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发生地质灾害
A. 台风暴雨影响区的地质灾害
2.4.1 我国台风暴雨影响区地质灾害概况
我国登陆台风( 泛指热带气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统称为“地质灾害”)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风登陆时,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会使暴雨强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风坡山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风暴雨影响区的确定
根据 1960 ~2003 年我国热带气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国登陆台风的主要降雨影响区域在东部。我国大的地貌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结构,将台风平均年降雨量大于10mm 的区域作为台风影响区( 图 2.7,图 2.8) 。此地带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 182 ×104km2。此区域即本节的研究区。
图 2.7 我国热带气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2.8 台风影响区及区内地质灾害分布
2.4.1.2 资料来源
本节使用的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
1) 1 ∶ 25 万数字高程数据,来自国家测绘局。
2) 1 ∶ 50 万岩性数据与 1 ∶ 10 万土地利用数据的综合分析,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
3) 分月的植被覆盖度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观测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风影响区内 7985 个地质灾害事件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4.1.3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上与台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是台风降雨集中的地区,同样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灾害密度相对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荡山和扩苍山区、福建南部和广东南部,以及江西、广东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南岭一带山区。随着台风降雨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由台风造成的地质灾害也向内陆逐渐减少。
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台风和非台风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据 1990 ~2003 年登陆我国的台风降雨以及地质灾害事件资料,在研究区内,除上海外,其他省( 区、市) 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长江以南诸省( 区、市) 明显多于北方地区( 图 2.9) 。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32%; 湖南也是地质灾害高发省,占到灾害总数的 14%; 然后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北各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 2.9 台风影响区内各省份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就诱发原因来看,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前 3 个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别占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31% ,16% 和 13% 。与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形成对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别达到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26% 和 25% 。广东和湖南也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省份,各占台风诱发灾害总数的 15% 。在湖南,台风和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相当,而在江西、广西、安徽和湖北,由于地处内地,主要受来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统影响,由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2.4.1.4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从 5 月份开始出现( 图 2.10) ,并以 7,8,9 月份为多,这与台风发生季节相吻合。而由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则从 3 月份就开始出现,5 月份华南前汛期降雨开始,随着降雨增多,地质灾害也开始增多,并在 6 月份达到高峰期,这时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均达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开始,主要雨带北抬到江淮、黄淮一带,由于这一区域平原区居多,尽管是雨季,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风地质灾害已显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风季节,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也达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风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较非台风地质灾害高发期滞后2 ~ 3个月。
图 2.10 台风影响区内逐月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2.4.1.5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与非台风地质灾害易发性条件分析
对比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 图 2.11,图 2.12) 。
图 2.11 高程影响对比分析
图 2.12 土地利用影响对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风地质灾害有超过10%发生在高差0~100m区间内,而非台风地质灾害只有不足7%发生在这个范围内,同时在大于350m高差以上,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大于非台风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统计中同样发现台风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对土地利用的统计发现,在台风过程中发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这可能和台风的强风作用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强风对树林的摇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动,从而导致入渗增加,加速斜坡失稳的进程;而强风对低矮灌木的影响明显减小。
计算表明,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的面积,即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说明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内陆后这一特征逐渐消失,这与深入内陆后台风的影响逐渐减小有关。
2.4.2 台风暴雨与地质灾害
2005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受到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的影响,其中有8次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另外,在越南登陆的0516号台风“韦森特”,对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响(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的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共造成7074.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14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937.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53.3×103hm2,绝收面积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万间,损坏房屋10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99.9亿元。先后有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区、市)受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遭受两次以上台风袭击。
2005年的9次台风中,对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麦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员死亡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龙王”、“泰利”、“麦莎”。
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大陆地区的台风
2004年“云娜”台风带来的过程降雨量达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在浙江省乐清市北部地区造成大面积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005年,受0513号台风“泰利”的影响,大别山东、南麓的局地过程降雨量达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县相连的狭长地带发生群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处,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间,毁地80380亩。
2005年,0505号台风“海棠”、0509号台风“麦莎”、0513号台风“泰利”、0515号台风“卡努”等多次台风暴雨袭击,浙江省温州、丽水等区域群发型地质灾害严重。温州市文成县石垟乡过程雨量达400.8mm,灾前3h雨量175.1mm,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门村和驮龙村分别死亡5人、11人,受伤多人。
