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洪涝地质灾害国家

洪涝地质灾害国家

发布时间: 2021-03-07 01:53:21

1. 哪些国家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版、造成权损失大。中国上个世纪是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受地震灾害死亡的人数的一半以上...

环太平洋带的地震特别是日本。沙漠地区的干旱。
东南亚各国的地震,暴雨,海啸等。。

2. 洪涝是不是地质灾害

当然

3. 2017年6月以来哪个省份的洪涝最为严重

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其特点:一是雨区覆盖范围广。降雨区域覆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15个省(区、市),大于100毫米、50毫米的雨区面积分别达29和69万平方公里。二是过程累计雨量大。安徽中南部、湖北东部、江苏南部超过200毫米;最大累计点雨量安徽六安前畈480毫米、湖北黄冈张家畈460毫米,最大日雨量湖北黄冈岐亭325毫米,安徽金寨泗洲河24小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三是中小河流洪水涨势猛。受强降雨影响,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省有9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8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安徽西河、永安河、丰乐河、二郎河,湖北举水5条河流发生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受前期高水位叠加影响,长江、淮河和太湖水位快速上涨, 7月1,长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三峡入库洪峰流量超过50000立方米每秒;3日3时,长江下游干流大通站水位超警,长江第2号洪水形成。7月3日8 时,太湖水位涨至4.61米,高于警戒水位0.81米;江苏无锡、坊前等11站超历史,其中大运河苏州站2日10时最高水位超保0.60米,列1977以来第一位。四是部分地区洪灾重。此次强降雨共造成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7省(市)163个县68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4人、失踪8人,倒塌房屋0.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71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91亿元。湖北武汉新洲黄陂多处民圩溃口,安徽省中小河流堤防、病险和小型水库、一般圩堤发生各类险情374处。
针对这次强降雨过程,国家防总、流域防总和有关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一是加密会商部署和督查。国家防总加密会商研判,先后发出7个紧急通知,提前做出防御部署,对强降雨防范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安排,对14省(区、市)省、市、县三级防办和3个流域机构防办,共67个单位进行防汛值班抽查。二是靠前指挥加强指导。灾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抗灾一线,靠前指挥。国家防总提前派出4个工作组,在强降雨前分赴湖南、江苏、浙江和水阳江流域协助开展防汛抗洪工作;根据雨情水情变化,及时向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加派8个工作组、专家组。湖北省派出22个工作组、安徽省派出5个工作组,赴各地指导防汛工作。三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6月30日14时,国家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从Ⅳ级提升至 Ⅲ级,太湖防总启动Ⅱ级响应,长江防总启动Ⅲ级响应,淮河防总启动Ⅳ级响应,共同应对流域汛情。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贵州4省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重庆、河南两省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全力开展抗洪抢险工作。四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控泄洪水,提前腾库迎洪,科学调度水利工程。长江三峡水库提前预泄22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按照30000立方米每秒的出库流量,有效控制长江今年1号洪水,最大削峰率40%,降低下游水位1.5-2 米。6月19日入梅以来,太湖防总通过调度太浦闸和望亭水利枢纽排泄太湖洪水6.82亿立方米,江苏、浙江两省利用长江和杭州湾口门抢排河网涝水 16.77亿立方米,有效减缓了河湖水位的上涨。安徽省启用东大圩蓄洪区,分蓄洪水2.3亿立方米,减轻了巢湖防洪压力;通过淮南磨子潭、梅山、响洪甸等水库拦蓄洪水,削峰率分别达87%、91%和87%。湖北省防指调度水库调泄洪水6亿立方米。五是抓好险情抢护。各地加强巡查值守和险情抢护,迅速启动军地协同机制,科学处置溃口、决堤、脱坡、崩岸、渗流和管涌等各类险情。安徽省组织动员4万名干部群众巡堤查险,累计处置险情374处,抢排涝水17.7亿立方米;湖北省各地抢排涝水,各类泵站合计排水11.8亿立方米。武汉市5600多名干部群众、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全力抢护,有效控制了多处民圩溃口险情。六是提前预警转移。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六省(市)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共紧急转移 15.8万人,避免和减少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安徽省提前转移东大圩蓄洪区1002名群众,无一人伤亡;湖北省多处民圩溃口,9000 多名群众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
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别偏少6%、33%、47%、76%,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1%。
预计今年主汛期全国降水总体偏多,主要多雨区位于江南、江淮、黄淮、西南、东北等地,长江、松花江、淮河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性较高,登陆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可能有强台风登陆我国并深入内陆。未来10天,还将有2次强降雨过程,其中2~4日,长江中下游沿江及西南东部、江淮、黄淮南部、华南西部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5~9日,主要降雨区逐步北抬至江淮北部、黄淮中南部、西南东部等地,雨量一般为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3日8 时,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较常年首个台风生成时间偏晚约110天),并向我国东部沿海靠近。受其影响,7~8日,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苏南部沿海将出现较强降雨和大风天气过程。
受近日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莲花塘至大通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3~5日将全线超警;太湖水位3日将超过保证水位4.65米,并继续缓涨;淮河上中游干流近日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防汛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步,国家防总将从最不利情况出发,从降雨和洪水的最恶劣组合着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的发展变化,滚动分析预报,强化会商研判和应急值守,科学精细调度防洪工程,做好堤防、水库及穿堤涵闸、泵站等建筑物的隐患排查,发现险情及时抢险处置。根据流域当前水情汛情以及可能发生的强降雨过程,不断完善防御洪水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行计划,留足防洪库容,全力做好应对流域超标准洪水的准备;提前部署抢险队伍,备足抢险物料。
各流域防总和各地防指要进一步密切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流域防总的综合协调、指挥决策作用,要着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水库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涝等重点工作,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要加强与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系,军地联动、军民联防,合力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内容摘自(中国网)

