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伍新和
A. 矿产勘查
(1)勘查投资持续增长
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1220.4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社会投资1021.6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的83.7%;财政投资198.8亿元,占16.3%(图2-12)。近年来,财政投资在全国地质勘查投资中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我国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747.2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61.2%;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473.2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38.8%。近年来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非油气矿产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图2-13)。在非油气矿产勘查中,社会资金投入274.4亿元,同比增长3.2%,所占比重为58.0%,比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
图2-13 我国油气矿产及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变化
专栏7 国家将加强公益性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2012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揭牌成立。作为我国唯一的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专业队伍,油气调查中心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
油气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油气资源需求增长迅猛,而国内油气供给增长缓慢,利用国外油气资源面临诸多挑战,油气资源供给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强调要立足国内,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
目标与方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支撑国家油气资源管理、引领国家油气资源调查、促进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科学建设业务体系。
在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方面,油气调查中心将开展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开展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
油气调查中心主要承担国家油气地质调查综合研究与工作部署研究,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引进、示范与推广,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研制,以及海洋地质战略研究、工作部署研究和综合研究等工作。
(2)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
初步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度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5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2处,中型矿产地102处。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按矿种统计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53处,铁矿24处,钼矿18处,金矿18处,磷矿13处,锌矿10处,银矿9处,铅矿7处,铝土矿6处,铜矿5处,锡矿4处,钨矿2处,锑矿和硫铁矿各1处。2012年度我国18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有17种矿产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钾盐没有勘查增减。与2011年比较,石油、天然气、铁矿、锌矿、铝土矿、钨矿、锡矿、银矿、稀土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有所增长,而煤炭、铜矿、铅矿、钼矿、锑矿、金矿、硫铁矿和磷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有所下降。
从各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情况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吨,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立方米,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557.3亿吨,铁矿勘查增加37.3亿吨,铜矿勘查增加319.2万吨,铅矿勘查增加338.7万吨,锌矿勘查增加642.7万吨,铝土矿勘查增加2.1亿吨,钨矿勘查增加84.1万吨,锡矿勘查增加53.4万吨,钼矿勘查增加171.0万吨,锑矿勘查增加16.4万吨,金矿勘查增加518.3吨,银矿勘查增加12517.6吨,磷矿勘查增加9.6亿吨(表2-1)。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和吉林等地区。
表2-1 2012年度全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统计表
注:石油、天然气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专栏8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
2012年2月,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通知》等文件,有效调动了多方面参与地质找矿的积极性。
3月,四部委共同组建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4月,为加快推进整装勘查,评估了第一批47片整装勘查区项目实施情况,跟踪汇总勘查进展与成果。此外,遴选确定了第二批31片整装勘查区,组织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暂停受理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空白区的新立探矿权采矿权申请。目前,第二批新设整装勘查区整装勘查方案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已全部通过审批。
12月,为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的实现,国土资源部第28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2013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部署。明确提出,找矿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矿产、紧缺资源和“三稀”矿产;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区片,除78片整装勘查区外,还要加强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调查评价。
一年来,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一系列重要战果。全国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5亿吨,为历史上第三个新增储量高峰;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为历年探明储量最高水平。除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明显增加之外,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勘查也取得积极进展。煤炭勘查仅新疆两个煤田就查明资源量近1100亿吨。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营初步查明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砂岩型铀矿。铁矿勘查也取得重要进展,鞍本地区新增资源储量22亿吨,攀西地区新增资源储量12亿吨。云南普朗、西藏多龙、福建紫金山、新疆阿舍勒等地铜矿勘查取得新进展,全国累计新增资源储量700多万吨,河南、贵州、广西铝土矿勘查累计新增矿石量近4亿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确定的18个矿种,有16个已经可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0次超过10亿吨的年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盆地有5个,分别是:鄂尔多斯盆地5.24亿吨,渤海海域3.13亿吨,渤海湾盆地1.92亿吨,松辽盆地1.11亿吨,准噶尔盆地1.08亿吨,
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盆地有:鄂尔多斯盆地3458.05亿立方米,四川盆地3440.74亿立方米,塔里木盆地1567.36亿立方米,莺歌海盆地530.91亿立方米。
煤炭勘查增加资源储量557.30亿吨。新发现煤炭大型矿产地29处,中型矿产地24处,合计53处。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40亿吨的新发现煤炭矿产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汉水泉勘查区(117.4亿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石头梅勘查区(47.4亿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库木苏勘查区(43.7亿吨)。
铁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37.3亿吨。新发现铁矿大型矿产地6处,中型矿产地18处,合计24处。新发现大型铁矿产地:辽宁省鞍山市陈台沟铁矿区(10.4亿吨)。
铜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319.2万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1处,中型矿产地4处,合计5处。新发现大型铜矿产地:云南省迪庆普朗铜矿区勘探报告56.7万吨。
金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518.3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矿产地15处,合计18处。新发现大型金矿产地:山东玲珑金矿田水旺庄矿区(60.3吨);新疆富蕴县卡拉麦里1号金矿普查(31.9吨);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30.0吨)。
磷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9.6亿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磷矿产地10处,合计13处。新发现大型磷矿产地:四川雷波县小沟磷矿区(3.7亿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杨家扁矿区(0.7亿吨);云南寻甸没租哨磷矿区北段(0.7亿吨)。
B.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简介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Qing Institute of MarineGeology-QIMG)是隶属于国土资源部(MLR)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的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1964年始建于历史名城-南京,1979年重建于海洋科技城-青岛。
目前概况:
该所现有在职职工264人。其中科技人员224人,具有高级职称(研究员、副研究员)97名,中初级职称人员127名,博士学历35人,硕士学历57人。建有相关海洋地质学科研究室8个,部属重点实验室1个,局属研究中心2个,海洋工程地质勘察院1个,以及青岛宝玉石质检站等部门,拥有“业治铮”号专业调查船1条。
发展方向:
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海洋矿产资源(油气、水合物及固体矿产)、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海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为重点,以中国管辖海域为主要工作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单位。
