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金矿地质概念

中国金矿地质概念

发布时间: 2021-03-02 13:15:49

Ⅰ 金矿成矿的地质背景条件

北祁连山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特征与其演化、成矿物质的来源与控矿因素等条件是否具备,则是金矿成矿过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础。因而认真分析这些重要基础问题,查明成矿背景条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矿区域的大地构造位置

北祁连山金成矿区域涉及的主体范围为通常所说的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是早古生代优地槽或裂谷-岛弧体制阶段演化的结果。由于它占有华北古陆南缘的特定时空位置,古地壳的不稳定性和构造的活动性,决定了北祁连山地区成为早古生代的造山带,并经后续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至今,无不叠加有深深的烙印。来自东方的环太平洋构造域和来自西南的特提斯构造域相比,后者的影响较为突出。印度板块的不断向北俯冲,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作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则不断地遭受着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褶皱期构造运动旋回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地震灾害频繁,热泉成矿活动多见,均表明北祁连山成矿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构造位置。这对金矿的成矿来说,尤为重要。

2.成矿区域的地质环境

北祁连山成矿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壳沿古河西系构造裂陷发生,经过裂谷、大洋化、岛弧阶段的建造期

;俯冲、碰撞阶段(O—D)的造山期阶段以及进入上叠盆地(C—T)、盆-山构造(J—现代)等陆内造山阶段的改造期。从北祁连山复合造山带的演化历史来考察,可归纳出以下诸多的地质构造环境特征:

1)寒武—奥陶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的分布特征

寒武—奥陶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的广泛分布,表明裂谷-岛弧环境火山活动强烈,除大规模造岩的同时,并把上地幔、下地壳的贵金属、多金属等造矿元素借以有利的构造途径和各种状态的载体有可能运移到地壳的浅表部。随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建造了双峰式钙碱性—偏碱性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铁-铜-硫成矿系列(寒武纪裂谷期);以基性为主体的细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时的铁-铜-硫成矿系列(奥陶纪岛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带集中分布的蛇绿岩杂岩带,具有洋脊洋岛拉斑玄武岩系特征,是洋脊裂谷、岛弧裂谷深切洋壳重熔的结果,在洋盆闭合碰撞过程中,洋壳残片仰冲所致。在青海境内,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断裂以北西起边麻沟东至白柳沟一带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广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着白银厂-小铁山式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群成带分布。托来山西起龙孔大坂东至扎麻什克东沟一带以早奥陶世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带相伴发育,是蛇绿岩带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铬铁矿(玉石沟)、石棉(双岔)、玉石(玉石沟)等矿产与超基性岩直接相关外,还有铜-锌型硫化物矿(阴凹槽)、铁矿(大水沟、小水沟)铜-金矿(大二珠龙)、金矿(红土沟—川刺沟)等系列分布。

除托来山蛇绿岩杂岩带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岛弧扩张脊的蛇绿岩套发育,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而在托来山南坡延至红沟、大坂山地区,双峰式细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现,早期有学者认为红沟铜矿可与产有塞浦路斯型铜矿的洋脊蛇绿岩套环境相类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认为在晚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新生裂谷环境;但笔者认为不排除在晚奥陶世北祁连洋扩张的停止,有可能往南侧俯冲,原被动大陆边缘活化具有类岛弧环境的特征。红沟含矿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闭合、碰撞过程,由北向南逆冲拼贴,推覆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

2)多阶段岩浆-构造演化与不同构造型式对成岩成矿过程的控制特征

北祁连山地区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处于中朝—塔里木陆块南缘,即阿拉善、柴达木等两地块间的构造活动环境,该区内前寒武纪基底微地体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浆活动的记录表明这一点,但其主要演化阶段应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优地槽的发展历程;以板块运动而论,经历了陆内裂谷—洋脊扩张—岛弧俯冲—大洋消减,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见走廊南山北坡复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复背斜,托来山复向斜的三分格局显示了北祁连山中西段的整体特征。沟-弧-盆体系的记录表明不同的构造环境分布着火山岩、岩浆岩各异的岩浆岩带,如中—上寒武统双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连河以北的复背斜带;早—中奥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带(或称蛇绿岩杂岩带)主要分布于上述中间复背斜带南、北两侧复向斜带。相应的花岗岩浆的侵入活动沿走廊南山北坡、托来山南坡区域边界深大断裂带发育。在青海境内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体主要在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与中祁连山分界转换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系分布区内,除小规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脉外,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显示并不强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复合造山带的形成,对中国大陆的拼合及最后转入陆内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的基底上,经过石炭一二叠纪上叠盆地的发展阶段,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过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积经过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断-褶运动,沿区域构造线NW—SE向呈断陷盆地展布,相应的岩浆侵入活动并不强烈。从中生代至新生代进入盆山发展阶段,形成现今的地质结构面貌,盆山体系展示了复合造山带发生、演化的历史记录,成岩、成矿时空分布的相应规律,为探索金的成矿地质环境提供了信息。

3)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北祁连山地区曾进行过区域化探扫面和部分点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目前因资料未能收集齐全,也没有经过统计和综合整理,这里仅就少量的资料,粗略反映本区部分岩石地球化学场特征。根据1:20万野牛台幅和祁连幅少量岩石测量资料反映,有以下特征: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统地层中有明显富集趋势,其富集系数最高为2.8;②Au元素在闪长岩内富集,其富集系数为 2.0,稍次在斜长花岗岩内富集系数为1.7;③与金密切相关的元素 As、Sb在奥陶系地层和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较高。As元素在奥陶系地层中富集系数最高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层中富集系数最高为2.1,在奥陶系地层中为1.5。

根据1:5万达郎农饲队幅和祁连县幅,岩石测量资料统计计算结果见表5-1。

表5-1达郎农饲队幅、祁连幅岩石含金性统计结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于中寒武统绢云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离差大。在副变质岩和寒武系、奥陶系各类火山岩中,尽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离差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层岩石中易于局部富集。

图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银厂-小铁山式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含矿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组合的地球化学场特征。海相火山岩区喷气-火山成因类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为铜、铅、锌等铜-多金属矿床;但一般均含贵金属元素伴生矿产,且以金、银为主体。含矿火山岩系及其相应的多金属、贵金属矿床所对应的区域地质环境和地球化学场不仅是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矿产的成矿背景。虽在时间维上前者为早,后者从准同时延至后期改造叠加阶段,但在空间维上两者往往紧密相依,赋存于同一含矿岩系、同一构造部位、同一构造-岩性-矿化蚀变带内。原来的喷气沉积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化带、矿床、矿体不仅构成金(银)矿初步富集的载体,而且事实上构成了贵金属的物质来源,即矿源层。

图5-1白银厂矿田及小外围区域岩石、含矿岩系与近矿围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线(据邬介人等,1994)

①—区域围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矿岩系;⑥—近矿围岩

将白银厂矿田及其小外围区域岩石、含矿岩系与近矿围岩的若干金属元素按其序号排列作出了含量对比曲线(图5-1),其总体特征反映了铜、铅、锌的高丰度值,其中含矿岩系近矿围岩更为突出。虽然曲线中缺少Au、Ag等连结点,但一般与Au、Ag矿化有关的Cu、Pb、Zn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异常相伴出现。无疑构成了伴共生金矿地球化学场的有利特征。

图5-2白银厂矿田各矿床和矿化带主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据邬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个圈;4—小铁山;5—铜厂沟;6—拉牌沟

对比白银厂矿田主元素在诸矿床或矿化带的分布特征,表明诸矿床的矿化度(Cu+Pb+Zn)曲线与贵金属的Ag曲线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铁山矿床规模大,Ag与主元素(Cu、Pb、Zn)正相关。铜-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矿石一般认为是喷气沉积产物,矿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铁山矿的伴生型金矿、银矿储量可达大、中型金、银矿规模。对金、银而言,其地球化学行动与铜、铅、锌元素相似而有差异;因而多金属矿床、矿化带、矿石亦是伴生型贵金属金、银矿产的矿源层、就位空间与矿化蚀变围岩;同时亦是共生型以至独立型金、银矿床的就位空间。

白银厂区域岩石、矿床主金属元素原生晕比值与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矿床、小铁山Zn-Pb-Cu型矿床主元素金属储量比三角图表明区域岩石、矿床(区)和矿床储量等三者三步变化趋势。说明火山岩系和诸矿床(区)相对集中于Zn-Pb-Cu型的分布区域内,前者较分散,后者显示集中的趋势;以折腰山、火焰山矿床和小铁山矿床而言,主元素储量比向两极分散,前者接近Cu端员点Cu(Zn)型域,后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银厂矿田两类矿床Cu、Pb、Zn的集中过程中,相伴的金、银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后期因素的叠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银元素的再迁移再富集,加富老矿体,产生新矿体。

