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对人类工程有什么具体影响
Ⅰ 地震会产生什么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有何影响简答题
因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回陷、砂土液化等答。地震地质灾害是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它们不仅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和土地资源,从而加剧地震灾害损失程度。
Ⅱ 常见地质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定义
自然变异和人来为作用导致的地自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而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分类
地质灾害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1.内生地质灾害
是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外生地质灾害
是由外动力(如重力、水力等)作用产生的地质灾害。
3.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主要指由于人类的工程活动(如开挖、搬运和堆填等)诱发的地质灾害。
Ⅲ 请列举出地质灾害的种类并谈谈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
滑坡,对公路、铁路及各种建筑危害较大,我国山区发生滑坡较多。
崩塌,对公路,铁路及各种内建筑危害较大,容今年11月在台湾发生的游客施工就是台风暴雨引发山体崩塌。
泥石流,舟曲被淹。。。。
地面塌陷,今年全国各地出现大大小小不下10次塌陷事故,多于地下采空区,溶洞及人为因素
地裂缝,在西安,最大的工程地质问题就是地裂缝,已经搞了几十年,还在研究。
Ⅳ 地质灾害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地质灾害包括很多内容,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一 般有 滑坡、泥石流、塌陷、地内裂缝等灾害,容很大一部分是大自然的活动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大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那是灾难性的,不仅影响到人的生存,而且有时候会影响到气候的变迁。
较小的地质灾害,比如山体滑坡,一般都是压覆公路,摧毁桥梁和掩埋建筑体等,泥石流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地面塌陷不仅使我们的房屋和建筑具有一定的危险外,还影响到地下水的存在以及污染。
如果泛泛谈生活影响,那么首先影响的是居住安全和交通安全,其次是生活条件的改变,最后辐射到与此相关的各个环节。
Ⅳ 地质灾害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张梁
摘要:阐述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地质灾害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减轻地质灾害也是发展,“减负等于加正”,在减灾中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地质灾害;可持续发展;减灾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X22;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62(1999)04-0001-05
GEOLOGICAL HAZARD RE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Liang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Resources Economics,Beijing 101149)
Abstract:The relation between geological hazar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troced in this paper.Geological hazard is a factor restric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re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means development,because recing negative number equals to increasing positive number.So the positive social,e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may be gained from recing geological hazards.Therefore,we must enhance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to rece geological hazards,push forward the socializ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rection,carry out the system engineering to rece geological hazards comprehensively,push forward the demonstration region of hazard work rection,control geological hazards comprehensively to protect geological environment.Deepen scientific researches to elevate social stability and level of geological hazards rection.
Key words:geological haza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zard rection socialization
1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减灾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灾害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减轻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它的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系统离开资源与环境的依托,经济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的支撑,社会将走向原始;同样,资源与环境系统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也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当环境破坏、灾害发生,也没有经济能力和科学的机制使其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发达国家更多地是侧重环境保护,减轻灾害,而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保护、减轻灾害问题。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灾害问题尤其重要。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世纪50至60年代平均400~500亿元,70至80年代平均500~600亿元,进入90年代已增到1 000亿元以上,1996年达到2 300亿元左右。建国以来,截止1990年,因灾害死亡人口约5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8 000多亿元(1990年价),平均约占GNP的5.09%,财政收入的27.02%。巨大的灾害损失,不仅直接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冲击了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许多地区的贫穷、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均与自然灾害相关。因此,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减轻自然灾害;为了增大减灾力度,则有赖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说明,减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其中,地震灾害是突发性最强、伤亡人口最多、对社会发展最具震慑力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灾害的70%~80%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1949~1990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毁坏耕地8.7×104 hm2,死亡1万人,年均死亡200余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保护与减轻灾害是不可分割的,减轻地质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减轻灾害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社会科学问题,应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减灾事业。