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灾害防范演讲稿
A. 面对突发地质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
防范降雨引发的来地质灾害自,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的关键是“防、避、治、规”四字:
一是防。由于潜在的不稳定或亚稳定地方很多,在空间上是变化的,要对所有地方都进行监测或者治理非常困难,实际上也难以实现。因此开展对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防范措施。
二是避。主要是通过对地质、地貌等条件和以往滑坡、泥石流数据的分析,勾画出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这是从源头防范地质灾害的一个关键性基础图件,它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使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时可以预先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策略;二、为重要工程和村落民居建设选址提供依据,帮助建设规划者选择合适的场址。
三是治。主要是工程治理和搬迁。
四是规。就是要规范地质灾害预报系统的建设和预报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同时,将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接收、应急指挥、动员撤离与救援,以及对国民的地质灾害防护教育、逃生训练等工作纳入法制程序也是地质灾害减灾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B. 求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调研文章
解决土地问题 调处地灾矛盾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全省煤炭保有储量500多亿吨,远景储量超过2000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全省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顺利实施,我省煤炭资源的开采已步入大型化、规模化的轨道,完全杜绝了非法小煤窑乱挖滥采的现象。
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伴生的,现在我省大部分煤炭开采区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裂缝、房屋开裂、山体垮塌、水源枯竭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灾区内广大灾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质灾害矛盾引发的灾民群体性挖路堵厂和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矿区内厂群关系逐渐恶化,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灾民与煤矿的群体性斗殴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极其严重的后果。目前,很多地方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都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彻底解决方案,都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根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时间长了,灾民因为问题未得彻底解决而经常聚众挖路堵厂或集体上访,煤矿因为不能正常生产而产生不满情绪,地方政府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灾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小,以致矿区内干群关系紧张,矿群关系恶化,灾民与煤矿的矛盾日益尖锐。我省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如果按每平方公里矿区平均涉及群众10户50人计算(此数据为保守估计数据),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影响至少70万户350万灾民。试想一下,如果在煤炭资源枯竭、煤矿闭坑前地质灾害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则煤矿闭坑后这三百多万灾民的遗留问题政府将如何处置?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彻底治理好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将灾民彻底搬迁安置到无地质灾害隐患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安居乐业,才是唯一的出路。
灾民的搬迁安置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涉及到资金来源如何解决?搬迁安置方式如何选择?灾民房屋如何赔偿?灾民土地问题如何解决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灾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的规定,全部由责任煤矿承担;搬迁安置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搬迁安置方式,要多条腿走路,不能搞一刀切;房屋赔偿可请有资质的单位(如贵州中道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对灾民的受损房屋进行评估,严格按照房产评估重置价格进行赔偿;土地问题是这些问题的重中之重,它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灾民受损土地的赔偿和治理问题?二是灾民搬出灾区后的土地耕种问题?这两个问题能否解决是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 灾民受损土地的赔偿和治理问题
对灾民受损土地的赔偿,必须坚持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土地问题是棵高压线,处理不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后遗症。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当地的村民委员会,农民对耕种的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根据这条规定,灾民的土地受损不能耕种后,灾民和责任煤矿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经当地村民委员会同意,按照“两受”原则(“两受”即灾民能接受,煤矿能承受)制定统一标准对灾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有偿流转,灾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用于搬出灾区后在其它地方有偿流转土地耕种,这就是“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来解决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中土地赔偿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
地质灾害问题涉及面广,涉及人口众多,在实际工作中,灾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如何计算就成了一大难题。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丈量法,对呀,将灾民的土地逐块丈量,得出具体面积后,按每亩多少钱制定一个灾民和煤矿都能接受的标准不就算出来了吗?其实不然。在农村进行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大部分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都没有对土地进行严格的丈量划分,都是东一块、西一块、肥瘦搭配、远近搭配大致差不多就把土地分了。同样的一个划地人口,分到平整肥沃离家近的土地面积就小,分到贫瘠瘦弱离家远的土地面积就大,有的甚至相差几倍,再加上荒地开垦、工程建设、水打沙冲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在农村同样一个划地人口的土地面积千差万别。再者,农村土地的地块大都不规则,测量起来一则难度大,二则不准确,同一地块不同的人测量出的结果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见,用丈量法计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是行不通的,因为标准无法制定,所以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面对这一难题,我们想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办法:用土地联产承包时划地人口的数量来制定标准计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这个办法一出台,就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首先,在进行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是根据当时农户人口的多少划分的土地,划地人口的基数是以前农业税费征收的依据,各地方乡镇财政所有据可查;其次,在进行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虽然同样的划地人口分的土地面积有大有小,但基本上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即每份土地的产值是大致均衡的,面积小的必然平整肥沃,面积大的必然贫瘠瘦弱,用划地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费是相对公平的;第三,这个办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清楚明了,灾民和煤矿都能够接受。