3.成矿前的控矿因素与物源的准备

从北祁连山复合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和基本成矿事实出发,以最新金矿成矿理论为指导,来总结本研究区金矿类型及其控矿因素,不难显示其各自的重要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构造”因素在金成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板块构造体制控制着北祁连山裂谷-岛弧系的发生、发展以及大洋板块的不断消减直至碰撞造山。区域大断裂一般都是超壳断裂,往往控制着岩浆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动中心与盆地的沉积,不同板块的接合带、俯冲消减带、碰撞带都经历了热动力变形变质过程。巨大的韧性、韧脆性剪切带、强片理化构造破碎带为深源成岩成矿物质转移至地壳的浅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级序的构造可直接为成矿提供就位空间。研究区内的黑河断裂带具有长寿性质,在早古生代控制着双峰式火山岩带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绿岩带和岛弧俯冲杂岩带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着石炭—二叠纪的上叠盆地沉积及盆地的发生与发展,在中、新生代还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铂矿的分布。其两侧的次级断裂、韧性、韧脆性剪切带、片理化带、断层破碎带等强构造蚀变带的扩容作用为成矿元素迁移、矿液的富集、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图5-3白银厂矿田区域围岩、近矿围岩及矿床主金属对比(据邬介人等,1994)

1—区域围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矿岩系;6—近矿围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个圈;10—小铁山;11—铜厂沟;12—拉牌沟;13—折腰山和火焰山矿床Cu、Pb、Zn(储量)比值;14—小铁山矿床Cu、Pb、Zn(储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可产生不同的岩(矿)石系列,代表着一定的物质环境,亦可称之为一定的地球化学场,构成成矿的物质基础。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别发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成带分布表明下地壳上地幔物质上迁,造岩亦造矿。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奥陶世裂谷岛弧带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员构成火山喷气成因类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白银厂-小铁山式)的主岩。赋矿的黄铁绢英蚀变岩带同时亦是共(伴)生金、银的富集场所;在托来山北坡蛇绿岩杂岩带以及托来山南坡扎麻什东沟脑—大坂山口晚奥陶世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铜-锌型硫化物矿床(阴凹槽、红沟),亦是共(伴)生金、银富集的场所和金、银成矿物质获初步富集后经叠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学背景场。

上述构造因素、火山岩浆因素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前者为主导后者为基础。其次,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与后寒武纪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对金矿的成矿具有重要影响,如北祁连山褶皱带内的基底变质岩地体、托来山南坡与中祁连陆块分界深大断裂带两侧基底变质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为该地区增加了成矿的有利因素。中铁目勒—柯柯里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化带和巴拉哈图—茶汗河一带的金矿床(点)可能与之有重要关系。

Ⅱ  我国金矿资源的主要特征

()金矿床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集中的明显趋势。我国各省区均有金矿床产出,但各省区的金储量却判若霄壤,大部分黄金储量分布于滨太平洋成矿域中,其次为古亚洲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受成矿背景的制约,在各成矿域中的金矿床分布也极不均衡,大多数金矿床产于古地台区及其边缘坳陷或断陷带中,如胶东金矿集中区拥有我国已探明金储量的30%,黑龙江沿江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砂金储量,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最重要的伴生金产区,其伴生金储量占该带总储量的74%。

(2)大型金矿床较少,中小型金矿床居多。至1992年,在已探明的1057个金矿产地中,大型矿床占4.7%,中型占20.5%,小型占74.8%。近年来,我国金矿床地质勘查工作得到飞速发展,加之对金矿床成矿理论、成矿模型、成矿系列认识的深化,大型矿床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至1993年6月,在被统计的346个岩金矿床中,大型矿床66个,其储量占61%,其中有30个是近期发现或储量大幅度增长的大型矿床(潘辉逖,1994)。可以预料,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大、中型矿床的比例将有所增加。但是与国外富金国家相比,我国金矿床规模普遍偏小。据不完全统计,国外金储量大于1000t者7个,500~1000t的12个,100~500t的59个,而我国单个金矿床储量绝大多数均在100t以下,这与国外黄金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超大型矿床中的情况不同。E.M.涅克拉索夫(1980)报道了国外“深延”矿床的情况,矿化深度很大,平均深达1600m,最深可达3500m(印度科拉尔金矿床),而我国金矿体延深多在千米以内。

(3)伴生金矿床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其探明储量约占我国金储量的30%以上,而其保有储量约为32%,说明伴生金矿床的利用率较低。应该指出,我国许多伴生金矿床均属于大型矿床之列,如江西德兴铜厂铜矿田中的伴生金达二百余吨,是我国金矿床储量之最,但是这部分金只能伴随主元素开采,形成“细水长流”之势。

(4)成矿作用多次叠加,即有原生作用又有转生作用,赋矿岩系与金矿床的形成存在时差,是我国金成矿的重要特色。我国地壳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热液作用,促成了金的多次富集,特别是东部在中生代卷入了滨太平洋构造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一批与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和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叠加成矿作用,胶东、冀东、小秦岭、辽北-吉南、内蒙古、两广、陕西等地方均发现金矿床的再生富集现象,燕山期热事件在我国金成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原生和转生含金岩系基础上,与重熔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类型是我国金矿床殊于世界金矿床的重要特色。

(5)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金成矿带有其特征的矿化类型和成矿特点。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所处的深部构造位置、基底与盖层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所经历的热历史不同,促成金的矿化类型、控矿因素、成矿作用的宏观和微观标志存在重要差别。如产于太古宇绿岩建造中的金矿床主要产于华北地台,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其早期与区域变质有关,晚期常具有显生宙岩浆热液叠加成矿的特点。元古宙含金浅变质岩系常分布于地台隆起的边缘裂陷区,形成被褶皱构造控制的层状、鞍状矿体及受韧性剪切带制约的蚀变岩型金矿化。该类金矿床广布于我国辽、吉、冀、蒙、豫、鄂、湘、赣、川、陕、晋、粤、桂、琼诸省区,是我国重要金矿化类型和找矿远景区。古生代-三叠纪含金沉积岩系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以滇、桂、黔三角区最为发育,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右江褶皱带,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化产于古生界-三叠系粉砂岩、碳酸盐岩及泥硅质岩系中,是我国重要的找矿远景区。显生宙含金火山岩系中的金矿床主要出现在古火山机构的边缘,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生代次火山岩系中及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区,特别集中于火山断陷的边缘区。

Ⅲ 金矿化概念及其意义

1.金矿化下限值的确定

前面已经得出,地壳金丰度均值0.0012×10-6,异常下限均值0.02×10-6~0.04×10-6,分别相当于低背景域(0.8×10-9~1.2×10-9)和一级异常值(2.8×10-9~5×10-9)(胡云中等,2006),边界品位0.5×10-6,将它们放在一个数轴上(图1-1)。矿化下限值在数轴上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呢?

图1-1 地壳-金矿金含量变化系列轴示意图

n为自然数

1)经验得知,金含量在矿化区高于异常区,有异常不一定有矿,但有矿一定有异常(深隐伏矿床除外)。金矿化下限值略高于异常下限值,又远远低于边界品位。

2)异常下限均值与地壳丰度均值和边界品位大约都相差一个数量级,与矿化下限值相差不大,在一个数量级内。

3)经验认为,某区的异常下限值乘以黄金中值(无理数

=1.618……),得出的该区矿化下限值,刚好满足上述条件,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合适。

异常下限值乘以黄金中值作为矿化下限值用起来很方便,因为在普查找矿工作过程中,化探先行。一般来说,只要有异常就有其下限值,计算非常简单。矿化下限值是变数,但变化范围不大。

2.定量概念和意义

金矿化: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经某种或多种包括成矿作用在内的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区域变形变质作用(尤其构造断裂作用)、构造-岩浆活动、气水热液接触交代、火山作用及热泉成矿作用等),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金元素迁移到某一成矿有利区(带)的岩石中(少数是红土和热泉中),金(元素或矿物)的含量普遍富集到该区(带)金化探异常下限值与黄金中值的乘积,及其伴随的金矿化地质特征,统称为金矿化地质现象(下面简称为矿化)。

按上述矿化概念圈定出来的矿化地质体,称矿化体,它可含矿体,也可不含工业矿体。

倘若采用矿化定量概念,不仅填补了数百年来矿化下限量的空白,而且完成一次由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和金含量概念结构层次(地壳丰度—化探异常—矿化—矿体)的完整性;圈出矿化体形态特征,规模大小和分布规律,将有助于研究成矿规律,指导找矿和成矿预测;圈定矿化体和矿化强度分带,具有地质研究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因含量低和技术原因目前未被利用的矿化体,将来很可能变为矿体,那么,金储量必然大幅增加。

Ⅳ 金矿地质

在金矿地质方面,近来研究不少。最近两三年,一些重要期刊出了关于变质带金矿床、金与热液系统等的专辑。关于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和斑岩金(铜)矿床的文章也不少。2004年G.Corbett发表了有关它们的地质模式和勘查意义的讲演和文章。他把浅成热液金矿划分为低硫化浅成热液金矿和高硫化浅成热液金银铜矿床两大类。前者硫化物较少。这与侵入源岩有关。属于低硫化矿床的,在较浅部形成的有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热液金银石英脉矿床,或一般的浅成热液石英脉金银矿床,往深一些有碳酸盐-贱金属金矿床(包括安第斯地区多金属金银矿脉),R.H.西利托和J.W.赫登奎斯特2003年提出的“中硫化”浅成热液矿床部分相当此组合。再深一些为石英-硫化物金(±铜)矿床(图2-4)。此外,近年国外矿床地质学界和勘查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十几年前提出的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型热液矿床(IOCG型)的意见。有关IOCG型铜金矿床以及斑岩铜金矿床的勘查见前面“铜”一节的叙述。在金矿化类型方面,2002年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类型——红层型金矿床。这是在波兰西南部卢宾-谢罗谢维采地区的波尔科维采-谢罗谢维采矿山二叠系铜页岩铜银矿体下发现的。它产在蔡希斯坦统底部沉积岩的次生红色剖面中,以及在“白底板”砂岩的最上部,接近次生氧化还原界面的部位。金(铂族金属)矿化产在平均厚0.22米的岩石中,平均含金2.25克/吨、铂0.138克/吨、钯0.082克/吨,直接位于铜矿石层之下。含金(铂族金属)层与铜矿层间有一过渡带(铜<0.2%,金>0.5×10-6)。关于世界最大含金盆地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金矿的成因,仍有争议。目前古砂矿说占优势,但仍有人持热液说观点。热液作用现象确有存在,但持古砂矿说观点者认为热液是岩石变质引起的,金仍来自砂矿,无外来金来源证据。有人对兰德的金进行了Re-Os法年龄测定,得出其约为30亿年,认为该矿床的金来自地幔,沉积在比它年轻的约为27.5亿年的变质石英砾岩中。关于古砂矿形成时的古大气圈成分,是有氧还是缺氧,也各有论据。