主要研究部门及开发机构:
下设海洋区域地质室、海洋油气与水合物资源室、海洋环境地质室、海洋固体矿产室、海洋地质调查方法室、海洋地质实验检测中心、信息资料室。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及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荷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挂靠该所,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五家联合共建单位之一。下属开发经营企业: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
该所是教育部批准的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共建的海洋地质硕士学科点和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的海洋地球化学硕士学科点。
该所拥有国内先进的海上调查和实验分析测试设备和专业技术队伍。建所三十多年来,先后完成各类调查和科研项目160余项,有78项获国家、部和省、市科技成果奖。
该所正在承担的国家专项、“863”、“973”、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调查研究项目共40余项。
该所已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开展了中荷、中美、中俄、中澳、中比、中韩等交流合作,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该所主办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动态》学术刊物,均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该所实验测试中心1992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CMA),1997年通过了复审。2005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认证。
地址: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
C.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发展情况综述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的原则,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指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队伍。
一、发展历程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原地矿部在多年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队伍要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1994年8月,朱镕基同志批示:“地质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明确了地质工作的改革方向。根据朱镕基同志的批示,地矿部门着手筹备组建“野战军”,提出按照“精干高效、装备精良、专业全面、水平一流、走向国际”的目标组建地质调查机构,在对直属队伍改革、调整、分流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地质调查机构业务中心。
1999年4月,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新体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方案明确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勘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同时,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原中央管理的有关工业部门地勘队伍进行重组为企业集团或进入企业集团公司。
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办发〔1999〕37号文精神,征得中编办审批同意,决定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的沈阳、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等6个地质矿产研究所,原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管理的航测遥感中心,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1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将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及12个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2002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的批复》,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局直属单位进行了结构调整。
2002年,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的批复》,进行了直属单位的结构调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编发〔2004〕2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00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总体思路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号)、《关于国家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3号)、《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职责的决定》(国土资发〔2005〕14号),将26个原归口管理的地质单位整体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实行统一管理。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我国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和国家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与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相适应,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高素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由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两部分组成,总体规模2.5万~3万人,其中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现有直属单位1万人规模基础上逐步达到1.5万人(控制规模)。
200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省级政府也要尽快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应通过项目联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二、队伍现状
按照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建设,队伍框架体系已经建立,运行机制初步确立。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单位根据任务、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6类:
(1)中国地质调查局局机关。它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管理机构。新的“三定方案”明确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对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承担的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
(2)区域地调机构。包括沈阳、天津、南京、宜昌、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地调中心,主要负责大区范围内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大区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与服务,目前主要承担大区综合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3)专业地调机构。包括广州海洋地质局、青岛海洋地质所、航遥中心、方法所等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性、专业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4)科技创新机构。包括地科院所属的地质所、矿产资源所、地力所、水文所、岩溶所、物化探所、测试中心等7家非营利研究所,他们既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任务,又承担地质调查专业领域的全国性、跨区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任务。
(5)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局发展研究中心(含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环境监测院、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6)技术支撑机构。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的成都所、郑州所、勘探所、探矿工艺所和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等5个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转为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地质调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国家地质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到2007年底,现有在职人员6651人(具体见表3-1),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132人,区域地质调查机构1565人,专业地质调查机构1946人,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1590人,技术支撑机构759人,公共服务机构659人。现有离退休人员人5548人。基本形成了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机构框架。
表3-1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基本情况汇总表
续表
三、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地质工作的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还不适应。商业性地质市场体系还处在培养的初期阶段,矿业权市场相当不完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主体尚未建立,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局面没有形成,市场主体缺乏竞争力。目前,由中央、省级和行业地质调查队伍三部分组成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总体上看,这支队伍离“精兵加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国家公益性队伍要成为地质调查的骨干力量任重道远;地方公益性队伍还远未建强做实。从地质调查工作实施的情况看,无论是中央公益性队伍还是地方公益性队伍,都存在规模过小,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过剩与人才缺乏的矛盾共存的问题。
