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地质灾害
❶ 三峡大坝地区的环境,自然灾害
三峡工程是造福人类的宏伟工程。
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的影响:
河口沉积环境变化,三专峡工程蓄属水前,长江挟带大量泥沙淤积到长江河口,对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为土地增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前30年,淤积至河口的泥沙最多只有三峡工程前的一半。现在每年泥沙沉积在上海形成的土地减少了,这是对上海土地资源扩展的巨大损失。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常言道“流水不腐”,三峡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湖静水,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而库区众多城市的废水、固体废物的非达标排放十分普遍,因此库区水污染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备受瞩目。
滑坡:
三峡库区原本就是一个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镇迁建的大量建筑活动,使危机四伏的地质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❷ 堤坝隐患探测
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很多中小型水库。由于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行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水库堤坝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隐患,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造成严重灾害。例如,黄河大堤长1395 km,堤宽为10~15 m。目前黄河大堤有险工段138处,工程段达680 km。因此,采用有效手段,查清各大河流、水库堤坝各种隐患,尽早采取整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堤坝隐患是堤坝决口的内在原因,诸隐患中尤以动物洞穴、土裂缝和历史决口没能很好修复地段为主。堤坝洞穴多由田鼠、獾等动物打洞而成,洞径一般为0.3~0.6 m,洞内储食部分更大,埋深2~10 m。土裂缝是在大堤修筑后逐步形成的,比如,黄河大堤有沿堤身的纵向裂缝,也有垂直堤身的横向裂缝,裂缝宽度一般为2~5 cm,而少数为10~20 cm,埋深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其中以横向裂缝对大堤的危害最大。
在一般情况下,水库或河流的坝堤可近似视为均质体,由于隐患存在往往破坏了堤坝的均一性,隐患部分与非隐患部分之间存在电性差异,为使用电法勘探探查隐患提供了物性前提。
目前,不仅传统的电法勘探用于探查堤坝隐患,一些高新技术及新方法也用于探查堤坝隐患工作之中,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1990年9月11日~18日,中国地质大学探地雷达组在河南武陟、中牟、郑州花园口用PulseEKKO-IV型探地雷达,对黄河大堤土裂缝、洞穴和“老口门”(历史上曾决口而草率修复的地点)做了试测,完成雷达记录剖面34幅。根据探测深度和目的体几何形态、物理性质的要求,探测中选用的技术参数是:天线中心频率为50 MHz和100 MHz,以100 MHz为主。少数剖面辅以200 MHz;线间距1.5~1 m;测点距0.2~0.5 m;数字采集取128次叠加;处理采用SEC增益和5道平均和2点平均;波速参考已知资料(包括直接测定资料)取0.13 m/ns。
黄河大堤的堤身系历代施工逐步加高而成,即由不同类型土壤压实而成的堆体,垂向上层次结构和组分不尽相同,但堤身层间电阻率差异不大(30~100 Ω·m)。
图12.9.1是探地雷达在武陟沁河右岸大堤上0+565桩号处的一条剖面上的雷达记录,由图可以看出,波形同相轴的明显特征是:土裂缝的发育地段使同相轴断开,纵向裂缝发育带的这种特征也有更宽的显示。裂缝发育带造成同相轴错动、分叉、合并等复杂形态。因此,图12.9.1不仅揭示了单条土层裂缝,而且还揭示了裂缝发育地段。
图12.9.1 黄河大堤上土裂缝探测的雷达图
参 考 文 献
别叶尔列B P等.1993.统计方法在大滑坡性状预测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3):131~132
陈仲候,王兴泰,杜世汉编.1993.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地质出版社,259~260
崔霖沛,吴其斌编著.1997.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邓世坤,祁明松等.1993.探地雷达在滑坡和岩溶地区探测中的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
黄治平,赵育台,陈心太,张道纲主编.2000.中国煤田电法勘探典型成果图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08~109,122
贾苓希,李大心,朱炳球等编著.1992.地下热水调查的物探化探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47~48
木村重彦,佑腾乙丸.1990.放射性示踪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2)
潘玉玲,张昌达.2000.地面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祁明松.1993.黄河大堤隐患的探地雷达探测.地球科学,(2):339~340
王卫平.2001.航空物探在土地资源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地球科学.(26):116~117
吴庆曾.1992.我国地质灾害的勘查与监测现状.勘察科学技术.(1):62~63
肖宏跃,雷宛.1993.用高密度电法探测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应用效果.物探与化探,(2):142
徐恒力等编著.2001.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北京:地质出版社,222~223
Огилъви АА.Основыинженернойгеофизики.“Недра”Москва,1990
❸ 三峡大坝库区可能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三峡大坝蓄水,巨大的水压可能对地下岩层有压坏的可能,引起局部地震。如果库区岩土不实,容易发生渗透。水位升高,对库区的山体作用,形成山体滑坡。
❹ 急…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分别有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 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生的前兆:1、泉水复活;2、土体上隆;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4、坍塌和松弛;5、变形发生突变;6、裂缝急剧扩张;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特征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编辑本段]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❺ 库岸坍塌、堤坝渗漏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8.5.1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夹河子水库坝体隐患综合电法探测
