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地质灾害
①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一种预测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的新理论
尹祥础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
王裕仓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北京100080)
摘要由于损伤过程的不可逆性,当孕震区介质受到损伤后,其对加载的响应将不同于卸载响应。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比Y(称之为加卸载响应比,英文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简称LURR)可以度量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或接近失稳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对数百个地震震例的检验(震级从4级到8.6级)表明:在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Y值显著大于1。而对于7个稳定区(指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过强震,而小震资料又较丰富的地区),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Y值始终在1附近作轻微的起伏。近年来,利用本方法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几次中强地震及美国北岭地震(1994.1.17,Mw=6.7)与日本关东地区地震(1996.09.11,Ms=6.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预测。
关键词地震预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1引言
地震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从力学的观点看,它正是震源区介质(岩体)的损伤与快速破坏(失稳)过程,并伴随应力与应变能的快速释放。让我们研究孕震区(含断层或弱化区的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的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纵坐标为广义载荷P,而横坐标为对于载荷P的响应R。
我们首先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响应率X与加卸载响应比Y。
响应率X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P表示载荷增量,而△R表示相当于△P的响应增量。
加卸载响应比Y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X+、X-分别表示在加载及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率。
众所周知,材料若处于弹性阶段(图1中的OA段),加载时(△P>0)的响应率X﹢,将等于卸载时(△P<0)的响应率,即Y=1。但是若应力超过弹性后,X+>X-,因而Y>1。当材料逐步趋向破裂时,Y值也随之逐渐增大。当趋近于图1中的顶点T时,X+趋于无限大;而X-仍保持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将趋于无穷。所以顶点T可以作为预测失稳的前兆点。
图1震源区的本构关系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看,地震孕育过程就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过程。因此有希望采用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参数D来定量地刻划地震的孕育进程。损伤D有多种方法定义。最直接的一种是用弹性模量(4阶张量)的变化来定义D。为简单起见,有时只用弹性模量张量的一个分量来定义D。例如Lamaitre[23]定义D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Eo为未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E为已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如果卸载时的模量为Eo,则(3)式可表示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4)意味着D与Y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Y也可以作为孕震区损伤程度的度量。
即使损伤D不按式(3)而另行定义,D与Y之间仍然会存在内在关系。这就明参数Y可以定量地刻划地震孕育进程,因而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定量前兆[11~18,24~27]。
要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地球进行加载与卸载,以及如何判别加载与卸载。其次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参数作为响应。以下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
(1)如何对地壳块体进行加卸载?
孕震区的线性尺度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千米。对其进行加卸载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应力。潮汐力不断地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它对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进行加载与卸载。
(2)用什么准则判定加载与卸载?
加载与卸载问题,在塑性力学中有详细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选择不同的准则。对塑性较好的多种金属(如低中碳钢、铝等)Von Mesis准则比较适用;而对地质材料的破坏,则Coulumb准则[22]更适合。我们在文献[12,13,24,26]中对此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请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
(3)选择什么参数作为计算Y值的响应
地壳形变、井水水位、地震活动性及其他震源参数以及许多其他地球物理参数都可以作为响应,用于计算Y值。从“八五”期间起,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均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同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及地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地震能量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参数的加卸载响应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E为地震能量,符号“+”“-”分别表示加载与卸载,N+、N-分别表示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加载地震及卸载地震(在加载时段内及卸载时段内发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时也简称为正地震及负地震)的数目,m为常数,取为0、1/3、1/2、2/3及1。m=1时,Y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与负地震能量之比;m=1/2,Em为贝尼奥夫应变;m=1/3及2/3时,Em分别表示震源的线尺度及面尺度;当m=0时,Y=N﹢/N﹣,即正、负地震数1之比。在本文中恒取m=1/2。
取一定的时、空范围(例如2°×2°,几个月至1年),按式(5),计算出一个Y值。利用该区域Y值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预测出该区域内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
2震例检验
我们用国内外数百个已发生的地震,对LURR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震例检验,震级范围从Ms=4到Ms=8.6。检验的结果是满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10个大地震(Ms≥7)的孕震区LURR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3个,其中有3个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错地震)因数据太少无法利用它们计算LURR之外,对其他10个大震全部进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区Y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2,山图可知,10个震例中,有9个震例,在震前Y明显大于1,Y>1的时间大约持续1~3年。
除了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的震例(4≤Ms≤8.6)外,根据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结果[13,18,26]。
此外,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的7个区域作对比研究,这7个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强震,但近20多年来,地震活动性较低,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处于低地震活动期。其LURR的变化情况(图3)与图2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所有这7个区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时间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轻微起伏。
图21970~1992年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大地震前Y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1973.02.06四川炉霍地震(Ms=7.6);b—1974.05.11云南永善地震(Ms=7.1);c—1974.08.11新疆乌恰地震(Ms=7.3);d—1975.02.04辽宁海城地震(Ms=7.3);e—1976.05.29云南龙陵地震(Ms=7.4);f—1976.07.28河北唐山地震(Ms=7.8);g—1976.08.16四川松潘地震(Ms=7.2);h—1985.08.23新疆乌恰地震(Ms=7.1);i—1988.11.06云南澜沧地震(Ms=7.6);j—1990.04.26青海共和地震(Ms=7.0)
图31970~1992年间,7个平静区的Y-t曲线
a—郯庐断裂带南段(35.5°N士1°,118°E±1°);b—陕北(40.5°N±1°,119°E±1°);c—川东(31.0°N±1°,118E士1°);d—鲁北(37.0°N±1°,119°E±1°);e—鲁西(37.0°N士1°,118°E±1°);f—豫北(35.0°N±1°,113°E±1°);g—鲁南(35.0°N士1°,117°E±1°)
3地震预报实践
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本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多次成功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预报[5,7,15~18]。此外,还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北岭地震[5.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叶地震[18]。部分被预测的地震震前的Y-t曲线示于图4。
以下对其中几个典型地震的预测情况略作说明。
1993年夏初,我们得到由USGS所属NEI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给的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目录,利用此目录研究了该州的加卸载响应比,发现其中有3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长于一年)内Y值显著大于1。经研究后,于1993年10月28日写信给提供我们数据的那位科学家(ISOP项目的负责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区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并且预测:在其中3个区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内(1993.10.28~1994.10.28)可能发生中强地震(7>M≥6)。在预测后不到3个月,1994年1月17日发生北岭地震(图4e),发生在预测的一个地区的边缘。再后,1994年9月12日,在另两个地区的中间发生一个Ms=6.0级地震。
图4用LURR理论成功地预测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线
a—1991.03.26山西大同地震(Ms=6.1);b—1993.01.27云南普洱地震(Ms=6.3);c—1993.10.26青海共和地震(Ms=6.0);d—1994.01.03青海共和地震(Ms=6.0);e—1994.01.17美国北岭地震(Mw=6.7);f—1996.09.11日本千叶地震(Ms=6.6)
