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地下水ppt下载

工程地质地下水ppt下载

发布时间: 2021-03-06 15:28:53

① 哪位朋友有灾害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的PPT课件啊麻烦提供一下,不甚感激。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应该研究灾害地质学,到那边网站上看看

② 地质概况和地下水分布

8.5.5.1 地质构造

祁连山区是地质构造强烈上升带,地势高,是中、下游盆地松散碎屑物质的来源区。平原区的构造-地貌盆地呈南北两排展布。南部的张掖、酒泉盆地地势较高,海拔1300~1700m,有大型洪积扇分布。盆地南缘与祁连山山区之间多为断层相接,压性断裂与祁连山麓中新生代褶皱一起构成阻水屏障。古近系或白垩系构成盆地基底,其上沉积了数百米乃至千余米厚的洪积-冲积相第四系松散物,其间赋存丰富的地下水。

北部金塔-花海子盆地,地势较低,海拔1100~1450m,盆地边缘分布大断裂,基底为古近系。与南部盆地比较,北部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一般小于400m,受到基底断块升降运动的控制。

额济纳盆地内发育的NE、NW及NNE向断裂构造,将其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棋盘格式地块,凹陷与隆起相间分布,盆地中心地带地势低洼,地面海拔890~910m。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比较稳定,额济纳平原是缓慢隆起带内的沉降区,相对沉降幅度不大,而且沉降不均匀。

中新生代以来,祁连山继续强烈上升,进入了以强烈的差异性断块为主的构造运动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和相对沉降,走廊盆地相对下降,在上升和沉降过渡带形成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一系列NE、NW向大断裂和沿断裂所产生的断块差异,将黑河流域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构造-地貌单元,这种断块的差异性升降,形成了祁连山及众多小型山间盆地、走廊南北串珠状盆地及北部山区,中游为张掖盆地和酒泉盆地(称为南部盆地),下游为额济纳盆地(称为北部盆地)。

由于南部山地强烈上升,岩层受到风化剥蚀,为南部各盆地第四系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走廊盆地相对下降,又为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南部盆地第四系发育,厚度较大(表8.8)。

表8.8 黑河流域第四系的分布与岩性特征

中部山地和北部山地上升幅度较小,相对稳定。北部盆地的第四系松散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部盆地,厚度较薄,沉积颗粒较细,磨圆分选性比较好。

黑河流域各盆地第四系松散层的基底,分别为下古生代以前的变质岩和火成岩组,侏罗系至上古生界碎屑岩组,古近系、白垩系以泥岩为主的细粒岩组。在大多数地区,其基底为古近系或白垩系。

8.5.5.2 地下水分布

受地质和地形地貌的控制,黑河流域不同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各异,气候、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导致地下水赋存和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根据流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流域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基岩裂隙水。受地质构造和区域气候的控制,流域周围的山区分布有基岩裂隙水。南部祁连山区构造裂隙发育,由于山区降水量大,基岩裂隙水比较丰富,矿化度较低;而在北部山区,由于降水量很小,基岩裂隙水贫乏,矿化度较高,对流域内各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意义不大。

在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3800m以下的中高山区,含水层岩性为古生界至中新生界的浅变质岩和碎屑岩,受构造和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各地段岩层的富水性极不均一,单泉流量0.01~12L/s,集中出露于裂隙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在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基岩裂隙水贫乏,仅在大断裂或局部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强烈风化段存在矿化度较高的裂隙水,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3/d。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祁连山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砾岩、砂泥岩和泥岩。二叠系-侏罗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中高山区,单泉流量0.01~0.2L/s,水质较差。白垩系-古近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山前地带,富水性较差。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前褶皱隆起带浅部,富水性较差。

在走廊北山,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中,孔隙、裂隙发育极不均匀,由于降水稀少,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小于100m3/d。走廊北山同时也构成隔水层,阻隔中游盆地地下水侧向流入下游盆地。