夹河子水库兴建于1959年,第二年由于质量问题坝体形成管涌造成溃坝。后经重新整修后长期运行,各类隐患逐渐明显,渗漏、裂缝现象日渐扩大,为确保堤坝安全采用了自然电位法、电阻率测深法、激发极化法对其进行了调查,有效地预测了大坝坝体的隐患。
(1)自然电场法:为了解防护坡的破损裂缝设置了I—I′剖面。该剖面有多个异常出现,两处大异常均位于闸口泄水处(其中西闸已关闭,但闸后仍有小股水流泄出),见图8-1。其余较大异常段的异常值超过正常值30%~100%以上,应是防护坡破损渗漏引起。从实地了解,凡异常出现的护坡段其水泥护面、浆砌卵石多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存在,如0+230至0+360、0+810至0+890等坝段。
图8-1坝体破损裂缝自然电场曲线
(2)电测深剖面法:该剖面沿坝顶布置,由79个最大极距AB/2=40~100m的电测深点组成。根据实测结果得知,1+230至1+890(电测深剖面工作到1+890)ρs等值线密度大(图8-2),曲线分布均匀,ρ。极大值90~120Ω·m,反映其坝体密度较好,无明显低阻软弱层存在,产生的隐患可能性小,经本次ZK1取心证实,坝体较密实,除坝顶表层松散外,无软弱层等隐患出现。
图8-2物探综合电性剖面
Ⅰ~Ⅳ—自然电场剖面;Ⅴ—电测深剖面
坝段从1+230开始ρ。曲线逐渐降低,至1+110最大值仅为40Ω·m左右。1+110至1+230间,因无法布极故无电测点,而1+110至0+000ρ。等值线值普遍较低,在同一深度仅为30~40Ω·m,为前者的1/3至1/4(图8-2)。究其原因分析,坝体上部结构较为松软不均,坝体中下部存在有低阻软弱层,经ZK4取样证实,5.5m以上地层松软不均,其下有多个软弱层。
0+000至0+180,尤在0+000至0+030、0+090至0+180坝段,ps等值线在坝体上部有相对高、低阻封闭圈存在,中下部等值线稀疏,根据这一特征结合其他电法分析,坝体上部除土质松软结构松散外亦有空洞裂缝存在,坝体中下部仍有软弱夹层,后经ZK7取样证实电测深剖面法分析是正确的。
(3)激发极化法:为了解软弱夹层的顶底板埋深,选用η、J、D三参数。ZK4旁的激电2号点,激电三参数曲线均有峰值出现,η、J、D异常值超出正常值,η、J两参数在AB/2=8及10m处有两个上升点,11、13m均有峰值异常(图8-3)。
D参数分别在5、7及11、13m处出现峰值,经定量分析,7~13m尤其10~13m有不同程度的软弱层存在,该法解释结果在后来的钻孔中证实,在5.5~17m有多层软弱层出现,岩柱成流塑和软塑状,极化率在1%~2%,激发比超过1%的10~13m岩柱全成流塑状,无法用手托起。
0+744、0+810分别为激电3号、4号点,根据各点的η、J、D值对软弱层的异常反映绘制一幅反映软弱层顶底板断面图(图8-4)(李德铭,1995年)。
图8-3孔旁激电测深结果
图8-4推测软弱层顶底板断面图
8.5.2孤东油田海堤质量电测深探测
孤东油田位于黄河入海口,渤海潮间地带。孤东油田海堤是为了阻止海潮侵入,确保油田安全而建设的配套工程。该工程地处海滩,土质主要为粉砂土,并有部分地段为软基。工程建成后,经受多次风暴潮袭击,堤体内部很有可能出现疏松层带、裂缝、空洞、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层及其他隐患。为查清隐患的性质及存在部位,用电阻率测深剖面对海堤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测,为海堤质量评价和除险加固提供依据。
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将该海堤分为四类:①均匀密实段:视电阻率ρs<5.0Ω·m,堤体质量均匀,密度度好,干容重p>1.5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75%;②基本密实段:视电阻率ρs=5.0Ω·m,堤体质量一般,局部碾压不实,密实度一般,干容重ρ=1.40~1.5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2.6%;③疏松层带:视电阻率ρs>10.0Ω·m,多为电阻率异常段,堤体质量较差或很差,密实度很差,干容重p=1.30~1.4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19.3%;④软土层带:视电阻率ρs<3.0Ω·m,堤体质量比较均匀,但含水量大,干容量p=1.40~1.50t/m3,此类堤占海堤总长度的3.1%。
根据土样干容量和视电阻率测定,地下水位以上,视电阻率与干容重的关系为 P=-0.06796×ln(ρs)+1.657%。
为验证探测效果,布置开挖了探井,并沿井深每0.50m取一个土样,现场测量土的湿容重、含水量和干容重。其中1#探井位于桩古段桩号0+150m处,深度5.5m,在等深度视电阻率剖面曲线图上呈高值异常,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等值线呈密集高值半闭合圈,如图8-5所示,推测该处海堤为密实度较低的疏松带,该探井附近视电阻率异常段长285m(0+060至0+345)。从开挖情况来看,沿井深0~2.4m为黄色粉砂;2.4~3.0为黄色重粉质砂壤土;3.0m以下为黄色粉土。在深度为2.0~5.5m处,土的干容量在1.33~1.48t/m3,低于设计值,其含水量为10.2%~28.9%,孔隙比为0.885~0.949,渗透系数为0.432m/d左右。探井开挖过程中,土质自上到下逐渐松散,铁锹挖掘不太费力,未见肉眼可见裂缝或洞穴,其地下水位与海平面一致。当挖至5.5m时,井内发生了流沙现象,不能继续深挖。由此可见,该处堤体内部质量很差,与电探推测的结果相吻合。
图8-5m桩古段0+000至0+300区间视电阻率等深度剖面及拟断面图
3#探井位于孤东段桩号1+215m处,在等深度视电阻率剖面图上处于正常场区,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等值线稀疏,如图8-6所示,推测为质量较好的均匀密实段。该探井开挖探度2.0m,土质为粉砂土,土体均匀密实,平均干容重达1.57t/m3,含水量在13.6%左右,与电探分析结果一致(张保祥等,1997年)。
图8-6孤东段1+005至1+305区间等深度视电阻率剖面及拟断面图
8.5.3高密电阻率法堤坝隐患探测
1999年3月在湖南益阳永申垸大堤实测结果(图8-7),滦河大堤探测渗漏实例剖面(图8-8)。电阻率断面清楚地反映了坝体渗漏位置(图8-71#断面22m处,2#断面133m处,图8-8137m处)和坝体质量。
图8-7永申垸高密度电法测量断面图
图8-8滦河大堤高密度电法工作成果图(北京地质仪器厂TDVM—2高密度电阻率仪器测试报告)
8.5.4探地雷达堤坝渗漏探测
8.5.4.1控制坝基渗透漏的裂隙节理调查
当坝基地层层间节理、裂隙发育,在水库蓄水后,往往成为水库渗漏的通道。充水节理、裂隙成为强反射界面,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规则的倾斜界面。
8.5.4.2坝体浸润线的揭示
当水库坝体存在贯穿坝体以缝隙组成水平发育带时,则在水库常年水位线附近出现以充水形成的强水平反射波组成的水库浸润线的雷达特征(图8-9)。
8.5.4.3金江水库坝体隐患探地雷达探测
金江水库位于资江水系三级支流檀江上游,枢纽工程坐落在邵阳县东南部的五峰卜镇金江乡刘家桥村,水库总库容约1515万m3,相应水位海拔301.6m。正常库容1220万m3,相应水位海拔299.7m。常年水位海拔292~294m。主坝底部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白云质灰岩和梓门桥组含燧石灰岩夹钙质粉砂岩、页岩,层间和裂隙性溶蚀较发育,岩溶强烈发育,溶沟、溶槽、石牙较多。大坝左岸至中部采用壶天群白云质灰岩残坡积土作筑坝材料,中部至右岸采用梓门桥和测水组地层的残坡积土作筑坝材料。本区位于新华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带中西部边缘,五丰铺向斜的东南翼,坝址岩层产状走向N20°E、倾 NW、倾角45°,岩层走向与河流流向成10°交角,为纵切河谷。有三组节理较发育,其产状分别为走向N40°W、N80°E和N15°~20°E,壶天群白云质灰岩主要岩溶发育方向与第二组节理走向一致。86%的坝体置于厚度2~15m的第四系堆、残坡积含砾粘土之上,下伏基岩有73%为岩溶强烈发育的白云质灰岩。虽经多年综合治理,但至今大坝外坡脚仍有常流水点16处,湿润区3个,湿润面积达380m2,仍为隐患未彻底根治的严重渗漏坝体。
图8-9坝体浸润线雷达图像