2005年,遭受0505号台风“海棠”、0513号台风“泰利”等台风暴雨袭击,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7月19日一日降雨量达832mm,过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区顺昌县杉木、毛竹等广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发大面积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湖南省郴州市11个县(市、区)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福建省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强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伤。7月14日,福建省漳浦县中西林场强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伤。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号台风“格美”(Kaemi)外围影响,安徽省霍山县集中强降雨达221mm,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处,倒塌房屋数百间,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断。岳西县最大降雨量为267mm,引发了地质灾害36处,造成死亡2人、失踪1人、伤1人,倒塌房屋数百间。
2.4.3 基本认识
1)登陆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台风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在6~8月。台风影响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182×104km2,其中台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四省。
2)选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断层密度和土地利用作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评价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分析结果显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东部以及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这与地质灾害历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对比台风和非台风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发现高程、高差和坡度对台风地质灾害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土地利用统计表明,台风过程中林地区域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
4)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其影响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的趋势转化,随着向内陆深入,这种趋势逐渐减弱。
B. 地质灾害的中国的地质灾害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
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1:2015年8月12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烟家沟村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区附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厂区15间职工宿舍、3间民房被埋,64人失踪 。
2:2015年19日8时30分许,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现场搜寻到第37名被困人员遗骸,到目前已经救出37人,其中36人确认死亡,1人经抢救生命体征平稳,目前只剩1人失联 。
C. 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
答案:C 解析: 解析: 图示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地势起伏大是滑坡产生的条件之一。
D. 最近有没有发生地质灾害
刚刚发生的。
108国道发生山体滑坡 公路部门提前发现未伤亡
新浪新闻2016年8月23日 11:33
原标题:108国道发生山体滑坡 公路部门提前发现未造成伤亡
新京报快讯(记者郭超)8月21日9时许,108国道K120+600(蒲洼乡宝儿水村)处路侧发生山体滑坡,滑坡土方量相当于200辆满载大货车。由于公路部门提前两天发现迹象并采取断路措施,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未形成严重交通拥堵。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获悉,2016年8月19日上午11时,市交通委路政局房山公路分局巡视人员发现108国道K120+600(蒲洼乡宝儿水村)处路侧山体出现滑坡迹象,并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房山公路分局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报告,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
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房山公路分局约请相关专家对现场进行勘察分析,认为短时间内发生大方量山体滑坡风险巨大。当天16时30分,经上级部门同意,对该处滑坡点采取了断路措施。
8月21日9时许,滑坡体突然发生局部滑塌,方量约4000立方米,相当于200辆满载大货车的体积,造成道路全幅阻断。观测显示,滑坡体顶部裂缝已由1.5米发展至5米,碎石不断滚落,整体滑塌的险情不断加大。
8月22日,北京市交通委组织北京市防汛办、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房山区政府现场勘查,初步确定采用削方、卸载、支护、锚固综合治理的处置方案。目前公路部门正在全力清理现场,确保尽快通车。
E. 发生地质灾害怎么办
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1、当遇滑坡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国土资源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2、若遇泥石流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前面所提的即为在粘性泥石流中得生的典型实例。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变化发展趋势。
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包括加强管理泥石流沟及下游沟谷。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发电厂、通讯设施、电台、渠道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特别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阵发性、间歇性等特点。
3、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1)加强预先勘察,防患于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诱发滑坡的活动。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对场地进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若发现场地斜坡稳定条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体,则最好避免在这种场地上施工。若无法避开,那么在施工前必须对该斜坡进行彻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后患。
2)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以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例如开挖工程,应该挖一段砌筑加固一段。若大面积开挖而不加防护,便将大大降低斜坡稳定性,可能会造成滑坡或崩塌。雨季中,由于水的影响,斜坡的自然稳定性比旱季差。因此,在稳定性较差的斜坡上施工,应该选择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开雨季的影响。
3)及时治理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期间或工程、建筑物运营后,若发现场地斜坡有不稳定迹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治,控制其发展。
4)要严禁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发育的斜坡上进行农业灌溉。
5)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
6)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自然的法规,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们保护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便可防止或避免灾害的发生。
4、当被洪水围困时如何避险?
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稳定好他们的情绪;想办法发出呼救信号,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救援;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一、灾害前有哪些征兆?
地质灾害发生前有以下自然现象: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水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动、植物异常,如蛇挡道,蚯蚓上路乱窜,蚂蚁成群结队携幼搬迁上树,猪、狗、牛、羊、鸡等惶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如树木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崩塌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山坡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可嗅到异常气味;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出现热气、冷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滑坡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坐,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不时有小型坍滑现象出现;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位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另外,长期降雨或突降暴雨无征兆也要注意防范泥石流。
二、灾害发生后怎么自救?
