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迟
⑴ 西安市珠宝玉器鉴定中心在哪里
目前在西安共有三家检测中心有权出具珠宝黄金的合格检测证书
西安地专质调查局(和平门),地址属:西安市雁塔北路100号
西安市珠宝鉴定中心(高新路)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26号质检大厦7层(高新路与科技路十字向东200米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稍门)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迟扩展阅读:
玉制的器物。
《周礼·春官·典瑞》:“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 汉 桓谭 《新论》:“ 雒阳 季幼宾 有小玉检,卫谒者 史子伯 素好玉器,见而奇之。”《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屋子却不是照摆玉器摊子、洋货铺子似的那样摆法,只有些名书古画, 周 鼎 商 彝,一一的位置不俗。”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们劫走了的有三代彝鼎, 秦 汉 砖瓦,玉器铜镜……至少在一千件以上。”
⑵ 谁能给我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详见陈景润网络 网址
http://ke..com/view/2125.htm?fr=ala0_1_1
⑶ 徐迟的代表作是什么
徐迟 代表作,也是使徐迟闻名全国的,是写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犟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於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徐迟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等。
⑷ 武汉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没有发展好
中国城市批判——无情撕开中国城市面纱
中国第一部城市文化反思与命运拯救读本。
枪打出头鸟 无情撕开中国城市面纱
快刀斩乱麻 深层解剖中国城市软肋
作者海默从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6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城市伤口切入,对每个城市的文化与命运进行鞭辟入里地剖析、反思和批判,人文与经济并举,文理与哲思辉映,嬉笑怒骂、诙谐幽默,亦庄亦谐,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第一部城市文化反思与命运拯救的惊世之作,被称为“来自中国民间最尖锐的声音”。
烦躁而麻木的武汉:我们恨“鸟”不成“凤”
基本特征
文化符号
江城 武昌起义 二七大罢工 九省通衢 《知音》 《今古传奇》 热干面
经济符号
东风汽车公司 健民药业 丝宝集团 汉正街
城市定位
中国光谷、华中地区中心城市
重要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旅游去处
江汉路步行街 东湖 黄鹤楼 归元寺
负面联想
闷热 服务质量差 排外
近年来,武汉在各种版本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节节败退,排行名次虽然没有堕落到最后,但与“大武汉”的身份令人吃惊地不符。2002年,《经济日报》上公布的中国内地24个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武汉排名第14位,被厦门、无锡和大连这样的地级城市挤出“十强”,甚至排在了后起之秀东莞、珠海和青岛的后面。在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第二届中国24个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武汉又一次羞愧地坐在了第14号的位子上,名不见经传的宁波和苏州再次冲到了武汉的前面,一直逃不过这个不祥的数字,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无论怎样,这一切对武汉来讲,肯定是一个可怕的信号,世人不禁要问:“武汉,你的那点老本还能啃几年?”
武汉似乎正在无可挽回地蜕变成一座缺少活力的城市。在20世纪后期中国急遽前行的城市现代化步伐中,武汉似乎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它总是那么盲目、随意、滞后,像一个老态龙钟的人那样暮气沉沉,而缺少20世纪初武汉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火辣辣的魄力和勇气。
武汉的道路和建筑是顺着长江和汉水而建,所以倾斜,所以杂乱,所以没有明确的方向。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站牌上都标有方向,而武汉没有,一个没有方向的城市能走多远?