为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用探地雷达对湖南邵阳金江水库堤坝隐患探测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断裂F1与F2揭示:图8-10为F1断裂和F2断裂的雷达图像,由图可见断裂倾角40°~60°,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系测水组、梓门桥组砂页煤系地层,裂隙反射界面影像较多,表明此地层层间节理、裂隙发育,成为此坝段的隐患之一。在水库大坝外坝脚有一系列漏点,稻田及菜地出现大片湿地及积水正是此隐患的佐证。在相应位置的地面检查亦见一断裂,其产状为走向80°,南倾倾角60°~70°断裂面见大量角砾岩,部分漏水点处在其延伸方向上。
图8-10雷达图像
(2)揭示浸润线存在:300m标高平台,100MHz天线,820ns时窗的剖面连续图像上,除反映人工堆积残坡积土及基岩起伏的反射界面以外,在特定的标高上,出现一条水平的反射界面,此界面标高低于常年水位标高292~294m,在迎水坡标高为285.26m,在背水坡为285.00m,此反射界面即是水库常年水位的浸润线,其影像特征为串珠状的强反射界面贯穿坝体,产状水平,断续出现。沿此反射界面缝隙发育,并见有多处溶洞、土洞出现,见图8-9。可见由于坝体土壤含粘粒量高,具干裂湿胀的特性,在带压力的水体作用下,长期浸泡的土体粘粒形成泥浆,泥水逐渐渗出,沿水位浸润线形成带状空隙。
(3)灌浆工程质量检测探索:目前灰岩地区水库坝体隐患防治在国内外仍是一大难题。金江水库隐患治理有30多年的历史,自1960年蓄水以后,主坝常发生渗漏、开裂、沉陷、塌陷等现象,险情时有发生。1960年6月至1962年5月,进行帷幕灌浆,钻孔184个,使坝体漏水量减少63%;1982年低涵出口下基岩管涌,中部内坡沉陷1350m2,左岸及右岸坡出现塌洞,实施帷幕灌浆,钻孔258个,进尺9550m,灌入水泥3345t;1986年外坡三个湿润区仍存在,大坝外坡二级平台出现一塌洞,实施劈裂灌浆和高压定向喷射灌浆,灌入水泥2225t,形成防渗板墙6442m2;1996年内侧一线平台出现塌洞,坝外出水点流浑水,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但浑水流量无减少。在300m标高的探地雷达图像(图8-11)上出现等间距灌浆物影像,这些灌浆物具强反射、锥状影像特征,间距3m,个别6m。水库管理部门证实帷幕灌浆孔距3m一个,间距6m者,中间钻孔无或少进浆量,根据图像上的影像可准确计算灌浆有效深度和水泥浆的扩散半径(曾提等,2000)。
图8-11灌浆效果检测雷达图像
8.5.5深圳罗屋田水库井间地震CT渗漏勘探
水库所在罗屋田河谷属断裂谷,西侧坝址附近有下石炭统石磴子组可溶性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分布区内岩溶极发育。根据库区灌浆堵漏等钻孔勘探资料:覆盖层3.25~17.7m,由粘性土、含砾中粗砂为主组成;灰—深灰色灰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可溶性岩。这些可溶性岩或埋藏于第四系河流堆积土层之下,或埋藏于石炭统砂页岩之下。据1984年广东省水电勘测设计院40个灌浆钻孔资料,有9个钻孔揭露单层溶洞或多层溶洞,洞高0.4~3.25m不等,多数溶洞未充填,个别为充填-半充填洞。另外,在水库管理处以北、溢洪道东侧可能存在一北北东向(N25°E)断裂带,这一带可溶性岩内溶洞极为发育,以上9个所揭露溶洞的灌浆孔均在这一区域,这也是本次地震波CT工作的重大区域。
图8-12为距坝基线距离约20km的K1-K2-K3-K4钻孔CT成像剖面图和为距坝基线距离约40m的K5-K6-K7钻孔成像剖面图,图8-13为近垂直坝基线的 K6-K3钻孔CT成像剖面图。从波速图像可以看出其纵波速度分布在1.53~4.38km/s,且呈现自上而下速度增高的趋势,可以认为波速值大于2.3km/s且等值线密集区为相对完整基岩区,如图8-12、图8-13的下部;局部的低速(1.5~2.2km/s)等值线封闭圈为小溶洞或岩溶发育区。在波速图像图8-12下图中纵波速度值相对较低为1.2~3.8km/s,这符合钻孔地质资料所揭露的这一带为灰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可溶性岩分布区。
图8-12km深圳市罗屋田水库岩溶渗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图8-13km深圳市罗屋田水库岩溶渗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在波速图像中靠近K1孔标高27.36m、15m、2.36m处的三个低速封闭区推断为溶洞,其上部(由K2孔标高的37.36m至K4孔标高31m)为溶沟、溶槽或破碎带影响区。波速图像图8-13中部标高30~34.7m为一较大规模的溶洞发育,图8-12下图中浅部的溶沟、溶槽与深部的溶洞成层状沟通,这一区域正是为灌浆孔所揭示的多层溶洞区,位于北北东断裂带附近,受破碎带影响,这一带可溶性岩极为发育,是造成水库渗漏的主要原因。由此,K1孔周围所揭示的溶洞和K6-K3中间部位的溶洞为主要的渗漏通道,其展布方向应当与剖面垂直即近垂直坝基线方向,深部虽有局部小溶洞发育,但不具连通性。
另外,在波速图像的标高37.3m、35.4m、41m以上部分,是由于井中无水、接收检波器无法耦合,造成这一区域无接收数据,属非成像区域,不作解释(孙党生、李洪涛等,2000)。
8.5.6大堤防(隔)渗墙质量浅层地震检测
为了确保重点江河大堤的绝对安全,国家每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大堤进行加固处理。近年来,提出了采用防(隔)渗墙方法,防止(或隔离)地下水和江水穿过大堤堤身,防止管涌的形成,从而达到保证大堤安全的目的。形成防(或隔)渗墙的方法很多,例如搅拌、砼成墙。此类墙具有竖直的规整的二维板状体和厚度小(一般为20~30cm)两大特点。因此,如何准确地无损检测墙的质量(主要包括墙的连续性和厚度),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和瞬态瑞雷面波法相结合对搅拌和砼成墙方法形成的隔渗墙质量检测效果较好。
8.5.6.1地球物理条件和成墙厚度的计算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瞬态瑞雷面波法均是利用介质的物性差异,在物性发生变化或突变部位将产生波的反射或绕射和频散现象。砼防渗墙主要由砂和水泥灌注而成,而搅拌隔渗墙主要由水泥和粘土孔中搅拌而成,因此,墙与围土、墙与夹泥(或疏松体)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将产生反射或绕射和频散,具有较好的地震地质条件。检测区内表层均为粘土或亚粘土,具有良好的激发接收条件。不管是防渗墙还是隔渗墙,从设计上看均为一个竖直的规整的二维板状体,若墙体所穿过的地层或墙体附近为均匀状介质,有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即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式中,vrt(h),vrtq(h),vrq(h)分别是深度为h处的围土、墙体两侧两检波器之间(即墙和围土的综合)和墙体的面波速度,dh(h)是深度为 h处的墙的厚度,dx为墙体两侧两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当vr(th)=vr q(h)时,墙厚dh(h)=0;当vrtq(h)=vrq(h)时,墙厚dh(h)=dx。当深度为 h处的vrt(h),vrtq(h)和vrq(h)及dx为已知时,即可由(8.2)式求得墙厚dh(h)。因此,墙厚的反演精度取决于由瑞雷面波法获取的围土、墙体和墙体两旁检测器之间的面波速度(图8-14)。
图8-14厚度计算示意图
8.5.6.2砼防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由图8-15断面墙的厚度和图8-16砼防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剖面上主要有3组连续性较好的反射同相轴,它们分别为防渗墙顶板、底板和粘土层底板反射,墙体中异常清晰易辨。墙的顶板埋深约为1.3~2.5m,底板埋深约为13.0~15.0m(设计埋深为14.0m)。墙体中存在3处夹疏松物或墙厚变薄的异常。2个断面墙的最小厚度为19.9cm,最大厚度为23.6m,平均厚度分别为22.5cm和21.7cm,均达到设计要求(设计厚度为22.0cm)。
图8-15厚度示意图