由于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是在绝大多数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开始组建的,且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管理的单位大多为科研机构,存在业务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等问题,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组改造,地质调查能力有所提高,但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央公益性地质队伍规模偏小。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主要是由原地质矿产部研究机构转变而来,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但队伍结构仍然不合理:野外一线工作能力不强;专业结构不完善,缺少油气资源调查评价队伍;组织机构和布局不合理,职责重复交叉严重;余缺并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方法技术研究人员比例较大,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小;后勤服务和经营开发人员比重较大,技术人员比重较小。三是人员经费严重不足。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直属单位人员经费预算缺口较大。四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离退休、退职人员数占的比重较大。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没有建立的情况下,离退休、退职人员经费和医疗费不足等问题突出,队伍负担过重。
D.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建设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也十分关心,但至今10年仍未真正建成,在队伍结构和数量上,离精兵加现代化,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是:在拟定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没有明确保留各有关专业的一部分骨干力量,10年来的实践说明,这方面是有失误的。主要根据以下事实: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有机关行政机构编制,没有队伍编制。中编发〔2004〕2号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只说了逐步组建到位。而国土资源部〔2001〕406号《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中,关于“野战军”总规模为2.5 万~3 万人(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精干的队伍),国土资发〔2005〕12号明确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1.5万人,但都没有向中编办申报批准;二是在中央财政支出科目中没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经常性事业项目和经费,仅有局机关人头费。为期12年的地质大调查专项,是权宜性措施,列专项方式也不符合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保障意义;三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其归口管理的27个事业单位,同属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体制不顺,科研与调查结合差,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首先从整个地勘队伍中挑选骨干人员和必要装备;四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实力不强,大区中心的职能定位变化不定,没有着力发展自己的直属队伍,因此,大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采取委托和面向社会地勘单位招标承包的办法,而不是主要依靠相对稳定、调查与科研相结合的自身力量。
分析评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队伍建设,始终存在认识差异。首先是要不要有直属队伍上,认识不同;其次是队伍规模及结构上,意见也有分歧。国土资源部已多次公开宣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建成、已经完善。但事实上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经常性地质工作项目及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渠道没有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大量外包。在自身职能的观念和行动上,拘泥于姓公还是姓商,不重视找矿和矿产勘查工作,导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今地勘基金)项目和油气调查项目等,只能设立专门机构去承担,连国土资源部内部都不能实现地质工作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硬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已经完善,显然没有说服力。今后国家要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的不适应,必将更加明显。要实现在2020年赶上世界一流国家地质调查队伍的目标,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E.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装备管理现状
我国地质技术装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常规装备上具有一定基础,自主开发了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系列、地面高精度重磁勘查系列、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提高我国地质调查水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20年来,由于地质勘查装备投入减少,多数设备处于老化的状态,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许多重要装备尚处于空白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面对地质技术装备现状,为了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精兵加现代化”的目标,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启动了为期3年的《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计划》。该专项计划,总投资15亿元,2003~2005年每年5亿元。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力量,在全面了解装备现状和今后需求、分析研究地质装备的发展趋势、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规划》、《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2005年技术装备计划》及《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年技术装备建设启动方案》。明确了这次装备建设的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基本实现地质队伍“野战军”常规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完成“十五”乃至“十一五”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重点项目关键设备的配置。目前规划、计划、方案已正在实施之中。预计专项计划完成后,我国地质技术装备的情况是:装备种类齐全(除油气装备外),基本消除空白;装备的技术水平处于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基本能够满足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
地质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计划的实施,应急性地解决了地调局所属队伍的装备问题。如何全面、充分、高效地发挥装备的效益,提高地质科研和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工作。
一、地质技术装备管理机构与人员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27家局属单位装备管理机构和人员现状,项目组对这27家单位进行了电话访问调查,并对各单位根据自身装备情况,是否需要建立装备管理机构等问题征求了各单位装备管理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情况见表7-1和图7-3。
表7-1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装备管理机构与人员状况表
续表
续表
图7-3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装备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图
由于中国地质调查局27家局属单位职责不同,装备现状和需求也不一样,装备管理机构形式存在差异。通过调查,有8家单位建立了专门的装备管理机构,占33%;4个单位建立了由单位领导组成的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或管理委员会等临时性组织,指导“野战军”装备的采购和管理工作,如装备规划、计划、使用、报废等,占15%;其余15个单位将装备管理职责挂靠在其他机构并设立装备管理岗位,如办公室或财务处,占52%。
另外,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单位,其装备实物形态管理基本上放在了办公室、后勤处、财务处等部门,或者委托各科研处室进行实物管理,大多数单位装备的价值形态管理都由财务处统一进行;地科院机关、海洋局、水环所、测试所5个单位虽然没有建立专门的装备管理机构,但将装备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每台设备都落实到具体使用人,较好地发挥了装备的使用效率。
27家局属单位的装备专职管理人员共51人,兼职管理人员42人。多数单位的技术装备专门管理人员为1~2人(含已建立装备管理机构的单位),全面负责装备采购、使用和管理工作;兼职管理人员基本上分布在财务处或办公室等部门,财务部门兼职人员主要负责装备价值形态的管理。如航遥中心除在财务处设专职装备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装备使用和管理工作外,在各业务部室还有一名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装备管理、验收、审核等工作。从装备管理机构和人员来看,27家局属单位都相应地采取了管理措施,但多数单位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装备管理机构体系。
根据调研情况,将各单位意见归纳为3种情况(表7-2):一是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机构的有12个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认为根据装备价值量发展趋势,应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二是认为没必要建立的有3个单位,原因是装备规划建设只是3年暂时性工作,或本单位现有装备价值量小等;三是关于建立装备管理机构的其他意见,如北京地质研究所认为应该将装备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统一,资源所和南京地矿所认为应将“野战军”装备与其他固定资产一并管理等。
表7-2 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调研结果表
二、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制度建设
1.制度建设概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以来,在装备管理方面先后出台了3个办法。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侧重于装备的实物管理和技术管理。二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基本建设与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该办法侧重于装备的价值管理。三是《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管理范围是由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形成的装备。它包括装备的实物管理、技术管理和价值管理三个方面。涵盖装备的规划、计划、预算的编制,装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
