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区城地质数据库

中国区城地质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1-03-02 00:26:43

❶ 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

一、内容概述

在地质制图技术手段的变革中,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与数字式地质图生产模式相关的技术进步,涉及从野外地质工作直至最终成果提交的全过程。建立国家数字式地质空间数据库,是推行这种新工作模式的总体目标和必然结果。为此,各国都下大力气狠抓数据库设计、建设和不同类型数据库的联网,大力推进地质制图的标准化,除了对符合现代要求的现有数据进行数字式信息提取之外,还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字式工作方式延伸到最基础的野外工作环节。GIS的产生、发展与机助制图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空间信息的表达、显示和处理。GIS包含了机助制图系统的所有组成和功能,并且GIS还有数据处理分析的功能。它用空间数据库和属性管理地质数据,包括了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并可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GlS技术是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综合,在地质制图及多学科研究数据的处理、集成、模拟、显现乃至成果图件的编绘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数字式地质图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使反映新认识、新成果的新数据得以及时输入数据库并与原有的数据资源融为一体,既能以常规纸图的形式输出,也能以数字产品的形式输出,必要时还能根据用户的要求以非标准的专用产品形式输出。GIS的出现及其在地学领域应用的深入,使地质图作为地学研究的基础图件,正在告别纸质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姜作勤等,2001;王永生,2011)。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在国际上,美国、英国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家空间数据库的建设。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地质填图法案》,要求开发一个国家地质数据库(NGMDB),该数据库涵盖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等地质领域。从1997年起,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宇航局(NASA)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数据标准,并开始进行地质图的数字化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区域的地质数据数字化工作,并建立了数据库。

在国际上,对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编制与更新工作非常重视。俄罗斯从1999 年正式开始第三版(第三代)1∶100 万国家地质图系列编制和出版工作,并且专门制定了《俄罗斯联邦1∶100 万国家地质图系列编制和出版规范》,英国、法国、南非、印度、蒙古、朝鲜等也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件或专业图件,美国和加拿大编制出版了部分地区1∶100万地质图件或专业图件,意大利在2003年新出版了第五版1∶100万意大利地质图。

巴西1∶100万地质图由46幅按国际标准分幅的地质图幅拼接而成。这些图幅组成了数字地质信息库,通过地质信息系统来操作管理。这些地质图数据是在野外工作、卫星图像解译、采样、同位素测年等工作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编辑、分析、综合以及说明获得的。资料截止于2003年年底,由巴西地质调查局完成。他们出版了41张包含46幅地质图幅的电子光盘。

在巴西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的基础上,南美地质编图委员进行了南美洲1∶100万地质及矿产资源图的编制工作。南美洲1∶100万地质及矿产资源图由92幅标准图幅组成,其中包括了巴西的46幅。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地质调查局在修正更新了1∶100万地质底图并结合了航天TDM雷达图像,共同完成了该项工作。

印度地质调查局在20世纪70~80年代编制了一套1∶100万地质图集,包括了28个图幅。近年来又陆续编制了AraValli地区1∶100万岩石层位图,Kolar Schist Belt 1∶100万综合地球物理及地质图,Madhya Pradest 1∶100万地质矿产图(2幅),Chhattisgarh1∶100万地质矿产图,喜马拉雅1∶100 万地质图(45 幅),印度及周边地区1∶100 万地震构造图(42幅)。

目前,“planet earth”在2007~2009年的International Year计划中提出了“透明地球”方案,并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目的在于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动态的、可以交互操作的覆盖世界范围的数字地质图。该计划拟采用双重结构来操作。第一层由UNESCO、IYPE、IUGS、CGMW、ISCGM、ICOGS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来负责。第二层由各参与国家、调查机构和组织来运作。

