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王恒

中国地质大学王恒

发布时间: 2021-03-07 22:32:59

⑴ 找矿哲学及《找矿哲学概论》在找矿哲学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凤鸣

(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找矿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找矿哲学概论》对找矿哲学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找矿哲学 战略

前言

1981年,笔者有幸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地质专业组讨论中,共同发起成立“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推举张文佑院士为学术带头人,责成笔者起草《倡议书》,1982年4月3日研究会钟林副理事长宣布批准成立以张文佑为首的7人“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筹备组”,笔者被选为副组长,参与了筹备工作。由于笔者对自然辩证法仅有一般干部水平,难以承担起这项任务,迫切加强学习。

在筹备期间,偶然在《中国矿业报》上读到了朱训发表的《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中辩证关系》一文,如获至宝。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系统地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剖析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是一篇充满地质学辩证法的论文。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的心得以汇报形式,专程向钟林、龚育之、于光远等汇报,得到他们一致的高度评价和称赞,并决定责成笔者多方设法邀请朱训同志能在成立大会上做专题学术报告。

1983年4月,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成立及首届学术年会上,朱训同志亲临大会,并作了《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中辩证关系》学术报告,不仅活跃了大会的学术气氛,也大大提高了研究会的声誉。

从此我便与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特别是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结下几十年不解之缘,也得到了这个难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机会。其中朱训同志的找矿哲学及其《找矿哲学概论》问世后,有过更多的学习机遇,参加过历次的座谈会、研讨会,受益匪浅。特别是《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译成后,受朱训同志的委托对俄译本做过核校,虽然作用不大,但对全面领会《找矿哲学概论》基本理论内涵是很深刻的。

《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的出版,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找矿理论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论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一、《找矿哲学概论》受到中央领导及学术界的重视与高度评价

1992年《找矿哲学概论》问世后,受到中央领导人及理论界、地学界的重视与高度评价。

(1)1992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在阅读《找矿哲学概论》后,在《请地矿部同志转达我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我的一点意见》)中,对该书做了高度评价,他说:“我看过朱训同志写的《找矿哲学概论》。这本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找矿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他行业也有启示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同志像朱训同志那样,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指导生产和工作,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地发展。”

1992年11月4日~7日,为落实李瑞环同志信中的精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和江西省地质矿产局联合发起在南昌市召开了全国找矿哲学研讨会,有来自全国的地质矿产部门的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近60人参加了讨论,会上交流找矿哲学论文近40篇。朱训教授在会上做了《关于找矿哲学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李瑞环同志的《我的一点意见》与《贺信》,他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召开座谈会,讨论找矿哲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倍感亲切,共同认为,李瑞环同志重视和倡导专业人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专业科研工作,这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化进程中,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代表围绕找矿哲学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找矿哲学概论》是从哲学高度总结了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地矿工作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哲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领域,创立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有实践内容的找矿哲学学科体系,显示了作者在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创造性的思维,是一项由中国特色的地学哲学研究成果。

(2)1993年1月20日,中国科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为落实李瑞环同志的批示,在北京召开了高层次找矿哲学座谈会,特邀请首都理论界、哲学界、地矿专家,以及科技、新闻界知名人士,对《找矿哲学概论》中找矿哲学理论内涵、范畴、结构、体系及现实意义作了评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原中宣部副部长龚育之主持座谈会,并发表以发扬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为题,称赞朱训同志的《找矿哲学概论》正是体现和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和典范。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专门发来贺电:“欣悉中国科协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行找矿哲学座谈会。这是我国科技界、理论界响应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落实李瑞环同志关于找矿哲学的指示,推动各行各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指导生产和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我看过朱训同志写的《找矿哲学概论》。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建立哲学应用学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果我们各行各业的领导同志都能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这种探索和研究,就会大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更快的发展。”

(3)1995年,出版了《找矿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是在朱训同志主持下,编撰成的一部阐明找矿哲学及《找矿哲学概论》的综述性论述与解读,在《找矿哲学概论》的基础上,力求理论系统化,整理了江西找矿哲学研讨会的成果,地矿部总工程师找矿哲学学习班的资料,以找矿若干实例阐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找矿勘查中的引导作用。

(4)1995年,为迎接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组织力量翻译出版了《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和《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