图2-4 高硫化和低硫化低温热液金矿床流体产生的概念模型

关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的含金热液的金来源一直存在争议。2005年经济地质学家学会讨论会上,一派仍认为地下水渗滤而淋溶出地壳上部岩石中的金,受始新世岩浆作用加热,地下水对流上升,在浅部沉淀出金,这一派可称为“冲洗论者”。许多卡林型矿床早期的氧、氢同位素数据与矿石中的石英和粘土是由地下水形成的看法相符合的。另一派是“岩浆论者”,他们认为金主要是来源于岩浆,认为许多金及水和硫在地壳上部由始新世岩浆作用的岩浆中出溶,这些热液与在当地对流的地下水混合,在距侵入体数公里范围内在碳酸盐质围岩中沉淀出金。他们提出最近用离子探针分析大大提高了对此类极细粒矿石的认识。在这种分析中,石英、粘土和黄铁矿样品表明,氧、氢和硫同位素特征是与来源于岩浆的水和硫相符的。在讨论会上,反岩浆论者则指出,世界上最大的一些与侵入岩有关的铜金矿床相伴的地表热液蚀变区的面积,比内华达与卡林型矿床有关的地表蚀变区的面积小得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他们认为卡林型矿床没有侵入体周围存在的那种与温度变化有关的矿物的特征性分带现象。这种争论与找矿有关。岩浆论者会通过寻找进入碳酸盐质岩石的与侵入体有关的含金热液,在内华达州以外去找卡林型矿床,而“冲洗论者”则认为卡林型矿床是内华达州复杂的地质历史的独特产物,要寻找具备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组合的地区谈何容易,因而实际上会导致基本只能继续在该州勘查此类矿床。

Ⅳ 中国金矿产特点及勘查规划

截至2011年6月,全球已查明黄金资源储量约为10万t。其中,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黄金资源拥有国,已查明资源储量为3.1万t;第二是俄罗斯约有7000 t;中国目前已探明黄金储量达6864.79 t,居世界第三位。

在6864.79 t已查明资源/储量中,独立岩金矿产地约占总资源/储量的71.10%;砂金矿产地399处,占总资源/储量的7.50%;伴生金矿产地199处,主要伴生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山中,已查明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21.40%(图1)。

图1 中国金矿资源保有储量构成状况

截至2010年底,我国查明金矿资源/储量(金属量)6864.79 t;基础储量1863.41 t(其中储量869.50 t),占总资源/储量的27.14%;资源量5011.4 t,占总资源/储量的72.97%。基础储量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发展趋势看,金矿保有储量少,按现有生产规模和产量,储量与资源消耗比1∶1.7计算,服务年限仅为5~7年,按照国际惯例,找矿周期10~15年计算,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需求难以保证,资源形势极为严峻。自“八五”末以来,我国金矿勘查工作的力度迅速衰减,其与国际上黄金价格持续低迷,国内地勘单位的改组、改制,黄金地勘投资体制的变化等影响到黄金勘查投入的降低有关。

1 中国金矿地理分布

我国有30个省(区、市)分布金矿(表1),而现已探明储量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和辽宁等省(表2;图2)。

表1 我国各省矿床数统计结果

表2 我国各省矿种及矿床规模统计结果

续表

注:特大型矿床包括超大型矿床。

图2 我国金矿保有储量地区分布

2 中国金矿资源特点

2.1 已发现金矿产地数量多、规模小、品位低、分布广

据已发现矿床规模统计资料(表3),我国现有金矿产地中,已发现矿产地3407个,其中超大型金矿7处,特大型14处,大型97处,中型349处,小型1629处,矿点及矿化点1304处。矿床规模总体以中、小型为主(图3),但品位总体偏低(图4)。

表3 矿种及矿床规模统计表

图3 我国岩金储量分布区间

图4 我国岩金矿床品位分布区间

2.2 保有储量不足,结构不均衡,制约黄金工业发展

独立岩、砂金矿床保有储量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保有独立岩、砂金矿床1137处,保有储量2988.69 t。保有储量<3 t的矿区数占我国独立岩、砂金矿区总数的81%,而保有储量仅占总数的26%,即占总数81%的小矿平均保有储量仅有0.848 t。另外19%的矿区却占保有储量的74%。尤其是25个保有储量>20 t的矿床(占2.2%)保有储量达862.83 t,占岩、砂金保有总储量的28.93%。小矿多、资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来探矿工作严重滞后,使资源问题成为一大批小矿山致命的症结。

表4 我国岩砂金矿保有储量在矿区间的分布情况

从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的结构来分析,在4150.56 t总量中,有1161.84 t为伴生金,只能在开采其他金属矿种时加以回收利用,不能形成独立的生产能力。在现有的岩、砂金矿床中,有116 处为“近期难以利用”、“闭坑”、“停采”、“停建”和“近期不宜进一步工作”的矿区,其保有储量共计132.76 t。据统计,全国实际可利用的独立金矿储量为2855.91 t。我国岩、砂金保有储量的76.6%已被生产矿山所占用,4.4%是难以利用的储量,19%为近期可利用的储量(其中包含了一些规模较大,但由于选冶技术、建设条件等原因探明后不能得以正常利用的金矿床,如贵州的烂泥沟金矿,四川的东北寨金矿等,保有储量343.66 t。)

目前全国保有储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保有储量超过200 t的山东、江西、黑龙江、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南7省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6.5%。全国近半数(48.52%)的独立岩、砂金矿储量在山东、陕西、四川、河南和黑龙江5 省中,山东省一枝独秀,保有的岩、砂金储量占5 省总量的40%。

据统计,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矿产地数”比值为2.81。即从统计意义上说,一般情况下,每增加一处金矿产地,保有储量将增加2.81 t。因此,如山东省那样找到一批大矿无疑是增加储量最有效的途径,但对我国大多数省区来说,多找矿、增加矿产地仍是增加金矿储量的有效途径。

2.3 勘查工作程度低,探明储量可靠程度低,高级别储量比例偏低

从现有储量的可靠程度来分析,在4150.56 t 保有储量中,A+B+C 级储量为1215.73 t,占29.3%,D级储量为 2934.8 t,占 70.7%。在岩金保有储量中,A+B+C 级储量 732.06 t,占29.6%,D级储量占70.4%。砂金保有储量中,A+B+C级储量占48.8%,D级储量占51.2%。勘探经验和统计表明,D级储量升级为C级储量时,一般在数量上只剩下原来的1/3。由于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部分储量的升级工作进展极为缓慢,相当数量的矿山到了“等米下锅”的境地。

总体上看,我国岩金储量控制程度较低。A+B+C级储量比例>40%的仅有湖南省,介于30%~38%之间的有天津、青海、山东、贵州、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辽宁、广西和云南等11个省区,其他16个省区该系数均<30%。尤其是在过去5年中跻身于全国金产量前3名的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4省,高级储量的比例均<30%,甘肃省甚至只有14.62%。高级储量比例过低,成为制约许多矿山规模化开采的瓶颈,对实现黄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事实上大量的D级储量不能利用,加剧了许多矿山的资源危机。因此,加大矿山地勘工作力度,升级和利用现有的D级储量,是解决一批老、小矿山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

3 全国金矿资源潜力分析及区带划分

成矿区带是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的基本工作对象,所谓成矿区带是指遭受过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金矿成矿作用,金矿床集中产出的地区或地带。金矿区域成矿预测可分为信息预测和理论预测。

3.1 全国金矿区域成矿——理论预测

理论预测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吸取地质基础学科的最新成果,基于基本地质规律来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如开展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等成矿理论研究,为矿产勘查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地质人员并不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几乎所有找矿工作均遵循一定的理论思想,只是有些是经验性规律(理论),有些是搬用了“纯粹的”理论概念而已。由于潜心研究理论的科研部门和从事实际找矿的生产部门的人为分割状态,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导致了“理论找矿”与“经验找矿”之争。这样,我们面临一个如何估价、对待、应用理论的问题。

