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农村切坡建房形成地质灾害隐患

农村切坡建房形成地质灾害隐患

发布时间: 2021-03-06 16:23:20

❶ “6·”浙江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辽坞滑坡

1 滑坡概况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辽坞滑坡是一个古滑坡,地理坐标为: 东经 120°28བྷ″,北纬 29°47པ″。受持续强降雨影响,2011 年 6 月 16 日上午,坡脚发生三处小型崩塌、滑坡,山坡上出现宽大的拉张裂缝,且明显下错,有随时下滑危险,直接威胁坡下 29 户91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程度属较大级。险情发生后,政府部门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群众转移,组织专家及施工队伍开展应急排险。由于发现及时,撤离果断,29 户 91 人成功避险。

滑坡体呈不规则圈椅状,主滑方向 318°,长约 50m,宽度约 60m,厚度约 5m,面积约 2000m2,体积约 10000m3

图 4 对坡体采取减载卸荷应急处置

3 经验与启示

本次辽坞滑坡避险成功的关键是比较健全的群测群防体系,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报告。其次是编制了科学的应急预案,致使避险撤离、临灾处置有章可循、有序应对。

今后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为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应尽量减少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农村山区切坡建房。进一步做好村民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动,监督切坡建房的农户做好边坡支护措施。

(本节基础资料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徐永强)

❷ 关于广州新城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广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6〕76号)精神,结合《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报批稿)调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及时协调,深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严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2005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其中崩塌5宗,占15%,滑坡2宗,占10%,地面塌陷12宗,占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见表1)。按灾害发生地统计,花都区2宗,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从化市3宗,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其中特大地质灾害点1处,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番禺区3宗,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白云区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海珠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荔湾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萝岗区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下降了42%,但由于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汛期是地质灾害频发期,发生于主汛期(4月-9月)的地质灾害有15宗,占总数的79%;(2)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属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有3处,仅占16%,人为因素诱发造成的9处,占47%,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诱发造成的7处,占37%;(3)小型地质灾害频发率高,特大型地质灾害破坏性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点1处,占5%,中型地质灾害点3处,占16%,小型地质灾害点15处,占79%。

二、200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市气象局预计,2006年我市汛期总雨量属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特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较常年偏多7成,后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洪涝灾害。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为2?3个。

(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完善科韵路北段、新光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工程、护林路二期工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道路等20项重点工程路网。建设五山路延长线、会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广汕路延长线、南洲路工程、东?南路延长线、和平西路延长线、丰乐北路延长线、珠吉路延长线,文德东路延长线、黄石西路延长线、车陂路南延长线、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项市政道路;2.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线推进地铁1至6号线的施工,继续推进城际广佛线建设,启动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土建工程施工;3.环境基础建设方面:完成猎德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沙地、龙归、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工程、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其配套项目,启动广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等,并开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机场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专线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并重点推进新广播电视观光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和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分析,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范围、规模、危害将超过去年。由于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和秋冬期干旱比较明显,地质灾害将呈现如下趋势:受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影响,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将发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部分崩塌、滑坡隐患点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变情况;伏秋期干旱比较明显,在广花盆地、山间河谷平原等隐伏岩溶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设强度加大,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加剧,原有的地面塌陷隐患点可能加剧或诱发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规模和危害可能大于往年。

三、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其它时段重点做好地面塌陷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在分析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六个地区为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1.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良口镇及增城市派潭镇的中低山地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有G105国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梯面镇和从化市温泉镇、鳌头镇的丘陵地区。

3.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联丰村、新联村、九曲水村,良口镇石岭村,鳌头镇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和灵山等隐伏岩溶地区。

4.广花盆地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花东镇、花山镇和雅瑶镇,白云区江高镇及人和镇等隐伏岩溶地区,区内重要建筑设施和交通干线有新白云机场及国际物流园区、新机场高速公路、广花公路、G106国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番禺区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白云区棠溪至金沙街、荔湾区如意坊至增?一带、黄埔区南岗街、番禺区钟村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7.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根据市地质调查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05年度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见表2),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处(见表3),在台风暴雨、连续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重点加强防范。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发放防灾明白卡;汛期开展经常性巡查、监测和24小时值班,做好防灾、避灾、救灾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情况。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在次年的1月15日前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协助镇一级政府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地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防治方案应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各区、县级市要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对违反规定或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省、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善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