1996年春,应日本气象厅科学家的要求对日本的关东地区,和歌山地区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由对方提供),研究后得到几点结果:①关东地区(按对方提供资料的范围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内发生Ms=6级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区在近期内不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对方原来预计此地区危险性很高);③1995.01.17神户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很显著。我们于1996年4月1日将有关结果传真给了对方科学家,同时写成论文[18]于1996年5月间投《中国地震》(季刊)。该文于《中国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国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后,在1996年9月11日发出了Ms=6.6级千叶地震(35.5°N,140.9°E)。
关于国内的地震预测只讨论一个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广西北部湾地震(Ms=6.1)。
1993年底我们在“1994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研究”的报道中将广西沿海地区列为地震危险区[15]。直至于1994年11月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会商会时,该区未发生过任何中强地震,但当我们研究1992.09.01~1994.08.31时段中国大陆LURR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该区域的Y值异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仍可能在年内发生强烈地震,结果在1994年最后一天发生了北部湾Ms=6.1级地震,并于1995年1月10日再次发生Ms=6.2级地震。
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较高的区域,在预测的时段内并未发生强烈地震。这些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加卸载响应比升高,说明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正在进行,但随后却可能发生了卸载使地震孕育过程推迟甚至中断,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判别是以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4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间分布图像是很复杂的。当一个地区未来要发生强烈地震前,将出现一系列高Y值区,这些高Y值区往往连成一个环状,形成面包圈图像[7],大部分未来的地震将会在发生面包圈内或其邻域。图5是1979.03.14云南普洱Ms=7.0级地震震前一年间该区域内Y值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高Y值区围绕着未来的震中形成一个面积约为5°×5°的面包圈。将LURR的空间分布作成立体图,每一个高Y值区形成一个高峰,很多个高Y值区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震活动性低(指未发生强震)的区域内,Y值在1°上下轻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间分布立体图就像平原地区的地形,我们形象地称这种图像为“一马平川”。
图51979.03.14云南普洱Ms=7.0级地震震前一年时段内,Y=2.0的等值线图图中符号代表未来的震中
对于同一地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时段的LURR空间分布图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空间分布图像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强震前多个高Y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称之为高Y值区的会聚现象[8]。
研究了1970年后中国大陆的12个Ms≥7.0大震[8]。12个震例中,有11个发现了会聚现象,且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内,只有1992.04.23中缅边界上的Ms=7.0级地震,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外,距圈的外边界约50km。这可能与该地震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数据不好收集有关。
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强震发生前,高Y值区迁移速度在同一地区,近似不变,大致为100km/a的量级。但不同地区的迁移速度有所差异[8]。
Scholz曾经撰文说,华北地区的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传播速度约为150km/a,Press和Allen则观测到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形变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为100km/a。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关系的,而且其数值在数量级上也是彼此相符的。
5展望
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许多有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下水位、地壳体应变、地倾斜、地磁参数、尾波Q…)均可选择为响应,进行加卸载响应比的研究[1,2,4,10]。图6为取尾波Q值的例数作为响应,计算LURR—YQ的例子。图6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1994.01.17,Mw=6.6)前该区YQ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它与图4e作比较后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
图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的YQ变化图
对同一时空域用众多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众多的LURR值,然后进行综合预报,必然会提高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的精度。
简而言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在国内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应用与改善它[5]。
近来通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区的矿震(M>2)前,Y值也有较明显的升高。这说明,除天然地震外,对于诱发地震(矿震、水库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灾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喷发…),也可能用LURR理论进行预测。
致谢谨向傅承义、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陈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陈鑫连、梅世蓉、罗灼礼、张国民、李宣瑚、张伯民教授及E.A.Bergman、K.Hosono、H.P.Ouyang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批准号19732006)、国家科委及国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地震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LNM开放实验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张昭栋,杨林章,石荣会,张继红.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比的地震异常.地震,1994,10(1):73~78.
[2]陈学忠,尹祥础.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1994,10(4):361~367.
[3]陈学忠,尹祥础,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仓.以介质参数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中国地震,1996,12(3):243~249.
[4]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关于1994年我国地震趋势的研究报告.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43.
[5]李宜瑚.“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新进展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洛杉矶地震获得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4,10(4):24~25.
[6]刘桂萍,马丽,尹祥础.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地震,1994,(6):34~39.
[7]宋志平,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地震学报,1996,18(2):179~186.
[8]施行觉,许和明,万永中,卢振刚,陈学忠.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3~637.
[9]王丹文.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26~29.
[10]杨林章,何世海,郗钦文,黎凯武,李松阳.用体应变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岩石弹性的变化.中国地震,1994(增刊):90~94.
[11]尹祥础.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中国地震,1995,3(1):1~7.
[12]尹祥础,尹灿.非线性系统的失稳前兆与地震预报.中国科学,1991,(5):512~518.
[13]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尹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6):767~775.
[14]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其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刊):223.
[15]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6]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大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17]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王裕仓.由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预测中国大陆地震趋势.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78.
[18]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王裕仓.关东地区加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1996,12(3):331~335.
[19]张继红.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1~63.
[20]B.K.Atkinson.The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Rocks.In: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Ed.B.K.Atkinson),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21]Ding Zhongyi et al..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stress.Tectonophysics,1994,93:319~335.
[22]J.C.Jaeger,N.G.W.Cook.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6,78~99.
[23]J.Lemaitre.How to Use Damage Mechanics.Nuclear Eng.&.Design,1984,80:233~245.
[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333.
[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Xuezhong.The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Non-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W.I.Newmana,A.M.Gabrelov and D.L.Turcote eds.).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60.
[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Theory.PAGEOPH,1995,145(3/4):701~715.
[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27.