首先要看到,一种较为成熟的并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多是建立在扎实的野外观测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的基础上,对多方面资料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其中也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火山成矿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众所周知,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所有矿床类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上看,它是铜、铅、锌、银、金以及锡、镉、锑、铋等一系列副产品的主要来源;从科学上看,它冲击了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热液观点,所以与这些矿床的特征和成因有关的问题要比任何其他类型更多地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建立这种理论的基本依据,是西欧(如葡萄牙-西班牙黄铁矿带等)、日本(黑矿型矿床)、哈萨克斯坦(多金属矿床)等国家(地区)许多重要矿床实际的观测资料和实验资料,并通过后来大量涌现的实际资料(1960年以后发表5000篇以上直接与这类矿床有关的文献)而得到进一步完善,近年在东太平洋扩张海岭上发现高温(350℃)热液喷口和现代块状硫化物矿床,又得到实际的验证。这种理论为新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有些老矿区,以传统的热液成矿理论为指导,发现了地表矿以后,就往往进入了勘查工作的“沉寂”期,一旦引进这种新的火山成矿理论,就会实现一系列新的突破。在葡萄牙-西班牙黄铁矿带和苏联阿尔泰矿区所获得的成果,可以充分说明成矿理论对于老矿复苏和寻找隐伏矿床中的指导作用。

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是一个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运用传统的侵入成矿理论找到地表有显示的几乎全部的矿床和矿点。按照这种观点,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古生代花岗杂岩和石英斑岩侵入体有成因联系;同时,认为依据成矿分带性,浅部是多金属矿化,向下应转化为稀有金属矿化,所以勘查深度比较浅。普查工作主要采用地表和浅部的矿化显示,如热液蚀变、地球物理异常和地球化学晕等“直接”找矿标志。这套方法,前期收效大,后期找矿效果逐渐降低,1945~1970年间未发现一个出露地表的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到20 世纪60年代,火山成因假说已被苏联地质人员普遍接受,尤其是1967年在著名的列宁诺戈尔斯克矿床上发现了火山-沉积型的“里杰尔Ⅱ号”矿层(被命名为“新列宁诺戈尔斯克”),才最终形成阿尔泰型矿石建造是在花岗岩类侵入之前、产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玄武岩-流纹岩建造)中的同生层控矿床的概念。这种火山成矿理论提供了新的普查准则:①矿化受一定的火山-沉积地层层位控制,并根据火山作用的多期性,至少有4个含矿层位,从而揭示寻找深部矿床的前景;②火山成因和火山-构造成因的构造控制着矿化,因此不是首先找侵入岩体,而是要进行古火山再造,查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火山构造与矿结、矿田和矿床分布的关系。按照这种成矿理论部署新的找矿和预测远景区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新列宁诺戈尔斯克”、“十月”等一批大型的隐伏多金属矿床,打破了该区找矿工作25年的“沉寂”局面,并且使该区已知矿床金属储量中,隐伏矿床占50%。因此,A·M·贝博奇金(苏联国家储委主任)指出:“这些矿是由于重新审查和纠正了以前曾对发展原料基地起了积极作用、最近10年已变成发展原料基地障碍的理论观点而发现的”。

应当看到,现有的绝大部分成矿理论是不完善的,不少理论只符合或只依据部分实际资料,而不符合或不能解释同一矿床类型中其他观测资料,所以在一种类型或一个矿床上出现多种理论概念是不奇怪的。这样,我们在预测和找矿中运用某种理论时,心理要有准备,思想要开放,一不宜滥用,二不能绝对化。即使科学的理论,一经滥用,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将导致错误的勘查思想。例如,如果滥用层控理论,把与不整合面有关的矿床看成是层状矿床,在勘查时去找地层单位,而不是去找不整合面。把成矿理论绝对化也是有害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理论的建立,完全排除了花岗岩成矿理论。事实上有许多矿床是多成因的,即使是火山成因矿床中,“花岗岩”近年又以各种形式从“后门”回来了。在加拿大地盾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富兰克林矿床等)底板赋存有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席,在塔斯马尼亚的罗斯贝里矿床下赋存有埋藏岩基,苏联阿尔泰多金属矿床受到花岗岩后期改造,形成脉状矿化等。由此可见,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用处,但可以单独应用的为数不多,也没有一种理论适用于所有矿种。在运用各种理论时,必须思想开阔,不拘泥于一种看法,善于提出问题,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协调的现象(美国克莱梅克斯斑岩钼矿床,就是从“反常地质现象”着眼,建立多期成矿论,“打倒”一次成矿论的),才能有效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3.2 全国金矿区域成矿——信息预测

信息预测是建立在对区域控矿因素(如地层、构造、岩浆、岩相、变质和风化等)等地质信息的归纳和总结,结合物探、化探、遥感等找矿信息来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如金地球化学块体、地学多源信息预测。

3.2.1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分析

首先是利用谢学锦(1999)等的研究成果,从全局观点全面研究、比较全国的地球化学填图资料,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并圈定了多个Au,Cu(Ag),W的地球化学块体(图5)。

所谓地球化学块体(Geochemical block)是指地壳上具有金属高含量的巨大金属异常地质块体。在平面上表现为具有一系列套合的从局部异常(<100km2)、区域异常(100~1000km2)直到地球化学省(1000~10 000km2)、巨省(10 000~100 000km2)、甚至地球化学域(100 000~1000 000km2)的地球化学模式,在垂向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为具有较大规模立体异常的地壳物质体。地球化学块体是由大型和巨型矿床或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矿床密集分布在四周所形成的异常,对预测形成大型矿床的可能性,潜在的资源量,以及区域找矿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全国金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及其谱系图(套合程度、异常强度、面积等)的综合反映(表5,表6),胶东(鲁东)、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松潘-摩天岭、下杨子、康滇地轴、三江、云开、西天山、东天山、西准噶尔、冈底斯-拉萨、湘南-桂北、江南古陆、东南沿海、鲁中南、燕辽和吉南-辽东等成矿区带有较大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是区域找矿布局优选区带。

图5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据谢学锦,1999)

表5 我国部分地球化学巨省与地球化学域级的金地球化学块体

(据谢学锦等,1999)

表6 我国部分地球化学区域异常与地球化学省级的金地球化学块体

3.2.2 利用成矿区带资源量定量预测成果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进行分析

图6 中国金矿成矿远景区带分布图

(据陈毓川等,1999)

陈毓川等(1999)厘定了金成矿远景区圈定的原则和方法:一是以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含金建造分布区作为划分区带的依据。主要包括:①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位构造-岩浆岩带,深大断裂活动带;②早前寒武纪(太古宙—古元古代)变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建造分布区;③元古宙—古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变泥质碎屑岩建造分布区;④中-新生代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建造分布区;⑤显生宙含碳质细碎屑岩-泥质-碳酸盐岩建造分布区;⑥沿深大断裂带产出的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岩带和老基底含金建造分布区内产出的重熔型花岗岩类岩浆岩带。二是已知的成矿区带或金矿化集中区中研究程度较低,找矿前景较好的区带,以及金化探异常有较大规模和较大强度显示的地区。三是以地质构造单元为划分区带的基础,兼顾已知矿化类型的分布特点,以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组合作为确定远景区的前提条件,以金化探异常范围作为具体圈定远景区带的边界条件。不具备化探资料的地区,以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的展布作为圈定远景区带的依据。

根据上述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41个金成矿远景区带(图6;表7),对其资源量进行预测(表8)。其中,金成矿重点远景区带资源量定量预测是以模型区带中已探明金总储量(包括岩金和砂金)与该区带内显示的金化探异常强度之间的关系来建立的。而潜在远景区带由于资源预测评价的主要指标——金地球化学异常资料的缺少或部分地区由于化探测试技术等方面原因造成该类指标不明显而无法使用,区带的资源特征主要依据地质综合分析资料得出。

表7 全国金成矿远景区带一览表

续表

(据陈毓川等,1999)

表8 全国金成矿远景区资源量定量预测结果一览表

续表

(据陈毓川等,1999;潘辉逖,1994)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金成矿远景区带预测资源量与已知储量有较大区别,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特别是西天山、东天山、右江(云开)、三江、康滇地轴、西昆仑、松潘-摩天岭、西秦岭、东秦岭、燕辽、吉南-辽东和延边-东宁等区带找矿潜力很大。此外,冈底斯-拉萨成矿区带的日喀则-拉萨及唐古拉山东端、三江北段的双江-澜沧等成矿区带,工作程度很低,但也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对于金矿的找寻及研究具有较高的战略性指导意义。

3.2.3 利用金矿密集区综合信息预测成果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进行分析

王世称(1999)利用综合信息方法预测了全国范围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远景区空间分布(图7)。在全国范围内圈定出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远景区104个,各成矿区带包含的密集区见表8。金矿找矿远景区集中分布在胶东、小秦岭-熊耳山、云开(桂东粤西)、右江(滇黔桂)、下扬子(长江中下游)、湘南-桂北、东南沿海、滇西、三江、东西秦岭、松潘-摩天岭、吉南-辽北(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及辽北地区)、辽东(营口-丹东)、西天山、胶东和燕辽北部(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等成矿区带内。

图7 中国金矿床密集区与金异常密集区定位预测成果图

(据王世称等,1999)

4 全国金矿找矿战略布局建议

4.1 成矿区带划分

全国的成矿区(带)划分采用五分法(陈毓川等,1999,2003;叶天竺,2004;朱裕生等,2007):即成矿域(与Ⅰ级区带对应),成矿省(与Ⅱ级区带对应),成矿区带(与Ⅲ级区带对应),成矿亚带(或亚区)(与Ⅳ级对应),矿田(与Ⅴ级对应)。级别由高到低,范围由大变小,统称序次排列的成矿区带划分体制。