《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大多数直属单位在原有装备管理经验和继承已有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制定了《装备管理实施细则》或《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为装备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如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制定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设备管理制度》,此项制度含盖了设备管理机构及职责、设备计划、采购、使用与维修、调度与报废、设备事故等全过程管理,对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和管理分析指标、奖惩措施也都作了详细规定;航遥中心制订了《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设备和物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制订了《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控制与管理程序》等规章制度。
2.我国大型仪器的共享与共用情况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和共用,出台了很多鼓励共享和共用的政策措施。
200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按照《纲要》的要求,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20多个部门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科学部署,采取增量资金带动存量资金,共建共享等多种机制,整合100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推进科技共享平台建设,
目前,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制度规范、试点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平台建设体系。2004年,科技部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央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将“科技条件资源”管理的有关内容纳入《科技进步法》,制订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等。
制订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主要包括《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分类标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标准(试行)》、《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等标准300余项;初步完成科学数据共享指导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等三大类共23个标准;已完成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89项,并在网上发布试用;制订并推广网络信息化建设规范6项。
在平台建设《纲要》的指导下,各有关部门、全国各地政府都积极加入到平台建设中。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十几个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建立了大型仪器共享共用平台,其他省(区、市)也在积极筹备建立中。
三、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是国土资源部原所属单位建制划转形成的,这些单位原来是以科研和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拥有的资产较少,缺少对大量装备的管理经验。加之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新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地质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形成的大量技术装备的管理,存在很多不适应性。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研讨交流,对局属单位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归纳如下。
1.管理理念和制度建设滞后
关于如何加强地质技术装备管理,有些单位思想准备不充分。大多单位对申请装备积极性很高,对装备使用也有所准备,但对装备管理却考虑不多,责任意识不强,总体约束不强。诸如装备到货以后,相应的责任制度、管理制度、操作制度不及时、不到位。大多数单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只设立装备管理岗,安排一名专门管理人员实际负责,造成装备综合性、全局性管理缺失,不能实现装备统筹管理。总之,各单位都积极争取能够占有更多的装备资源,而缺乏对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的预测和分析,管理滞后。
2.管理基础薄弱
大量配备技术装备,对原来装备比较差的单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充实。很多单位原有装备管理的基础很不适应突然的变化,面对许多技术含量高的装备,既缺乏管理经验,也缺少管理人才。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培训和加强。
3.大型装备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难解决
地质技术装备大量到位以后,管理、运行、维修、保养需要大量经费,但是相应的资金却没有稳定的来源渠道。
4.管理机制不适应
实现地质技术装备管理目标,需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只强调单位、个人的责任制,很多手段无法采用。如:有些单位过去通过装备使用、维护的单项奖励,很有成效,现在无法实施了,因为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允许提奖金。这反映了管理手段过分单一,对提高装备管理效果很不适应。
装备管理是任何性质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追求较高的装备完好率,而且要实现装备使用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须实现从装备实物管理转变为装备实物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并重。目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地调局系统的地质技术装备只有实物形态管理,按年限考核,到规定期限即申请报废。装备的财务管理只限于按原值记账,不提取折旧,导致价值形态管理的缺失。
5.地质技术装备信息系统建设不配套
地质技术装备信息是管理的基础。当前,地质技术装备信息的获得不及时,不系统,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地质技术装备的实际情况,使地调局装备管理部门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及运营状况,无法对各级领导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四、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地质技术装备管理经验
根据调研了解到,各局属单位在地质技术装备管理方面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经验,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专门的装备管理机构和人员
依据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占用装备的主要使用方向,对装备实施分级管理。对重要装备实施一级管理,对其他装备实施二级管理;在领导组织结构中,有专人分管装备管理工作;设立装备管理处并配备专职人员(含物资、仓库管理),负责单位的装备、物资管理工作,并配备有分管装备的负责人和兼职的装备管理人员;大型、精密、贵重的仪器设备都配有专职的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日常使用、维护与管理工作。
2.注重装备的使用管理
强调装备的充分利用是装备管理的核心。运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指导装备的选型、改造、更新乃至使用。
以完成调查任务目标为考核的标准,并根据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以及装备类别和主要使用方向,实行专管使用。如:某单位勘查技术装备统一由技术方法所使用、维护、管理;水工环调查装备由环工所使用、维护、管理;数据处理及成图装备由资料处使用、维护、管理;化学测试装备由实验测试所使用、维护、管理;信息技术装备由信息所使用、管理;各类解释技术软件由各相关业务所使用、管理;调查船舶则由船舶大队使用、维护、管理等等。各基层单位还结合其业务特长和工作需要,设立了装备专业组,定员上岗进行装备的日常使用与管理。数十种类型1900多台(套)的仪器装备,借助于基层专业所这个平台实行分类管理专人使用,并通过执行国家专项和地质大调查项目主体任务实行装备资源组合共享,充分提高了地质技术装备的利用率。
3.突出装备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些基层单位在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从装备管理制度、装备选型论证制度、装备采购制度、装备验收制度、装备维修保养制度、装备检测校验制度到每台仪器装备的操作规程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制定了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制度、措施和专项管理办法,在装备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
4.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抓装备使用责任的落实,对单人单机、多人一机、轮班用机,都有专门的责任落实要求;其次对装备运行有严格规定,严禁装备超负荷运转,对闲置装备也要做好保养,并定期开展装备大检查;第三,在内部经营责任制中把装备使用费用(包括折旧费、大修理费、维修费等)、装备技术状况等技术经济指标,列入承包内容,并加以监督考核。
5.建立装备管理数据库
根据单位内部装备数量多、价值高、流动性大等特点,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建立了装备物资管理数据库,对每台装备的使用情况、现有状况等记录在档,实施跟踪管理;每台装备都落实到具体使用人,方便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员对装备情况随时了解和掌控,对重要装备及专业仪器装备重点监控,如每年定期送到相应的鉴定部门进行质量技术鉴定等,确保每台装备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6.设置装备管理的考核指标
有些单位设置了装备管理目标的考核指标。如:装备净值增长率、装备完好率、装备新度系数、装备资产收益率和装备资产利润率、野外工作装备完好率、室内工作装备完好率、装备维修计划完成率等,并以这些指标进行考核,极大提高了装备的管理效率。
7.注重装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狠抓操作人员技能的培训,要求做到“四懂三会”(懂原理、构造、用途、性能;会操作、维修、排除障碍),并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对新购大型仪器人员配备都有全面安排,重点监控,确保每台装备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对有关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培训,对野外作业用工程车等重要装备派专人到厂家参加培训,做到合理使用、科学维护、精心管理,发挥装备的最大使用效益。
对引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装备时都派出技术人员到厂方进行技术理论学习和维护使用技能培训;在执行野外生产任务时严格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装备操作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也经常派出装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厂家举办的装备用户大会和一些技术专业会议,多方面、多层次地了解地质勘查技术发展的动态,有序地学习、积累装备使用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装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装备使用与管理水平。
F. 地质工作新体制的建议