(五)控制源头,依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六)加强协作,保障信息畅通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迅速准确,保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七)加强合作,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气象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着手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前期准备工作。现阶段,市国土房管局需加强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搭建起基础网络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规划设计,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市气象局需进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过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台风、暴雨是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要特别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八)加大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者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3.19”《矿产资源法》颁布纪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水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市、区(县级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国土、建设、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区(县级市)、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检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与运行情况;对威胁公路、矿山、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预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汛期经常性监测预防和值班安排,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❸  乱挖乱填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对新农村而言,保留一定的地形起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保内留泥石流等容的行洪通道,还可以使建筑物错落有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农村品位。过度追求场地的绝对平整,不仅会增加建设费用,而且因之形成的挖、填方边坡还可能成为滑坡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还可能导致地面和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南方不少农村经常在植被茂密但岩层风化强烈的斜坡地段开挖,形成圈椅状边坡围成的场地,而又不能采取必要的支护,暴雨时,极易遭受滑坡灾害。

丘陵山区切坡建房,边坡土体风化强烈,稳定性差,极易发生滑坡(江西瑞金,2005)

斜坡原状

人为改造(切坡和填坡)边坡上建房很危险

❹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与防治规划

一、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稳定性、危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对灵台县的各地质灾害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地质灾害点变形迹象及自身的特征,对灵台县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防治分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对于灵台县109个地质灾害点,根据其规模、威胁程度、易发程度等进行了分级。对于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地质灾害点,建议地方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测,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出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对于在灾害点威胁范围内进行工程施工的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批,避免由于灾害天气和人工扰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为了有效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为地方政府编制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统领下,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期,确定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级

根据地质灾害点的性质、规模、位置、危害程度、危险程度等,将全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为三个级别:重点防治点、次重点防治点、一般防治点,其点数量分别为5处、14处、90处。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期

根据灵台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分区评价结果,结合灵台县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对全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按近期、中期、远期进行总体规划。其中近期、中期、远期地质灾害防治点数量分别为8处、18处、83处。

(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搬迁避让

位于危险性较大斜坡下或滑坡体上的房屋采取搬迁措施,未搬迁以前在雨季危险期或出现滑动迹象时采取避让措施。搬迁避让可避开地质灾害的威胁,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搬迁避让规划,逐步实施。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与巡查过程中,发现和评估地质灾害危险点,当达到一定危险程度时,首先临时采取避让措施,把人员和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避让搬迁的地址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后进行确定,特别是移民新村建设应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提高其地质体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地带,是首选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投资相对较大,应在多种方案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慎重筛选工程治理点。在确立工程治理点后,应由地质灾害专业勘查队伍对灾害点进行详细勘查,做出施工治理方案设计,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及后期的治理效果监测。

3.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

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是防止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经济条件下,还难以在短期内使居民和重要工程设施完全避开地质灾害威胁,在实施搬迁避让和分期治理的过程中,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监测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在县域内选择重要灾害点开展专业监测工作,提高全县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水平;部分灾害点还可采用群测群防仪器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效果;大量的一般灾害点,在灾害体上合理布置监测点,采用简易的直尺、钢尺等进行定期监测和汛期加密监测,宏观巡视灾害体各部位的变形迹象,并做好相应的监测记录。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应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下运行,并建立起预警发布体系,做到险情发生时能启动应急预案,快速有效组织人员及财产撤离避让。

(四)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灾体演化趋势及对居民生命财产潜在危害程度,结合灵台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危险程度分区图、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工作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图7-7),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每级防治区中根据地质条件、灾害类型与危害程度,划分出防治亚区或防治的重点地段。