② 松原市宁江区地震是什么原因
地处断裂带,地壳不稳定导致。
2013年10月至11月吉林松原前郭县-乾安县发生的5.5级,级,5.3级,5.8级,5级地震均属于扶余-肇源断裂带西南段,而本次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的4.9级,4.5级地震属于扶余-肇源断裂带中段,这表明这条断裂带存在的一定的地震迁移的现象,未来应该加强对肇源-肇州-肇东一线的地震观测以及加强这一线区域建筑抗震性,加高其建筑设防。
另外从目前官方提供的地震序列来看2017年7月至8月发生在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活动【准确说应该算前震-震群型地震活动】
吉林松原宁江区地震活动时间线。
前震活动:
2017年7月18日14时06分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2.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
震群活动【也可以说是多主震活动】:
2017年7月23日07时13分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
2017年8月15日11时58分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7千米。【7月23日以后低于4级的地震活动基本都是7月23日的余震活动或者说是8月15日的余震活动】
目前基本确定的是:
第一、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的一系列地震系震群型活动。
第二、这一系列地震群并不是大地震【7.5级以上】或者强震【6级以上】的前兆。
第三、目前吉林松原上空的电离层数据尚未监测到有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前兆。
第四、网传所谓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现一系列小地震活动为谣言,网传中国地震台网预测也为谣言。
从2017年7月18日开始算起的话吉林松原宁江区发生的地震活动已经持续了近1个月,但是一般而言一次大地震或者强震的前震活动一般出现在大地震或者强震发生前几个小时或者前1周以内。
以下为几次国内强震前震资料:
案例1:2010年4月14日05时39分青海省玉树市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为7千米,主震发生在2小时即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市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3千米。
案例2:1975年2月3日18时至1975年2月4日13时辽宁省海城市附近连续发生500多次前震活动,最大为4.7级,主震发生在6个小时即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
案例3:1976年5月29日19时58分在云南龙陵县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主震发生在30多分钟后即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云南龙陵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4千米;随后在5月29日22时00分在云南龙陵县再发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
案例4:1988年11月6日12时37分在云南澜沧发生2.6级地震,主震发生在8个多小时后即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在云南澜沧发生7.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3千米;随后在11月6日21时15分在云南耿马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
案例5:2014年2月11日10时14分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1千米,主震发生在31个小时后即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
根据以上案例来看结合目前的地震前兆数据,目前吉林松原的地震活动序列来看得出的结论是2017年7月至8月吉林松原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并非大地震或者强震的前震活动而是一次震群型地震活动。
另外至于吉林松原地震震源越来越浅很简单,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左右,吉林松原的地震震源深度在6至7千米,就地壳这33千米的厚度而言并不算特别浅【国内每年发生的400至700次3级或者3级以上的地震近50%都发生在震源深度在10千米至5千米之间】。
其实目前吉林松原的地震群可以参考四川宜宾的地震群四川宜宾今年活动的地震群共产生了4次4级至4.9级地震以及数十次3级至3.9级地震。
另外科普一下震群型地震,国内最近几年震群型地震非常多,震群型地震大致有3种形成原因:
第一种、水库蓄水导致的震群型地震,这种震群往往发生在水库附近,例如2017年6月16日湖北宜昌秭归发生的4.3级地震,6月18日湖北巴东发生的4.1级地震就属于三峡水库引起的水库震群。
③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制,我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近两年来,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县”建设以及第二批“十有县”的验收,“十有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46号),现对在2010年通过验收的北京市房山区等第二批545个县(市、区)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
(共545个)
北京市(9个):
房山区、门头沟区、延庆县、密云县、怀柔区、平谷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河北省(24个):
平山县、赞皇县、阜平县、易县、涞水县、唐县、永年县、邯郸县、峰峰矿区、临城县、内邱县、遵化市、迁安市、抚宁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鹰手营子矿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沽源县、张北县、阳原县
山西省(21个):
清徐县、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县、太原市杏花岭区、泽州县、长子县、屯留县、沁源县、潞城市、武乡县、平顺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宁武县、河曲县
内蒙古自治区(4个):
赤峰市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丰镇市、察哈尔右翼中旗
辽宁省(7个):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县、清原县、宽甸县、东港市、盖州市
吉林省(10个):
长春市双阳区、通化市二道江区、柳河县、通化县、辉南县、白山市浑江区、白山市江源区、蛟河市、磐石市、汪清县
黑龙江省(30个):
延寿县、依兰县、尚志市、五常市、龙江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海林市、穆棱市、汤原县、桦南县、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鸡东县、鸡西市恒山区、宝清县、双鸭山市岭东区、铁力市、伊春市美溪区、勃利县、七台河市茄子河区、萝北县、黑河市爱辉区、逊克县、五大连池市、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嫩江县、孙吴县、庆安县、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塔河县
江苏省(11个):
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市浦口区、镇江市京口区、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贾汪区、宜兴市、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县
浙江省(19个):
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市、温州市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苍南县、泰顺县、长兴县、新昌县、磐安县、天台县、龙游县、江山市、青田县、松阳县、景宁县、庆元县
安徽省(14个):
东至县、青阳县、旌德县、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枞阳县、桐城市、休宁县、黟县、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徽州区、金寨县、舒城县
福建省(30个):
闽侯县、福州市马尾区、平潭县、福清市、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市海沧区、周宁县、蕉城区、屏南县、莆田市城厢区、莆田市涵江区、安溪县、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区、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大田县、清流县、沙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浦城县、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个):
修水县、星子县、九江县、彭泽县、上饶县、广丰县、婺源县、丰城市、高安市、上高县、奉新县、资溪县、黎川县、南丰县、广昌县、遂川县、崇义县、兴国县、南康市、大余县、石城县、龙南县、上犹县、安远县、乐平市、景德镇市昌江区、上栗县、芦溪县、萍乡市湘东区、萍乡市安源区、南昌市湾里区
山东省(20个):
沂源县、安丘市、莱芜市莱城区、文登市、乳山市、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罗庄区、临沂市河东区、平邑县、沂南县、郯城县、临沭县、费县、莒南县、济南市
历城区、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金乡县
河南省(16个):
新密市、栾川县、三门峡市湖滨区、义马市、商城县、方城县、平顶山市石龙区、汝州市、泌阳县、林州市、安阳县、淇县、卫辉市、博爱县、永城市、济源市湖北省(21个):
远安县、宜都市、宜昌市点军区、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咸宁市咸安区、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黄石市铁山区、黄石市西塞山区、阳新县、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十堰市茅箭区、英山县、松滋市、南漳县、应城市
湖南省(40个):
宁乡县、湘乡市、醴陵市、株洲县、衡山县、衡阳县、祁东县、常宁市、衡东县、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桃源县、常德市鼎城区、桃江县、隆回县、邵东县、绥宁县、武冈市、新宁县、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辰溪县、麻阳县、芷江县、溆浦县、汝城县、永兴县、郴州市苏仙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双牌县、江华县、道县、新田县、宁远县、永顺县、花垣县、桑植县、慈利县
广东省(37个):
广州市萝岗区、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宝安区、珠海市斗门区、香洲区、金湾区、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佛山市南海区、乐昌市、仁化县、河源市连平县、和平县、梅州市平远县、丰顺县、惠州市惠阳区、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汕尾市陆河县、海丰县、江门市台山市、鹤山市、阳江市阳西县、湛江市雷州市、坡头区、肇庆市四会市、怀集县、清远市佛冈县、清新县、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揭阳市揭东县、揭西县、云浮市郁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
凤山县、宜州市、田东县、平果县、资源县
海南省(6个):
保亭县、昌江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白沙县
重庆市(10个):
万盛区、巴南区、北碚区、长寿区、潼南县、云阳县、巫山县、奉节县、彭水县、綦江县
四川省(26个):
荣县、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绵阳市安县、江油市、三台县、内江市资中县、隆昌县、雅安市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石棉县、汉源县、宝兴县、荥经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小金县,凉山州甘洛县
贵州省(61个):
修文县、贵阳市乌当区、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南明区、遵义市红花岗区、余庆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道真县、正安县、绥阳县、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安顺市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紫云县、黔南州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罗甸县、平塘县、独山县、荔波县、三都县、天柱县、岑巩县、从江县、麻江县、锦屏县、黄平县、丹寨县、台江县,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大方县、赫章县、金沙县、毕节市、织金县、威宁县、纳雍县,铜仁市、玉屏县、万山特区、松桃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
