理和运行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签订责任书;监测信息的及时反馈、分析处理、指导性意见的再反馈;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等。

(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应急调查和速报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动300余人次进行险情巡查和应急调查工作,提交调查报告40余份。

仅2003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先后共派出8个巡查和检查组,33人次,行程22100余千米,历时49天,并于3月31日~4月13日专门派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巡查组,重点对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博尔塔拉州、昌吉州4个地(州)的新源县、巩留县等9个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巡查检查。上述工作的开展避免了已发生灾害点人员伤亡增多、财产损失加重、灾情扩大;及时发现了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会同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及乡、村领导制定出预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通过巡查检查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的防治工作情况,采取与当地政府座谈等形式,提高了当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遇有灾情都能及时进行调查和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以不定期工作简报形式及时向自治区领导和国土资源部报告灾情。

(三)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主要开展的工作有:确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灾害种类为区域群发突发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采用空间预报预警类型;划分了预报预警等级、时间段及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区划及预报预警模式;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程序。

2003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逊后沟天山南北麓区域试运行发布。由于新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开展较晚,预报判据还未分析建立,采用专家分析方法进行预报。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气象局内部信息系统进行了试运行发布,资料传送通过拨号进入气象局网络设置的上传下载专用文件夹,下载24小时降水预报等值线图,上传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图。

(四)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

年度汛期防灾预案编制制度始于1998 年,近年来覆盖面逐步扩大。2005年全疆14个地(州、市)均于2月上旬完成了本辖区“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报当地政府,预案编制覆盖率达到了100%。防灾预案对全区14个地区、46个易发区段、百余处隐患点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防御措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典型实例包括:巩留县莫乎尔乡小莫乎尔沟孔格亚夏东侧山体滑坡、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恰普河牧业村别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万元的经济损失,并总结出了一套成功预报减灾的经验。

(五)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已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专项调查及相关调查成果,建立了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六)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阿勒泰将军沟泥石流;西沟煤矿、哈密硫磺沟煤矿、昌吉五宫煤矿、哈巴河赛都金矿、富蕴乔夏哈拉金铜矿、伊犁伊能煤矿、巴音郭楞州石棉矿、乌市老君庙煤矿等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上、技术上尚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一)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则,建立自治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完成52个县(市)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建立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对于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专业技术人员采用专业设备进行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地质灾害监测,形成自治区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体系,实现监测数据传输、自动处理。“十一五”期间,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经济带两个区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之后,完成北疆、东疆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专业监测骨干网络的建设。

(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建成以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核心、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主体的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指挥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核心、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各地勘单位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构成全疆的应急反应系统。配置必要的专业设备,每年汛期前进行险情巡查,重点检查各级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网络、汛期值班、监测责任的落实情况,并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对监测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接到险情或灾情报告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调查灾害原因、发展趋势,协助当地政府采取应急措施,并提出处理对策,汛期后进行复查,总结经验,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1)正式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主要区域为乌鲁木齐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区。

(2)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灾种崩塌、滑坡、泥石流3种类型。

(3)预报等级按国土发 〔2003〕 229 号文件统一划分为5 级: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其中3级在预报中为预报级(注意级);4级在预报中为预警级;5 级在预报中为警报级;1、2 级为不发布级。

(4)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权限:发布警报(5 级)由厅领导审批;发布预报信息(3、4 级)由厅地环处处长审批;不发布预报预警信息(1、2 级)由厅授权新疆维吾尔自治地质环境监测院主管领导审批。

(5)发布对象为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广大社会民众。

(6)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发布程序以及地质灾害和气象数据信息的传输、采集、汇总、分析和处理系统,引用最新的数据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预报准确度。

(四)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

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并落实实施。对已编制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五)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自治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地质灾害监控空间信息网络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和处理,及时反映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成果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将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给政府决策并传播给广大公众,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服务。

“十一五”期间完成52 个县(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建成自治区地质灾害监控中心站。通过互联网实现区级中心站与国家中心站信息数据共享,及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建成14 个地(州、市)级监控站。实现国家、自治区中心站与地、州、市级监控站的网络互联和信息数据共享。建立相对完善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互联网的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测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

建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通过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灾害历史和降水历史资料分析、滑坡和气象水文监测等,研究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掌握滑坡灾害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灾害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确定发生滑坡的临界降雨量、降雨强度和积雪深度,充分运用“3S”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滑坡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完善巩留县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建成巩留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远期推广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经验。

二、地质灾害防治

根据新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次重点防治区(Ⅱ)和一般防治区(Ⅲ)。结合致灾的灾种不同和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害特点,在重点防治区内进一步划分出4个防治亚区,在次重点防治区内划分出2个防治亚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易发程度高的经济发达区、人口相对密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分布区。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

(一)重点防治区(Ⅰ)

