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管线地质灾害水毁查看排查

管线地质灾害水毁查看排查

发布时间: 2021-03-04 10:08:13

A. 管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上述分区原则与量化指标分区标准,将山西段输油管线划分为 18个危险性区段。各区段分区评估涉及地质环境条件、存在的地质灾害、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诱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的量化指标数值、危险性等级、危害程度等内容,列于表9-19中。

18个区段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6个区段,长度130.5km,占线路总长度的25.7%;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4个区段,长度97.5km,占线路总长度的19.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8个区段,长度280km,占线路总长度的55.1%。综合分区评估图见图9-17。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小等级的区段,其建设用地适宜性相应为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现从起点到末站分述如下:

1.K0+0~K2+30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1)

分布于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沙坡村西南至黄河漫滩,全长2.3km,风陵渡分输站即位于起点。

管道横穿黄河Ⅰ级阶地,阶地平坦,沟谷不发育,地面高程350~360m,地下水位埋深15~18m,阶地前缘坡高约10m,坡度600~800,坡体不稳定,有崩滑迹象(W1),拟建工程开挖时易引发坡体失稳,危害程度小,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

该区段环境地质条件较简单,地质灾害类型单一,不稳定斜坡体1处。灾害点密度0.4个/km,灾害段分布长度比例4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K2+300~K3+80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A1)

分布于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沙坡村西至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东王村东lkm。全长1.5km。

管道横穿黄河河漫滩、河床区,黄河在此段河水面宽约1km左右。两侧漫滩宽约300~500m,宽阔平坦,地面高程340m左右,地下水水位埋深约1~2m,有轻微盐渍土分布,地表粉土略呈白色,对管道的危害主要是盐胀和侵蚀,其危险性小。近河床一带由于黄河水长年冲蚀岸边易坍塌,附近护堤工程已遭破坏。由于拟建工程穿越黄河采用深部定向穿越,该灾害对工程无危害,危险性小。该区黄河及漫滩区由于存在地震液化潜在危害,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简单—中等,总计有3种地质灾害,岸边坍塌2处,液化砂土分布1.5km,盐清土分布约1km。灾害点密度0.5个/km,灾害段分布长度比例100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3.K3+800~K8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2)

分布于芮城县风陵渡镇东王村东1km至东章村东500m。全长4.2km。

地貌类型为黄河左岸Ⅰ级阶地,阶地较为平坦,由北向南微倾,地面高程350~390m,冲沟较发育,较大的东章河有轻微洪水冲蚀,阶地前缘地形较破碎,坡体高约 10m左右,坡度50°~900,坡体岩性上部为粉砂土,厚5~8m,下部为巨厚层砂层,坡体易沿岩性触面崩塌,另外,当地百姓取土挖砂严重破坏了自然坡体并形成多处不稳定直立边坡(W2、W3、W4),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极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总计有2种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体3处,洪水冲蚀2处。灾害点密度0.90/km,灾害段分布长度比例5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K8~K23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1)

分布于芮城县风陵渡镇东章村东至永济市韩阳镇韩家坡村,全长15km。

K8~K20区段地貌类型为芮城盆周隆起黄土侵蚀台地,地面标高一般400~800m,地形起伏较大,冲沟发育,地形支离破碎,沟谷发育密度大,沟深谷长梁窄,沟谷形态多呈深“V”型,近沟口呈深“U”型。管道七次穿越大型深切沟谷,沟坡坡度多超过400,大部分近直立。边坡大部分为不稳定斜坡。坡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为中等~强湿陷性黄土,中部为中更新统黄土,下部为新近系上新统粘土。坡体易沿岩性接触面和重力剪切面崩滑,是崩塌滑坡易发区,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极易引发坡体失稳并遭其危害,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同时该区段也易遭受洪水冲蚀,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

K20~K23区段地貌类型为断块剥蚀高中山中条山西部区。管线基本沿山脊附近敷设,在近山下时穿越沟谷两次。该区段出露地层为太古界涑水群以斜长角闪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有侵入岩脉分布,构造发育中等,岩体风化中等~强烈,山高坡陡。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容易诱发基岩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在近山前地段拟建工程可能加剧并遭受H1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总计有6种地质灾害,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11处,黄土塌陷3处,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10km。灾害点密度0.8/km,灾害段分布长度比例66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危险性中等。

5.K23~K125+20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3)

分布于永济市韩阳镇朝家坡村至夏县水头镇上牛村。管线呈北东向穿越运城盆地冲湖积平原区,全长102.2km。

该区段总体地形开阔平坦,地势总体由北东向西南倾斜,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较大,边山发育活动性断裂,地面高程在340~480m之间。其中K34~K44区段及K105~K115区段为黄土台地区,高出盆地30~50m不等,前者为涑水河盆周隆起黄土台地,地面高程为360~370m,后者为涑水河与其支流姚暹渠之间隆起的黄土台地,地面高程380~480m,两台地冲沟相对不发育,沟谷较浅,地表岩性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粉土。为中等湿陷性黄土,其危害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在K105右2km处GL1地裂缝延伸方向距管线约4km,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在永济市东北K48至K54区段,穿越涑水河下游的伍姓湖区,分布6km长的盐渍土和软土,地下水水位埋深0~3m,盐渍土对管道工程存在盐胀和侵蚀作用,其危险性小;该区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质粘土,淤泥、软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管道形成危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在K33+250处,管道第一次穿越涑水河,涑水河束流归渠排污,渠宽约10m,水宽5m,深1.0m,两侧河床宽阔,无洪水冲蚀威胁,地下水水位小于3m,无盐渍土分布。在K119处,管道第三次穿越涑水河,河床浅而窄,无水流,洪水冲蚀可能性小。

运城分输站位于K95附近,地形平坦,无灾害发育,也无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综合评估站址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较简单,总计有4种地质灾害,盐渍土、软土分布区段6km,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20km,地裂缝1条,灾害点密度0.04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25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6.K125+200~K164+70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2)

分布于夏县水头镇上牛村至侯马市上马镇西阳,呈西南,全长39.5km。

该区段穿越峨眉山断隆黄土台地区东部,地面高程500~660m。地表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类土。地处侵蚀作用最为强烈的地段,冲沟极为发育,沟壑纵深,地形支离破碎,切割深度30~100m,穿越大沟谷20余条。沟谷形态多呈深“V”字型,近沟口呈“U”字型,沟坡坡度30°~70°,有的近直立。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易诱发崩塌、滑坡,并加剧已有不稳定斜坡失稳而遭受其危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该区段地表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坡洪积黄土,属中~强湿陷性黄土,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穿越沟谷均易遭受洪水冲蚀,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总计有3种地质灾害类型,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长度30km,不稳定斜坡21处,滑坡4处,洪水冲蚀多处,灾害点密度0.6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75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7.K164+700~K170、K180~K258、K261+500~K278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4、C5、C6)

分布于侯马市上马镇西阳呈西南至洪洞县明姜镇晋家庄,全长99.8km。

管线近南北向穿越临汾盆地西部,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且由西部微向东倾斜,地形较平坦开阔,地面高程400~500m,松散堆积物厚度大,最深达2000m,由于基底隐伏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对应基本烈度为Ⅷ度,发育多条地裂缝,调查区范围内有两条(GL2、GL3),延伸方向距离管线分别为2.5km、4.2km,目前较稳定。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K223+500~K242+500区段为汾河盆周隆起黄土台地,台面高程440~510m,南部高出盆地30m左右,北部与冲洪识倾斜平原接壤,冲沟较发育,其穿越五条大沟,沟谷形态多呈宽“U”型,坡高10m左右,坡体基本稳定,拟建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引发坡体失稳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段地面岩性为风积黄土,湿陷系数介于0.03~0.07之间,为中等湿陷性黄土。

K200~K278区段,管线基本沿冲洪积倾斜平原敷设,地面高程500~600m,冲沟发育一般,较大型沟谷9条,其沟谷形态多呈宽“U”型,边坡一般基本稳定,直立高陡的稳定性差,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较易诱发边坡失稳,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较大的沟中多堆积有全新统冲洪积物,多数沟具洪水冲蚀威胁,但危险性较小,三条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人工松散堆积物贮量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为潜在泥石流沟,中等易发,洪水冲蚀和潜在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侯马、洪洞分输站分别位于K168、K254附近,侯马分输站至侯马油库分支线约4km。两个站址区及分支线无地质灾害发育,也无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总计有3种地质灾害类型,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19km,潜在泥石流沟3条,地裂缝2处,灾害点密度0.07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20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8.K170~K180和K258~K261+50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A2、A3)