云南省(35个):
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宜良县、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水富县、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会泽县、玉溪市红塔区、龙陵县、昌宁县、腾冲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开远市、元阳县、河口县、文山县、丘北县、西畴县、江城县、孟连县、南涧县、漾濞县、永平县、潞西市、华坪县、玉龙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临沧市临翔区、沧源县、耿马县
西藏自治区(5个):
亚东县、芒康县、波密县、察隅县、洛扎县
陕西省(19个):
西安市临潼区、西安市灞桥区、宝鸡市金台区、太白县、长武县、淳化县、韩城市、白水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安县、安康市汉滨区、镇坪县、洋县、留坝县、府谷县、定边县、志丹县、甘泉县、铜川市印台区
甘肃省(19个):
兰州市七里河区、酒泉市肃州区、山丹县、肃南县、天祝县、古浪县、白银市平川区、会宁县、通渭县、漳县、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陇南市武都区、文县、东乡县、临夏县、迭部县、镇原县、崇信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
固原市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中卫市海原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尼勒克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阜康市、沙湾县、乌苏市、乌鲁木齐县、哈巴河县、阿勒泰市、富蕴县
④ 云南龙陵是如何摘"贫困帽"的
云南龙陵:国家贫困县这样摘“穷帽”。
改善人居环境
新和村新河下组建档立卡户杨家强今年又在邻村租下了2亩多的土地,虽然离家有20多公里,但村里的多种多补政策太“诱人”,一笔账细算下来,挣的只会多不会少。“2017年,我把自己的土地和租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烤烟和豌豆,收成的47担烤烟,卖了7万多元,还有4700元的补贴款,加上豌豆和打工收入,将近挣了10万元。”“明白人”杨家强说,靠着产业的收入,他家今年建起了230平的两层新房,要是这个以奖代补政策继续搞下去,自己还想扩大种植规模。
“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村里发放产业补贴的时候,把大伙儿都叫来,如果还有‘懒汉’,就让他们当场看别人拿补贴,自己也红红脸,这招叫做‘激将法’。”杨明刚说,新和村的以奖代补算是走出了一个新模式,村里“能人”越来越多,一天能变一个样。他总结下来说,这叫“群众跟着党员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
今年以来,龙陵县已完成368户1523人易地搬迁任务,预计9月底启动危房改造4948户,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701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551户。到今年6月底,县里挂包单位和干部职工直接投入资金741.34万元,引进各类资金和项目支持和参与扶贫,全县6502名干部职工到贫困户家中“三同”,化解了矛盾纠纷3030起,解决实际问题5521件。全县正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向胜利冲锋。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⑤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下水水情通报、预报
六、法制建设
云南省现已颁布、实施的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文件如下:
1.《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1年7月28日审议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4号)。
本条例对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工程、水文等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等方面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相应规定,并要求在省辖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地质环境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遵守本条例。
2.《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9月11日颁布,实施日期为1998年9月11日。
本规定要求,在省辖行政区域内开发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本规定,对开发矿产资源所涉及的地层构造、岩石、土壤、地下水、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要素加以保护。
3.《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由云南省政府于2006年7月2日发布,实施日期为2006年7月2日。
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本办法要求由采矿权人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4.《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通知》,由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于2003年4月11日颁布,实施日期为2003年4月11日。
近年来,因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日益频繁,影响强度和效应积累增大,使云南省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质灾害发展势头趋于严重。为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防范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宣传、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本通知中对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作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口号。
⑥ 中国地质灾害主要成灾特点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干旱、洪水、台风、风暴潮、地震等自然灾害相比,虽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形成条件、活动过程、破坏方式等的不同,使之具有独特的成灾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分析地质灾害灾情构成,进行灾情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质灾害数量特别多,但单点灾害的危害范围都比较小,因此是属于漫布的“星点状”灾害
如前所述,经调查确认,我国大陆发生过活动或具有明显潜在活动危险的各种地质灾害体数以万计,如果加上那些发育在人口比较稀少的偏僻边远地区的地质灾害体,则可能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处。
这些灾害虽然并非每年全都活动,但它们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每年至少有几千或上万处活动,其中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比较严重破坏的达几百处到上千处。同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质灾害的数量占有优势。
虽然地质灾害的数量多,但其影响的范围和成灾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在众多种类的地质灾害中,只有地面沉降等少数环境型灾害的影响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公里以上,其它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规模都比较小。据一些地区调查结果,最大规模的崩塌、滑坡体体积为几千万立方米。它们的破坏范围一般在1km2以下,最大不超过10km2。一般泥石流主沟长度为几公里到十几公里,泥石流总量为几万到几十万立方米,除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外,一般破坏范围不超过几十平方公里。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分布的局限性更大,其破坏范围一般在1km2以下。从成灾的行政范围看,一般单点灾害仅危害几个村镇,一般群发性灾害危害十几个乡镇,大规模群发性灾害危害几个县(市)。这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成灾范围要小得多。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等灾害,一般危害范围达几个县(市),大规模灾害危害范围达几个省或十几个省,更是地质灾害难以对比的。
基于这一成灾特点,在进行灾情评估时,深入分析灾害活动的危险性,根据灾害规模确定危害区是十分重要的。具体途径是:在对单一的或局部的地质灾害灾情进行点评估时,在确定灾害危害区后,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调查统计受灾体数量和受灾体价值,进而核算期望损失;在对一个地区或区域地质灾害灾情进行面评估或区域评估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根据评估区灾害点数量、单点平均危害范围、平均受灾体价值密度以及灾害平均活动概率等参数,就可核算地区地质灾害的年均期望损失。
二、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地质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同时或连续发生,形成破坏比较严重的灾害群或灾害链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灾害的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几种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暴雨,因此在强烈的地震或暴雨的同时,常常引发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灾害。例如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7.4级地震诱发的大规模滑坡活动,造成了2万人伤亡,毁坏房屋9间,耕地12000多亩、森林5000多亩。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7.6级地震导致严重的地裂缝、崩塌、滑坡等灾害,在极震区出现长达几十公里,宽几厘米到几米的地裂缝和大量的崩塌、滑坡体,因此4.8万公顷农田和上千亩森林以及大量水利工程被毁坏,175个村庄、5032户居民因受危岩、滑坡的严重威胁而被迫搬迁。1976年7月23日,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地区因暴雨促使23条沟谷暴发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20491亩耕地和3574间房屋被冲毁。
地质灾害除了受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控制,与之相联发生外,不同的地质灾害也有时因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而相联发生。其中比较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在泥石流沟谷流域内,通常还发育有大量的崩塌(危岩)体、滑坡体,暴雨后首先发生严重的崩塌、滑坡活动,而后由此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融入洪流,转化成泥石流灾害。这种类型的灾害,在我国西南的川、滇等地区非常普遍。本项目中作为典型实例的四川省汉源县、重庆市北碚区醪糟坪滑坡-泥石流灾害都是这种类型的灾害。
在灾情评估时注意地质灾害的这一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首先关系到灾情的界定。例如,我国大部分泥石流灾害是由暴雨洪水造成的,所以其活动过程常常和山区洪水同步发生,在绝大多数灾情报告中,对洪水灾害和泥石流灾害没有界定区分,笼统归于泥石流灾害;甚至还有的把只含有少量泥砂碎屑固体物质,但尚没有达到泥石流标准的洪水灾害也作为泥石流灾害。这些偏差,显然扩大了泥石流灾害的灾情。此外,在进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析某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时候,需要充分分析某一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这对于确定灾害的发生概率及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水平和成灾规模不同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地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从全国范围看,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向沿海,地质灾害不断趋于严重。这种变化把中国陆地分成特点显著不同的两大地质灾害区域,大致以长白山、燕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一带为界,其西北部区域地质灾害轻微,东南部区域地质灾害严重。
