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地质灾害图
A. 乐山最贫困地区
1、区域结构特征
四川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极广,地域几乎涵盖全省,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寒藏羌区(甘孜州、阿坝州)、攀西老凉山地区(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川北秦巴山区(绵阳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川南乌蒙山区(宜宾市、泸州市)和川中丘陵区纳入“十年扶贫规划”的重点贫困村。截止2004年,四川省生存环境恶劣贫困村14172个、需易地扶贫搬迁人数9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共197.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共460万人、饮水困难人数1000万人、59个乡与7985个村不通公路、2340个村不通电、28800个村不通电话、5781万亩中低产田土、贫困地区115145万亩草场严重沙化、退化和鼠化,贫困人口中成人文盲、半文盲率为14.15%,每千人拥有医生1.24个。
2、区位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特征
(1)自然特征。四川贫困地区大都位于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原区,这些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恶劣,耕地资源少。贫困人口居住的山区、高原及部分丘陵和高原地区,土地资源总量少,土地质级差,土地贫瘠,大多土层薄,土质差,不宜农耕,耕地多数以陡坡为主,耕地质量不高,产出量低,近年来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致使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低且成下降趋势,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不足,在时间、地域和人口占有量上分布不平衡。现有的贫困地区土地资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全的优质耕地面积少,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增大了农业风险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2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四川贫困地区大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地带。所谓生态敏感地带是指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和交错带,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环境因子变动的敏感性强,因其环境或景观的变化,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明显下降乃至消失。许多贫困地区的旱灾情况非常严重,降雨量小,且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致使地表水渗透严重。有些地区十年九旱,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有些贫困区高寒阴冷,日照稀少,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农业的耕作。还有一些地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这些恶劣的生态环境本来就给当地农户的生存带来了困难,加上过度的开垦,毁林开荒,使得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植被被破坏,蓄水、地下水、河水水位逐年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层瘠薄,养份流失,生产能力下降,形成贫困地区“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虽然近年来四川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这些地区除了自然资源外缺少其他可以替代的资源,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的现象仍然存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主宰着当地经济。3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四川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处于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都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非常低,大部分自然资源仍然被闲置。已经利用的自然资源,则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而几尽耗竭,再生能力差。现在的生态建设,由于政策、资金、技术、文化等的限制,效果不够理想,没有形成社会、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重建的压力依然沉重。
(2)经济特征。四川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生产方式落后。四川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以低层次平面垦殖方式为主要特征,即低素质的生产经营者凭借传统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以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为主,直观表现为以锄头、犁耙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技术手段同自然界进行简单的能力交换过程,甚至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在某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仍然比较普遍。生产技术长期落后,耕作粗放,往往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后劲严重不足。1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在贫困地区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四川贫困地区农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了生产总值和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发展滞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在贫困地区,农业在县域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仍然是县域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而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与农业生产有联系。2经济呈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贫困地区由于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多、工业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其经济发展处于以内向为主的低层次,缺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市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3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生活质量处于满足生存需求线以下,收入水平低,就会衍生出生活质量低下,如住房短缺、健康状况不佳、受教育水平不高、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及劳动年限短等皆与收入低下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呈扩大之势。