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地质灾害指挥体系运转顺畅
㈠ 民防和防空防灾一体化的关系急用3Q
民防和防空防灾是一个一体化概念,范畴有不尽相同.民防是纲,防空和防灾都属于它的范畴.
国际民防组织
旨在推动世界各国防止和减少和平时期灾害危害和战时为平民提供保护,为伤员提供医疗救护的国际机构。
国际民防组织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日内瓦国际协会”,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1958年改命为国际民防组织,1972年成为政府间组织,对所有主权国家开庭。目前有49个会员国和10个观察国。
根据1976年国际民防组织与瑞士签订的签订的善于该组织法律地位的协定,瑞士政府确保该组织驻地不受侵犯,该组织官员享有豁免权和使用密码的权利,并可在日内瓦设立代表处。
国际民防组织的组织机构有:大会、执行理事会和秘书处。大会是该组织最高权利机构,由各会员国家代表组成,每两年举办一次;执行理事会执行机构,每年例会一次,成员由16个国家代表组成,经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二年改选半数;秘书处是常设办事机构,驻地日内瓦,秘书长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国际民防组织的主要任务有:鼓励成立各国的民防机构;组织灾害方面的救灾工作;促进各救灾机构间的合作;提供技术援助,悼念与利用民防资源;培训民防队员;加强民防宣传。
中国政府积极证人国际民防组织在世界民防领域所开展的工作,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并发挥作用。我国于1992年加入该组织后,即当选并连任理事会成员至今。1996年10月,我国当选为该组织副主席。1996年,中国民政、公安、解放军系统曾有3人被国际民防组织授予国际民防奖章。
防空
“CCAD”是中国人民防空的英文缩写(Chinese civil air defence)。图案的金黄色框为人民防空工程图形,象征人民防空的基本手段、任务和宗旨,即人民防空通过采用工程掩蔽等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及灾害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黄色长城图形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寓意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地下长城。绿色橄榄枝象征和平与安宁。蓝色三角图形和橙色背景为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确定的民防国际通用标志的主体,象征中国人民防空与国际民防接轨。
警 报 鸣 放 常 识
预备警报:续36秒,断24秒,时长3分钟
紧急警报:续6秒,断6秒,时长3分钟
解除警报:长鸣3分钟
防灾
研究、分析和防止地震、洪灾、地质灾害、火灾、空袭等城市主要灾害,建立城市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地质灾害防治等城市防灾规划与防灾工程设计的方法与程序。
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7432670
㈡ 矿产勘查市场主体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面已经论述,市场主体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具有特殊经济利益目标、并能自主采取行动实现这一目标的个人和组织。通过国内外矿产勘查的情况得出,矿产勘查的市场主体应该是企业,主要包括矿业权的供给与需求、矿业资本的供给与需求、矿产勘查技术劳务的供给与需求的主体。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是,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因此,应当积极适应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与要求,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要培育壮大矿产勘查投资公司、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地质技术服务公司。只有这三类公司实现互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找矿效果,降低找矿成本。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着力围绕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瓶颈问题,坚持推进矿产勘查和矿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重组和优化配置勘查生产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解放和发展矿产勘查生产力。加强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努力实现矿产勘查生产的良性循环和找矿上的重大突破。
二、总体原则
(1)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矿产勘查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
(2)统筹国家资源战略利益与企业经济利益,加强和扩大勘查。
(3)充分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矿业管理模式和经验,同时兼顾中国的国情和矿情。
(4)促进政企、事企分开,明确企业在矿产勘查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要逐步从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退出。
(5)以发展促改革,以发展引导改革,依靠发展解决我国的资源保障问题。
三、政策目标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矿产勘查新体制、新机制。促进矿业资本市场、矿产品市场、矿产勘查劳务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建立市场起基础作用的矿产勘查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建立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地勘运行机制和矿业运行机制。建立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金融、财政、税收等调控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勘查行业管理体系。
(一)建立以矿业权流转为核心、运转顺畅的市场体系