图7-7 灵台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灵台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298.23km2,占总面积的14.55%。包括六个地质灾害高危险亚区,即黑河北岸梁原乡横渠—付家沟—官村—朱家湾—杜家沟—景家庄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1),黑河南岸梁原乡张家塬—温家庄—东门—朱家湾高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2),达溪河北岸沿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3),达溪河南岸中台镇—蒲窝乡—新开乡邵寨镇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4),邵寨镇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5)和独店乡什字塬北部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6)。本区所处地貌单元主要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及黄土丘陵区。岩性主要为第四系黄土和白垩系紫红色泥岩、砂岩、砂砾岩,地表黄土覆盖厚度较大,黄土大都向冲沟倾斜。局部地形坡度较大,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差,岩土层的表层风化较严重,本区人类活动比较强烈,在沟谷边坡人口比较密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造极为强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开挖窑洞、修路等,人为活动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较大。本区植被稀疏,以农作物为主,不利于水土保持。丘陵区沟谷大多处于壮年期或幼年期,侵蚀作用比较强烈。在汛期遇暴雨和连阴雨天气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灾害。特殊的岩土条件和气象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区也是全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要进行重点防治,要完善好群测群防体系,在暴雨及连续降雨时加强重点地段巡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灵台县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861.49km2,占总面积的42.04%,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包括四个地质灾害中危险亚区,即黑河北岸梁原乡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中危险亚区(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中危险亚区(Ⅱ2)、什字塬以南—达溪河以北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中危险亚区(Ⅱ3)、达溪河南岸中台镇蒲窝乡新开乡邵寨镇广大黄土梁峁丘陵地质灾害中危险亚区(Ⅱ4)。本区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覆盖于白垩系砂砾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形成滑坡。区内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强,人口比较多,人类工程活动比较强烈,主要表现是为各种目的而进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临空面。黄土层,岩石风化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为灾害中易发区。丘陵区沟谷大多处于壮年期或幼年期,侵蚀作用比较强烈,沟坡多为阶状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灾害。灾害点分布在村庄周围、公路沿线、河谷边坡地带。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危害较大,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次重点防治区。在暴雨及连续性降雨天气,在工程地质条件差及威胁性巨大的地段要加强监测,以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灵台县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889.28km2,占总面积的43.41%,地质灾害发育较少,危险性相对较小。包括六个地质灾害低危险亚区,即梁原乡王家沟黄土塬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Ⅳ1)、黑河宽阔河谷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Ⅳ2)、什字塬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Ⅳ3)、达溪河河谷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Ⅳ4)、邵寨镇黄土塬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Ⅳ5)、百里乡林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Ⅳ6)。本区黄土塬区及黄土小台塬区和宽阔的河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很好,地形平坦,虽然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但很少发生地质灾害;百里乡林场区植被茂密,人烟稀少,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地质环境相对优越,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小,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❺ “8·”浙江泰顺县泗溪镇九峰村滑坡地

1 滑坡概况

受2011年第11号台风“南玛都”影响,浙江泰顺县境内普降大雨,2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300mm,8月31日17∶30,泗溪镇九峰办事处九峰村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滑坡,下滑总方量约4000m3,威胁14户居民共47人,造成15间民房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80万元。由于预警及时,提前撤离受威胁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

本次滑坡为老滑坡,受2009年“莫拉克”台风影响,滑坡所在山体出现数道裂缝,严重威胁下方39户31间民房及一所小学共计16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该隐患点被列入群测群防巡查监测点。坡脚建房切坡,边坡长200m,高10~16m,坡度40°~70°。滑坡区属低山斜坡地貌单元,自然坡度为15°~25°,海拔最低为888m,最高为925m,相对高差37m,植被以毛竹为主。

滑坡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馆头组(K1g)和第四系残坡积(Q4el-dl)。馆头组地层岩性为粉砂岩,抗风化能力弱,全风化层土体厚达10~20m,强风化岩破碎,裂隙发育。残坡积岩性为含碎石粘质粉土,可塑—硬塑状,厚1~2.5m。边坡坡体以全风化岩、残坡积层为主,局部为强风化岩。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导致滑坡发生的因素有四:地层岩性、强降雨、前缘切坡临空、坡面毛竹植被根固能力差。

