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蔡忠贤

中国地质大学蔡忠贤

发布时间: 2021-03-04 03:21:09

❶ 院校信息

二本三本一本是指的招生时的批次。一本只有过重点线的才能报考,二本也要划一条线,超过版该条线权方能报考。这两条线每年根据考生的总体分数都会有变化。而三本只要达到本科资格线就可以报考(在山东一般是500分),是对本科的最低要求了(当然过了500分也不一定保证被录取)。但是最终拿到的学历证书都是本科。所以二三本有着很明显的差别(虽然没有专科和本科区别那么大),三本往往是为很多分数不理想而又希望获得本科学历的人准备的,也因此三本一般比二本学费要贵很多。就象小武说的,很多三本分布在独立学院,但是公办的也有三本的。
你女朋友的专业/学校升为二本,也说明了学校实力的上升,是好事情。
没见过三本升二本,不过倒是见过三本升为一本。

❷ 很多优秀的女生,为何反而沦落到相亲的地步

1

朋友A是贤妻良母型,认识她的所有人都这样评价。做饭好吃,持家,懂得节约,她今年24岁,没有谈过恋爱。

3

朋友C是独立自主型,很有自己的主见,信奉的原则是“求人不如求己”。她是属于那种和男生出去吃饭,会抢着买单的女生。

她单了24年,她单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爱情过于执着,怎么个执着法呢?她希望自己这一辈子只谈一次恋爱,所以她对待爱情很谨慎。

不喜欢的人追她,她不会给对方任何机会。用朋友们的话说,她有点不解风情。

现在,她还在等待她的爱情,像在海边等待一艘上天注定的船。

❸ 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与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陈宝国 员雪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老一辈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或留学师从世界级学术大师,回国后成为地质学学科和学术理论的奠基者和引领者;或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和推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在教育、地质勘查、学术研究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反映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经历、学术研究、重大成果等,将鲜活地丰富我国地质学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推动和发展学术传统,从而为准确把握未来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照和借鉴。深入研究他们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探讨他们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历程、方法、关键节点、关键因素,及其背后的精神动力,解剖他们成功攀登科学高峰的社会环境、科研和工作条件、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进而探求我国地质学学科和事业发展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学术传承和学术传统的发扬光大,都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翟裕生主任在《地质学史论丛·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地质人物史一直是学史研究的重点,“努力探索人物的学术思想、治学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点”。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这方面已有人物传记和年谱出版,也有论述重大地质成果和机构建设中先驱者的事迹与贡献,缅怀和纪念前辈业绩;更有一批前辈学者的文集出版,系统地收集了他们的学术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献资料和照片等,使这些人物的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展现,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借人传事 借传述史

我国有人物传记的历史传承,《史记》开创了传记文体,有帝王本纪和各色人等的列传;但一部二十四史,称得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物,几无踪迹可寻。科学家传记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特别是以谨严的学术梳理见长,阐发人物学术和治学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见;但是他们的事功、德行、思想、个性,都将为后辈学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鼓舞后人在学术道路上奋发进取,这是值得深入开掘的园地和学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观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黄汲清、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等已有较优秀的研究成果,不仅传主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早期各级地质机构创立者和地质事业的领导者,而且他们投身地质学研究的时代,正是20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除丁文江外,他们都迎来了新中国,为新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借人传事,借传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径。

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胜云等编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时代》一书,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间的书信为史料,是考证李四光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尤为难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诸多名家手迹,弥足珍贵。参以《李四光传》(陈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谱续编1889~1971》(马胜云等,2011,地质出版社)等研究资料,为我们的人物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为此,以李四光研究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仅16岁在日本留学期间成为同盟会创建会员,22岁(1911年10月)参与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任实业司司长)。袁世凯窃夺革命成果后,愤而辞职,24岁赴英国留学,先学采矿,后转入学习地质学。他以《中国之地质》为题的学位论文,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他在学位论文中写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们要求新一代的黄帝子孙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已晚”。李四光无论是投身革命,还是选择地质学,都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振兴中华紧密相连。

