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房浩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房浩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发布时间: 2021-03-05 10:57:45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院领导

张 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专副院长
田廷山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常务副主任)、党委委员
殷跃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总工程师)
黄学斌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张作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郝爱兵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马淑玉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院长、党委委员

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详细地质、邮政编码,要文字描述不要图片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址:大慧寺路20号
电话:(010)62173424
邮政编码:100081

❸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的下属机构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主任:万军伟(教授),副主任:郭会荣(副教授)、马传明(副教授),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1952年创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下设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教研室,1960年一分为二,分别成立水文地质教研室和工程地质教研室,70年随北京地院迁至武汉成立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后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两个教研室,199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探矿工程学院两院合并成立工程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更名为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2003年以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为主体成立环境学院,原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一分为三,成立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验中心。水文系负责水文学及水资源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
经过50几年年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目前在编人员21人,教授5人,其中博导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外聘院士2名。本系培养的毕业生已遍及祖国各地,成为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中坚力量,有3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还有一些中青年学者已在国际水文地质界崭露头角。
近年来,本系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西部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各1项、并每年获1-2项面上或青年基金资助,此外还参加了多项863、973计划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二十多项。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并有四十余篇论文进入三大检索。
目前,本学科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地下水-地质灾害过程模拟、裂隙水偏流理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线性-非线性水流耦合模拟、滨海承压含水层海底边界的确定、地下水混合井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及土层固结与地下水流的耦合、深层地下热水压力场和温度场模拟、地下水系统理论及地下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包气带土壤水分和盐分迁移机制、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土地修复和土壤改造、水-岩作用机理、矿床成矿的古水文地质、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劣质高氟水改造、同位素测试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面向21世纪,系将立足于已有的地下水文学特色和优势基础上,通过师资队伍和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在地下水文学方向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拟在线性-非线性地下水动力学耦合模型及其模拟方法、低渗透性岩层的采(排)水理论和技术、地下水渗流场与岩土体应力场的耦合数值模拟、滨海地区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的数值模拟和防治技术、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西部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重建、西南岩溶石山区以水为纽带的岩-土-植被-大气界面物质能量交换过程、高分辨率同位素测试技术等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义连(教授),副主任:罗朝晖(副教授)、鲍建国(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环境工程教研室,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一个以地下水为特色、函盖土壤、大气和生物的综合性环境人才培养基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是湖北省最早具有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1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兼职),教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0余人,研究生90余人,已授博士学位57余人,已授硕士学位130余人。我系与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俄罗斯等国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互访、项目合作关系。
本系设地下水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环境监测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及管理、环境生态等研究方向。目前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1项,科研经费五百四十多万元,其中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1项、国家地质调查局重点项目1项,横向合作项目多项。1995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出版教材、专著11部,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1篇被SCI收录,27篇被SCI收录,16篇被ISTP收录。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拚搏进去的创新精神,面向21世纪,我系以培养高水平的环境工程人才为己任,把我系建设成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地学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摇篮,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工程建设基地为目标。
热忱欢迎有志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国内外学子来我系深造!热忱欢迎有志于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国内外学者加盟。

❹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2011 年是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系统建设的起步之年,是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以下简称 《决定》)的一年,也是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成果比较显著的一年。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应急办)的正确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部局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决定》的落实,充分依托专家队伍,各部门密切合作,发动群测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403 起,避免人员伤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7.2 亿元。圆满地完成年度各项应急支撑任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一)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编办批复 “组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请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根据批复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强化已有管理处室的地质灾害应急保障与服务职能,新增地质灾害应急协调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室、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处置室和地质灾害应急培训演练室5 个专业应急业务部门,着力加强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目前,专业应急队伍规模达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国家级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技术指导队伍。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受地质环境司 (应急办)委托,健全完善 《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等规章规程; 起草编写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导则》、 《突发地质灾害巡查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二)持续稳定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在与中国气象局继续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业务联系,深化、细化预警预报模型和技术方法,加强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与中国气象局应用气象值班室的技术人员密切合作,逐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从 5月1日正式启动,至 9月30日结束,另有 2 次应急预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预警值班共 161 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 161 份,4 级以上 (含 4 级)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共发布 63 次; 3 级以上 (含 3 级)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和国土资源手机短报上发布,共发布 141 次。在云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灾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期间,主动提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服务。