通过完善以保障矿业权人合法权益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完善市场规则,促进矿业权规范有序流转,实现勘查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矿产勘查的资本化和证券化,为矿产勘查提供投融资支持。建立健全各类勘查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国勘查市场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国际矿业资本等要素,参与全球矿业合作与竞争。
(二)形成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确立企业在勘查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矿业公司、矿产勘查公司、个体探矿人以及各种技术、劳务和中介公司在内的勘查市场主体。
(三)建立以依法行政为核心的调控适度、服务规范的矿产勘查政府管理体系
全面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在产权、投资、市场、税费等方面的政策全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发挥政府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引导和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法行政,确保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强化服务职能,地质资料实现全面社会化服务。矿产勘查开发投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我国矿产勘查业融入国际矿业市场。
(四)逐步形成有活力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
一部分有条件的国有地勘队伍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形成若干结构合理、规模适当、分工明确、有市场竞争力的地勘企业,发挥市场主体的示范作用。落实矿产勘查法人实体出资制度,大力培育以初级矿业(勘查)公司和找矿人为基础的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矿产勘查领域;支持和鼓励组建少量独立的、示范性的矿产勘查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形成勘查公司与大型矿业公司之间、非矿公司与勘查公司之间相互参股、股权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置身份门槛,明确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只对企业主体开放,取消双轨制,建立市场平等竞争机制。积极发展各种勘查技术、劳务服务公司和市场中介组织等。
(五)促进矿产勘查市场主体企业化
明确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体是企业,引导和推进现有的矿产勘查主体完成企业化改革,在政策设计上要明确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只对合格的市场主体(企业)开放,同时要为矿产勘查市场主体企业化改革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在推进矿产勘查的机制设计上,一要“断奶”,即国家不再给任何企业无偿提供已探明的矿产地。新建矿山或生产矿山接替资源基地,一律通过市场购买矿业权或自行投资勘查矿产资源;二要建立对矿产勘查基础产业的“反哺”机制,即建立勘查补偿新机制,允许矿业企业在企业成本中据实列支矿产勘查支出或购买矿业权的费用。矿业权有偿出让收益主要用于矿产勘查。
加快矿产勘查供求市场主体的改革。首先,要改造国有矿山企业,这是矿产勘查需求大户。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矿山企业仍然是我国矿业生产的主要部分,而矿产勘查正是矿业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国有矿山企业不形成出资勘查的投资主体,矿产勘查的法人出资制度就难以形成。其次,要改造地勘单位,这是矿产勘查成果的供给大户。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绝大部分地质工作是由国家出资、专业地勘单位完成的,在改革中要通过市场机制盘活国有地勘单位的勘查生产力,包括沉淀下来的地质找矿信息。当务之急是把地勘单位的改革真正向前推进一步,地勘主业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集中矿产勘查业的优质资源,实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公司改造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进而实现上市:第一,地勘主业的出资者必须到位,执行保护股东权益的职能,把矿产勘查投入作为风险投资,追求保值和增值。第二,明确矿产勘查的最终产出成果是探矿权和采矿权,其价值形态是矿业权价款,以此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再次,要大力支持民营规模经营的矿山企业,以及股份制矿业公司进入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民营矿业企业是近年来我国矿业的一支异军突起的重要力量,民营矿业企业正在成为矿产勘查开发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许多民营矿业企业按照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作,十分重视企业后备资源的勘查和储备。因此,民营矿业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激发矿产勘查市场的活力,将为真正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形成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㈢ 百色市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方案
百色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2013年9月23日)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了防范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的滑坡地质灾害,检验百色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确保学校师生及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于2013年9月26日在百色市城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举行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特编制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全民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高效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工作,使人民群众在可能遇到地质灾害时听从指挥,及时撤离,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现象,并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任务目标