当前中央政府对地质工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地勘工作体制改革实践调查研究
属地化地勘单位分别由省(区、市)国土厅和其他工业口的厅局管理,原行政局级的地勘单位直属省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项目联系,进行业务指导。未属地化的地勘单位与国土厅只有业务联系,不享受地方相关政策待遇。这些地勘单位仍保持事业性质,但都开展了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化经营活动,经营收入超过财政拨款很多。
由于地质工作多头管理,国土资源部只能依靠探矿权登记了解全国地勘项目实施情况,无法统筹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地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多数地勘专项在具体项目立项后缺乏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难以保证勘查工作质量和预期效果,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地质找矿水平的提高。
理顺地质工作新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负责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负责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普查评价。由国土资源部统领全国地质工作和矿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具体抓立法、规划、制定政策、宏观调控、指导服务、执法监督。相应调整行政机构,减少职能重复和缺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全国陆地和海洋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按照国发〔2006〕4号文的规定,具体包括:负责全国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全国性、跨区域、海域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与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主要任务是:
(1)战略性矿产勘查方面。能源矿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放在地质勘查的首要位置,贯彻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辟新区、拓展海外的方针;国内紧缺的非能源矿产(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要贯彻东部攻深找盲、中部发挥特色、西部重点突破、境外优先周边的方针。以上战略性矿产的勘查,一般做到普查程度,即通常所说的前期矿产勘查工作,以便既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风险,又避免与地勘企业或矿山企业在探矿权上争利。在勘查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急需的矿产资源国家可以投资进一步勘查,以加快开发,但勘查成果要有偿转让。
(2)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在重要经济区域、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等,系统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更新地质图文,做好各类地质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信息服务。
(3)海洋地质调查方面。进行海岸带、大陆架和海底地质情况探测,系统掌握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摸清海域油气等资源潜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同时,开展极地地质考察和研究工作。
(4)拓展社会服务方面。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全面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等的调查工作。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5)勘查方法技术方面。从传统方法技术到新方法新技术,推进探测和分析测试技术向更深、更高、更精的层次发展,发展资源立体探查技术;开展替代资源和新能源研发与应用;发展基于“3S”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信息、数据集成体系,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地质的现代化新模式,提高地质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根据以上地质工作任务,组织制度上建议: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副部级国家局,是国家级的地质调查机构的定位,是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事业单位。应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统一管理中央财政支持地质工作的项目和经费,统一规划协调、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检查,向国土资源部负责,成为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和研究方面的技术支撑。为此将目前归口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的27个部属院所和事业单位,改为直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一班人马”,局长就是院长,副局长就是副院长,凡属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用局的名义上对国土资源部下管各事业单位,凡属地质科研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可用院的名义上对国土资源部、科技部下管各研究所。目前中国地质科学院直属国土资源部又归口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实际运作中多了一道程序,还不利于克服调查与研究“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充实院属各所力量,组建油气地质、非金属地质和物化探队伍,以六个大区研究所(中心)和海洋、遥感等队伍为基础,从社会公开招聘专业骨干人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量招聘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充实野外一线力量,组建东海、黄海和南海海洋地质调查队伍。按照六个大区各自的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在国家地质勘查长远规划指导下,通过三五年实践锻炼,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国家级地质调查队伍。队伍规模应该力争在两三年内达到3万人。首先要向中编办申请扩大编制,各地按需要申报,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核后由国土资源部批准。
省级国土资源厅主要负责本地区地质工作和矿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负责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有固定的副厅长(兼任地矿局长)分工管理全省(区、市)地质工作。省级地质调查局(院)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厅双重领导,除参加和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以外,可以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矿产条件和已有地质工作程度,自主决定地质工作上的职责权限、队伍规模和组织制度。估计全国省级地调院合计3万~5万人。
属地化地勘局、队和中央企业未属地化地勘局、队,必须坚持企业化取向,以省级地勘局和中央企业管理的地勘总局为单元分类重组队伍。第一步,剥离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职能,使其实现社会化;第二步,事企分开,剥离公益性的地调(局)院,各专业性勘查院由差额拨款逐步向企业发展,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勘查、矿产勘查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成为地勘市场的主体,也是走出国门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主体,并在市场竞争中跨地区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近期和今后相当时间内,通过委托或竞争方式也可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各省(区、市)地勘单位企业化要积极引导,循序渐进,方法途径应该因地制宜,转制进度不必划一,可以成熟一个过渡一个。
矿山地质工作,主要由矿山企业自主进行,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进入矿山成本。矿山企业应该向上游地质找矿延伸,也可以通过地勘市场,选择社会地勘单位,承担矿山地质工作,特别是矿山深部和外围扩大找矿工作。
理顺后的全国地质工作管理体系如下:
地勘工作体制改革实践调查研究
G. 地质调查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一步深化,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的原则,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是指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队伍。
一、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建立
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办发[1999]37号文精神,征得中编办审批同意,决定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的沈阳、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六个地质矿产研究所,原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管理的航测遥感中心,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1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将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及12个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2002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的批复》,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局直属单位进行了结构调整。
2002年,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的批复》,进行了直属单位的结构调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编发[2004]2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00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总体思路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号)、《关于国家公性地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3号)、《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职责的决定》(国土资发[2005]14号),将26个原归口管理的地质单位整体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实行统一管理。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我国国土面积、人口总量和国家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与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相适应,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高素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由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两部分组成,总体规模2.5万~3万人,其中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现有直属单位1万人规模基础上逐步达到1.5万人(控制规模)。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队伍规模6500人。各省(区、市)陆续组建了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队伍规模近1万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不断建实建强。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承担了大量地质调查任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省级政府也要尽快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应通过项目联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截至2009年底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共有正式职工6516人,离退休人员5706人。在正式职工中从事综合管理的有1198人,区域地质调查机构1596人,专业地质调查机构1921人,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2335人,公共服务机构664人,详见表3-1。