4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企业落后,财政入不敷出,集体积累空虚;农户拥有的可用资本少,农业扩大再生产难,缺少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决定了贫困地区农民长期滞留在贫困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贫困地区财政由于长期赤字,造成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财政长期拮据,贫困地区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社会服务,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由于收入水平低,所以积累能力有限,公共积累也难以提取,造成集体经济的组织能力弱化,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不能建立起来,严重阻碍贫困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十分落后,不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给予应有的推动作用。5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贫困地区基础建设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人畜饮水、灌溉、交通、能源、通讯条件无法满足生产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需要,原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是贫困地区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长期发展的保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长期落后,加之当地政府缺乏必要的财政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是今后扶贫的重要内容。6经济功能不完善,构成要素发育程度低下。所谓经济功能是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保持正常运行而必须具有的吸纳功能、增生功能和优化功能。显然,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这些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或者说是不健全的。贫困地区一般偏离经济中心,不是从自然地理距离上远离经济中心,便是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从而在经济地理上拉开与经济中心的距离,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功能的弱化。随着国民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流效应的冲击更为强烈。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将导致贫困地区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能够获得较高回报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且这种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着自身累积能力弱、资源转换率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回流效应冲击大的严峻挑战的话,那么,在经济技术发展程度更低的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冲击将会更大,所遇到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3)社会文化特征。四川贫困地区不仅在地理和经济上有着非常典型的特征,在社会文化上所表现出的知识型贫困和精神型贫困等也引人深思。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四川贫困人口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过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特别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人均收入低。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这一矛盾愈加突出,导致脱贫成效降低,返贫率高,成为贫困地区经济状况难以改变、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2地方病人口比例高,医疗卫生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不但是造成贫困人口智力低下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农户难以脱贫、重新返贫的一条重要原因。另外,贫困地区来自于政府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常有限,医疗机构缺乏,设施陈旧,药品匮乏,医务人员素质低,加上贫困农民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看病、就医、用药十分困难,这使得贫困地区地方病高发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并导致贫困户常见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3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差。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许多村寨没有学校,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学率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低。农户科技、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工副业生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管理人才更是奇缺。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各类人才十分缺乏,农业科技推广进程十分缓慢。人才数量少、而且质量低,现有的人才严重流失,从外部引进人才十分艰难,并且也远未形成引进机制,真正懂经营会管理,大公无私,具有组织号召力,敢闯市场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更是十分缺乏。4观念陈旧落后。四川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文化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封闭,活动范围狭小,人口极少流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缓慢,与外界隔绝的社会文化机制使科学文化和现代经济信息的传播受到制约,由此决定了贫困地区人民的需求层次较低,无暇顾及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贫困地区显得十分匮乏,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与此相应,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文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大,人们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如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迷信意识、家族宗教观念盛行等。他们既抵制商品经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抵制经济文化交流,又表现出悲观无奈、消极坐等以及表现出“小富即安”的自满自足观念。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干部形成了一种自甘落后、以穷为荣、不愿苦干、不思进取、眼睛向上、依赖着国家救济的惰性。
二、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构想