1.不要立即进入灾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
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2.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给政府
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讯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开展救援。
3.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灾害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4.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还有暴雨,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制订防灾应急预案,安排专门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5.有组织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搜寻。
F. 11·13丽水山体滑坡的各方反应
丽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全力以赴搜救失踪人员;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彻底查清灾害内原因;制定应急容排线方案,以防灾害进一步扩大;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生活安置、遇难者家属安抚和保险理赔等相关工作。同时,对丽水全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做好群测群防和隐患整治工作。
截至2015年11月18日10时,接受社会各界到账捐资总额累计4316854.15元,其中,“丽水市莲都区民政局接受捐款专户”接受捐资1765935.71元;“丽水市莲都区慈善总会慈善款专户”接受捐资2191369元;“丽水市莲都区红十字会赈灾捐款专户”接受捐资291970元;“共青团莲都区委支付宝捐款专户”接受捐资67579.44元。
G. 我国近三十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
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县与兴海县交界处发生6.9级地震
1999年专9月21日,台湾7.6级的强烈地震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属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发生了8.1级大地震
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地区6.8级强烈地震
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6.4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发生在7点49分,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2010年9月7日,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557人,失踪284人,累计门诊治疗2315人。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的7.0级地震。
H.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丽水市位于武夷山系腹地,属山地地貌,除山间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约3573座,相对高差在800~1500米,龙泉黄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温溪镇海拔仅7米,两者地形高差达1900余米。地势呈西南高,北东低,西南部中山广布,地形起伏差异大是丽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点。丽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许多三面群山环抱一面开阔的“V”字型狭长沟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临空面,往往有利于山坡物质势能的释放与能量转换,因而有利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够发育,在暴雨径流冲刷时,极易把砂、石、土挟带到沟谷中,不利堆积,也是产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有利地貌。
2.地质条件
丽水市主要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基底变质岩系(前寒武系)→侏罗系火山岩系→白垩系火山岩夹沉积岩系→第四系。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和长期风化作用,岩层褶皱强烈、断裂节理发育,成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丽水市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变质岩,其余大部分市为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陆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间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积层。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较为发育,分布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本市构造以断裂为主,火山构造亦十分发育。
基于岩性的不同,风化层厚度也有一定差异,变质岩区、白垩系陆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区及火山盆地内部风化层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而侏罗系的熔结凝灰岩分布区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浆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层仅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且界面明显,这给滑坡体的形成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广泛发育的古滑坡体、山前堆积物、崩积物连同风化壳物质共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频繁的地质活动产生的多期断裂构造面以及多组节理面将岩层(岩体)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独立块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独立块体脱离母体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类的地质灾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变质岩中往往夹有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层,当岩层出现侧向临空并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顺层滑坡将会产生。