灾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给煤矿后,煤矿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受损土地进行治理、管理和经营。为了更好地治理好灾区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灾民大量搬出灾区,土地大面积连片后,煤矿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开发项目(如种草养畜、开发茶产业、开发经果林、开发速生坑木林等),经有关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二、灾民搬出灾区后的土地耕种问题
在搬迁安置的灾民当中,虽然有极少部分人已经具备了无土安置的条件,他们或弃农经商、或发展二、三产业(如运输业、饮食业、养殖业等)完全可以安居乐业,但绝大部分灾民搬出灾区后仍然离不开土地。民以食为天,如果大部分不具备无土安置条件的灾民搬出灾区后无地可种,则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就得不到彻底解决,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肯定无法顺利进行。
对灾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异地集中搬迁安置,异地集中搬迁安置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无地质灾害隐患;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要好;三是必须有足够的土地划分给灾民耕种。在这三个条件当中,第一个和第二个都容易达到,但第三个条件就太难了。我国对集体土地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目前地方政府手中还未被承包的大面积土地资源少之又少(金沙县以前有大水农场和开化农场,但现在已基本用于解决受自然灾害影响灾民的异地集中搬迁安置),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这种土地资源。再者,异地集中搬迁安置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矛盾容易集中爆发,处理不好后患无穷。由此可见,异地集中搬迁安置方式是不可取的。既然异地集中搬迁安置方式行不通,怎么办?那就只有反其道而行,采取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解决。
在我国农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集体土地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直未发生重大变革。现在农村有的农户因为子女参加工作、经商、发展二、三产业(如运输业、饮食业、养殖业等)致富等原因已经脱离农村进入城镇定居,老家的房屋无人居住,承包经营的土地无人耕管,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从农业大国逐渐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过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那些没有地质灾害隐患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进城定居农户的老房子和承包经营的土地是一笔巨大的固定资产和闲置资源,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路:政府把这些进城定居农户的相关信息(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房屋结构、房屋面积、田土数量等)收集起来提供给灾民,让灾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合适的进城定居农户“结对子”,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对进城定居农户的老房子进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有偿流转来解决灾民搬出灾区后的住房和土地耕种问题,这就是“结对子”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金沙县沙土镇人民政府在对全镇及周边乡镇无地质灾害隐患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地方的进城定居农户进行普遍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了地质灾害区广大受灾群众的意见,经过多次召集煤矿业主和受灾群众代表开会协商,于二OO五年四月制定了《沙土镇有证煤矿煤炭开采区地质灾害赔偿搬迁安置方案》。该方案实施后,沙土镇用“结对子”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处理地质灾害问题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从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底已经有144户(587人)灾民顺利搬出灾区安居乐业,其余灾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方案》实施至今从未发生一起灾民群体性挖路堵厂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实践证明,用“结对子”异地分散搬迁安置方式解决灾民搬出灾区后的住房和土地耕种问题是切实可行的,既彻底解决了灾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又盘活了进城定居农户留在农村的固定资产和闲置资源;既为群众解了难,又为企业分了忧,最终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多赢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思维超前、把好关、服好务。思维超前即对灾民所结的“对子”,不要局限在某乡(镇)、某县(市)、某地(州)、某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给灾民充分的自主权。只要灾民联系的搬迁安置地点符合方案中的相关规定,确实能彻底解决灾民的搬迁安置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让灾民顺利搬出灾区安居乐业(沙土镇分散搬迁安置的144户灾民,跨省到山东定居的有1户;跨地区到贵阳定居的有6户,到遵义定居的有9户,到铜仁定居的有1户;跨乡镇到安底镇定居的有2户,到岚头镇定居的有1户)。把好关即对搬出灾区的灾民流转的土地质量、数量按方案规定严格把关,流转的土地必须能满足灾民全家的生产生活需要。灾民搬出灾区后,只有他们的生产生活走上正轨并有了良好的发展,灾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才能成功,地质灾害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否则将后患无穷。服好务即乡(镇)党委、政府在实施灾民搬迁安置工作时,必须成立地质灾害调处办公室,安排专人办公,竭诚为灾民服务,尽最大努力为灾民排忧解难。对搬出灾区的群众,不能搬出去就不管不问,要建立档案进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对灾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想灾民之所想,急灾民之所急,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让灾民有发展门路,有经济收入,确保灾民不返贫。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以前造成的干群关系紧张、矿群关系恶化的局面,才能得到广大灾民的支持,才能使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土地问题是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的瓶颈,是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土地问题处理好了,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地质灾害问题是影响矿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已经成为基层乡(镇)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坚信,只要基层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就一定能做好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作,就一定能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问题,最终实现“灾民满意搬出,企业正常生产;矿区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C. 急求:有关“地震灾害的影响”的演讲稿或作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华北,华东地区均有明显震感。13日川渝上市公司共有66家停牌,14日约半数公司发布消息并复牌。对此,《证券日报》特约国泰君安研究所分十一大行业对相关上市公司影响做出分析。