以长江为界,武汉既不属于江南,也不属于江北,同样,武汉人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北方人,武汉人既没有学会北方人的豪爽,也没有炼出南方人的精明。武汉是一个骑在江上的城市,然而它却没有随着奔腾咆哮的江水走出中原,走向世界。
武汉在历史上最红火的时期是清末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那时的武汉对外贸易是“驾乎津门(天津),直追沪上(上海)”,成为内陆地区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名声赫赫。可近10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直在“啃老本”,大武汉给人大而无当的空洞感。
1992年邓小平南巡第一站就在武汉的武昌,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可武汉并没有借此发力,当广州和深圳以超常的敏感性率先领悟和实践着南巡讲话精神的时候,武汉却无动于衷,依然整天发着牢骚,怨天尤人。
湖北曾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东湖更是因毛泽东多次下榻而闻名全国。湖是武汉这个城市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上苍给予的,然而武汉却不珍惜,像败家子一样把它廉价地变卖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在武汉市内,曾经有许多面积大小不一的湖,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建设上的急功近利,武汉对湖的填埋行径令人吃惊。目前武汉著名的东西湖区仅有湖泊20个,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仅剩1960年的13.6%。由于大面积地填湖建房、建鱼池、建广场,致使目前在武汉市内很难找到一个环境优美的湖。“填湖运动”的恶果不仅破坏了城市环境,更具破坏性的是,对于城市排水能力本身就差的武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武汉人最怕下暴雨,只要一下暴雨,不到20分钟,城市交通马上堵塞,如果下暴雨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武汉就会变成中国的威尼斯水城。“大东湖区”是武汉的文化之“根”和“文脉”所在,“大东湖区”的治污问题与发展问题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武汉似乎还没有找到平衡二者关系的上策。
武汉拥有冗长的铁路线和堪称黄金水道的水上交通,造就了一副过于发达以致良莠不分的胃口,负荷太重的血管丧失了良好的流通功能。走在这座大而无当的城市里,你就像置身于一座杂乱无章的巨型集贸市场,随时都能发现一些在别的城市似曾相识的东西(仿制几乎是这座城市最为出色的一种能力),惟独看不到武汉自己。
轰动全国的“武汉外滩”上的“炸楼事件”虽然大快人心,但这么大的影响防洪的违章建筑是怎么出笼的?到底谁应该站出来为此事负责,给业主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暂且不提,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将用什么去弥补?不仅如此,对于一个焦躁不安的武汉来说,在城市建设上的败笔还在续写。武汉长江大桥头上有一座著名的龟山,在山上建了一座巨大的“计谋殿”,在山的西边又建了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建筑——赤壁画馆。从视觉上看,与山上高大的电视塔极不协调,整个龟山的自然风光被破坏得荡然无存。现在武汉城市轻轨建设项目也已启动,在紧靠水厂车站的一个“十过九堵”的十字路口规划了一个轻轨车站,不知决策者是如何考虑的,群众议论纷纷。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容纳百川,包罗万象,良莠不分,对异质文化具有惊人的消化力,也许正因如此,它几乎变成了一个大杂烩。各种劣质文化和优质文化在这里进行嫁接、融合、杂交,进而形成一种不伦不类、平庸无奇的“四不像”文化。武汉给外地人的感觉好象就是大、空、脏、乱、热,驳杂、中庸、模糊,很难一语道出它的个性特征。在武汉,喊叫的是烤羊肉串,给你上来的却是猪肉串;好不容易找到自认为比较正宗的湘菜馆,竟然没有湘菜中最常见也是必须有的酱板鸭。武汉什么都有,天南海北的各种商品各种菜肴各 种流行时尚,应有尽有,但武汉又是什么都没有,你在武汉很难买到正宗的名牌商品,很难吃到正宗的传统八大菜系中的菜肴,除了能吃到正宗的热干面,很难找到能代表武汉优秀文化的东西。
据本人考证,“水货”一词的专利权拥有者就是武汉,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水资源非常丰富,武汉人形容一个人“假”就说是个“水货”,很形象、很准确,同时也透视出武汉对人类生命血液——“水”的不尊重。武汉的“水货”成堆,什么都有假,解放前还有故事说武汉一商人为了骗取别人的货物弄个假老娘作抵押的事。
车站和厕所是透视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武汉有个全国有名的武昌火车站,外地人只要想到那个车站,心里就开始发毛,并同时伴随强烈的不安。去车站坐车时,一下出租车就有脏兮兮的半大孩子帮你开车门,然后拽住你的衣服要钱。售票大厅里有票贩子常兜售车票、帮你插队、带你进站,火车站门口的食品和水果也常常缺斤少两。武汉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城市”,“脏、乱、差”早已闻名全国,社会风气不好也是闻名遐迩,2003年5月,武汉汉口园林部门为美化城市气氛,在汉口的繁华街头摆放了数百盆应景的鲜花,没几天就因无人看管而遭路人哄抢一空。
武汉似乎正在无可挽回地蜕变成一座缺少活力的城市。在20世纪后期中国急遽前行的城市现代化步伐中,武汉似乎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它总是那么盲目、随意、滞后,像一个老态龙钟的人那样暮气沉沉,而缺少20世纪初武汉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火辣辣的魄力和勇气。
“武汉不好!”这句话基本上是武汉人和非武汉人的共同评价,甚至武汉人提起武汉来显得更加义愤填膺。武汉有什么不好?好多到过武汉的人都抢着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实,武汉自古以来的名气都很大,武汉的发展优势自古以来也都是明摆着的,武汉应该“很好”。
在文坛上,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甚至边远的广西都举着湘军、川军、陕军和桂军的大旗,摇旗呐喊,拼搏嘶杀,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湖北却没有举起“鄂军”的大旗,建国以来文艺创作成绩一直平平。作为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在波涛汹涌的文坛上一直“波澜不惊”。