李四光开创中国冰川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诸多文章述及,我们缀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途径的由来。李四光本人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兴趣萌生于家乡传说的巨石——“打牛石”(当地传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乱,天公抛下此巨石,赶走金牛星),年仅12岁的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片麻岩巨砾,遗留在江汉平原的冰川漂砾。在英国学成之后,他曾赴欧洲考察了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质。1921年他带领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在河北沙河县沙源岭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带发现冰川漂砾(带有擦痕的巨砾)、U形谷地和圆滑的孤丘等,从而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活动。当他把这些材料携回北京,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年会(1922年)上报告这些发现。在场的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rson 时任农商部顾问)和加拿大籍学者步达生(D.Black)都表示怀疑,甚至断言第四纪时期中国纬度过低(与阿尔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后来,李四光在《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些什么》的演讲中,回忆此事时用了“他轻视地置之一笑”记述了那一刻的场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质系学生赴江西庐山实习,并先后三次在庐山研究冰川遗迹,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和冰川运动痕迹,到地形、地貌,划分出鄱阳、金井、木楼三个冰期和考证其时代,从而奠基了李四光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1922年当李四光将《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用英文发表在英国的《地质杂志》(V.59,No1.P14~21)上时,国际地学界对第四纪大冰盖之说尚存争议,他在文章中说:“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1940年他在华南调查时,再度著有《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一文。这些史实表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问题面前是勇敢而严谨的。1941年美国学者戴特拉(转引自周耀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三次大论争》,1972,天地纵横,尹培基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表的文章中,确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说:“干科学工作的人们,第一要有勇气,要有毅力……仅靠高谈阔论,世界上就没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说:“说而不行,行而不动,用力不准确,都不是科学的精神”(1942,建设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画出李四光奠定中国冰川学的学术研究过程。

1958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为首任主任委员,1959年他已70岁高龄,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处、香山、潭柘寺等处调查冰川遗迹,对三家店东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后观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开创的中国冰川学出发,还可进一步梳理地质历史时期的冰川堆积,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峡地质,识别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碛层”(新元古界,距今约650~740Ma),中国冰川研究者的师承关系,直到现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气候学证据等,转入到冰川学的学科史研究。因此,因传述史,不仅反映时代风云,也是学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要从《年谱续编》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题为《咏铁锥》的新体诗,发表于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个玲珑世界。再过百万年,可祗剩得几堆尘土,几堆余灰。这是迷。破迷还赖我铁锥。工作复工作,莫道吃亏,我们今天定要作出一块纪念碑。还要待谁?!”。地质学中的“迷”,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国第四纪冰川之谜,无疑是一块高耸的科学纪念碑。我们认为,人物史研究应该通过史实、学术记录(本人或同时代人的学术评价)和多方面史料,还原人物科学攻关的全貌和全过程,从而撰写前辈的科学作风和学术传承。

二、史蕴风云际遇,文传时代潮流

每个人物都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际遇、行为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然而作为个体人物,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特别是科学工作和科技贡献,则不可能与时代之间都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于发现天才人物与其科学贡献之间的关系。每个时代之中,千变万化的个人性格、人生际遇各不相同。这种个性,特别是工作经历和环境成就了人物的独特性。如果不从研究人物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性格和情感、个人际遇、工作条件,以及对科学问题引发的兴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径,那就很难写出为什么作这项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须收集相当系统的资料,筛选与研究主旨相关的史料,并对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据的推理分析,将史实合理地形成论证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的评价。作为科技人物史的学术评价,应减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观评价,更多地引证同时代同行科学家的评价、学术观点和成果的引用情况。

如前辈地质学家中的翁文灏,无疑是地质科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前后主持中国地质事业达30多年,1926年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之前有4年为代所长),1932年创办清华大学地质系,在地质学科史上首建燕山运动构造旋回,可以说在地质学领域颇多建树,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事业史与他有密切的关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经济部长、行政院院长,1951年回归新中国。他的历史际遇如此,对他的研究更多是从民国人物角度,传写他的人生轨迹。如李学通著《翁文灏》(1996,兰州大学出版社)和《翁文灏年谱》(2005,山东教育出版社),潘云唐著《翁文灏年谱》(1989,《中国科技史料》,10卷4期),张淑岩著《翁文灏的石油业绩》(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以及其他回忆纪念文章,对翁文灏的学术经历及历史背景做了有价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对他学术贡献的研究,以及翁文灏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宏观作用及个性研究还比较粗略,数量也不多。在中华民国时代,翁文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李四光,但在地质学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建树,还是对地质科学的贡献而言,李四光应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这是大时代风云际会中,个人历史轨迹不同所致。作为1912年获国外博士学位的翁文灏,最早的海归人士,在地质学科技领域的贡献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态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据史料,许多前辈学者作古多年,或身后萧条,史料难觅;或仅有后辈亲属、学生等的断片记忆,有的虽事同而说法不同;或史料辗转引述,以致失真。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见的现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错乱和讹误中进行鉴别,务求得到传主和相关人物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完成从史料到史实,还是研究的第一步。作为学术性人物研究,重点应落在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剖析和论述其学术成果,从而使史料与学术贡献挂钩,真实反映前辈学者学术科研活动的轨迹,关键节点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反映其学术成果的科学意义所在。以此丰富我国地质学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弘扬学术传统。