3.区域构造与地震概况
(1)区域构造概况:丽水市地质构造以断裂发育为特点,褶皱不明显。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配以北西向断裂,形成构造形态的基本骨架。
北东向构造带由北东向变质岩基底断块隆起和一系列约50°方向压性断裂组成,主要有遂昌县昌裘至上定断裂,遂昌县城至大柘构造带,松阳县高亭至里庄构造带,庆元县竹口至龙泉断裂,龙泉市至缙云新建构造带,庆元县至青田海口构造带。
北北东向构造带由一系列10°~30°强烈断裂带及受它制约的北北东向白垩系构造盆地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东构造带,遂昌根竹口至龙泉大桂溪断裂带,云和县大岭头至庆元县中村断裂带,丽水市至景宁县构造带。
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遂昌县关塘至龙泉市安仁至景宁县白鹤断裂带,松阳县古市至景宁县渤海构造带,青田县海溪至石平川断裂带。
南北向构造带青田县境内吴岸至湖边断裂带。
(2)地震概况:丽水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政和-海丰地震亚带,该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较大地震,亚带中庆元等地发生过5~5.5级地震,1574年至今400余年来虽有多次地震发生,但烈度均不超过六度,属基本稳定区,另据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分析,政和-海丰地震亚带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震级不会超过5级,对丽水市的影响为三度。另外,沿丽水-余姚深断裂带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状产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庆元县-景宁县间、缙云县与仙居县交界处、丽水市莲都区水东和庆元县城东先后发生4.75级、1.6级、1.3级和3.7级。
综上所述,丽水市区域地质构造处于相对稳定,地震影响较小,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产生不起主导作用。
二、地质灾害基本现状
1.以往地质灾害简况
据《丽水地区志》记载,丽水市自然灾害(主要指水灾)从公元656年(唐显庆元年)至1948年共发生31次(年),主要县(市)为丽水、青田、缙云、遂昌、松阳;1949年至1979年共发生6次(年),主要县(市)为青田、缙云、丽水、云和、庆元等。据现有资料统计,从1980年至1991年丽水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发生地质灾害67余起,主要发生区是庆元、青田、景宁、丽水等县(市)。
近十年来丽水市发生的重大规模的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景宁县澄照乡岩下村多处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死亡13人,重伤8人;同日在该县大地乡叶坑下村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踪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于地表遭受乱采滥挖,加之连日降雨,致使龙泉市小梅萤石矿区整条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国道线青田腊口段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一辆正在行驶的瓯海至金华客车被压,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号台风影响,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县石平川和青田钼矿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57人,多人重伤。同日,青田县的其他乡镇也发生多起地质灾害,死亡多人,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宁县毛洋乡滑坡-泥石流,冲毁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踪。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丽浦线(云和境内)43千米+800米处发生公路边坡崩塌,造成紧水滩电厂厂车坠入石塘水库,导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温铁路(缙云境内)100千米+770米处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从杭州开往温州的603次列车6节车厢脱轨,5人受伤,毁损路基160多米,铁路中断运行29小时。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县坑发生滑坡-泥石流,导致3人死亡。
2.隐患点及分布
据初步实地调查证实,目前有地质灾害迹象并有少量滑坡发生,有可能诱发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35处,直接威胁着全市205个村庄25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处于蠕动发育状态,已出现地裂、塌陷等现象,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主要隐患点30余处,即:
庆元苏湖乡包谢
庆元举水乡张地
庆元县淤上乡圹根等村
庆元隆宫乡张地
庆元县安南乡坑节、山圹等村
庆元县竹口镇新窑
云和县朱村乡上湾
云和乡崇头柳山头
云和县黄源乡荫桥坑
松阳县玉岩镇乌岩
景宁县澄照乡岩山
景宁县大地乡叶坑下
景宁县鹤溪镇岭脚
景宁县英川镇董村
景宁县雁溪乡岙头村
景宁县外舍乡双坑
景宁县鸬鹚乡茶亭对村
龙泉市龙渊镇牛头岭
龙泉市龙渊镇宫头、剑湖
缙云县石笕乡流坑
莲都区丽新乡小陶
青田县鹤城镇山头
青田县山口镇腊口矿饶士工区
青田县船寮镇白山
青田县黄洋乡石平川
青田县黄洋钼矿区
青田县万山乡关坑
青田县贵岙乡洪岩头
青田县舒桥乡西武头
遂昌县金竹下坪头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灾害并造成损失的其他隐患点还有:如青田县山口镇彭山、景宁县桑溪、金温铁路及丽缙复线等交通干线不稳定边坡等27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I. 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
一、稳定性评价
根据近年来初步调研,对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拟采用演变(成因)历史分析法进行定性评价。
