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3-07 12:33:55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

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

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

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

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

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358.5Tg。

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1.7%。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2

5.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

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

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

6.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7.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

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

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

8.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

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

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

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

梨益沟剖面采样

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

9.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

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⑵ 姜大明部长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2013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等陪同调研。

姜大明部长一行首先参观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许志琴院士和毛景文研究员分别做了讲解。随后,姜大明部长一行来到了深部探测研究中心,参观科学仪器,观看深部探测三维展示,听取董树文副院长关于深部探测专项各项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

座谈会现场

在调研座谈会上,姜大明部长一行听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代表院党委作的工作汇报和李廷栋、陈毓川、袁道先等11位院士发言。姜大明部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突出强调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切实发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地质科技作为发展国土资源工作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他希望,中国地质科学院能够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找矿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汪民副部长主持了座谈会,并在会议结束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姜大明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地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2013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长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并参观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11位两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院属研究所(中心)党政主要负责人、院机关处室(中心)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2014年6月4日,姜大明部长一行考察深部探测研究中心

⑶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部设有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地质调查处、实验管理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办公室)、经济管理处、国际合作处、组织人事处(安全生产处)、计划财务处、党群工作处、监察审计处、基建处(基地办)、研究生部等12个职能处室,信息中心、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京区后勤服务中心等3个中心,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深部探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个业务部门。

截至2013年底,院部职工总数433人,包括在职173人,离退休26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08人,研究生学历53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23人;博士17人、硕士22人、本科27人,大专及以下12人。

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深部专项工作部署图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160千米。在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深部成矿的动力学背景。部署了罗布莎、金川、南岭、庐枞和铜陵矿集区以及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等12口大陆科学钻探实验与异常验证钻孔,累计进尺超过20000米,单孔最深达到3008米;在西藏罗布莎等地发现系列深部地幔物质,在南岭于都—赣县和安徽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厚大矿体、矿化异常和重要矿化线索,证实了南岭“五层楼+地下室”成矿模式。专项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的地应力监测网建设。探测成果有效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壳的复杂结构,全面提升了大陆地壳演化与深部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超深科学钻探钻机以及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等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软硬件系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测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测试验基地,为组织实施我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庐枞矿集区反射地震偏移剖面的初步解释与三维可视化显示

SinoProbe专项2008-2013年完成的主要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大陆科学钻探钻孔位置示意图

美国LRO月表影像图(30m/pixel)

美国LOLA数据建立1/16度的月球地形图

月球重点地区地质结构研究及探月新技术开发研究进展。(1)制作了嫦娥二号CCD影像(50m/pixel)、Clementine UVVIS影像(200m/pixel)、美国LRO月表DEM影像(30m/pixel)各一幅。(2)利用美国LOLA数据绘制1/16度的月球地形图1张。(3)参加美国44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提交会议报告1篇,宣传总结我院在《New Views of the Moon》一书在美国矿物协会授权翻译和出版后(《月球新观》),该书对中国行星科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得到了该书主编的大力支持和赞赏。

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学科比较齐全、人员结构较为合理、设备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地学基础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专业研究人才教育和培养任务。地质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80人,10个专业研究室。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地质、地质编图及数据库建设;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与地层对比;前寒武纪地质与早期地壳生长;新生代地质与现代地质生态环境;超高压变质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物质科学;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理论、方法体系与应用。

副所长高锦曦

副书记、纪检书记沈琳

所长、党委书记侯增谦研究员

2008年总收入约1.7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15283.63万元,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3657万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6.4万元,科技支撑项目876万元,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专项经费2075万元,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等项经费3870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450万元,地质及矿产资源勘查经费815万元,其他科技项目经费2624余万元。

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08年公开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检索刊物论文78篇,包括国际SCI论文32篇。公开发表专著1部,中英文版1:250万地质和矿产图4幅。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8年本所论文发表数量在国内地学类机构排在第7位,已连续3年在全国地学研究机构中位居前10位,是国土资源系统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现任领导班子包括:所长、党委书记侯增谦,副所长耿元生、高锦曦,副书记、纪检书记沈琳。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丁孝忠研究员。首次系统编制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国际分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编制了6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并建立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写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图说明书、分幅图元数据及核心元数据。填补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空白,健全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系统。自主开发研制了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检查系统,具有自动进行图幅数据检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制开发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检索、属性数据检索、多级地质要素属性查询,以及1:100万国际标准图幅元数据查询等功能。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地球的化学、生物与环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朱祥坤研究员。在国内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测定方法和配套的样品化学纯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达国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在鞍山地区获得了一批新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进一步验证了鞍山地区38亿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确定了鞍山群形成时代为25亿年前,进一步完善鞍山地区太古宙构造—岩浆演化的年代学格架,总结了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对前寒武纪几个重要时段多种化学沉积岩石进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东和五台地区发现了与质量无关的S同位素分馏现象,探讨了这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关系;对冀北、辽西的J-K地层进行了同位素精细定年,为陆相地层J-K界线年龄的确定、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和辽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太平洋深海多金属结核和结壳进行了3He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多重示踪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钴结壳记录的海洋气候环境的演化规律,通过与10Be定年方法对比,初步建立了测定富钴结壳形成时代和生长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侯增谦研究员。项目选择青藏高原3个成矿带中的3个典型代表(即驱龙斑岩铜矿、玉龙斑岩铜矿和大陆槽稀土矿床),通过典型矿床详细解剖和成矿带区域成矿对比,揭示其成矿过程,建立碰撞造山带adakite质斑岩成矿模型,揭示碰撞带陆内环境REE超常富集机理,为构筑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奠定坚实基础。本项目历经4年研究,提出了大陆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突破了传统的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提出了大陆碰撞带或造山型REE矿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矿床新模型,丰富和发展了矿床学理论;以大陆碰撞带Cu和REE矿床成矿模型研究为基础,孕育和建立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新框架。本项目共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篇。本项目与“973”项目共同组织出版了中英文专集7部。项目实施的4年中,共培养博士6人,硕士8人,3位博士后出站;与一批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富于创新、成果丰硕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