(1)演练准备目标:在9月26日前制定好演练筹备工作方案、演练实施方案、演练脚本、演练工作指南以及演练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好参演单位和人员,做好应急演练实战前期准备工作等各项准备工作,为9月26日演练奠定基础。
(2)接待目标:按自治区级会议标准安排,搞好接待工作,确保做到热情、周到、细致。
(3)后勤保障目标:电力公司要在9月26日前,接引三相动力电到演练主会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要准备好会议桌、椅等,机关事务局要准备好交通车辆等物资,民政部门要准备好救援临时安置帐篷,卫生部门要做好应急医疗救济帐篷物资准备。
(4)安保目标:公安部门要做好演练现场的安保工作,确保观摩团和演练单位人员和学校师生及周边群众的安全。
(5)交通疏导目标:市交警大队要做好交通管制和疏导工作,确保从城东大道前龙巷至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大门口及演练现场的交通畅通。
(6)现场布置目标:市国土局(含右江区国土局)、市教育局、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要协助南宁市卓华安防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按演练布置图做好现场布置工作,确保现场秩序顺畅。
(7)场地准备目标:市交警大队、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要在现场设置参演气象监测车、消防车、通信信号车、救援车、领导车和观摩团车及参演单位、周边群众车辆的停放场所,确保停放有序。
三、时间安排
1.2013年9月23日
(1)市应急办落实参加演练单位、人员名单、联系电话及参演车辆。
(2)筹备领导小组成员现场采点,拟定工作方案。
(3)召开我市参演单位、参演人员动员布置工作会。
(4)指导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师生应急避险工作,落实学生演员。
2.2013年9月24日
(1)协助南宁市卓华安防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演练预拍工作。
(2)继续开展接警、出警预拍工作。
(3)完成演练场地接引工作。
3.2013年9月25日
(1)开展现场布置工作,联系好车辆;
(2)做好信号传输连接工作。
(3)做好报道接待工作;
(4)我市参演单位开始预演。
4.2013年9月26日
下午:开展演练
5.2013年9月27日
做好演练扫尾工作。
四、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筹备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应急排险演练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李建文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常务副组长:王国爱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副组长:刘忠雷 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黄永全 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黄克胜 右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唐伟民 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范旭日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振华 市公安局副局长,沈文闻市教育局副局长,龙志强 市民政局副局长,廖志明 市财政局总会计师,胡景文 市环境保护局纪检组长,周纲 市住建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韦革宁 市气象局副局长,程旭平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廖新添 市水利局副局长,余显琳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根云 市卫生局纪检组长,覃蔚东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黎辉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智君 百色海事局副局长,姚登树 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何悦 市公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农毅忠 右江日报社副社长,黄建成 百色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平 中国电信百色分公司副总经理,潘宇华 中国移动百色分公司副总经理,祁江林 中国联通百色分公司副总经理,林长美 广西百色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陆燕春 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7个小组。
1.综合协调组
组长:黄永全 市国土局副局长
副组长:黄克胜 右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唐伟民 市应急办副主任,沈文闻 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市国土局2人、右江区国土局2人、商业学校3人组成。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演练活动方案,报请指挥部审定;负责总的联络工作;负责演练工作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向指挥部报告;掌握现场演练进程,做好综合协调联络工作。
2.现场救援组
组长:姚登树 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
副组长:黄元鲁 市医院副院长。
成员:消防支队(4人)、市医院(4人)。
工作职责:组织抢险人员做好受威胁房屋、被困人员的抢险工作。
3.调查核实组
组长:林长美 百色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
副组长:黄胜勇 右江区国土局副局长。
成员:百色地环站(6人)、右江区国土局(2人)。
工作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点的应急调查工作。
4.医疗卫生组
组长:张根云 市卫生局纪检组长。
副组长:黄元鲁 市医院副院长。
成员:市医院(4人)、消防支队(4人)。
工作职责:做好撤离受伤群众医疗救护工作。
5.治安保卫组
组长:文振华 市公安局副局长。
副组长:何悦 市公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
成员:市公安局2人、市公安交警支队4人、商业学校2人。