图8-16砼防渗透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8.5.6.3搅拌隔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图8-17断面厚度示意图
由图8-17两个断面墙的厚度和图8-18搅拌隔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隔渗墙顶底板反射相轴基本上可连续追踪对比解释,墙体中异常清晰易辨。墙的顶板埋深约为0.5~2.5m,底板埋深约为17.0~19.0m(设计埋深为18.0m)。底板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比顶板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相对要差,表明墙底存在夹泥和不光滑现象。墙体中主要存在四处夹泥异常。两个断面墙的最小厚度为32.8cm,最大厚度为35.3cm,平均厚度分别为33.0cm和33.1cm,均达到设计要求(设计厚度为33.0cm)(刘江平等,2000)。
图8-18搅拌隔渗墙浅层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参考文献
地矿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2.《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环境工程地质》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邓世坤.2000.探地雷达在水利设施现状及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刘传正等.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江平,张丽琴,张友明等.2000.浅层地震技术在大堤防(漏)渗墙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李德铭.1995.综合电法探测坝体隐患.《物探与化探》
汤洪志.1999.综合物探在江西广昌中坊水库坝勘查中的应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滕润秋,晃小林.1999.物探方法在洞庭湖区堤防工程隐患检测中的应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孙党生,李洪涛,任晨虹.2000.井间地震波CT技术在水库渗漏勘查中的应用.《勘查科学技术》
王传雷,董浩斌等.1999.高水位情况下堤坝隐患的监测预报技术探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张梁等.1998.《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咸恭等.1986.《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保祥,杨宏,刘性杰等.1997.电测深剖面法在孤东油田海堤质量探测中的应用.《勘查科学技术》
曾提等.1997.地质雷达在湖南邵阳金江水库坝体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研究.《物探与化探》
❻ 三峡大坝对四川地区地质灾害有没有影响
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专中属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者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❼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除地震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据初步调查估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94年底,全国共发生明显破坏作用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地震除外)达4万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数十人以上或经济损失千万元以上的比较严重的灾害事件有几千次。各种地质灾害共造成几万人死亡,毁坏房屋达几千万间。此外,地质灾害还破坏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破坏土地资源和农作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现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广泛发生在山地高原地区的地质灾害。它们形成条件和活动规律相近,区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称为崩滑流灾害。
中国是崩滑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余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1949~1994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大的灾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市、自治区)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黔地区,是灾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岭、黄土高原、燕山山地、辽东山地最严重。该带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灾害活动较弱,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灾害活动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台湾山地,除局部地区灾害严重外,灾害一般不强。
崩滑流灾害是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主要破坏作用有下列5个方面。
1.造成人员伤亡
1949~1990年,我国崩滑流灾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镇、矿区等人口聚集地区暴发的崩滑流活动常造成一次死亡数百人的灾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远安县盐池磷矿崩塌,284人丧生;1983年3月7日,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洒勒山发生大型滑坡,三个村庄被摧毁,死亡237人,重伤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市溪口镇青龙嘴山发生滑坡后,因暴雨进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庄、工厂被掩埋,221人遇难。
2.破坏城镇、矿山、企业
全国受崩滑流严重侵扰的城市有59座,县城以下的城镇数百个。如重庆市共有体积大于500m3的滑坡129处,崩塌58处,解放以来多次发生活动,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有66处滑坡处于活动或潜在不稳定状态,还有82处可能崩塌的危岩体,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镇,如四川省松潘县、南坪县,云南省兰坪县及新疆库车县等因崩滑流灾害严重,不得不搬迁重建。许多建设在山区的工厂,特别是“三线”工厂,常遭到崩滑流灾害破坏,因此使一些工厂停产或搬迁。如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区内,共有崩塌、滑坡270处,总体积达750×104m3,十几年来,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多数矿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灾害的破坏或威胁,其中以抚顺西露天矿、四川攀钢蓝尖铁矿、华蓥山煤矿、甘肃白银露天矿等数十个矿山尤其严重。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全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沟1386条,危险性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处,崩塌有近万处。22条铁路干线上,有9980km长的线路受到比较严重的危害或威胁。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灾害造成的较大行车事故180起,33个火车站被淤埋41次,毁坏大型桥梁27座,隧道6个,平均每年中断行车1100h,用于修复整治的工程费约1.5亿元。受害最严重的线路主要有宝成线、陇海线宝天段、成昆线、川黔线、湘黔线、东川线及鹰厦线等。