陈毓川等(1999,2003)和朱裕生等(2007)在综合了全国各类地质资料和现有成矿地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五分法将全国划分为5 大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81个成矿区带;叶天竺(2004)将全国划分为5大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79个成矿区带。这些划分方案经我国20多年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金矿作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地质演化特点阶段、区域的产物,其区域分布受我国统一的成矿地质规律的制约,但金矿床也有自身特殊性。韦永福等(1994)将全国划分为3个金矿成矿域,18个金矿成矿区带;陈毓川等(2001)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41个金成矿远景区带。

本书在全国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综合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收集到的全国金矿地质资料和现有金矿地质成矿理论的认识,将我国金矿成矿区带划分为5大成矿域、15个成矿省和56个成矿区带。

4.1.1 Ⅰ-1 天山-兴安成矿域

Ⅱ-1 吉黑成矿省

Ⅲ-1 那丹哈达岭成矿带

Ⅲ-2 佳木斯成矿带

Ⅲ-3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

Ⅲ-4 延边-东宁成矿带

Ⅱ-2 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省

Ⅲ-5 额尔古纳成矿带

Ⅲ-6 大兴安岭北段成矿带

Ⅲ-7 二连-东乌旗-扎兰屯成矿带

Ⅲ-8 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

Ⅲ-9 锡林浩特-索伦山成矿带

Ⅱ-3 天山-北山成矿省

Ⅲ-10 额济纳旗-乌后旗成矿带

Ⅲ-11 北山成矿带

Ⅲ-12 东天山成矿带

Ⅲ-13 西天山成矿带

Ⅲ-14 西南天山成矿带

Ⅱ-4 阿尔泰-准噶尔成矿省

Ⅲ-15 阿尔泰成矿带

Ⅲ-16 东准噶尔成矿带

Ⅲ-17 西准噶尔成矿带

4.1.2 Ⅰ-2 塔里木-华北成矿域

Ⅱ-5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

Ⅲ-18 桦甸-抚顺(华北陆块北缘东段)成矿带

Ⅲ-19 燕辽(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成矿带

Ⅲ-20 乌拉山-大青山(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成矿带

Ⅱ-6 华北陆块成矿省

Ⅲ-21 营口-丹东成矿带

Ⅲ-22 五台-太行成矿带

Ⅲ-23 胶东成矿带

Ⅲ-24 鲁中南-皖北成矿带

Ⅲ-25 阿拉善-狼山成矿带

Ⅲ-26 中条山成矿带

Ⅲ-27 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

4.1.3 Ⅰ-3 秦-祁-昆成矿域

Ⅱ-7 秦岭-大别成矿省

Ⅲ-28 桐柏-大别成矿带

Ⅲ-29 东秦岭成矿带

Ⅲ-30 北大巴山-武当成矿带

Ⅲ-31 西秦岭成矿带

Ⅱ-8 祁连成矿省

Ⅲ-32 祁连成矿带

Ⅲ-33 柴北缘成矿带

Ⅱ-9 昆仑成矿省

Ⅲ-34 东昆仑成矿带

Ⅲ-35 阿尔金成矿带

Ⅲ-36 西昆仑成矿带

4.1.4 Ⅰ-4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Ⅱ-10 三江成矿省

Ⅲ-37 三江北段成矿带

Ⅲ-38 三江南段成矿带

Ⅱ-11 松潘-甘孜成矿省

Ⅲ-39 松潘-摩天岭成矿带

Ⅲ-40 巴彦喀拉成矿带

Ⅱ-12 西藏成矿省

Ⅲ-41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Ⅲ-42 冈底斯-拉萨成矿带

Ⅲ-43 喜马拉雅成矿带

4.1.5 Ⅰ-5 华南成矿域

Ⅱ-13 下扬子成矿省

Ⅲ-4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Ⅲ-45 江南古陆东段成矿带

Ⅱ-14 上扬子成矿省

Ⅲ-46 湘西-鄂西成矿区

Ⅲ-47 江南古陆西段成矿带

Ⅲ-48 康滇地轴成矿带

Ⅲ-49 滇黔桂成矿区

Ⅱ-15 华南成矿省

Ⅲ-50 东南沿海成矿带

Ⅲ-51 南岭成矿带

Ⅲ-52 钦杭成矿带

Ⅲ-53 云开成矿带

Ⅲ-54 武夷山成矿带

Ⅲ-55 海南成矿带

Ⅲ-56 台湾成矿带

4.2 全国金矿区域勘查规划

将全国划定的56个成矿区带规划为重点勘查规划区带、加速普查区带、战略远景区带和预查探索区带4类。

4.2.1 重点勘查规划区带

此类区带多是我国岩金生产基地,也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在这些区带已经找到和勘查多个中、大型金矿床,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宝贵的地质找矿、地质勘查经验,为了确保黄金矿山持续生产与扩大生产对金矿资源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稳定、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

该类规划区带地质勘查工作以提交大中型矿产地为目标,工作安排以普查、(优选部分)详查为主,外围预查为辅的资源评价工作。

针对这些区带,下一步工作是要做好二次资料开发和第二轮的金矿找矿工作。以地质科研、大比例尺物化探、矿区地质填图工作为先导,加强对已知矿产地,尤其是已探明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工作,寻找有利成矿和矿化富集部位,有效指导探矿工程布置;采用槽、钻、坑探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内主要矿化体进行控制,探求具有大中型以上规模的资源量。

重点勘查区带包括佳木斯、延边-东宁、乌拉山-大青山、燕辽、吉南-辽东、小秦岭-熊耳山、胶东、西秦岭、东秦岭、松潘-摩天岭、滇桂黔、三江南段、三江北段和长江中下游14个成矿区带。这类地区是国家老黄金工业基地所在区或金矿资源接替的重点规划区。

4.2.2 加速普查区带

这些规划区带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好,有一定潜在资源远景,近几年在这些地区找矿上有一定突破,发现了一系列中、大型金矿床。该类型区带要加大基础地质工作投入,提供普查后备基地。工作部署要在资料的二次开发或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基础上,选择重点成矿亚带或成矿远景区开展金矿成矿规律、靶区优选工作。对已知金-多金属成矿区带中具有重要找矿线索和明显找矿远景的地区,通过中大比例尺物、化、遥工作圈定有利找矿地段,对已发现的矿化线索和综合异常开展以预查为主、异常检查为辅的评价工作,发现和评价一批有望取得突破的矿产普查基地,总体查明该区金矿资源潜力。

该类区带是化探扫面等基础性地质重点投入地区;科研立项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料的二次开发或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二是选择重点成矿亚带或成矿远景区开展金矿成矿规律、靶区优选工作。

该类区带包括阿尔泰,东、西准噶尔,东、西天山,大兴安岭南、北段,五台-太行,巴颜喀拉,东南沿海,江南古陆,祁连山、桐柏-大别山13个成矿区带。这类区带是国家金矿产资源普查的重要规划区。

4.2.3 战略远景区带

此类区带从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分析看,是较好的找矿远景区,而且在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一系列金矿床,但此类地区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条件艰苦。对这些地区要立足于远景评价,为黄金生产发展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类区带的主要工作是以现有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和成果认识为基础,以区域成矿理论、成矿系列理论等为指导,从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出发,筛选重点地段开展中小比例尺区域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和遥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优选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利用中大比例尺地(路线调查、矿点检查、重砂检查与工程揭露等)、物(航磁与重力资料处理等)、化(水系加密检查与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等)、遥(高精度遥感解译与蚀变信息提取等)综合方法,加强对各类异常的检查,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并结合对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利用GIS技术综初步评价区域成矿潜力,从总体上推进工作区金矿地质工作程度。

该类区带工作部署以预查为主,开展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远景区圈定工作,目的是重点圈定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该类区带包括北山、额尔古纳、鲁中南、东昆仑、柴北缘、康滇、冈底斯-拉萨、云开和海南9个成矿区带。这类区带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是“十二五”期间预查、基础地质工作重点地区。

其中,额尔古纳为原始森林区,海南要建生态省,虽然这两个成矿区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较大,但矿产资源开发不是其首选方向。东昆仑、柴北缘及冈底斯-拉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潜力,但工作条件恶劣,工作程度低,需加强预查工作。北山、鲁中南、康滇及云开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但近几年金矿找矿工作未有大的进展,需加强基础、预查及综合评价工作。

4.2.4 预查探索区带

此类地区从金矿成矿规律分析上看,有一定找矿远景。近几年也陆续发现一些小的矿床(点)。但是金矿基础地质工作十分薄弱,条件艰苦。

对于这些地区,应开展一些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部署少量区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异常检查工作,优选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同时开展初步评价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预查评价矿产地,为下一步部署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该类区带包括额济纳旗-乌后旗、西南天山、那丹哈达岭、中条山、张广才岭、阿拉善-狼山、北大巴山-武当山、阿尔金、西昆仑、羌塘、喜马拉雅和台湾12个成矿区带。这类地区金矿资源前景不明朗,需要配合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填图和化探扫面工作,开展金矿预查选区和资源潜力的初步评价工作。

