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对河流的影响
⑴ 水与地质灾害
一、降雨
黄土由粉土、粉质粘土组成,透水性一般较差,降雨一般不容易渗入形成上层滞水或潜水,一次降雨所引起的潜水位上升幅度不大,而且滞后现象明显。所以,单纯就降雨而言,似乎不会触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但是,在黄土构造节理、卸荷与风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发育部位,降雨可沿空隙下渗甚至灌入,在相对隔水部位形成上层滞水或饱水带,增大岩土体重力、甚至形成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强度,从而触发黄土滑坡、崩塌的发生。
据本次调查资料,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6~10月,与降雨量以及降雨特征关系密切。如1986年6月调查区持续阴雨天,月降雨量达全年最高,日降雨量达35.9mm,在城区连续触发宝塔山和凤凰村2个滑坡。区内近年发生滑坡和崩塌频次与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地表水
地表水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这里主要指河流与水库中的地表水。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秋季多暴雨和大雨且时间集中。降雨在短时间内汇集,形成具有较强侵蚀能力的地表水流,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也常引发地质灾害。河流发育期不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不尽相同。区内的延河、南川河及汾川河等干流及较大的一级支流已进入老年期,河谷已达百米—数百米宽,河流下切进入基岩数米,基岩出露亦高达十数米,河谷内冲淤趋于平衡,流水对两侧坡脚侵蚀作用减弱,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影响不明显。在二三级支流内,基岩多有出露,河流下蚀受阻,侧蚀作用较强,对谷坡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历史上已引发较多的滑坡。滑坡堵塞河谷,滑体受流水冲刷侵蚀,大部不复存在;谷坡滑动后,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在三四级或更小的沟谷内,主要为黄土沟谷,流水的下蚀和侧蚀均存在,两岸谷坡较陡,目前仍处于流水的侵蚀中,是滑坡、崩塌的多发地段,但这些地区由于地形条件差,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滑坡崩塌形成地质灾害的概率较低。自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区内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河流沟谷中的水流明显减少,地表水的侵蚀强度有所削弱,流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渐趋缓和。
水库或淤地坝附近,地表长期积水,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地下水位抬升,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地下水,通过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
三、地下水
研究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十分贫乏。但是,由于黄土节理裂隙发育,在斜坡地带,在原生节理和构造节理的基础上,发育了密集的风化、卸荷裂隙,甚至演化为黄土陷穴、落水洞,在暴雨过程中,降水汇集,沿节理、裂隙、陷穴、落水洞等通道快速下渗,在古土壤或基岩之上形成局部上层滞水,甚至潜水。地下水活动降低了黄土强度,改变了坡体应力状态,常常触发斜坡变形失稳。据研究,当黄土含水量<18%时,黄土力学强度较高,坡体在直立的状态下也可保持稳定;但如果>20%,则强度降低很快,坡体稳定性亦变差。所以,地下水活动对斜坡变形失稳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斜坡上的上层滞水的存在,降低了土体强度,增加了土体的重量,易触发斜坡变形失稳。
二是在连阴雨过程中或大雨之后,水分入渗途中在古土壤层受阻,使古土壤以上的土体含水量增大,虽尚未饱和或形成上层滞水。但是,由于含水量增大,降低了土体强度,也同样触发斜坡变形失稳。
三是水库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影响地质灾害。如河庄坪镇赵家岸水库蓄水,引起坡体内地下水位上升,在坡体前部形成泉水,斜坡变形导致居民房屋变形及墙体开裂,严重威胁居民安全。
⑵ 地质灾害对山区河流影响的综述
使河流断流,大抄规模滑坡崩塌堵袭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山区河流强烈演变。
比如汶川“5·12”地震上,在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4市1州共形成104座地震堰塞湖,其中成都市9座,德阳市14座,绵阳市53座,广元市21座,阿坝州7座。这些堰塞湖广布于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四大流域;其中,嘉陵江流域22座,涪江流域52座,沱江流域16座,岷江流域14座
⑶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说出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专(夏季风)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属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r\n\r\n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⑷ 村庄分布在河流边上所受地质灾害影响小吗
是否受到自然灾害抄影响要看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从古至今,很多城镇都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在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沿河分布的村庄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的确比较大,比如山洪,泥石流等,但是河流个村庄经济发展也带来便利。
⑸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的高低,倾斜方向决定河流流向,如我国大多河流向东流,主要是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而一些大的河流主要发源于高原山地。
⑹ 地质构造对河流发育的影响
地壳(岩石圈)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并对河流形成、发展演化起着控制作用。尤其是断裂构造常构成一个地区的水系格架。主要表现如下:
1.河谷的位置及流向
河谷的位置及流向常受地质构造控制,如构造破碎带抗流水侵蚀能力弱,易快速地发育成为河谷,并呈直线状分布。如我国云南鲜水河。东非裂谷中的青、白尼罗河的直线流向就是典型的范例。
2.水系格局
水体的展布是地质构造最灵敏的反映。特别是
3.区域构造控制大区域内河流的展布格局
大河流的流向都受区域地势控制,而区域地势地貌本身又受控于区域大构造。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地势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隆起的结果,这一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促使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均向东流入大海。而秦岭地槽褶皱山系构成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则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综上所述,研究河流的发育,必须从构造运动这一视角去观察,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才能得出正确地结论。
图5-22 断裂构造形成的水系格局
本章要点
1.根据流水在地面上流动特点,可分为坡流、洪流和河流三种类型。
2.地面流水动能的大小与流量、流速的平方呈正比。
3.流水可以分为层流、紊流、环流三种基本流态。
4.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对谷底和谷坡进行冲蚀破坏,这个过程称侵蚀作用。河流的对河谷底部底蚀作用有时表现的得非常强烈,如我国的虎跳峡和北美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是由于强烈的底蚀作用造成的。河流的侧蚀作用可以形成边滩,还会使河道截弯取直。
5.河流的搬运能力主要取决于流速。
6.河流的沉积作用常形成河床、边滩、河漫滩与三角洲地形。
7.河流的形成与演变受自身运动特征影响外,同时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是怎样形成的?各有何特征?