我国西北部地区主要由高山、高原和一些大型内陆盆地组成,气候寒冷干燥,人类活动微弱。该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为土地沙漠化、冻融等。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发育种类单一,加上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低,所以破坏程度低。
东南部地区主要由沿海平原、低山丘陵及其与西北部高山、高原过渡的山地组成。区域的气候冷暖和降水丰枯变化剧烈,历史时期和近年来人类活动也相对频繁而强烈,大部分地区发育有三种以上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与此同时,该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和大型企业及骨干工程密布,所以地质灾害破坏强烈。受地质自然条件的影响,该区内地质灾害亦有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地质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除分布在台湾岛外,还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川滇山地地区,斜贯中国东南区域,成为中国大陆内地质灾害发育种类最多,发生频度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这一特点通过中国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得到明显反映。
四、地质灾害时间分布具有不规则的周期性和不断严重化趋向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亦很不均匀,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时间变化特点不一。
我国崩滑流灾害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点。45年来,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后的4个周期性变化过程。每个周期延续时间为11~13a。前3个周期的灾害峰值分别出现在1957~1958年、1971~1972年、1981年。其它类型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变化不突出。
除一些灾害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外,大部分地质灾害十分突出的共同特点是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消长变化中不断发展而日趋严重。其具体表现就是灾害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
崩滑流灾害虽然发生周期性消长,但各周期并不是等强度的交替,而是以一波高于一波的逐期高涨的形式不断发展。在以10a为单位的不同时段中,自50年代到80年代,其发生频次以3.3~4.8的速率呈阶梯状增加。地面沉降灾害的日益严重化趋向更加突出。在中国地面沉降发展历史中,50年代属于初始阶段,60年代属于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进入急剧发展阶段。全国约70个地面沉降城市中,有80%是70年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也是在70年代以后在我国迅速发展,并成为影响广泛的重要地质灾害;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发生,但多属于局部性活动,并没有形成严重危害。滨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也是在70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成灾的。
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原因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活动迅速发展,对地质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所造成的。
根据地质灾害的这一特点,在进行预测评估时,需要将历史分析与趋势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五、中国地质灾害具有比较严重的潜在危险性
今后时期,尽管一些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就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看,将继续延袭几十年来的发展势头,进一步趋于广泛化和严重化。这种形势是地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进一步变化所决定的。从地质自然条件看,国内外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预测了未来全球环境的发展趋势。大部分专家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地球以至更大系统的天体运动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变异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地壳运动可能更加活跃,全球气候可能出现更加强烈的异常,因此人类面临着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严重挑战。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看,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将进一步增长,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剧,更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不仅在沿海地区继续进行,而且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均将不断提高,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根据控制我国地质灾害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分析,未来几十年内,在全国性地质灾害普遍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区有可能急剧发展。这些地质灾害急剧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川滇山地以及海南和闽粤沿海的部分地区,其次在天山、青藏高原的局部地区。目前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但由于人口和经济密度较低,所以造成的危害尚不十分突出,今后一旦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就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
根据地质灾害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时,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就是既要深入认识历史灾害过程,又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
六、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地质灾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地质灾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灾害之间以及地质灾害与其它多种相关因素之间密切相联,构成复杂的地质灾害系统。这个由多方面变量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相对完整的独立性。从更广阔领域看,它是自然灾害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地质灾害系统的内部组成看,其主体系列由各种地质灾害组成;相关系列由有关的地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成。所有这些内容组成地质灾害系统内部的不同子系统或不同层次。
社会经济条件之所以是地质灾害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与地质灾害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方面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地质环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综观中国几十年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其范围、频度、强度和破坏程度等与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具有大致同步消长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几十年来中国地质灾害的发展史,实质上是地质自然历史与社会经济历史的综合反映。未来时期,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与地质灾害的相互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强,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在地质灾害系统中的地位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时,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灾情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分析地质灾害活动危险性时,要研究人类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和防灾活动的作用;在分析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和损失程度时,要研究受灾体价值密度和不同受灾体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在地质灾害防治分析时,要研究地区防治能力和可能效益。
⑦ 矿山企业性质不同导致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西南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建立起来的国有矿山,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以及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限制,老矿山在选址、环保设施的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加之开采时间长,各种环境问题都相继凸显出来。如四川泸沽铁矿盐井沟泥石流地质灾害;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建立起来的国有矿山,特别是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后,矿山环境投入得到了一定保证,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少,如云南文山普阳煤矿、保山龙陵铅锌矿、四川拉拉铜矿、雅安锅巴岩大理石矿等,由于采场(坑)、排土场或尾矿库等均有规范的设计,生产多年来,对环境破坏程度较低,灾害事件较少。在管理制度上,国有矿山无论环境地质问题严重与否,一般均有严格的开采设计资料及“三废”监测资料。
民营矿山总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经营粗放,开发布局不合理,大矿小开、无证采矿、群采乱挖、随意堆放废渣尾矿等问题较普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单个灾点规模小,连成片区规模大,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矿山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死亡率高,其中露采边坡地面塌陷是死亡率最高的灾种。对地表水的污染也较严重,近年来发生的污染事件中,大多数是这些矿山造成的。如云南元阳老金山金矿区、文山大小花园-芦柴冲矿山、元江金厂矿区、都龙锡矿花石头及曼家寨矿段等,都是环境地质问题和矿山地质灾害较突出的矿山。民营矿山生产及环境保护投入较少,大多数无生产设计资料及“三废”监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难度较大。
另外不少矿区有数家甚至数十家国有、民营矿山企业共同开采,环境地质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查明成因和责任的难度通常较大。小矿山乱采滥挖,偷采国有大矿山保安矿柱,使地表水或废弃矿井积水灌入国有大矿,造成国有大矿淹井或采空区上部房屋开裂等事件时有发生。如四川冕宁木落稀土矿,采矿区上部木落小学教室墙体开裂,学校被迫停课搬迁,这类矿区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难点。
⑧ 混沌与地质现象
混沌理论在地球科学领域大有作为.一方面是因为混沌理论本身的普适性以及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地球科学中的大多数研究内容正是适合于应用混沌理论进行研究的对象.混沌理论必将深刻地影响地球科学的发展,而地球科学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突破也必将充实和完善混沌理论.