保险:负面影响有限 长远发展可期
地震通常被列为产险的除外责任,除非单独购买,保险公司不负赔付责任,因此产险的赔付支出不会很大。
寿险需承担赔付责任,但覆盖率较低。此次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寿险需要承担赔付责任。寿险的赔付取决于伤亡人数、投保比例及投保金额。由于震源在比较偏远的乡镇,投保比例及投保金额都比较低,虽然伤亡人数巨大,但保险公司承担的赔付责任依然有限。
受灾地区的保险市场份额很小。四川寿险占全国的5.2%,产险占4.3%。震源中心阿坝州的保费只占四川的0.17%,其中寿险保费为0,意外和健康险也不到45万。两大重灾区德阳和绵阳合计的市场份额也不到10%。
对各公司影响存在差别,中国平安要略小些。从保险公司来看,四川省保费的占比在3%-5%之间,与行业大体一致。寿险方面,中国太保的比例稍高,而中国人寿的乡镇市场份额较高,因此,两者受到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中国平安的市场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些。响应政府号召可能增大赔付,但仍受商业原则的限制。虽然保险公司可能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而适当放宽赔付标准,但终究还得遵循商业原则,赔付金额不会超出应赔金额太多。
负面影响有限,长期有助于保险业发展。我们判断,此次地震灾害增加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对保险股影响有限;长期来看,自然灾害有助于提高人们保险意识,对我国保险业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医药:短期刺激 难得超预期收益
除止血药等伤科用药需求放大外,抗感染药物及预防性产品将更值得关注。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巨大,止血药、血液制品等伤科用药已经成为首要紧缺物资,这将会给云南白药(000538)、美罗药业(600297)等相关公司带来一定的影响。通常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对于灾区爆发疫情的防范将成为重中之重,各类抗感染药物及疫苗需求量将快速放大,这可能会给大型普药生产企业如华北制药(600812)、鲁抗医药(600789)、S哈药(600664)、白云山(000522)、丽珠集团(000513)、双鹤药业(600062)、一致药业(000028,子公司致君制药是重要的抗感染药物生产企业)等公司,以及疫苗供应商天坛生物(600161)等带来正面的影响。常见病如感冒、腹泻等治疗药物需求同样会快速增长,S三九(000999)等以OTC类产品为主的公司可能会受到正面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认为在重大灾难突袭时,医药企业很有可能并不会获得超预期收益。这主要是因为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国家对于重要的物资很有可能会采取特殊的管制方式,诸如采取非市场化的手段以成本加成法进行大规模集中采购、征用,另外,我们预计将有大量的医药企业采取药品捐赠等措施,协助救灾。
国家基本用药制度很有可能借此突发事件得以凸显,进给对全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地震发生后,国家基本用药制度的重要性将进一步被突显出来,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目录的公司,很有可能将成为国家采购的重要对象。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将快速放大。进入第一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目录的上市公司包括:双鹤药业(600062)、华北制药(600812)、西南药业(600666)、美罗药业(600297)、上实医药(600607,常州制药厂母公司),上述公司值得关注。
食品饮料:生产大省 影响难免
四川是粮食、生猪的生产大省,地震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取决于地震的受灾面积,不过目前看应该影响比较有限。生猪产量会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震中附近的生猪生产企业。我们担心生猪的供给减少可能使生猪价格的回落时间推后。不过四川地区由于受到蓝耳病的影响,生猪出栏量已经大幅下降了,价格也比较高,去年已经是生猪的输入省,加上地震的区域也不是特别大,影响应该还是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心理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高金食品已经公告受到负面影响,雨润表示在都江堰的厂已经停产,不过当地屠宰量仅为公司总屠宰量的1%,不会对公司全年业绩有重大影响,而内江的工厂并没有受到影响。双汇发展表示从工厂安全角度考虑,集团在四川的厂已经停工,等待情况明朗,不过对股份公司基本没有影响,公司表示目前产品价格会保持稳定。四川是国内白酒大省,五粮液、泸州老窖都已公告有明显震感,但是厂房、生产等均未受到影响。我们分析认为,两公司所在地与震中距离比较远,生产上没有大的影响是正常的。但是成都市的水井坊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产。从销售看,目前是白酒销售的淡季,应该影响也非常有限。不过当地的二线白酒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可能会有受到影响。
华润雪花啤酒短期可能受影响大。作为当地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啤酒企业,华润雪花的销售在短期内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本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对生猪的价格也有些负面影响,对当地的屠宰企业会有短期的业绩压力,不过双汇发展影响比较有限,对五粮液、泸州老窖影响也有限。
天然气:调配有序 无须担心
四川省各项主要的石油化学品产量,除天然气外,天然原油、汽油、柴油等在全国的占比非常小,对于全国的供应平衡影响甚微。
四川的天然气主产区在靠近重庆市的川东地区,生产主要依赖自喷井。第一条“川气出川”管道??“忠武线”由中石油建设,起点也是在重庆忠县。中石化的普光气田还在建设期,川气东送管道也是刚开始建设,受地震的影响较小。天然气输送管道都是由特种钢材制造,抗震级别很高。中石油已经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油气输送系统,可以在国内调配资源。因此,我们对天然气管输业务完全不担心。
对行业影响最大的依然是不断创新高的原油价格。WTI期货价格已经创出126美元/桶的新高。我们对8月份后飓风季节可能带给原油市场的冲击非常担心。维持中国石油“谨慎增持”评级。
电力:水电占比高 影响难估料
四川省是水利发电大省,全国规划的十三个水电基地中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位于四川境内。全省河流密布,各大中小型河流流域水电站星罗棋布。2007年底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188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比例约62%,占全国水电总装机比例约13%(并且多个大、中型水电站仍在建设之中)。2007年全年四川省水电电量占全省总发电量比例约63%,是全国水电占比最高的省份。
本次强烈地震灾害震中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江沿岸的汶川,目前重灾区岷江中上游沿岸的灾情仍未充分了解。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岷江中上游干、支流上的中、小型水电站难免受到震灾影响,但主要发电设施受损程度难以准确判断。位于川西、川南地区的水电站受影响可能相对较小。阿坝州应急办主任表示:“岷江上游一个重要的水库图龙水库已出现险情”(注:没有该水库位置、库容等相关资料)。如果该水库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岷江干流中下游水电站的人员、发电设施安全。
电力板块上市公司中,主要发电资产位于岷江干、支流上的公司主要为岷江水电。