表3-1(a)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人员情况(按机构)
表3-1(b)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人员情况(按工作性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局属单位综合统计年报。
各省(区、市)陆续组建了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队伍规模1万余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不断建实建强。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承担了大量地质调查任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于1999年,它是在我国领域和管辖海域范围内,主要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综合调查评价工作,地质大调查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质大调查按专业性质可分为:“一项计划,四项工程”,即基础调查计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获取大量丰富的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取得一批丰硕的地质调查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地质找矿成效显著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后备勘查基地,对全国矿产勘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量(333+3341),过去10年全国新增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之和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50年总和的一半。在资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扭转了保有资源储量消耗大于增长“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保证了资源储量稳固增长态势,基本稳定了重要矿产整体对外依存度,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
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系统开展了多比例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为资源勘查、国土整治、城乡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大调查实施至2009年底,1∶25万区调(含实测和修测)完成470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49%,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实现陆域全覆盖。1∶5万区余地质调查完成24.2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200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20.8%。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106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400万平方千米,为可测面积的45%,等等。
(三)海洋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圆满完成了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示范,建立了适合我国海洋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标准,编制了一批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列基础图件;完成了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取得了油气资源调查技术方法新突破,发现了一批海洋油气资源远景区,为进一步开展油气资源调查指明了方向;成功实施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初步预测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完成了部分重点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为全面开展我国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北方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完成东部10个省(市)40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基本查明西南地区石漠化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在干旱和地方病高发区、西南岩溶和红层区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解决了1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完成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评价了43处大型、特大型远景水源地,等等。开展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为区域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五)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成效显著
初步建立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164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摸清了10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陆续开展全国和30个省(区、市)的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建立了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地区开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完成了全国重要矿山环境调查评估11万个,为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了依据。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保障了库区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查明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发育规律,建成空中遥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层标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完成11万多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为矿山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六)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31个省(区、市)160万平方千米土地54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取得了农田、河流、城市、湖泊湿地、浅海等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城市地质调查系统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维地质结构,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撑。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土壤碳循环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探索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以及环渤海等地区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启动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规划。配合南水北调、三峡库区治理、青藏铁路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
(七)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
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高原隆升与古气候变迁等科学问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区域成矿理论研究、找矿模型研究和成矿体系、深部地质与结构探测、盐湖地质、岩溶与环境地质等领域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技术方法方面,高光谱、磁法、重力、区域化探扫面以及测试分析等技术不断创新,深部勘查技术得到发展。
(八)地质调查“走出去”初见成效
积极参加国际或地区性地学组织活动,与26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编图、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成矿规律研究,并在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球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已发布12个重要资源国家的国别报告,并为国内近300家单位提供境外地质矿产部分图文数据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
(九)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
我国馆藏地质资料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7月,近五年内全国共汇交地质资料52591种。至此,全国各级资料馆藏机构共保存地质资料368226种。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数字化率达到54%。构建了三级网络体系,研发了一批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应用系统。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体系,推进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地质资料信息为抗震救灾、抗旱找水、扩内需、双保工程等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保障服务。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H. 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现在是什么单位
我给你说说这段历史。