3)松散岩类孔隙水。在祁连山区,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断陷盆地,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砂砾岩和砂砾卵石,含水层厚度在10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8m,富水性较弱至中等。

在走廊北山,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各冲沟沟谷中,呈股状不均匀分布,在中高山区的沟谷中,含水层厚度4~10m,岩性为第四系砾石和卵石,水位埋深1~2m,单井涌水量5~350m3/d。低山丘陵沟谷中,含水层厚度2~6m,岩性为第四系砾石和卵石,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质较差。

流域各盆地多为冲洪积平原和细土平原,分布巨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游盆地的第四系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1000m,向北厚度逐渐减小。下游北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一般在50~500m,自南向北逐渐变薄。

中游盆地主要包括张掖盆地和酒泉东盆地。张掖盆地的南缘与祁连山北缘以断层接触(图8.8)。这种压性断裂带连同祁连山北麓中新生界褶皱一起构成阻水屏障,使祁连山区的地下径流很难直接进入盆地;北缘与走廊北山和东侧与大马营盆地均以断层接触,西侧与酒泉东盆地接壤,榆木山-高台隐伏隆起构成张掖盆地与酒泉东盆地的分界。

受构造和地貌的制约,盆地第四系含水层的分布在空间上变化很大,总的特点是自山前至盆地内部含水层的厚度逐渐变大,颗粒渐细,由岩性比较均匀且粒度较粗的单一潜水含水层逐渐变为砂层、黏性土层相间的潜水-承压水多层含水层。含水层的厚度以盆地中部为最大,可达500~1000m,向南、北两侧渐薄,递变为100~200m。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张掖盆地南部地下水为单层结构潜水系统,北部为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

图8.8 张掖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祁连山山前至冲洪积扇扇缘,主要为单一含水层结构的潜水系统。扇群带的地下水,受构造、地貌的控制,水位埋深变化大,总的趋势是自山前至盆地内部,地下水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并在北部细土平原区出露泉水。山前洪积扇顶部地带,地下水埋深大于200m,最大达50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粗颗粒的砂砾卵石,渗透系数达100~400m/d;扇中地带,地下水埋深一般为50~10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和中粗砂;扇缘地带,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埋深逐渐变浅,一般仅为10~20m,在张掖-临泽一带,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含水层结构由单一潜水系统逐渐变为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

在泉水溢出带以下的细土平原地带,含水层系统为多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系统,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各含水层之间没有稳定的隔水层,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含水层岩性主要以亚砂土、亚黏土和砂砾石互层为主,含水层单层厚度20~30m,上部第一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10m左右,承压水头一般高于潜水位1~2m,并随着顶板埋深的增加而升高。

溢出带及细土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在细土平原的沟壑和洼地,有成片泉水出露。在临泽的农场-小屯一带承压水井为自流井,地下水位高出地表0.3~3m。

在扇缘地带黑河河床附近,在140m深度以内黏性土层缺失,为单一岩性的含水层,隔断了细土平原北半部承压水区,而使张掖与临泽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承压水地段,如图8.9所示。

张掖盆地的富水性主要分布在黑河-梨园河洪积扇中下部,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祁连山前洪积扇群带和黑河沿岸,单井涌水量在3000~5000m3/d;细土平原,单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

酒泉东盆地南部与祁连山区以断层接触,东侧与张掖盆地相接,西部以嘉峪关断裂和文珠山隆起为界,与酒泉西盆地接壤。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结构与张掖盆地基本相似,冲洪积扇缘以南为单层结构潜水系统,北部为细土平原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图8.10)。

图8.9 明海—临泽-张掖水文地质剖面图(据钱云平等,2008)

图8.10 酒泉东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酒泉东盆地南部山前冲洪积扇带,分布着中、上更新统80~200m厚的卵砾石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00~400m/d。在北部细土平原,含水层厚度仅50~100m,渗透系数为10~80m/d。盆地含水层的岩性自南向北,从西到东由卵石和砾石渐变为砂砾石、砂及粉砂,因而盆地南部、西部单一含水层透水性和富水性远比北部多层含水层大。细土平原多层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砂砾石、中细砂、亚砂土和亚黏土,黏性土隔水顶板埋深10~15m。