(三)严格执行灾情险情值守速报制度

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信息上报制度、首办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4 项制度,采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现场值守 3 种方式,开展 24 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守。据统计,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协助完成报送灾情险情报告 130 期、短信息 419 条,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报送部门要情 520 条,参加国务院视频点名近 40 次。灾情险情报告全部实现在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同时,拓展了值守的内容,譬如设置重大地质灾害媒体信息搜索系统,确保灾情险情信息全面、及时无漏报; 开通了网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发送灾险情信息和应急指令; 发送问候信息,营造紧张活泼的应急氛围。

(四)及时响应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指导

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及时响应部局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分别召开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质灾害灾情会商交流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总结各阶段应急防治经验与教训,平战结合提升应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导突出重点。充分调动 126 名部级应急专家,健全完善 7 个片区的巡查指导会商制度,驻守巡查指导和重点现场指导相结合,指导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后派出 50 多个技术工作组,汛期启动了 7 大片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长期驻守18 个重点省份开展巡回检查。三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派出 30 个技术专家组,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四是认真总结评估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起草编写了 《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全国地质灾害年度通报》、《地质灾害年度报告》。

(五)探索开展应急防治科普培训演练

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制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减灾科普影像,通过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精心组织各类应急技术培训演练。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别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和甘肃省兰州市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受训人数超过 500人,效果显著。积极配合指导各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据统计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2600 次,参加人数达 100 多万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在灵宝市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7月23日配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技术指导丹凤县和安康市两地同时进行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9月19日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在兰州市城关区联合组织实施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六)加强应急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围绕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圆满完成行政事业专项 《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年度目标任务。积极申报“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与示范”、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重大地质灾害空天地一体化传感网数据获取技术研究与示范”和 “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研究”等科研专项,夯实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基础,探索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装备与方法,突出重点为部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❺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院士风采

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来,张宗祜院士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中,主持、设计并亲自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次获国 家及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卢耀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3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至1955年随苏联专家学习。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卢耀如院士负责及参与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发表了几十篇优秀论文及多部专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在国内外树立了学术上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是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家。

❻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怎么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承担全国地质环境回监测答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国土资源部为正部级;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副部级,副局长为正局级,下属各单位正职应该是标配副局级。因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其正职应该为副局级,副职为正处级。下属各单位部门正职为副处级。

❼ 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站长兼书记李进财

2.负责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图备案、工程质量稽查和市级项目竣工验收;组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全市公益性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的技术审查;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市颁资质申报材料的审查;

3.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委托,承担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和预报及地质调查任务。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监测建设

1.三峡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重庆市三峡库区区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843处,其中,二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933处,监测时间从2003年5月开始至今。三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1570处,监测点建点工作于2006年全部完成。通过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建立了县、乡(镇)、村组3级群测群防网络,明确了职责。落实了具体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以及预警预报措施、应急避险方式、预定疏散路线,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效果监测。纳入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效果监测196个项目,监测网点建设工作已完成,监测工作一直在开展。

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专业监测预警工程由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重庆市共有专业监测点177个,其中,二期监测点92个,三期监测点85个,监测网点建设工作已完成,监测工作一直在开展。

4.非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重庆市非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仍以群测群防为主,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417处,为指导全市的群测群防工作编制了《重庆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达标建设工作设计》,在2007年开展了万村大培训群测群防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宣传,使群众有了基本的地质灾害知识。同时进一步健全了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相结合、传统监测和现代监测相结合、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体系,启动监测数据分析和技术会商工作,将群测群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乡(镇)长、村组干部以及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提高了各级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二)地下水监测建设

重庆市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四川省地质局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庆分站(行政上隶属南江水文队)进行监测。在重庆市区和北碚区的974.3km2范围内,布置了浅层地下水和地下热水监测点40处,开展了以地下水污染监测为主的监测工作。地下水监测点最多时曾达近百处,但由于监测资金减少和城市建设等因素,导致监测点逐步减少,2000年以后所设监测点都在25个左右。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后,从2002年开始由总站承担重庆市地下水(含地热)动态监测工作任务。

重庆市2008年度共设地下水(含地热水、矿泉水)监测点27个(国家级监测点4个),其中,地下水监测点17个(含矿泉水点6个),地热水监测点10个。监测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的8个行政区内。监测项目包括水位、水温、水量、水质(含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和毒理指标),监测频率水位、水温、水量为每月1次,水质每年2次。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1.交通:越野车3台。

2.野外作业主要设备:全站仪、GPS定位仪、红外线测距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3.地下水监测:20世纪末,乐百氏(重庆)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在自己的生产机井(国家级监测点)安装了全自动水位监测仪,可4小时监测1次水位,但该井在2007年夏天暴雨时被洪水冲毁后未恢复。现在地下水的监测工具有:钢卷尺、钢直尺、温度计、测钟、测绳、万用表。