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笔者是大会代表,受地学哲学委员会秘书处委托,带去《找矿哲学概论(俄文版)》、《找矿哲学概论(英文版)》各数十册。国际地质学史协会秘书长、美国天体地质物理学家阿尔文(Marven,U.B.)教授对该书高度评价,说“西方地质学家一般不愿论及哲学,认为谈哲学有一定争论性和风险性,尽量回避,……而中国同行,把哲学理论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用于找矿,并取得成就,创立了独特的找矿理论,是一大创举,我一定好好阅读……”

讨论会结束后,笔者专访了俄罗斯地质学家奥泽洛娃(Ozerova,N.S.)、舍巴科娃(Shibakova,V),指着俄文版说,俄罗斯地质界一直把地学哲学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属于高层论坛,但还未作为一个学科,而且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少,至少“找矿哲学”概念,更少人问津,你们已撰写出专著出版,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当前《找矿哲学概论》有中文版(1993年、2008年增订版)、英文版、俄文版,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费多尔丘克院士摘译的莫斯科版,对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找矿哲学理论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论坛起着开创性的作用。当前《找矿哲学概论》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与深化。

(5)2000年8月25日,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召开地学哲学研究回顾研讨会,对17年来研究会的研究成就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参加研讨会的有副理事长王子贤、蒋志、石宝珩、杜乐天、吴凤鸣、毕孔彰、王恒礼等。

(6)2008年6月27日,全国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举办“朱训同志地学哲学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并纪念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25周年研讨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知名学者余谋昌、吴义生、余际从教授对朱训同志的哲学思想及找矿哲学做了高度的理论上的概括,与哲学逻辑上的精辟分析。

二、《找矿哲学概论》的基本哲学理论内涵

2008年8月25日,笔者在全国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找矿哲学概论》再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详见《地学哲学通讯》2008年第2期)中首先提出《找矿哲学概论》是地学哲学成就中标志性的论著。

《找矿哲学概论》是地学哲学的一面旗帜,它已形成或日趋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一部具有创新思维的、标志性的理论著述,其中心论题,论证了作为应用哲学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1)五律:即主体客体一致律、阶梯序次递进律、系统发展协调论、点面结合律、过程转化律。

(2)五论: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论、矛盾论、主体论。

(3)该书2008年版本增加了找矿哲学的价值论,凸显出找矿自身的经济观,拉近了找矿哲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整体性。

这三点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不但拓展了地学哲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哲学学科的内涵。

三、找矿哲学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

1992年,《找矿哲学概论》出版前夕,我国地矿事业发展的实力已令世人所称赞,可以说《找矿哲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是在我国地矿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之上形成、发展的,也是建立在百万地质大军长期的地质实践基础之上的。这里引一点历史资料加以论证:1993年张文驹副部长在元旦新闻发布会上的宣称:“1978~1992年14年间累计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450处,探明储量的已有149种,有15种,诸如:石油、天然气、金、银,各居世界第三位……”1992年朱训部长在庆祝地矿部建部40周年发表的专论《发展地矿事业,促进四化建设》更有充分的论述,这里就不加赘述。这1450处大中型矿床的发现,主要是靠“找”、靠“找矿哲学”得来的。这时期我国已是矿种齐全、储量丰富、设备精良、人才积聚的号称百万地质大军的资源大国。就朱训同志个人的地质实践,当年指挥德兴铜矿的大会战,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作为地矿部的带头人,上述所列地矿系统的成就,基本上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多年来丰富的领导地质大军的实践,通过思维的升华,从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过渡,创造出新的理念,这完全是符合创新思维的发展理念过程。《找矿哲学概论》中的找矿理论的形成,就是以这些雄厚的物质为基础的。

四、成矿理论是找矿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升华

众所周知,矿业的发展是推动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研究的原动力。千百万矿产地是靠“找”、“找的哲学”而来的。那么,何处去找?如何来找?那就要靠从地质实践中得来的理论——中国成矿理论来指导。实践也证明:中国成矿理论的发展与找矿哲学的理论是完全互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找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找矿哲学理论是先导,是成矿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突破和飞跃,是从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过渡,它们相互渗透、互为交叉、耦合,中国成矿理论已呈现出繁花似锦、异彩斑斓的景象。我认为:中国成矿理论的繁荣和发展,也是找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1.矿床学的特点