新星石油公司前身是原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专质局属(下属多个地区石油及海洋调查局,包括广州和青岛)。1996年12月7日,国务院以原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及其所属石油系统的普查勘探、科研队伍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不包括广州和青岛海洋调查机构),拥有西北、西南、东海、东北、华东、鄂尔多斯等油气勘探开发基地,发现并建设了多个大油田。2000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深化我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并更名为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I. 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有关问题的初步思考
叶锦华张阳明舒斌任景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同时,我国的地质与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要求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必须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和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全球配置的背景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与焦点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必须大力加强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一些专家强调,要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惯例,放开商业性矿产勘查,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那么,什么是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如何加强我国的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本文试图通过有关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形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面临挑战
1.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加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阶段。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电脑等快步进入家庭,高速公路、铁路、输油气管线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依靠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现代建筑业飞速崛起,强烈地拉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工业产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煤炭、油气等能源矿产和大宗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主要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资源消费年增长率/GDP增长率)大于1,铁、铜、铝等大宗矿产的消费弹性系数甚至超过了2。预计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保持高位增长。
2.资源贸易特别是矿产品进口贸易迅速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7万亿美元,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
我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和矿产品贸易逆差也迅速扩大。2004年矿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411.2亿美元,进口超过1500亿美元,逆差达到624亿美元。同时,我国依附于矿产品的外向型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有赖于矿产原料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初步测算,近年来我国出口电子机械日用电器等加工产品所消耗的有色金属矿产原料,大约占我国全部有色金属资源消耗的1/4左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方面国内矿产资源产量和国内消耗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资源和出口资源产品“两头在外”的局面——“世界工业产品的加工厂”的基本格局,且估计在未来10~20年内难以改变。其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对钢铁、铝、铜、铅、锌、镍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出更大的需求。
近年来主要矿产资源进出口额同比年增长在10%以上,已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比例。
3.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
近年来,我国对能源和重要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如石油、铜、铁、铝、锰、镍、钾盐等对外依存度加大,甚至国内产量大大低于进口量。2004年,我国铁矿石、精炼铜、氧化铝、精炼镍等矿产(品)进口额迅速扩大;几种重要矿产外贸依存度,铁超过55%(含铁量)、石油超过40%、铬铁矿超过90%、精炼铜超过65%、钾盐接近80%、铝超过45%、锰和镍超过40%。甚至一些传统优势矿产,如锌等开始出现净进口。
图1铁原料对外依存度
图2精炼铜对外依存度
图3精炼镍对外依存度
4.世界矿产品市场价格迅速上涨
我国对资源的强劲需求已在世界矿产品市场上起到了拉动作用。2002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矿产品价格开始上扬。2003年和2004年出现大幅度上涨,对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出了严峻挑战。2004年和2005年初,部分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以2004年对2003年为例,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矿产品国际价格年同比上涨,铁矿石为71.5%,铜为53.5%,氧为10.5%,锌为29.5%,铅为66%,镍为51%。2005年年初,由于日本新日铁公司单方面与巴西淡水谷公司(CVRD)达成协议,从2005年4月1日起,铁矿石离岸价增加71.5%。中国、韩国等铁矿石进口大国被迫接受超幅度上涨的协议价,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达到每吨100美元以上。
图4锌金属出口比
图5国际国内铜价格走势
图6国际国内铝价格走势
进口大量矿产资源耗费了我国大量的外汇,导致我国矿产品外贸逆差大幅度攀升。铁矿、锰矿、铝土矿、铜矿、铅锌、镍等大宗矿产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十分重视的战略资源,提高我国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形势不容乐观
1.一些大宗矿产探明资源储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油气等能源矿产,铜、铁、铝等重要金属矿产消耗增长速度已大于储量增长和产量增长速度。不少重要矿产的探明资源储量从2000年起开始大幅度下降,造成许多矿产资源“寅吃卯粮”的局面。
2.商业性勘查体制已经起步但任重道远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在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以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油气资源勘查基本步入正轨,固体矿产逐步开始上路。但是,总体来说,地勘队伍属地化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固体矿产商业性勘查有效投入仍然不足,勘查工作总体上相对萎缩。统计表明,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投入费用占固体矿产开发(矿业)产值的比例远小于1%。2002年和2003年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有效投入仅19.8亿元和22.9亿元,分别仅占当年固体矿产年产值的0.64%和0.59%。
图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铜铝土铅锌钨镍等年探明资源量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成果但后续工作尚待深化
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新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矿产资源,累计发现近500个新矿产地,取得了资源评价重要成果。但是,由于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商业性勘查风险仍然较大,地质大调查资源评价后续勘查缺少应有的投入,出现了政府财政投资从事矿产勘查评价与社会投资从事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脱节的现象。自1999年以来,国家投入开展的重要矿产的调查评价(包括预查找矿工作,其中60%以上投入在西部地区),由于后继接续的商业性勘查工作没有跟上,新增的探明资源储量甚少。
4.重要矿产后备矿山基地缺乏
一批老矿山特别是中东部的一批危机矿山产能正在下降或近于消失,石油、煤炭、铜、铝土矿、铁矿、锰、钨、锡、铅锌等后备基建矿山和可规划的矿产开发基地严重不足。
(三)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十分迫切
1.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可供程度下降
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完成的我国45种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时可供储量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种有:天然气、稀土、菱镁矿、钠盐、膨润土、石墨、滑石、硅灰石等9种;保证程度低于40%的矿产有石油、铁、锰、铬、铅、锌、铝土矿、钴、锡、金、银、铂族金属、锶、萤石、钾、硼、重晶石、金刚石等18种;保证程度在40%≥-70%之间的矿产有煤、铀、镍、锑、耐火粘土、硫、水泥灰岩、高岭土等8种;保证程度在70%≥-100%之间的矿产有钛、钨、钼、磷、玻璃硅质原料、石材、石膏、硅藻土和石棉等9种。到2010年,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宗支柱性矿产,如石油、铁、锰、铜、铝、铅、锌、硫、磷、钾等都不能满足需求。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可再生资源、再生资源和二次资源尚不能大量替代原料矿物资源,保证重要矿产资源的可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分迫切的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21%和国土面积7.2%的大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资源发展与合理利用的必然战略选择。
2.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具有潜力
根据全国矿产资源区划资料和能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统计,我国一些重要的大宗与紧缺矿产和优势矿产未查明资源量潜力较大。其中石油928亿吨(到2001年底)、天然气57.3万亿立方米、煤炭(<1000米)24158亿吨、煤层气27.7万亿立方米、铁矿石>1000亿吨、锰>25亿吨、铜>18000万吨、(铅+锌)51856万吨、镍>2000万吨、钨(WO3)>400万吨、金2.2万吨、银>25万吨、钾盐(KCl)、硼矿(B2O3)>8000万吨。这些潜力资源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立足国内资源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3.境外矿产勘查评价具有前景