作为人物史研究或传记写作,需要对史料的骨架进行合情合理的构建。与年谱编制不同,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科研项目、地质考察的收获、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等,都有所理解,进而谨严地论学析理,梳理出和叙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者选取的人物,特别是深入了解后,往往萌生出对人物的热爱与尊敬,行文叙事不免带有浓烈的感情。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观冷静是史学研究者的必要素养之一。同时,评价学术成果和贡献时,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往往延续多年,分别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切忌将相关材料笼统地归类,或排列成流水账。最好能将不同时期的学术成果的前后关联性吃透和理解,从而阐明学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应该说,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深入理解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学术思路探究,作为非同专业的研究者常会彷徨于外,尤难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断。人物史研究的学术(学位)论文,要以首尾贯注的文笔析事论理,先要确立论文的框架,细究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做到叙事有血有肉,达到写出可感可触的鲜活人物形象,切忌罗列学术活动和史料,尤应注意运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细节和生活小事,适当引入相关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笔端流泻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们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王恒礼,王子贤,李仲钧.中国地质人名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3]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年谱续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和他的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❹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立于年6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精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学院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学院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学院还根据发展和教学需要聘有多名校内外兼职教师以及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学院院长由校党委副书记刘志方兼任,邹世享为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申健,办公室主任李凤。学院下设3室2所,即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德育3个教研室,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学2个研究所。学院前身为1952年11月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时学校政治辅导处下设的政治科(政治课小组),1953年正式成立政治教研室,刘普伦、白治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王钟秀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成立哲学教研组。“文革”前期,郝惠庄任教研室主任,后成立了核心组,组长是曹文满。1969年政治教员全部下放到江西峡江县仁和公社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政治教员由五七干校调回到当时的湖北地质学院宣传部政治课小组工作。1975年正式迁校到武汉,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正式成立,王恒礼担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1982年,北京开始招收本科生,恢复政治教研室,王子贤任主任,王恒礼任副主任。1992年,学校组建了社科系,徐振曦任系主任,王恒礼任副主任。1994年,成立人文经管系,下设马列教研室,与德育教研室(隶属宣传部)共同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1998年,成立人文经管学院,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承担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自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如今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累计招收硕士生260余人,其中194人已经毕业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2010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现有14人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立以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良传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多项优秀成果。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科技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5个硕士学科点。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北京市教工委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等省部级课题15项,中央高校专项课题13项。出版专著教材28部,获得省部级、协会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14项。本科生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建成校级精品课,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80余人。