图 4 压坡脚应急处理

应急处置期间,当地政府对撤离转移的群众进行了妥善安置,一部分投亲靠友,另一部分免费安排到宾馆住宿。县民政部门给受灾群众发放米、油、衣被等生活用品。9 月 15 日,滑坡体现场清理完毕,受损房屋加固工作、应急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受威胁群众陆续搬回居住。政府还将对滑坡灾害点进行进一步勘查、工程治理等防治工作。

3 经验与启示

本次避险成功,主要得益于当地建立了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及监测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制度,及时发现险情、上报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面临的问题: 在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方面依然存在设备缺乏、人员和经费不足、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等问题。

(本节基础资料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褚宏亮)

❻ 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突变型地质灾害

我国专门的地质灾害统计制度建立时间较晚,目前缺乏标准统一、时间序列完整的地质灾害数据。1949~1998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辑的《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编辑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35,36]。1999~2008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1~2008)。

从图4-17和图4-18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08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随时间发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变化,但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后4个周期性变化过程,每个周期延续时间为11~13年。这4个周期灾害峰值分别出现在1958年、1972年、1981年和1998年[37]。按照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包括3个成分:周期性成分、趋势性成分和随机性成分。周期性成分可能与气候变化相关,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往往发生在高降雨量的年份。趋势性成分可能主要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相关,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随之增加。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2)统计,2002年人类活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占56%。广西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3%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92%,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修路、开挖水渠等。广东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3%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其中采石、采矿诱发的占人类活动诱发总数的50%。福建2002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中,有82%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其中切坡建房诱发的占人类活动诱发总数的94%。

图4-17 1949~1998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次变化图

图4-18 1999~2008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变化图

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区域差异明显,中南部山地丘陵区为密集发生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在区域上的总体态势表现为南方多北方少,中部多,西北和东北少(图4-19)。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省区有湖南、福建、重庆、安徽、广东、陕西、江西、云南、四川、广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集中在中南部省份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区集中分布,地表地质体天然稳定性差;降雨频繁,天气多变,地表物理风化严重;铁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对山地丘陵扰动强度大。图4-20给出了1999~2008年各省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情况。年平均死亡人数大于100人的省份依次为云南、四川;年平均死亡人数小于100人大于50人的省份依次为湖南、陕西、广东、贵州;年平均死亡人数小于50人大于10人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庆、福建、广西、山西、浙江、江西、甘肃、湖北。在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影响了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图4-19 1999~2008年平均年发生地质灾害频率分布示意图

图4-20 1999~2008年各省地质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示意图

❼ “6·”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09°31′16″、北纬25°09′07″。滑坡共有2处,分别位于大坡街西侧山体人工切坡的顶部和大坡街东侧下方的河岸,其中一处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处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两处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由于撤离及时,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灾情属小型。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所在的山丘峰顶标高256m,相对高差76m,山体自然边坡坡度25°~45°,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大于90%。山丘的中下部为大坡乡街道,地面标高为180m,街道两侧楼房的建设在西侧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东侧弃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坡脚处为大坡河,河床标高158m,河岸边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东向西流动。

(2)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滑坡所在区域上覆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约40%~50%,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土体易沿着残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产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组(

)黄褐色泥岩、泥质砂岩,抗水性弱,易风化,力学强度低,新鲜岩石干抗压强度26.6~192MPa,软化系数0.25~0.94。

(3)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资料,滑坡位于大坡-雅瑶向斜的核部,该向斜岩层倾角变化大,由寒武系地层组成,轴向NE,长38km、宽18km。区域岩层产状为140°∠68°。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赋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于溪沟底部、沟侧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沟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6~6L/s.km2,水量丰富。