地质学中许多专题与混沌有关,如构造变动、岩浆运移、地磁反向、岩石矿化、浊流沉积等.其中前寒武复杂变质构造的研究与混沌关系密切.每次叠加的构造活动相当于动力学的迭代、映射过程、群的作用过程.四川彭县的等斜褶曲、大金川的紧密褶曲、马角坎的尖棱褶曲等与混沌动力学中的拉伸、折叠作用极为相似,构造地质学可以从混沌研究中得到启示.板块运动的地幔热对流假说可以结合计算机数值计算进行深入研究.G.A.格兰兹麦耶(G.A.Glatzmier)等人已就地幔对流的一个球面碰撞模型做了数值计算研究,结论是:下托的原板在地幔对流中起重要作用,对流的混沌演化可能影响板块的时空行为,进而影响大陆的聚散方式.另外,古地磁反向年表的混沌研究有重要意义.布拉德(E.C.Bullard)和奇林诺斯(D.R.J.Chillingnorth)等人给出了类似洛伦兹方程的地磁反向模型,能够解释一些现象,不过还显得粗糙.
1.冰川进退问题
冰川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在某一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由于某种原因的扰动,使大陆冰盖分布的温度稍微下降一点,冰川因此向低纬方向推进了一点.因为扩大后冰盖反射掉更多的阳光,温度势必进一步下降,冰盖也因此得以再度向前扩展.如此反复进行下去,温度不断下降,冰川的扩张得以持续,一直到新的冰融线暂时地稳定于某个平衡部位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形态的运转只有第一步是由外界的扰动引起的,以后则只需上一步的结果即可构成下一步过程的原因,形态的演化得以继续.可见这一过程内蕴的非线性反馈机制对系统演化的进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产生的暂时平衡是不稳定的,只要冰融线附近有一个与前述类似的增温,冰盖就将沿着与上述过程相反的方向退缩回去,直到又一个新的冰融线产生并暂时地稳定时为止.如果异地发生的增温与降温交替或同时作用,则受其激发的冰川将在一个大致的空域内作往复式波动.但无论其进退,我们都能看到在环境的激励变化与系统的行为响应之间量级上显然不成比例,环境扰动一旦启动了系统的运转机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非线性反馈特征即成为此后维系其过程的内在的动力学原因.总之,只要温度发生很小的变化,就会引发或终止一个冰川期,这就是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其次,冰川一旦被启动(前进或后退),其内部蕴涵的非线性反馈机制成为维系过程长期进行的内在动力学原因.因此,利用混沌理论研究冰川演化问题以至气候变迁,有可能对其发生,演化的规律作出更切合实际的解释.
我们可以用逻辑斯蒂(Logistic)映射(详细情况可见6.3与6.4)描述以上过程,即
分形混沌与矿产预测
其中xn+1为某时刻的冰川面积,xn为前一时刻冰川面积,μ为结冰率(结冰率=结冰速率/融化速率),它是影响方程性态的惟一参数.
方程(6.2.1)表明某一时刻的冰川面积只与结冰率及前一时刻的冰川面积相关,而且由于限制因子1-xn的存在,冰川的增长不可能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由之表征的冰川演化行为却远非方程的表面形式那样简单.数值模拟表明,当0<μ≤4时,方程(6.2.1)所显示的动力学性质是多变而微妙的,其解可以分别是稳定解(不动点)、周期解和混沌解三种情况.
(1)当0<μ<1时,即融化速率大于结冰速率,则无论是何种地质环境或气候环境,冰川的面积将逐渐退缩并趋向于零.
(2)当μ=1时,冰川的演化趋势依然是趋近零而非一般想象的那样保持稳定,即xn+1→0.这一结论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在结冰与融化这一对矛盾处于相持状态时,系统的平衡是不稳定的.这是因为限制因子1-xn的作用所至,它导致冰川在该条件下仍持后退的趋势.
(3)当1<μ≤3时,式(6.2.1)有一个稳定的不动点1-1/μ,因此冰川的总体趋势是趋向于一个有限的覆盖面积.
(4)当3<μ≤4时,不动点1-1/μ变得不稳定,而衍生出两种新的演化趋势.其一是在μ略大于3时,式(6.2.1)取周期解;而随着μ进一步增大(如)时,开始出现倍周期分岔,即混沌的趋势.
综上可知:当融化速率大于结冰速率时,冰川的演化呈持续退缩的趋势;而两者相等或后者大于前者时,冰川的演化视μ的取值不同相应不同,即,后退、有限扩展、周期性进退振荡和“无规律”的进退变化等.究其原因,在于系统内蕴的非线性制约了其演化的性质和行为.
2.地磁极的倒转
在地球发展历史中,地磁极曾发生了数次随机倒转,即磁北极变成磁南极,磁南极变成磁北极,或反过来,其间的时间间隔不尽相同.混沌运动的自逆转特性可以很好地模拟地球磁场的随机倒转.应用混沌理论解决地磁极随机倒转是一条非常有希望的途径.例如力武常次发电机模型产生了随机极性倒转的结果,它与地磁极倒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为地球的磁场成因于导电的外地核,外核的作用像一个发动机一样.液态外核由铁组成,在地核条件下它是良好电导体.在地核中的电流生成了地磁场.在地核中的浮力,产生于温度或物质构成的差异,驱动了流体的流动.流动中的电导体在磁场中又感应出电场.这是一种自激式电动机.
3.矿床分布
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在时间上,矿床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各个地质时代,而是在某个时代相对集中,这就是成矿期问题;在空间上,矿床也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各个(类)地质体中,而是集中在某个(类)地质体中,这就是成矿区问题.为什么矿床的时空分布会出现这种特征?其中是否存在内在本质的规律?cantor集合可以给予我们有意义的启示.