在山前地带,地下水埋深一般较大,最大可达300m,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化学类型大多为HCO3型水。在戈壁带前缘,地下水埋深变为10m左右;到细土平原带,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5m,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矿化度一般为1~3g/L,局部地区如盐池附近,矿化度大于3g/L,水化学类型大多为SO4·HCO3型或SO4型。

下游盆地包括鼎新盆地和额济纳盆地。鼎新盆地属金塔-花海子盆地的一个子盆地,为NW走向的狭长形断陷盆地,含水层为冲洪积卵砾石层,厚度100~160m。南部合梨山将鼎新盆地与张掖盆地分割,两者间水力联系微弱;北部由地湾东梁隐伏隆起和东西两端基岩残丘与下游额济纳盆地分隔,地湾东梁北缘-咸水井断裂为一活动断裂,使地湾东梁隆起。隆起南侧鼎新盆地地下水埋深较浅,一般为3~10m,而隆起北侧,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埋深较大,一般大于30m,鼎新盆地的地下径流以地下跌水的形式进入额济纳盆地。鼎新盆地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在鼎新盆地的黑河两岸狭长地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夹砾石为主。

额济纳盆地位于黑河流域北部,盆地南与甘肃省鼎新盆地相邻,西以马鬃山剥蚀山地东麓为限,东接巴丹吉林沙漠,北抵中蒙边境。额济纳盆地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厚度为50~500m,自南向北渐薄,盆地内部基底以侏罗系地层为主。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内广泛分布有比较丰富的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中下更新统松散沉积物。自南向北,含水层岩性颗粒逐渐变细,含水层层次增多,地下水位埋深变浅,富水性变差。盆地中部狼心山木吉湖北东向隆起带控制了盆地含水系统的分布和岩性特征。长征站-赛汉桃来-额济纳旗一带第四系厚度达200m,赛汉桃来沉降中心厚度超过300m;盆地东南部古日乃地区第四系厚度大于150m,中部含水层厚度较大。

在额济纳盆地,以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带为界,以南主要为单一的潜水,向北及向东逐渐过渡为双层或多层含水层(潜水-承压水)系统。图8.11和图8.12分别为额济纳盆地南北向和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额济纳盆地南部为单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或粗砂,厚度大于70m。向北至老西庙及木吉湖,含水层以中细砂为主。向北至赛汉桃来和额济纳旗,含水层为粉细砂或粉砂,至北端的居延海,含水层以粉砂和含泥粉细砂与黏土互层。盆地潜水埋深自南向北逐渐变浅,在盆地南部,狼心山以南,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0~30m,至老西庙、木吉湖一带由5~10m变为1~3m。在索果淖尔苏木以北,潜水位埋深一般3~5m,黑河沿岸为1~3m。

图8.11 额济纳旗盆地南北向地质剖面图(据钱云平等,2008)

北部居延海至中蒙边界一带,含水层组成以冲、洪积物为主,南部地区洪积和冲洪积物交叉堆积,岩性变化相对复杂,主要为砂、黏性土、黏土,基底为砂岩、泥质砂岩,含水性较差。由南向北,含水层厚度由大变小,富水程度由好变差。在古日乃湖区一带,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古日乃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3m,在地势低洼处有泉水出露。

图8.12 额济纳旗盆地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在湖西新村、白墩东梁一带,为盆地冲洪积扇的顶部,地下水水量丰富,钻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向北至赛汉桃来和额肯查干牧场,以及向东至古日乃,钻井涌水量1000~3000m3/d;向北至额济纳旗城关和古日乃以西,钻井涌水量较小,涌水量为100~1000m3/d。在盆地北部的八道桥和天鹅湖一带,钻井涌水量为10~100m3/d。