该计划已经确定了由3个部分组成,这3个部分的图层都可以通过像Google Earth那样的动态地图浏览器被广大用户应用。前两个部分是为更大比例尺图层服务的介绍性图层,由CGMW提供:第一层(“25 G”)建立在GCMW世界1∶2500万地质图基础上;第二层(“5 G”)建立在大陆和大洋1∶500万地质图基础上。这两个图层将根据简单的图例在地质内容上进行相互协调。第三层“1 M”由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开始进行,又被称为“One Geology”计划,这个图层是由各参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1∶100 万地质图组成的。不同地质数据间的重叠和不连续问题将由GeosciML(计算机图形接口数据模型及编码)软件来解决。同时,这些地质数据是动态的,可以随时进行更新。由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发起并于2007年3 月12 日~16 日在Brighton召开了会议讨论并正式启动该计划。

三、资料来源

姜作勤,张明华.2001.野外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及其进展.中国地质,28(2):36~42

王永生.2011.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

❷ 中国各地区的地质情况在哪可以查到

问题不明确,范围太大了,建议问下具体的地质内容,比如问下地层、构造什么的?

❸ 华北大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设计方案探讨

周小希 陈安蜀 张良军 邓凡 王心华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社会对服务需求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通过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的集群化管理,服务系统集成及数据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而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了华北大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设计方案,阐述了数据中心框架设计及采用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数据中心 虚拟化

1 建设背景及定位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其作为社会信息的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社会各界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基本资源情况等地质知识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2006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提出了“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概念。《决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共享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向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在信息化建设面临“挑战越来越严峻、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新形势下,构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群化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化应用服务,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地质信息服务的主流。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作为华北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机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中定位为区域性服务结点,主要负责集成整合区域内地质信息提供区域性地质信息的共享服务,建设并维护本区域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产品。中心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华北地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及地质资料数据库,并开发建设了地质资料全文服务系统、空间数据服务系统及地质调查资料服务平台等服务系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社会对服务需求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通过构建华北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的集群化管理及数据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而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 数据中心框架设计

华北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指导思想应以汇集、建立华北地质资料数据共享资源,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地质资料数据应用效益及现实情况出发,确定重点建设内容,注重数据共享应用。坚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先进成熟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易维护性及开放性。

数据中心系统设计参考原则:①先进性、标准性。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技术规范,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和产品,以保证系统的一致性。②经济型、实用性。选择适合的性价比高的设备,既能满足业务系统的应用需求,又能适应应用需求的扩展。③开放性。采用符合OSI(开放系统互联)标准的技术和通信协议,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的网络规范,并充分考虑与软硬件兼容性,使符合标准的不同厂商的商品可以无缝添加到数据中心中。④可扩展性。采用标准化的实现技术和产品,系统结构应易于扩展,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及可扩展性。⑤结构的合理性。采用合理高效的系统结构,系统应能合理安排冗余和负载,实现有效流量控制和负载均衡,确保系统的正常、畅通运行,并能适应数据中心业务发展的需求。⑥高可靠性。关键节点设计中应选用高可靠性设备及产品,并有合理的冗余和可靠的系统备份策略,确保系统可靠运行。⑦高性能性。保障服务器、网络及设备的高吞吐能力,保证数据的高质量传输。⑧安全性。数据中心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能够防止来自系统内部及外部的恶意攻击,能有效地防止因人为误操作带来的影响。应采用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手段,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机密性。应能提供有效的容灾、容错等保障机制,对雷击、火灾、盗窃等意外问题有良好的预防和恢复措施。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华北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设计采用4层结构: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另外还需要信息技术标准、安全防护、运维管理所组成的支撑体系予以支撑,保证数据中心运行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规范持续开展。数据中心框架设计图见图1。

图1 华北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框架图

2.1 基础设施层

主要指数据中心运行的软硬件基础环境,包括机房设施、网络架构、服务器配置、系统软件配置等。机房环境具有防尘、防静电、防雷、防震、防火、恒温等特点,并可实现对视频设备、门禁、配电、温湿度、消防等进行管理和监控,机房供电采用双路电源冗余供电方式,同时采用市电、UPS电双电源并机供电形式,以满足机房设备双电源供电要求。从数据集成管理,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及信息安全角度考虑,数据中心网络划分为中心内网、涉密网、局广域网(地调局专网)及外网(互联网服务区),网络内部按逻辑功能划分为主功能区、核心存储备份区、涉密区、数据交换区、服务发布区5个功能逻辑分区。从信息数据安全角度出发,涉密区以物理隔离方式独立部署,其中主功能区、核心存储备份区及数据交换区部署在中心内网,服务发布区部署在互联网服务区,局广域网区域进行局属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网络架构示意图见图2。数据中心在统一网络管理基础上,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统一交换技术(FCoE)及存储备份技术等建立起应用服务器与存储体系及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图2 网络架构示意图