地壳中元素和矿化分布的不均匀是一个普遍规律.在全球范围内,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几个成矿带中,在成矿带内,矿床又集中在若干个成矿省;一个成矿省内矿床通常只集中在几个矿化密集区内;在一个密集区内的矿床,特别是一些大型、超大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一二个矿田内;在一个矿田内,尽管可以有许多矿床和矿点产出,但往往是一二个矿床占据矿田矿石储量绝大部分;甚至一个矿床中,70%~90%以上的矿石储量往往被一、二个主矿体所占有.例如,统计资料表明(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1987),世界金属矿产总储量的46%集中在仅占矿产地总数0.25%的大型、超大型矿床中,32%的储量蕴藏于占矿产地总数12.5%的中型矿床中,而不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点则占矿产地总数85.75%.在中国华南已知的1200余个钨矿床和矿点中,超大型矿床占0.8%,但却占了总储量的62%,而达到矿床和矿点总数93.5%的小型矿床和矿点的储量仅为总储量的6%.又如中国的一些萤石矿床,尽管在一个矿床中可以有若干条矿脉,总储量达数万吨以上,但其中90%以上的储量却常常集中在一条矿脉中.由此从超大型矿床到小型矿床,再到矿点、矿化,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形丛集性.
如果把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分成许多大小相等的单元,可发现有些单元有矿床,在有矿单元之间存在若干无矿单元.之后再把有矿单元分成更小的单元(大于单个矿床的线性尺度),又发现有矿聚群和无矿的单元.在任何一个矿床聚群中,无论单元的尺度多么小,只要大于单个矿床的尺度,其中总存在若干无矿的单元.由此,可以把矿化的分布看成是随cantor(康托)集合在空间上的分布.
4.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是介质中分散的成矿物质在地质作用下迁移聚集而形成矿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矿系统由无序状态逐步向有序状态演化,并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类系统非常类似于生态系统.因此,利用逻辑斯蒂(Logistic)差分方程来分析成矿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进而判断成矿的潜能,探讨混沌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是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於崇文等(1998,1999)将复杂性科学和矿床地质学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金属成矿理论—“金属成矿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并应用这一理论研究扬子古陆周缘四大成矿区带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发现“大型矿床的成矿区带在混沌边缘”.在概述“金属成矿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的理论纲要与混沌和混沌边缘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成矿系统在混沌边缘的四条判定准则:① 自组织临界性的标志-广义地质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场(温度、流速、压力等)的场量之时-空幂律分布及其基本属性:A.长程时-空关联与连通性及其时-空分形结构;B.崩塌动力学;C.“元胞自动机”的动力学机制;D.自组织临界性的涌现于“混沌边缘”,并具有最大的复杂性、演化性和创新性;② 岩浆和热液“孤子”、“孤波”与“相干结构”以及其他弱混沌“拟序结构”;③ 超临界地质流体参与地质-成矿作用.
於崇文院士进一步提出金属成矿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的三大基础理论:① 地质-成矿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矿床和矿集区形成的动力学机制;②“地质-成矿作用与时-空结构”耦合系统的复杂性-应用时-空分形、时空混沌和弱混沌拟序结构理论研究成矿系统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规律;③ 地质-成矿系统自组织临界性的(混沌边缘)的涌现机制-应用“瞬态混沌”理论研究混沌边缘,用混沌边缘的判定准则研究了矿床和矿集区的时-空定位.於崇文院士应用上述三大基础理论,将扬子古陆周缘四大成矿区带矿床地质实际与混沌边缘的判定准则相结合对“大型矿床的成矿区带在混沌边缘”这一重大地质命题进行了论证,研究了大型矿床与成矿区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5.地幔对流
普遍认为热对流是地幔中热传导的基本方式.由铀等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而在地幔中产生热.在地球的冷却过程中热被耗散掉.板块构造中的表面板块是地幔对流细胞的热边界层.而板块是由在大洋中脊处上升的地幔流动造成的.板块具有重力不稳定性,并在大洋的海沟(俯冲带)处下沉.由于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5%以上,可以说地球宏观物理性质主要是由地幔性质所决定的.而地球最基本的物理特征之一是在瞬时力作用下是刚体,这与地幔大部分是固态的情况相吻合,而在长久的持续作用下则是可塑体,这表明由于热激活蠕变,使固态地幔的性质就像是流体一样.这是因为处于高温高压的地幔,其性质与常温常压下的固态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中最关键的物理参数是其粘滞系数,它是温度和压力的指数函数,而且密度也会随着压力(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加.若以地质学的时间概念,以百万年为尺度来看地幔在长久力的持续作用下会发生蠕变,具有流体的某些特征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况下,应变和应力的关系几乎可以肯定是非线性的,这些非线性项有可能造成混沌运动.
6.水系的演化过程
地表水系不仅是一种普遍发育的地质体,也是一种重要而活跃的地质营力.这一双重特性使其演化过程中的非线性反馈作用更为突出.考察水系发育过程可以发现:任一条初始平直的水系都必然会向曲流转化,而这一过程的启动可以有多种原因且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假设一条平直河道的某处因岩块堵塞,主流线因而向一侧河岸迁移,则该岸因侵蚀加强而后退,主流线因此进一步朝该岸迁移,河岸也进一步后退,于是原本平直的河道逐渐变为弯曲河道.由此还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惯性离心力作用下,弯道水流涌向下游对岸,使之剥蚀后退形成新的弯道与凹岸,此处水流再次重复同样的运动,原本平直的河道演变为多重S形.可见,一旦某个确定性因素(如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或随机因素(如滑坡)启动了上述进程,水系内蕴的非线性机制及其自身的水动力将使这一过程得以持续下去,直至河流达到其理想侵蚀面为止.此后某个因素导致河流发生截弯取直作用,使之向平直河道的演化趋势回复.如此更迭下去,河道的演化即必然不断地在平直—弯曲的更替和转化中进行.
另一方面,水系因前述的双重特性而使其对于地壳运动的变化具有比多数地质体更为迅捷的响应和更加详细的记录,同时其自身的响应变异在相当范围和相当程度上又足以导致地质环境平衡态的破坏,使其对某些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啻于一种驱动力和加速器.即在有水系参与的生态环境中,因地壳应力的改变等引起的微小涨落可通过水系响应而被放大,从而加剧了环境失衡和某些灾害发生的可能.
7.旱涝更迭
对中国灾情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任一地区的旱涝每隔一定年限均有旱涝更迭现象,这可用混沌理论来解释.在降雨与蒸发相对平衡的年份,若此时有一点扰动,例如意外的一场寒冷带来的一场大雨或农民大面积浇地带来的空气湿度过大,则会使得该地区气温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低,湿度更大.当有热流或冷气流路经此地时,易于冷热相遇,形成雨.下雨之后使该地区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易于形成更大降雨.多次迭代的结果形成洪灾,有时这种情况持续多年,直到在某一大面积之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旱灾的出现也是如此.