几乎所有的山区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灾害的破坏。如川藏公路沿线分布有泥石流沟1036条,滑坡419处,崩塌1525处,受害路段总长3176km。川滇、川陕、甘川、昆洛、成兰、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灾害也十分严重。
大江大河两岸是崩滑流灾害的多发区,对内河航运造成严重威胁。如在长江中上游的重庆至宜宾之间的690km河段,发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体283处,总体积约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宾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处,平均密度1.2处/km,总体积在35×108m3以上。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两岸多次发生特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活动,给长江航运造成严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的新滩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坏水利、水电工程
解放以来,我国有数百座水库和水电站遭受崩滑流灾害破坏。仅云南一省遭破坏的水库就有50余座,水电站有360余座。刘家峡水库自1968年蓄水后库岸不断崩塌,到1984年总崩塌量达1250×104m3以上,影响了库容。拟建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差,库区范围内发育有崩塌、滑坡214处,泥石流沟271条。在三斗坪至江津县的未来库岸地带,发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体392处,总体积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灾害体189处。全库岸崩塌(危岩)、滑坡体数量的平均线密度为0.14处/km,平均体积模数为91×104m3/km。如何防治这些灾害对水库工程建设和正常运行是水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5.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
为了使山区摆脱贫困面貌,需大力开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动区,这些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如四川省攀西地区(我国规划中的重要矿产基地),在大约6.6×104km2范围内,发育有体积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余个,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困难。
二、岩溶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岩溶塌陷2840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为330km2。
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市、自治区),以桂、湘、黔、粤、冀、赣、滇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及粤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房屋、铁路、水坝、电站等工程设施和城市、矿山、企业环境。全国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城市近7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44个,主要有唐山、武汉、昆明、黄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严重危害的大中型矿山有60多个,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湖北铜录山铜矿、广西泗顶山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山东莱芜铁矿等。近年全国铁路沿线发生岩溶塌陷375处,其中危害严重的有55处,受害线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贵昆线、湘桂线以及京广线、沈大线、胶济线的部分线段。有30多个车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黄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来,因岩溶塌陷颠覆列车3次,中断行车达2000多小时。
三、地面沉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区的分布
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其中,累计沉降量达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
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带)。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这是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其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其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开封—郑州地面沉降区。
4.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
6.台湾山地边缘的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地面沉降带。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坏城市设施,妨碍城市建设
主要表现是:造成房屋和桥梁开裂、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开裂;地下管道错裂失效;码头及其它港口设施下沉或被水淹没;抽水井管上升,设备须不断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轮停靠的码头,原标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时被水淹没而无法装卸,耗资900多万元进行加高后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屡遭破坏,每年花费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改建;上海苏州河原来每天运输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后减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沉降差达135mm,引桥发生错裂,使这座跨度为64m的开启式提升桥不能按原设计提升,影响了海河航运。