工作职责:负责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协助受灾害威胁师生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
6.后勤保障组
组长:骆伟麟 市国土局副调研员、右江区国土资源局局长。
副组长:龙志强 市民政局副局长,马玉林 右江民族商校副校长。
成员:市民政局(2人)、市交通局1人、电力公司1人、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10人)。
工作职责:负责食宿安排(百色市鑫鑫大酒店)。负责抢险物资运输和道路畅通等保障措施,做好供电线路、通讯设施的抢修、确保供电通讯正常运行。做好受威胁师生转移和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提供4顶救灾帐篷。
7.新闻宣传组
组长:覃蔚东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
副组长:韦革宁 市气象局副局长,农毅忠 右江日报社副社长。
成员:市广播电影电视局1人,右江日报社1人,电视台1人。
工作职责:负责统一协调安排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报道工作,协调好相关媒体舆论引导工作。
五、参演单位任务
市公安局右江分局:提供1辆警车和警察4名(含协警),随带交通警示牌与警戒用隔离带。
市消防支队:提供消防车2辆和消防官兵8名。
市医院:提供救护车2辆,医护人员8名,随带担架一个,盐水瓶等医疗救护器材。
市民政局:提供4顶帐篷。
电力公司:派供配电车1辆,工作人员2~3名。
右江区政府:组织人武部预备役人员10名,负责安排好各小组人员到位,负责做好演练的有关前期准备工作,要求统一着装。
六、工作要求
(1)各工作组必须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细化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岗到人。各工作组要加强联系,搞好对接,确保万无一失。
(2)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次演练,绝对服从安排,提前到岗到位。
(3)所有准备工作必须提前落实。
联系人:周文芳 陆瑞雪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㈣ 云南旱灾,快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今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本报记者最近专门走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为什么丰水区却遭大旱
刘宁国 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
这次西南地区大旱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降雨少、气温高。二是江河来水偏枯。去秋以来,西南5省(区、市)江河来水偏少3—8成,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南盘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来水量创历史最少,有662条河流断流。2月23日,广西西江梧州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及最小流量。三是工程蓄水不足。目前西南5省(区、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近两成。云南、贵州两省共有690座水库、近1.5万座塘坝干涸,广西河池有21万个家用水柜、16万个地头水柜断水,抗旱水源十分紧缺。四是水资源利用率低。云贵高原虽然水资源丰沛,但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许多人居住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今年这场罕见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其实,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以贵州为例,全省中型水库仅34座,蓄水总量不到20亿立方米,加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吕娟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教授:
西南地区这次出现特大干旱,原因有很多。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去年秋天以来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西南旱区气候地理条件有相似性,现以云南为例进行说明。
气候和地形成因 此次西南五省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这些地区由于冬季半年因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干暖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干燥、风速大、蒸发量大,春季和夏初的水面蒸发量是同期降水量的10倍以上。由于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时空分布产生差异,这是造成云南省干旱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
地形也是造成此次西南五省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例如云南北高南低,最高与最低相差6663.6米,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这种气候带,加上云南东西两大不同地形的影响,再叠加山地的垂直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干旱灾害频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降水量的变化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云南省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由于地形影响,垂直变化也十分突出,普遍是山区大,河谷坝区小,迎风坡大,背风坡小,随地形起伏呈交错重叠高低相间分布。省内降水量分布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相差37倍。