2.2 地质灾害特征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滑坡包括两处滑坡,分别位于大坡街后山上方的坡顶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于人工切坡顶部,边坡高24~36m,坡度56°,边坡上部4~5m为坡残积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泥岩、泥质砂岩,滑坡宽120m、斜长7.5m、厚6m,体积5400m3,主滑方向123°,滑体以坡残积土为主,滑面为土岩接触面。滑坡后缘沿山脊线产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缝,裂缝宽0.1~0.8m,下错1m;前缘多次产生小规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从坡顶崩滑而下,冲击坡脚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层的楼房受损,滑体已堆积至部分房屋的三楼。

H2滑坡:位于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宽70m、斜长25m、平均厚2m,体积3500m3,主滑方向95°。滑体前缘受河水冲刷,大部分滑体已滑入河中,少量滑体堆积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顶处的1间摩托车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滑坡的发生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体边坡上部为厚4~5m的坡积土,下覆基岩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设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边坡,改变了边坡的自然状态,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触面,形成高陡的临空面,给滑坡、崩塌的形成创造了空间条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约3小时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渗,造成土体快速饱和,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于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渗至强风化泥岩后沿土岩接触面渗流,使土岩接触面的摩擦力下降产生滑动。

H2滑坡:大坡街建设过程中切坡开挖的弃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边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动产生滑坡、崩塌;加上该处为大坡河的拐弯处,河流冲刷较为强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涨,洪水强烈冲刷河岸,淘蚀坡脚,引发河岸边坡下滑产生滑坡。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根据气象预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开始,受热带高压和低空切变线等因素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自治区气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种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及时向全区各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预报,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就是这次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区域之一。根据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党委、政府按预定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时启动地质防治工作,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紧急部署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和抗洪救灾等各项防范应对工作,要求各相关责任人、监测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加强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隐患点的值守和巡查、监测等工作,全力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受强降雨影响,到6月18日16时前的48小时内,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累计雨量已达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时30分,在大坡街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一居民,听到屋后墙被砸的声音,当即起来察看,发现后墙是受到后山坡上的一小块泥土崩塌所砸,意识到可能是后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响的邻居,并报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巡查监测组加强监测,至6月19日早晨6时,山坡上滑坡体的后缘裂缝加宽、前缘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动现象,巡查监测组立即报大坡乡党委和政府负责人,乡党委和政府立即启动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按预案组织大坡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全体干警进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6月19日上午10时,山体发生滑动,根据柳州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融安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害现场,会同大坡乡党委、政府等主要负责人组成前线指挥部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紧急、有序地组织受灾居民撤离,并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于预警及时、监测到位、决策果断、措施有力,融安县大坡乡成功避免了39户173名群众的伤亡发生,而且受灾群众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

2014年入汛以来,自治区召开防汛抗旱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全面加强防汛防灾应对工作。5月18日,在南宁市举办了自治区防汛抢险演练,增强各级处置汛期突发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区政府应急办、国土资源厅与钦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县联合举2014年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救灾演练,并组织各市县观看电视直播,用创新方式切实提高各地防汛防灾应对水平,汛期前及时强化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在此次大坡乡发生“6·19”滑坡地质灾害前,据融安县降雨天气过程,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向市、县发布了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信息。融安县政府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协调联络,做好雨情实时监测和预报工作,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预测,并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报;同时要求大坡乡政府加强值守应急,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告。6月18日融安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融安县通过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多次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和实时雨量信息,其中于6月18日7时26分发布大坡乡2小时雨量达62mm,18日16时雨量超过195mm,大坡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巡查监测,并告知全乡群众做好防范应对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灾群众发现地质灾害预兆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技术人员到现场巡查后山开裂变形,通过加强监测,出现险情后迅速将险情报告大坡乡党委、政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成功避险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

(3)组建前线指挥部统一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后,大坡乡党委、政府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组织干部职工拿着高音喇叭,挨家挨户通知受威胁群众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融安县主要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按照预案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其他县领导任副指挥长,设立监测组、安保组、抢险组、安置组、后勤保障组5个应急救援小组,各组组长由l名县领导担任,组员由相关科局领导组成,各应急小组按工作职责立即开展救灾抢险工作。监测组负责调查、核实险情,组织监测、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划定危险区域,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安保组负责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点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抢险组负责对受灾居民抢险救援和卫生救护,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夯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组负责对受威胁群众及重要财产的转移及安置,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后勤保障组负责对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的抢修与恢复,救灾物资分发等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各应急小组在指挥部统一统筹指挥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有序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胁的39户173名群众成功避险。