分布于汾河及漫滩区,长度13.5km。

管道两次穿越汾河,并沿汾河漫滩敷设。汾河河床宽约300~500m,水面宽20~60m,水深2~5m,岸边由于洪水冲蚀发育一些小型的坍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另外汾河河床及漫滩地段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约1~3m。地层中发育较厚的中、细粉砂层,据临近标贯试验确定Ⅷ度地震烈度下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级为 Ⅲ—Ⅱ级。据史料记载临汾盆地发生过多次地震液化事件,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总计有3种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1处,岸边坍塌4处,砂土液化2处,灾害点密度0.5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100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9.K278~K335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A4)

分布于洪洞县明姜镇晋家庄至灵石县马和乡杨家源村东,全长57km。

管线近南北向穿越霍州盆周隆起侵蚀黄土台地和灵石褶皱断块侵蚀低山区,该区段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以采煤为主。

本区段属霍西煤田区,各煤矿区上部2号煤已基本采空,正在向下开采9、10、11号煤层。形成了大面积新、老采空区。局部地区为多层采空区。已导致地表形成采空塌陷型地裂缝地质灾害,规模较大,小型煤矿区主要形成中、小型塌陷和地裂缝。该区段共调查采空导致的地裂缝40条,大型的16条,中型的40条,小型的4条,塌陷6处,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今后开采规划的范围扩大和下层煤的复采,将会扩大和加剧地面变形破坏,对管道危害程度大,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K278~K290区段为黄土台地区,松散覆盖层厚,地形虽然较为平整,但所处地貌位置为冲沟向上源侵蚀较发育区,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表层黄土具中等~强湿陷性,预测黄土湿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一大。

K315~K335为低山区,地形切割强度,冲沟发育,相对高差大,沟深坡陡,形态多呈深“V”型,沟深100m左右,上部岩性为垂直节理发育的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厚10余m,中部为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其下为新近系上新统粘土,有的沟底出露二叠系砂岩。沟坡坡度一般为 50~90°,不稳定斜坡广布,是滑坡、崩塌易发区。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易引发坡体失稳,并遭受其危害,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大。另外,该区段洪水冲蚀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

综上所述,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总计有8种地质灾害类型,地裂缝40条,塌陷6处,不稳定斜坡12处,滑坡2处,崩塌4处,泥石流沟2处,洪水冲蚀多处,黄土湿陷性段20km。综合评估,灾害点密度1.1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80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10.K335~K365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3)

分布于灵石县马和乡杨家源村东—介休市三佳乡南两水,全长30km。

管线北北东向穿越盆周隆起黄土台地进入太原盆地,地面高程770~1030m,总体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台地沟谷较发育,沟谷形态呈“V”型,少量呈窄“U”型,沟深一般10~50m,谷坡300~600,崩塌、不稳定斜坡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洪水冲蚀轻微—中等,N6泥石流对管道危害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另外在进入盆地区介休市龙头镇—三佳镇一带,管线穿越由于超量开采松散岩类孔隙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边缘区,目前沉降边缘区尚未发现土地及民房变形损坏现象,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另外该段台地区,黄土湿陷系数位于0.03~0.07之间,为中等湿陷性黄土。

总之,该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总计有6种地质灾害类型,其中,崩塌5处,泥石流1处,洪水冲蚀4处,不稳定斜坡3处,地面沉降区段5km,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10km,灾害点密度0.5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40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11.K365~K394+80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7)

分布于介休三佳乡南两水~平遥县沿村堡乡东大间村东,全长29.5km。

管线近北东向穿越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地面高程760~770m,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冲沟不发育,仅有一条沟谷有洪水冲蚀现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表岩性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粉土,湿陷性弱或无。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简单,地质灾害类型单一,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12.K394+500~K430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A5)

分布于平遥县沿村堡乡东大间村东至祁县晓义乡张家堡东,全长35.5km。

管线近北东向穿越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地势开阔平坦,地面高程760~770m之间,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冲沟不发育,仅有一条大河——昌源河从K412+200处通过,由于上游建有子红水库,洪水冲蚀危险性小。

该区段基底隐伏断裂发育,并处于断裂构造转折部位,主要地质灾害是受构造控制的地裂缝,其发育密度集中,规模也大。断续延伸,共发育9条,最长达20余公里,最短几十米,最宽1.5m,窄者春夏季开裂,冬季闭合,宽者形成壕沟,局部地段下错20~50cm,导致地面起伏,水井破坏,所经之处已导致公路下错,房屋毁损弃住,土地不能正常耕种,危害巨大,损失严重。据调查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祁县分输站位于K425处,到东观油库分支线长约4km,站址及分支线均位于地裂缝发育区域,工程建成后预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该区地质灾害类型单一,但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灾害点密度0.2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80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13.K430~K472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C8)

分布于祁县晓义乡张家堡东至榆次区鸣谦镇北砖井村东,全长42km。

管线近南北向,主要穿越于冲积平原区,宽阔平坦,最北部为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地势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介于770~840m之间,最低点位于乌马河、潇河和张花营至西荣一带,地面高程为771~772m之间,乌马河和潇河由于近下游区,一般无水,洪水冲蚀可能性小。K451~K464张花营至西荣地形较低,地下水位为0.20~3m,为盐渍土分布区,分布面积50km2,管线上分布区段 13km,该盐渍土为轻微盐渍土,对管道具有盐胀和侵蚀作用,其危害程度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类型单一,灾害点密度0.025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为300m/km。综合该区段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14.K472~K495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A6)

分布于榆次区鸣谦镇北砖井村东至太原市杏花岭区西岗村,全长23km。

管线近南北向穿越太原东山褶皱断块侵蚀中低山区和黄土丘陵台地区,地形起伏不平,相对高差较大,沟谷深切,管线穿越地面高程840~1058m,沟谷形态多呈“V”字型,边坡坡度25°~60°间。出露基岩多为二叠系砂页岩,风化强烈,地质构造较发育。

该区段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以采煤为主。分布大、中型煤矿5座,小型煤矿十几座。3煤已基本采空,现主采15煤,已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引发的地裂缝、塌陷灾害比比皆是,本次粗略调查地裂缝20条,塌陷20处。大矿引发的地裂缝规模较大,形成裂缝塌陷区,小煤矿形成的地裂缝规模较小、塌陷多为中、小型。地裂缝大型的6条,中型的7条,小型的7条,已造成土地弃耕、房屋损坏、村庄搬迁等危害,损失巨大。目前均处于未稳定状态,对管道危害程度大,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该区段滑坡、崩塌也较发育,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易引发边坡失稳,对工程施工构成威胁。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该区段黄土为中等—强湿陷性,局部已引发路基变形开裂,另外在K473~474+100区段存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修建的防空洞,埋深3~10m,断面面积2m×2m,分布面积约1km2,拟建工程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和建成运营后可能引发和遭受其塌陷灾害。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类型有8种,其中采空地裂缝20条,塌陷20处,湿陷地裂缝1条,滑坡12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3处,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约8km,人工洞穴段1km,岩溶塌陷3处。灾害点密度37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 84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15.K495~K508末站及油库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4)

分布于太原市杏花岭区西岗至北郊区赵家山末站至西焉村油库区,全长13km。

管线穿越地貌类型为梁状黄土丘陵和盆周隆起黄土台地区,地表岩性多为黄土,地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850~980m,沟谷发育,沟深一般10~30m,边坡坡度为30°~70°,坡体不稳定,易形成崩塌和滑坡,拟建管线施工开挖过程中易引发和加剧边坡失稳而遭危害,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另外,地表黄土湿陷系数介于0.03~0.075之间,为中等—强湿陷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

管道于K501+500处,穿越汾河一级支流杨兴河,洪水冲蚀的可能性小,其北部支沟为太原垃圾场,管线穿越时要避开垃圾土敷设,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末站位于赵家山村西,地形较复杂,冲沟发育,边坡高8~15m,坡度较陡,边坡易坍塌,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易诱发坡体失稳,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总之,该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地质灾害类型有2种,不稳定斜坡4处,湿陷性黄土分布区段8km,地质灾害点密度0.4个/km,灾害点分布长度比例660m/km,综合评估该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B.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对策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经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河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40.2km,危险性小的269.8km(图11-5)。