2.2 信息资源层

信息资源层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的各类数据、数据库,负责整个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和交换,为数据中心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中心地质资料数据已达到TB级别,从表现形式划分,包括成果资料、原始资料;从地质专业划分,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从数据形式划分,包括纸质档案、图文数字化资料、数据库、软件等;从共享方式划分,包括涉密数据、保护数据和公开数据。中心现存馆藏数据库包括华北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1:20万重力数据库、航磁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专题图件空间数据库、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等。

在信息资源层实现对中心各种地质数据及数据库进行集成管理,在数据中心内网核心存储备份区建立核心数据库。另外在局广域网及外网建立交换数据库,根据业务及服务需求,通过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及数据更新同步工具在数据交换区完成从内网到局广域网、外网的数据交换。

2.3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构建应用层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件及数据交换平台,包括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数据交换、元数据管理、数据分析、GIS资源服务发布、GIS空间分析、全文检索等其他业务支撑服务组件。

2.4 应用层

应用层为数据中心定制开发的应用系统,按照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及服务需求,在数据中心内网建设中心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在内网建设华北地质资料阅览室系统及借阅系统,实现地质资料内部浏览及借阅业务处理,在外网部署华北地质资料服务平台作为华北地质资料对外服务一站式窗口,在互联网上面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地质资料全文服务、空间地质数据服务。

3 采用的关键技术

3.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就是IT整体资源的“按需分配”与服务交付。由于数据中心的集中化、整合特性,传统的烟囱式系统建设方式会导致资源难以共享、利用率低、标准程度差,建设和扩容成本难以控制。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可以云化数据中心需要承载的IT系统。云计算系统具有低成本、大规模特点,以低成本运算单元取代传统大型IT系统设备,降低IT系统的建设和扩容成本,同时通过软件技术实现大量低成本IT硬件单元协同工作,保证高可靠性。云计算系统具有平滑扩展能力,具备高度的扩展性和弹性,可以方便、快速地增加或减少资源。云计算系统具有资源共享能力,可提供多种形式的计算、存储、网络能力资源池,可为多种上层应用提供服务,同时实现资源的自动分配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模式,数据中心将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云计算的IaaS、PaaS和SaaS服务模式成为数据中心业务模式创新的源泉。基于IaaS,数据中心可以升级传统的资源类出租业务,提供弹性资源出租,实现按需服务;基于PaaS,数据中心可以在传统增值服务基础上,提供有特色的能力服务;基于SaaS,数据中心可以深化服务内容,进一步提高收益水平,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

3.2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新一代的数据中心的发展方向是私有云,而私有云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所谓服务器虚拟化,指的是通过一台服务器的设置,使其能够同时运行多种操作系统,并且实现其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引入服务器虚拟化软件,能够把在物理上唯一的服务器进行逻辑上的划分,使之能够以多个虚拟机的模式运行。服务器虚拟化的信息系统部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服务器的利用率,降低信息化成本。计划选择VMware vSphere作为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其是业界领先且可靠的虚拟化平台,vSphere 是VMware公司推出一套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目前的最新版本为5.5。vSphere5主要包含ESX Server、vCenter Server和vSphere Client三部分,其中ESX Server直接部署于物理服务器上,作为基础架构全面虚拟化服务器、存储,虚拟机运行在ESX Server上,vCenter Server能够快速部署虚拟机,监控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的性能。vSpher Client用于管理配置ESX Server,对VMware虚拟化环境进行集中管理。