(4)认真抓好灾后处置工作

灾后,融安县政府委托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出滑坡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就大坡乡“6·19”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执行削坡清除滑坡隐患的方案,快速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负责清理和工程监理工作。方案科学、合理,受委托公司专业技术强、信誉较好,灾后后续工作在短时间内有序、及时和扎实地推进,隐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是前提

险情发生后,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县领导靠前指挥,各单位迅速响应,在滑坡现场组织开展人员疏散、隐患排查、灾民安置等工作,确保了滑坡危险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融安县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县政府都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下发文件明确防范重点,每年汛期县领导均率队到各重点隐患点进行检查督促,明确落实防范责任和防治措施。

(2)宣传培训是基础

融安县着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每年安排近7万元用于地灾宣传培训经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媒体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并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节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每年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明白卡1200余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灾害点和公路沿线设立警示标志260个,使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真正做到入“点”人户。

每年汛期前融安县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2个乡镇干部、村干部、中小学校长、监测员等相关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结合该县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授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他们掌握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各类地质灾害特点特征、前兆识别,学会运用简单工具进行监测,以及掌握正确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措施等,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该县政府每年还组织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真正能掌握和运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测群防是根本

融安县政府历来重视群测群防工作,一直将其作为监测险情的一项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与各县政府、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及监测员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县政府每年投入经费20多万元建立和维持全县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转,目前共落实307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实行分片管理,覆盖该县12个乡镇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确保每年汛期时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开展。遇到灾险情时,能够及时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质灾害预警及时是关键

及时、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这次成功避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区、市两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发布的预警信息后,融安县安排专人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极端恶劣气象条件,及时通过短信平台把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防灾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提醒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防范工作。2014年,先后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1000余条。同时,自治区气象部门在融安县12个乡镇安装了14台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实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自治区国土资源部门在融安县雅瑶乡福田村大邦屯、东起乡良北村二窝屯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4台,通过科学方式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做到了让广大群众对气象预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备,对地质灾害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县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融安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及对应修改完善乡镇、村屯和隐患点的防灾预案,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值班、速报等各项制度,有效保证在发现险情后,县委、县政府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依照应急预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预案,心中不慌乱”。

(6)科学处置地质灾害是重点

在强降雨过程中,融安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与监测;根据雨情实时监测资料和预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短期实时预警预报;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决策果断,科学处置,抢险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滑坡后缘裂缝上方3m处的山体上开挖排水沟,填埋弃实滑坡裂缝、用彩条布覆盖滑坡体等阻止地表水渗入裂缝、减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渗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体裂缝处设立4个监测桩,对滑坡体变化情况实行全天24小时监测预警;在危险区域拉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维护交通秩序及现场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闭危险区域,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严禁人员进出;采取投亲靠友、设立临时安置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定时通报灾害处置情况及灾后加快重建进度,主动沟通灾民,稳定灾民思想情绪等都是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7)沟通创新是亮点

融安县还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利用手机微信建立了“乡土融安”微信群,汇集了县、乡镇两级政府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不但加强了平时业务沟通联系,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创新了信息沟通方式,而且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中能更好地发挥时效性,更便于现场指挥部及时、科学、有效地采取有力的、更完善的处置措施。