在文化上,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甚至长沙比起来,它就像是一片“文化沙漠”。尽管也有长江文艺出版社、《今古传奇》、《知音》等几块“绿洲”,也有徐迟、曾卓、周韶华、周百义、池莉、邓一光、刘醒龙、方方等几匹“骆驼”在跋涉,但他们毕竟是在“沙漠”上跋涉。京剧、豫剧、越剧在全国都拥有广大的观众,但历史悠久的汉剧和楚剧对全国的观众来说还很陌生。
曾经有人“莫须有”地将武汉称为“东方芝加哥”,极言其繁华。可惜“叫了几次没什么人响应,也就没有叫开来”(方方《武汉这个地方》),武汉人还说,武汉话差一点成了普通话,道理很简单:中国人是“汉人”,汉人不说“汉语”说什么?这话的可笑之处是,把“武汉话”简化为“汉话”,又把“汉话”等同于“汉语”,整个一个“自恋综合症”。
在旧中国,十大商帮中的“湖广商人”在生意场上名声一直欠佳,有位学者经研究发现,湖北人(主要指武汉人)聪明过了头,处处对人设防,显得太“*”。是不是变得“蠢”一些,才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为外省人怕跟他们做生意。京货、沪货、港货和广货风靡全国,但同样久负盛名的汉货在全国却难大行其道。
武汉的城市文化缺少自己的鲜明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广州有“粤派文化”、成都有“休闲文化”,甚至连山西的平遥、湖南的凤凰这些县级小城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然堂堂的历史悠久的大武汉却很难说出有什么特色,实属不可思议。武汉,它不俗也不雅,不前卫也不古朴,面对这种尴尬状况,历来特别“讲味”的武汉人不知做何感想?最爱说“差火”一词的武汉人在建设和塑造自已的城市文化个性时,的确还“差”了一把“火”。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所谓“湖北佬”,实际上主要指的就是武汉人。世人偏见固然有之,但历史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开个什么玩笑。当我们回过头来面对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平稳的发展现状的时候,出于一种真诚的热爱,我们对武汉的确有一种“恨鸟不成凤”的感觉。
作家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是最好也最坏,即“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也就是说,这种亦好亦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注定了武汉一直要在两种命运之间徘徊和抉择,如果充分利用了它的优势,就会前途无量,否则,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就会形成阻碍和困扰武汉发展的路障和壁垒。武汉特定的地理位置,没有使武汉在优势互补中练就出优秀的人格力量,长期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广泛的流动性,反而使武汉人既不像北方人那样讲义气,也不像南方人那样讲信用,对武汉人来讲,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让人肃然起敬的东西,一切都在浓郁的物质气息中丧失了崇高感。
武汉是三个镇(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城市,直快列车可以在市内停站三次,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武汉之大可见一斑。六十年代武汉建起了长江第一桥,让武汉人神气了很多年。“大武汉”名副其实,它是国内少数几个可以和北京、上海比大的城市,可惜的是大武汉并未干出无愧于这一称号的“大事业”。
北京是“城”,上海是“滩”,而武汉是“镇”。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之天险也。武汉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武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武汉人好象总有一种好战心理,同时也是一种戒备心理。在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和外地人)交往时,总是担心对方占上风而自己吃亏。公共汽车上的磕磕绊绊,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稍不注意,双方就会拉开架势,准备吵架,而且往往是理亏的一方常常以攻为守先发制人,摆出一副好斗的姿势。武汉人挤车靠“勇”,老人、妇女、儿童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经常看到有人站起来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而在武汉这种现象较为鲜见。
⑸ 徐迟的报告文学有哪些
徐迟(1914.1O.15—复— )原名商寿,制浙江吴兴人。1931年至1933年,曾先
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写诗。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
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
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法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
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
湖北文联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
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等,受
到广泛好评。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其他报告文学有:《结晶》(报告文学集)1984,《我轰炸东京》(报告文学)美国劳逊队长著,与张能
欣合译,1945,时代生活《解放,是荣耀的!》(报告文学)美国袭屈罗。斯坦因著。
1945,重庆新群出版社《巴黎!巴黎》(长篇小说)苏联爱伦堡著,与衰水拍合泽。
⑹ 大学生看的书籍推荐励志
强烈推荐的《唤醒心中的巨人》(安东尼罗宾),这本书操作性很强,不是和其他的空谈,能很好的帮你调节情绪,提升自信,而且立竿见影。
1.《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比较可以,
2.《积极思考的力量》现在网上没电子版的,书店有09年9月出版的叫《积极思考》,这个才是诺曼文森特皮尔的,《积极思考的力量》网上的是 他妻子写的其实英文叫《the power of postive thinking in business》,和文森特的不一样。
3.《人性的弱点》是讲人际关系的,也有用
4.《谁动了我的奶酪》主要讲人需要改变,比较单一,但启迪颇丰,同类的还有《峰与谷》《礼物the present》
5.最好还是推荐安东尼的《巨人》看了以后你会马上去做的,至少它是惟一一本能让我不仅仅是感叹,二能让我付诸行动的书!