Fe-Mn结壳表面样品铁同位素组成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朱祥坤研究员在汉诺坝野外考察

大陆典型成矿带深部作用与成矿模式

谭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积、构造特征与有利储层预测:属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中心“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之专题。主要完成人员:旷红伟、柳永清、杨飞、彭晓波、刘燕学等。项目主要依据地质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华北南部大别山造山带北侧周口坳陷内谭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垩统。重点是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和有利储层分布与构造特征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及有利储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地球物理解释的中生界内幕构造特征和综合研究,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通过课题实施,在下白垩统内幕构造、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有利储层分布以及综合评价与优选勘探目标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体现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意义。

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地层等厚图

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有利勘探目标综合评价图

内蒙古1:25万西老府幅区域地质图

内蒙古1:25万多伦幅区域地质图

内蒙古1:25万多伦幅、西老府幅区调修测及蒙南—冀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格架与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研究:属地调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柳永清、魏文通、刘增效、姚宝钢、赵华平、王永、迟振卿、江小均、刘燕学、旷红伟等。项目完成1:25万多伦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区调修测面积27395km2,开展了蒙南—冀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格架与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以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系统查明了区内兴蒙造山带或华北地块北缘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地层序列、形成时代;调查和研究了东西向、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调查与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积作用与盆地演化;在主要构造(带)属性、区域构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层格架、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探讨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层、岩浆作用、盆地、区域构造发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层和古地理环境调查与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系列成果。

⑸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研究中心

电法研究室致力于地面有源电磁法和航空电磁法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研究,主要开展瞬变电磁法(TEM)、地—井瞬变电磁三分量测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激发极化法(IP)、高密度电阻率法、三频航空电磁法等电磁法的科研与勘查,以及高温超导磁强计、三频航空电磁仪、瞬变电磁仪等电磁法仪器的研制与开发,并拥有美国Zonge公司的GDP多功能电法仪、加拿大Crone公司的数字PEM瞬变电磁仪以及地-井瞬变电磁三分量测井系统和中国自主研制的三频航空电磁仪等电磁法仪器设备。目前正承担多项地质大调查和市场勘查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三分量高温超导磁强计研制及应用、瞬变电磁仪研制、电磁法二维三维正反演、三分量瞬变电磁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危机矿山深部找矿物探方法技术研究。 电磁综合研究室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地球物理电磁法多参量大深度高分辨率对地探测技术研究、方法技术的示范推广研究、应用研究。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方法技术有:阵列天然场电磁法技术(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同步自然电位)、人工场激电技术(时域激电、相位激电、频谱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等。
本室拥有自主研制开发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阵列天然场电磁法技术装备(CLEMP-C)、混场源电磁法技术装备(DEM-Ⅲ)、阵列电磁法激电技术装备(DEM-IP-Ⅱ),以及最新引进的美国Zonge公司GDP32Ⅱ多功能电法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利用从法国引进的地磁差分测深仪及大地电磁测深仪参与我国深部地球物理大剖面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攻关及部局院项目的支持下,自主开发研究阵列式天然场电磁法探测技术、混场源电磁法探测技术,并运用研究开发的技术装备,在多个不同类型的矿区开展了试验应用,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实践表明,自主开发研究的阵列技术系统具有多参量大深度的综合探测优势,适宜于中国不同地貌景观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资源勘查。
本室对引进的GDP多功能电法系统在充分的试验研究及经验积累基础上,分别在甘肃、内蒙古等地的矿产勘查及北京、浙江等地的地热勘查中广泛应用,其应用效果显著,得到用户单位的好评。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高分辨大探测深度的多参量电磁法探测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国家及行业和地方的资源勘查与评价项目。

⑹ 中国地质科学院开展第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2013年4月22日,是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44个“世界地球日”。

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中国地质科学院提前部署,成立了以王小烈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向社会开放所属重点实验室、纪念馆、博物馆,发放深部探测科普光盘等多个活动方案,同时研究生部也制定了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方案,推动全民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科学发展。