❺ 谁知道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目录

基本资料
经历简述
主要讲演:2003年-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主要著述:基本资料
经历简述
主要讲演: 2003年-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主要著述: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蔡礼旭老师,197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2003年10月,于海南岛和杨淑芬老师一同创办「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讲教师。此后,在大陆各地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等)讲演。2004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热烈肯定。2007年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中国地质大学外聘高级讲师、北京大方文化公益网高级讲师。蔡礼旭老师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在国内许多省市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成功举办过300余场传统文化讲演,获得当代名师大德及国学名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着手将他的演讲稿翻译成6种文字向全世界推荐。更在安徽庐江县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开设讲座。蔡礼旭在净空法师的教诲下,以救世的心态弘扬佛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净空老法师的授意下,以首讲“弟子规”为基础,教人正善、正念,劝导世人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编辑本段经历简述
蔡礼旭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自担任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以来一直负责该中心教学指导工作,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为教学宗旨,积极培养伦理道德教育师资和社会教育工作者。至今仍陆续办班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同时也在大陆地区各大专院校等进行演讲,并曾应邀至大陆地区教育局做专题讲演报告。也因海南省监狱系统邀请,而配合到监狱管理局中,进行传统文化进监狱活动。 期间陆续应邀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大型演讲活动,演讲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对于教育界、企业界、政府公务人员、监狱系统等社会各界不同工作层面,阐述中华文化五伦八德在现代化社会中如何运用,既生动活泼又发人深思,真诚感人,言语幽默,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与好评。并在马来西亚应邀下,为2000余名华人学校的专职教师进行演讲教学活动。 所有演讲内容都深受大众欢迎,感人至深,听讲者受益良多,演讲内容已经大量制作发行为DVD与书籍,在世界各地华语区广泛流通。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蔡礼旭老师矢志不变的终生志向。
编辑本段主要讲演:
2003年-2005年
.分别在海口、深圳、北京、庐江、上海、杭州、汕头、温州、大庆、秦皇岛等地进行《经典教育研习班》、《朱子治家格言》、《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的演讲。 .应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文明办和龙湖区教育局邀请,在汕头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为近2000位教师和家长做了《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演讲报告。 .汕头大学《文化与人生》的传统文化演讲。 .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主讲《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以中华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科目,讲述现代社会各种关系的和睦相处之道,用传统文化创造和谐人生。
2005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9所大学演讲《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与传统文化》、《修身与医道》、《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开启仁爱幸福的大门》、《传统文化领航人生》、《传统文化与完善自我》、《传统文化与人生抉择》、《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传统文化演讲。
2006年
.7月1日汤池镇镇政府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纪念大会」,蔡老师应邀出席大会为汤池镇镇政府的全体党员做《传统文化和八荣八耻》的演讲报告。 .10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与会192个国家的代表,做了两天的「幸福人生讲座」报告,引起了全世界和平人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 .长期往返大陆和台湾之间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举办了多期台湾大学生《弟子规》研习营、《弟子规》教师研习营、《弟子规》企业营等活动。 .12月在台湾桃园孔庙大成殿陆续演讲了60个小时的《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全面的介绍中华文化,致力于两岸间的传统文化交流。
2007年
.应海南省监狱系统邀请,配合海南省监狱管理局传统文化进监狱活动,为监狱干警做了《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承传先志 继往开来》的演讲报告。 .12月应邀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为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共600名华语学校教师做《家和万事兴》的演讲;在马来西亚麻坡做《文化的传承》大型公开演讲。
2008年
.2月应江西省国税局邀请为该省国税系统上万名干部、职工进行了《传统文化和和谐国税》《弟子规与国税管理》演讲。 .11月应邀参加由马来西亚教育部、全国校长职工会与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联办的2008年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的授课活动,在马来西亚万宜国民大学为2000余名华语学校教师做《家和万事兴》的大型演讲。
编辑本段主要著述:
1.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华艺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80142-847-9/Z·427 2. 《细讲弟子规》 华艺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80142-846-2/Z·426 3. 《德育故事—小故事真智慧》 华艺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80142-868-4/I·411

❻ 我想考研,土木方向的结构工程或者道路桥梁工程,请问大侠,哪个大学的性价比最高啊,就是学校挺好的,分数不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不错啊,性价比很高的,可以考虑

❼ 中国现代的杰出人物

1.导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❽ 王鸿祯院士对地质学史研究会发展的贡献

石宝珩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1980 年 4 月,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宣告成立,由夏湘蓉教授任会长。研究会的成立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开辟了地质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1986 年 4 月,夏湘蓉教授辞去会长职务,地质研究会推荐王鸿祯院士接任 ( 第二任)会长。自此,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在王老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领域重写了浓浓一笔。自 1986 年以来,地质学史研究会坚持的学术方向、良好会风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王老的领导分不开的。仅从近 20 年来地质学史研究会学术活动的发展来看,王老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明确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宗旨,坚持以学科史、学术思想史为重点开展学术活动

1.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王老接任会长不久,1987 年 11 月在丁文江先生诞辰 100 周年,章鸿钊先生诞辰 11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 当前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日益受到更多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史的研究应该做到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研究事物的本末和始终,达到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的目的。” “通过回顾过去,探讨事业上的盛衰和得失,追溯学术上的本末和源流,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起一份推动作用,这就是我们的衷心愿望。”

研究会始终将王老提出的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作为自己的宗旨,指导研究会的学术活动。

