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生态文明
Ⅰ 地质环境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地质环境是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因素(图5–1)。地质环境由岩、土及包含于其中的水、油、气等自然因子组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基本场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矿产、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同时还提供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自然灾害等生态服务,决定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生态基础和工程基础。
地质环境调查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地质环境调查是获取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时空分布信息及规律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环境调查涵盖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学科领域,属于应用基础与应用服务范畴。应用基础方面,包括研究和调查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变化规律、地质环境时空变化机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机理等。应用服务方面,包括满足政府管理的需要,向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管理地下水、保障地质环境安全、防治地质灾害所需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和服务;满足国家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农业灌溉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向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图5-2 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环境调查重要性日益凸显。图5–2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和对地质工作需求的一般规律。在前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缓慢增长,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很低,科学界对自然界认识的探索驱动了地质工作的缓慢发展。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发展生产成为主要任务,矿产资源需求量猛增,地质工作需求转变为找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1]。工业化中期到后期,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成为主要任务,矿产资源需求增速减缓,环境需求不断提高,地质工作需求由以资源为主转变为资源环境并重,地质环境调查作用不断加大。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为经济社会追求的目标,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脱钩,地质工作需求由资源环境并重转变为资源环境生态一体,地质环境调查作用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在工业化阶段中后期以后,经济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由以资源为主缓慢转向以环境为主,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越来越成为地质工作的主流。
地质环境调查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性工作。一是地质环境调查以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近地表圈层为靶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填图,建立地质环境框架模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性地质信息;二是地质环境调查通过对地下水、土壤、地质灾害等进行长期监测,定量描述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为地下水污染、滑坡、地面沉降等重大环境问题的控制与防治提供解决方案;三是地质环境调查围绕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开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调查研究,通过定量化矿产资源环境成本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是地质环境调查以地质环境框架模型为基础,与环境、生态等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调查研究,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提供系统支持;五是地质环境调查围绕水、土地、矿产、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展综合研究和信息服务,为加强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提供服务和支撑。
Ⅱ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机构设置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机构可以分为四类:
(一)技术业务部门
1、综合研究室
2、地版质权灾害调查监测室
3、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
4、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监测室(地下水模型中心)
5、环境地质评价室
6、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评价室
7、信息室
8、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9、编辑部
10、科技情报资料中心(图书档案室)
(二)管理部门
1、办公室
2、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处)
3、财务处(设备管理处)
4、科技外事与项目管理处
5、党群办公室
6、经营管理处
(三)后勤经营部门
1、国土资源环境咨询评估中心
2、国土资源西峰寺培训中心
3、中元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4、服务中心(物业中心、水文招待所)
5、门诊部
(四)挂靠单位
1、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地质环境记者站
2、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3、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会
4、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5、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学会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
6、中国矿产联合会饮用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
Ⅲ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什么级别的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承担全版国地质环境监测权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国土资源部为正部级;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副部级,副局长为正局级,下属各单位正职应该是标配副局级。因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其正职应该为副局级,副职为正处级。下属各单位部门正职为副处级。
Ⅳ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973”项目启动会上为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2009年承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1项、地质调查工作内容1项,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1项所属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2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安排的科研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项、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专项2项。获批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喜获科技部立项并启动,所长石建省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4500万元。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发旺(右一)、副所长张永波(左一)
2009年,水环所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荣获首届全国地源热泵行业评选活动“2009年度系统地质勘察优秀企业”称号。全年科研人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0篇,出版专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张发旺、张翼龙、王贵玲、陈宗宇、张光辉、张永波、刘少玉等。项目阐明了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比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评价与区划。系统总结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状况以及模型建立条件;建成了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价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动态评价服务。重新评价了我国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差异。
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
中国地下水系统划分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张兆吉,主要参加人员包括费宇红、钱永、李亚松、王昭、陈京生、张凤娥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采样和测试技术的详尽研究,研制了采样设备,建立了有机污染分析测试体系,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华北平原区14万km2开展的1:25万和对重点地下水污染区开展的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I—Ⅲ类)占36.49%,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Ⅳ类)占24.25%,有39.26%的地下水(V类)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检出指标多、超标少;②多为点状污染,分布广,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和重化工开发区及影响带范围内;③以浅层地下水污染为主。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野外现场测试水样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刘长礼研究员,参加人员有侯宏冰、张礼中、张云等。项目完成了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15省区19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项目组查明152个城市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趋势,为78个城市地质灾害防治、49个城市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治理、13个城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17个城市建筑地基适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为75个城市论证了后备地下水资源208处,为17个城市未来垃圾的填埋处置初选了26个场地,编制了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图集、各类图件共2168张。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与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
项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孙继朝研究员,主要成员有荆继红、黄冠星、刘景涛、陈玺、张玉玺、王金翠、向小平等。项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编图内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编制了具有创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图件。自主研发了定深取样设备并获得国家专利,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次阶梯”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平台,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计划项目和专题研究成果均被评审为优秀,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成员包括蔺文静、陈德华、刘志明、陈浩、张薇、杨会峰等。项目收集汇总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资料,修编了“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等图件,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及区划技术要求》及《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开展了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山区对流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方法,提出在全国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建议及工作部署。
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
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张翼龙教授级高工,主要成员包括刘海坤、赵华、杨会峰、叶浩、陈宗宇、张永波等。2009年开展了河套平原1:10万第四纪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和钻探、测试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盐渍化、沙漠化及与地质环境相关的地方病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气带水盐运移试验场;对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河套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为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内蒙古毕克齐镇利用RAS—24浅震仪探测水文地质结构