岷江水电半数发电资产位于岷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草坡河及杂谷脑河上,另外占公司总权益装机近一半并贡献可观投资收益的参股项目福堂水电站位于汶川境内的岷江干流上,预计本次震灾中将很可能受到较大影响。桂冠电力子公司天龙湖、金龙潭电站(占公司装机比例近20%)位于岷江上游,距震中较近,预计生产经营也将受到影响(根据公告,截至5月13日公司仍未能与天龙湖、金龙潭电站取得联系)。华能国际参股的四川水电所属太平驿电站亦距离震中较近,发电设施及人员安全均有可能受到较严重影响,但由于装机容量占公司比重极小,预计对华能国际收益不会带来显著影响。
另外,川投能源控股的新光硅业公告近期停产,预计对当月产量有较大影响,但对全年产量影响有限。
本次震灾对四川境内各水电站发电设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统计分析(火电受影响较小),预计对省内局部地区短期电力供应将产生明显冲击。鉴于四川省内水电占比较大、煤炭产量较小、煤炭外购通道有限,且灾后重建等将可能带动电力需求,如果灾后大面积出现水电站因检修、维护或水库无法正常蓄水等原因(包括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无法正常发电,将有可能形成省内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水泥:延续加速发展势头
目前四川省水泥有企业310家,平均企业规模20万吨,低于全国平均24万吨的规模,前10大企业产量占比为27%,企业规模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平均规模小,属于竞争相对激烈的区域。07年新干法水泥产量占比33%,低于全国55%的水平,属于落后产能占比较大区域。
目前新干法熟料产能最大为拉法基388万吨,其次是金顶78万、亚东130万吨。成都有616万吨、攀西471万吨、川南332万吨、川东北177万吨熟料产能。距离地震区汶川县最近的是都江堰拉法基、双马水泥、亚东水泥和德阳利森,前两者部分设备受损、目前已经停产。
对水泥产能的降低不大,目前我们无法获知具体破坏程度以及对水泥需求量,但从逻辑上讲灾后重建在中期内将增加该区域水泥需求量,但我们并不认为这会在短期内大幅拉升水泥价格,灾后重建将含有更多人道和政治性责任,但对提升开工率从而降低单位成本确实有益处。
川内两家水泥上市公司*ST双马、四川金顶无疑将担负起更多责任,而四川周边地区水泥亦将会加大流入川内供应量,相对加大该类企业的销量并提升其开工率,周边企业有甘肃祁连山、湖北华新水泥,从企业质地和发展前景看,我们更看好华新水泥,相对更有投资价值。
地震灾害将改变短期供需关系,但影响四川水泥长期发展前景的更多是对于巨大规划产能的控制。因水泥行业是区域性产品,运输半径在300公里左右,因此,地震对其他区域水泥企业没有影响。从全国性角度考量并不是决定行业发展关键变量,更多是概念多于实质的心理影响。
关于整体行业我们认为:(1)08-09年上半年水泥价格仍处于加速阶段,此时的水泥价格上升对水泥股估值具有提振作用;(2)因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和行业结构本身变化,本轮通涨和紧缩政策对水泥盈利影响不会像04-05年那样巨大。08年水泥行业仍具备投资价值。
就08年全年而言,我们仍然相对更为看好以下区域水泥价格表现:(1)京津唐地区2008年价格存在超预期可能;(2)华东地区2008年价格决定因素将面临诸多转折性变化;(3)新疆、宁夏、四川价格2008年仍将高位运行。依然重点推荐“全国经营”、 “区域龙头”两个组合。
建材:需求将会增加
震灾对钢铁产量影响轻微。四川、重庆地区2007年生产钢材2026万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当地主要大型钢铁企业为攀钢集团和重庆钢铁,其中攀钢钢钒13日已发布公告,说明震灾对公司生产无影响,据了解,重庆钢铁生产一切正常。有消息称,攀钢集团下属攀成钢、攀长钢等单位受地震影响,发生人员伤亡及设备、厂房损坏。攀成钢目前拥有钢产能180万吨,攀长钢以特钢生产为主,产能仅30余万吨,我们认为这两家企业停产对全国钢铁产品的总供给量影响甚微。
震灾对铁矿石产量影响不大。四川、重庆地区2007年生产铁矿石480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四川省主要铁矿石产区位于攀西地区,距离此次地震震中汶川县较远,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但由于部分铁路、公路运输中断,铁矿石外运可能一定程度上受阻,西南地区铁矿石价格未来可能因此小幅上涨。
灾后重建将会促进建筑钢材需求。目前四川省共有十一个市州受灾,汶川县、北川县、彭州市、德阳市等受灾严重地区多数房屋倒塌受损。因救灾工作还在进行中,全部受灾建筑损失还难以估计,但预计将大大超出目前50 万间的数量。灾后重建开始后,短期内大规模的新建及维修房屋将会增加当地对建筑钢材的需求。与年初的雪灾相比,震灾受损房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层建筑数量更多,对钢材的需求量也会更大一些。考虑到建筑钢材有一定的运输半径,安阳钢铁、马钢股份、华菱管线几家公司距离四川较近,受灾后重建需求影响,建筑钢材销量有望增加。另外,灾后重建的集中需求在短期内可能对国内建筑市场价格形成一定刺激,八一钢铁、唐钢股份、马钢股份等建材生产比例较大的钢企值得关注。
旅游:当地公司直接受损
影响分为两方面:
1)四川作为旅游目的地直接受到负面影响,由于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旅游大省,0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217亿元,接待国内游客数1.86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71万人次。四川的旅游业上市公司只有峨眉山(000888)一家,由于目前前往成都的旅客实行了流量限制,而成都是前往峨眉山的中转站,因此短期内将对其产生负面影响,负面影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还需观察。
2)四川作为旅游出发地的影响。地震发生后,必定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出游热情,考虑到人们一年中出游的次数有限、直接受灾地区范围有限等因素,我们认为对全国旅游业的影响十分有限。
就上市公司而言,对景点类上市公司影响程度按距离地震灾区远近排序,峨眉山首当其冲,桂林旅游、丽江旅游受影响程度应非常有限,而黄山旅游、首旅股份等应无影响。
交运设备:盈利空间有限
载货汽车(含半挂牵引车及底盘):由于地震后道路(公路、铁路等)、房屋(民房、校舍、厂房等)等严重被毁,未来救援物资运送、灾区重建等对载货汽车都有一定的需求,对于工程建筑机械也有需求,因此诸如潍柴动力、中国重汽、上柴股份、东风汽车、福田汽车等重型载重车和发动机生产企业应该存在一定的机会。不过鉴于目前灾区情况尚未完全明朗,未来恢复重建还需在摸清灾情的状况才能做出决定,所以短期看并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客车:大地震后未来对于公交客车的更新有一定的需求,但是由于其公益性所决定的盈利能力较弱,因此对相关客车企业来说不能指望公交等车辆的更新来提升业绩。而四川作为旅游大省,此次包括都江堰在内的景点、道路等损毁严重,甚至使得相关景点因此面目全非,因此短期内旅游业将会陷于停滞(国家旅游局也已发出相关通告),这样的话对于旅游用客车的需求将会受到影响。所以此次大地震对于客车业来说是个不利的消息。
乘用车:成都作为西部重镇,对于乘用车的需求较为旺盛,是6大主要销售地之一,不过主要以中低档车型为主。此次大地震后,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和家园的逐步恢复,未来对乘用车有一定的需求(更新被毁车辆),但是毕竟档次偏低,所以对相关企业来说无法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
对于飞机制造业来说,主要是成飞集团(包括所属的成发科技),可能会影响到风洞试验基地和制造基地,进而影响到包括大飞机、重点军机等的发展进程,鉴于大飞机等本来短期内就无法贡献盈利,因此只要人员和队伍还在,那么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由于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了四川,但是强地震所波及的范围较广,未来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受灾情况如何同样需要予以密切关注。大地震后由于运输不便等原因可能会引发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的物价水平的提升,并波及到周边,因此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
有色金属:中期供需关系不改
与此次地震重建相关的建筑、交运行业占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比例如下:
铜: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有建筑(25%-30%)、电力电子(55%-60%)、交通(5%)。目前国内建筑中使用铜比例较高的集中在于沿海城市的宾馆、酒店和高档建筑中;同时电力设备用铜多数可以回收。因此此次事件性的用铜需求总量并不会造成全国需求的显著上升。
铝:其中下游消费中建筑(18%)、交通运输(31%)与灾后重建有关。虽然结构钢型材与板材的基建投资费用比较低,但考虑工程的结构特点、质轻和抗腐蚀性,金属铝在桥梁、公路护栏、交通塔、围栏,以及其他公用工程的结构型材和特殊挤压型材均有广泛应用。但总量看,地区性的一次性需求对于全国铝消费的影响也不大。
锌:主要还是镀锌板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其中建筑(40%)、交通运输(10%)、基础设施及其他(4%)。