盆地承压水广泛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在老西庙、闫家井及木吉湖、梭梭头一线以东和以北地区,相对隔水层主要由黏土、亚黏土组成,厚度为5~15m,分布稳定,埋深一般30~50m不等,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00~200m,含水层岩性在水平方向的变化与潜水一致,自南向北由砂砾石、粗砂、中细砂逐渐过渡到细砂、粉细砂。由南向北,亚黏土、亚砂土夹层增加,含水层厚度减小,含水层的富水性由强变弱。隔水层的分布在水平、垂直方向极不稳定,没有稳定的区域隔水层,潜水与承压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存在着由下向上的越流补给。在黑河尾闾居延海一带,地势低洼,深层承压水水头最高可高出地面1m,有自流井。

黑河来水是下游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盆地南部,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径流到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带后,地下水流向多层含水层系统,自南向北流向居延海,并最终以蒸散发方式排泄。

③ 谁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三版)张倬元 电子版 最好是word文档 其他格式也行

我有 在超星下载的

④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现象资料搜集与整理

2.1.11.1 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建立60年来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整理分析,布置本次补充调查内容与范围,为全国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提供基本素材。

2.1.11.2 基本原则

(1)1955年以来的相关调查资料。

(2)主要搜集与地下水有关部门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按类分别整理。

2.1.11.3 内容

2.1.11.3.1 岩溶塌陷

(1)岩溶塌陷统一编号。

(2)岩溶塌陷野外编号:野外的编号。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单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塌陷名称:以塌陷所在地的名称命名。

(7)塌陷类型:是基岩塌陷还是土层塌陷,是何种基岩塌陷等。

(8)塌陷时间:发生塌陷的时间。

(9)塌陷面积:以塌陷坑的地表面积计算,单位m2

(10)陷坑总数:按调查时已出现的陷坑数计算,单位个。

(11)陷坑形态特征:描述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的几何形态特征。

①岩溶塌陷单体按平面形态可分为4类:a.圆形或近圆形;b.椭圆形,其长短轴之比为1.5~4;c.长条状,其长度大于宽度4倍以上;d.不规则形态。

②岩溶塌陷单体按剖面形态也可分为4类:a.坛状,口(上)小下大,塌陷坑壁呈反坡向下延伸;b.井状,塌陷壁陡立,塌陷坑上下大小一致或近于一致;c.漏斗状,塌陷坑上大下小,状如漏斗,多发生于覆盖层稍厚的地区,尤其在峰丛洼地中常见;d.碟状,多发生于覆盖地区,土层厚度小,塌陷坑面积大,深度小,呈碟形。

③岩溶塌陷的群体组合及多个单体塌坑的平面分布,有3种情况:a.岛状或零星状分布,小块成群或星散状出现;b.带状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条带状分布;c.面状分布,塌陷呈均匀分布,无明显的方向性。

对于群体组合及多个单体塌坑的平面分布,要求描述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12)最大直径:按所能观察到的最大直径计算,单位m。

(13)最大深度:塌陷坑能够测量到的最大深度计算,单位m。

(14)最大陷坑面积:塌陷坑中的最大地表面积,单位m2

(15)塌陷坑的塌陷强度:以塌陷密度系数(塌陷范围内单位面积上塌陷坑总数的平均值)表示,单位个/km2,分为:

强烈发育的塌陷密度系数大于100个/km2;

中等发育的塌陷密度系数10~100个/km2;

微弱发育的塌陷密度小于10个/km2

对于面积小于1km2的塌陷点,密度系数的面积均按1km2计算。

(16)塌陷规模:

①按岩溶塌陷区的面积分为:

大型总面积>10km2

中型总面积1~10km2

小型总面积<1km2

②按塌陷坑直径大小分为4级:

巨型塌陷塌陷直径>20m。

大型塌陷塌陷直径10~20m。

中型塌陷塌坑直径5~10m。

小型塌陷塌坑直径<5m。

(17)发展阶段:主要指活动期、发展期,还是稳定期。

(18)地下水位:指岩溶塌陷区的潜水位埋深,单位m。

(19)塌陷区特征: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组合、水文等特征。

(20)塌陷成因及发展变化调查:

塌陷成因:分为人为塌陷和自然塌陷。人为活动引起的塌陷主要有:①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②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③水库蓄水或引水引起;④震动或加载引起;⑤地表水及污水下渗引起。

发展趋势分析:根据人为活动强度、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气象、岩性组合特征、第四系覆盖物特征等分析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发展,还是趋于稳定等。

(21)人口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

(22)调查点平面位置图:根据岩溶塌陷坑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为宜。位置图应按塌陷区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23)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照片应予以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述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3。

2.1.11.3.2 地裂缝

(1)地裂缝统一编号。

(2)地裂缝野外编号:课题组在野外的编号。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单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地裂缝名称:以地裂缝发生所在地的名称命名。

(7)地裂缝类型:根据地裂缝成因,可以将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混合成因的地裂缝;根据地裂缝形成动力性质,分为压性地裂缝、扭性地裂缝、张性地裂缝等。

(8)裂缝区面积:单位m2

(9)主裂缝长度:单位m。

(10)主裂缝宽度:按主裂缝最宽处计算,单位m。

(11)主裂缝深度:按所能观测到的深度计算,单位m。

(12)主裂缝走向、倾向与倾角:按岩层产状测量。

(13)主裂缝错移方向及距离:错移方向按北、北东、北北东等描述,距离单位m。

(14)裂缝变形特征:主要描述地裂缝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变形特征。

(15)地裂缝成因及发展调查:地裂缝成因分为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

①人为成因主要有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引起。自然成因主要指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等。

②发展趋势:地裂缝发育是增大还是不变,是否会有新的活动,极易发生地裂缝的地区等。

(16)地裂缝平面位置示意图:根据裂缝区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为宜。位置图应按裂缝区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17)野外照片编号说明:应注意给照片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录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4。

2.1.11.3.3 土地荒漠化

(1)调查点统一编号。

(2)调查点野外编号:课题组调查时编号,可自行制定。

(3)经纬度:度-分-秒。

(4)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5)荒漠化类型:风蚀荒漠化、风积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6)荒漠化程度:重度、中度和轻度。

(7)起沙风速:单位m/s。

(8)样品采集:样品类型有土壤样、岩石样、水样、冰雪样,对各种样品要简要描述其状态、重量、结构、构造、取样位置、分析项目。

(9)地下水变化及畜牧放养情况。

(10)风蚀风积地貌: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城)、风蚀残丘,风积地貌主要有各种沙丘如蜂窝状沙丘、鱼鳞状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等,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发育程度、规模、范围、所处位置等。

(11)荒漠化历史:

荒漠化成因:气候、地形、人类活动,其中气候是主要因素,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

发展趋势:逆转趋势、控制趋势、明显发展趋势和快速发展趋势。调查时应描述当时的现状,结合其他资料确定荒漠化正处在哪个阶段,从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12)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根据调查的水土流失区的位置图应按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13)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应注意给照片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录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5、附表16。

2.1.11.3.4 土地盐渍化

(1)盐渍区统一编号。

(2)盐渍区野外编号:课题组调查时编号,可自行制定。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盐渍区类型:原生盐渍土和次生盐渍土类型。

(7)盐分来源:①就地淋滤、汇聚而成;②由流水从远处带来,在低洼地区沉淀积累;③地下水上升蒸发过程中将盐分带至地表积累。

(8)盐渍度分级:轻度盐渍化、中等盐渍化、强度盐渍化和盐渍土。具体指标见表2.1.1。

表2.1.1 盐渍度分级

(9)盐渍区形成条件:盐分来源、水分来源和使盐分向地表运移的机制;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浅等。