从学习矿床学课认识到:矿床学属于地球物质科学的组成部分,专事研究矿物的来源、演化、运动机制、成矿类型及其时空规律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分支,其特点是:具有多样性、多解性、复杂性等,由于矿体形态、产状、类型不一,分布不均,又有颇大的区域差异性。因此,矿床学在成矿理论方面也是学科繁多,学派林立,诸如接触交代成矿论、围岩蚀变成矿论、热液成矿论、岩浆(火山)成矿论、花岗岩化成矿论、混合岩化成矿论、同生成矿论、改造-叠加成矿论、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等。这些传统经典型的成矿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进程中,都有过辉煌的战绩,也有的是属于“非此即彼”一元论的理念,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中国成矿理论的哲学内涵

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矿床-地质学家潜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不断深化认识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自身固有的哲学内涵:内生与外生、深成与浅成、开放与封闭、均一与非均一、渐变与突变、膨胀与收缩、运移与沉淀、氧化与还原、饱和与稀释、同生与原生、尖灭与圈闭等。在这些理论哲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地质找矿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思维,创造出新的理论概念。

五、列举三个哲学找矿的典型实例

(1)远期的。大庆油田以两论(《矛盾论》与《实践论》)为指导,发现大庆油田,甩掉“中国贫油论”的帽子,验证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胜利,也显示出形而上学的唯心论、先验论的破产。大庆油田两论起家,已早有共识,这里不再赘述。

(2)近期的。曹妃甸南堡油田的发现是哲学找油的典范。2008年在渤海湾畔之冀东海域曹妃甸港区,构造上属于黄骅凹陷带,构造十分破碎,用发现者的话来说,“一个盘子落地,又踏上几脚,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多年来久攻不克。”他们经过认真的总结,组织大家学习,通过学习《找油哲学》,认识到“找到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这一认识论上的突破,随之,在勘探方法上也有了质的改变,历经艰苦的攻坚,连续奋战,终于拿下了南堡油田,在储量上虽然不如想象那么大,但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被称为“石油哲学”。

(3)据《中国矿业报》2011年9月22日报道:《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深部找矿重大突破纪实》。他们在2007~2009年在焦家、寺庄等地先后找到称之为“五朵金花”超大型金矿,在理论创新总结中,提出“阶梯式”成矿模式,笔者联想到朱训教授在《找矿哲学概论》中,就曾论及到的“阶梯序次递进律”一节,初步对照分析中认为在认识论上确有相互印证之处,只是有宏观与具体实践之别。笔者认为“阶梯式”成矿理论的创建,是否可以归于“阶梯序次递进律”的地质实践的检验与论证?至少也是哲学找矿的一个实例吧?

⑵ 学习找矿哲学的体会

王世称1 王恒礼2 王微1 许亚明1

(1.吉林大学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本文结合找矿实例,论述了学习找矿哲学的体会。

关键词 找矿哲学 实例 科学发展观

在学习找矿哲学的过程中,通过找矿实践,慢慢认识到找矿哲学的重要性。

朱训同志是我们的老部长,他的著作我们是当做指示来研究和执行的。我们首先对找矿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来指导我们的找矿工作。我们按找矿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总结了我们找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联系实际工作学习的,这样我们慢慢体会到找矿哲学的重要性。

在系统学习找矿哲学的过程中,在对找矿哲学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特别是通过学习李瑞环同志和宋健同志对《找矿哲学概论》的批示、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和各位部长们的批示后,使我们认识到找矿哲学是国土资源部制定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工作布局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找矿哲学。

一、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找矿哲学

(一)对找矿哲学概念的理解

找矿哲学可以称为矿产勘探哲学。找矿哲学是研究找矿、勘查领域的哲学问题。从找矿勘探工作的总体上,研究矿产勘查活动的普遍问题和一般规律。找矿哲学是自然界和社会界本质关系的科学。找矿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矿产勘查理论方法及勘查实践相关联的纽带和桥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找矿工作的行动指南,其本质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找矿哲学是通过科学的找矿理论反映到找矿实践,又通过找矿实践的理论总结指导找矿。找矿哲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认识地质找矿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找出更多的矿产资源,为人民服务。

(二)在学习找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找矿哲学的研究方法

朱训同志指出:研究找矿哲学的研究方法有5种:联系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方法、综合信息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反复分析方法。找矿哲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找矿哲学的技术路线。需要在找矿实践过程中,按找矿哲学研究方法总结找矿的经验。

1.联系分析方法

找矿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分析处理矿产勘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对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矿产勘查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国家找矿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分析。

根据国家目标任务,研究找矿前提和找矿标志,研究完成国家目标和任务的工作方法。要充分应用地质学原理及方法、地球物理原理及方法、地球化学原理及方法、遥感地质原理及方法、水文地质原理及方法、环境地质原理及方法、工程地质原理及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地质体和矿产资源体的特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做好找矿工作。