各规划区带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即通过侦察探索区带确定远景区带,从远景区带中发现后备普查基地,在加速普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大型项目作为重点勘查开发对象。这种安排在整体上体现为一个完整的、滚动发展的地质找矿规划方案,长期规划为5年,每年再根据新获得的资料和成果进行更新,如此滚动地向前发展。

(张文钊、卿敏编写)

Ⅵ (一)中国金矿地质找矿及金矿基地建设

1.中国大中型金矿空间分布的主要地质特征及识别标志

1)大型金矿带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矿质来源;极其有利的构造环境;较大规模的、长期活动的热源及有利于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我国特大型、大、中型金矿床的形成多具有明显的后生性质,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岩)。一般来说矿源层(岩)的规模愈大愈有利于形成特大型金矿床。如前太古宙的原始陆壳;太古宙变质绿岩建造;元古宙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和元古宙盆地或凹陷区内的太古宙陆源碎屑岩系;古生代以后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碳硅泥岩系沉积及侵入岩皆可构成大规模的矿源层(岩)。太古宇、部分元古宇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一般含金背景值较高,是较为理想的矿源层。因此,这些老地层分布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上述矿源层(岩)含金背景值较高,这种特征是决定区域找矿方向的必要条件。

2)区域性矿产分布受控于大型断裂带,同生断裂带,韧性、脆韧性剪切带及巨大断裂交切带,这些断裂带主要有:属板块结合带的伊林哈别尔妥-西拉木伦断裂带、康西瓦-商南-荣成断裂带、空格拉-澜沧江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台东纵谷断裂带。属地壳拼接带的有:额尔齐斯-德尔布干断裂带、克拉麦里-二连断裂带、达拉布特断裂带、祁连北缘断裂、商南-商城断裂带、中祁连山南缘断裂带、康西瓦-商南-荣成断裂带、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宜春-柳州断裂带、藤县-北海断裂带、绍兴-萍乡断裂带、歙县-德兴断裂带。此外,诸如华北地台北缘断裂带、集宁-凌源断裂带、阿尔金断裂、龙首山-固始断裂、北祁连山南缘断裂、道孚-康定断裂、右江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伊兰-舒兰断裂、郯-庐断裂、四会-吴川断裂、丽水-莲花山断裂等对我国金矿的区域分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找矿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地区,断裂围限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如华北地块北缘的康保-围场-赤峰-开原大断裂与张家口-承德-平泉-宁城-北票深断裂围限区;豫西的夏馆-槐树断裂与商南-西峡断裂围限区;滇西三江断裂带等皆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3)就我国特大型矿床而言,它们主要受大型构造的控制,翟裕生等(1997)统计了我国特大型矿床(含金矿床)表明,这些构造主要有裂谷、裂陷槽;古陆内部及边缘的深断裂;古陆绿岩带韧性剪切带;陆内断褶-岩浆复合构造活动陆缘构造岩浆带;大陆边缘海盆及陆架斜坡带;陆壳花岗岩穹窿;陆相火山岩带的火山机构;陆内和陆缘沉积盆地;陆壳浅层脆性变形构造带。

4)大型聚矿构造常具有下述识别标志:①大面积水热蚀变带沿构造线分布,如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等;②大面积热水沉积沿构造带分布,如南秦岭泥盆系中的钠长石岩、硅质岩、铁锰碳酸盐等;③大规模热动力变质带沿构造线分布;④区域性分布的水热成因构造带、热液矿脉、火成岩脉呈线性分布;⑤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线性异常带。

5)在老变质岩区寻找特大型金矿床时,应集中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带,区域性大断裂带(如郯庐断裂带),较晚期侵入的深熔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附近,糜棱岩带、基性脉岩发育的地区。

6)在中生代以后的地层中寻找特大型金矿床时,应注意各种凹陷、盆地中的中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的活动特点及分布范围,其在大地构造上多属于地台边缘及台内活动带。

7)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及长期隆起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如华北地台北缘,准噶尔地台、塔里木地台的周边地区,扬子地台的北西、西南边缘,佳木斯地块边缘及胶东隆起、铁岭-靖宇隆起、雪峰隆起等,皆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韦永福等,1994)。

8)大型金矿床分布区,一般多为大型糜棱岩带或大型破碎带出露区,断裂变动强度大,在破碎带中常可见到断层泥,破碎带的宽度沿走向和倾向都比较稳定。金矿化沿其走向和倾斜也比较稳定。

9)成矿作用是壳幔作用,即物质场、能量场转移的结果,它必须有恒久的动热环境支持,矿化往往是多次预富集的结果,因此区内多阶段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并伴随有序的变质、沉积和岩浆活动是大型矿床生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构造、建造分析,热动力场的研究是成矿识别的重要方法,应密切注意成矿的叠加与复合作用,在我国东部地区燕山期热事件对金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10)地幔信息是成矿研究的重要课题,地壳减薄带,幔隆、幔坳过渡带,地幔斜坡带,地幔热柱出露区,地幔物质涌流带及其附近地区次级断裂带,中基性脉岩发育区,煌斑岩脉赋集区均是值得关注的地段,地幔射气测量、流体包体的特性研究、地球物理场(重力、磁、电、放射性、地震波)研究都是有效的研究手段。

11)大型金矿床的形成,是将大体积内的大量成矿物质,通过大规模的溶液流动沉淀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要有一个更适合沉淀的物理化学环境。这个环境除构造条件外,围岩的物理化学特征也很重要,如围岩的性质,铁、硫的大量存在,地下水的涌现及特点,不透水层的阻挡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韦永福等,1994)。

2. 金成矿远景区带

关于金矿远景区带的划分,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 年潘辉逖将我国金矿划分出45 个成矿远景区,1993 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划分出43个岩金成矿远景区,1995 年陈毓川、王全明等划分出41 个矿远景区和相应的成矿系列,从而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金矿的时空分布和潜在资源,现引用如下(表8-5)。

重要远景区带主要特征和工作重点(一般地质特征请参阅第四节):

(1)胶东金成矿区

胶东金矿集中区地处古地块边缘隆起带,目前已累计探明岩金储量913.84t,本区预测储量为1500t,招掖矿带,招掖矿带招平断裂北段,蓬莱-栖霞的韧性剪切带,牟平-乳山构造带,荣登-文登构造带以及莱阳盆地及其他中、新生代盆缘断裂带是本区重要的找矿区域,莱阳盆地边缘金矿是新的找矿类型。

(2)燕辽成矿带

此带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裂谷带,是我国金矿的主要成矿区之一,也是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此带内已知岩金矿床100余处,累探储量200余吨。本区岩金矿床以绿岩带型金矿、产于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金矿最为主要,而东坪、后沟等金矿床则以其产于碱性侵入杂岩内而闻名。区内东西向的大断裂,如康保-赤峰断裂、丰宁-隆化断裂、崇礼-平泉断裂、密云-青龙等断裂和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内金矿的分布。

赤城-崇礼、努鲁儿虎山、峪尔崖-毛家店、兴龙-青龙、丰宁-平泉、朝阳湾-红花沟、热水-撰山子、锦西-锦州等矿带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3)小秦岭金成矿区

在我国此区是仅次于胶东的金成矿区,它包括小秦岭、熊耳山、崤山等三个小区。区内累计探明储量达400余吨。已发现金矿床(点)160余处。有众多著名矿床,如文峪、杨寨峪、潼关、桐峪、竹峪、金洞岔、东闯、四范沟、大湖、上宫、康山-星星印、瑶沟、潭头、抢马峪、老鸭岔等。本区金矿主要属绿岩带再生金矿,金矿的分布受控于太古宙绿岩建造,燕山期岩浆热事件对矿质富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性东西向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北东向断裂是控矿的基本构造,崤山金矿田则主要是受控于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容矿地层主要是太古宇太华群之下亚群和元古宇熊耳山群火山岩系。

表8-5 全国金矿远景区带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区内石英脉达1000余条,现已评价的主要是中亚带老鸭岔背斜轴部,其他近半数石英脉尚未及评价,这是本区最主要的找矿方向,本区勘探深度一般为400~500m,据现有矿体出露标高对比,本区深部尚有很大找矿潜力;应注意新类型的找矿工作。在熊耳山区除应关注太华群以外,尚应注意熊耳群的找矿工作,应加强熊耳山南坡的地质工作。

(4)鄂皖赣三角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本区金矿以伴生金矿为主,是我国伴生金矿主要集中区,伴生金矿占全国伴生金矿储量的64%。伴生金矿主要分布在铜、硫、铁铜、铜、铜钼、铅锌矿床中,以铜硫(金)矿床为主。除此以外,此区还产有洋鸡山、鸡笼山、鸡冠嘴、金山、马山、黄狮涝山等岩金矿床或共生金矿床。

金矿分布主要集中在:栖霞、铜陵、大冶、九江-瑞昌、婺源-德兴;马鞍山、茅山-铜山、枞阳-怀宁、铜山-马头等地。

本区金矿主要分布在鄂东、赣东北和铜陵地区,这是进一步找矿的重点。

(5)滇黔桂三角区

本区位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西南部,属右江造山带,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而区内岩浆活动相对较弱。金矿主要产于上古生界—三叠系粉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中,按含矿建造可分为:①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如紫木凼、戈塘、烂泥塘、金牙等;②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典型矿床为广西田阳叫曼。