供给方面,江西铜业下属子公司康西粗炼厂由于产能较小(2 万吨),即使停产而实质影响可忽略;四川电解铝产能约为70万吨(其中启明星铝业2×12.5万吨和峨眉山铝业15万吨)多数未停产,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运输和电力供应;2007年四川地区锌产量为2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4%。四川地区几个主要矿区由于地震和输运不便造成锌金属的停减产(会东大梁子、会理天宝山、白玉呷村矿区),短期看来会造成国内的供需会暂时性的收紧,也对于持续下滑的锌价予以适度的支撑。
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地震灾害对于金属仅存在短期的影响而不改变中期的供需关系。相关上市公司中,我们认为无论从估值比较、基本面的趋势以及事件性的负面影响考虑,仍建议回避宏达股份。
机械制造:地方性扩张明显
建筑拆除主要用设备是配备破碎炮、液压剪的挖掘机,以及用于清理废物的推土机,转运废物的装载机和重型卡车,如果有大型架构需要吊起、移动,还需要汽车、履带起重机。近期,地震灾区以清理倒塌房屋,营救为主,对上述几类设备需求量会比较大。目前用于拆解的挖掘机还是以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的为主,国内品牌受益不大,当然,如果国内企业能够迅速介入,会是个不错的品牌推广时机,国内厂商主要有柳工、三一、山河、玉柴;推土机方面,国内的厂商竞争实力强,主要是山推股份;装载机和重卡,应以国内产品为主,厂商主要有柳工、厦工、徐工、常林,其中,徐工在重庆有装载机工厂;汽车起重机,以国内中联重科、徐工重型的产品为主。
危机结束后,如果进入重建阶段,大量的房屋和公路、桥梁等需要修建。这会带动土方、混凝土、起重机械的需求。主要相关设备除了上述的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还需要压路机、桩工设备、泵车、拖泵等。相关的厂商主要包括徐工科技(压路机),三一、山河(桩工,旋挖钻等),中联、三一(泵车、拖泵、混凝土基站、履带吊)。
到目前本次地震灾害波及地区与影响程度尚无准确评估,拆除和重建的工作量尚不能确定,因此,对设备的需求量也不好确定。不过,整体看,应该只是个地方性的需求,对厂商全年销售的影响有限。
D. 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措旌,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E. 地质灾害来临时有哪些防范措施
(1)发现前兆复时,应立即制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通知其他受威胁的群众。
F. 要一篇关于地震的演讲稿
从容面对灾害
地震、海潮、台风,使日本这个岛国总是难逃自然灾害的侵袭。然而每次灾难发生后,日本恢复之快不能不令人赞叹,日本人面对灾难的从容有序更是使人难忘。
日本从国家到个人都非常重视防灾。近年来,日本成立了“防灾省”,中央政府设有防灾担当大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
首相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络,并通过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警察厅、防卫厅、海上保安厅和消防厅等部门具体配合实施。内阁法第15条规定,内阁官房内必须设有一名“危机管理监”,负责在国民的生命、身体以及财产受到重大伤害,或者面临危害时,处理有关的紧急事务。此外,内阁还要将有关自身的防灾情报在网上公布,供国民查询。
日本还将灾害对策职能转到内阁直属机关,制定了《防灾基本计划》、《地区防灾计划》、《灾难对策基本法》等法律。两年前首相官邸改建时,又增设了现代化的危机管理专用办公室。
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这一天,各个地区都要进行有首相和各相关大臣参加的地震防灾演习,以普及防灾意识,传授抗灾知识。在日本,只要是居民住宅区,就都设有当地政府指定的避难所。这些避难所大多是经过特别设计,达到防灾标准的学校或体育馆。一旦灾难发生,附近居民就可以把这些地方当作栖息之地。自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吸取教训,除了注意保证灾后的供水、供电、供食等系统的畅通之外,还更加重视灾后医疗保障问题,陆续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重点救灾专用医院网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关情报的交换。
日本人面对灾难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态度特别值得赞赏。灾难发生后,日本国民往往会按照事先排练过的方式应对,镇静不恐慌,并努力进行自救或互救。健全的危机预防机制和透明完善的信息传播途径,使信息及时公开,防范谣言的传播,稳定民众情绪。
再来看看汶川,汶川地震,震级8级,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11度,以震中为中心方圆一百公里的地区分布着两千万人口,震波传到70公里之外的成都,烈度降为7度 (本次云南地震烈度为8度),成都市区基本上没有死人没有房屋倒塌,(不包括属于大成都地区的都江堰等地区),之后成都作为全国搞震救灾大本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此处汶川地震中也没有任何一个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房屋倒塌。
那再来分析一下本次日本地震,其实根本不能叫日本地震,震中在日本海外130公里的太平洋上,根本不是日本的领海,应叫太平洋大地震。震级9.0, 深度25公里,震中烈度无人计算,以震中为中心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之内的人口数是零。地震烈度与到震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震波传到三百七十公里外的东京,烈度为6度。离震中最近的仙台,烈度为7度,与汶川地震时的成都相当。对于地震带上的日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电视上放到的超市摇晃,人还能站的很稳,就说明那个地方的地震烈度并不大。汶川地震的时候在成都也拍到也有很多地震时候的视频和那个很类似。所以说此次地震很少因为地震造成房屋破坏那是相当的正常。此次地震对日本本土的影响顶多和汶川地震的时候的成都一样。所以本次地震的损失,主要是海啸和其他如火灾之类的次生灾害造成的。
中国的昆仑山地震也是一样虽然是8.1级,但是方圆几百公里内都荒无人烟,震中8.1级,传到人多的地方,地震烈度可能只有两三度了 ,所以没有人员伤亡,那是十分正常的。
中国抗震水平是没有日本强这是事实,但是不可能神话到日本本土的城市也来一次和汶川一样规模的地震,日本的房屋会一个都不倒塌,就死几百人。
如果真想看看日本抗震水平,请参考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地震,地震烈度为日本7度换算成中国烈度11度(和汶川基本相当)造成6434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日本那一次的地震和汶川地震基本差不多,比汶川地震略小,但是也有大量的房屋损害和几千人的伤亡。08年的汶川经济水平应该和那时候的日本阪神差不多,有一些可比性。虽然此处地震死亡人数比汶川少得多,但是并没有神话到9级地震的震中一个房屋不倒,就死个一两百人的地步。
当然差距还是很大的,那个阪神地震是发生在十几年前,经过这麽多年的发展日本的抗震水平肯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中国抗震的水平正也正在一直发展,抗震规范也在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提高房屋的安全度。相比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中我们的伤亡人数也是有很大的程度的减少。大家要知道中国和日本经济水平平均下来还是有差距的。请给予中国抗震设计和抗震研究人员一些宽容,少一份谩骂。
一、日本灾害立法及灾害防御对策
1.防灾法律制度与历史灾害的关系
通过对日本灾害发生状况及防灾减灾相关法成立过程的了解,可以清楚地知道,日本很多灾害对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大多是以某个时候发生的被害性灾害为契机的。二战后,使日本防灾救灾法律建立的主要灾害很多。如1946年南海地震,该地震灾害暴露出了日本灾害救助、农林水产设施灾后修复等方面的薄弱,所以在此后的1947年,日本颁布了灾害救助法;1950年颁布了农林水产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补助的暂定措施的相关法;1951年通过了公共土木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负担法。1959年发生的伊势湾台风灾害后,日本于1960年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61年颁布了日本灾害方面的根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1964年新泻地震后,于1965年通过了地震保险相关法等;1995年的阪神大震灾后,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于1995年通过、同年修改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中的一部分内容;1999年发生的核事故,促使了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的颁布。
2.防灾法律制度体系