2.类比分析方法

研究国内外环境保护和找矿的成功经验及方法,建立各种类比分析方法的地质体和矿产资源体模型,应用类比分析方法,指导环境保护和找矿工作。

3.综合信息分析方法

应用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和找矿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大量的综合资料中,提取反映本质的信息,综合各种信息,提出合理的技术路线。

4.矛盾分析方法

研究各种地质体和矿产资源体的个性和共性,结合具体实际问题,找出找矿的突破口及关键环节。提出实现目标的技术路线。

5.反复分析方法

根据地质体和矿产资源体的隐蔽性、区域性、多解性等特征,进行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方能深入了解目标。

二、应用找矿哲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找矿的几个实例

(一)辽宁省铁矿密集区综合信息预测

1.传统铁矿山生产模式

辽宁省鞍山市是我国的钢城,也是中国的老矿业城市。按传统的矿业管理模式,进行铁矿床的找矿、勘探、提交勘探报告、提交矿山企业设计,开展铁矿山的建设和开发。铁矿山生产有一定的服务年限,铁矿山只要按开采设计执行,就完成国家任务了。按这个模式,矿山到了服务年限,就闭坑关门了。全部人员转入另一个矿山。矿山的闭坑是必然规律。鞍山市的大孤山、樱桃园、弓长岭等矿山均是这样模式。

2.运用找矿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认识

铁矿床的集合是以铁矿床密集区的形式分布的,而不是孤立的独生子。它们是以“鹤立鸡群”的形式分布的。这里的“鹤”是指大型、超大型矿床,这里的“鸡群”是指中、小型铁矿床。它们之间是有机关联的整体。因为铁矿床密集区有隐蔽性,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已知铁矿床外围有“姊妹”铁矿床是必然的客观规律。

(1)鞍山式铁矿床是老铁矿山,早年的研究工作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方法研究,铁矿床均用孤立的单一方法找矿,勘查报告缺乏有机关联整体的铁矿床密集区研究,各种地质方法、物探方法缺乏有机关联的综合分析研究,因此,必然存在较多的铁矿产资源潜力等待找寻和开发。

(2)需要向有关领导们汇报,与有关同志研究新的技术路线。首先是全面分析研究以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资料。鞍山铁矿床的资料是分散的,航空物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在辽宁省地质局,地面大比例尺物探资料和矿床勘探资料在辽宁省冶金地质局,主管单位是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我们专门向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同志进行了书面汇报、向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的厅长们也作了专门的汇报,得到了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并委托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探局具体执行,辽宁省地质局提供了区域航磁、重力及区域地质资料,形成了大协作的局面。

(3)对辽宁省东部已知铁矿床的航磁和重力资料进行了系统关联和对比分析,经过研究表明:鞍山铁矿床为条带状铁矿石,具有顺层磁化特点,铁矿床的总体特征为以感磁异常为主,磁铁矿矿石的比重较大,具有磁性较强的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开展综合信息重、磁解释,选择在黑石砬子地区开展地面1:1万磁法测量,进行地面磁法解释和钻探工程验证,已证明其是一个大型铁矿床。这些具体工作是辽宁省冶金地质局总工程师任群智带领其团队完成的。

(二)辽宁省青城子铅矿床综合信息预测

辽宁青城子铅矿床在开采中也存在问题。青城子铅矿床是老矿山,早期专门开采铅矿石,找矿、勘探和开发均以铅矿石开采为目标。按传统模式管理矿山工作,对已知铅矿脉进行了追索,圈定开采铅矿石。对矿脉的认识是北东向,并进行钻探和坑道开采。青城子矿山已到了服务年限,资源紧张是必然的趋势。

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探局总工程师邓功权同志建议应用综合信息的找矿方法探索一下。在辽宁省地质局局长郑惠平同志的支持下,开展了这项科研工作。

从辽宁省地质勘查局提供的区域化探资料了解到,青城子区域化探不仅有铅元素异常,而且有银和金化探异常。因此,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青城子多金属矿床密集区。

1.通过综合信息解释对青城子矿床密集区有了新认识

通过磁法构造解释取得了新认识:其控矿构造是网络式的。青城子矿床密集区总体构造方向为北西向,青城子多金属铅矿床密集区的走向方向也是北西向。北东向铅矿脉组代表北西向多金属矿床密集区的宽度。早期研究对矿床密集区构造体系缺乏全面分析,没有运用综合信息构造解释全面观察构造。