图11-5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

1.危险性大区;2.危险性小区;3.危险性分区界线;4.崩塌;5.湿陷性黄土;6.风蚀沙埋;7.地裂缝;8.采空塌陷;9.输气管线;10.输气管线建议避绕线;11.活动断裂;12.分输站

根据上述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灾种有:采空塌陷、崩塌、地裂缝、风蚀沙埋以及黄土湿陷可能造成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表11-6)。

表11-6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表

续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

(一)采空塌陷的防治措施

(1)该处采空塌陷众多,地裂缝发育,且正在发展中,条件复杂,建议绕避。

(2)若绕避困难,对小型的塌陷坑,可先充填碎石,然后再注浆加固;对尚未塌陷的巷道,可采用块石砼柱进行支撑和基础梁跨越双保险,以防塌落,确保管线安全。

(3)对采空区地裂缝,采用灌浆加固处理。

(4)管线两侧50~100m范围内禁止采矿。

(二)崩塌的防治措施

基岩山区注意清除松动岩体,削坡减荷或设置支挡墙。黄土区对边坡削坡减荷,在坡面种植草皮,防止冲刷、潜蚀。对河岸崩塌处,在坡脚用块石砼衬砌,或堆积块石,保护河岸,防止崩塌。

(三)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1)荥阳北部地裂缝:

① 输气管线基槽开挖后,要进行验槽,发现异常及时用洛阳铲勘探查清,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② 对基槽地基土适当超挖,用“二八”灰土回填夯实,管道铺设后用素土或“二八”灰土回填夯实,并要略高于附近地面,防止降水渗入,影响管线的稳定安全。

(2)太康、淮阳及温县到沁阳一带的地裂缝多为粘性土干缩形成的地裂缝,一般规模较小,当出现规模较大的地裂缝时,进行灌浆加固处理。

(四)黄土湿陷的防治措施

管线沟槽开挖后,要认真验槽,发现异常地质情况,首先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查明情况后,妥善处理;在铺设管道前对沟槽底部夯实,尽量消除或减小黄土湿陷量;铺设管道后,用素土或“二八”灰土进行回填夯实,防止雨水或地表水入渗诱发黄土湿陷;管线建成后,要经常检查管线埋设质量,如发现管线附近有湿陷、塌落现象,要立即回填夯实或进行灌浆处理。管道通过冲沟地段,对冲沟沟壁要进行抗冲刷加固,导流排水,种草护坡等。

(五)风蚀沙埋的防治措施

风蚀沙埋灾害防治,主要是建立防风固沙林,不仅保护管线免遭危害,而且可改善轻度沙化的不良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对管线区段要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沙丘、沙地区植被的覆盖率,对因建设管线而破坏的耕地、林地及草地要及时恢复。防止植被破坏,加剧风沙飞扬和水土流失。

三、关于输气管线部分地段改线的建议

(一)关于建议将郑州西南部山前倾斜岗地(K82—K167)区段管线改到山前倾斜岗地前缘与古黄河冲积平原交界处的理由

1.改线前(山前倾斜岗地)

(1)管线区地势较高,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冲沟发育,沟谷切割深度为20~40m,局部地段基岩浅埋,管线施工困难较大;

(2)岩土工程性质较差,岗地上部黄土状粉土,为轻微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易受水流侵蚀、冲刷,且有沟岸崩塌灾害,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3)局部地段有压矿现象(K93+400—K98+000),工程建设对今后采矿将造成影响,且采矿也会危及管线的安全。

2.改线后(山前倾斜岗地前缘与古黄河冲积平原交界处)

(1)山前倾斜岗地前缘与古黄河冲积平原交界处,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冲沟较少,切割较浅,一般小于10m,施工较方便;

(2)除少部分地段为轻微湿陷性黄土外,大部分岩土工程性质较好,不具湿陷性,有利于管线工程的稳定;

(3)不存在压矿问题;

(4)输气管线的线路长度83km,可缩短2km。

根据上述理由,经过调查,提出改线方案,有利于工程稳定,并可节约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

(二)关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K1—K8)改线的建议

该段采空塌陷严重,并伴生一系列地裂缝,且目前采矿仍在进行,塌陷仍在发展,不仅施工困难,也影响输气管线的安全运营。为此,建议线路西移,避开石炭、二叠纪地层分布区,选择西边4~5km以外(逍遥村西)绕避,另选线路,绕线长度约13km(改线前7km)。

C.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甘肃段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盐渍土腐蚀、风蚀沙埋、采空塌陷、地震液化等多种。分述如下:

(一)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本区段内泥石流分布范围小,暴发频率低,但有的地段致灾严重。大多为水石流型的稀性泥石流,往往与挟沙洪流的界线难以区分,而洪水冲蚀遭致工程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更为突出,因此将它们并列为一种灾种来分析是符合本区段实际的。

泥石流和洪水冲蚀大多发育在走廊南侧的祁连山区以及出山后的河沟滩地和沟床。走廊区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均分布在区域强降雨(大雨、暴雨)中心区,如临泽板桥、永昌—武威南、古浪东长岭山北麓等地段,走廊东段的武威南部祁连山山前地带是泥石流高发区,武威西的冯良寨—白墩子段是泥石流频发地段。走廊西段和北山区则多为洪水冲蚀,未见有泥石流事件报道。受季候风控制,多发生在每年的6、7、8月的雨汛期。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主要有流域面积、山坡坡度和沟床比降。泥石流沟多发源于祁连山区,其流域面积一般在10~100km2之间,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各流域内山坡陡峻、沟床比降大,有利于降水的快速汇集和泥砂石块的搬运。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破碎物以及洪冲积物。祁连山区新构造断裂发育,岩体破碎,物理风化强烈,崩滑体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当泥石流冲出沟口后,大量泥砂石块停积下来,此时在水流继续向下游流动过程中,如再汇入较多的滩地洪水,流量迅速增大,进而猛烈冲击沟床,随着大量泥砂石块加入,会再次演变为泥石流,扩大灾情。强烈的地表径流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本区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走廊区年降水量虽不及200mm,但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局部降雨强度大。而且泥石流沟上游的祁连山区年降水量较走廊区要大得多,最大可达500mm/a以上,进一步强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例如古浪县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时之内降水量154.5mm,平均雨强61.8mm/h,暴发了泥石流,淹埋农田7万亩,毁坏房屋5千多间,死亡百余人,交通通讯断绝,属特大型泥石流灾害。

走廊区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二流域常年性河流均各有固定河床,两岸植被较发育,洪水期主流线亦相对固定,一般不会暴发泥石流,雨汛期挟沙洪水对河床和两岸的冲蚀作用是主要的灾害,对道路、管线等线型工程的危害时有发生。而众多的季节性冲沟多为砂卵石质谷床,无漫滩和植被,在强降雨激发下,可能发生稀性泥石流。评估区内桥湾—玉门镇段有7条大型河谷和冲沟,管线均与之垂直通过,经常发生洪水冲蚀灾害。

(二)盐渍土腐蚀

盐渍土的腐蚀为缓变的化学过程,与其他所有地质灾害有所不同。沿线盐渍土主要分布于西部红柳河—嘉峪关间潜水位埋深小甚至溢出成泉的某些低洼地段内,由于地下水被强烈蒸发而形成,土层深度一般不超过4m。愈近地表含盐量愈大,经测定含盐量最大达23%。属硫酸氯化物型盐渍土。评估区内主要在疏勒河八道沟—七道沟、黑河—临泽—乌江—张掖城北、古浪白墩子等地有分布。

(三)风蚀沙埋

主要分布在东部腾格里沙漠南缘。管线穿越沙漠地带总长约26km,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移动沙丘较少。西部也有小型沙丘,但更多的是戈壁。由于活动性沙丘的移动,可以掩埋输气管道及附属设施,增加管道上部静压力,影响管道正常运行或使其变形。与此相反,强烈的风蚀作用可搬走管道填埋层,造成管道裸露地表。