2. 学术活动以学科史及学术思想史为主

地质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质学发展的事业史、学科史和人物史。从研究会活动和基本情况出发,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贯彻 “以史为鉴”的方针,王老提出以科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为主开展学术活动。

1988 年 10 月,王老指出: “地质学史的研究牵涉到所有地质分支学科,它的兴旺发达有赖于广大地质学人共同关心和各有关业务部门的广泛支持。”

1991 年 3 月,王老更明确提出: “地质学史研究会的活动应以研究整个地质科学发展史及学术思想发展史为主,同时兼顾中国古代及当代的研究。应以 19 世纪以来地质学史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 ( 如对重要人物或重要史实的评价) 研究为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撰写地质事业史和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进行学科史研究? 王老提出了学科史与学术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提出了以学科史研究为主线,要同事业史、人物史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提出了开展学科史与学术思想史研究要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思想: 在 21 世纪之初又提出地球科学系统的协调和融合的思想等。这些指导思想都具有前瞻性,具体指导了地质学史研究会学术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开展活动。

1996 年 8 月,王老提出: “今后在国内和国际上除一般史料外,开展学科发展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上升到哲学概念的高度,应是一个重要方向。”

1997 年 1 月,王老又指出: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可将学科史作为基础,全面开展包括事业史、人物史、教育史和古代矿业开发史的研究。” “学科史为主只是 ‘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事物来龙去脉通过人的思想来实现,因此,要研究学术思想发展史。”

王老在辞去会长职务之后,仍关心研究会的工作。2004 年 12 月又指出在 21 世纪,研究会要 “与时俱进”,要贯彻 “以人为本”。他讲: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地球科学系统更为广泛,它的各个方面有个协调和融合的问题,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科学与文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我们要与时俱进,学术思想史具有哲学因素,学史研究与哲学联系也应更为紧密。” “贯彻以人为本,特别要正确对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3. 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学术活动

自 1980 年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以来,至 2005 年召开了 17 届年会,共举办 25 次学术活动,有约 2000 人次参加学术活动,提交论文将近 1000 篇。25 次活动中有 19 次是在1986 ~ 2003 年王鸿祯任会长期间举办的,期间参加人数超过 1550 人次,交流论文超过700 篇。

最有历史意义的学术活动是 1999 年 9 月,在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前夕召开的 《新中国地质科学 50 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会议并进行了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的首发式。

在王鸿祯教授亲自主持、组织下,由地质科学各个领域的 51 位学者、专家,撰写了38 篇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主要地质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是一部在世纪之交具有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重要时代意义的科学史专著,向国庆 50 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对于这一学术活动,受到社会的赞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评价: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这部专著,“对我国地质学主要学科体系 50 年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和学科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从科学史的角度首次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在世纪之交,为我国地球科学在 21 世纪的发展提供了 ‘史鉴’”。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地质学史研究会 “对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的中国地质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出版了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在我国地质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缅怀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弘扬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敬业精神

地质学人物史的研究是地质学史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物史研究不仅是学科史、学科思想史以及事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如王老所讲 “缅怀前辈们在困难的条件下,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历程,必将引起我们的高度崇敬。”如何进行人物研究,1994 年 4 月,王老提出: “研究会要以学科史研究为主线,把它同事业史和人物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人物也应该以学科史为主线,着重搞清史实,从学术方面提出他们的贡献,研究他们的学术道路、学术思想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1. 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地质学史研究会在组织学术活动中,组织或参与组织有关人物史的研讨会主要有:

1987 年 10 月组织了 《纪念丁文江先生 100 年、章鸿钊先生 110 年诞辰,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讨论会》。

1988 年 11 月,在第 6 届年会期间,举行了 《谢家荣先生诞辰 90 周年学术讨论会》。

1989 年 12 月,参加了 《李四光学术思想讨论会》( 纪念李四光诞辰 100 周年) 。

1993 年 12 月,组织了 《袁复礼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

1995 年 10 月,举行了 《纪念孙云铸教授诞辰 110 周年学术报告会》。

2003 年 11 月,第 16 届年会是一次以人物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年会。时逢袁复礼诞辰 110 周年、谢家荣诞辰 105 周年、冯景兰诞辰 105 周年、喻德渊诞辰 100 周年、王曰伦诞辰 100 周年等。

2. 对部分学者的缅怀与评价

王老不仅对前辈怀有崇高的敬意,而且给予了高度评价。以下是他的部分论述:

“丁文江先生和章鸿钊先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对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怀念丁先生、章先生和他们的同辈李四光先生及其他几位先生们一起,披荆斩棘、合作无间的精神,必将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1987 年 11 月)

“李四光教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他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我在研读李老的学术著作时,又深深感到他总是立论严谨,从无武断之语、过甚之词。李老的学风和文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学习李老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节,学习李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文风。” ( 1989年 12 月)

“袁希渊 ( 袁复礼) 老师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之后虽然从事过重要的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西北科学考察期间,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就袁老师的一生来看,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长期坚守地质教育岗位。他长期主持清华大学地学系,师道长存、功勋永在。”“我们现在敬怀前贤,缅怀师德,更应以此自勉,以求无愧于前辈师长,无愧于当前的时代。”( 1993 年)

孙云铸教授 “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孙云铸教授堪称中国地质古生物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地质界一位良师。他待人以诚,平易近人,对后进关切备至,数十年如一日,凡曾亲受教诲的学生无不深志不忘。”( 1995 年 10 月)

“谢家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颇多,对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先生不仅在内生和外生矿床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石油地质和煤田地质有精辟的见解,对大地构造也有重要的创见。” “他毕生致力于资源、能源的找矿勘探实践,是把地质现状与应用密切结合起来的典范。”( 1988 年 10 月)

谢家荣先生是 “中国地质界的一代宗师,矿床学的罕见巨匠,矿产勘察事业的杰出领导人。”( 1988 年 1 月)

谢先生 “知识渊博,非常重视实践,又具有敏锐超前的思维。”( 2003 年 11 月)

黄汲清先生 “他不仅是一位基础地质学大师,还是一位对石油勘查作出重大贡献的应用地质学权威,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工作者和领导者。” “黄先生为人坦诚,治学严谨,具有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重视实践,笃于探索。” “黄先生的辉煌业绩在地质科学真理的宝库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1998 年)

“黄老真正是在 20 世纪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作出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代大师。”“黄老做人处世的优良品德: 一是崇仰前辈,二是关怀后进,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前辈们的高尚品德,做到崇仰前辈,关爱后辈,团结凝聚我们的力量,就一定能在科教兴国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无负于当前的伟大时代。”( 2004 年)

三、进一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地质学史研究会一经成立就参加了国际地质学史委员会的工作,首任会长夏湘蓉教授于 1980 年被选为国际地质学史委员会委员。闻广、王根元、孙荣圭先后当选为通讯委员。王鸿祯教授接任第二任会长后,于 1987 年 7 月参加了第 14 届学术会议,接替夏湘蓉成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委员。1990 年 10 月,在第 15 届国际地质科学史讨论会期间,被增选为该委员会副主席。1996 年 8 月,王鸿祯再次当选副主席。同时,自 90 年代以来,先后又增补中国陶世龙、于洸、石宝珩、杨静一、翟裕生、杨光荣、张九辰、银剑钊、游振东、籍传茂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通讯委员。在王老领导下,研究会加强了与国际同行交往,扩大了国际交流。

1. 组织学术交流会议

( 1) 1988 年 10 月第六届年会中心议题是 “中外地质交流史”。王老在会上提出:“科学技术从其本质来说是无国界的,而国际信息交流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研讨地质学术上的对外交流,回顾其在地质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对推动学科发展,权衡得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然能够为当前和未来的规划措施提供宝贵的借鉴。”这次会议专门研究了拟于 1990 年秋,在中国召开第十五届地质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事项,确定了会议议题:“东方与西方地质思想的交流。”

( 2) 1990 年 10 月国际地科联 “第十五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是 “东方与西方地质思想的交流”。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主席 Martin Guntau讲: “过去国际地质科学史的研究圈主要限于欧美,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这个研究圈内。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的活动扩展到了历史悠久的亚洲,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这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 3) 为准备 1996 年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召开,王鸿祯会长在 1994 年 4 月,在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讲: “重视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才能推动学科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做到与世界学术发展同步,取得国际性的研究成果。”并研究决定地质学史研究会将参加组织地质学中外交流史,学科发展史以及地质理论、思想和哲学等的讨论会。

( 4) 1996 年 8 月,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 “地质学发展与国际地质学交流,19 世纪以来地质分支学科的发展学术讨论会”上,地质学史研究会参与主持了地质学发展与国际地质学思想交流及 19 世纪以来地质分支学科的发展两个分组的学术讨论会。