表2-1我国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灾害情况简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困难。
2.积水滞洪,水患和潮灾加剧
严重的地面沉降活动,把一些城市置于洪水和海潮威胁之下,具体表现如下。
(1)滞汛积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滞汛积水问题,不仅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层建筑物在汛期被水侵没,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积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积水造成的物资损失达100多万元。
(2)洪水威胁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势低平,且大多沿河发展。地面沉降活动不仅使城市高程进一步降低,而且拦河堤坝等防洪设施因沉降而发生破坏。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断下降,出现严重的水患威胁。例如天津市海河干流两岸防洪堤,自1959年来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匀沉降出现许多裂缝,加上河道淤积影响,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来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较大汛情,全市即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显困难,如再遇1963年规模的特大洪水,将导致极其严重的损失。上海市区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为4~5m,60年代后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区只有2m左右。伴随地面沉降活动,黄浦江、苏州河水位不断上升超过警戒水位的现象频繁发生,并多次出现黄浦江水倒灌,淹没市区的现象。为了确保城市安全,1956年开始沿江修建防汛墙,此后伴随地面沉降的发展,先后5次进行改建和加固,投资达4亿多元。目前,上海市区共建防汛墙224km,郊区建34km,外滩一带墙高已达2.3m,预计到2030年,还须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御黄浦江水。类似情况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灾加剧在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活动使陆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如天津塘沽地区,近几十年来相对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处(塘沽河滨公园)为-3.3m。与此同时,滨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发生局部开裂;许多防潮闸——耳闸、二道闸、海河闸、金钟闸等下沉0.4~2.6m。在这种情况下,天津沿海灾害性风暴潮日趋严重,其频度、强度和造成的损失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发生的风暴潮,使海水越过防潮堤闸涌入陆地,塘沽一些地区水深达1.3~2.0m,大量企业单位被淹,受灾居民1万多户,直接损失1.3亿元。近年来,宁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过防潮堤闸,淹没沿岸码头、仓库、工厂和居民区,造成严重损失。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也日益严重,不但潮位越来越高,而且高潮频次也不断增加,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1962年8月,7号台风袭击上海,吴淞口潮位高5.38m,苏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冲击下,防汛墙出现46处决口,半个市区进水,南京东路水深0.5m,直接损失达5亿元。
四、地裂缝灾害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
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了三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一)汾渭盆地地裂缝带
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NE方向,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发育有一个宽近100km、长近1000km的地裂缝带。该带沿汾渭盆地边缘断裂带内侧的第四纪沉积区延伸。各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活动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征。自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灾害性地裂缝,70年代中期以来活动加剧,使西安、大同、宝鸡以及周至、临潼、渭南、华县、蒲城、韩城、万荣、运城、绛县、临汾、洪洞、祁县、太谷、榆次等近50个市、县出现较严重的地裂缝灾害。
该地裂缝带自南向北可大致分为四个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缝
该区地裂缝分布在渭河两岸地区,以西安市地裂缝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此外,千阳、宝鸡、周至、武功、兴平、礼泉、三原、临潼、长安、渭南、蒲城、华县、华阴、大荔等20个县、市也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给当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筑以及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处华山北麓的蓝田、华县、华阴,自1971年以来出现多处地裂缝,至今仍在发展。在华山半导体厂内,有两个以近EW向为主体,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缝带。其长度分别为200m和250m;宽度分别为70m和100m,使刚刚建成投产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车间、仓库等主要建筑物开裂,局部发生下沉达14.6cm,虽经多次加固处理,但始终不能摆脱地裂缝危害。在华山汽修厂亦有两条近EW走向的地裂缝带。其总宽200~300m,长约500m。在其影响范围内的5幢家属楼和其它建筑设施,相继发生大面积裂缝和变形,铁路路基也下陷变形;虽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加固,但裂缝持续发展,防治效果不佳。陕西化肥厂于1972年建成,尚未投产,厂房即发生裂陷,下沉量达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两岸的运城、夏县、合阳、韩城、万荣、闻喜、绛县、侯马、翼城、襄汾、临汾、洪洞等约20个县、市。这些地裂缝主要延伸方向为NEE、SN、NE、NW四组,单条长度为几十米到100m以上,宽度一般为0.4~0.2m,可见深度为0.2~0.3m。多条地裂缝常常组合成带,有时沿一个主导方向呈线状或串珠状延伸,构成长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裂缝密集带;有时不同方向的地裂缝相互交叉,构成密集的地裂缝集中区。分布在工厂、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缝,对房屋建筑和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万荣县两次暴雨后,该县薛店村在29日9时30分地面开裂。地裂缝长1.5km;一般宽为1~2m,最宽达5.2m;一般深1.5~3.0m,最深达12m。大量积水顺缝一泄而光。裂缝所经之处,房屋开裂或倒塌,受损房屋300间(受害居民67户)。村内一口深223m、造价6万余元的机井也因而塌毁。1984年6月,绛县电厂地裂。地裂缝长50m,宽40cm。家属宿舍也随之开裂。运城东北的半坡乡,一条NE向延伸的地裂缝(长约9km,宽0.3~1.0m),造成数十间民房开裂,田地成为破碎的沟地。