(四)采空塌陷

评估区内有山丹煤矿和古山墩煤矿两处煤矿。山丹煤矿属国有煤矿,分两个矿区,评估区内为二矿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90年代,开采层位深150~300m,现已基本采完,仅有个体采煤者零星开采,采空区面积4.15km2。古山墩煤矿为一小型煤矿,开采层位深120~130m,主井巷道长380m,武威—大靖公路从上面通过,采空区面积0.53km2。目前该二煤矿均未发现有地面塌陷现象。

(五)地震液化

本区段因处于特殊的构造部位,多强震,但现代和史藉有关地震液化的记载很少。地震液化主要分布在临泽县新华乡至张掖市东乐乡一带。例如,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巨震时,有地裂小潭多处,冒黑泥沙的记载。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从环境地质条件、地貌、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发生频次等综合考虑,将甘肃段划分为9个段进行评估。

(一)红柳河—桥湾(0~198km)段

洪水冲蚀:该段内分布着36条规模不等的冲沟,宽度一般10~200m,因大部分地段处于铁路路基下游,上游滩地洪水经路基防护工程阻挡后通过桥、涵流入下游冲沟内,泥沙含量低,以冲刷为主,危险性小。

盐渍土腐蚀:该段在小泉、峡东车站南东约5km洼地等处零星分布有硫酸—氯化物型的盐渍土。小泉处0.1m深度含盐量1.44%;峡东站南东0.1m深度含盐量8.24%,1.6m深处含盐量2.86%,但因管道埋深≥2.0m,其下土壤含盐量锐减,故危险性小。

(二)桥湾—玉门镇(198~244km)段

该段有较大的常年性河流5条(疏勒河、山水沟、五道沟、三道沟、万家河),季节性河沟2条(四、六道沟),其中三、四、五、六道沟是主要的排洪通道,这些河沟均由南向北穿过评估区,灾害方式以冲刷为主,其危险性为中等。

上述河沟宽度小者数十米,最大者逾千米,河谷比降多小于1%;河道相对固定,河床以砂砾卵石为主;河岸多由粉土构成,洪峰流量一般小于150m3/s,最大706m3/s。洪水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据酒泉地区疏发〔1999〕103号文:1999年8月4~7日,昌马渠首洪峰流量321~355m3/s,冲毁拦洪堤后分为两支。正面大部分水流偏西向下,直奔新西干渠,在其防洪坝堵截下形成一片汪洋,蓄水深度约8m,水量约10万m3。最终决口冲毁旧西干渠,倾泻而下,顺五道沟河冲破拦水坝,冲毁公路桥。此次洪水共冲毁干、支渠1.74km,水坝1座,民房78间,直接损失171万元。

在山水沟西铁路以南的荒地区分布有硫酸—氯化物型盐渍土,从南向北,土壤含盐量由大到小;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土壤含盐量锐减;0.1m以浅含盐量为23.2%,属危险性大的盐渍土;2.0m以下含盐量0.1%,属腐蚀灾害危险性小的盐渍土。

(三)玉门镇—嘉峪关(244~366km)段

该段除在赤金镇穿越石油河、在清泉乡东穿越白杨河河谷外,其他地段分布有数条较小的冲沟,局部有形成洪水冲蚀的条件,但从冲蚀情况看,对地下设施的危险性小。

据玉门市水利电力局资料:2000年6月22日,宽滩山一带形成大暴雨(累计降水达144.4mm),石油河洪峰流量达300m3/s以上(近百年一遇),冲毁下游干支斗渠148条,累计长156.2km,各类建筑物247座,水毁堤防52处,累计长30.7km,4788人受灾,9人死亡。但评估区处于上述灾害中心区上游,河谷有轻微冲刷,无明显塌岸。

该地段属多风地区,存在风蚀现象,但因地表以砾石质戈壁为主,故风蚀危险性小。

在玉门市腰泉子(石油河下游)泉水溢出带分布有盐渍土,经取样分析属含盐量0.21%~0.93%的氯化物—硫酸型盐渍土,侵蚀危险性小。

(四)嘉峪关—新华乡(366~535km)段

该段评估区基本沿祁连山洪积倾斜平原前缘延伸,从西向东依次通过嘉峪关大断裂,北大河、丰乐河、马营河河谷及一些较小的季节性冲沟。

上述河谷宽度100~500m,比降1%~2%,河床以砂砾卵石为主;河岸高2~6m,北大河达46m,均以砂砾卵石为主;在50年一遇洪水时,无明显冲刷、塌岸现象,危险性小。

梧桐泉站东及明水河站北有半固定沙丘,分布面积小,沙层薄,有轻微的沙埋现象。

(五)新华乡—东乐乡(535~620km)段

属甘肃段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评估区大多位于荒地、农田内,地质灾害以地震液化、洪水冲蚀为主,还存在沙埋灾害及灌耕土的湿陷问题。

据《甘肃省志·地震志》:张掖在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地震时,门窗大响如暴风雨降临,小河沟里的水荡到岸上,树大摇摆。城内土塔顶摇毁三四米。西城墙上的土巡墙倒塌。花墙、朽墙、个别老朽的烂房子倒塌约1%~2%,人畜无伤。东门外地裂小潭五六处,冒黑泥砂。这是该段有明确记载的一次地震液化现象,从黑泥沙可以判断其液化层应为淤泥质砂。

该段从西向东有梨园河、黑河、山丹河三条常年性河流及一些小型季节性冲沟。河谷宽120~200m左右,比降1%左右,河床以砂砾卵石为主;河岸陡坎高2~5m,以粉土为主;由于河谷平坦,植被发育,河床冲刷下切及塌岸的危险性小。但在黑河公路大桥上游段常发生洪水冲毁堤坝、淹没农田、村庄的现象。

局部地段分布有波状沙丘地,因周围被农田、林网包围,沙丘本身也长有少量植被,故移动性小,呈固定、半固定状。

综上所述,新华乡—东乐乡段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小。

(六)东乐乡—水磨关(620~732km)段

在山丹县城南西有山丹煤矿,评估区内为二矿区,开采层位150~300m,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90年代,因矿体已基本采完、产量降低而破产。现有个体采煤者进行零星开采。因无监测资料,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地面塌陷现象。

据调查,山丹县的李桥、老军、陈户、阴洼、祁家店等地均发生过暴雨泥石流(稀性)。其中祁家店位于山丹县城西、阴洼沟位于二十里铺北东,处于评估区内。阴洼沟1911年7月、1923年4月、1977年7月21日曾分别发生过暴雨型稀性泥石流,冲毁民房、农田及铁路。祁家店1977年6月21日发生暴雨泥石流(稀性),29个工矿、机关和社队遭受严重损失。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该段主要河流有两条,山丹河径流量较小,河床比降0.6%左右,冲刷灾害的危险性小;西大河在出山口建有水库,中段断流,下游有泉水补给,河谷散为数支,植被较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七)水磨关—冯良寨(732~806km)段

该段位于人口较稠密区,大部分地段处于村庄、农田中。从西向东分别经过东大河、五坝河冲洪积扇。以洪水冲蚀为主。

东大河被截引用于灌溉,发洪水时经金川峡入金川峡水库,无明显冲刷灾害。

五坝河(西营河)上游建有西营水库,中游为季节性河谷,下游有泉水出露,河宽200m,河底比降2%左右;河床及河岸均为砂砾卵石,属冲淤基本平衡型河谷。

据调查,1960年8月1日,1964年5月16日,洪水冲毁甘新公路截河坝桥;6月2日又冲毁甘新公路小沙河桥;1969年7月31日,洪峰流量达到472m3/s,冲毁防洪堤坝22处,淹死4人;1981年6月9日,西营水库一带暴雨,历时20余分钟,左坝肩泄洪洞前沟发生泥石流,将泄洪洞堵死;1984年6月下旬,西营河洪水流量151m3/s,冲毁灌区防洪堤4250m,渠道13.5km,淹死牲畜1253头(只)。1989年7月20日,南部山区降水达36mm,冲毁防洪堤2300m。这些灾害对地下设施的危害较小。

(八)冯良寨—白墩子(806~959km)段

该区段从西向东分布有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等常年性河流及10余条季节性洪水沟,其中4条河、22条沟曾发生过泥石流(表7-2),为区域泥石流较频发地段。