按照法律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将日本的灾害对策相关法律按基本法类、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类、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类、灾后重建和复兴法类、灾害管理组织法类等分成五大类型。其中在灾害基本法方面,主要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石油基地等灾害防止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的相关法律、建筑标准法等。
灾害预防和救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了河流法、海岸法、防砂法、滑坡等防止法、陡壁崩塌等灾害防止等相关法、森林法、特殊土壤地带灾害防止以及振兴临时措施法、地质灾害警戒区地质灾害防止的推进等相关法律、活火山对策特别措施法、大雪地带对策特别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台风易发地带灾害防止等相关特别措施法、促进建筑物抗震加固等相关法、在密集地区建立防灾街区的促进相关法、气象业务法等。
灾害应急方面则:消防法、防洪法、警察官职务执行法、灾害救助法、传染病预防法、水难救护法、道路法、航空法、电波法、广播电视法、有线电器通信法、国际紧急援助队派遣相关法等法规。
灾后重建和复兴方面主要颁布有如下法律法规:特大灾害时特别财政援助等相关法律、防灾需要集体迁移,并促进事业有关的国家财政上的特别措施等相关法、公共土木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负担法、农林水产业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补助的暂定措施相关法、公立学校设施灾后修复事业费国库补助的暂定措施相关法、公营住宅法、对受自然灾害被害的农林渔业经营者资金贷款有关的暂定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地震对策紧急建设事业相关的国家财政上的特别措施法、铁路轨道建设法、机场建设法、灾区城镇复兴特别措施法、灾区分类建筑物重建等相关的特别措施法、特定非常灾害的灾民的权利的保护等确保的特别措施相关法等。
灾害管理机构和组织方面涉及的法律有以下六种:消防组织法、警察法、海上保安厅法、自卫队法、水害预防组织法、日本红十字会法等。这给建立一个良好的灾害管理组织和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
日本根据防灾救灾的不同阶段特征,制定了与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建等各自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全都包含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法律范围内。
3.灾害对策基本法
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日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遭受各种灾害的打击。正如前节介绍的那样,为了使防灾减灾的各项措施和防灾事业得到落实,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被害,日本政府很早就开始在灾害预防,灾害应急以及灾后修复等与灾害相关的方面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和法规,用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来确保灾害对策的实施。例如,在1880年,因东京银座失火烧毁大量的建筑,日本颁布了炼瓦建筑令。这被认为是日本近代防灾对策方面第一部法令。其后,在1894年大水灾之后,又分别于1896年制定了河流法、1897年颁布了防砂法和森林法。这三法构成日本近现代的治山治水三法,对日本防沙治水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些法律大多是针对具体的灾害或事物而制定的,其内容也都限定在所涉及具体灾害的领域范围之内,有很大的局限性。如1946年因发生南海地震,在救助等方面遭到很多从前没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于1947年颁布了灾害救助法和消防组织法,1948年颁布了消防法,这主要是针对地震灾害时的救助以及地震火灾的消防问题而颁布的相关法规。由于这些法律没有考虑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灾前的预防措施的实施,还是在灾害发生时的灾害应急抢险,由于整个防灾措施和活动涉及到受灾地的各个领域,而相应的防灾相关法比较单一,只适用于原有灾害相关部分,不能适用于所有部门,这样就造成各部门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相应的防灾救灾活动,结果各领域所采取的防灾对策也就相当分散,相互之间达不到应有的协调,使得防灾对策的效果在行政上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为了改变防灾体制上这种根本性的缺陷,使国家的整个灾害对策体系化、并达到有规划地综合性防灾的目的,日本政府在遭受伊势湾台风巨大灾害后,吸取灾害对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伊势湾台风灾害为契机,制定了这部灾害对策基本法。
灾害对策基本法既是所有与灾害有关法律法规的根本大法,又保留了原有的灾害对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完整性,并对原来法律的不足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有机地调整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所以,灾害对策基本法对于别的灾害相关法律又具有一般法的性质。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以灾害时为了保护日本国土以及国民的生命、财产为目的,通过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及各种公共机关确立必要的防灾体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制定防灾规划,并根据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修复以及防灾相关的财政金融措施等必要的灾害对策的基本规定,推进综合性的有规划性的防灾行政的建立,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公共福利的确保。灾害对策基本法颁布后,日本的防灾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社会、城市等在灾害的防御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强化,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了很大程度的减轻。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经国会表决通过后于1961年10月31日颁布实施。灾害对策基本法颁布后,中央防灾会议根据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特别是在经历了各种实际灾害对应时获得的宝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现在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经过23次的修改,成为这部包括总则、防灾相关组织、防灾规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修复、财政金融措施、灾害紧急事态、杂则等10大类117条法律条款和历次修改后用以说明的附则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一部灾害救灾的基本大法。
为了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性灾害造成的损失,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灾害预防、灾害应急、灾后修复等灾害对策体制的建立。为了使防灾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日本于1961年就颁布了国家防灾救灾方面的基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由中央防灾会议统一制定全国的防灾规划和各种防灾制度。按照灾害对策基本法制定防灾基本规划和地区防灾规划、防灾业务规划。除了进行各种与灾害相关的研究、开发以外,日本每年要拨出大量的财政预算来按照防灾规划的内容进行灾害的预防、灾害紧急对应以及灾后修复复兴事业。通过几十年的灾害对策的实施,日本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灾害机理研究、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灾后修复、复兴的体制。防灾预算在财政预算中始终保持在6%左右。而在阪神大地震的1995年防灾财政支出更高达7兆5千4百亿日元(约合630亿美元),占当年财政预算的9.7%。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在防灾救灾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