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2、减重与加载: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载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3、防护工程: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4、排导工程: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拦挡工程: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8)农村切坡建房形成地质灾害隐患扩展阅读: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❾ 农村建设发生地质灾害是由哪个门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也频繁发生。让人措手不及,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不过,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这些灾害,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泥石流———泥石流来前,动物多异常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除了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发生前兆,沟内有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主河流水上涨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向两侧逃跑远离泥石流 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动的,冲击和搬运能力很大,所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滑坡———泉水复活多为前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前,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有备无患避灾害 当地面变形速度加快、滑坡征兆越来越明显时,就应该及时躲避灾害。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征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滑坡隐患区附近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应选在滑坡两侧边界之外,不宜选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以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 经验表明,滑坡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而夜晚发生滑坡损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别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险区逗留。 ——地震—— 三原则躲地震 唐山市地震、汶川地震留给的伤疤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痛。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在室内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能会安然无恙。 ——火山爆发—— 爆发前有酸雨 火山爆发,威力巨大。火山在喷发之前常常活动增加,伴有隆隆声和蒸气与气体的溢出,硫磺味从当地河流中就可闻到。刺激性的酸雨、很大的隆隆声或从火山上冒出的缕缕蒸气是警告的信号。驾车逃离时要记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不要走峡谷路线,它可能会变成火山泥流经过的道路。 戴上头盔正确逃生 对熔岩危害。在火山的各种危害中,熔岩流可能对生命的威胁最小,因为人们能跑出熔岩流的路线。 应对喷射物危害。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时,建筑工人使用的那种坚硬的头盔、摩托车手头盔或骑马者头盔将给予你一定的保护。在更广阔的区域,逃离也许没有必要。 应对火山灰危害。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能保护眼睛———但不是太阳镜。用一块湿布护住嘴和鼻子,或者如果可能,用工业防毒面具。到庇护所后,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应对气体球状物危害。如果附近没有坚实的地下建筑物,唯一的存活机会可能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延伸阅读——地震前兆顺口溜三则 一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二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三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相关链接 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76起 据国土资源部消息,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76起,造成7人死亡、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91.83万元,其中成功避让地质灾害9起,避免人员伤亡4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57.33万元。预计4月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区。 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94.34%、78.79%和95.41%。 3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2起,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起,避免人员伤亡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3月地质灾害有三类特点:一是以自然因素引发为主,全国122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98起,占总数的80%%,主要为岩土体风化破碎失稳、降雨等;二是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灾害等级以小型为主;三是中南局部地区为多发区,其中湖南、广西、湖北局部地区最严重,主要引发因素为局部强降雨、岩土体风化和采矿,三省发生的灾害数、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9%、83%和63%。 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照以往规律,4月东南沿海开始进入汛期,诱发地质灾害机会增多。西北高山地区由于冰雪融化,也将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总体预测4月地质灾害的频次和危害程度较3月偏重,多数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区。

❿  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

一、稳定性评价

根据近年来初步调研,对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拟采用演变(成因)历史分析法进行定性评价。

1.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的原则

依据地质灾害体所处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促进地质灾害演变的主导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三种情况。

2.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的判据

土体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判据:

(1)稳定性极差:①前缘临空且有发展趋势;②斜坡坡角较陡,坡角一般大于40度;③滑体前。后缘及两侧有明显的裂缝,形成了清晰的纵长形、长条形、圆椅形等滑坡周界;④滑坡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敏感,其地质呈潮湿或半塑状;⑤滑坡面大部分已贯通;⑥树木、墓牌、工程建筑物等物体产生明显的倾斜、开裂等角变位或水平变位迹象。

(2)稳定性较差:①滑坡前缘具临空间;②斜坡坡角小于40度至30度;③滑坡前后缘可见断续裂缝;④滑面也基本贯通;⑤影响滑坡产生的主导因素仍然存在。

(3)稳定性尚可:①滑坡前缘临空高差小;②斜坡坡角小于30度;③滑坡上未见裂缝,植被较发育;④无影响滑坡产生的主导因素;⑤无明显的滑坡面。

岩质类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判据

(1)稳定性极差:①前缘临空(一面至三面临空);②前缘壁坡角在70~90度或呈倒坡;③后缘有明显的裂缝,并仍在继续发展;④前缘时有滚石、掉块等活动现象;⑤促进岩体破坏的主导因素未消除。