表7-2冯良寨—白墩子段主要泥石流沟及灾害情况统计简表

其中:杨家窝铺压气站—昌林(33km)间泥石流危险性大;冯良寨—河东堡街(24km),山丹二十里堡—党家台压气站(13km)间泥石流危险性中等;其余地段泥石流危险性小。

在裴家营东,长岭山北麓有松山沟、小龙沟等,其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此外,在大景北—裴家营一带分布有黄土状粉土及波状沙丘,古山墩煤矿等。

土门北杨家槽子公路以东至大景北西吴家湾之间约26km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其中古山墩煤矿—吴家湾间为链状半固定沙丘,个别为移动性沙丘。沙丘高度10~15m,坡度300,链状走向2250,因北部甘武铁路沿线进行了沙漠治理,移动速度较小,故风蚀、沙埋危险性小。

古山墩煤矿为小型煤矿,开采层位于地下120~130m,主井巷道长约380m。位于公路边,尚未发现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小。

土门北东骡圈湾—双槽道班,裴家营北李家窝铺—石坡—石峡等地段为黄土状粉土分布区。属弱湿陷性或非湿陷性土,危险性小。

(九)白墩子—干塘(959~998km)段

在白墩子冲积湖积平原10km长度范围有盐渍土分布,均属硫酸—氯化物型,1.0~2.0m含盐量0.94~1.72%,3.0~4.Om含盐量0.49~1.98%,腐蚀危险性中等。

该段低山丘陵区有形成洪水的地形条件,评估区内分布有规模不等的冲沟,但总体来讲规模较小,洪水冲蚀危险性亦较小。

东端部分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但因铁路沿线沙漠治理较好,沙丘上植被覆盖度较高,使大多数沙丘成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其风蚀沙埋危险性小。

通过以上评估可知,地质灾害总的分布与变化受地貌、气候(降雨量)、地质条件等控制,西部灾种少、危险性小,东部灾种多、危险性相对较大的特点。其中:危险性小的区段有红柳河—桥湾、玉门镇—嘉峪关、嘉峪关—新华乡、新华乡—东乐乡、东乐乡—山丹二十里堡、党家台压气站—冯良寨、河东堡街—杨家窝铺压气站、白墩子—干塘段等,总长872km;危险性中等的区段有桥湾—玉门镇段、山丹二十里堡—党家台压气站、冯良寨—河东堡街、白墩子盆地,长度93km;危险性大的区段有杨家窝铺压气站—昌林,长度33km。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主要是对输气管道建成后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管道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一)管道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1.红柳河—桥湾段

该段基本为无人区,除铁路、公路及管线工程外,未来50年进行其他工程建设的可能性较小。其地质环境条件与气候、水文等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地质灾害仍为洪水冲蚀、风蚀、盐渍土腐蚀等,如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基本避免其危害,故管道遭受其灾害的危险性小。

2.桥湾—玉门镇段

“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由于昌马西总干渠及相应防洪堤坝、过水桥等的阻截与控制,洪水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除现有三、四、五道沟等主要排洪沟以外,西干渠及防洪坝的阻截,将使洪水在其上游侧地势低洼处汇集成“湖”,一旦防洪坝决口,洪水将喷涌而出,势不可挡,冲刷能力强。

据《疏勒河中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总结报告》(甘肃省地调院,2000年11月)预测,在山水沟西、铁路以南的荒地区,10年后地下水位比现状稍有下降,同时由于此部分荒地将被开垦改良为灌耕地,表层盐分淋洗下移使管道埋设深度(2~3m)处含盐量增至0.5%~2.0%,其灾害危险性中等。

与上述盐渍土分布区基本一致,表层潜水含水层水位埋深1.7~2.0m,矿化度3.4~5.1g/L,管道埋设后,或长期浸泡于地下水中,或部分时间浸于地下水中。按水对钢结构(钢管道)腐蚀性评价标准,腐蚀性评价结果为危险性中等。按上述预测,未来30年该处地下水水位下降1m左右,届时地下水对管道的腐蚀仍将存在。

综上所述,桥湾—玉门镇段地质灾害预测评估为危险性中等。

3.玉门镇—嘉峪关段

未来50年其地质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故与现状评估一样,管道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4.嘉峪关—新华乡段

未来50年内,该段降水及洪水格局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很小,洪水与沙埋灾害与现状比不会有大的改变,嘉峪关活断裂的错动距离<10mm,因此,管道线受上述灾害破坏的危险性小。但仍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新华乡—东乐乡段

据高台、临泽、张掖三县市(均处于地震烈度Ⅷ度区)标贯试验资料,区内各类土层的液化指数0.02~3.90,属危险性小的灾害。

该段常年性河流有三条,其中梨园河、山丹河上游建有水库,到评估区内时流量小,河谷平缓,不会发生大的冲刷灾害;黑河流域目前正在实施节水灌溉工程,预期到2004年起,向下游正义峡输水量由现状的7.0×108m3/a增加到9.5×108m3/a,即黑河流量比现状有所增大,但因河谷宽阔平缓,与现状比,冲刷、塌岸灾害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需注意的是,沿途一些季节性洪水冲沟有突发性,其冲刷危害较大,应加强防治。

其他灾害危险性程度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即新华乡—东乐乡段管线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小。

6.东乐乡—水磨关段

山丹煤矿已基本停采,原来开采过程对采空区进行了部分回填,尚未发现明显塌陷,考虑到将来有发生沉陷的可能,危险性划为中等。山丹县在李桥、老军、陈户、阴洼、祁家店等地均发生过暴雨泥石流(稀性)。但由于评估区位于上述泥石流发生区偏下游一方,泥石流的破坏力已经减弱,其破坏对象以地面设施为主。将来即使发生泥石流,对于地下管线,其破坏力较弱,即危险性相对较小,但仍需采取防护措施。

由上述可知,管道埋设后,山丹县西二十里堡至东部峡口之间,有煤矿采空区,又是泥石流常发区,对输气管道存在一定的威胁,属危险性中等灾害区。其余地段危险性小。

7.水磨关—冯良寨段

区内的东大河、五坝河上游山前为泥石流高发区,但到了评估区,因地形变缓、开阔平坦,为泥石流堆积区下游,仅上述两河及部分季节性冲沟有发生洪水冲蚀的条件。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每3~5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对地面设施破坏力强,对地下管线破坏的危险性较小。

8.冯良寨—白墩子段

该段为泥石流高发区,分布有14条泥石流沟及10余条季节性洪水冲沟。区内已经发生过的泥石流均属水动力成因,经统计,该段在降水量≥40mm时,即可发生泥石流灾害。根据河西走廊泥石流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等实际情况,制定评分标准,对该区段各主要泥石流沟评估如下(表7-3)。

据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资料,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生在6~8月间,主要泥石流沟6~13年发生一次。

古山墩煤矿—吴家湾间为链状半固定沙丘,个别为移动性沙丘。移动方向由北向南,平均移动速度5m/a。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继续进行,管道沿线沙埋、风蚀灾害将减轻,对埋于地下的输气管道不会造成危害,但施工中需重视对沙丘植被的复原,避免造成沙丘复活。预测风蚀沙埋危险性小。

古山墩煤矿位于管线南侧,属小型煤矿,由于矿体位于南侧,其开采方向向南,即采空区位于管线南侧,不会朝管线方向扩展,故对管线构成灾害的危险性小。

经计算,李家窝堡南黄土状粉土湿陷量为40~55cm,危险性中等,应注意开挖填土的夯实、防水问题;石坡村黄土状粉土湿陷量为2~5cm,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冯良寨—白墩子段以泥石流(稀性)最为突出,其次还有黄土状粉土的湿陷、风蚀沙埋等灾害,属甘肃段地质灾害最频发区段。地质灾害预测评估为:杨家窝铺压气站—昌林间危险性大;冯良寨—河东堡街、山丹二十里堡—党家台压气站间危险性中等;其余地段危险性小。

表7-3山丹—古浪间主要泥石流沟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9.白墩子—干塘段

在白墩子盆地盐碱化土壤分布区,未来数十年其水文地质、气候条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土壤含盐量将基本保持现状水平,其对输气管道的腐蚀危险性为中等级。洪水冲蚀的危险性与现状相似,危险性小。风蚀沙埋灾害在不断治理下,危险性将更加变小。