新形势下,四川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构想可以概括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四川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实行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扶贫、整合扶贫资源,综合开发,“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将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逐步使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特困地区为重点结合起来,将治贫与治病、治愚结合起来,既要把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做好,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以体制创新和对内外开放为基本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贫困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经济社会并重,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在巩固温饱成果的同时,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使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社会不断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富民强区,为达到小康水平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为实现上述总体构想,四川应当完成几个转变。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调整为解决贫困人口生存问题和提高其发展能力相结合。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贫困县调整变为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变扶贫资源难以到贫困户手中为最大限度地到达贫困户手中。在扶贫对象上,由单一锁定尚未越温人口调整为既锁定尚未越温人口又锁定初步解决和基本解决温饱人口。在扶贫内容上,变单纯的经济开发扶贫为全方位立体化扶贫,特别要针对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建设“腿短”的问题,进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综合性投入,并进行劳务输出和扶贫移民。在扶贫方式上,在不放松开发式扶贫的同时,对部分通过开发式扶贫不能脱贫的“特殊贫困”人口,也应实行救济式扶贫。在扶贫途径上,由单一资源开发调整为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并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保护中有条件开发、在开发中有条件保护”,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同人口、环境和资源的统筹协调。在扶贫主体上,变让贫困户脱贫为贫困户自己要脱贫,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扶贫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改变平均分散使用资金的方式,把各种渠道发放的资金集中起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在扶贫考核上,由进程性指标考核为主转向以效果性指标考核为主。
B. 乐山市做地质灾害评审有几家
最好的是207地勘院
C. 四川盆地地质环境区矿山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滑坡、泥石流环境地质问题
四川盆地大致可划分盆内和盆周两大部分。盆内主要为低丘和平原,包括荣县—威远—隆昌一带的丘陵区、达州—大竹—华蓥一带中低山区、新津—双流—彭山—眉山—洪雅浅丘区和成都—资阳—遂宁—绵阳—南充等地平原-丘陵区。盆周包括北部广元—旺苍—南江—万源一带中低山区、盆西绵阳—德阳龙门山中山区、盆西南宝兴—雅安—石棉—乐山一带中山区和盆南珙县—高县—筠连—叙永—古蔺一带中山区。
盆内以天然气、煤、盐类矿产和硫铁矿为主,此外有建材非金属矿。盆内有大洪山芒硝矿,是我国三大芒硝基地之一。其余多为中小型矿山。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占压、破坏土地资源、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以及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盆内矿山年产废水量3606.36×104m3,累计堆放废渣量2682.94×104t,占压、破坏土地资源面积769.63hm2。该区煤矿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如泸县新民煤矿山,采空区面积达4hm2,地表破坏面积约8hm2,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井水干枯,地表开裂、塌陷,危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资威隆煤矿区,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量废渣和煤矸石占压农田,阻塞河道,矿井废水污染水源等环境地质问题;达竹煤矿区有滑坡、塌陷、地裂缝、煤矸石自燃、地下水疏干等环境问题,造成农田、公路、桥梁、房屋受损和人员伤亡;华蓥山煤矿山废渣、废水乱排放,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地、水体,造成河道淤塞、地下水疏干,饮用水枯竭,出现地表塌陷、开裂等地质灾害。非金属建材矿山占压、破坏土地资源明显,对交通沿线景观资源造成破坏。
盆周以磷矿、煤矿、硫铁矿、铅锌矿、砂金矿、建材非金属矿(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为主,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大量占压、破坏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年产矿山废水量为3796.60×104m3,累计堆放矿石量为9005.64×104t,占压、破坏土地资源面积73760.77hm2。该区煤矿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亦比较突出,如北部广旺煤矿,采空区引发大面积地面塌陷、地表开裂,并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龙门山中段开采二叠系的煤和磷,形成大面积、多级采空区,地表形成众多危岩,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耕地破坏;盆南芙蓉煤矿,开采二叠系的煤,引发滑坡、泥石流20余处,地面沉降3处,开裂数十处,崩塌15处,致使农田干枯,土地荒芜,泉水枯竭,房屋拉裂和环境污染等;古蔺—叙永煤硫矿区,大面积采空区形成地面拉裂、塌陷,山坡形成危崖、崩塌等地质灾害,选矿形成的尾矿堆抬高河床,堵塞河道,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均受污染。广元地区嘉陵江中游砂金矿山,河滩和阶地削离严重,尾矿、废石堆在河边,填高河床,破坏耕地、防护林和航道。龙门山中段安县石灰石矿山,开采二叠系、三叠系灰岩,采矿、剥离植被和耕地数千公顷,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和沟谷被矿渣堵塞,严重影响了安县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彭州“飞来峰”石灰石和煤矿山,由于数百小矿争采,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影响了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盆西雅安锅巴岩石材矿山,开采前震旦系大理岩、花岗岩,由于开采粗放,成荒率低,废石堆积量大,部分河道淤塞,沟谷阻断,诱发泥石流、抬高河床,威胁下游村庄、县城安全。
D. 四川乐山洪水拦腰截断大桥,有无造成人员伤亡
本市特大洪灾来造成15个镇自12.2万余群众受灾。受损房屋13500有货,导致大面积电力,通讯和供水中断,多处水利和交通设施受到损失,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以上。目前全县没有发生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具体灾情正在进一步统计中。
E. 2008四川汶川地震乐山市夹江县马村乡地质灾害和危房补助有那些
分都不分
F. 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地7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吗
近十多年来峨眉山只有一次在盘山公路上发生塌方事故,所以说,相对于版其他山区景区,峨眉山权市最安全的了,去年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安全山”称号呢。
至于从成都过来的途中,哈哈,全程高速,一个半小时,根本没有山,哪里来山体滑坡一说?