3.太原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县、太谷县、祁县等地。榆次县北部王湖至聂村一带,1982年出现4条近SN向的地裂缝,组成长约500m,宽约15m的地裂缝带,裂缝深2.5~3.0m,最深12m。处于地裂缝发育带内的省储备局仓库、地区变电所和部队等单位的办公楼、食堂、家属宿舍等建筑物出现大量裂缝,成为危房或者废弃。
4.大同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大同市,以市区西南边缘的大同机床厂一带最严重。地裂缝始见于1977年,发生在剧场街9号楼附近,长200m,使9号楼出现裂缝。80年代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进一步发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动。地裂缝走向NE57°,宽1~6cm。其南盘相对下滑,垂直相对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缝破坏带宽5~20m,所经之处,房屋墙体和过梁开裂,门窗变形,管道错动。机车厂8幢居民楼和食堂、学校等公用设施严重受损,受灾建筑面积29141m2,危害居民290户。除市区外,在北部天镇县的滹沱店、孙家店、顾家湾、宣家塔和阳高县的罗文皂以及大同市东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后亦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坏。
(二)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地裂缝带
该地裂缝带始于1966年。该年3月在邯郸市电台和国棉一厂首先发生地裂缝活动。此后,不但在该市迅速发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许多地区相继发生日益严重的地裂缝活动,很快形成一个沿太行山东侧和东南侧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缝分布带。其北起保定,向南经石家庄、邢台、邯郸进入豫北的安阳、新乡、郑州一带以后,向西延伸,经洛阳达三门峡一带,与渭河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地裂缝带相连,全长约800km。共有5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地裂缝。其中,河北省有39个县市、200多处,主要有易县、容城、涞水、保定、定县、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宁晋、新河、柏乡、临城、无极、南宫、邢台、南和、永年、邯郸、肥乡、广平、鸡泽、大名等;河南省约15个市县、100多处,主要有南乐、清丰、汤阴、浚县、辉县、获嘉、新安、渑池、三门峡、陕县、灵宝等。
分布在城镇和企业、矿山的地裂缝,对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严重危害。河北省邯郸市1963年发生地裂缝活动。1966年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在国棉一厂、电台、汽车修配厂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条地裂缝。裂缝单条长度为185~700m,组合长度3~8km。地裂缝损坏楼房7处,平房数十间,错断管道2处,破坏围墙10堵,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发生在农村的大量地裂缝,除破坏民房、道路外,还对耕地和水利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大别山北麓地裂缝带
1974年在大别山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的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和皖西南的霍丘、颖上、寿县、六安、金寨、阜南等11个县市,其范围南北宽近100km,东西长约150km,可大致分为三个近EW向延伸的地裂缝密集带:北带从息县夏庄经淮滨县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寿县;中带从潢川隆古、城关、桃林,经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带从潢川仁和,经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东延至六发县境内。每带宽15~20km,带内地裂缝密集,带间地裂缝比较稀少。单个地裂缝规模不等,长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宽10~50cm,个别达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大别山北麓地裂缝活动加剧,其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淮河流域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豫、皖、苏、鲁四个省中有152个县市出现了地裂缝,形成三个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分布带:一是从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六安向东到南通、如东的EW向地裂缝分布带,其地裂缝除在潢川至寿县一带进一步发展外,在东部的马鞍山至如东一带也出现不少地裂缝;二是周口—阜阳—寿县和商丘—永城—蚌埠两个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缝分布带;三是沂水—郯成—宿迁NNE向地裂缝分布带。
(四)其它地区的构造蠕变地裂缝
除上述三个大规模地裂缝带外,在其它地区还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缝或小规模地裂缝带。它们亦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晋、冀、鲁、豫地区。如1988年在豫东平原上蔡县黄埠乡和太康县朱口乡发生的地裂缝活动,造成黄埠乡尚庄、杜庄等5个自然村,朱口乡的洼陈、二甲张等12个自然村的许多民房的墙体、门窗开裂0.5~6cm,当地群众惊恐不安。山东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厂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来,地裂缝活动持续发展,在玻璃厂厂区内形成一条近南北向延伸达300m以上的地裂缝,使主车间和其它一些工厂建筑、地面和墙体出现无数条2~30cm宽裂缝,工厂被迫搬迁;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户民房严重开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现多条延伸数百米的地裂缝。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库的偏坝和附近地面亦发生开裂,使水库安全受到威胁。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严重变化,造成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大陆淡水含水层发生的入侵现象。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城镇、矿山地区,通常是由于强烈开采或疏干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坏地下水水源,进而影响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我国滨海地区发生明显海水入侵的地区主要有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莱州湾和胶州湾沿岸、广西北海市等地。全国累计海水入侵面积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离超过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过400m/a。