(二)工程施工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输气管道为线型工程,甘肃段大多处在洪积倾斜平原及冲积平原上,部分地段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条件较简单,管道以开挖埋设为主。竣工后地表基本恢复原样。这种工程施工对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影响很小,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更无影响,即不会因管道施工与运营而诱发、加剧泥石流、沙土液化、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但在局部如设计、施工不当,可诱发一些小范围的地质灾害发生,如风蚀沙埋、黄土状土的湿陷、洪水冲蚀等。

此外,管线在甘肃段8次横穿铁路,18次穿过312国道等主干公路,10余次穿越干渠,工程施工过程必将破坏这些建筑局部地基的稳定性,如不进行特殊处理,可能导致不均匀沉陷,造成铁路路基及钢轨变形,公路路面形成沟堑,干渠渠底沉降、开裂发生渗漏等灾害。

(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输气管道的影响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甘肃段大部分处于戈壁荒漠无人区,但局部地段处于人口稠密区,这些地区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频繁,如公路、渠道施工,中、大型工程基础开挖,钻探,爆破,采矿等,都有可能对管道造成破坏。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部分现有荒地将被开垦为耕地,如疏勒河流域七道沟一带,正在进行大规模开荒、修渠、建房等工程活动,如不加强管理与预防,亦有可能对管道造成危害,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

D.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达到保护地质环境,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为目的。下面依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拟建成品油管道线路工程,一般采取避让措施,管道远离或者绕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难以绕避应在施工前进削坡减载。在峡谷地段建议采取浆砌块石护坡,防止崩塌对管道工程的破坏,也可采用隧道方式避让。

2.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拟建成品油管线工程河南段,途经观音堂、 义马、 新安、 平顶山等煤田较多。据野外调查访问,采煤等采矿活动还在继续进行,各地采空塌陷区还没有稳定,管道线在矿区和塌陷区经过,可能遭受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其危险性大,因此,建议在该段采取改线避让措施。其避让措施有:管线绕过采空区,进入到煤层以外。无法绕避地段,应针对该工程路线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情况,建议建立管线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指派专人或委托专业队伍对管道路段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呈报主管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泥石流和洪水冲蚀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周围地质环境条件的破坏,破坏植被要尽快恢复,损毁的耕地尽快恢复耕种。洪水冲蚀灾害在暴雨大洪水是不可避免的,管线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可采用跨越或深埋穿越措施以防洪水冲蚀对管道的破坏。

4.特殊土地面变形防治措施

由于成品油管线经过黄土丘陵区时,拟建工程可能遭受黄土湿陷、潜蚀灾害。对自重湿陷黄土,应采取换土或强夯法处理;对非重湿陷黄土,应采取冲击、碾压夯实的方法处理,在工程建设时及建成后,采取必要的排水设施,以确保工程建设不发生黄土湿陷、潜蚀灾害。

膨胀土和膨润土的防治措施:管周围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附近5m以内不宜灌溉。防治措施主要为在管道两侧修建钢筋水泥防护墙,增加结构钢度,增设沉降缝等。

5.成品油管线经过采矿、采石场地段的防治措施成品油管线在信阳以南K290+3.5km~K290+5.4km段管线附近有大小数百个采矿场,成片分布,而且在本段有膨润土矿,由于采矿范围较大,无法避让,只能从矿区通过,因此,首先要对矿区进行勘查,管道应尽可能在无矿段通过,或在矿体埋深较大的地段通过,并要禁止确管道经过地段的采矿。在确山县常兴镇南(K230-6.0km~K230-7.1km),管线紧邻采石场,因此建议管线改线向西移 200~300m,避开采石场的影响。另外在澧河、淮河和浉河采砂活动比较强烈,管道应采用避让,绕过采砂河段,并对管道经过的河进行管理,防止在管道经过地段采砂。

图7-8 河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

6.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拟建管线在许昌市地段处于地面沉降范围内,对该段管线和分输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累积沉降量级较小,为控制其发展,应控制开采深层孔隙承压水量,并加强监测。

表7-7 河南段管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E. 地质灾害调查

按照防灾减灾需要,在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重大工程建设区地壳稳定性调查、南方岩溶区岩溶塌陷调查等方面取得了大量进展。

完成了我国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999~2008年,开展了全国1640个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面积650×104km2,涉及人口约7.9亿。调查工作以县(市)为单元开展,通过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在各调查县(市)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重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共调查并确定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4多万处,基本摸清了我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分布现状,摸清了全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主动防范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面积约128×104km2,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渝中鄂西黔北地区和川西南滇西地区。中易发区面积约214×104km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区、湘赣粤桂山地丘陵地区、东北东部山地与山东低山丘陵地区和伊犁河谷地区。

推进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湘鄂桂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高调查精度,通过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与测绘,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2011年以来,开展了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湟水河流域等流域的地质灾害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及诱发因素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确定了流域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总结了西部复杂山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对四川、重庆、陕西等省特大型滑坡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查明了特大型滑坡的数量、类型与分布规律及滑坡形成的主控诱发因素,分析了特大型滑坡的演化模式与稳定性,开展了特大型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在四川雅安、重庆巫山和奉节、江西、陕西延安、闽东南、云南哀牢山等地区,建立了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应用光纤传感、GPS和INSAR等高新监测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发布系统等方面的示范研究,开展了群测群防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和预警信息管理软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为区域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了基础依据。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建立了以基岩标、分层标和GPS、水准测量为主的区域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防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为国家和地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长三角地面沉降区,研制了真三维变系数地下水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针对深基坑降排水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开展了专题调查与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研究。在华北平原地区,对各项控沉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典型沉降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开采量控制目标。建立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带黄土流变本构模型,在流变实验基础上,开展了地裂缝城镇减灾示范研究。完成了京沪高铁沿线北京至沧州段沿线地面沉降监测。

应对地震灾害开展了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与次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启动紧急启动地震灾区的遥感应急调查,及时提供地震灾区遥感影像数据和解译成果以及地质信息资,同时开展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为灾区减灾避灾、灾害(隐患)排查、灾情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围绕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了现场调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GPS位移监测和相关试验,获得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活动断裂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发育分布详细调查资料,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开展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针对青藏高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摸清了活动断裂基本特征,实现高精度GPS和地应力实时观测,确定了铁路周缘潜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滇藏铁路沿线区域地壳稳定评价分区图,梳理了工程建设中需重视的施工灾害问题。完成了河西走廊、秦巴山区和川西高原等地与西气东输、三峡引水济黄、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管线相关的地区活动断裂规律研究、地应力测量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2008年以来,开展了北京主要活动断裂工程稳定性评价,对关键构造部位进行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揭示了北京地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深部几何学特征和首都圈地区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开展了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上游李家峡库区和中巴经济走廊带的活动断裂调查,分析了其地质灾害效应和相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推动了南北构造带南段活动构造体系调查。

探索推进了南方岩溶区岩溶塌陷调查。2010年以来,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试点,开展了岩溶塌陷调查,提出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指南。在此基础上,推进了武汉、湘中、桂中、皖江经济带等地区的岩溶塌陷调查工作,初步查明了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类型和时空分布特点。参与了重大岩溶塌陷灾害应急调查,为地方政府抢险救灾及时提供技术支撑。

F. 管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依据地质抄灾害危险性等级袭划分的标准,管线工程划分为28个区段(包括支线在内)(图7-8)。现将综合评估结果列于表7-7中。由表列可知,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6段,全长74km;危险性中等的有10段,全长178km;危险性小的有12段,全长546km。它们占河南段总长的比例分别为9.3%、22.3%和68.4%。因此河南段管线工程绝大多数建设用地是适宜和基本适宜的。

G.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概况

根据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分析,拟建输油管道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地裂缝、边坡失稳、洪水冲蚀以及黄土湿陷和潜蚀等。

表6-6 崩塌(危岩)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续表

现状评估中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根据其规模大小、运动特征、稳定性以及与拟建管线临近关系(大中型50~100m以内,小型30m以内),确定有6处滑坡(H1、H3、H11、H12、H14、H17、H24)和5处崩塌(B1、B2、B6、B14、B16)可能对管道形成灾害危险。