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且向城市集中;投资不断增加并伴之采用新技术,而有时这种技术易于被破坏;不安全建筑物,易遭破坏的重要设施和脆弱的生命线系统在大量增加;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中公众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增长,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整个世界在自然灾害面前变得更加脆弱。因此,要动员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公共管理的作用,减轻社会易损性,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使社会财富增多。不难想像,同样的灾害强度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减灾意识淡薄又往往导致环境恶化、灾害丛生,进而成为人为的灾害源,从而又危害了人类与社会。因此,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减轻地质—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地质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要使人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地贯彻、实施;其次,必须分析存在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制订解决问题的措施。通常而言,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思想认识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法制建设问题等。本文重点谈论地质灾害问题。
2.1 地质灾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历史证明,大灾对社会影响非常严重。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河南不少州县遭黄水漫淹,江苏、山东、安徽等省灾害频仍。1856年人口年增殖率为-10.39‰,比上年减少人口477.3万人,其中,江苏省减少400万人,安徽减少70万人。1852~1871年为清朝第三次人口下降期,这是由于清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争、黄河第六次决口大迁徒及帝国主义军队攻陷京津等原因造成的综合结果。清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省大旱,共计死亡1 300万人。连年灾荒和清政府的腐败,引起人民的反抗,为清朝灭亡吹响了前奏曲。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减灾非常重视,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震撼了全中国,引起人们的极大惶恐。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地震的双重影响,使1976年前10个月全国生产普遍下降,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6.3%,国民收入下降2.7%,当年财政赤字29.6亿元。1989年7月四川华蓥山滑坡发生前已经进行了调研,并制定了防治方案,只是由于1 000万元经费难以筹集,未予实施。结果发生滑坡、泥石流,造成死亡259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的惨剧。1998年,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截止同年8月22日初步统计,全国受灾面积0.21×108 hm3,成灾面积0.13×108 hm2,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 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 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估计直接经济损失1 666亿元。其中,以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由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总动员,誓死保卫大堤,没有造成决堤的重大灾害,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次抗洪抢险,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可见灾害对社会影响之巨大。
灾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体现在治理每次重大自然灾害,为了安排灾民的吃穿住行,国家要拨发大量救灾救济款,重建被灾害摧毁的住房和公用设施;由于灾害的影响,国家对原来的生产建设安排必须做重新调整,以克服因灾区生产的停顿而造成对其他地区生产的负效应;国家在制订来年国民经济计划时,对某些如农业、轻工业易受灾害波动的行业计划要作重新规划等等。据统计,全国灾害经济损失与GDP之比,1989年为3.1%,1990年为3.3%,1991年为5.6%,1992年为3.2%。根据我国灾害对社会影响的实际情况,超过3%即可视为灾年,超过5%即为大灾年,对全国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需要国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加抗灾、救灾。更严重的自然灾害还将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动乱。
2.2 地质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大量资料证明,人类的繁荣区与灾害区共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灾害的增长同步。灾害经济损失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快,灾害损失也相应增大。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与人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基本重合,这与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我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中型滑坡1 000余处,平均每年中断交通运输44次,中断行车800 h以上,经济损失近亿元,每年投入整修费6 600万元。铁路沿线有泥石流沟1 386条,受危害铁路3 000 km以上,每年所用的复旧费和整治工程费达7 000余万元。有近千座水电站及数百座水库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威胁,仅云南一省已毁坏水电站360余座、水库50余座。现在全国已有60余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300个县(市)发现地裂缝1 000余处,其中,最严重的是西安,年经济损失数亿元。全国有18个省区发现地面塌陷2 800处。这些地质灾害主要是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地面标高降低、地面凹凸不平,破坏了土地,降低了其使用价值;对已有建筑物和各种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缓变性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104 km2,每年流失土壤50×108 t,经济损失20~30亿元,并导致下游河道和水库淤积与洪水。荒漠化土地已达262.2×104 km2,占国土陆地面积27.3%,是耕地总面积的2倍,且以每年2 460 km2的速度扩展,估计年经济损失20~30亿元。我国财政收入减少的“波谷”年份,多为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可见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是很大的。