少先队员参观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并观看3D演示

专家为少先队员讲解实验仪器

少先队员参观深部探测研究中心

4月22日早上8点,中国地质科学院纪委书记王洁到院北门欢迎展览路小学“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们参观院实验室。“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们首先参观了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认识了同位素质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作用和分布。随后少先队员们来到地球深部探测中心观看了“地球深部探秘”系列影片及由深部探测专项制作的“走进地球深部”电视短片,认识了大地电磁仪、深层地震仪等最新型的地质勘探仪器设备;最后参观了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观看了3D小电影,专家为少先队员介绍了三维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并结合雅安地震介绍了相关地震知识,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和感兴趣的知识。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组织研究生参加了中国地质学会举办的演讲比赛,以“珍惜地球资源,促进生态文明”为主题面向全院研究生和博士后开展征文比赛,随后还举办了“院士讲堂”等活动。

展览路小学“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合影

⑺ 重要国际合作项目进展及国际会议

(一)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项目第三阶段顺利推进

2013年9月1日至5日,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项目第十一次工作会议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召开,并签署了会议纪要,制定了第三阶段(2013~2020年)合作研究计划。

2013年9月6日至13日,项目组成员对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岩性组成、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特征等进行了联合野外地质考察。

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谅解备忘录

(二)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正式出版

该图由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南亚和东亚分会负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主编,联合亚欧20个国家地质调查和研究单位100余名科学家共同编制完成,于2013年10月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岩溶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认识、缓解与应对国际会议

会议于2013年4月11日至13日在广西桂林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等承办。来自13个国家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宣讲主旨报告14个,专题报告45个。

岩溶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认识、缓解与应对国际会议现场

(四)东盟矿山环境调查与生态恢复治理能力培训班

该班于2013年5月13日至20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由国土资源部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办。来自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老挝等国共计13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五)第一届中国地质学会与美国地质学会联合学术会议

第一届中美地质学会联合学术会议

会议于2013年6月17日至19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由中国地质学会和美国地质学会主办,由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办。主题包括:①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②大陆变形与地质响应——东亚资源与灾害;③环境变化与生命演化——地球化学与碳存储。国内外代表共计500余人(境外代表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地质学会正式结为伙伴学会。

(六)CGS—CCOP—ASEAN—IUGS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研讨会

会议于2013年9月3日至8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办。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蒙古、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国的24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七)前寒武纪演化及岩石圈深部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前寒武纪演化及岩石圈深部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13年10月7日至9日在京召开,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等联合承办。来自14个国家的150余名代表(境外代表约50名)参会,宣讲论文近60篇。

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研讨会合影

⑻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研究并运用岩石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技术进行深部探测,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理结构、化学结构、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近年来,对青藏高原、中亚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大别造山带、西部盆山结合带、东部庐枞矿集区、松辽盆地等进行了高精度的探测,获得许多科学发现。同时,也探测和揭示了油气、矿产的成矿深部过程。

承担各类项目26项,其中,国家专项项目1项(5个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基金项目4项、大地调项目4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财政部科研项目(课题)1项、行业基金项目1项、所长基金项目6项,以及中石化科研项目2项。2009年项目研究经费超过一个亿。

大巴山项目合作荣获院十大科技进展(第二),地调“台海”项目结题被评为“优秀”。开展国际合作项目6项,出访3人次,接待来访20余人次。

发表中文和英文论文23篇(中文15篇,英文7篇),其中SCI 11篇(英文7篇,中文4篇);参加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多次。发表会议论文摘要17篇(国际24HKT会议6篇、AGU会议2篇、国内地球物理年会8篇、青年论坛1篇)。

承担国家专项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完成5课题的论证。通过招标实施5条剖面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累计长度2000km。除青藏羌塘地震反射剖面还在施工外,其余剖面已经完成采集,野外监控处理已经显示取得许多振奋人心的发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在华北剖面开展了中美合作反射地震与折射地震同震源联合采集技术实验Sinoprobe-02华北剖面中美反射—折射联合观测系统(2009)

⑼ 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室版以岩石圈之下的厚达权6200公里的地幔和地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学、地磁学、高温高压实验、分子和量子力学模拟、数值时空模拟和比较行星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互补,探索地球深部的化学性状(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和它们的热力学性质)、物理状态(结构、温度、压力)、动力学机制及其地球深部过程在岩石圈的响应,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虽然研究内容属于探索地球深部的基础工作,但是对于研究人类相关的地震、火山、矿产和气候等重大问题非常重要。

⑽ 中国地质科学院开展第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 

2014年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版—节约集约利权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当天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国家、部、局、院级重点实验室和深部探测研究中心向社会开放。董树文副院长一大早就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北门欢迎了展览路小学“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们,并与小朋友们合影。小朋友们参观了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孔凡晶研究员作科普讲座并耐心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院属各单位和科普基地也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郑绵平院士与孩子们合影

专家作科普讲座

小朋友们观看标本

现场科普互动

前来参观的师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人员合影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