G. 乐山大佛景区的洪灾到底有多严重
乐山大佛景区的洪灾真的特别严重。洪水已经淹到了乐山大佛的脚下,给乐山大佛的脚来了一次洗脚。
H. 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划出的6个防治区的基础上,进而确定了1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见图5.1,即:
Ⅰ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1);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2);
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Ⅰ-3)。
Ⅱ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Ⅱ-1);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Ⅱ-2)。
Ⅲ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Ⅲ-1)。
Ⅳ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Ⅳ-1);
黄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Ⅳ-2)。
Ⅴ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Ⅴ-1);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Ⅴ-2);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Ⅴ-3);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Ⅴ-4);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Ⅴ-5);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Ⅴ-6)。
Ⅵ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Ⅵ-1);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Ⅵ-2)。
现将各重点防治区的主要特征列于表5.3,并分述于后。
5.4.1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1)
该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面积5.52万km2。
该区第四系厚达200~300m,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厚度不一,是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20世纪90年代末,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超过200mm的面积近1万km2,为该区总面积的1/3,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威胁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次数。
该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5.4.2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Ⅰ-2)
该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沧州、德州等城市和农业区,面积7.5万km2。该区地势平坦,第四系沉降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为200~600m,有海陆过渡相的淤泥、淤泥质黏性土,新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面沉降高易发区。
表5.3 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一览表
续表
截至2004年,该区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大于1000mm的地区有755km2,大于200mm的地区达42120km2。同时,华北平原已发现地裂缝482处,主要分布于沧州、衡水、廊坊等地,地裂缝长度一般在几米至500m之间,最长达千米,宽度一般在0.01~0.5m之间,最宽处超过2m。威胁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次数。
该区是城镇人口居住密集区。防治重点: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地区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5.4.3 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Ⅰ-3)
该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界,范围包括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河段,我国一侧。总长2379km。
该区有98处总长454km的江段塌岸灾害严重,塌岸速度为2~30m/a。造成我国每年有1.0~11.5km2的国土流失。
防治重点:黑龙江、乌苏里江河岸崩塌。
5.4.4 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Ⅱ-1)
该区位于华东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和江西丘陵地区。面积10.12万km2。
该区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受台风影响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间。碎屑岩、变质岩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是滑坡中、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群发性滑坡、崩塌发育,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已发生的8121处地质灾害中,滑坡4650处、崩塌1666处、泥石流106处、地面塌陷56处、地裂缝2处。造成人员死亡734人,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威胁村镇居民安全。
该区人口密集,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浙、闽、赣丘陵地区的群发性滑坡、崩塌。
5.4.5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Ⅱ-2)
该区位于广东省,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等市(区)和四会、高要等县(市)。面积4.16万km2。
该区地势低洼分布有海河混合相的沉积黏性土、淤泥类软土和砂性土,深部普遍分布承压含水层。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
截至2002年,该区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7处。造成人员死亡24人。
该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防治重点: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和深圳等地的地面塌陷。
5.4.6 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Ⅲ-1)
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包括伊宁市和伊宁、霍城、特克斯、巩留、尼勒克等县,以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面积5.36万km2。
该区70%以上为山地,风积黄土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带,多呈黄土梁地貌,地形起伏不平,在暴雨或地震的触发下,便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滑坡、泥石流中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泥石流810处,其余为崩塌158处、地面塌陷48处、地裂缝1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27人,直接经济损失3501万元。严重威胁公路和转场牧道的安全,威胁着农牧民、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国家西部重要口岸。防治重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滑坡、泥石流。
5.4.7 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Ⅳ-1)
该区位于陕西和山西省北部,范围包括忻州市的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地区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等县,面积6.67万km2。
该区在地貌上为黄土丘陵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盖层厚,沟谷切割深,水土流失严重,是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523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68处、崩塌62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11处、地裂缝18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6人,直接经济损失6027万元。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道路和矿区。
该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防治重点:居民地和矿区的黄土滑坡、崩塌。
5.4.8 黄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Ⅳ-2)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范围包括陕西省宝鸡、咸阳、西安、铜川、兰州、西宁和天水等地区,面积3.84万km2。
该区为黄土高原西南缘。以垄、岗、梁、峁地貌类型为主。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节理发育、湿陷性强,黄土边坡稳定性差。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是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585处、崩塌73处、泥石流269处、地面塌陷2处、地裂缝6处。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31人,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防治重点:重要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和矿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西安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
5.4.9 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Ⅴ-1)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范围包括陕西省和甘肃省南部的汉中—凤县、略阳—武都、舟曲、西和县、礼县、成县,面积9.22万km2。