事实证明,地区贫困与区域环境恶劣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关。严重的自然灾害必然制约和困扰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成为贫困的重要客观原因。从全国范围来看,陕、甘、宁、青等省区的贫困地区较多,是与本区的旱灾重而多,且地震、滑坡、泥石流、暴雨等灾害严重有很大关系。据历史考证,这些地区在3 000年以前,曾遍布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周代时森林覆盖率尚达50%。由于人口增加和毁林开荒的结果,至1949年森林覆盖率降至10%,甚至3%,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河流淤塞,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增多,粮食减产。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需要,于是又变本加厉地毁林开荒,以至造成“越开越穷,越穷越开”的恶性循环,终成贫困地区。综观自然灾害影响的方方面面:从人口伤亡到社会各界的心理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到间接经济损失和衍生灾害损失;从构筑物的破坏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灾区的损失到社会经济功能的损伤等,均充分表明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3 减轻地质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减灾是一项战略性的社会发展事业,减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减负等于加正”,减灾也是发展,在“减灾”中可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管我国政府重视了减灾工作,但自然灾害的损失仍在以接近、甚至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对此,人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为获取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就不能不把减轻灾害损失提到重要位置。
近40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投入巨资,也相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7大江河流域1949年至1987年防洪工程投资总额为240亿元,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 191亿元,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13.3,扣除负效益后这一比例为1∶13,再扣除投劳折资后这一比例为1∶7.8。而近年来水灾经济研究者普遍认同的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10。地质灾害经济研究者研究结果显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20。1988年上海加修了防潮堤,经受了9216号台风风暴潮的考验。这一次风暴潮给我国沿海造成了90余亿元的经济损失,而上海仅损失了300万元。相反的例子是辽河洪水,1964年铁岭水文站洪峰流量达3 100 m3/s,当时水位只有59.12 m,损失不过1亿元;而1985年洪水首次洪峰流量只有1 710 m3/s,由于河道多年没有维修,加之人为设障,以致损失达47亿元。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减轻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40多年来的减灾实践给国家挽回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美好条件。
一个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减轻所表现的行为与效能,已成为评价其政府和社会的工作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求援和重建工作十分重视,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取得了一定的减灾效果。1975年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仅死亡1 000人,估计减少死亡万余人。长江沿岸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滑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1985年6月12日新滩发生特大滑坡,1 300×104 m3土石从800 m高处滑入长江,但由于预报准确,撤离及时,无一人死亡。1998年长江及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由于党中央总动员,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全力支持,百万军民誓死保卫大堤,抗洪抢险,没有造成溃堤、决堤等重大灾害。我国党和政府的工作能力,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保险和无保险大不一样;有减灾防灾措施和无任何措施大不一样。因此,任其灾害发展则制约可持续发展,而主动减轻灾害就能保障可持续发展。
3 对策建议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有的物质运动,对于人类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既造福也可为害。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的双重性,那么地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然在另一方面带来灾害,而减轻灾害,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就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 减轻灾害是全社会的协调行动,为取得减灾的综合效益,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需要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减灾规划,动员全社会的参与。
(2) 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 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安置与恢复,宣传与立法,保险与基金,规划与指导等项。减灾系统工程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突出农业与城市两大减灾重点,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和社会各种减灾力量的联合作用,进行综合减灾。
(3) 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 为了研究减灾的方法、技术,总结减灾经验,推动全国减灾工作的开展,应选择多灾频发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作为减灾示范区,在保证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探索系统减灾经验,再向全国普遍推广。
(4) 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 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开发整治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5) 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项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才能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9BJL047)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梁,男,56岁。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质环境经济、地质灾害经济等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四等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矿部“八五”科技先进个人。
作者单位:张梁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参考文献
〔1〕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 三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4〕 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Ⅵ 常见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举个例子吧, 设想一个场地,要建一个高楼。
拟建场区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质结构较复杂,岩土层性质变化较大,对其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应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论证,尤其探明灰岩的分布和岩溶的发育情况,避免由于基岩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的不明而引起岩溶地面塌陷、软弱土层地面沉降、基坑失稳破坏、基坑降水诱发地面沉降、基坑突涌、地基土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等灾害的发生,从而对建筑基础造成破坏。
3、针对基坑降水地面沉降地质问题,可根据周边环境设置有效的止水帷幕,如不能设置有效的止水帷幕,可采取回灌井方案,同时需注意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及周边影响区域内的建筑物变形监测。