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资源差异悬殊。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致使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滇西高黎贡山西侧迎风面,多年平均年径流深高达3000毫米以上,而金沙江河谷的局部区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此外还常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从而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云南省亩均水资量为5322立方米,其分布的特点为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云南省严重干旱以上的30个县(市、区),耕作条件好,但水资源总量不多,亩均水资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而怒江州、迪庆州等亩均水资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
人类活动影响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供水保证率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致使一些河流枯季断流、井泉干涸、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由于特定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西南地区干旱缺水及其灾害形势仍很严峻,抗旱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要准备抗大旱抗长旱吗
刘宁:
不久前西南旱区降了一些小雨,但是有效降雨不多,对耕地旱情有所缓解,但是对人饮的解困问题帮助不大。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425万人,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西南5省(区、市)因旱饮水困难人数为1939万人,占全国的80%;云南、贵州两省占全国的58%。
根据现在的气象预测和未来来水的情况,通常5月20日以后西南地区进入降雨期,但是不排除一些地区会提前发生降雨。因此还得做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目前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旱象,大家注意我的用词,是旱象,并不是发生了大面积的干旱。因为北方十年九春旱,今年北方旱象相对去年来说是少的,但还是有旱象,所以我们不能不防,一定要立足于防大旱,因为北方是我们国家粮食主产区。
西南五省的耕地有3.44亿亩,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8%,用于种粮的耕地是2.6亿亩,只占全国的16%,因此这次旱灾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根据目前的统计,今年真正用于种粮的耕地受旱情况少于往年。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北方麦区受旱的农田相比去年减少了50%。
杨贵名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预计未来10天,云南、川西高原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大部旱情将持续或发展;考虑到近两年西南省份的雨季都是在5月下旬才到来,因此寄希望于雨季的丰沛降水来缓解、结束干旱状态恐怕还要等一个多月。
未来一周,西南旱区仍然没有明显降水,特别是云南,只是在西北部与西藏、四川接壤的部分有降水;相对来讲,贵州和广西的降水多些。具体情况如下:11日至14日,贵州西部和南部降雨量有1—8毫米,其中东南部局部地区有10—20毫米;11日至14日,广西北部有2—8毫米的降雨,部分地区有10—20毫米;13日至14日,云南东部一般有不足3毫米的降雨;13日至14日,川西高原南部有分散性阵雨,降雨量一般不足5毫米。
在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干旱后,西南旱区的水库、塘坝可能存在裂口、渗水等安全隐患,最好能在雨季来临前做好相关防护、修补工作,以便在雨季更好地发挥蓄水功能。
目前抗旱效果如何
刘宁:
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紧急加强对旱情的会商研判,及时启动了抗旱II级应急响应,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人饮安全。各地共新建设调水工程4307处,安排建设了2万多公里长的饮水管道,打了1.8万眼井,紧急购置了7615辆运水车,紧急调水6000多万立方米,保证人饮安全。因为旱灾引起的人饮安全问题75%出现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5月20日以后才有可能发生有效降雨,因此水利部要求这些地方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要倒排用水计划,加强用水的管理,利用水库调水工程送水和拉水,还有深打井等措施,确保西南五省旱区的饮水安全。
与此同时,水利部抓紧研究落实兄弟省市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东中部省市水利部门对口帮扶严重受旱地区。水利部还提前下达了今年人饮解困和灌区改造工程计划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重点向重旱区倾斜,支持旱区抗旱减灾。
截至3月30日,西南5省(区、市)已累计投入抗旱劳力2526万人、启动机电井2.1万眼、泵站1.3万处、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抗旱用电7234万度、用油1.3万吨。确保了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其中利用水库供水解决了344万人,通过实施应急调水解决了210万人,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解决了94万人,通过拉水送水解决了506万人,通过人背畜驮、寻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解决了785万人。通过广辟水源,采取各种应急手段,共完成抗旱浇地2583万亩,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损失,旱区社会稳定、秩序井然。
下一步,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将继续加强对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密会商研判,在全力确保旱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同时,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怎样完善抗旱长效机制
周学文 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
今年发生在西南的这次特大干旱,是在短短不足半个月的时间由60年一遇上升到百年一遇,远远超出了已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