在管线通过处附近发育4条地裂缝(D1、D2、D3、D4),在其继续活动下,拟建管线可能遭受地裂缝灾害,主要引起管道变形、拉裂、错断等破坏作用。其危害性大小主要根据地裂缝与管线相交关系和临近距离以及地裂缝活动特征等综合判定。

图6-7 段家峡曹固公路崩塌示意剖面图

1.人工堆积物;2.奥陶系灰岩;3.崩塌体坠落方向

拟建管线部分地段穿越黄土丘陵以及黄土台塬、高阶地前缘地带,受地形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削方、挖坡工程,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边坡,在全线路零星分布,长约9.8km。若设计和施工不当,将引发边坡失稳,形成崩滑灾害。边坡失稳致灾的危险性主要依据开挖处自然坡高、坡度、岩性组合、岩体破碎程度以及植被覆盖条件和降水入渗条件等来综合分析判断。

拟建管线工程长度大,并跨越多条河流,不可避免地经过河流凹岸处,一定程度上受到河流侵蚀作用,形成近岸处填埋管道外露以至变形破坏和管道桥台坍塌。拟建工程有3处地段通过或临近河流侵蚀段,可能遭受洪水冲蚀灾害。

拟建工程可能遭受、加剧和引发的地质灾害,依管线工程特点分干线、支线和站场三部分进行预测评估。

(二)输油干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输油管道干线可能遭受、加剧或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列于表6-9中。

干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结果表明:

(1)拟建管线可能遭受6处滑坡的危害,受灾长度775m,遭受滑坡危险性大的是440+900、446+500和616+800三处管线段,长435m。危险性中等的2处,长70m,危险性小的1处,长250m;

(2)拟建管线可能遭受5处崩塌的危害,受灾长度145m。遭受崩塌灾害危险性大的是在380+700处,长20m。危险性中等的3处,长110m。危险性小的1处,长15m;

(3)拟建管线由于施工原因,可能形成1处地段人工边坡,长度7.8km。工程削坡后易失稳,处理不好,极易引发崩滑灾害,评估致灾危险中等;

(4)有3处地段靠近或穿过河流凹岸,可能遭受洪水冲蚀塌岸灾害,受灾长度2100m,危险性中等1处,长900m。危险性小的2处,长1200m。

表6-7 地裂缝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表6-8 洪水冲蚀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表6-9 陕西段干线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续表

从以上可看出,拟建输油管道干线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河流侵蚀塌岸,引发的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工程削坡引发和边坡失稳,共4种灾害,对干线工程形成15处灾害点,长度10.820km,占整个干线工程长度的2.67%,其中致灾危险性大的4处(长0.455km),致灾危险性中等的7处(长8.080km),危险性小的4处(长1.465km)。

(三)输油管线支线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输油管线支线工程有5条,其中宝鸡、咸阳和渭南3条支线可能遭受和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危险性评估结果见表6-10。

支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结果表明:

(1)宝鸡支线穿越1处崩塌,管线铺设施工有可能引发、加剧该崩塌灾害,受灾长度50m,危险性中等。

(2)咸阳支线任家咀分布有1条构造成因的地裂缝,管线建成运行后有可能遭受该条地裂缝灾害的威胁,受灾长度170m,危险性小。

(3)渭南支线沿线或两侧500m范围内分布有3处构造成因的地裂缝、1处滑坡和1处崩塌,管线建成运行后有可能遭受这3处地裂缝灾害的威胁,受灾长度210m,危险性中等。管线铺设施工有可能引发、加剧滑坡和崩塌灾害各1处,受灾长度120m,危险性中等。

表6-10 输油管线支线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4)西安和风陵渡支线两侧100m范围内无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1000m范围内也无地裂缝,管线铺设施工方式为浅埋开挖和顶管,也不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对管线不构成危害,危险性小。

(四)输油管线站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输油管道陕西境设5个站场,即固关减压泵站、凤翔分输站、咸阳分输站、渭南分输站和风陵渡分输站,其所处地貌部位分别为:千河一级阶地、山前洪积平原、黄土塬、渭河一级阶地、黄河一级阶地。站场附近地势平坦,地面相对高差不超过5m。在站场附近100m范围内无地质灾害分布,拟建站场施工和运行也不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渭南和风陵渡站场需作抗地震液化的设防措施。预测评估站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H. 排查桥梁安全隐患无防抛网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一)全面抄排查管养道路安全隐患。对袭全分局管养职责范围内的公路路面、道路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细致、认真的排查摸底,突出对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路侧陡崖、深沟路段和高填土、高边坡、高挡墙路段地质灾害水毁、险要重点路段及并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隐患排查。
(二)全面排查管养桥梁、涵洞安全隐患。对全分局职责范围内管养桥梁的安全设施,管理设施及使用状况全面排查,特别突出对四、五类危桥的隐患排查(以上提到的两座桥要特别注意)。即查桥梁基础是否掏空、下沉、移位或外露严重;查桥墱(台)是否倾斜、开(断)裂或严重分化脱落;查桥梁主梁(板)或拱圈是否开(断)裂、变形或严重老化脱落;查桥面行车道板是否破损,影响桥梁主要承重构件;查桥梁行人道或栏杆及桥梁附属设施(如锥坡)是否完好;查是否有超限超载车辆经常通过桥梁,超过桥梁设计承受能力使用等情况。查全线所有涵洞是否有堵塞、垮塌现象。
(三)加强养护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督促各养护中心规范设置警示标志,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I. 管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段评估

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按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三级进行综合分区(以代号A、B、C区分),并进一步分为不同地段(以阿拉伯数字1、2、3……区分)。按以上综合评估原则,甘肃段共划分出17个不同的危险性区段,其中危险性大的4段,危险性中等的6段,危险性小的7段,详见图5-8及表5-31。

(一)危险性大的区段(A)

在切割强烈的黄土丘陵区、黄土梁峁区和中低山区分布有众多中、小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和危岩体大多是采石、取土形成;滑坡前缘的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老滑坡为主;泥石流沟主要在沟谷狭窄、沟床坡度大、边坡松散物多、植被覆盖度低的支沟中,危害严重、危险性大。黄土丘陵区和黄土梁峁区基本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切沟、冲沟、落水洞、黄土柱、黄土桥皆有所发现。

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规律、危害及危险性程度确定出危险性大的有4段,长152.8km,占管线总长的34.3%。分段说明如下:

图5-8 甘肃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

1.兰州市西固小坪子—兰州市直沟门段(A1)

位于皋兰山前三、四级阶地及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多见高边坡及冲沟、泥石流沟。段内管线长29.0km,占管线总长度的6.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2.通渭县碧玉—秦安县莲花城段(A2)

该段属于黄土垄岗细梁与深沟地段,梁顶狭窄但相对平坦,梁脊长且略有弯曲,坡地中常发育黄土滑坡或黄土—泥岩滑坡,多为老滑坡。梁间沟谷深切,支沟多为泥石流沟。段内管线长44.0km,占管线总长的9.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3.张家川县龙山镇—张家川县赵家沟段(A3)

属于黄土梁峁及沟谷地段,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段内管线长 11.0km,占管线总长的2.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黄土湿陷、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4.张家川县韩家硖—天水市北道支线段(A4)

该段属于黄土垄岗细梁与深沟地段,梁顶狭窄但相对平坦,梁脊长且略有弯曲,坡地中常发育黄土滑坡或黄土—泥岩滑坡,多为老滑坡。梁间沟谷深切,支沟多为泥石流沟。段内管线长68.8km,占管线总长的15.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二)危险性中等的区段(B)

在切割较为强烈的黄土丘陵区、黄土梁峁区和中低山区分布有一定程度的中小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

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规律、危害及危险性程度确定出危险性中等的6段,合计长135.7km,占总长的30.5%。分段说明如下:

1.兰州直沟门—榆中县乔家营(B1)

处于兴隆山前,地形起伏较大,属于中等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多见高边坡及崩塌。区段内管线长16.0km,占管线总长的3.6%。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2.榆中县方店子—榆中县稠泥河(B2)

属于中等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多见高边坡及崩塌。段内管线长13.0km,占管线总长的2.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黄土湿陷和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3.榆中县高崖—定西市符川段(B3)

处于宛川河与关川河西支沟分水岭段,地形起伏较大,属于中等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多见高边坡及崩塌。段内管线长19.5km,占管线总长的4.4%。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和黄土湿陷、潜蚀。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4.定西市红土窑—通渭县碧玉段(B4)