(10)盐渍土分区:盐渍土的分布范围、面积等。

(11)盐渍区地物标志:作物是植被的生长状况。

(12)样品采集:样品类型有土壤样、水样,对各种样品要简要描述其状态、重量、结构、构造、取样位置、分析项目等。

(13)潜水埋藏条件:地下水水位埋深、水位埋深的变化、水力坡降、岩土水理性质,如渗透性、含水量、给水度及毛细性等。

(14)盐渍化成因与趋势:

盐渍化成因:①自然因素,了解气象、水文、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②人为因素,重点调查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如长期灌多排少或有灌无排,潜水径流不畅,大量灌水渗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壤中的盐分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富集于地表。

盐渍化趋势:加剧、发展、减缓、控制、好转等。

(15)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根据调查的水土流失区的位置图应按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16)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应注意给照片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录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7、附表18。

2.1.11.3.5 地下水污染

(1)污染点统一编号。

(2)污染点野外编号:调查时编号,可自行制定。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单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污染区名称:以污染发生所在地的名称命名。

(7)地下水污染类型: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

(8)污染区面积:单位km2

(9)地下水污染标志:主要有TDS、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有机物、重金属污染、pH值等,另外还有透明度、气味、颜色等。

(10)污染物含量:单位mg/L。

(11)地下水污染程度:分Ⅰ、Ⅱ、Ⅲ、Ⅳ、Ⅴ五级。

(12)地下水污染物质:

①有机物,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BOD、挥发酚、氰、油类、有机磷、有机氮、CCl4、CH4Cl3及其他有机物质。②无机物:无机磷、无机氮及其他无机物质。③重金属:Cu、Zn、As、Cr、Hg、Pb、Cd等。

(13)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有:①工业结构性污染;②农村农药、化肥等的面源污染;③城市污水污染;④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

(14)地下水污染途径:①地表污废水排放,通过河道渗漏污染地下水;②城市化粪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等;③农耕面源污染,造成农耕区地下水硝酸盐的含量超标;④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沿地下水面之上的非饱和带横向广泛扩展。

(15)地下水出露类型:井或泉。

(16)地下水位埋深:单位m。

(17)样品采集:地下水样、泉水样,简要说明地下水样的采取深度、水量、分析项目。

(18)含水层特征:含水层的厚度、岩性、深度、时代等。

(19)污染机理及趋势:

污染机理:地表废弃物淋滤、迁移及入渗的特征及对地下水污染的规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时空分布规律。

污染趋势:加剧、发展、减缓、控制、好转等。

(20)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调查区的位置图应按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21)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给照片编号,并予以简要说明,主要记述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9。