2.一条大河不同河段会发生哪些地质作用?各形成何种地貌形态?
3.绘图表示河谷结构。
4.绘图表示河流阶地类型。
5.河流搬运作用有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
6.何谓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河流袭夺?
⑺ 河流对地质,地形的影响
在河流上游,由来于流水的侵蚀,河床自较陡,流速较快,流量不大,常常成v型谷,可以建水力发电站
在河流中游,地势变缓,流速减慢,由于支流的流入,流量增大,含沙量也会相应的增大
在河流的下游,基本上地势平坦,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流量最大,含沙量也最大,主要是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当然,由于河流所处的纬度不同,因此补给类型也不同,有无结冰期也不同,季节变化也不同
另外,山地的河流河口处,易形成冲积扇
⑻ 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流向产生什么影响
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地形能够影响河流,反过来河流也能塑造地形。
河流上游大多流经山地和回高原,水流急,答河水不断侵蚀,形成河谷,如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湟水谷地等。
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容易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如珠江入海口的珠江三角洲、尼罗河入海口的尼罗河三角洲。
如亚马孙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美国的大平原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恒河平原由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塑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因此也叫两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的泥沙淤积而成;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因此也叫黄淮海平原。
⑼ 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因素
环胶州湾地区地质灾害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地质活动三大类。
4.7.1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壳的区域升降运动; 二是断裂构造活动。前者是形成现状地形特征的内在因素; 后者则是形成区内构造格局及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必要条件。
4.7.2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阳能影响而产生的地表变异作用,包括流水、风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归结为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连接二者的搬运作用,即不断地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隆起部分,并把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洼地区或海中。因此,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起着改造地表形态的作用,是地貌景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现状的地貌形态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1) 流水作用
区内大气降水相对比较丰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于受地形条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对地表的侵蚀,对泥砂、砾石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当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形成径流时,开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运动,随着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对地表形成片状侵蚀,对地表风化层或松散层进行剥蚀,若汇入沟谷底部或低洼地带,径流就会集中,动能增大,并以线状形式对沟谷底部及两侧进行侵蚀。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流水的直接冲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块甚至是巨大漂砾的磨蚀作用。
( 2) 风化作用
风化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方式,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山区岩石出露,风化形式多为碎屑状风化、块状风化和球状风化。
4.7.3 人类工程地质活动
人类频繁的工程地质活动及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工作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1990 年以来,经济、城市建设、旅游及第三产业、交通等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建设规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类的工程活动及对地质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地质现象明显呈上升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分布见图 4.6。
图 4.6 环胶州湾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分布
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旅游线路建设发展较快。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基坡脚,破坏了地质体的原有结构特征,削坡过陡造成边坡失稳,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形成灾害隐患。新景点的开发大都以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尤以怪、险、奇、玄的地貌景观吸引游客,加大了人类与景观的接触程度,也增加了灾害发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镇的工业、民用建筑的建设,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建筑物的建设需要对邻近山体采取削坡、回填等措施,这些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将更加频繁和密集,形成的灾害隐患也不断增加。
矿产资源开发、建筑石材开采、河道内挖沙等资源开发活动,也是破坏地质环境、形成灾害隐患的重要人类工程活动之一。开采活动破坏了山体、植被、耕地,形成的矿坑、陡峻边坡及大量堆置的矿渣、尾矿等,是诱发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⑽ 地形对河流的分布,流向有哪些影响
地形的高低,倾斜方向决定河流流向,如我国大多河流向东流,主要是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而一些大的河流主要发源于高原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