针对这次大旱中暴露出来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利部下一步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二是要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包括在西南地区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等。对此,西南五省区将作出全面规划,例如云南省将用3年时间投资270亿元,建设100个大型水利工程,同时建设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相信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后,再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受灾程度、老百姓饮水困难程度将会大大减轻。
刘宁:
抗旱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做保障,也要有法律法规、抗旱预案、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在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大旱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抗旱的长效机制,加快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体系等重点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的综合能力。
㈤ 防灾减灾的心得体会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㈥ 我想求一篇主题为“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的地理论文,字数在800左右。不要抄袭的哦!谢啦
这是全国第三届地理小博士的主观题吧 你是高中的吧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你最好自己找资料写 才有机会得奖 祝你好运
㈦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演练方案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2013年7月29日)
进入汛期,我省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应对能力,省厅决定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实战演练,拟邀请省气象局相关人员参加,现制定如下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锻炼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检验应急装备和能力,提升技术响应能力,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二、演练任务
主要任务是模拟一次单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通过演练检验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应急调查能力,测试我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平台建设及相关应急装备的技术保障程度。
具体任务是:
(1)进行一次地质灾害调查部门、应急测绘部门、气象信息服务部门的应急拉动。
(2)实施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3)试用前期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平台建设的系统和装备。
(4)模拟地质灾害视频声频远程会商与指挥。
(5)编制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和信息发布初稿。
三、演练地点、时间、背景
演练地点: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
演练时间:2013年7月29日13:00-18:00。
演练背景:卧虎山水库北坝肩灾害点群测群防员发现滑坡险情,经初步调查,受威胁人员3户、12人,威胁卧虎山水库北坝肩和水库下游居民安全。群测群防员立刻将灾情逐级上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并直报国土资源厅应急值班人员,值班人员认为险情紧急重大,快速编制了应急工作方案,并及时报告了国土资源厅应急管理办公室。省国土资源厅接报后,启动一级地质灾害技术响应,立即要求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先期调查,采取先期应急处置。
四、参加单位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气象局,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山东省气象台,山东省气象信息服务中心,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五、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装备
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1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1套;三维激光扫描仪及配套测量设备1套;GP S动态监测系统1套;卫星通信车1辆,其他车辆4辆;地质灾害调查单兵设备1套、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单兵2套、手持GP S3部;航拍无人机1架;对讲设备4部;卫星电话2部;气象预报系统设备若干;地质灾害视频监视系统;移动气象站。
六、演练内容
(1)演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响应程序。
(2)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单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3)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对灾害点应急调查工作进行实时会商和指挥。
(4)单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技术方法及内容。
(5)试用卫星通信系统、单兵设备、三维扫描仪系统、无人航拍系统针对单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技术方法、程序。
(6)应急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方案、信息发布编制过程、方法。
(7)地质灾害视频监视及单兵实时传输。
七、演练组织及人员
1.应急调查指挥部
指挥长:宁廷河
副指挥长:董同玉 王光信 张志光 李国祥
成员:付英 现场总协调,林海 颜景生(后方专家组长),申玉德 韩景敏 现场调查期应急处置,任重 高善坤。
职责:负责演练技术工作的组织、协调、指令、点评、参与研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期应急处置,向省政府和国土部汇报。