4.地质灾害监测:2008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给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配备了一套Trimble GPS&TGO,专门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目前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5.办公室设备:除专业技术人员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外,另外还配备了台式电脑、工程复印机、彩色扫描仪、绘图仪等。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04年,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根据重庆市已开展的地质灾害的基础调查、应急调查以及群测群防成果,建立了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开发了重庆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系统通过地质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叠加、预报模型计算,生成地质灾害等级色块图等成果,实现区域范围内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2003年以来,重庆市通过县、市地质灾害大调查工作,按照县、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指南的要求建立了全市40个区(县)的1:10万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2007年,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开展了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建设。依托本项目,利用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系统,为全市截至2007年底的134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数据库。

2006年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编制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为3400多处矿山地质环境点建立了数据库。

2004年通过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建立了重庆市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根据每年地下水资源监测信息,建立了年度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

(三)地质环境网站建设

2004年,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帮助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建立了重庆市地质环境信息网。网站按照地质环境工作需要分为地质灾害管理、矿山环境保护、地下水监测和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四大模块,设置了图片新闻、新闻快讯、综合动态和学术动态等专栏,主要对重庆市的地质环境工作情况进行宣传和展示。

网站建立以来,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为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是2001年10月,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的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一个集监测数据采集、信息高效传输、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实现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的综合一体化GIS系统。

目前,系统已投入使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通过专线网络和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重庆库区22个区(县)的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了连接,已经实现对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管理。

(五)业务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重庆市近期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重庆市地质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切入点。目前,我们正按照重庆市政府、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要求和部署,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地质环境和信息系统建设专家开展项目建设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补充完善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现有软硬件,依托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引入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和3S技术,从系统工程出发,集成地质灾害的基础调查、勘查、监测和应急管理工作所产生的信息,完善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将地质灾害防治三级管理模式融汇其中,构建集地质灾害信息采集、管理、分析、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综合性网络平台,满足部级、市级、县级和地质灾害现场的日常管理和监测预警需求。项目计划2010年年底完工。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1.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2005年组织实施了以解决人畜饮水为主要目标的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即“重庆西部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地调局和重庆市相关部门在重庆西部红层缺水区累计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2143.6km2,1:1万重点工作区水文地质调查114.7km2,共打井2438口,成井2319口。2007年~2008年,在15个区(县)实施了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工作,该工作被列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的八大民心工程,共实施浅机井4.78万口,解决了约19万人和2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1999~2006年,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委托,经过6年的努力,完成了重庆市40个区(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编制了以区(县)为单位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稿》等。

3.1999~2002年,开展了重庆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精度1:25万。完成的主要工作:1:5万水文地质调查350km2、1:25万区域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13273km2、1:25万遥感解译28000km2、1:25万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8幅、开展了“物探技术在岩溶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专题研究”。

4.总站已收集到1997年以来的全部监测数据资料,并录入重庆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动态监测资料,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整理,编制了《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及分析报告》和《重庆市地下水水情通报》,并及时上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5.受国土资源部委托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全国行业规范)。

6.2001~2002年,重庆市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交了《重庆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重庆市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图》等成果。第一次系统地对重庆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类型和地下水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对重庆市地下水(淡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和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为重庆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7.2005~2006年,通过对全市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查明了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调查与评价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情况,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对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作出了初步评价,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建议,建立了重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提交了《重庆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2006-2015年重庆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8.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及《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2008年编制完成《重庆市城周矿山植被恢复子规划》。

六、法制建设

1.2004年7月23日,《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以渝府发〔2004〕70号文颁布施行。

2.2007年9月28日,《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经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❽ 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等。除地下水动态监测已连续开展了60余年外,其他监测主要是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陆续部署和开展的。

一、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地下水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我国最早开展地下水监测的专业部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市)”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基本掌控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223个开采地下水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情况。

1999年以来,地下水监测主要在地下水环境的日常监测、示范区自动化监测和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地下水监测井(点)16 570个,监控面积近100万km2,其中包括长期观测井(点)10 906个,统测点5664个。在10 906个长期观测井(点)中按监测井(点)级别统计,国家级点2231个,省级点7425个,地市级点1250个;按监测井(点)监测要素统计,水位流量监测点8515个,水质监测点4778个;按监测手段统计,人工监测点9293个,自动监测点1613个。在2231个国家级长期监测井(点)中水位流量监测点2000个,水质监测点800个。监测点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监测的重点地区是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银川平原、柴达木盆地、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山西六大盆地、神木能源开发区和全国217个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城市及主要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等区域。具有监测系列长、积累资料较丰富等特点。