(2)稳定性较差:①具临空面;②前缘壁坡角在40~70度;③后缘有裂缝发展;④前缘暂无危体;⑤促进岩体的主导因素未消除。

(3)稳定性尚可:①前缘临空高度小;②斜坡坡角平缓在20~30度;③后缘无裂缝;④无破坏岩体的主导因素。

二、隐患点稳定性评价

1.岩(土)体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灾度评估

对目前已掌握了解,并存在隐患的岩(土)体滑坡210处进行初步的评判,结果其中稳定性极差的有10处,稳定性较差的有26处,稳定性尚可的174处。

(1)稳定性极差的10处,地质灾害隐患极端严重,基本处于非稳定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短期极有可能形成灾害,但目前无法治理或治理成本远高于治理效果,应及时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将涉及964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2)稳定性较差,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在一定的诱发条件下将形成灾害,目前可通过治理或部分搬迁,采取“避”灾、“减”灾等防治措施,可减轻地质灾害危险性,这26处将涉及人口4075人。

(3)稳定性尚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暂处于稳定状态,但在一定条件诱发下有可能形成灾害,必须通过加强监测以及投入一定的治理工程,才能确保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这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74处,将涉及人口在20000人以上。

2.崩塌(岩崩)的稳定性评价和灾度评估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线及高切坡的建房后侧。调查显示,丽水市交通干线金温铁路(丽水区段)、330国道线、省道丽浦线及丽龙线,目前发现隐患点15处,其中稳定性极差有5处,分别位于金温铁路缙云段1处、青田段2处、庆元县马蹄岙隧道口1处、丽浦线牛头岭1处;稳定性较差的有6处,稳定性尚可的4处;其余20处分布于各县(市)的灾害点。

本类隐患点都处于非稳定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随时发生,对交通运输及社会安定将带来极大的影响,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

三、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质灾害及评价预测

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局部区域地应力不平衡,使地质构造遭受破坏,将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冒顶、边坡崩塌、地表水渗透、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此外采矿废石和尾矿不合理堆放,也将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丽水市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5处(青田钼矿区、缙云仙都等条石采区、青田叶蜡石开采区、龙泉小梅萤石矿、庆元铅锌矿),已造成22人死亡(详见地质灾害现状一章)。可见,矿产资源开发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可忽视,而且在丽水市有加重的趋势。

在丽水市矿山地质灾害影响最大的矿种是钼、凝灰岩,其次为铅锌、叶蜡石等。这里仅介绍钼矿山地质灾害情况。

钼矿开采在丽水市开采金属矿种中开采规模最大,也是经济效益最佳的矿种,本市钼矿山7家,而选矿厂有20余家,矿业产值占本市矿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开采钼矿又相对集中在青田钼矿区,现以青田钼矿区为例,阐述矿山地质灾害情况:

青田钼矿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已成为省有色冶金工业重点建设矿山。但在90年代初期的民采潮的进入,不仅造成矿区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污染环境,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矿山安全隐患,由于无秩序、无规划开采、盗采安全矿柱等等违法采矿的事件,导致地质构造、地压力受力不均,在1995年、1996年矿区相继出现局部地段山体滑坡,5号矿区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1996年8月1日因尾矿库上游的乱采滥挖的采矿废石堵塞属矿库排洪道、溢流沟,加上尾矿库超量股段等人为因素,该尾矿坝塌坝,从而引发了泥石流的发生,将库内近100万方的尾矿荡然无存,瞬时间就把尾矿、矿废石以排山倒海之势汇入洪流之中,沿东源溪近20公里,泥沙所到之处全部夷平,冲毁大量农田、公路、工厂、村庄及水利设施,造成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惨重。1998年11月29日凌晨2时又在5号矿区采空区发生塌陷、崩落,塌陷面积2500平方米,崩落土石方达1.5万方,使一座选矿厂被埋,直接经济损失180余万元。根据目前状况,该矿区地质灾害隐患不容乐观,尤其是5号矿脉采空区的塌陷、25号矿脉地表水渗透和地下水流向改变以及矿区采矿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将有加重的趋势。

此外,本市缙云县仙都-壶镇凝灰岩开采区、庆元县铅锌矿、青田叶蜡石矿等矿区同样存在着许多不良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