2.对多金属矿床密集区内矿床的共生和伴生缺乏综合分析

青城子多金属矿床密集区明显沿北西走向分带,多金属矿床密集区北西端为金元素异常;中间为铅元素异常与已知铅矿床吻合;多金属矿床密集区的东南端为银元素异常。这一新认识使青城子老矿山恢复了青春。

通过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查证,青城子多金属矿床密集区的北西端找到了大型金矿床、东南端找到了大型银矿床。该项工作在全国有色系统进行了推广,并举办了全国学习班。

(三)辽宁省猫岭应用反复分析方法发现了大型金矿床

1.重新认识五龙和四道沟石英脉型金矿床

辽宁省鸭绿江边有五龙和四道沟石英脉型金矿床。五龙金矿床规模比较大,而四道沟金矿床规模小,勘查储量只有1吨。四道沟金矿床提交金矿勘探报告已有10年,但金矿床资源不紧张,不知原因何在。

我们建议进一步研究四道沟金矿床。通过研究和再认识,结果表明:四道沟金矿床不仅有石英脉型金矿床,而且还有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我们提出了辽宁省盖县组片岩可能是金矿矿源层的重要新认识,建议辽宁省地质局局长郑惠平同志和辽宁省地质矿局总工程师马元韬同志对盖县组片岩分布范围全面开展1:5万金元素为主化探次生晕研究工作。

2.运用综合信息理论与方法检查金化探异常

对矿源层的新认识受到了传统观点的反对。但得到辽宁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队长齐玉兴同志的大力支持。在齐玉兴同志的领导下,对猫岭金异常进行了综合方法异常查证,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冯一多同志对猫岭化探异常进行了认真现场观察,发现毒砂和磁黄铁矿与金元素异常相关联,通过镜下鉴定磁黄铁矿和毒砂矿物中有金的交代残留体,证明金矿赋存于毒砂和磁黄铁矿中,通过找寻毒砂和磁黄铁矿可以找到金矿。我们通过磁法找寻磁黄铁矿,再通过电法找寻毒砂和磁黄铁矿,磁法异常和电法异常与金化探异常是吻合的综合信息异常。

运用综合信息方法对异常开展查证,找到了大型金矿床。国土资源部在猫岭金矿现场举办了学习班,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学习找矿哲学理论探索地震地质研究

地震地质工作是世界性难题,又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需要开展深入研究。我国地震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需要从找矿哲学角度对这些研究成果提出新认识。

李四光先生生前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并指出要研究安全区、安全岛和地震活动带,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这项研究工作。

我国地震局的专家们做了大量国内和世界地震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科学专著和论文,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地质部门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资料,但这些资料尚没有应用于地震地质研究工作,应当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

我国各个省(区、市)、市、县均有地震历史的记载,但尚没有开展系统总结和开发。因此,这些资料需要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们开展联合科学攻关。

1.运用联系分析方法研究地质找矿工作和地震地质工作的关系

地质找矿工作和地震地质工作是有机关联的整体。它们同属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显示。地壳褶皱构造的形成源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地壳厚度变化是受地壳内动力作用控制的。因此,研究地壳厚度变化,就是研究地壳内动力的变化,一般是通过莫霍面的变化规律显示的。我们通过研究中国莫霍面陡变带分布图,发现所有矿床密集区和地震密集区均分布于莫霍面陡变带上。地震密集区和矿床密集区是有机关联的整体。可以应用矿产预测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研究地震预测的方法。

2.应用类比方法研究成矿预测和地震预测的关系

按成矿作用划分成矿系列,可以划分为变质成矿系列、岩浆成矿系列、沉积成矿系列和火山成矿系列。从地震地质研究角度分析成矿系列规律,将会发现变质成矿系列和岩浆成矿系列分布区,这些地区地壳是相对稳定的,为安全区;沉积成矿系列和火山成矿系列分布区,地壳是不稳定的,为地震密集区的分布范围。在地震密集区内可能存在变质岩块体和岩浆岩块体,它们为安全岛。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已经编制了全国地震密集区和矿床密集区分布图。

3.应用综合信息分析方法研究地震

我们目前所用的地质图均是二维的,是表面信息。而自我国地震源的深度一般为30千米左右。因此,要以地质体和矿产资源体为单元,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地理化学和遥感综合信息解释。