本区在黔西南、右江等地区广泛分布有沉积岩型金矿,尤其是在黔西南金矿床(点)颇多,是我国有潜力的找矿靶区。在该区应注意在黔西南、南盘江-右江、乐业-巴马、田东-德保的找矿工作。

(6)陕甘川金三角区

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区,地处扬子地台龙门-大巴台褶带,南秦岭冒地槽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造山带的交汇部位。

本区是我国重要金矿产区之一,中元古界碧口群、志留系白龙江群(包括茂县群)、中上三叠统炭质和泥质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赋矿层位。金矿主要属变碎屑岩型,微细浸染型和砂金矿。凤县-镇安、勉宁略、岷江、龙门山、白龙江、文县-荷叶、雪山、石泉、安康等地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在区域上应关注临潭-凤县、玛沁-略阳、龙门山等深大断裂及白龙江、月河断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作用强烈地区。

(7)粤桂琼地区

金矿化主要集中在粤西-海南及广西的大瑶山地区。可分为5个构造成矿区,即:大瑶山成矿区,位于大瑶山隆起;罗定成矿区,位于罗定坳陷;云开成矿区,地处云开隆起;台山成矿区,位于台山隆起及花县坳陷,位于海南西南的詹县地穹。

本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云开隆起及大瑶山隆起中,与中新元古界云开群、鹰阳关群、乐昌峡群及寒武系有关,受控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及广宁-罗定断裂的中段,位于广州上地幔隆起与信宜幔坳交接处,其南、北有怀集-佛岗、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通过。在大瑶山北段金矿主要是寒武系变碎屑岩型金矿床及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金矿。本区金矿主要有下述类型:①变碎屑岩型,如河台、庞西洞-金山、桃花、高凤;②变质热水沉积岩型,如大沟谷,金矿产于钠长石岩中;③热水沉积岩型,以长坑金矿为代表,金产于含金硅质岩中(王秀璋等,1994);④花岗岩类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如张公岭-龙水金矿床。

本区的各矿带具有下述特征:①连山地区的AgAu多金属矿带,具有Ag-Au-Pb-Zn成矿组合,典型矿床有金山、梅洞;②德庆 清远金矿带,具AuAs和AuCu等矿化组合,代表性矿床有新洲、京村、河台;③罗定 云浮Ag(Au)多金属矿带,代表性矿床有茶洞(Ag-Au-As-Pb-Zn 组合)、金子窝(Sn-Ag-Pb-Zn-Cu 组合)、高杖(Ag-Pb-Zn-Sn组合);④高州 信宜金矿带(Au-As Ag组合)典型矿床有八甲、顿棱;⑤廉江地区Ag-Au多金属矿带,代表性矿床有庞西洞(Ag-Au-Pb Zn组合);⑥琼西南戈枕金矿带,此带北起昌江县石碌矿区,向西南达东方县的布磨,长60 多公里,宽6~12 km,此带中有水尾、土外山、抱板、牛岭、二甲、大田、布磨(不磨)、公爱等一系列金矿。上述6个区带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找矿靶区。

(8)阿尔泰-吉木乃金成矿远景区

此区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南西至吉木乃地区,地跨阿尔泰加里东地槽造山带和额尔齐斯海西造山带,它包括红山嘴成矿带、额尔齐斯成矿带、萨吾尔成矿带。其南北两带间的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具有重要的成岩成矿意义。海西期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多沿该断裂展布。区内的图尔根-红山嘴大断裂、阿巴宫-库尔提断裂、额尔齐斯断裂、普里尔钦斯克-乌伦古断裂、克拉陶盖拉-巴尔雷克等断裂控制了本区的金矿化分布格局。这些断裂带的毗临地区是重要的找矿靶区,阿尔泰南缘是此区金矿的重要富集区。

(9)西准噶尔金成矿远景区

该带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由加里东和海西两个构造期的复杂构造体系所组成。本带内已发现岩金矿床(点)近200处。主要分布于西准的哈图山区。金的成矿作用与海西期的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关系密切,代表性矿床有托里县铬门沟、齐求Ⅰ、齐求Ⅱ、包古图、辉录山、萨尔托海等。

此区在找寻与海西期火山岩型和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有一定的前景。西准预测资源能力为341t。

(10)西天山金成矿远景区

此区是我国西部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大成矿前景的地区,本带向西延入哈萨克斯坦境内,与科克苏-捷克利铅锌(金)矿带相连,是寻找火山岩型金矿、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重要靶区。火山岩型金矿主要产于伊宁盆地南北两侧,区内广泛分布的下石炭统火山岩产有火山热液型、火山沉积型、火山沉积-热液再造型金矿。特别应注意阿希金矿床东南部的阿吾拉勒、博罗克努山与哈尔克山相交的三角地带及和静北部地区。金矿床受区域性大断裂和火山机构的控制。此类金矿以阿希金矿为代表。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西天山南部地区,与古生界(含前古生界)含炭岩系有关,沈远超等(1994)将此区进一步分为6个小区:①特克斯-菁布拉克区;②科克苏河中游远景区;③科克苏河上游远景区;④库勒河-特达坂远景区;⑤克其克远景区;⑥孟克德萨依远景区。

此区的潜在资源约为1010.53t(陈毓川等,1999)。

(11)东天山-北山金成矿远景区

此区地处觉洛塔格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和北山裂谷带,下石炭统海相火山岩和海西期花岗岩类发育,本区主要金矿化属火山岩型及产于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矿化赋存于泥盆系—石炭系岛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带,知名矿床有石英滩、康古尔、210、马庄山和甘肃红石地区的双尖山、狼娃山等。甘肃的北山地区位于敦煌—酒泉以北,是一个极有远景的金、银贵金属成矿区,已发现金矿床20余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主要为石炭纪)海相火山岩中,容矿岩石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矿化受构造带和韧性剪切带的控制。

(12)川滇西部地区

川滇西部地区包括北起川西的甘孜、理塘、义敦、乡成,南延至滇西哀牢山及其以西的地区,主要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川滇西部。地跨扬子地台边缘、印度板块边缘及其间的构造转换带。

该区金矿主要属:①碱性斑岩接触带(北衙)和火山热泉型金矿床(腾冲两河);②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床(滇西拱丁山、元阳大坪、川西冕宁机器房);③沉积岩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滇西巍山扎村、潞西上芒冈、川西甘孜丘洛);④变碎屑岩型金矿床(镇元);⑤绿岩带型金矿床(川西康定黄金坪、三碉、灯盏窝、金台子、冕宁茶铺子)。

该区可分为:①腾冲成矿带;②保山-镇康成矿带;③昌宁-孟连成矿带;④哀牢山成矿带;⑤云岭山脉成矿带;⑥兰坪-思茅成矿带;⑦甘孜-义敦-中甸成矿带;⑧宁蒗-大理成矿带。在滇西、川西地区近年新发现一批金矿点或矿化异常区,它们是:①厂街-伟龙金矿化区;②邦东(云县)-半坡(景谷县)矿化区;③勐海西定-布朗山矿化区;④川西玉隆-新龙矿化区;⑤巍山紫金山-歪古村矿化区;⑥巍山-大佛山矿化区。这些矿化区已发现蕨坝山、色卡、尼亚达柯、雄龙西、小龙潭村等多处矿点,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对哀牢山北段的找矿工作尚应密切关注。

(13)唐古拉山脉东段金成矿远景区

该区位于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由东西转向南北的藏东波密-察隅地区。区内古生界出露较少,主要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出露零星。而中生代火山杂岩、海西和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广泛发育。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目前虽未发现金矿床,但区内存在较大规模的金化探异常,资源量估计较大,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14)日喀则-拉萨金成矿远景区

该带位于滇藏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陆缘活动带,由北向南依次由冈底斯陆缘火山弧,日喀则弧前盆地复理石楔,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蓝片岩带和混杂岩带组成。在拉萨地区的冈底斯-腾冲火山岩带,广泛发育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并有较好的化探异常存在,且在拉萨地区已发现与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此带砂金矿床分布较广,资源估计潜力较大。在此带应注意寻找岛弧型、火山岩型及与碰撞期花岗岩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夕卡岩型金矿床。