4、基坑开挖面积及深度较大,开挖土方量大,堆放在评本区内可能造成堆积土边坡失稳,施工时应注意选择弃土堆放场所并注意控制堆放边坡角度处于自稳范围内。
5、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中等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对可溶性岩层的分布、特征、是否存在溶洞、是否造成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分析、论证或查明,以避免隐伏性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发生;岩溶区施工灌注桩宜选用对地基扰动和影响小的成孔工艺,如回转钻进成孔。灌注桩施工前应进行专门的施工勘察,查明岩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等情况;当采用嵌岩桩时,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应逐桩布置勘探孔,直径大于1m的桩应布置2-3个勘探孔。勘探孔如发现溶洞或土洞应跟踪注浆充填。
6、本区域土层中夹有高岭土,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高岭土与地下水作用产生的危害。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时,应防止地表水及地下水浸泡地基土,也不宜暴晒地基土,保持地基土的天然湿度。
7、针对基坑涌水地质问题,需进行次重点防治。应对基坑内水量进行必要监测,同时采取合理的降水措施,并配合相应的截水和排水措施,如修建截水沟、排水井等,避免发生基坑突涌。工程建设时采取合理防排水措施,及时疏排地表水,防止浸泡冲刷地基。
8、本区内桩端持力层局部高差较大,基础施工时应加强桩端持力层的验收工作,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一定深度。另外,桩身过长时桩长细比过大,在进行设计及施工时应避免过大的弯曲变形造成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
9、场地现有的地面高度有一定的高差变化,如果本区工程建设出现或存在人工边坡,应根据具体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设置相应的挡土墙的防护措施。
Ⅶ 论述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有哪些影响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会造成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影响。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但是由于岩石的风化和剥蚀等作用,可以使他们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质发生改变,以致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等地质灾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不但增加工程费用,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应分析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此类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
(7)地质灾害对人类工程有什么具体影响扩展阅读
防范措施:
1、滑坡:为了避免滑坡灾害,对滑坡进行防治时一般应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常用的滑坡防治方法有:排截水工程、卸荷减载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支挡工程。
2、泥石流: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封山育林,以保护汇水区和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地带;调节地表径流,沿坡修建导流堤;设置截挡建筑物,如堤、坝等,也可设置排洪道等。
3、岩溶:在岩溶地区修建公路,应该深刻了解岩溶发育的程度和岩溶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便充分利用某些可以利用的岩溶形态,避免或防治岩溶病害对路线布局和路基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经验可大体概括为疏导、跨越、加固、堵塞与钻孔充气、恢复水位等。
Ⅷ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日益加剧,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特别是对自然斜坡的不合理开挖,打破了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斜坡平衡状态,造成斜坡变形失稳,已成为触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调查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包括:农林牧业活动、城镇与农村建设、道路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等。
黄土高原地区自古就有斩坡挖窑居住的习惯,虽然现在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地形条件制约,斩坡平基建宅、箍窑以及修建工程设施现象仍然不可避免(图4-20)。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内,宝塔区三山夹两川的狭窄城区成为调查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仅16km2的城区就分布有13万常住人口和5万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万/km2以上。人口的过量增加,在客观上加大了对居住用地的要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人们的居住场所呈现出向冲沟及附近更危险地带扩展的趋势,斩坡现象加剧。
在经济建设方面,基础建设大规模动用土方工程,已修建有高速公路一条,省道3条,区道5条,乡道6条,村级道路297条,公路密度为45.2km/100km2。西(安)延(安)-延(安)神(木)铁路全面开通;延安机场现已进行跑道改造,210 国道纵贯南北;黄陵-延安,延安-榆林,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通往邻县的公路全部进行了提级改造。靖边-西安的天然气输气管道横贯全区。上述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大规模地动用土石方工程,难免对原本稳定的自然地质环境形成干扰和破坏,其作用强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由此所触发的地质灾害也呈现增高的态势。
图4-20 人类工程活动改变斜坡原始坡度状态示意图
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多选择在较宽阔的河谷。黄土地层遭受地质时期的长期侵蚀,已形成坡度相对平缓的黄土梁或峁,尤其是全新世以来,地壳活动变缓,气候干旱少雨,谷坡经过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侵蚀作用,应力释放和调整亦基本完成,斜坡一般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滑坡崩塌灾害。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加载等作用,将原有的平衡状态打破,使斜坡产生卸荷、拉张和风化裂隙,在雨季易产生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本次调查的新滑坡和崩塌灾害,无一不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有关。13处滑坡中有10处与削坡建窑建房有关,2处与公路铁路建设有关,1处由水利工程引发;16个崩塌灾害点,有9处是与建窑建房削坡过陡有关,7处与公路建设边坡处理不当有关。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这一因素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图4-21)。
图4-21 不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图
1—削坡建窑建房;2—公路铁路建设;3—水利工程建设
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对黄土边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40m坡高条件下,30°和45°边坡的强度折减在坡脚处最为显著(图4-22),从力学机制上也证明了,斩坡是触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
图4-22 30°(上)和45°(下)边坡强度折减模拟图
综上,在地质灾害诸多形成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变化缓慢,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则是最活跃的因素,二者的双重作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