日本的防灾事业包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灾害预防事业,水土保护和灾后修复四个方面。在防灾预算中防灾科学技术研究费保持在1.5%左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0年已经占防灾预算的1.8%。这显示了防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4.灾害预防对策的现状
日本在防灾基础研究方面一直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防灾研究开发主要加强灾害发生机理及灾害预防的基础科学研究,一方面对灾害发生机理进行调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各种灾害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库;另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防灾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灾害预报的研究,灾害情报传输技术的开发、灾害管理技术的开发研究等。尤其重视高科技在防灾救灾方面的应用研究。日本现在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研究体系,除了国家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对各种灾害机理等研究外,主要大学等都设立了与防灾有关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在培养防灾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加强防灾救灾相关技术开发研究。除了基础和综合性防灾科学研究外,日本政府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下列防灾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研究开发项目包含如下九大方面:
其一,异常自然现象的发生机理。对大规模地震、火山爆发;异常的暴雨;异常枯水等自然现象的发生机理研究及预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地球温暖化的相关研究、成层圈的变动研究、热带林变动的相关研究、海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的开发、地震综合尖端技术研究、地震发生机理的研究、降雨灾害防止的相关研究、火山爆发的预防及防灾相关研究等大型研究项目的开发研究。
其二,灾害时立即对应系统(防灾IT,救急系统等)。灾害或事故发生时,使被害最小化的迅速对应急救系统的开发研究。包括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建设、三维GIS的地理情报解析系统的开发研究等。
其三,过都市圈的巨大灾害的减灾对策。在过密集的大都市圈发生异常自然灾害时,减灾技术、迅速修复复兴对策以及自助公助的支援系统的开发研究。包括大地震火灾时街区火灾蔓延性状的相关研究、住宅火灾综合监视系统的开发研究等。
其四,中枢机能以及文化财产的防护系统。社会和经济活动枢纽的防灾性的提高、文化财产、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等资产的防护系统的开发研究。
其五,超高度防灾支援系统。有关宇宙和上空的高精度观测、通信技术、移动机械、高机动性输送机械、防灾救命机器人等新一代防灾支援系统的开发。包括针对灾害的人造卫星利用技术的相关研究、利用卫星雷达的灾害、地球环境变动的观测研究。
其六,高度化道路交通系统(ITS)。灾害发生以及灾后重建时,效率化的人流和物流的支援系统;交通事故消减的支援系统的开发,包括灾害时道路交通受灾状况评价系统开发研究。
其七,陆海空交通安全对策。对应于陆海空的交通需求、特性的变化和交通量增加的安全对策。
其八,社会基础设施老化对策。因社会基础设施老化而发生事故灾害的防止,努力建成一个防灾性能强的现代化社会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社区建设及其防灾性能的评价方法及对策技术的开发研究、社会变化与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关系研究等。
其九,有害危险物、犯罪对应等安全对策。加强危险物的管理对策、减少犯罪等安全对策,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体系等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漏油事故的防止、大型油回收装置的开发研究、爆炸防止的相关研究、危险物的判定试验法的相关研究、危险物灾害等情报支援系统的开发研究、核电站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灾害预防是灾害对策中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经历各种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后,非常重视灾害预防工作。在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对灾害的预防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灾害预防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灾害预防对策主要从防灾基础设施的建立、水土保护工程、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诸方面展开的。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防灾活动,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灾基础设施。日本目前积极建立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地震计等观测仪器、消防器材、储水槽、发电机等灾害应急对策用的器材;加强了紧急情报联络等通信和放送设施、直升飞机、船舶、车辆等输送设备、避难设施和灾害对策本部设施的建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强化建筑物的不燃化推进运动,避难场地和避难路径的规划和建设、防灾定点设施等的建设。另外,大城市中为了加强地震灾害的预防,除了上述项目以外,还加强了防灾绿地的建设、已有建筑物的抗震诊断及抗震加固的推广、公共设施的检修、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化等灾害预防对策。
二、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的防灾规划与防灾行政
《灾害对策基本法》既是与所有灾害有关法律法规相关的根本大法,又保留了原有灾害对策的完整性,并从综合减灾意义与对原有法律的不足予以必要补充,有机地调整了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建立使得涉及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复等各种防灾活动都有了法律依据,同时明确了机关团体、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由于,《灾害对策基本法》有统一的体制(法的体系和组织体系),使得防灾活动更有效率和更规范化。细读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会发现其的四大特征:
1.防灾责任的明确化。所谓防灾行政责任,指防灾体制的建立必须依靠国家、社会团体和全体公众的共同努力所体现的五大责任:⑴国家的防灾责任,它是整个防灾法规和防灾对策的制定者和实行者,所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中明确说明,灾害中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土的完整是国家的使命,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行政措施并进行有效的灾害预防使各种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规定了国家的防灾规划和政策由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定实施,同时要求组成以内阁总理大臣为会长的中央防灾会议组织、非常灾害对策本部的设置等责任;⑵都道府县政府的责任义务。必须在获得相关机关和其它地方公共团体协助的基础上,根据防灾基本规划的基本内容,制定适合本区域的防灾规划,并负责各种防灾事务的综合调整;⑶市街村的责任义务;⑷公共机关的责任;⑸公民的责任。《灾害对策基本法》还规定了地方公共团体、区域内的公共团体、防灾重要设施的管理者、普通市民在防灾上的责任如防灾功臣的表彰、违反法律的惩罚。
2.综合性防灾行政的推进。各级政府均依据各自的防灾法规法律或单一灾种的预防规划推进防灾事业。《灾害对策基本法》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能够应对各类灾害的综合性防灾规划,并要通过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系统间的关系,因此只有《灾害对策基本法》的颁布,才能实质性地推进综合性防灾行政体制的建立。
3.规划性防灾行政的建立。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中规定国家要成立中央防灾会议,并由中央防灾会议制定全国的防灾基本规划,同时规定各地方政府和公共事业团体必须制定各自的地区防灾规划和防灾专项规划。现在日本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行政规划之中,从而形成了科学有效的防灾行政体制。