3.3 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是数据中心数据与其他应用系统沟通的桥梁,是进行数据交换的基础。数据交换平台负责从各个业务系统或数据库中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合,按照数据标准规范,形成核心数据库,并提供其他应用系统使用。数据交换平台功能由支撑功能与应用功能组成,支撑功能是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主要由数据采集、元数据管理、数据交换服务总线、平台监控机安全管理子功能组成;应用功能主要为具体业务系统服务,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总线,以数据交换服务的形式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华北大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设计方案,主要阐述了数据中心的框架设计,介绍了框架中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的建设内容,以及各层之间的协作关系,并对建设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效提高华北大区地质数据资源的积累速度,并大幅度提升地质资料的利用率,改善地质资料服务环境,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另外随着IT技术发展,如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等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从数据中心能耗降低、数据整理挖掘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小村.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谢思铭.城市空间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J].北京测绘,2013(5):23~26.

[3]黄河清,严正伟.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47~52.

❹ 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化地质图数据库

有个软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化地质图数据库”,里面有功能可以按省界裁剪一幅地质图。你搜索一下,看能不能下载到吧。

❺ 周边国家矿产地质数据库建设

9.4.1.1 数据内容与类型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库研究范围,是我国周边国家及重点地区;研究内容为我国周边国家及重点地区铁、锰、铜、铝、铅、锌的矿产地数据和开发利用数据。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质数据,矿产地数据和其他数据等。建库工作中需收集大量国内外资料,范围涵盖各国地质矿产勘查和管理部门存储的各类地质、矿产资料和矿业信息资料。主要通过互联网、期刊、CD-ROM、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等多种渠道获得。数据库由属性数据、图形数据,以及一些文档数据所组成。

图形数据:主要有地质图、线性构造图、构造单元、矿产地等。

属性数据:矿产地数据以及空间图形数据的属性信息。

文字资料:主要是指政策法规等一些文字性材料。

9.4.1.2 建库平台、存储格式及引用标准

(1)建库平台

为了实现资源更好的标准化和共享,同时考虑到自主知识产权问题,采用OpenInfo和ACCESS作为建库与编图平台。

(2)存储格式

对6种重要矿产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如下:

1)图形数据:采用点、线、面矢量图像文件,可以使用OpenInfo的GPH格式(其他格式如ARCINFO的Shapefile格式可以转入)进行存储。

2)矿产地的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对于矿产地空间数据等信息以及其他的属性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格式;在建库阶段,数据采集和输入采用Microsoft Access2000软件的MDB格式。

3)对于描述性资料或者文档材料:主要是指各国的资源概况、政策法规等文字说明性文件,通常采用Word等文件格式来进行存储。

(3)数据库图形坐标约定

数据库图形坐标统一采用地理坐标系统,即以地球椭球面上的实际经纬度标定的空间曲面为坐标体系,坐标单位为度或度分秒。

(4)引用标准及参考资料

GB6390—1996,地质图用色标准。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GB8566—99,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958—9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大洲代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O国家代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O二级政治区(行政区)代码。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代码(Cox,D.P.,Singer,D.A.et al.,1986)。

Guild矿床规模分类。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2004)。

美国地质调查局MRDS数据库。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地数据库。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

9.4.1.3 属性数据的结构

通过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分析,初步对地质、线性构造带、构造单元、矿产地等的属性数据结构进行了定义,下面以矿产地为例进行介绍。

矿产地数据(图层)包括41个数据项(Item)(表9.2)。

表9.2 矿产地数据结构表

续表

数据项定义与填写说明。

(1)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大类中包括ID号、矿床编号、矿床名称、矿床X 坐标、矿床Y坐标、所处大洲、大洲代码、所处国家、国家代码、所在地区、地区代码和位置12个数据项。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

1)ID号。图元编号。

2)矿床编号。自动生成。用数字和字符表示。前两位为大洲代码,第3和第4位为国家代码,第5和第6位为二级行政区代码,最后4位是以行政区为单位的顺序号。该数据项在填入后面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名称后自动生成,不用填写。