我们在成矿系列、矿产区划和地震区划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息转换规律研究有以下几点认识:

(1)在变质岩分布区,变质成矿系列分布区,一般具有正重力剩余异常和正磁异常,它们代表正变质岩系分布区;具有正重力剩余异常和负磁异常分布区,代表负变质岩系,这些地区地壳是相对稳定的,为安全区。

(2)在岩浆岩分布区,岩浆岩成矿系列分布区,一般具有负重力剩余异常和正磁异常,这些地区地壳也是相对稳定的,为安全区。

(3)在火山岩分布区,火山岩成矿系列分布区,一般具有负重力剩余异常和火山跳跃磁场,这些地区地壳是相对不稳定的,为地壳不稳定带。

(4)在沉积岩分布区,沉积成矿系列分布区,一般具有负重力剩余异常和负磁异常,这些地区地壳是相对不稳定的,为地壳不稳定带。

4.应用矛盾分析方法和反复分析方法研究综合信息构造格架

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地震源主要位于深源。因此,需要利用地质、物探和遥感综合方法研究构造格架。要开展重力环型和线型构造格架研究;开展磁法环型和线型构造格架研究;开展遥感环型和线型构造格架研究。研究表明:矿床密集区和地震密集区均位于环型和线型构造交汇处。

5.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地震规律

(1)从地质历史观点研究地震。地震和成矿作用是相伴随的,成矿作用一定会伴随地震。古地震研究的标志均在沉积岩和火山岩分布区。

(2)从人类历史观点研究地震。各地区地震历史记载表明:地震发生的位置基本是不变的,地震发生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安全区、安全岛和地震活动带的位置基本是不变的,是可以预测和圈定的。

6.地震标志和找矿标志有相似性

通过研究表明:

(1)在沉积岩区和火山岩区分布的河流、湖泊、水系、泉水和地热与地震密集区是相伴随的,这些地区的河流、湖泊、水系、泉水和地热可以作为地震预报标志。

(2)在沉积岩区和火山岩区分布的放射性矿床与地震作用存在着关联关系。这些地区的放射性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报标志。

(3)地震源(地震中)和放射性矿床、泉水、湖泊、河流、水系同受重力和航磁的环型和线型构造格架控制,它们是有机关联的整体。

三、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与学习找矿哲学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找矿实践,推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奋力开拓找矿工作,必然会出现美好的找矿前景,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人类对找矿工作的新认识是无限的。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观察地质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分析地质问题,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不断提高,谋划发展地质科学,努力统筹发展地质科学,努力提高地质工作的能力,为人类服务。

⑶ 谭锡畴的参考文献

〔1〕 孙云铸,王曰伦.追念中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者谭锡畴先生.地质学报回,1954,34(1):答11—15.
〔2〕 王仰之,谭锡畴.中国地质,1988(4).
〔3〕 王恒礼,王子贤,李仲钧.中国地质人名录,(“谭锡畴”条目),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249—250.
〔4〕 李春昱,潘云唐.矿产地质专家谭锡畴.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第一卷)(黄汲清,何绍勋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5—75.

⑷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立于年6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精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学院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学院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学院还根据发展和教学需要聘有多名校内外兼职教师以及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学院院长由校党委副书记刘志方兼任,邹世享为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申健,办公室主任李凤。学院下设3室2所,即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德育3个教研室,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学2个研究所。学院前身为1952年11月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时学校政治辅导处下设的政治科(政治课小组),1953年正式成立政治教研室,刘普伦、白治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王钟秀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成立哲学教研组。“文革”前期,郝惠庄任教研室主任,后成立了核心组,组长是曹文满。1969年政治教员全部下放到江西峡江县仁和公社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政治教员由五七干校调回到当时的湖北地质学院宣传部政治课小组工作。1975年正式迁校到武汉,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正式成立,王恒礼担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1982年,北京开始招收本科生,恢复政治教研室,王子贤任主任,王恒礼任副主任。1992年,学校组建了社科系,徐振曦任系主任,王恒礼任副主任。1994年,成立人文经管系,下设马列教研室,与德育教研室(隶属宣传部)共同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1998年,成立人文经管学院,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承担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自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如今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累计招收硕士生260余人,其中194人已经毕业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2010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现有14人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立以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良传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多项优秀成果。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科技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5个硕士学科点。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北京市教工委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等省部级课题15项,中央高校专项课题13项。出版专著教材28部,获得省部级、协会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14项。本科生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建成校级精品课,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80余人。