黄河流域基岩区侵蚀成因及预测预报: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叶浩研究员。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程彦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娇、吴利杰、王强恒等。主要研究内容是砒砂岩的侵蚀机理。项目经过3年研究表明,粉红色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强,灰白—紫红色交错互层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弱;利用“3S”技术,对砒砂岩沟边线的蚀退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蚀不但与岩石的地层组合有关,而且与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松散程度有关;提出在现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应针对地表不同类型的覆盖沙进行重点治理,以减轻该地区岩土侵蚀的强度。
水岩作用模拟试验装置
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调查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张翠云研究员,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何泽、张胜、殷密英、李正红、马琳娜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高新技术。该技术由微生物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等多个环节组成。目前利用该技术完成了28m深包气带土样和地下水样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取得了国内首批厚层包气带和地下水样微生物DNA数据,为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污灌区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纯化结果
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杨会峰、陈德华、陈浩、张薇、范琦、刘志明、蔺文静、梁继运等。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和渗水试验)、水化学样品采集、同位素样品采集,工程测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精细刻画。详细研究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对各种图件的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优化,制定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编图技术要求。
项目组进行水位测量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中方负责人是张发旺研究员,中方主要参加人员有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项目组历经3年多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的关键技术;首次提出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试验
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怎么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承担全国地质环境回监测答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国土资源部为正部级;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副部级,副局长为正局级,下属各单位正职应该是标配副局级。因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其正职应该为副局级,副职为正处级。下属各单位部门正职为副处级。
Ⅵ 北京西站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坐地铁怎么走
北京西站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坐地铁:地铁9号线内→地铁4号线大兴线
全程: 8.3公里容,
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上车
地铁9号线(国家图书馆方向)4站
国家图书馆站 下车,
国家图书馆站上车
地铁4号线大兴线(安河桥北方向)1站,
魏公村站(B口出)下车 ,
步行1.2公里,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图:
Ⅶ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详细地质、邮政编码,要文字描述不要图片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址:大慧寺路20号
电话:(010)62173424
邮政编码:100081
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2011 年是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系统建设的起步之年,是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以下简称 《决定》)的一年,也是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成果比较显著的一年。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应急办)的正确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部局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决定》的落实,充分依托专家队伍,各部门密切合作,发动群测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403 起,避免人员伤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7.2 亿元。圆满地完成年度各项应急支撑任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一)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编办批复 “组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请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根据批复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强化已有管理处室的地质灾害应急保障与服务职能,新增地质灾害应急协调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室、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处置室和地质灾害应急培训演练室5 个专业应急业务部门,着力加强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目前,专业应急队伍规模达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国家级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技术指导队伍。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受地质环境司 (应急办)委托,健全完善 《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等规章规程; 起草编写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导则》、 《突发地质灾害巡查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二)持续稳定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在与中国气象局继续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业务联系,深化、细化预警预报模型和技术方法,加强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与中国气象局应用气象值班室的技术人员密切合作,逐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从 5月1日正式启动,至 9月30日结束,另有 2 次应急预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预警值班共 161 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 161 份,4 级以上 (含 4 级)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共发布 63 次; 3 级以上 (含 3 级)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和国土资源手机短报上发布,共发布 141 次。在云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灾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期间,主动提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服务。
(三)严格执行灾情险情值守速报制度
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信息上报制度、首办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4 项制度,采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现场值守 3 种方式,开展 24 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守。据统计,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协助完成报送灾情险情报告 130 期、短信息 419 条,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报送部门要情 520 条,参加国务院视频点名近 40 次。灾情险情报告全部实现在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同时,拓展了值守的内容,譬如设置重大地质灾害媒体信息搜索系统,确保灾情险情信息全面、及时无漏报; 开通了网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发送灾险情信息和应急指令; 发送问候信息,营造紧张活泼的应急氛围。
(四)及时响应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指导
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及时响应部局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分别召开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质灾害灾情会商交流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总结各阶段应急防治经验与教训,平战结合提升应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导突出重点。充分调动 126 名部级应急专家,健全完善 7 个片区的巡查指导会商制度,驻守巡查指导和重点现场指导相结合,指导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后派出 50 多个技术工作组,汛期启动了 7 大片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长期驻守18 个重点省份开展巡回检查。三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派出 30 个技术专家组,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四是认真总结评估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起草编写了 《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全国地质灾害年度通报》、《地质灾害年度报告》。
(五)探索开展应急防治科普培训演练
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制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减灾科普影像,通过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精心组织各类应急技术培训演练。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别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和甘肃省兰州市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受训人数超过 500人,效果显著。积极配合指导各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据统计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2600 次,参加人数达 100 多万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在灵宝市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7月23日配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技术指导丹凤县和安康市两地同时进行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9月19日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在兰州市城关区联合组织实施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六)加强应急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围绕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圆满完成行政事业专项 《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年度目标任务。积极申报“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与示范”、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重大地质灾害空天地一体化传感网数据获取技术研究与示范”和 “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研究”等科研专项,夯实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基础,探索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装备与方法,突出重点为部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Ⅸ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Ⅹ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院领导
张 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专副院长
田廷山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常务副主任)、党委委员
殷跃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总工程师)
黄学斌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张作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郝爱兵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马淑玉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