4.建立起巨灾的财政援助体系。《灾害对策基本法》对灾害预防、灾害应急、灾后重建等防灾事业所需费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如何负担,国家的灾害补助方式等都作出了预先的明确规定。对灾害按危害等级的风险性作了具体的经济与保险的保障规定。
根据国家《灾害对策基本法》第14条和《东京都防灾会议条例》,设立东京都防灾会议(常设机构),作为东京都防灾行政的最高决策机构。该机构直属知事,知事任会长,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公共机构、地方公共机构、都以及区市町村等的职员或代表组成的。现在的委员会成员有62人,分别是指定地方行政机构14人,陆上自卫队1人,都教育委员会1人,警视厅1人,知事的各部门21人,消防机构及区市町村5人,指定公共机关和指定地方公共机关19人。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制定或修改东京都地区防灾规划和推进规划的实施。根据有关防灾方面的专业调研需要,设立专业委员,邀请学识丰富有经验的人担任。委员会下设干事会和部会。干事会现有61人,主要是个部门的实际业务操作者。部会有地震部会、火山部会、风水灾部会。
日本的市、区、街、村级地方政府是制定灾害预防、紧急救灾对策、灾后修复复兴等防灾规划、防灾政策的最基层行政机关。基层政府针对于地震、海啸、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各种事故性灾害,按照“调查、灾害预防、灾害减轻”等三大轴心进行各种防灾规划、防灾事业,以使灾害的被害最小化,从而最终达到人民生命财产不受灾害的损害的根本目的。日本地方行政机关防灾活动和防灾管理的流程中:
(1) 灾害调查:地方政府为了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必须调查行政区内的地质条件、对区内的民用建筑和公共设施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并进行综合的灾害预测预报,以达到有效的把握地区内灾害的薄弱环节。
(2) 灾害预防工程(硬件工程):在对地区的灾害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各种薄弱设施和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河流治理等灾害防御工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3) 灾害减轻事业(软件工程):加强防灾的社会工程建设。对居民进行各种防灾教育、防灾训练;开发综合性的防灾情报系统,使民众不仅事先知道自己所在地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灾害,而且,知道在灾害发生前和灾害发生时,应该如何对应,才能确保自己受害最小。
灾害行政管理支援系统就是为地方行政机关进行日常灾害管理、灾害紧急对应、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援的辅助系统。灾害对策支援系统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对被害状况、避难场所的运营状况、灾害对策本部的通报内容、灾害对策班子的活动状况等情报的迅速收集、传达,达到使政府的灾害对策效率化、情报共有化的目的而开发的灾害对策支援系统。这种灾害对策支援系统是以处在灾害对策第一线的市街村的地方政府为对象,从平常时期、灾害后的初动对应期、到灾后修复复兴的整个对应过程的支援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 从平常时期(通过防灾训练、防灾地图的公开,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到灾害时期(预见的灾害情报的空白期的政府防灾对策的初期对应到灾后的生活重建、灾后复兴)的过程,灾害相关的管理对应系统;
(2) 为灾害对策方案确定的支援系统,具有对各种情报的综合化、高度化、公有化,能简便地收集和提供情报;
(3) 使用已经建立的情报设施,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运营费用);
(4) 使用ID管理系统,灾害对策本部可以设置任何认为安全的地方。而且,即使在灾害对策本部的设施被损毁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可以确保同样的机能。
三、东京都防灾规划要点及灾变应急体系
1.东京都防灾规划内容要点
东京是世界级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东京不仅在日本和首都圈,而且在世界经济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国际都市建设的城市、都民、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多样化以及改善现有防灾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要求,东京于2003年4月建立了知事直管型危机管理体制,设置局长级的“危机管理总监”,改组灾害对策部,成立综合减灾部,建立一个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全政府机构统一应对体制。东京与日本一样,积累了战后50多年的防灾减灾经验,无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和能力,甚至市民的意识,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地铁沙林事件、防止NBC恐怖对策、世界杯足球赛东京都危机管理的对应过程等,充分显示了东京城市危机管理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成熟与先进程度。
东京都的危机管理规划体系,基本上以原有的防灾规划为基础,有综合防灾规划、健康保健等专项部门规划以及各部门规划中的防灾、安全、应急的规划等。根据国家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第40条第1项,东京都政府召开“东京都防灾会议”制定地方防灾规划,每年必须讨论规划内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修改。规划的目的是:都政府、区市村町、指定地方行政机构、指定公共机关、指定地方公共机关等防灾机构发挥各自拥有的全部功能,通过进行关于都地区发生的震灾、风水灾等灾害的预防、实施应急对策和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来保护居民的生命、身体和财产。东京都防灾规划在1963年制定,分为《震灾篇》和《火山与风灾水灾篇》。《火山与风灾水灾篇》不断被补充和细化,现在有《风水灾害对策规划》、《火山灾害对策规划》、《大规模事故等对策规划》、《原子能灾害对策规划》等。
G.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总结怎么写
应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貌。排查的依据、目的和取得的主要成绩数据版;第二部分,做法权和经验。如何排查,排查出多少类型的隐患点,分别叙述。在排查中采取什么方法,取得的成效或经验;第三部分,存在问题。排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四部分,下一步做法。如何利用排查成果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以及对存在问题提出采取的措施、对策或办法。以上供参考。
H. 怎样防范地质灾害
你得从很多角度去考虑,政府机构,个人意识,专家类别。主要还是个人防范意识,多了解一些地质灾害常识,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助他人。
I. 住建局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领导发言稿怎么写
健全机构,来强化地质灾害自防治基础工作。县市、乡镇要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和重要隐患点、公路沿线、重大建设工程区、采矿可能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区域进行巡查和排查,不留死角。督促各乡镇所认真执行汛期动态巡回检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早发现、早处理、早避让、早治理。县局、各乡镇所严格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领导带班制度、日报告制度。
J. 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要想防范地质灾害,就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提高防范意识,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及时撤离,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不要轻易在危险地带停留,并且各地方要做好防治能力监测工作,进行主动防范。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主要指的是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般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在发生泥石流、塌方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地方停留,一旦发现险情,应及时向地方相关部门报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