⑸ 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与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陈宝国 员雪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老一辈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或留学师从世界级学术大师,回国后成为地质学学科和学术理论的奠基者和引领者;或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和推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在教育、地质勘查、学术研究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反映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经历、学术研究、重大成果等,将鲜活地丰富我国地质学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推动和发展学术传统,从而为准确把握未来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照和借鉴。深入研究他们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探讨他们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历程、方法、关键节点、关键因素,及其背后的精神动力,解剖他们成功攀登科学高峰的社会环境、科研和工作条件、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进而探求我国地质学学科和事业发展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学术传承和学术传统的发扬光大,都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翟裕生主任在《地质学史论丛·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地质人物史一直是学史研究的重点,“努力探索人物的学术思想、治学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点”。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这方面已有人物传记和年谱出版,也有论述重大地质成果和机构建设中先驱者的事迹与贡献,缅怀和纪念前辈业绩;更有一批前辈学者的文集出版,系统地收集了他们的学术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献资料和照片等,使这些人物的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展现,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借人传事 借传述史

我国有人物传记的历史传承,《史记》开创了传记文体,有帝王本纪和各色人等的列传;但一部二十四史,称得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物,几无踪迹可寻。科学家传记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特别是以谨严的学术梳理见长,阐发人物学术和治学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见;但是他们的事功、德行、思想、个性,都将为后辈学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鼓舞后人在学术道路上奋发进取,这是值得深入开掘的园地和学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观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黄汲清、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等已有较优秀的研究成果,不仅传主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早期各级地质机构创立者和地质事业的领导者,而且他们投身地质学研究的时代,正是20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除丁文江外,他们都迎来了新中国,为新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借人传事,借传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径。

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胜云等编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时代》一书,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间的书信为史料,是考证李四光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尤为难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诸多名家手迹,弥足珍贵。参以《李四光传》(陈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谱续编1889~1971》(马胜云等,2011,地质出版社)等研究资料,为我们的人物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为此,以李四光研究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仅16岁在日本留学期间成为同盟会创建会员,22岁(1911年10月)参与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任实业司司长)。袁世凯窃夺革命成果后,愤而辞职,24岁赴英国留学,先学采矿,后转入学习地质学。他以《中国之地质》为题的学位论文,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他在学位论文中写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们要求新一代的黄帝子孙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已晚”。李四光无论是投身革命,还是选择地质学,都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振兴中华紧密相连。

李四光开创中国冰川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诸多文章述及,我们缀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途径的由来。李四光本人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兴趣萌生于家乡传说的巨石——“打牛石”(当地传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乱,天公抛下此巨石,赶走金牛星),年仅12岁的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片麻岩巨砾,遗留在江汉平原的冰川漂砾。在英国学成之后,他曾赴欧洲考察了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质。1921年他带领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在河北沙河县沙源岭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带发现冰川漂砾(带有擦痕的巨砾)、U形谷地和圆滑的孤丘等,从而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活动。当他把这些材料携回北京,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年会(1922年)上报告这些发现。在场的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rson 时任农商部顾问)和加拿大籍学者步达生(D.Black)都表示怀疑,甚至断言第四纪时期中国纬度过低(与阿尔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后来,李四光在《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些什么》的演讲中,回忆此事时用了“他轻视地置之一笑”记述了那一刻的场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质系学生赴江西庐山实习,并先后三次在庐山研究冰川遗迹,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和冰川运动痕迹,到地形、地貌,划分出鄱阳、金井、木楼三个冰期和考证其时代,从而奠基了李四光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1922年当李四光将《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用英文发表在英国的《地质杂志》(V.59,No1.P14~21)上时,国际地学界对第四纪大冰盖之说尚存争议,他在文章中说:“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1940年他在华南调查时,再度著有《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一文。这些史实表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问题面前是勇敢而严谨的。1941年美国学者戴特拉(转引自周耀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三次大论争》,1972,天地纵横,尹培基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表的文章中,确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说:“干科学工作的人们,第一要有勇气,要有毅力……仅靠高谈阔论,世界上就没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说:“说而不行,行而不动,用力不准确,都不是科学的精神”(1942,建设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画出李四光奠定中国冰川学的学术研究过程。