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新构造活动强烈,山体岩石破碎,残坡积分布广泛且结构松散,斜坡稳定性差。是泥石流、滑坡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30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1383处、崩塌47处、泥石流1316处、地面塌陷9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937人,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受威胁的城市主要有和政、兰州、武山、漳县、渭源、清水、平凉、崇信、镇原、环县、华池等;铁路有宝兰线、兰青线、兰新线;公路有312国道、213国道、省道及县公路。
该区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泥石流和滑坡。
5.4.10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重点防治区(Ⅴ-2)
该区位于我国中南部的长江三峡地区,面积5.4万km2。区内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地质灾害呈点多、面广、危害大的特点。此外,受多种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又具有带状和相对集中于城镇等人口密集区分布的特点。长江三峡库区是滑坡高易发区。
该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库岸稳定和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有2100余处,重庆市的丰都、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等县(市、区)以及区内的210国道、212国道、319国道、318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安全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部署。
5.4.11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Ⅴ-3)
该区位于我国湖北和湖南省的西部,面积12.91万km2。该区地貌形态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是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该区发生的550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3633处、崩塌482处、泥石流94处、地面塌陷229处、地裂缝81处。截至2003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937人,直接经济损失3.49亿元。威胁十堰市等城市、焦柳线等交通干线的安全。
该区防治重点是交通干线两侧、重要基础设施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滑坡、崩塌灾害。
5.4.12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Ⅴ-4)
该区位于我国湖南省,范围包括湘中新化—冷水江市,涟源—娄底市、湘潭市、常宁、郴州、临武。面积7.08万km2。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以山、丘为主的多种地貌类型组合为特征。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发育。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梯度大,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是地面塌陷和滑坡高、中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177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106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89处、地面塌陷173处、地裂缝2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31人,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威胁郴州、娄底等矿业城市、邵阳和张家界等旅游经济发展带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重要矿业基地。防治重点:矿业城市、旅游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3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Ⅴ-5)
该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包括桂林市、鹿寨以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等地区,面积12.60万km2。
该区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地形切割较强,降水量丰富。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碎屑岩和连续型纯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位埋藏浅,是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22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630处、崩塌1217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191处(群)、地裂缝42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71人,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能源基地和大型水电工程区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
5.4.14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Ⅴ-6)
该区位于我国四川东部,重庆东北和东南地区,云南东部,贵州六盘水、毕节、贵阳、遵义、铜仁等地区,面积17.65万km2。
该区地貌属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100m左右,主要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山高、谷深、坡陡,易产生滑坡、崩塌;在盆地区,由于碳酸盐岩广布,岩溶的强烈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近5000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505处、崩塌497处、泥石流260处、地面塌陷247处(群)、地裂缝454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768人,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受威胁的城市和矿区主要有昆明,六盘水、毕节等地的煤矿山,贵阳、黔南等地的磷矿山,遵义、铜仁等地的汞矿山等。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防治重点:城市和矿山地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5 川滇南北构造带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Ⅵ-1)
该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范围包括凉山州大部分,甘孜州部分、乐山地区部分,大渡河中下游,岷江流域、安宁河流域,雅砻江下游及黑水河上游,东川和小江流域,面积13.54万km2。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十分陡峭,松散碎屑物质极其丰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降雨量大,具备了泥石流活动最为有利的地形和物质条件,滑坡、泥石流活动均较强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55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3474处、崩塌283处、泥石流652处、地面塌陷44处、地裂缝8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343人,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滑坡泥石流易造成堵江,威胁河谷两岸重要基础设施、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区。防治重点:重要水电工程、城镇、交通干线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5.4.16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Ⅵ-2)
该区位于云南西部,面积17.58万km2。
该区地势北高南低,以高山、中山为主,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奔腾于群山之中,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错分布。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是泥石流、滑坡高易发区。
截至2003年,该区发生的3800余处地质灾害中,滑坡2561处、崩塌123处、泥石流520处、地面塌陷19处、地裂缝6处。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845人,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于怒江、澜沧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威胁两岸基础设施、居民点的安全。
该区少数民族聚集,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区。防治重点:重要水电工程区、居民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泥石流、滑坡。
I. 四川发布今年第几个红色地灾预警了
7月15日,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结合省气象台天气预报情况,发布地灾气象风险红色预警,涉及绵阳、德阳、成都的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绵竹、彭州等6个县(市、区)。这是我省继7月10日发布地灾红色预警后,今年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
“红色预警为我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最高等级,一周内两次发布红色预警,在我省地灾预警工作中并不多见。”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此次红色预警涉及区域已连续降雨多日,且受地震影响地质结构相对松散,容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记者对比两次预警区域发现,预警范围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一带,其中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绵竹5个县(市、区)连续两次“上榜”。
除了红色预警外,广元、绵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阿坝的14个县(市、区)还有橙色预警,多地为黄色预警。按照预警要求,各地应密切关注当地降雨预报及降雨实况,加强巡查房前屋后斜坡、靠山靠崖、沟口等危险地段,发现险情及时采取主动预防避让措施,撤离受威胁人员。橙色预警还要求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主动预防避让等应急防范工作。
J. 四川乐山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吗会有较大得地震灾害吗眉山呢求解答 谢谢!
一楼回答不靠谱,是小孩吧?乐山中心城区不在地震带,但乐山的马边县在一个地震带上,马边地震对乐山是会有影响的,另外乐山的井研县紧靠眉山的仁寿县,仁寿县处在断裂带未端,只是没发生过大地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