8.地震
一些学者通过对关联维的研究,得到海城、唐山和龙陵大震前地震活动有一个低维混沌过程.同时得到辉长岩AE活动在失稳破裂前,其频数分布也是混沌的.这表明两种系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简单的弹簧滑块模型可以描述断层性态.滑块受到约束,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运动.由于摩擦作用的存在,当拉力没有达到某一个临界值之前,滑块原地不动,被粘住在表面上,而弹簧的拉力一直在增加.当弹簧的拉力增加到等于最大的摩擦阻力时,滑动才发生.这就是粘滑现象.而存贮在弹簧中的弹性应变释放,相应于地震的弹性回跳现象.
滑块模型可被用来模拟前震、余震、前震滑动、余震滑动和地震现象的统计特征.Nussbaum和Ruina(1987)用了双滑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具有空间对称性时,滑块的动力学性态是周期的.Huang和Turcotte(1990)研究了具有空间对称性的同样的滑块模型,结果发现经典的混沌现象特征.Carlson和Langer(1989)使用了多滑块模型,也得到了混沌性态.弹簧滑块模型是一种地层活动特征的简单模拟.可是,低维模拟系统的混沌行为常常表明自然系统也会具有这种混沌性态.因此,可以有理由断言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分形的频度——震级统计关系,也是一种确定性混沌.地震的预报不可能在确定性意义下进行,只有用地震发生的概率方法才行.
⑨ 四川大地震是解放后最大的地震为什么是最大的,从那些方面看是最大的解放后的中国的地震有那些
是的,四川大地震是解放后最大的一次大地震。为什么说汶川地震是解放后最大的一次地震?
我们一直以为唐山地震是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实不然,四川汶川大地
震才是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
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冯梅分析了汶川地震
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专家冯梅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首先,从震级上可以看出,
汶川地震稍强。唐山地震国际上公认的是7.6级,汶川地震修订为8级。
其次,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汶川
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响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错动时间越长,
人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地震
要强。
第四,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山地震是2.7级,汶川地震是9.4级,差别很
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比唐山地震大。冯梅说,这主要
是由于断层错动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挤压断裂,错动方向是北东方向,也就是说汶
川的北东方向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况就会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积大,据称几乎整个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震感。“主要
是因为汶川地震错动时间特别长, 比唐山地震还长,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地震虽然
死亡人数多,但是实际上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如汶川地震大。”冯梅说,因为汶川灾
情分布比较广。
第六,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国土资源部
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
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地震引发的
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
另外,因为四川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安美建补充说,汶川地震的
震级比唐山地震的震级稍微高一点,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传得
更远,在更远的距离内造成破坏。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
发生在中国东部,因为东部地区延迟线比较薄,东部地震波衰减厉害,而四川的
延迟线厚,所以地震波衰减慢。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影响要比唐
山大。
统计显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丧生。截至目前,汶川地震造成
2.88万人丧生。
专家分析指出,相比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
唐山地震发震时间是夜间,大部分人睡觉了,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白天。另外,
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市区,而汶川地震主要是在山区或者说农村人口密度不是很
大的地方。
解放后我国各地区的部分大地震: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115起,烧死16人,烧伤26人,烧毁简易房153间。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22起,烧山80公顷。地裂缝、冒沙、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地裂最宽达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阳河上几座桥遭严重破坏。艾辛庄大桥桥面向南移动,与桥墩错开1.8米,致使交通中断。地震影响区域广。天津市和琢县有发电机掉闸,造成短暂停电现象。石家庄以西和山西昔阳等地破坏程度也较高。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即令当地驻军赶赴灾区进行抢救。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灾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灾物资。周恩来总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险到震区隆尧县听取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慰问灾区人民。震后进驻灾区的医疗队达到94支,医务人员达到7115人。
云南大关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关发生7.1级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有较强烈震感。有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余人受伤;损坏房屋6.6万余间,其中倒塌2.8万余间,房屋破坏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极震区内木结构房屋的木构架无破坏,而土、石墙多倒塌,土搁梁房和毛石砌筑石搁梁房,大多数坍塌或倒平。地震还造成山坡崩滑与地裂缝,毁坏道路,农田、水渠、埋没村舍。最大规模滑坡的前缘冲抵小河对岸,形成高约30米的堤坝,堵水成湖。
辽宁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拥娜恕5卣鹪斐沙钦蚍康顾 捌苹翟?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震后,及时展开救灾工作。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1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3480人。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月灾区全部恢复供电。灾民群众在“三防”简易房欢渡了春节。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一个月后基本上得到恢复。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云南龙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现了两个极震区。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级19次,6.2级、7.3级及7.4级各一次。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9个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人员死亡98人,重伤451人,轻伤1991人,房屋倒塌和损坏42万间。受灾面积约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较严重损失。滑坡毁坏农房180幢,稻田、牧场、森林茶园近3900公顷,破坏渠道1126条,摧毁一座装机容量为240千瓦的水电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破坏道路185公里,塌方量达78万立方米。龙陵地震经历了中期和短临预报的过程,并在震前采取了相应的防震措施。浅层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现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地震时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钢铁公司破坏严重,被迫停产,钢水、铁水凝铸在炉膛内。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公顷。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唐山市及附近重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震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地云集唐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紧张的救灾工作,及时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市区被埋压的60万人中有30万人自救脱险。解放军各部队出动近15万人。唐山机场一天起降飞机达390架次。京津唐电网3000多人组成电力抢修队。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系统的2万多名医务人员,组成近300个医疗队、防疫队。空运重伤员到外省市治疗,共动用飞机474架次,直升机90架次;共开出159个卫生专列。各级政府及时解决了群众喝水、吃饭、穿衣问题。重建家园工作1976年底着手准备,1978年开始,10年后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出现在中国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地震属震群型,主震之后又发生22日6.7级地震和23日7.2级地震。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最大半径1150公里。震后连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农田、道路、河床等破坏严重,通讯中断。耕地被毁十几万公顷,粮食损失达500万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头。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加之震前已有预报,采取了人员撤离的措施,因此,人员伤亡仅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多数是由震后泥石流、山崩、滚石等次生灾害所致。四川省各级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各部门做好各方面准备。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及附近地区群众,由于受唐山地震的影响,产生了严重的恐震心理,从而出现了惊慌、外逃、外迁、跳楼现象,给社会生活带来影响。同时地震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加剧了社会不安定状况,造成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厂矿停产现象。
河北尚义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尚义以东地区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年中国大陆地区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灾区涉及张北、尚义、万全和康定县的19个乡镇,灾区人口近17万。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伤,其中重伤362人,伤亡人数占全国当年总数的83.9%。由于当地居民房屋的结构和选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不强,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经危险,因此,房屋破损较为严重,破坏面积达到650多万平方米,其中完全毁坏175.4万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94亿元,占当年总数的44.6%。与该县相邻的山西大同高天镇县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到587.9万元。震后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灾款项8.36亿元。
⑩ 云南省,龙陵县龙山镇户孔上社陈显荣因地质灾害摧毁房屋,本人没有能
下面痒好心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