1958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为首任主任委员,1959年他已70岁高龄,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处、香山、潭柘寺等处调查冰川遗迹,对三家店东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后观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开创的中国冰川学出发,还可进一步梳理地质历史时期的冰川堆积,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峡地质,识别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碛层”(新元古界,距今约650~740Ma),中国冰川研究者的师承关系,直到现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气候学证据等,转入到冰川学的学科史研究。因此,因传述史,不仅反映时代风云,也是学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要从《年谱续编》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题为《咏铁锥》的新体诗,发表于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个玲珑世界。再过百万年,可祗剩得几堆尘土,几堆余灰。这是迷。破迷还赖我铁锥。工作复工作,莫道吃亏,我们今天定要作出一块纪念碑。还要待谁?!”。地质学中的“迷”,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国第四纪冰川之谜,无疑是一块高耸的科学纪念碑。我们认为,人物史研究应该通过史实、学术记录(本人或同时代人的学术评价)和多方面史料,还原人物科学攻关的全貌和全过程,从而撰写前辈的科学作风和学术传承。

二、史蕴风云际遇,文传时代潮流

每个人物都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际遇、行为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然而作为个体人物,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特别是科学工作和科技贡献,则不可能与时代之间都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于发现天才人物与其科学贡献之间的关系。每个时代之中,千变万化的个人性格、人生际遇各不相同。这种个性,特别是工作经历和环境成就了人物的独特性。如果不从研究人物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性格和情感、个人际遇、工作条件,以及对科学问题引发的兴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径,那就很难写出为什么作这项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须收集相当系统的资料,筛选与研究主旨相关的史料,并对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据的推理分析,将史实合理地形成论证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的评价。作为科技人物史的学术评价,应减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观评价,更多地引证同时代同行科学家的评价、学术观点和成果的引用情况。

如前辈地质学家中的翁文灏,无疑是地质科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前后主持中国地质事业达30多年,1926年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之前有4年为代所长),1932年创办清华大学地质系,在地质学科史上首建燕山运动构造旋回,可以说在地质学领域颇多建树,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事业史与他有密切的关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经济部长、行政院院长,1951年回归新中国。他的历史际遇如此,对他的研究更多是从民国人物角度,传写他的人生轨迹。如李学通著《翁文灏》(1996,兰州大学出版社)和《翁文灏年谱》(2005,山东教育出版社),潘云唐著《翁文灏年谱》(1989,《中国科技史料》,10卷4期),张淑岩著《翁文灏的石油业绩》(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以及其他回忆纪念文章,对翁文灏的学术经历及历史背景做了有价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对他学术贡献的研究,以及翁文灏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宏观作用及个性研究还比较粗略,数量也不多。在中华民国时代,翁文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李四光,但在地质学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建树,还是对地质科学的贡献而言,李四光应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这是大时代风云际会中,个人历史轨迹不同所致。作为1912年获国外博士学位的翁文灏,最早的海归人士,在地质学科技领域的贡献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态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据史料,许多前辈学者作古多年,或身后萧条,史料难觅;或仅有后辈亲属、学生等的断片记忆,有的虽事同而说法不同;或史料辗转引述,以致失真。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见的现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错乱和讹误中进行鉴别,务求得到传主和相关人物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完成从史料到史实,还是研究的第一步。作为学术性人物研究,重点应落在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剖析和论述其学术成果,从而使史料与学术贡献挂钩,真实反映前辈学者学术科研活动的轨迹,关键节点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反映其学术成果的科学意义所在。以此丰富我国地质学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弘扬学术传统。

作为人物史研究或传记写作,需要对史料的骨架进行合情合理的构建。与年谱编制不同,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科研项目、地质考察的收获、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等,都有所理解,进而谨严地论学析理,梳理出和叙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者选取的人物,特别是深入了解后,往往萌生出对人物的热爱与尊敬,行文叙事不免带有浓烈的感情。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观冷静是史学研究者的必要素养之一。同时,评价学术成果和贡献时,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往往延续多年,分别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切忌将相关材料笼统地归类,或排列成流水账。最好能将不同时期的学术成果的前后关联性吃透和理解,从而阐明学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应该说,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深入理解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学术思路探究,作为非同专业的研究者常会彷徨于外,尤难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断。人物史研究的学术(学位)论文,要以首尾贯注的文笔析事论理,先要确立论文的框架,细究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做到叙事有血有肉,达到写出可感可触的鲜活人物形象,切忌罗列学术活动和史料,尤应注意运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细节和生活小事,适当引入相关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笔端流泻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们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王恒礼,王子贤,李仲钧.中国地质人名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3]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年谱续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和他的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