3)中文名称。矿床中文名称。

4)外文名称。矿床英文名称,或原国家语言名称。

5)矿床X 坐标。矿床或矿区中心经度坐标。按十进制格式填写,小数点后保留6位。

6)矿床Y坐标。矿床或矿区中心纬度坐标。按十进制格式填写,小数点后保留6位。

7)所属国家。矿床所在的国家名称。

8)国家代码。自动生成。

9)所属地区。矿床所在的地区名称。

10)地区代码。自动生成。

11)位置。矿床距最近城镇方位、距离。

(2)矿种属性

12)矿种属性。自动生成。

13)矿种代码。选择主要矿种、次要矿种和少量矿种代码后自动生成。

14)主要矿种。矿床内产出的主要矿产种类。按重要性降低的顺序填写。在填写主要矿种代码后自动生成。

15)次要矿种。矿床内产出的次要矿产种类。按重要性降低的顺序填写。填写次要矿种代码后自动生成。

16)矿石矿物。包括任何有意义的物质如金属、矿物和岩石等。以重要性降低的顺序排列,并用逗号隔开。

17)矿床规模。选中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点矿化点其中之一即可。若规模未知,选中“未知”。

18)规模代码。自动生成。

19)矿产类型。自动生成。

(3)控矿构造及成因

20)构造背景。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如克拉通、岛弧、裂谷等。

21)控矿构造。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如断裂。

22)赋矿岩性。赋矿岩石的正式名称。

23)围岩时代。围岩的地质时代,如侏罗系,从下拉框中选择;也可填写绝对年龄。多个绝对年龄之间用分号隔开;如是年龄范围,其间用“-”连接。

24)围岩蚀变。主要矿致蚀变类型。

25)成矿时代。矿床形成的地质时代,如侏罗纪,从下拉框中选择;或填写绝对年龄。多个绝对年龄之间用分号隔开;如是年龄范围,其间用“-”连接。

26)成因类型。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MRDS矿床成因类型名称。

矿床成因类型包括9大类,分别为热液或岩浆流体矿床、气成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沉积矿床、火成矿床、与水体有关的矿床、大气成因矿床,成因类型未知。每大类中又有一个或多个亚类。首先选择大的成因类型,即上述9大类中的一种。接下来依次选择矿床亚类。从下拉框中选择即可。

27)类型代码。自动生成。

28)矿床模型。矿床对应的模型名称,采用Singer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矿床模型名称。从下拉框中选择。

29)模型代码。自动生成。

30)所属成矿带。矿床所属成矿带名称,如环太平洋成矿带,×××次级成矿带等。

(4)矿床储量

31)矿床储量。前4种矿种的储量。

32)储量基础。前4种矿种的储量基础。

33)品位。主要矿种和次要矿种的平均品位,如Cu0.3%,Au3g/t。

34)矿床资源量。前4种矿种的资源量。

(5)矿业开发信息

35)年产矿石量。前4种矿产的年产矿石量。

36)年产金属量。前4种矿产的年产金属量。

37)更新时间。数据填写或修改时间。年代格式,按年-月-日填写。不接受文本。若为文本信息,如19世纪初,可填写为1800-0-0。

38)数据修订人。提供和编辑数据的作者的姓名及单位。引用数据提供数据原出处的姓名及单位;经编辑的数据提供编辑者的姓名及单位。

39)数据录入人。数据录入人的姓名及单位。

40)资料来源。源数据出处。

41)参考文献。编译数据时参阅的文献。

9.4.1.4 图层数据的生成

(1)属性数据的录入

属性数据的录入统一在Microsoft Access 2000平台上进行,目前已经初步研制了统一的数据录入界面(图9.1,图9.2)。

图9.1 我国周边国家重点地区6种矿种矿产地数据库

图9.2 矿产地属性数据录入界面

(2)矢量数据

数据库的图形数据包括面元(含线元)和点元两大类。面元数据包括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带等面型空间数据,点元数据包括矿产地等点型空间数据。

1)面元数据。本次工作中涉及的面元数据有两类,一类是矩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如工作程度范围区。由于这些区域通常有一定的地理空间点位控制,因此利用GIS软件所具有的空间点位生成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多边形自动生成软件,可以保证地质工作范围空间标定的计算机自动化;另一类是不规则图形,如地质构造单元区、成矿区带等,这些区域不易通过标定拐点坐标进行表达,需采用常规数字化或矢量化的方式进行标定。