3.地质找矿工作应由一般的地质找矿转变到以目标(矿床、矿区、矿田)为中心的找矿地质工作中来

随现代科学的发展,边缘学科与地学的结合,孕育了很多新的找矿思路,发展了更多的预测方法,其中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地学进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过去只能在理论上探讨的一些问题,如数学解析的一系列方法,现都能在微机中运算,于是,近年产生了许多矿量预测方法和大量的预测成果。但纵观这些成果均大同小异,只是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带,这在没有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前,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这方面就已显露出超凡的聪明才智,并赢取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找矿工作的巨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现今金矿的发展格局。而今面临的不是有多少成矿预测区的问题,而是要确定具体的矿床、矿区、矿田。因此找矿及预测工作应以找到具体的矿床为中心,以增加可采储量为目的。目前所采用的矿量预测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主要是以矿化较好的已知区为模型区,然后通过未知区与模型区相似性的对比来确定未知区的得分,最后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获预测矿量。这其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假设:①成矿作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它不仅受成矿地质环境的制约,而且也受成矿物质来源、矿质的多少、热源、水源及成矿流体动力学体系的制约,此外矿质的沉积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矿化的空间定位,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矿床与另一个矿床完全相似,即便是同一矿体中不同矿段也有不同,在同一矿体中成矿环境基本相似(至少在小比例尺成矿预测中是不加区别的),那么有谁见过该矿体无限伸延的实例,由此可见各矿床间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传统的矿床的相似性的运用到底有多大可靠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此建立在这种背景上的成矿预测在理论上是不足取信的;②在同一个地区内,那些矿化强度大、矿体规模大、成矿特征明显的矿床总是被首先发现,如果在未知区内存在与之一样的矿床,何以地质工作者经反复的找矿而未能发现,这足以证明未知区存在的矿床与模型区是有一定差别的,或者其埋藏较深,地表暴露信息较少;③由于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完全的相似性,从而使完全依靠地质标志进行类比的结果自身存在着不确定性;④预测区与模型区在地质研究程度上存在差异,地质资料的可靠性不对等,因此降低了成矿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综上所述,目前所采用的矿量预测方法不独在理论上存在不完备性,且在实际应用上也有不少困难。总的给人的印象是预测矿量往往高于其实际矿量,甚至给地质找矿带来误导。因此,地质找矿工作应从一般的区域矿产总量预测转移到以目标为中心上来,以求我国金矿储量能有实际的增长。其中,深入研究成矿理论、矿化标志,以及在新理论指导下的预测方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开拓以流体成矿学为着眼点的预测方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林文蔚等,1998、1999;吕古贤等,1999)。

4.找矿工作应以详实的地质调查为重心

纵观我国五十年的地质工作历程,深觉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应重视基础地质工作,在我国东部地区已普遍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测量工作和相应的普查找矿工作,然而在中西部地区尚未完成此项工作,从而使区域找矿工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各单位对金矿地质找矿模型做了不少工作,在遥感、航空物探、地面物化探地质解译、野外金属量及相关元素的测定、控矿构造的圈定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新区系统地质调查工作能结合这些方面的成就进行,必然能得到更多的找矿信息,特别是地面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给地理条件较差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工具。我国东部地区的区测工作主要完成于50年代,一些重点地区的地质资料也有刷新的必要。

5.加速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选冶方案研究,促成陕甘川金矿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国地质界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赋存状态和选冶方法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该类金矿特有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效果好、成本低可供工业利用的方案,有鉴于此应集中地质、冶金、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攻关,力争尽早突破,这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Ⅶ 中国哪些地方有金矿

中国的金矿
中国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一直为探求金矿资源默默地耕耘。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金矿在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有一个成矿期,以元古代,中生代为主。金矿(岩金)最主要的类型是绿岩带型金矿床,时代较古老。

中国最有名的金矿是山东的胶东金矿,金矿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市地区,最主要矿区是玲珑金矿。该矿区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以来引进现代采治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产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河北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河南西部小秦岭金矿等。

金厂峪金矿在清朝未年就已成为全国的三大金矿之一,其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的迁西群,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是晚燕山期花岗岩,目前该矿已有日处理500吨矿石的选厂。小秦岭矿金矿主要采区是文峪上官,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太华群,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闪片麻岩,科学家们发现金矿都产在脉岩中,称作含金石英脉。迄今小秦岭金矿田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100多条,有30多条长度在千米以上,一般长达数百米,厚0.4-1.5米。吉林省的夹皮沟金矿主要产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中的含金石英脉。该矿从19世纪初开采。六十年代以来,又发现大中型金矿10余处。

中国第二大金矿类型是沉积岩型,即所谓“卡林型”或“微细浸染型”。这类矿虽然品位较低,金粒细小而且分散,但矿床的规模大,在当今采矿、选治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很高产量。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陕、甘这两个“金三角”地区,前者尤以贵州为最重要,目前已发现板基、戈塘等7个较大矿床,其次为桂西北,也先后发现了金芽、高龙等矿床;后者以川西北地区最重要,已有松潘、南坪等5个较大金矿采区。科学家们认为,在沉积型金矿形成过程中,有机物成矿(即生物成矿)的机制不容忽视。在漫长的沉积期,许多海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以及干酪根等均能吸收或吸附并富集Au元素,形成富有机质的金源岩。以后,通过有机质的还原再使Au从各种搬运流体中沉淀富集,形成金矿床。

第三大金矿类型是火山岩型金矿。其中台湾基隆金瓜石金矿陆相火山岩型金矿最为典型。清光绪年间就已开采,最为鼎盛时期年产黄金2.6吨,铜7000吨。矿床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砂质岩所夹的安山岩中,为裂隙充填交代型。此外还有侵入岩及外接触带型金矿床,但重要意义不如前述三种。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国家之一,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千年之际,我国的金矿科研更加深入,很多大型或超大型金矿的探明是我国金矿开发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我国黄金消费总量达420吨,占亚洲总消费量的65%,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左右。我国金矿地质找矿工作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时期。

Ⅷ 中国的金矿在哪里产量有多大

中国的金矿
中国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一直为探求金矿资源默默地耕耘。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金矿在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有一个成矿期,以元古代,中生代为主。金矿(岩金)最主要的类型是绿岩带型金矿床,时代较古老。

中国最有名的金矿是山东的胶东金矿,金矿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市地区,最主要矿区是玲珑金矿。该矿区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以来引进现代采治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产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河北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河南西部小秦岭金矿等。

金厂峪金矿在清朝未年就已成为全国的三大金矿之一,其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的迁西群,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是晚燕山期花岗岩,目前该矿已有日处理500吨矿石的选厂。小秦岭矿金矿主要采区是文峪上官,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太华群,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闪片麻岩,科学家们发现金矿都产在脉岩中,称作含金石英脉。迄今小秦岭金矿田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100多条,有30多条长度在千米以上,一般长达数百米,厚0.4-1.5米。吉林省的夹皮沟金矿主要产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中的含金石英脉。该矿从19世纪初开采。六十年代以来,又发现大中型金矿10余处。

中国第二大金矿类型是沉积岩型,即所谓“卡林型”或“微细浸染型”。这类矿虽然品位较低,金粒细小而且分散,但矿床的规模大,在当今采矿、选治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很高产量。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陕、甘这两个“金三角钡厍

Ⅸ 中国的金矿都在什么地方

中国各省市区除上海外,都有金矿分布。主要矿床和产地分布有:山东、河南、贵州、黑龙江、陕西、广西、云南、辽宁、河北、新疆、四川、甘肃、内蒙、青海、安徽等省区。

1、河南洛阳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整合勘查项目包括槐树坪金矿、东湾金矿、七亩地沟金矿、磨沟金矿、上道回沟铅矿、斩龙岗铅矿、瓦房铅矿和两河口钼矿8个探矿权。

槐树坪金矿详查野外工作已经完成,估算资源量超过30吨,达到大型规模,东湾金矿详查工作已经完成,探获金资源量6.3吨,平均品位3.24克/吨,达到中型规模,根据已有工程控制程度估算,两矿区可提交金金属量将近40吨,预计建成矿山后的服务年限为42年。

2、新疆

新疆自治区北部以及阿尔泰山区的西南部脉金和东南地区的砂金。

经过20年持续勘查评价,在新疆地矿局在新疆乌恰县海拔3100米到4300米20平方公里的勘查范围内,发现了21个金矿化带,平均品位2.45克/吨,提交黄金资源量127吨,远景资源储量在200吨以上。

其中4号成矿带宽度达85米、长4000米,平均品位2.57克/吨,局部最高品位达63.88克/吨,估算金资源量达98.33吨。成为目前新疆发现的资源量最大的金矿。

3、内蒙古

内蒙哈达门沟

2012年9月,内蒙古哈达门沟矿区一座国内罕见的单脉体特大型金矿被武警黄金一总队二支队发现。经专家初步认定,该矿脉金资源储量近70吨,潜在经济价值270多亿元。

内蒙乌拉特中旗

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获悉,地质勘查人员近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探明一处超大型金矿,资源储量为148.5吨,保有资源储量130.4吨,探明资源储量列自治区首位。

4、山东

东北北部砂金矿区。主要由黑河、呼玛、乌拉嘎和桦川一带的砂金矿,属于河流冲积砂矿。在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岩一进入体中找到团结式原生金矿床。山东招远一带含金石英脉开采历史悠久,有玲珑金矿床等。

后来又发现蚀变花岗岩型,如三山岛、焦家、新城等大型金矿床。这一地区的金矿床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烟台发现18处金矿开采后备基地,新增241吨黄金金属资源储量。截至去年底,烟台市保有黄金资源储量1800吨,仅莱州市黄金资源储量就超过600多吨。

5、其他地区

燕辽金矿区。包括吉林东部及河北东部的一些金矿床。大部分为产于前震旦纪的片麻岩、片岩及花岗闪长岩中的含金石英脉矿床,其中夹皮沟、金广峪、五龙、张家口等金矿床。

东南地区金矿区。包括湘、桂的脉金,多为板溪系的矿化板岩和边溪亚群中的含金石英脉。本地区金矿较多,但规模较小。湘西金矿石本区最大的金矿。

秦岭-祁连山金矿区。本区以矿脉成群、品位高、多金属共生为其特点。代表性的矿山有秦岭、文峪、潼关等金矿。

西南地区金沙江流域及四川盆地的一些河流的阶地砂金矿区。

台湾金矿区。金瓜石金矿是与第三纪火山岩有关的大型金矿。

西藏金矿区。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以南各支流两侧的阶地之中。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