世界矿产资源总体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勘查程度不一。我国的一些紧缺矿种,如石油、铜、铁、铝土矿、锰、铬、钾盐等,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均具有丰富的资源勘查潜力。加强与我国具有外交和地缘优势的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勘查开发,建立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实现资源利用的多元化,对于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紧张局面、提高资源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思考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全部由国家包揽。从基础地质调查、针对找矿的区域物化探工作,到异常查证、矿产调查、矿点检查、矿产普查、详查、勘探等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及资金,全部由国家安排。矿产勘查成果按计划分配给国有矿山和集体企业使用。在这个时期,矿产勘查只有公益性和战略性,没有商业性。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矿业权对社会放开,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开始发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分体运行机制。虽然从字面意义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不具备排他性,商业性矿产勘查具有排他性。但直到目前,就与矿产有关的地质工作来说,对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界限仍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除了由国家控制的特殊矿种,以查明资源量和赢利为目的的是商业性地质工作。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皆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但就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来看,商业性矿产勘查虽然开始上路,但很不发育,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资源瓶颈加剧,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力度,开展矿产勘查评价工作。这就引出了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的概念。1999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地质大调查专项,开展新时期包括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在内的基础性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当前我国开展的矿产资源调查和区域评价(以探求33412为主)属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而矿产勘查评价(以探求333为主要目的)应该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
(一)战略性矿产资源
战略是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那么,战略性就是具有指导或决定全局的前瞻性、特定性和极其重要性。战略性有不同的层次,大到一个世界性组织、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本文中的战略性系指我国国家层次。
因此,一般意义上,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防安全等有很大制约作用的重要矿产资源。
根据对中国矿产资源现状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应包括重要的紧缺矿产资源(一般对外依存度在1/3以上),如石油、铀矿、铜、富铁矿、优质锰、钾盐、铬铁矿等;在全球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优势矿产资源(一般占国际贸易额50%以上),如稀土、钨、锡、锑、钼;同时还应包括维持我国工业化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国内保有程度较低的大宗支柱性矿产和重要矿产,如煤炭、天然气、煤层气、铝土矿、铅、锌、镍、银、磷、硼等。
因此,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在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紧缺性、资源优势和可供性而确定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在国际上的可得性,即国内外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国际资源分布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等因素。
(二)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
战略性矿产勘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和可供能力,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对某些战略性矿种开展的勘查评价活动。显然,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以下两重含义,一是对战略性矿种的勘查评价,二是全部由国家或政府出资或主导的重要的资源勘查评价活动。从勘查阶段来说,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可以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各项勘查评价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或它们的组合。从勘查评价地域来说,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可以是在我国国内进行,也可以“走出去”在境外开展。
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和抗风险能力。其宗旨是通过增加战略性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行资源储备;同时对一些优势矿产进行政府调控,以达到维系国家经济建设的资源安全,提高应付国际资源突发事件的能力。
广义上的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目前进行的地质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狭义的战略性勘查是指旨在求得查明资源量的勘查活动,包括正在进行的大调查对重点矿产地的勘查评价、危机矿山找矿计划、中央和地方资源补偿费等投资来源的对具体矿产地进行的矿产勘查评价等。
(三)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公益性、商业性和战略性
严格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矿产勘查评价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应不属于公益性而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但是,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具有双重特征。一是其产品(成果)具有商品特性,也就是具有排他性,属于商业性范畴;二是其服务对象直接为国家利益服务,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具有有限的公益性特征。
除国家特别控制的矿种以外,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目标的最终实现,一般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商业性勘查与开发来实现。因此,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的勘查成果,一般需要通过拍卖、有偿转让等方式转入后续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工作。
三、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建议
做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一是要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跟踪分析,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规划部署研究;二是要建立一个依靠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体系和机制;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的大调查和资源补偿费开展的重要矿产勘查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工程。
根据我国资源潜力特点,当前除应继续加强大调查对重要成矿区带的区域评价和大中型重要矿产地的评价工作,以及继续开展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计划外,建议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1.加大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评价力度
加快完成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的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全面提高工作程度,提供一批有望取得找矿突破的勘查靶区;综合评价一批重要成矿远景区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勘查基地,为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后备基地,建立一批资源储备基地。
2.加强东部隐伏矿床找矿勘查
进一步深化东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勘查工作,加强深部500~1000米范围内隐伏矿床(体)的找矿勘查工作,力争在深部“第二空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新增一批固体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的矿产地和资源储量。
3.开展西部资源接替基地的矿产普查
加强西部资源接替基地勘查评价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资源评价的工作程度,开展重要大中型矿产地的普查,提交可供后续勘查的矿产资源量,开展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形成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强找矿前期工作。
4.开展境外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
建议国家建立海外矿产资源勘查资金,以我国急缺或紧缺的铜、铬、镍、钴、铂、优质锰、富铁矿、铝土矿、钾盐等战略性固体矿产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矿产勘查评价的前期工作。通过开展系统的矿产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区域成矿潜力,圈定一批可供开展风险勘查的找矿靶区,推进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勘查开发降低风险,最终建立稳定的境外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作者简介
[1]叶锦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张阳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
[3]舒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危矿办技术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4]任景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研究员。
J. 中国地质调查局筹措新成立一个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成立吗谢谢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成立于2012年12月27日,是我国唯一一支公益性油气地版质调查专业队伍。
中权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是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的正局级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