2.1.11.3.6 地面沉降

主要填写地面沉降区位置、面积、最大沉降量、成因、发展趋势等内容。

填写附表20、附表21。

⑤ 工程地质手册在哪里能下载

http://www.yantubbs.com/read.php?tid=15991

⑥ 求一个关于供水水源地勘察设计的ppt模版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资料。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 (三)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 (四)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八、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十、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⑦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关于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分类,目前存在着如下两种分类方案。
第一种分类方案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主的一些国家,承袭了原苏联水文地质学者的地下水分类的基本观点,即以含水介质的空隙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基本依据。该种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岩石的基本类型和岩石中的空隙类型之间有着完全的对应关系;而一定类型的空隙(包括粒间孔隙、裂隙和溶蚀孔洞)则赋存一定类型的地下水。按照这一观点,可把地下水划分为孔隙地下水(松散未胶结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种。由于这种分类能直接反应出岩石类型、贮水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这个分类便成为寻找、勘探、评价与开发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也被广泛用于水文地质教科书及各种地下水勘查规程和水文地质科研、生产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分类的第二种方案,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依据。例如笔者从美国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质学”(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贝尔所著“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学”(1992年)等专著中均可见到。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地下水分类的章节,但这些学者均按照岩浆岩和变质岩、火山熔岩、沉积岩(或进一步分为砂质岩石和碳酸盐岩)、冲积层、永冻层等岩石类型来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征,或者按岩石类型来命名含水层(如火成岩变质岩含水层,碳酸盐岩含水层和碎屑岩含水层等等)。这种分类方案的优点是比较直观,且易于掌握。但是岩石类型繁多,这种地下水分类就未免五花八门,缺少科学的系统性。同时,这种分类也不能反应出地下水贮、导水性质等重要特征。
比较以上两种地下水按介质条件的分类方案,显然按岩石空隙类型的分类更具科学性。但是,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发现这种单一按含水介质孔隙类型的地下水分类方案仍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岩石类型、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之间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例如裂隙空隙并非非可溶性的坚硬岩石所独有,松散岩石中的黄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较大的孔洞空隙也并非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所独有,某些含有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胶结物或角砾为可溶性的角砾岩),甚至于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种孔洞及管道空间。
(2)在三大基本岩石类型(松散岩石、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的岩石;它们常具有两种类型的贮水空隙系统(即双重孔隙介质)。如我国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层中的许多半胶结(半坚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间孔隙又有成岩和构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赋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时具有成岩、构造裂隙和溶蚀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间,即既含裂隙水又赋存岩溶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双重孔隙介质。在目前以含水层介质类型为基础的地下水分类中,并未明确这部分过度类型岩石、双重性质空隙类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来在地下水勘探、开发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贮水空隙类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义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坚井和孔室空间,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层(可能为埋藏的火山灰碴),这些空隙和地下水类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质分类中也没有位置。以上问题说明,简单的按照岩石类型和空隙特征来划分地下水类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赋存形式的客观实际状况;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类型。因此,对目前广泛使用的这个地下水分类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对三大类地下水的概念,特别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进行定义。

⑧ 济宁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全面些)