2)点元数据。点元数据如矿产地可通过空间点位坐标或矿区中心点位坐标,利用GIS软件中的空间投点功能,实现图层数据的生成。

(3)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格式

1)属性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格式。在建库阶段,数据采集和输入采用M icrosoft Access2000软件的MDB格式。

2)图形数据。采用ARCVIEW矢量数据格式。

3)数据库图形坐标约定。数据库图形坐标统一采用地理坐标系统,即以地球椭球面上的实际经纬度标定的空间曲面坐标体系,坐标单位为度或度分秒。

❻ 中国各地地质状况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济南:2个专业公司,4个综合地质队、2个专业地质队、2个勘查院、1个测试中心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正元资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外派单位)、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局:武汉,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八市:603队:大冶;604队:孝昌; 605队:襄樊;606队:黄石;607队:宜都;608队:黄石;609队:黄石;水文队:黄陂。
中国冶勘总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质调查所);五队(酒泉);六队(汉中);乌鲁木齐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冶勘总局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
中国冶勘总局昆明地质调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广州地质调查所:广州
四川省(西南)、辽宁省(东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和冶金华东地质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统(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部原涿州,现迁北京丰台。
江苏煤炭地质局:常州,勘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物测队、机械研制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浙江华厦工程勘察院,浙江华厦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测绘院等。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新市镇,152地质队、201地质队、202地质队和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广西煤炭地质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125队、182队、物探测量队、地质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质局:西宁,105勘探队、132勘探队、物测队、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郸,119勘探队、129勘探队、173勘探队、物测队、科教中心、地质勘查院、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机械研制中心,建筑工程公司,地质制图印刷中心。
水文地质局:邯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四个水文地质队和物探、基础工程、机电安装、物资供应、地能空调、污水治理等六个专业公司。
航测遥感局:西安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煤炭资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干部学校(党校) :涿州
中煤地质报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内蒙古、东北(沈阳)、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煤田地质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统(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
核地勘队伍组建于1955年,现有6个地区性地质局、52个地质大队以及研究院所、工厂、医院等90个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其业务支撑单位,以6个地区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作为专业勘查队伍。
6个地质局所在省的48个地勘单位,以省为单元,整体属地化,组建辽宁省(东北)、江西省(华东)、湖南省(中南)、广东省(华南、由韶关迁花都)、四川省(西南)、陕西省(西北)核工业地质局,其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单位属地化后(组建了河南省(信阳,原308大队)、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等4个核工业地质局),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于2001年,北京地质调查所、桂林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地质资料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资环):成立于2003年,北京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遥感中心、北京测绘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测绘公司。
19个地质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总院,含河北):原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下辖514队(承德)、517队(石家庄)、519队(保定)、地质四队(秦皇岛)、普查大队(燕郊)、核工业247队(宝坻,原属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等六个地质队和一所职工大学(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设有天津市地质勘查总院、地质研究所。
2.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3.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5.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6.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下辖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队(镇江)、研究所(南京)、测绘院(镇江)、矿产开发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前身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802队。
8.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郑州,下辖勘查总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
9.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长沙,下辖一总队(郴州)、二总队(湘潭)、214(株洲)、217(衡阳)、245(吉首)、247(长沙)、研究院(长沙)、矿业信息研究中心(长沙)等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16个。
10.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矿集团公司。下设“五队、三院、三中心”等11个事业单位。
11.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2.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4.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贵阳,下辖一总队(清镇)、二总队(六盘水)、三总队(遵义)、物化探总队(清镇)、五总队(安顺)、六总队(凯里)、地质勘查院(贵阳)。
15.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安,属陕西省正厅级事业单位,有12二级单位,分布于西安、临潼、咸阳、宝鸡、汉中、商洛等地)
17.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统(原化工部地质矿山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16家地质勘查院(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阿城)、江苏(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钾盐地质)、河南、山东、湖北(荆州)、湖南、广西、贵州(遵义南白)、云南、陕西)、1家地质研究院(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地质研究总院))、1家职工医院。辽宁省(锦州)、安徽省(马鞍山向山)、广东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彭州军乐)等4家已下放。
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建材地调中心):
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公司,辖26个各省、市、区总队,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成立于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后总部迁涿州,2004年更现名。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质)局:长沙。
西南石油(地质)局:成都,地质勘察总公司
西北石油(地质)局:乌鲁木齐
上海海洋石油(调查)局:
广州海洋石油(调查)局:2001年划归中国地址调查局。