6.《不抱怨的世界》讲心态的
另外,《唤起心中的巨人》要能买的话买2002版的,目前我网上找到的书店找到的都是编译的,改动太大,原版的核翻译版的目前貌似绝版了,不过你可以买《巨人的脚步》,它和《唤起》内容大致一样,只是吧《唤起》的故事性的删减一些,《唤起》要看的话看电子书好了。
⑺ 浙大名人有哪些人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3.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4.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迟扩展阅读:
浙江大学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
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2006年起,为优秀本科学生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进行后期培养,亦可以按照长学制及双专业、双学位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进行后期培养;学院在后期培养阶段,重点构建了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为优秀本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进行后期培养,亦可以按照长学制(如巴德年医学八年本硕博连读、教育学本硕(博)连读、法学本硕(博)连读、管理学本硕(博)连读)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以及双专业、双学位(如计算机+X、生物+X、外语+X、X+信息、X+管理、X+法学、X+经贸)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进行后期培养。
参考资料网络-浙江大学
⑻ 读《西行路上左公柳》有感500字就行,急啊~谢了
徐 刚
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尽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往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因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在近代惟一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同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今天的安西,在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引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土地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作者简介
1、徐迟(1914——1996)
现代散文学家。浙江吴兴人。1914年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结集为《二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曾与戴望舒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黄山记》等作品。
1978年徐迟献给全国科技大会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诗一般的文采轰动了中国文坛,这不仅是继中国“文革”十年后标志着文化艺术的复苏,也是徐迟文学才华“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从1966年至1976年,作为中国文学巨匠居然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噤若寒蝉”。从此徐迟创作思泉奔涌,一发而不可收,继而有《生命之树常绿》、《地质之光》《在湍流的涡漩中》等新时期发表至今人们记忆犹新的篇章。
1996年12月12日,徐迟在武汉逝世,他是“以一种谁也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深夜从六楼阳台上跌落在地,法医鉴定结论是:生前坠楼。依照旁人的推测,诗人在追求一种人生最后的腾飞。他在住院期间,曾对他人说过:一个人,在他的事业达到顶峰后,最好的收场是飞起来。徐迟啊!在人生最后关头还在追求诗的意境,可惜,这样的完美令他的读者痛泣无言。
10年来徐刚这个没有薪水的作家,精心分配收支,他将稿费的1/3做采访经费。他认为,我的稿费是读者给我的,读者给我的钱,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人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十多年采访,走在祖国山川大地的徐刚,没找过任何一个单位,包括支持他的各级环保机构报销过一分钱,也没找任何一个朋友赞助过一分钱。事实上有许多机构和朋友非常愿意资助他,这不仅是对一位作家所从事创作的关注,也是对我们国家环保事业的关注。徐刚拒绝了,“用别人的钱,用国家的钱,心里不踏实”。
1992年,徐刚夫人患癌症,他用稿费保证夫人的营养费及女儿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夫人出院后,徐刚又开始了奔走。他到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方去了,到生活在荒漠中的人群中去了,他要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他只有看到想看的,才能写出想写的。现年63岁的徐刚为腰椎间盘突出困扰多年,左腿常常疼痛难耐,举步维艰。由于常年写作,视力相当脆弱,读书、写作时常被迫中断,但眼前只要不是模糊一片,他就读就写。写完了,就走——荒漠、沙丘、江河湖海。他一直以叔本华的两句话警策自己:“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你不能要你想要的。”