1.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的原则
依据地质灾害体所处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促进地质灾害演变的主导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三种情况。
2.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的判据
土体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判据:
(1)稳定性极差:①前缘临空且有发展趋势;②斜坡坡角较陡,坡角一般大于40度;③滑体前。后缘及两侧有明显的裂缝,形成了清晰的纵长形、长条形、圆椅形等滑坡周界;④滑坡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敏感,其地质呈潮湿或半塑状;⑤滑坡面大部分已贯通;⑥树木、墓牌、工程建筑物等物体产生明显的倾斜、开裂等角变位或水平变位迹象。
(2)稳定性较差:①滑坡前缘具临空间;②斜坡坡角小于40度至30度;③滑坡前后缘可见断续裂缝;④滑面也基本贯通;⑤影响滑坡产生的主导因素仍然存在。
(3)稳定性尚可:①滑坡前缘临空高差小;②斜坡坡角小于30度;③滑坡上未见裂缝,植被较发育;④无影响滑坡产生的主导因素;⑤无明显的滑坡面。
岩质类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判据
(1)稳定性极差:①前缘临空(一面至三面临空);②前缘壁坡角在70~90度或呈倒坡;③后缘有明显的裂缝,并仍在继续发展;④前缘时有滚石、掉块等活动现象;⑤促进岩体破坏的主导因素未消除。
(2)稳定性较差:①具临空面;②前缘壁坡角在40~70度;③后缘有裂缝发展;④前缘暂无危体;⑤促进岩体的主导因素未消除。
(3)稳定性尚可:①前缘临空高度小;②斜坡坡角平缓在20~30度;③后缘无裂缝;④无破坏岩体的主导因素。
二、隐患点稳定性评价
1.岩(土)体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灾度评估
对目前已掌握了解,并存在隐患的岩(土)体滑坡210处进行初步的评判,结果其中稳定性极差的有10处,稳定性较差的有26处,稳定性尚可的174处。
(1)稳定性极差的10处,地质灾害隐患极端严重,基本处于非稳定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短期极有可能形成灾害,但目前无法治理或治理成本远高于治理效果,应及时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将涉及964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2)稳定性较差,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在一定的诱发条件下将形成灾害,目前可通过治理或部分搬迁,采取“避”灾、“减”灾等防治措施,可减轻地质灾害危险性,这26处将涉及人口4075人。
(3)稳定性尚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暂处于稳定状态,但在一定条件诱发下有可能形成灾害,必须通过加强监测以及投入一定的治理工程,才能确保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这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74处,将涉及人口在20000人以上。
2.崩塌(岩崩)的稳定性评价和灾度评估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线及高切坡的建房后侧。调查显示,丽水市交通干线金温铁路(丽水区段)、330国道线、省道丽浦线及丽龙线,目前发现隐患点15处,其中稳定性极差有5处,分别位于金温铁路缙云段1处、青田段2处、庆元县马蹄岙隧道口1处、丽浦线牛头岭1处;稳定性较差的有6处,稳定性尚可的4处;其余20处分布于各县(市)的灾害点。
本类隐患点都处于非稳定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随时发生,对交通运输及社会安定将带来极大的影响,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
三、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质灾害及评价预测
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局部区域地应力不平衡,使地质构造遭受破坏,将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冒顶、边坡崩塌、地表水渗透、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此外采矿废石和尾矿不合理堆放,也将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丽水市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5处(青田钼矿区、缙云仙都等条石采区、青田叶蜡石开采区、龙泉小梅萤石矿、庆元铅锌矿),已造成22人死亡(详见地质灾害现状一章)。可见,矿产资源开发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可忽视,而且在丽水市有加重的趋势。
在丽水市矿山地质灾害影响最大的矿种是钼、凝灰岩,其次为铅锌、叶蜡石等。这里仅介绍钼矿山地质灾害情况。
钼矿开采在丽水市开采金属矿种中开采规模最大,也是经济效益最佳的矿种,本市钼矿山7家,而选矿厂有20余家,矿业产值占本市矿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开采钼矿又相对集中在青田钼矿区,现以青田钼矿区为例,阐述矿山地质灾害情况:
青田钼矿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已成为省有色冶金工业重点建设矿山。但在90年代初期的民采潮的进入,不仅造成矿区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污染环境,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矿山安全隐患,由于无秩序、无规划开采、盗采安全矿柱等等违法采矿的事件,导致地质构造、地压力受力不均,在1995年、1996年矿区相继出现局部地段山体滑坡,5号矿区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1996年8月1日因尾矿库上游的乱采滥挖的采矿废石堵塞属矿库排洪道、溢流沟,加上尾矿库超量股段等人为因素,该尾矿坝塌坝,从而引发了泥石流的发生,将库内近100万方的尾矿荡然无存,瞬时间就把尾矿、矿废石以排山倒海之势汇入洪流之中,沿东源溪近20公里,泥沙所到之处全部夷平,冲毁大量农田、公路、工厂、村庄及水利设施,造成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惨重。1998年11月29日凌晨2时又在5号矿区采空区发生塌陷、崩落,塌陷面积2500平方米,崩落土石方达1.5万方,使一座选矿厂被埋,直接经济损失180余万元。根据目前状况,该矿区地质灾害隐患不容乐观,尤其是5号矿脉采空区的塌陷、25号矿脉地表水渗透和地下水流向改变以及矿区采矿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将有加重的趋势。
此外,本市缙云县仙都-壶镇凝灰岩开采区、庆元县铅锌矿、青田叶蜡石矿等矿区同样存在着许多不良矿山地质灾害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