大连市海水入侵发生在1976年以后;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区有12处,以大连泡、金县、南关镇、甘井子、营城子最严重,其次为革镇堡、大魏家、金纺、后盐村、周水子、牧城驿、龙眼井。入侵的累计面积为230km2,氯离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过7000mg/L。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大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秦皇岛海水入侵发生在北戴河海滨区的枣园水源地,入侵面积24km2,氯离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濒临报废。
山东省莱州湾、胶州湾沿海地区,是近年海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截至1991年4月,累计海水入侵面积为431.2km2,地下咸水扩侵面积为299.5km2,累计730.7km2。主要发生在莱州市、龙口市、烟台市,其次为青岛市、胶州市、招远县,再次为蓬莱县、长岛县、牟平县、海阳县、胶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动使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灾害区44.5万人无淡水使用。灾害区人民由于饮用劣质咸水,使身体受到严重危害,甲状腺肿、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剧增,达40余万人。海水入侵还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盐渍化发展,农业生产不断下降,粮食累计减产(30~45)×108kg。
其它地区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海水入侵活动,虽然目前危害尚不严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六、膨胀土的胀缩灾害
膨胀土是一种胀缩能力极大的粘性土,对工程建筑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使房屋等建筑地基发生变形,进一步引起房屋沉陷开裂;对铁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导致路基变形,铁轨移动,大坝开裂等,破坏了运输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我国膨胀土分布广泛,主要发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21个省(自治区)的205个县(市),其中以云南、广西、河北等地区尤为发育。如湖北省郧县县城,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迁建,新城址膨胀土十分发育,严重受害房屋25.9×104m2,占全部房屋建筑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毁房屋近10000m2。因破坏严重,县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类似灾害在湖北宜昌、贵阳、枝江、应城、孝感、云梦、新洲和广东省的广花盆地、东莞盆地、雷洲半岛,河南的平顶山市、南阳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广西南宁,安徽合肥、泗县、蚌埠,云南蒙自、鸡街,四川成都,山东临沂、泗水,河北邯郸等地也有发生。
❽ 为什么建大坝会诱发地质灾害还有移民问题还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一、对库区上游的影响:
1、水库蓄水蓄沙,水质下降,洄游产卵的生物数量减版少;
2、淹没农田,居民要离开家权乡。
第二、对库区的影响:
1、库区水质富营养化,水位上升使得地下水上升,蒸发加剧,导致库区耕地盐碱化;
2、蓄水使得库区压力增大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如库区地震;
第三、对库区下游的影响:
1、下游泥沙沉积减弱,有机质沉积减少,径流量减少,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紧张;
2、入海口因沉积减缓,加之海浪侵蚀使得三角洲(海岸线)后退威胁沿海地区;
3、入海口营养物质减少,影响动植物生存。
总之,自然界的变化都是渐进的过程,使得生态系统有时间去适应去改变,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修建大坝会急剧改变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
❾ 地质灾害与环境
纵观风化和重力地貌,特别是重力地貌,由于它们所具有的特性,它们的发生对人类活动和建设工程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它们发生的结果,就是对农田、道路及工程设施直接破坏,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它们的发生还可产生次生灾害,如滑坡体将江河堰塞,江河水流无法下泄,积水增加,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冲破滑坡体形成的松软的临时堤坝,形成洪峰,对江河下游造成极大的危害。
例如,1963年意大利北方某水坝发生震惊世界的大滑坡而导致毁坝事件,其滑动土体达3×108m3,几乎填满了坝高265m的水库,洪水倾泻冲毁了4个村庄,酿成3000人死亡。又如我国湖北的长江新滩1985年6月12日发生巨型滑坡,滑坡体土方总量达3×107m3,将整个新滩镇摧毁,翻没大小船只70多条,迫使长江封航。2007年5月10日湖北巴东县清太坪镇木竹坪村清江支流(小地名大坦坪)发生大面积滑坡(图3-11),该滑坡体位于巴东县清太坪镇木竹坪村二组,其下部抵清江支流桥河西岸,后缘高程约600m左右,沿岸长达约1500m,约800×104m3的山体和12户18栋86间民房坠入清江中,导致清江支流桥河水域被截断,清金线交通中断,大小船舶停航,灾情涉及清太坪镇6个村,41个组,1506户,5678人。损失惨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600余万元。
对风化和重力地貌,特别是重力地貌的孕育、发展方向、变形体量和影响区域及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认真细致的研究,将有利于相关部门为防灾减灾做出正确决断。
图3-11 巴东县清太坪镇木竹坪村清江支流发生大面积滑坡
❿ 如何缓解三峡大坝所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大坝,从开建之日起争议就未停止回过,供水蓄水可能引答发地质灾害的忧虑一直存在。中国经济网记者7月10日在由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举办的媒体沙龙上了解到,清华大学 “973”项目研究证明,消能是减轻地质灾害的关键,水电开发本身就是要把河水中的能量取走,因此,其结果一定会减轻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