济宁市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济宁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 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仅占全区面积的25%左右。因此,济宁境内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甚发育。而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崩塌则是目前济宁市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因此,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境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具体包括地下采空、地下水开采、开山采石、修筑公路等。
济宁境内地质灾害类型
济宁境内目前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包括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地裂缝。
(一)地面塌陷
采空塌陷。主要由地下煤矿体开采活动引发。由于地下煤矿体被采出,悬空的地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乃至陷落的现象。济宁市采空塌陷始于1970年,截至2000年底,塌陷深度大于1米的采空塌陷面积达88.3平方公里,采空区塌陷率为6.8%,最大下沉深度9.20 米。其中常年积水的塌陷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平均积水深度4.0米左右。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破坏耕地、破坏地表建筑物、破坏矿区公路和铁路、影响矿区水环境、影响矿区土壤环境、破坏其他设施。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位于隐伏灰岩区,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厚度一般小于50米,下伏灰岩裂隙岩溶发育,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环境地质条件,在水动力条件下易发生岩溶塌陷。尤其是在岩溶发育的灰岩与上覆第四系砂层直接接触地带,在具备水动力条件下更易发生岩溶塌陷。目前济宁市境内已发生岩溶塌陷3处,规模较小,分别位于曲阜市息陬一南辛、防山和泗水县泉林-石漏一带,毁坏房屋3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万元。
(二)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指巨厚松散沉积物分布区由于人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第四系孔隙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上部重力和自重作用下,失水后的含水层空隙被压缩变密,造成地面垂直下降的地质现象。济宁市地面沉降分布于济宁市城区,发现于1988年。从区域上看,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基本与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围一致,累计沉降量大于60毫米的沉降范围大致在地下水位标高小于 12米的范围内。地面沉降引发了房裂、地裂缝、供水机井井管上升等不良现象,给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城市供排水系统及防洪设施等带来不利影响和危害, 并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三)崩塌、滑坡
济宁市境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一般规模较小,但危害程度较大, 且主要是由开山采石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
(四)地裂缝
济宁市地裂缝大多伴生于采空塌陷,自然条件(主要由于天气干旱) 下形成的地裂缝仅分布在南四湖和京杭大运河两侧附近地带。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济宁境内前期由于采石和筑路形成的不稳定斜坡较多,大规模的开山采石严重破坏地质环境的同时,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不对其进行制止或规范,由此而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将呈增多的趋势。
(一)采空塌陷发展趋势
采空塌陷明显受煤层埋深、厚度、产状、开采方式及顶板地层岩性、 破碎程度、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一般讲煤层埋藏较浅、采层厚度大、顶板岩层为碎屑结构或破碎地层易产生采空塌陷。济宁地区煤系地层属石炭二迭系,可采煤层2至3层,煤层厚度大,一般4至12米,最厚达18.77米, 埋深200至1000米不等,开采深度大多为100至600米,峄山断裂、孙氏店断裂等大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穿过煤田区,各井田间还发育了较多的次级断裂构造,具备采空塌陷的有利条件,尤其在断裂构造附近采空塌陷的机率和程度相对较大。
随着煤矿的大规模开采,采空塌陷将不可避免,其塌陷面积和深度将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预测未来几年内采空塌陷将以每年近7平方公里的速率扩展。
(二)岩溶塌陷发展趋势
济宁地区隐伏灰岩分布面积较广。但从上覆第四系厚度看,嘉祥北部、曲阜东南、泪水北部及东部泉林一带第四系厚度一般小于50米,下部灰岩裂隙岩溶发育,具备岩溶塌陷发育的内在条件。前期已发生的3处岩溶塌陷均分有子上述地带,其中一处是在泉林一带进行岩溶水抽水试验过程中发生的。以上地段为岩溶塌陷易发区,在水动力条件具备时潜在岩溶塌陷的可能。尤其在第四系砂(砾)层与灰岩直接接触地带(如泉林一带)更易发生岩溶塌陷。该地段均分布有较大的岩溶水水源地,如嘉祥城北水源地、曲阜北兴水源地、泗水五里庙水源地及泗水泉林水源地等,水源地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岩溶塌陷的发生与发展。
(三)地面沉降发展趋势
济宁市城区位于汶泗河冲积扇前缘,地势平坦,构造上属济宁凹陷, 第四系松散层厚度较大,一般为220至300米,易于压缩的粘土层相对较厚, 在长期平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大范围的地面沉降在所难免。从区域上,地面沉降的分布基本与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围一致,随地下水位的持续降低。地面沉降量随之加大,沉降范围随之扩大,同一地点地面沉降的速率和沉降幅度与地下水位的下降呈明显的同步变化,地面沉降严格受地下水开采的控制。只要在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可压缩地层,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就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
按目前济宁市发展状况和2010年远景规划,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如不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加以控制,地下水位仍将持续下降,沉降面积将迅速扩大。据预测2010年 济宁市城区最大沉降量将达到460毫米。
(四)崩塌、滑坡、泥石流发展趋势
崩塌、滑坡、泥石流属突发性重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济宁市境内主要为平原区,山区面积仅为25%左右,且属低山丘陵区,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小于20度,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不甚发育,主要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如开山采石、筑路等,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

⑨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哪些

1地下水改道导抄致地陷
2地下水袭断流导致下游干旱
3地表水改道导致原有生态平衡打破鱼米之乡变草场
4地下暗河断流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以至于无法恢复持久生态
5地上下水断流导致地表蒸发量增大无法补充水源以至于大面积的干旱
6地上下水断流导致靠水生存的微生物灭绝,靠微生物生存的动植物断绝食物链灭绝
7地上下水断流导致树木灌木灭绝
8地上下水断流导致恶劣天气增多“暴雨”“泥石流”“冻土”没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
9因没有没有地上下水导致“地陷”“干旱”“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大面积的干旱
”“靠微生物生存的动植物断绝食物链灭绝”“树木灌木灭绝”最终人类灭绝!!!!!
10人类灭绝了 就在也没有问题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