十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前身是轻工业部盐业勘探队):长沙

❼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一张正规区域地质图,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外,我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947.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8.7%;1∶20万中比例尺区调691.38万km2(1990年底,之后停止此项工作),占国土面积的72.0%;1∶5万区调240万km2(截至2010年),占国土面积的25%;1∶25万区调570万余km2(截至2010年),约占国土面积的60%(图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1981年总结出中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编写和公开出版了《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了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1985年推广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组)图经验,并扩大试点。1986年,地矿部设立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86—016—02),分别开展中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

图1-2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开1∶25万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8幅试点图幅。同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部署1∶25万地质调查。当前,1∶25万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现代地质科学的进步,正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但是,能够把地质科学领域里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并真正形成一套新调查方法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有的国家虽然较早开展过这类研究,但只是在少数地区试验,有的还处于探索之中。迄今,关于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尚处在继续讨论和完善之中。变质岩区调查方法,虽然许多国家已从单一岩石类型划分转变到岩石—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但由于变质作用十分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多样,变质热事件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变质建造填图的意义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岩区的地质调查,尽管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但如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等,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性进展,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三维地质填图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填图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❽ 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

本文研究区范围较大,在建库过程中,按照“一个标准,分幅入库,最后整合”的步骤,构建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1.建库准备

(1)资料收集及预处理

完整、齐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对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因此,要根据所选图幅,全面收集有关资料,以满足建库需求。资料收集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图形资料:包括相同比例尺的地理底图、地质图、矿产图等;②文字资料:主要是有关的地质报告、地质图说明书、有关规范和标准等。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整理及筛选后,将中亚地区地质图按300 dpi规格进行扫描。对扫描色彩较差的图像,进行适当的色彩调整,使之清晰可辨。

(2)坐标系的统一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统一采用BJ54平面坐标系,1980黄海高程系作为参照系。中亚地区中央经度为81°,按3°分带在14 带内。在创建空间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及要素数据集(feature dataset)和扫描影像几何校正时,均采用该坐标系统。

本文在ERDAS IMAGINE 9.2软件的支持下,对扫描地质图进行几何校正,采用多项式几何校正法,按一次方,选取图纸网格线交点作为控制点,每幅图至少选取20各控制点,进行几何校正,精度保证在0.5个像素以内,即10米的精度内,完成对中亚地区扫描地质图的几何校正。

(3)各要素图层、属性表的建立

按照上述技术流程,对中亚地区建立统一的矢量属性数据库,每一幅图均采用统一的空间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每个库下建立一个要素数据集(feature dataset),每个要素数据集包含11个要素类,按几何形状分为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和点状要素三大类:①面状要素类有6个:侵入岩地层要素属性表、沉积(火山)岩地层要素属性表、变质岩地层要素属性表、蚀变带要素属性表、脉岩属性表、水域/流域面属性表;②线状要素类有2个:断层属性表、地质界线属性表;③点状要素类有3个:矿产地(点)属性表、产状属性表、火山口属性表。一个属性表就是一个图层,既保存了各地质要素的空间图形数据,又保存了属性数据。每个要素属性表的结构和字段按前文所述,一一建立。如图7-19所示。该图以赛里木湖图幅为例,列举了数据库中包含的所有图层。