2. 开展学者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澳大利亚学者 D. R. 欧德罗来华交流,1992 年9 月,他以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史学会理事身份访华,作了四次学术报告。1999 年 10 月,以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再次访华,进行了 “地质科学史研究中的方法及文献资料甄别”的专题讲座。

四、凝聚人才,坚持好的文风会风

地质学史研究会 20 多年学术活动不衰,并不断取得好的成果,表明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这首先是由于研究会有好的带头人。首任会长夏湘蓉的严谨学风,一直影响我们。1986 年王鸿祯教授接任会长以来,以求实创新精神,带领我们不断取得新进展。

地质学史研究会遵循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宗旨,长期坚持好的会风和文风:

( 1) 始终坚持学术交流是研究会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始终坚持 “严谨、求是、创新”的传统,保持了不张扬的好风格。

( 3) 始终坚持贯彻 “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 4) 实现了 “一年一会,一会一书 ( 刊) ”目标。

( 5) 积极争取上级主管单位和挂靠单位的领导和支持。

研究会好的会风和文风,是与研究会会长分不开的。王老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在地质界的崇高威望,以及对研究会活动亲自组织和周到安排,更以他包容的广阔胸怀和固本慎始的科学精神,团结和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形成了研究会的中坚力量。

研究会好的会风和文风,得到中国地质学会的充分肯定。地质学史研究会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并多次受到赞誉。

1998 年 10 月,时任秘书长的王弭力说: “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工作在中国地质学会 44个专业委员会、研究会和工作委员会中是比较出色的一个。每年一次的年会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安排。”

2004 年 11 月 20 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来函: “地质学史研究会云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对地质学科的发展,对地质学术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地质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我国地质界同仁的肯定和重视。”凝聚了王鸿祯教授和众多老一辈地质学家心血的地质学史研究会,已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上,书写了厚厚的一页,载入了史册。

展望研究会的未来,在新会长翟裕生院士带领下,一定会继承传统,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❾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毗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距北京仅1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长城学院具有独立的、设施齐全的校园和完善的学生综合服务设施。学院实际占地面积300余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与机房、语音室、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基础设施;配备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学生活动室等教辅设施;建有标准塑胶体育场、篮球场等各种体育设施。
学校三百多亩,却容纳着一万两千多名学生,三个教学楼明显不够用,12层高的图书馆楼只有7、8、9三层有书,藏书50余万册,这还是三个学校(长城学院、科技学院、虎振技校)共用的,周六、日还不开门。破小乱差是给每一个人的感觉,学校设施很不完备,没有像样的体育设备,宿舍是六人间,只给四个凳子(现在刚配成六个),电扇很小,风吹不到我的床,暖气片的长度似乎被打了折扣,柜子小到两件冬天的外套就能把它填满,宿舍两个水管,一层楼三间公共厕所,一切似乎都和1200元的住宿费不成比例…学校教师资源不足,很多兼职教师,所以没有双休日,学生也就不能干些周末兼职…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受骗了,但有什么办法,除非退学…学校没有大教室,所以有大活动都在操场举行,有讲座也不敢声张,否则教室就容纳不下…学校有三十余个社团,但只有一个学术性社团,所以学术气氛很不浓…
事实是这样,你自己看着办吧,但有一点,长城学院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所以特色专业还是挺强的,况且有地科类专业的学校在全国还是不多的。

❿ 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曾满军
第二炮兵某部技术营营长
爱军精武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新型高素专质基层指挥员。


湖北省体育属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顽强拼搏
多次夺得国际体操大赛冠军。
李长松
武警吉林总队辽源市支队副参谋长
赤胆忠心
在处置突发性事件和抢险救灾中屡建奇功。
裴春亮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村主任
致富思源
带领村民同走致富路。


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身残志坚
以顽强的毅力求知创业并积极回馈社会。
许传玺
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院长
矢志报国
多次在国际法律领域成功捍卫国家与民族利益。


吉林省公安厅反恐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出生入死
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功勋卓著。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
矢志不渝
为发现冀东南堡10亿吨大油田做出突出贡献。
徐本禹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
无私奉献
积极投身贫困山区扶贫支教。


辽宁芭蕾舞团演员
勤学苦练
多次在国内外芭蕾舞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