通过北京平原区、济南岩溶泉域、新疆乌鲁木齐流域3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建设与运行,在水位监测网、水质监测网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监测设施保护、自动化监测设备的选型、监测信息的自动化传输设备研制、监测信息的实时发布系统、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体系。

为加强全国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水利部水文局共同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2014年7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复监测工程可研性研究报告,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水利部水文局编制工程设计后正式实施建设工作。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共建设20 401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井,全部实现水位、水温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自动传输,全部可以采集水样开展水质监测。其中,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建设10 103个,水利部水文局建设10 298个。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后,结合现有监测站网,可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实现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以及对大型平原、盆地及岩溶山区地下水动态的区域性监控和地下水监测点的实时监控;为各级领导、各部门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为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六五”至“九五”期间,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主要在三峡等典型地区以零星的“点”(单体)监测为主。1999年以来,在长江三峡库区、四川雅安、江西、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和青藏铁路等沿线陆续部署了区域地质灾害监测。

自1998年以来,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每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工作。全国已在2020个县(市)建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监测点27万多处,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监测人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与三峡工程同步,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四川雅安、重庆巫山、云南哀牢山等地建立了10余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2003年以来,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从全国和30个省(区、市),陆续推进到323个市(地、州)、1741个县(市、区)。针对中国国情,研发出多种小型、简易、高效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装置,在全国推广20万套。

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以人工定期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监测类型以滑坡为主。监测内容包括地表和深部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物理与化学场监测、诱发因素监测及宏观现象监测。

隐患点单体监测方法以人工现场用精密仪器测量地表位移、地表裂缝和深部位移为主;监测手段主要有地表和地下位移监测、全站仪自动监测、GPS监测、地下水动力监测和雨量监测等。监测频率正常情况下为每月1次,在汛期根据降水和滑坡变形情况增加至每5~10天1次。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主要为简易人工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是观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表位移的动态变化情况,监测方法以宏观迹象巡查和地表位移测量为主;监测手段以简易皮尺测量和巡视目测为主。监测频率一般汛期为5天1次,非汛期10 天1次,大、暴雨期为1 天1次甚至实时观测。

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巡测是31个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每年汛前、汛中、汛后对区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开展的实地巡查巡测,目的是了解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状况。

三、地面沉降监测现状

我国中东部平原和滨海地区广泛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20世纪20年代上海就发现了地面沉降,系统监测始于1962年。通过50多年的努力,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3个地面沉降与地裂缝重点地区,初步建立了由基岩标、分层标、大地水准测量网、GPS观测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和监控中心等组成立体监测网络体系。为政府正确决策地下水开采量,采取有效控沉措施,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启动了上海、浙江和江苏3 省(市)联席会议机制。

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精密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观测、GPS 测量、InSAR测量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监测手段:水准测量采取人工测量方式。分层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积水准测量频率:每年1次。分层标测量频率:人工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自动化监测频率为实时监测。

在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等地区,随着水准测量精度的提高和GPS关键技术的不断改进,运行结果显示,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在进一步提高,较客观地反映了地面沉降现状特征。其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及社会化服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

四、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滦“黑鸭子”观测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其研究的开始。其后,开滦、抚顺、阜新、大同、焦作、淮南、平顶山等矿区先后建立了一批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站。

2008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湖南冷水江锑矿区、湖北大冶多金属矿区和黑龙江七台河煤炭矿区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试验,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监测网布设、监测项目确定、监测频率规定、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五、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水土地质环境监测采用区域监控、重点监控和问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已启动“长三角”、苏锡常、保定-沧州3个示范区的监测工作,上海和天津的省级浅表层水土环境监测工作也已启动。

六、地热监测现状

全国地热资源监测工作开展的相对比较零散,监测工作以天津、福建、广东、海南、陕西、安徽、宁夏等省(区、市)为主,获得的地热监测数据资料为有效利用地热资源,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被动转向主动的过程。由于起步不同,地下水监测相对历史长、控制面稍广,但尚不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群测群防监测点覆盖面广、专业监测不足,起步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遗迹监测尚处在起步阶段,但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虽然各专业监测近十几年来都有了较好的起步,但是,目前仍存在着监测网部署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监测设施老化、监测点毁坏、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地质环境监测成果效益的发挥,从而制约了整个地质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因此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

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❿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什么级别的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承担全版国地质环境监测权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国土资源部为正部级;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副部级,副局长为正局级,下属各单位正职应该是标配副局级。因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其正职应该为副局级,副职为正处级。下属各单位部门正职为副处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