2.数据采集和编辑

数据采集主要是在ArcMap 环境下对校正后的地质图按各实体要素逐一进行矢量化,对个地质要素类按图层进行分类存储,按照图7-20所示的矢量化步骤,严格依照该流程设计的图层录入顺序进行矢量,这样才能提高矢量化的效率,也保证了整个图幅几何图形逻辑拓扑的一致性。手动矢量图形时,应当跟踪各类地形中心线来完成每根线条(如图7-20 a),尽量保证线条的圆滑,不应产生锐角或小尖角(如图7-20 b),在矢量时,放大的比例不能太大,一般保证当鼠标移动一个像素图上距离不超过20米为宜,如果放大比例过大,就会导致采集点过多、过密,容易造成整个线条的不圆滑(如图7-20 c)。在矢量过程中,利用ArcMap的断点捕捉功能,选择恰当的节点进行捕捉,对于线性地质要素应尽量避免接头过长或过短(如图7-20 d),对后续“线转面”生成面图层时容易造成影响。尤其对断层的矢量尤为注意,因为断层在地质图上一般都用较粗的线表示,而其他岩性界线一般很细,倘若不注意缩放比例的大小,很容易造成矢量失真,难以保证数据采集的精度。

在矢量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图7-20(a、b、c、d)所示的错误,这时我们可以利用ArcMap快捷方便的矢量工具进行修改、编辑。选择要修改的线,双击就会出现构成线的节点,用鼠标拖动,很容易将未沿中线矢量的线条拖至中央,对于矢量锐角明显、不圆滑或接头过长的线条,双击出现节点后,右键选中节点,利用弹出的快捷菜单,可以进行“增加节点”“删除节点”等操作,方便地进行修改和编辑。

图7-21 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组成

通过上述讨论和分析,采用ArcGIS便捷的工具菜单,对标准图框进行分幅入库的图形数据和矢量数据,可以快捷、高效的完成图幅的拼接工作,完成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如图7-21所示。每个要素类包括一个图形图层和一个与之对应的属性数据表。通过图形即可方便地进行属性的查询,也可通过属性表的字段来查询相关的地质要素。中亚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为进行GIS空间分析,成矿信息的提取以及证据权计算奠定了数据基础,提供了数据分析平台。

❾ 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区域地质调查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地质工作,是一个国家主要的公益性、服务性工作。世界各国的小比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基础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欧美发达国家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大比例尺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少数国土面积大的几个国家除外,有些已经完成,有些也基本完成。个别国家正在进行更大比例尺1:2.5万填图方向的工作。

由于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开始了第二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工作,并不断向社会提供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较大,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找矿工作,有些发达国家设立了“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俄罗斯国土资源调查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加拿大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大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等。各国地质填图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都高度重视南北极地和各大海域的洋底填图,把向海洋要资源变成了地质填图的新领域。

我国自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也做过一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对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山、天山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过一些局部工作。对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如北京西山、江苏宁镇、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还填制过少量的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奠定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锻炼培养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基本建设对基础地质的需要,从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53~1980年间先后完成了除台湾省外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942.8×104km2,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矿产分布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地震等值线图、遥感地质图等一系列图件。

1956~1999年间我国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数省(区)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陆地面积69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72%。

自1985年以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比重加大、速度加快,重点完成了一些成矿区带、重大地质实害区和重要经济开发区1:5万区域调查159.3×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6.6%。

经过近40年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由于地质理论研究滞后和技术手段落后,许多还不能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中去。已完成的近160×104km2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虽然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但还未形成整体全貌的区域资料。

我国的区域调查工作方法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的工作规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不同阶段的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1991年制定完成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1:5万工作方法指南,1995年制定出版了可适应计算机成图的《地质图色标标准及用色原则》,这些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了此项工作大力开展。

几十年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截至1997年共出版2896幅1:5万区域地质图,已向全社会公布。1994年全国各省区完成了“区域地质志”、“区域矿产总结”,对国家近30年来的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1994年“中国区域地层数据库”顺利完成,实现了全国地层的动态对比研究。

当前区域地质调查正在拓宽服务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填图,运用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充分应用RS和GIS及CPS等“多S”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调查质量与效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需要高效、快速、准确和全方位地提供基础资料。

❿ 求一个sql数据库包含中国所有的省市县区镇以及自治县区地方的的文件

你好的!
我建议你上国家标准的网站上把数据下载下来,
完后用自己的标准管道数据库里
你要是直接要的那种数据库不合符你的标准你还要再改的!很麻烦的!
祝你好运!!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