4. 全国26省份遭受洪涝灾害 分别是哪些

从国家防总获悉,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受灾害影响
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别偏少6%、33%、47%、76%,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1%。
预计今年主汛期全国降水总体偏多,主要多雨区位于江南、江淮、黄淮、西南、东北等地,长江、松花江、淮河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性较高,登陆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可能有强台风登陆我国并深入内陆。未来10天,还将有2次强降雨过程,其中2~4日,长江中下游沿江及西南东部、江淮、黄淮南部、华南西部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5~9日,主要降雨区逐步北抬至江淮北部、黄淮中南部、西南东部等地,雨量一般为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3日8 时,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较常年首个台风生成时间偏晚约110天),并向我国东部沿海靠近。受其影响,7~8日,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苏南部沿海将出现较强降雨和大风天气过程。
受近日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莲花塘至大通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3~5日将全线超警;太湖水位3日将超过保证水位4.65米,并继续缓涨;淮河上中游干流近日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防汛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步,国家防总将从最不利情况出发,从降雨和洪水的最恶劣组合着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的发展变化,滚动分析预报,强化会商研判和应急值守,科学精细调度防洪工程,做好堤防、水库及穿堤涵闸、泵站等建筑物的隐患排查,发现险情及时抢险处置。根据流域当前水情汛情以及可能发生的强降雨过程,不断完善防御洪水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行计划,留足防洪库容,全力做好应对流域超标准洪水的准备;提前部署抢险队伍,备足抢险物料。
各流域防总和各地防指要进一步密切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流域防总的综合协调、指挥决策作用,要着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水库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涝等重点工作,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要加强与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系,军地联动、军民联防,合力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5. 为什么洪涝灾害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洪涝会对地表植被 土体 地表径流 和地下水 在短时间内产生变化 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失衡。所以会造成 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土质膨化 等地质灾害

6. 2013年洪水土地灾情国家补多少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使山区农民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改善山区农民居住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就实施新一轮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搬迁范围和时限
(一)搬迁范围。以国土部门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数据和7个山区县调查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搬迁范围确定为: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及饮水困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经初步统计,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共涉及7个山区县、60个乡镇、399个行政村、35089户、74458人。其中,地质灾害易发区10838户、25681人,受洪水威胁地区14460户、29008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9791户、19769人。
(二)搬迁时限。为期5年,即2013—2017年。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工作节奏,合理安排搬迁时序,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
(二)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通过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宣传动员,保证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扎实、有序、稳步推进。要充分尊重搬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自愿、公开公正,严格履行民主程序。
(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励区县根据不同村庄、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探索多种搬迁方式。既可以集中建设新村,也支持农民按照意愿自由分散搬迁。
(四)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村集体产业发展。要按照不改变原有土地、山场承包关系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妥善解决好搬迁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就业问题。农民搬迁后,除必须保留的古民居、古文化遗迹外,原址土地必须进行复垦或生态修复。
三、政策措施
(一)资金聚焦、多方投入。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部门集成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市级财政按搬迁农民每人1.8万元的标准,对农民建房给予直接补助;按搬迁农户每户4万元的标准,对集中建设新村的基础设施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由区县政府统筹安排。区县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在市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安排相应配套资金,确保搬迁工作按计划完成。市、区县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统筹使用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村交通、水利、林业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发展农村集体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支援和公益捐助活动,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规划、促进发展。要对新村村址进行地质灾害和水资源、水环境论证评价,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新村选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农民安全和长远生计问题。山区农民搬迁工程要与除险加固、应急避险工程相衔接。新村农民住宅要符合抗震节能要求。新村建设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积极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增量,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一般耕地或其他农用地的,在综合平衡所在区县各项规划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可结合规划调整、土地复垦及置换等政策,解决新村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市国土、规划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和指导。区县政府要组织做好集中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扶持农村集体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山区搬迁农民增收、致富。
(三)监测预警、工程避险。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相关区县政府要组织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对短期内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降低隐患点威胁程度,同时规划建设临时避险场所和设施。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区县政府是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实行区县政府“一把手”负责制,由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主管负责人直接抓。相关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进一步明确搬迁范围、搬迁对象、搬迁方式、补助资金、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产业项目和农民培训计划等,切实做好集中建设新村规划选址和工程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要认真制定本地区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切实保护山区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户籍、子女

7. 急…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分别有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 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特征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编辑本段]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8. 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是地质灾害吗

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连续暴雨在山区容易引发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故选:A.

9.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洪涝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夏

干旱和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故A不符合题意.
干旱是对中专国农业生属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由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因而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故B符合题意.
在山区常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C不符合题意.
春季气候干旱,多风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暴雨引发的洪涝属于地质灾害

A.地震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台风是外力作用产生的,台风不能诱发地震,故不符合题意.
B.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正确.
C.暴雨洪涝属于气象灾害,故不符号题意.
D.台风带来的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正确.
故选:BD.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