1.伊犁谷地山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1

分布于伊犁谷地黄土覆盖的中低山丘陵区和煤系地层区,面积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新源县、巩留县、尼勒克县和特克斯县尤为发育,地面塌陷灾害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间,制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1市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新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对受重要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的学校、农牧民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严禁已迁出危险区域的居民回迁。限制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确需建设且又无法避让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2

该区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国道山区段、南疆铁路鱼儿沟至和静段、兰新铁路了墩至十三间房段等,面积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国道山区段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划定危险区,建立警示标志,制定防灾预案,完成217国道独—库公路山区段、312国道果子沟段地质灾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严禁露天采矿活动,限制地下采矿活动;严禁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其他人类活动。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带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3

该区包括准噶尔盆地西、北、东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矿区分布段等。面积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经济带11县(市)的以地面塌陷灾害为主的矿山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完成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地面塌陷区治理示范工程,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实施办法,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和新建矿山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储量压覆占用制度。

严禁威胁城镇及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采矿活动,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其他人类活动。

4.大河流域山区段及西昆仑高山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4

主要包括克兰河阿勒泰市区段、叶尔羌河山区段(以暴雨泥石流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仑高山区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为主),总面积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兰河阿勒泰市区段、叶尔羌河山区段以泥石流为主的专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将军沟泥石流治理和叶尔羌河、开都河山区段和库车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玛纳斯河等出山口段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工作。

严禁从事诱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构成威胁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

(二)次重点防治区(Ⅱ)

1.中高山、极高山以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1

分布在天山、昆仑山西段和阿尔泰山林带以上的中高山、极高山地带,面积135993.50平方千米。雪线以下的高山草甸多为良好的夏季牧场,局部地段存在采矿活动。通过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设立警示标志、实施避让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等预防工作,以避让为主,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Ⅱ2

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坡、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区等,面积105898.74平方千米。人类经济活动主要为矿业开发和牧业生产。

通过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采取以避让为主的防治手段,达到防灾减灾目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矿业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采用工程、生物等多种措施进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区(Ⅲ)

包括全疆除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所有地区,面积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区多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区存在沙漠化、盐渍化。

分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采取避让和生物工程措施对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进行防治,保护地质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退耕还林、还牧、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采取竖井排灌、井排与渠排相结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盐渍化。

❾ 开都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是怎样的

开都河流域位于南天山山脉之间的中生代断陷的3个盆地上

❿ 开都河的水文地理

开都河流域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流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其中,上游段在草原牧区转悠了200多公里,穿过艾尔宾乌鲁山,到大尤勒都斯盆地西部又转向东南,之后穿越峡谷。
由呼斯台西里至山口的拜尔基为中游峡谷段,全长约164公里,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此段。当河流经呼斯台西里后,两岸山势逼近,东西峭壁凌空夹峙,河谷平均宽度200米,水面宽一般为50~80米。沿途两岸层峦叠嶂,悬崖陡壁,构成气势磅礴的激流险滩。中游峡谷段为开都河雨水及融雪水混合补给区,汇流较快,是开都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地。
焉耆平原段出山口以下为下游段。河流出大山口后,水势平缓,经山前丘陵,穿过焉耆平原,注入博斯腾湖,此段长126公里。
如今,霍拉山边戈壁上有干涸的古河道,还有开都河留下的河道遗迹。据《水经注》载:汉朝时。开都河西源东流,分为二水,一支向南流经员渠城(汉时焉耆国都城)西面,又折向东南流入博斯腾湖;一支向南分为两支,从员渠城的左右两面绕过,合二为一,注入博斯腾湖。当时焉耆国的都城员渠城,在开都河上游,沿霍拉山向东顺布9城。几经战乱,城区遭到破坏,又兼洪汛河水改道,古河道废弃,后固定为今天的河流,人们随着新河道的形成,迁到现在的城区。
开都河上如今共设有巴音布鲁克、山痕托海、拜尔基、焉耆、宝浪苏木5个水文站。根据连续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山痕托海水文站为开都河上游来水控制站,其水量占开都河总水量的71.8%;中游峡谷山痕托海水文站至拜尔基水文站之间区间新汇流水年径流量占28.2%;拜尔基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拜尔基水文站以下河流两岸开始有农田灌溉引水,水量逐渐减少,至焉耆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减少17.1%。
开都河属于泥沙较小的河流,特别是上游河谷开阔,坡度较小,天然良好的草场植被使上游含沙较下游小,是优良的灌溉和工业用水资源。
开都河水力蕴藏量有140万千瓦。特别在中游峡谷段的126公里,落差1169米,集中水力蕴藏量有110万千瓦,是建水力发电站的最理想地区。开都河流域是新疆规划的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开都河上已开发建设的水电站有大山口水电站、小山口水电站、察汗乌苏水电站、开都河柳树沟水电站等8个梯级电站。其中,大山口水电站位于开都河中游段,下游距峡谷出口约1公里,距巴州首府库尔勒市120公里,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枢纽工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