处于关川河东支沟与牛谷河段,地形略有起伏,以河谷平原为主,河谷两侧泥石流及河岸崩塌发育。全长63.5km,占管线总长的14.3%。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5.张家川县上磨村—张家川县马鹿前庄段(B5)

处于关山西部低山丘陵区,出露闪长岩、片麻岩、变质砂岩,上覆薄层黄土,基岩风化破碎十分强烈,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较深。公路沿线多见崩塌与泥石流沟,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区内管线长20.5km,占管线总长的4.6%。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

6.张家川县马鹿官山沟口—张家川县老爷庙段(B6)

处于关山林区,马鹿牧场,植被覆盖率高。由闪长岩、片麻岩、变质砂岩构成,上覆薄层坡残积,边坡处基岩风化破碎十分强烈,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官山沟沟口多见采石场崩塌,地质环境脆弱。段内管线长3.2km,占管线总长的0.7%。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洪水冲蚀。综合评估危险性大。

(三)危险性小的区(C)

在冲洪积平原区、榆中盆地和部分黄土丘陵区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小型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其危害及危险性小。

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规律、危害及危险性程度确定出危险性小的7段,合计长156.5km,占总长的35.2%。分段说明如下:

1.兰州市西固首站—兰州市西固小坪子段(C1)

位于兰州盆地一—二级阶地,地形平坦,段内管线长2.0km,占管线总长的0.4%。主要的地质灾害为黄土湿陷,局部可能有地面塌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2.榆中县乔家营—榆中县方店子(C2)

处于榆中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局部略有起伏。段内管线长17.2km,占管线总长的3.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3.榆中县稠泥河—榆中县高崖段(C3)

处于关川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局部略有起伏。段内管线长 16.0km,占管线总长的3.6%。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4.定西市符川—定西市红土窑段和定西市景台上—定西市安定区(C4)

该段处于关川河东、西支流河谷平原区,Ⅰ—Ⅱ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开阔。段内管线长59.8km,占管线总长的13.5%。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5.秦安县莲花城—张家川县龙山镇段(C5)

位于清水河河谷平原区,Ⅰ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开阔,左岸山坡多见中—大型老滑坡,距管道1~3km。段内管线长48.0km,占管线总长的10.8%。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6.张家川县赵家沟—张家川县上磨村段和张家川县城关镇—张家川县韩家硖支线段(C6)位于后川河河谷平原区,Ⅰ—Ⅱ阶地发育,地形较为平坦。段内管线长8.5km,占管线总长的1.9%。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7.张家川县马鹿前庄—张家川县官山沟沟口段(C7)

属于关山山间盆地,Ⅰ阶地发育,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段内管线长5.0km,占管线总长的1.1%。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洪水冲蚀和黄土湿陷。综合评估危险性小。

J.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对策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是在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并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②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稳定状态及其对管线的危害程度;③灾种共生时,按其组合形式评估对管线的危害程度;④不同地域地质环境容量对管线在选线时的限制情况;⑤地质灾害在采取工程治理或其他措施时的难易程度;⑥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地质环境条件的破坏、加剧地质灾害情况,及其对管线的危害程度。首先,将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危险大、危险中等及危险小三个等级。然后,在上述三个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16个段。具体划分及综合评估结果见图9-10和表9-5。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段9个,长121.572km,约占管线的36%;危险性中等的段5个,长155.841km,约占管线的45%;危险性小的段2个,长66.782km,约占管线的20%。

西气东输工程陕西段建设用地范围内地质灾害多发,然而管线在选线过程中对多数地质灾害作了相应的绕避,总体上来说,土地适宜性为较适宜。然而管线在一些地段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绕避。具体如下:

(1)DD205桩段处淤地坝坝地,由于淤地坝年久失修,坝肩为洪水泥流损坏,受洪水泥流冲蚀,致坝地拉裂形成冲沟迅速向坝地内部扩展,距DD205桩相距仅20m左右,在拉裂的冲沟内明显可见沿新近系粘土岩与披覆的黄土接触面有泉水溢出,如任其发展,不仅冲沟威胁管道,而且可能造成由此处越梁的黄土斜坡产生不稳定变形,需进行工程整治。

(2)DD278—DD279桩处存在黄土崩塌,管线通过崩塌体前缘长80m左右,距崩塌体相距不过5m左右,且崩塌前缘由于人为切坡影响,仍有复活的可能,应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绕避。

(3)DD279—DD280桩之间,存在有4个小滑坡,滑坡稳定程度差,可见到滑动时致电线杆倾倒,对从滑坡前缘通过的管线危害较大。建议此处管线采取工程治理或绕避。

(4)DD288—DD289桩之间为一大型滑坡,滑体前缘处于永坪川侵蚀岸,受河水冲刷侧蚀,前缘发生小范围滑动,可见到梯田明显错位,管线恰好从滑体中前部通过。建议对该滑坡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后,采取相应工程治理措施或从滑面下穿越管道。

(5)在DE004—DE005桩之间,位于寒砂石水库左坝肩的大型滑坡,滑体前缘形成高8.5m的陡坎,前缘陡坎下三叠系砂岩与黄土接触面处有滑坡泉溢出,滑体中部有灌溉水渠通过,水渠无任何防渗衬砌措施,见有渗水产生的潜蚀落水洞。平行水渠尚有中山川水库—永坪、寒砂石水库——永坪两条输水管道通过,在输水管道开始供水后,滑体前缘发生三处小范围滑动,前缘滑动的变形已扩展至水渠边,而管道恰好从水渠前部通过。线路在此段应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后,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绕避。

图9-10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陕西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

表9-5陕西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表

续表

(6)在DD143—DD144桩之间的枣树坪滑坡,滑体长450m,宽1000m,为巨型黄土滑坡,滑动时滑体前缘直抵秀延河,将河流推至对岸,滑体明显隆起为鼓丘,滑体后缘为两条冲沟所环绕,冲沟底部为湿地,滑体前缘受秀延河冲刷,可见局部小范围滑动,管线从滑体中部通过,建议对该滑坡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对其稳定性做出判定后,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从滑面下穿越管道。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建议

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及措施在陕西段分省评估报告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仅就主要地质灾害点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建议。

(1)延川县寒砂石滑坡(DE004—DE005):治理可采取排水和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在滑坡前缘复合段后部设置盲洞排水或修建防水帷幕,对DE004号桩以南的纵向水沟和横向水渠用水泥浆砌,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在滑坡前缘河岸部分设置抗滑挡墙,同时还能防止河流冲刷。

(2)枣树坪滑坡(DE143—DE144):可采取截排地表水和修筑堤防、防止冲刷的综合治理措施。截排地表水即在滑坡外围修建截水沟,将斜坡及其以上的地表水拦截在滑坡体之外,对滑坡体内的潜蚀洞穴应逐一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修筑堤防即在滑坡前部修建浆砌石堤坝,防止雨汛期河水冲刷和软化滑坡坡脚,以消除滑坡前缘局部失稳导致滑坡整体稳定性降低的可能。

(3)王家院滑坡群(DD279—DD281):在疏排地下水的同时,限制当地群众切削坡脚,并应在前缘作反压处理。修建排水盲洞,疏排坡内地下水,滑坡群上方修明沟拦截地表水,前缘用土反压,放缓坡脚。

(4)梁家渠滑坡(DD288—DD289):除采用与王家院滑坡群相同的措施外,尚应在前缘修建浆砌石堤防,以防止河流冲刷对滑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5)清涧河右岸崩塌(DE216—DE217):可采取预先清除或支顶镶补勾缝、拦截工程。预先清除就是先将不稳定岩体破碎,并用撬杠撬落,以消除隐患。支顶镶补勾缝就是对崩塌的局部加固,可在下坠方支垫或对原有裂缝用水泥砂浆充填。拦截是在崩塌下方修筑浆砌石挡墙,使其不致影响管线。

(6)DC081桩处黄土崩塌:鉴于本处管线与崩壁正交,且黄土崩塌崩壁陡立,稳定性差,具进一步发生崩塌的可能。因此,应先治理加固,后进行工程建设,对崩壁的加固治理应在坡下修建护坡或挡墙,或适当放缓边坡。在崩壁上部回填夯实裂缝并注意排水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