从1986年开始写《伐木者,醒来》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放眼全中国,没有一个环保作家,能超过他;没有一本环保书籍,能超过他的文章。你一定听说过《江河并非万古流》吧?你也一定知道《守望家园》吧?《长江传》、《地球传》、《中国:另一种危机》,这些充满深情和诗意的文字,多多少少你曾经耳濡目染过吧?而他写的《崇明岛传》、《三江源》等书,也都富有同样的品质。
从空中俯瞰人类的“大”行为
作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有一种帝王的气势。任何作家都得有这种气势,如果没有,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他的作品一定经不起推敲、激荡和淘洗。这种气势缘于一种正派和纯洁的自信。如果说我们非要定义作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是我们人类中内心最纯洁和正派、敏感和多情的那一类人,同时,他们以无所畏惧的使命感,把自己的心中所感,用文字如实地表达和呈现给社会。
徐刚当然是这样的作家,当他站在神圣中国的高空,面对千疮百孔的现实,历数一座座荒原,一条条巨流,告诉我们帕米尔是亚洲的、世界的山之结,告诉我们青藏高原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荒凉,告诉我们长江、黄河这些文明母亲的历史和内心的秘密,告诉我们鄂尔多斯高原在环境重压下的反思,告诉我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这些人类盛大聚居点里隐藏的环境罪恶,告诉我们蒙古高原、若尔盖湿地面临的生态替换的危险,告诉我们全中国的森林都有可能退化,告诉我们全中国的河流都已经、正在被截成一段段的水体残肢,告诉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告诉我们,文明在自然界中的渺小。
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在大山水、大荒野、大伏藏、大历史面前,人类必须收起些妄念,消除些恶想,持续改善日日积累的恶行。否则,即使人类可以采用传统的“逃避罪恶术”,蔑视自然的灾难,也必将无法集体面对“内心的羞愧”。因为如果说人类真的算得上是高级灵长类的话,那么人类最大的优势,不在于会利用工具,不在于会压迫其他物种而让自己这个物种强势增长,而在于,人类的灵魂有一种反思、反省、反弹、反馈、纠偏的能力。他相信人类灵魂中这种自我校正的能力,是人类唯一的希望,否则,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将无穷无尽,绵延不绝。而且这种灾难将越来越明显:绝大多数都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和叠加而成。
没有一个作家有这样的穿透力,没有一个作家具备这样的感染力,没有一个作家在抒情中,把道理讲得如此的清晰和令人震撼。在全中国写过环保类文字的人中,徐刚永远是我们模仿的榜样。他的文字诗意、深情、收放自如,纯正如一。而滚滚文字浓缩进去的无数历史细节和科学细节,又让你惊叹于徐刚的博学和萃取能力。一个作家,光有感情是不够的,一个作家,光有知识和信息也是不够的。而徐刚,恰如其分地用感情的洪流,挟裹着知识之水,直接注入你的心田,感动你,激发你;有时重重地震动你的房梁,希望把你从梦中唤醒;有时候则是轻触你的纱窗,给你的梦增加玄妙的颜色。
⑼ 作者简介(徐迟)
徐迟(1914-)学名徐商寿,南浔人,徐一冰之子。诗人、散文家。 1931年秋,徐迟考入东吴大学文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北上东北抗日,行至北京受阻。 年春,借读于燕京大学。1933年12月,首次在《现代》上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和诗论《诗人维祺?林高赛》。次年元旦在《矛盾》上发表处女诗《寄》。第一篇散文是《吸纸烟的人》,刊于1934年2月1日的《时代画报》上。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二十岁的人》。抗战时期,有《在前方——不朽的一夜》、《太湖游击队》、《南浔浩劫实写》等特写、通讯,并创作了《三大都会的毁灭》等小说。1943年至1945年在重庆期间,曾与马思聪一起亲聆毛泽东谈文艺问题,毛泽东给他题词“诗言志”。抗战胜利后,徐迟回家乡任南浔中学教导主任和英文教员。教学之余继续写作和翻译。解放后,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英文版《人民中国》编辑部负责对外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奔赴前方采访,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后曾在《诗刊》社任副主编。1960年在武汉任《万里长江》编辑部主任,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源源不断。粉碎“四人帮”后,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报告文学,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迟现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外国文学研究》主编。
(http://www.3316.com.cn/Minsu/zhejiang/200508/2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