具体分工:宁廷河负责下达指令及演练结束的点评;董同玉负责航拍工作总指挥;王光信负责本次演练主持;张志光负责气象信息协调;李国祥观摩指导;付英负责演练现场总协调;林海负责演练技术指导;颜景生负责演练组织与会商工作;申玉德观摩指导;韩景敏负责指挥现场调查期应急处置工作;任重负责灾情险情速报;高善坤负责演练信息汇集。
2.后方会商专家组
组长:颜景生
副组长:常允新 李玉华 杨 颖
成员:寿冀平 盛根来 张世杰
职责:负责会商、灾情险情判定、调查成果编制、研讨灾害基本情况。
3.关系协调组
组长:王良龙
成员:郭瑞、岳庆杰、术鸣鲁、张明亭、崔京河
职责:负责地方关系的协调工作,参与会商,警示牌6块,分别放置在滑坡道路两端路口和两个崩塌点处。
4.灾情险情调查组
组长:胡玉禄 现场技术负责
副组长:杨成芳 杨宗波、边文超
(1)地质地形调查小组 方庆海(小组长)、张景康
(2)灾情调查小组 张永伟(小组长)、梁浩
(3)险情调查小组 王庆兵(小组长)、邵明、孟凡奇
(4)应急监测小组 董强(小组长)、杨培杰、王宁、赵琳、李永超
职责:负责携带单兵、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持GP S等设备进行地质灾害险情灾情调查。
具体分工:胡玉禄为现场技术负责,携带对讲机。
杨成芳、杨宗波、边文超负责现场气象人员、设备。方庆海负责地质地形调查,张景康配合,携带照相机、手持GP S、地形图,精确绘制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
张永伟携带对讲机、卫星电话、自动化监测单兵1套,负责灾情调查;梁浩携带照相机,手持GPS,填写灾害点灾情调查表;王庆兵携带卫星通讯单兵设备,负责险情调查;邵明、孟凡奇携带手持GPS,填写灾害点险情调查表。
董强负责应急监测工作,携带对讲机;董强、杨培杰、承担静态GPS监测,携带自动化监测单兵1套;王宁、赵琳李永超负责三维激光扫描。
5.影像航拍组
组长:杨艳萍
副组长:毛继军
成员:张伟国、张衡、吴学超、何有刚、张广庆、杨建、高岷
职责:负责影像的航拍与处理工作。
6.技术网络保障组
组长:魏嘉
副组长:郑庭明、任翠爱、张声涛、韩保栋
成员:张晔、沙令宝、郑秀荣、胡红文、王心兵、邹连庆、曹春山、刘洋
具体分工:魏嘉负责后方专家会商技术保障、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灾害基本情况汇报(应急途中时间);张声涛负责省厅与总站应急大厅连接调试;邹连庆负责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应急大厅声频视频系统切换、应急大厅连接调试;任翠爱负责专家意见整理;沙令宝留守预报值班,负责气象数据传输;胡红文负责图件查找、修改工作;郑庭明负责网络通信顺畅和突发状况的处置;王心兵、张晔、刘洋负责卫星通信车连接调试、切换;曹春山负责卫星通信车驾驶。
7.后勤服务组
组长:宋和平
副组长:韩保栋
成员:陈清芳、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国
具体分工:宋和平负责后勤服务,突发事件的处置;韩保栋、陈清芳负责应急车辆准备调度、司机安排;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国为应急车辆司机。
8.宣传报道组
组长:吴文峰
成员:杨学作、胡笑伟、赵培培
八、演练程序
本次演练分为4个阶段:
(1)应急调查启动阶段(13:00—14:00):群测群防员报灾,省厅启动一级技术响应,编制应急调查方案,成立应急调查队伍,做好出发准备。
(2)应急调查阶段(14:00—16:25):各小组到达指定位置分组开始调查。
(3)应急会商阶段(16:25—16:50):前后方专家开展应急会商,形成应急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措施建议、信息发布初稿。
(4)应急结束阶段(16:50—17:18):宣布演练结束,指挥长点评。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㈧ 以“防灾减灾,科学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谁能帮帮忙
首先,我先问你一下,你是南一的吗?是的话,家我啊1020622687
下面,看吧......
做好防灾减灾 拥抱美好明天
防灾科技学院的薄景山说,要紧密联系学院的实际,紧密联系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防灾减灾的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已是义不容辞。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有那么多的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失去了他们的家园。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因此,我认为,防灾减灾是必要的。但是,在防灾减灾中,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同时,作为地球的一员,我向大家倡议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尽管微不足道,正所谓积少成多,我坚信,每一个人团结起来,力量一定是不容凯视的。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㈨ 写防震减灾,科学发展的作文
防震减灾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㈩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防灾减灾 应急避险 节约能源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论文急用啊!!字数600以上
一、节约水资源,随手关上水龙头,发现滴漏,及时报修,打扫卫生时用桶接水,做到一水多用。
二、节约用电,随手关闭不需要使用的电灯。
三、节约粮食,不挑食,不剩饭菜,与父母外出吃饭时,饭菜点的适量,如有剩余,打包带回家。
四、珍惜纸张,保护森林,节约使用练习本,用过一面的纸可装订成草稿本,将过期的挂历纸包书皮,不送精美的贺卡,积极宣传使用再生纸。
五、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六、做环保的宣传者。认真学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向我们的家人、邻居和朋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常识。
七、做环保的执行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认真搞好校园以及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工作,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
八、做环保的小卫士。我们不但要宣传环保,在以身作则,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督,坚决制止破坏环境的坏人坏事。
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我们少先队员“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广泛带动家庭、社会加入到我们的环保行动中。“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